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09-01
ISBN:9787538258646
作者:[捷克] 米兰·昆德拉
页数:102页

作者简介

认:读懂米兰·昆德拉,ISBN:9787538258646,作者:(捷)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著;孟湄译


 认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早上,推开家门上班,空气晦涩而潮湿,吸一口,清新和冰冷带进肺里,于是清醒了。一直有在罅隙里思考的习惯,没有目的的,发散,触目所及,会想到很多有趣的东西。窄窄的甬道上迎面走过一个男孩,看得出,十几岁吧,嫩生生的脸上还藏不住清秀,脚步轻快得让人羡慕,扮酷 却只显出可爱。年轻的小孩做老成,都喜欢黑黑的上衣,对比着我身上一件翠翠绿的夹克,突然觉得有点可笑。抬起头,迎面对视他的眼睛, 细细长长的,闪着微微的光,很快就埋下去,看着路面,于是可以看见一头蓬蓬的头发,好像发尖都带着活力的跳动着。男色时代阿,女人喜欢看男人,男人还不好意思呵呵。打开车门,转回头,小男孩儿只剩下了背影.“男人们不再朝我转身了...”突然想起这句话来.当提起米兰昆德拉,这位法国籍的喜欢拿小说开玩笑的捷克严肃作家,这个我打心眼儿里喜欢的充满冷幽默的人,这是脑子里蹦出的第一句话。甚至想不出是那部作品里面的了,特地查了一下,是《认》,想起来了,一本非常薄的小说,里面有为衰老而忧伤的珊达尔。很早以前读过的书了,我打算不再为太久以前读过的书写评论了,以前的事情都过去了,连同我可怜的思想一起,而非要给豆瓣加上几个数字也并没有什么意思,是吧很显然,昆德拉不是一位女性主义作家,但在他的文字里,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最先注意到的,不会忘记的,毫无疑问是女性的形象。女人总是注意到女人,这时候是不是只是为了思考自己。一种细腻而深触的笔调,他的文字总是带着议论和调侃似的抒情,而真正的感情,又全都藏在人物微妙的行为举止里,慢慢渗出来,整部作品都会被染上一种静静的意念的色彩,这似乎和很多日本作家有相似的地方,但可爱的昆德拉无疑有趣生动的多,甚至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带着浓重的法国情感方式。对于他的女人们,那些女主人公,总让我感同身受,有一种想把自己和她们的影子帖合的一处的欲望,或许这样,拉开一个虚幻的距离,我也会更清楚自己到底在想些什么了吧。对于萨宾娜,塔米娜,珊达尔,我看不出丝毫情感上的偏颇和刻意,仿佛写她们的人是一个中性人,他像男人一样不了解女人,也像女人一样不了解自己,是不是,男人再看他笔下的男人的时候也有这个感觉呢,这个问题还真是没和人讨论过。“所有女人都以男人们对她们身体表现出的有兴趣或无兴趣来衡量她们衰老的程度。它在成千上万的身体中被淹没直到有一天一个充满欲望的目光落在它的上面把它从混沌的人群中拉了出来;然后,目光越来越把这个身体燃烧起来使它从此像一把火炬穿越世间;这是荣耀辉煌的时期,但是,很快,目光开始越来越少,火光开始渐渐熄灭到了有一天,这个身体半透明了,然后透明了,然后看不见了,犹如一个游动的小小虚无在街巷里漫步”,把这段简介中的话贴上了,呵呵,喜欢。这就是我喜欢他的原因,有人说他媚俗,因为他永远在开政治和性的玩笑,其实没什么能离开这两样东西呵呵。对于我,他的那些具像和抽象夹杂着的思维就像是我自己的一样,我读它们,顺畅毫无顾忌,从未体验过的头脑中隐秘的印证让我总在兴奋的最高点,然后我就融化了,变成纸一样透明,就把自己交给了他。男人们不再朝你转身了,对于珊达尔,一个男人的背影,意味着她的衰老,吸引力的丧失和一种彻头彻尾的沮丧。只一个转身的方向,留给珊达尔的缺失感,是无法逾越的宇宙一样广阔而有不知所以,幸福的让雅克无法给她这一点,因为这是一个女人对无艳遇状态的恐惧,这种恐惧,来源于她对自身价值的男性化趋同认识,只有在大街上值得男人吹口哨儿的女人才是有价值的,这是男性化理论的基本判断,而这种意识,潜意识的移植到了珊达尔的头脑里,所以,“她所需要的,不是爱情的目光,而是要不相识的,粗野的,充满淫欲的目光淹没她,这些目光没有好感,没有选择,没有温柔和礼貌,宿命般地,不可避免地落在她身上。它们把她维持在人群的社会中。爱情的目光则把她从中夺将出来。”想到这儿,突然对Identity这个名字有了一点理解,一种女性身份的自我认同,或者不说的那么激进,一种个人价值的自我认同。可以不将男性与女性对立起来,至少在昆德拉这里,他们同样自我困惑自我嘲笑。但是,当珊达尔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判断仍然是无力的依附于男性的标准时,显然她更加地失落了。这或许就是敏感的女人薄弱的地方,好像确实是这样,敏感而让自己不够自信,这听起来多么愚蠢,可女人总是这样,呵呵,世界就是这样。
  •     曾经有看过对昆德拉的评述,将其小说划归为哲学小说,也就是小说的趣味性不强,为的是传达作者的哲学思想。读昆德拉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有的人都读不懂,归纳一下他的一些哲学思想,让大家更加了解昆德拉。死亡死亡是一场噩梦,没有结束掉任何事情,死对生是无能为力的。死是消失,失去,在恐惧中想象,拒绝死亡。但在死亡中自我陶醉。生前死后的被主宰感,无处可逃。过去过去和记忆历史有关,过去是厌恶的,还有梦,需要的只是现在,现时性。存在存在是模糊的,真实性缺乏,存在是可替代的,对存在的陌生感。友谊淡漠基调,功利的理解。更深一步,“背叛”根本不存在,无从有背叛的对象。社会面具,扮演他者,商业文化男性和女性男性衰退,性欲凸显存在。寻求完整不可分割的爱情。总的说来,大体基调就是存在主义的虚无和马克思主义中人的异化及商业文化的批判。
  •     在5°阴雨的广州,无所事事的报社中,开始翻阅这本仅100页的米兰 昆德拉。读的是辽宁教育出版社,孟湄译的版本,从外观上似乎劣于译文出版,董强译的较为广泛流传的版本;但简约明了的表达和译注抖落了阅读的赘述,一如装帧精简。笔记本上,关键词有"L'IDENTITE""F""让-马克""珊达尔""前夫""死去的儿子"以及"身份X"。由于儿子的逝去,珊达尔离开了前夫,告别了从前大家庭的生活,处在与情人让-马克生活的当下。一封封来自陌生人"跟踪"的信件让珊达尔平闷的内心泛起涟漪,她甚至附和着神秘人,投其所好波澜起伏。然而随着不停地筛选判断和分析,珊达尔渐渐发现甜言蜜语的真相与自己的想象出入很大,这个真相入侵了她的生活,威胁到了她的身份...身份,由书章可看,珊达尔很重视自己在一些关系中所处的独立的身份。在从前的婚姻关系中,儿子的离开让她失去了母亲的身份,回归到妻子或家庭成员的简单角色,但是大家庭却想再次把母亲的身份强加于她,导致了她的离婚与出走;在与让-马克的关系中,本处于"女朋友/情人"位置的珊达尔,被马克出于"爱或鼓励的目的"的臆想设定成"对陌生异性有极大吸引的女神",发现真相的珊达尔难以接受这种角色的被动变换,决定逃离马克。在其他的身份臆想中,乞丐和"杜巴罗"都是珊达尔涌动内心中的欲求,无论具体的身份是什么,那封神秘来信都填充了珊达尔的渴望,言语的真实与内容仅成为象征。其实,关于珊达尔在第三封信过后所产生的恐惧与疑虑,只不过是她在达到了满足和幸福之后被诡异的敏感与卑虑所侵蚀的后果,她已经收获了在年龄的胜利与自豪,何苦又责怪于热爱她的让-马克,当然在他的阿谀奉承中,肯定是有那些控制欲的存在,谓之珊达尔的不尊重。在关系的平衡方面,书章的失衡在于年龄和金钱/社会地位,这是分属于珊达尔和让-马克的自负。珊达尔想"男人们永远不再朝她转身了",让-马克面对的是"他挣的钱只是她的五分之一"而他"安居在一个奢侈的边缘而不需要花一分钱"。但这段关系最终决定者是珊达尔,是否受社会地位影响不得而知,至少让-马克所作为的能够给书章一个"真爱至上"的套路。是珊达尔关于年龄的忧虑,让他成为陌生跟踪者;是他明白"他在这个世界的边缘,而珊达尔在这中心",于是,倾尽所有追随至伦敦,最后拯救珊达尔于脆弱崩溃之中,这也就是爱的倾斜或是力量的失衡才会导致的绝对包容。当然之余珊达尔最重要的是自由。逃离前夫,逃离大家庭对孩子病态的渴望,逃离让-马克,不愿囿于某种身份。这种自由追寻自然是有一定限度和反逆的。所以在书章最末,珊达尔回归了怀抱,这定是短暂的,可预见的又一个循环的开始。而自由又是下一个身份溯回的理由。ps简单地用间隔着的两个小时看被零碎成50个章节的文字,买这本书的初衷也是easy come easy go ~希望下次阅读董强版本时,会有更多的感悟。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当时年纪太幼小
  •     他总是那么机智 让人着迷
  •     薄薄的一本分量不轻!
  •     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
  •     只读过昆德拉这一篇,从此对昆德拉无感
  •     太有人性了看不懂
  •     :D比想象的还好,very nice~!
  •     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
  •     永远不要以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的的终点
  •     昆德拉的书。不用说,最适合喜欢虐待自己脑筋的人来读,一句话要在脑子里翻来覆去纠结咀嚼好久,才慢慢消化掉,所以这么薄一本书也读了好久,还搞得头昏脑涨。不过。你们懂得。脑筋自虐狂嘛,自己跟自己的脑子过不去
  •     作者所有的写作都是抛出问题没有解的!在迷宫中布置陷阱。
  •     来自金同学的书架
  •     探讨婚姻与爱情的真实和幻象么,懵懵懂懂……
  •     复习期间逃避复习断断续续看完,在开学前再看一遍
  •     “身份”与“目光”——读米兰•昆德拉的《身份》http://book.douban.com/review/1378954/
  •     昆德拉用一个中篇(7万字+)反复描摹和确认爱情的伟大和空洞。或许无意义的不是爱情,而是彼此纠葛的人生。一如既往地不明觉晕.
  •     最后的梦境真是写high了~
  •     讨好妹子方法很重要啊。。
  •     那还是九年前长春实习时看过的书,细节记忆犹新。
  •     即新版的《身份》。
  •     搁别人那儿,也是很不错了,但是放昆大神这里,只算麻麻
  •     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变成了一场梦呢?
  •     结构颇似《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只不过主角简化成了一男一女,探讨的同样是人的存在问题,切入点也依旧在两性的爱情方面。昆德拉对现代人心理的解剖是很有水平的,却也似乎让他沉迷于这种解剖,而缺少更丰富的手段。这本小说分为50节,我大概是第一次注意到昆德拉早先学习电影的背景如何影响到了他的小说结构。
  •     突然想起两个主角,让·马克和尚塔尔
  •     唯有时间 唯有相认
  •     蛮好的一本小说。虽说关于爱情、生命各种状态心理感受细腻的描述对我这种糙人来说有些过,但是确实写得不错。
  •     我要让灯亮整整一夜.所有的夜。
  •     豆瓣的总评分跟我的内心评分一样… …惊艳在后半部,结尾不是那么满意。里面的标点停顿太不注重了,以后自己也要注意断句的问题… …
  •     身份
  •     身份就是一种确认 sell
  •     昆德拉的小说总给人解构崇高价值后的浓烈虚无感。
  •     游走在现实和梦境的边界(几乎没读过米兰昆德拉法国时期的作品,挑这本读完全是因为他携带够方便~~
  •     爱情作为两个个人的狂热作为忠诚和对唯一一个人的依恋,不,这是不存在的。如果它存在,这只能是自我惩罚,有意的盲目,逃遁在修道院。
  •     作者对爱情的怀疑态度从始至终
  •     比较晦涩,作者在借人物说话,其实没有什么情节~九十几页的书读得非常慢,读着读着会有神,要回到上一句再看下~-_-||
  •     它竟然是另一版的身份
  •     回头的那瞬间,被发现才是最美好的; 即使成了孩子树,我们也依然是男人。
  •     此书则一下午一口气读完另一译本为《身份》有趣的是因为书中比恋人年长四岁的女主人公珊达尔的一句“男人不再转身看我了”体贴的情人让-雅克效仿“西拉诺”(大鼻子情圣)躲在他人面具下为珊达尔写匿名情书从而引发二人之间关于身份忠诚的信任危机。与昆另一部小说《好笑的爱》第二篇搭车游戏如出一辙
  •     焚尸的火,将它的名片递给了我。
  •     结尾处昆德拉将两个不欢而散的恋人置于近乎极端的体验中,让他们在濒临绝望和死亡的境地里,彻底感受到命运的乖张离奇和个人的无助无力…这就把爱情和死亡联系在一起,因为它迫使我们对个性之谜,对本性之谜,提出进一步询问:我们所爱的,到底是谁?沉浮于爱情中的我们,到底是谁?
  •     这个译得生硬了呀。。。排版和装帧也不合胃口
  •     这个故事构思简洁精致,哲理的思考不做作,还算是我比较喜欢的
  •     分数仅是单纯记录收获感 期待下一次 关于男人与女人相处的认同
  •     就是 身份 的另一个版本
  •     原来是身份。。。
  •     悬疑剧→言情剧→悬疑剧→言情剧
  •     当年第一天入住303在床榻下面发现的。。。
  •     有一段很长的时间我的签名始终是男人们永远不再朝我转身。
  •     阅读时感到恐惧,读完感到沉重
  •     写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