80后,怎么办

出版日期:2015-6
ISBN:9787530214993
作者:杨庆祥
页数:233页

内容概要

杨庆祥,80后,文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人民大学。
身在学院,心在四野。沉溺自我,关切社会。
以阅读、思考、写作为志业。

书籍目录

80后,怎么办?
一、失败的实感
二、历史虚无主义
三、抵抗的假面
四、沉默的“复数”
五、从小资产阶级梦中惊醒
六、怎么办?
80后,面对面
一、我们这一代没有真正的青春
二、我依然属于弱势群体
三、能够受到一些公平的待遇就可以了
四、我们是比50后、60后和70后更幸福的一代人

作者简介

一本最真诚、痛切的反思之书;一本振聋发聩的追问之作。80后作为代际意识,在这本书里得到了集中、深刻和独有的叙述与思考。


 80后,怎么办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P4 “这些天文数字似乎一再证明了中国近三十年改革的巨大成功,也同时让人疑窦丛生,这些花费巨大的盛会,这些被摄像头所截取的场景、人物,究竟能“代表”什么?究竟“代表”了谁?”"这是一个过于宏大和遥远的叙事,它没有办法和我们生活发生任何有效的联系,中国国家形象片在纽约时报广场播出仿佛就是一个被虚构的场景,至少对于我而言,它失效了。"——非常认同这段描述,再看到过于宏大的现代叙事手法会有种鸡皮疙瘩掉满地的感觉。P8 "她当然没有认识到,在国家的形象宣传中,她已经被另外一些人“代表”,而她的这种坚强很挣扎也已经被过滤掉了。" ——被过滤的还有数亿失败者及他们的辛酸。另,特别讨厌选秀节目动不动问别人的梦想是什么,身着名牌一次出场费就好几万的明星当然有做梦的机会也随时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大多数老百姓有吗?在全民温饱都没解决的国家还是脚踏实地一点吧。P15 "如果我们仅仅从道德的高地去指责这是一种拜金主义的堕落,是否过于简单?如果社会运行的模式已经不能鼓励正常的生活与发展,那么,这些年轻人通过“身体”的转让来获得利益是否也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确实无可厚非,在这么一个时代,对投机分子和利己主义者更多的是羡慕和效仿而不是批判。P22 "'对人生的看透,使我成了一个双重性格的人。一方面我谴责这个庸俗的现实;另一方面我又随波逐流。'在这样的情况下,她陷入了巨大的虚无主义中。"P26 "在八零后的成长中,历史是历史,生活是生活,只有在很少的情况下,历史和生活才会对接,比如大地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八零后是历史存在感缺席的一代。"—— 这个在看球的时候也有同感,我甚至觉得有人看球就是为了和周围的人一起痛快的骂一场。八零后们只能凭借灾难或者看球来寻找确实的集体感和参与感。P27 “这种虚无主义的典型代表就是以一种近乎“油滑”的态度面对他人和生活。在我的同龄人中,尤其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同龄人,他们日常言行最大特点就是可以完全无视一个事物的范畴和性质,而用一个完全局外人的身份对其进行嘲讽和戏谑。。这种调侃完全是任意性的,没有什么目的,在这种言行中,生活本身的严肃性被取消了。”——这个简直太典型了,北京雾霾的各种段子,坐地铁的各种段子,某, 优衣库的各种段子,以及富二代”X了狗了“的说辞、讽刺国人出国旅游,大妈跳广场舞的各种流行话题,无一不是以调侃开始以讽刺结束,言辞间透着自己的优越感,在戏谑别人的同时拔高了自己,深深满足了小知识分子一定要高于别人的自我意淫。不是说不能开玩笑,幽默有时候是一种智慧,但把真实态度埋在讽刺中,除了得到点自我满足,对人对事都没有意义。P50 "据2013年全国总工会发布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称,全国八零后农民工有近一亿人,我们考虑过这一亿人的感受吗?我们了解他们的生活吗?我们了解他们的痛苦挣扎吗?他们沉默并在这个国家的文化生产中缺席,但并不表明他们不存在。"——作者关于农民工的叙述让我想到了柴静,我不算是柴静粉,只看过她的《看见》和《穹顶之下》,虽然她饱受质疑,但我喜欢她对人的关怀,我相信这种关怀不是装出来的,是出于一种天生的敏感和责任感。柴的访谈让观众有机会了解小人物的困顿,在如今明星当道,真人秀遍地开花的媒体环境下显得更加难得。这种以明显为主要对象的综艺节目爆炸式增长的结果是——更多有思想的人远离主流媒体,放弃通过电视这一重要的传播手段获得信息;更多随波逐流者丧失仅剩的自我意识,沉迷于自己构建的”小资梦“;而社会底层的话语权在更大程度上被剥夺。而在书的后半部,杨庆祥也通过与八零后的采访为我们展示了平时不为我们所知的“农民工”的生活状态,虽说是同龄人、身处同一个阶级,但他们与我们的经历确实千差万别,你甚至觉得自己与他们有着天壤之别,甚至不如真人秀中的明星离自己的生活更近,我不知道是什么力量阻隔了我们的相互理解,但这样的事实是不合理的。P67 “关键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工。而关键问题的关键问题是谁来教育农民工。”—— 作者在下文已经给出了答案,你我所处的”小资产阶级“是关键,本书的第五章在我看来是画龙点睛、醍醐灌顶的一章。从承认自己的”失败“到分析八零后独特人格因素(历史虚无主义)找到我们为何才发现自己的失败,再到最后打破”小资产阶级之梦“宣布"在世界资本特权阶级的双重压迫中,中国的小资产阶级只有失败的道路可以选择" ,(P112)作者近乎冷酷地为我们指出了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同一属性,同时也告诉我们 ”自救才能救他人“,而其中的自救,我想作者指的则是通过更多的社会参与,影响更多人。(不过我对这种缺乏组织性和计划性的自发行动之效果持保留态度)-----------------------------------------未完持续-------------------------------------
  •     讨厌凤凰读书的那几个书评人,假模假式,发布新书就一定要用诋毁80后的形式吗?书市光景不好,也不至于哗众取宠吧,我没看书,但一看那几个人就知道没必要看了!阎连科是谁?凭什么废话连篇?以为自己权威吗?凭什么说反叛?他自己又怎么样?列举那些抛弃妻子的家伙出来,他想干什么?
  •     这本书自发行到目前不过半载,热议了好长一阵子,我很快的读完了这本书,总体来说认为这本书还是不错的,当然缺点也很明显,说说我的一些感受。这本书对于我们这个群体的心理特征把握的比较准确,很多意识形态上的分析以及性格上的对比也是中肯的,特别是一种反思的精神本身,让我们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除了吐槽和抱怨之外,真正有动力去直面我们的问题。任何时代都是不容易的,除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和平繁荣年代,否则每个动荡时期都会牺牲很大一批人的利益和生命,回想中国短短一百多年,从封建帝制到军阀割据到反法西斯战争到解放战争,还有解放后最为灾难性的文革与动乱,我想这一百年间的人大多都是牺牲品,我们也不能叫着自己垫底,是痛苦和受时代约束甚至被毁掉的一代,这有点过头了。只不过我们现在的社会信息更为通达和开放,让我们接触不公平和悬殊地位差异的事实变得更为容易,所以才会滋生出这许多矛盾以及矛盾衍生出的负面能量和情绪。因此怎么办还是最为关键的问题,是怎么样其实已经不太重要了,这本书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中应运而生,他的观点自然会受整个时代背景的局限,但是发出一个声音已经属于不易,当我们都在黑暗房子里昏昏欲睡并且摸黑前进的时候,能有一个契机让我们去思考这一切背后的意义便是最大的意义所在。对于这一点,我们还是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的。当然不足的地方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部分观点并不全面,不能代表跨度10年的普遍情况,毕竟80后作为一代人,前期与后期因为夹杂着数字化时代和改革成熟期的种种特征,差异还是相当大的,不能一言蔽之。其次对于现实的批判力度不够,虽然作者一开始就说明了自己处境的难处,甚至不惜借用了韩寒的事例让我们知道作为一个公众的知识分子发声的困难,但还是老问题,说别人容易,轮到自己头上呢?有多少人能真的去批判现行的一些东西,作者全文中指出的80后缺点我都可以承认,但背后形成的原因分析似乎过于简单化,仅仅缺乏一种历史的沉重感、空虚、或者全球经济发展带来的一些小资产阶级意识并不足以说明全部的问题,似乎作者有点把过多的批评归结于我们80后自身的原因了,诚然自己做出的选择需要自己去承担责任,但我们是否有选择,或者社会怎么左右我们的选择,作者只是很轻描淡写的略过去了,责任方至少有好多族群,他们在里面扮演的角色或者推力的助手,是出于什么原因,里面有多少弊端,都应该深挖,但还是这个问题,局限性太大不敢说。第三,提供的有价值的意见不多,上面就说到最重要的已经是怎么办了,给出太多的事实无非只能让我们更觉得前景悲观,个人能力过于渺小,全书带着一种悲观主义的论调,直到全文结束也没能提出什么建设性的意见。我们面临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真正由我们造成的,对于未来的对策,如果不能涉及到最后的结论,只能让这一切看起来像是一场严肃的吐槽,但毕竟只是吐槽而已,帮不了忙,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人认为帮了倒忙,即我们把我们的缺点都暴露了,但实际解决办法呢,一个没有。这本书在很多社交媒体以及微信群里有很热烈的讨论,尤其看看不赞成的骂声,我觉得足够说明一些问题,除去那些有建设意见或者真的认认真真写书评的人之外,有一大部分的统计数据着实没太大参考价值,大概分为两类,第一种无非是被人抓住痛脚后的反击,作者有一些观点或许太直接了一些,大家不能接受这样直接的指摘,所以只能用一派胡言来反击;还有一种就是抓着作者的身份不放,觉得明明是个副教授,应该是个有钱有脸的人物,凭什么代表一个时代人来发言。而这两点恰恰就是我觉得是目前整个时代最大的弊端。不肯接受批评,很容易被煽动上火,动不动就是抱着一种语言暴力的蛮横去肆意妄为。即便不同意观点也可以一笑置之,何必人身攻击,但凡觉得自己做的好的就挺起胸膛骄傲的去做,自己都觉得是loser又何妨多听取一些意见,也没叫你马上参照着改正,不过是多一条看问题的途径罢了。还有就是普遍存在的仇富心理,作者做到副教授也说不上什么名利双收,可偏偏有太多的人又走上了极端,觉得他一定是富人的狗腿来挑普通人民群众的刺,用别人不懂底层百姓的苦来综合概述之,然而自己有什么改变的动力和高明的见解?很遗憾也是完全没有。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更多是因为不管80后这一代人怎么样,社会怎么样,别人怎么样,你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就必须为自己的人生去负责,最后的意义不外乎就是让自己精神世界丰富多彩顺道物质生活也不要太差,其他人的意见也好活法也好都是抛砖引玉,重要的是你自己改怎么办,改怎么去办,改办成什么样。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我不是80后,而是90后啊
  •     题目太大。社会问题,固然是非常多,支持在高等院校中的学者去关注和思考民间疾苦。但,这本书不够精炼、不够出彩,尤其是前三章怨天尤人的味道有点太重。
  •      请问去哪里看这本书
  •     被冰点的报道骗来买这本书。提出了问题(80后怎么打开向上的通道)但没解决问题。表达问题过程还大掉书袋(这本书并不是出给圈内人看的对吧)差评!
  •     更像是作者对自己学术生涯和研究过程的一些想法,带着底层声音向社会呼问,可见作者有强烈的社会关怀和责任感。作者本身学文,却能够关注社会现实是好事,但缺乏社会学的理论底子,内容本身是从文学作品出发审视80后社会意识、历史观念、政治素养的变化,我觉得很有意思,但貌似不能构成系统性的研究,书中是闪现一些比较有亮点的思考,试图从文学中抽离出来结合社会现实,但作者没有继续深入下去,略可惜。
  •     书末访谈有意思,特别是第二篇小老板的创业故事
  •     读这本书能让我省时省力对同时代人的心理、现状有所了解,共同探索未来的一些方向,培养方向感判断力
  •     写得确实不怎么样,尽是文学小说主义资本什么的,臭不可读,说的是上层八零后的生活,十万字,凑的书,读不下去。
  •     书后半部分以谈话纪实形式呈现同是80后不同的生活现状以及面临的许多相同问题,文中不乏偏激,但多为纪实
  •     离开北京几个月了,还没有开始工作,也就没有北京的收入。内心的安定却高于在京的奔波。开篇的租房故事让人同情,并感慨还是回来好。
  •     感觉是论文,很多专业名词,不过,很批判现实主义!看完有点舒缓郁闷和迷茫!
  •     最后访谈不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所思所想差距很大。最后一篇我不太相信是真的。至于前面写的,的确介于文化批评和社会学批评之间,文学形象是否能完全映照社会现实呢?我也觉得进行这样的分析写作更需要数据来说话。
  •     对我来说算是启蒙
  •     把80后作为整体讨论对象就挺扯淡的。不过问题意识很好,有点80年代潘晓讨论的感觉。
  •     怎么办这样的话题,最终还是要依靠80后自己去选择、去决定。80后,悬浮的一代,这个概念倒是第一次听到。
  •     实在,但总有些不尽如人意,以阶级入手也有些事态简单化了。
  •     既有高屋建瓴的学术视野,又有活色生香的个体案例,访谈部分尤其精彩!
  •     假文酸醋,拐弯抹角,自我感动,没有出息。真_看不下去
  •     关注80后生存的社会和历史环境的一本书。人活在世界上,不应该总是局限于个人视野的井底,而应在更高层次上审视自身的存在状态。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些视角。但是,“80后怎么办”这个话题毕竟太冗杂太庞大,作者也只是选择了几处容易下手的地方切了几刀。至于出路,即“怎么办”的问题,作者并没有指出一条明路,这使得书名更像是痛苦求助。能救80后的只有我们自己,路是走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突出重围,靠自己!
  •     与其说怎么办?不如说怎么释放自由!
  •     每周末都是我固定骑行东山的日子,雷打不动,练习后轮滑,
  •     真令人失望。虎头蛇尾,其实读摘要就够了。
  •     作为学院派代表,写的还是比较深刻,但我认为作者选取的群体不具有代表性,只表现出部分问题,并没有涵盖了作为80后的整体问题,所提出的结局办法看似也较难实现。
  •     作为80后的一代人,我们从出生就开始被社会批判,因为我们是独生子女开始的一代人。我们自私,我们要依赖的太多……可是这个社会的太多也是从80后开始的,我们独立,我们需要背负和担着的也同样太多……稍缓一下,你可能就被淘汰。
  •     很迅速地读完了,像镜子一样对照着自己,共鸣也有,异见也有,虽说标题有些哗众取宠,也并未提出实际的建议,不过就时效性和这种时空上的近距离推荐身边的同龄人可以读一读,前半文学随笔后半采访实录,前半透出精神上的迷惘,而后半一股对社会的无奈,阶层固化,资本决定未来,确实是大部分80后的切肤体验,如何改变,靠政治参与?路在何方?
  •     五颗星。两颗给这本书让活在虚无主义和存在主义之上并以利己的精致主义者为”更好的自己“的我反思了很久“我的方向在哪里?”“我,要怎么办”?三颗给作者在文中到处流露出来的很清晰的思路和很真实的写作态度,让这本小书变得非常易读。
  •     本书由一篇长文章与若干个采访组合而成,文章中有许多文学评论专用词汇,表达方式较学院派,作者从社会观察和小说研究两个角度去发掘80后一代特有的世代问题以及他们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本书不是专著,其意义或在于提出问题,引人思索。同时,此书对当代社会某些方面的论述多有精彩之处。
  •     这样一个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作为一个80后,渐渐体会到生活的各般滋味,面对琐碎的日常,常常无力、无奈、纠结、患得患失,因为太难拼接出一个大写的完整的意义去证明自己。我们用各种方式企图获得存在感,但越来越如文中所说,成为没有历史而只得退守、咀嚼自我、经营小自我的伪小资。
  •     评分那么低倒是有点出乎意料,有这么一个身在其中但能够抽离出来认真思考时代现象和问题的人,不论他做的怎么样,站出来就不容易。不过确实是没有提出解决办法,除了历史虚无主义、缺乏历史感之外等原因,似乎就没有了。他在努力的挖掘和探索现象背后的根源,但是仍不够。
  •     这本书真正的意义在于引发自己对自身的思考。
  •     真诚之书。透过“80后”,得见“90后”。
  •     垃圾
  •     80后跨度十年,明显80早期和靠近90的个体差异很大 ,作者的部分观点不具有普遍意义,但是我认为大部分的意见还是中肯的,的的确确是我们这代人面临的问题,我觉得也不能说书里没有结论就认定这本书没用,毕竟人类发展的千百年来每一代人都会有明显带有时代特色的问题,或许一定要脱离了这个时代局限的人才能客观给出一个结论,但是引导我们思考不也是很好的吗?我一开始也看不下去是因为被书里很多现实的论述戳到了痛脚,很多人因为对现实无奈所以逃避了问题,但是问题是真实存在的,即便我们现在不能彻底、革命性的改变整体80后的困境,但是通过认清自己并且深入思考,多多少少还是可以看到前进的道路的,至少这本书让我反思了一下自己,是值得推荐的。
  •     不知道是我所读版本的错误,还是本身审稿印刷的错误,在书中‘怎么办’一章里第106页,在引用《本杰明巴顿奇事》这部影片时,它的导演并不是布拉德皮特,皮特只是一名演员,导演是大卫,这么明显的错误,编辑难道没有发现?当然,瑕不掩瑜,我也只是指出此处引用的错误。
  •     不够深,但好歹激起我对外部世界的兴趣。
  •     前半部分很不错,有点深度。后半部分整个儿一采访稿,感觉没啥营养,纯属为了凑字数吗
  •     很糟糕的一本书,草草翻完,然后退给某东。 真不明白,一些质量很高的微信公众号,为什么乐此不疲地推这种地摊读物。 卒~
  •     前面简直犯了学者做学术太久的通病,分析太多,概念太多。进入对谈部分才有亮点,扳回一星。
  •     虽然挺喜欢杨庆祥的文字,但还是觉得没有出单行本的必要
  •     12月16
  •     估计是为了出书吧,正文比《今天》初版扩充了一些文学史脉络的梳理,外加五篇不同面向的访谈。喜欢这种从个人经验出发的社会分析,富有思考的质感。我对杨庆祥是抱有很大期望的,年轻人们都应该继续努力啊#2016#
  •     与80后的成长同时展开的,就是权贵资本阶级,这个阶级凭借其垄断地位积累了巨大的政治资本和经济资本,这样一个权贵资本在中国发展成形的历史过程,与此相伴随的,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在整个社会秩序、道德秩序、美学秩序中的全部降格。
  •     作者还算是比较有担当的
  •     喜欢蹭书的低素质作者
  •     很随意的一本书。后面部分不错。访谈。
  •     花了一个下午,把这本书读了一遍,映像比较深的应该是历史虚无主义这个词了。我对这种虚无主义不是很理解,我到觉得这群80后其实就是资本主义早起发展的建设者和牺牲者吧。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也经过这种阶段吧,层级的固话,资源的日益集中,跨越阶层变得越来越困难。
  •     没看,纯粹是看书名不爽,最讨厌这种倚老卖老的口气,关你什么事,瞎操什么心啊
  •     阅读带不来思考有何用,如果是一名局外人,需要清醒客观的看待那些发生的事。
  •     作者的对问题的追寻和解答让我突然意识到长久以来我内心深处的煎熬和迷惑的来源
  •     写的真是差,只有第一个访问有些意思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