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青:风从海上来

出版日期:2015-11-1
ISBN:9787569905423
作者:江晓英
页数:242页

内容概要

江晓英,笔名紫翘,四川人。已出版《月若有情月长圆 ,最痴不过张爱玲》《林徽因:民国最美的女神》《不为回首,只为阑珊》《山水问君心:古诗词中的山水世界》《苏青:风从海上来》等,即将出版《左手沙漏,右手水月(暂定名)》《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暂定名)《乐山乐水》等。在二十多家平面纸媒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等作品百余篇。目前累计正式出版发表文字一百余万字。网络发表文字三百余万字。

书籍目录

序1
第一篇 生如夏花
第一章 冯家大院
第二章 有凤来仪
第三章 乡野囡囡
第四章 慈爱如饴
第五章 小“话痨子”
第六章 裂帛深种
第七章 掩卷·纯真年代
第二篇 似水华年
第一章 少年轻愁
第二章 快乐女生
第三章 话剧女神
第四章 女子学校
第五章 那时花开
第六章 宁波皇后
第七章掩卷·花样年华
第三篇 结婚十年
第一章 十月十日
第二章 意外“来客”
第三章 两颗樱桃
第四章 产女前后
第五章 母爱无疆
第六章 好儿媳妇
第七章 掩卷·时光如书
第四篇 浣锦裂帛
第一章 为伊归来
第二章 海上花开
第三章 爱巢遗梦
第四章 牛刀初试
第五章 为谁伤逝
第六章 出走娜拉
第七章 掩卷·不如归去
第五篇 洋场风云
第一章 午夜徘徊
第二章 古今往事
第三章 天地之间
第四章 两顶“冠冕”
第五章 苏州行记
第六章 我看苏青
第七章 掩卷·身不由己
第六篇 开到荼蘼
第一章 大江东去
第二章 人间万象
第三章 阑珊却步
第四章 晚风未落
第五章 红楼新梦
第六章 寂寂花落
第七章 掩卷·魂牵梦萦
关于生活中的文学家苏青(代后记)

作者简介

苏青与张爱玲,被誉为民国时期的上海文坛“双璧”,在当下张爱玲被众多文学爱好者力推和热捧的情形下,与她齐名的苏青也成为人们热点关注和深度挖掘的对象。而苏青集出版人、著名编辑、职业作家于一身的特殊身份,在点亮她生命光华的同时,也让她尝尽了单身女性“谋爱也谋生”的苦楚和艰辛。抗战时期的孤岛上海,形势严峻、战事频发,如一尾水草的苏青,既要坚守自己的根,又不得不随波逐流,生活、精神、追求、梦想,如何能面面俱圆,这是苏青的痛楚。
本书以时间为脉络,从独特的视角出发,注重深度和热点,并用细腻的笔触抽丝剥茧地剖析因由和结果,重新解读一个真实的苏青,关于她的梦,她的爱,她的苦,她的难,以及她的人生底事。


 苏青:风从海上来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用文字喂养灵魂的才女一一一评作者江晓英的新作民国才女苏青传《风从海上来》“我听见回声,来自山谷和心间/以寂寞的镰刀收割空旷的灵魂/不断地重复决绝,又重复幸福/终有绿洲摇曳在沙漠/我相信自己/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不凋不败,妖治如火/承受心跳的负荷和呼吸的累赘/乐此不疲”,借用本书的开头作为评论的中心,谈谈《风从海上来•民国才女苏青传》。苏青(1914年~1982年)中国作家,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是与张爱玲齐名的海派女作家的代表人物。浙江宁波人。1933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外文系,后肄业移居上海。本书以细腻的笔墨,独特的文风,从不同的角度淋漓尽致介绍了才女苏青的个人生活以及为社会做出的贡献,赏析她艰难不易的一生,探索她成就背后的付出,踏着先人的脚步,耕耘文学之地,将贫瘠化为丰满,将饥饿喂成甘甜,将瘦骨嶙峋侍候成雍容富贵,将才女的一生讲给众人听。文字是精湛的,苏青是美丽的,虽说人生无定论,但万事有轮回,仿佛天降谕旨,她的的降生,在若干年后,必定带给这片土地大大的惊喜!本书详细地介绍了苏青小时候的聪明出奇,她桀骜不驯的性格里藏在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她顽皮不失大气,颇有组织力,在小伙伴们面前呼风唤雨、遥遥领先,很有大将风范。她尊重老人,珍惜友谊,与同样是才女的张爱玲情同手足,亲如姐妹。张爱玲曾说:“即使从纯粹自私的观点看来,我也愿意有苏青这么一个人存在,愿意她多写,愿意有许多人知道她的好处,因为,低估了苏青的文章的价值,就是低估了现在的文化水准。如果必需把女作者特别分作一栏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可想而知她们友谊的厚重。可悲的是一个能拥有友谊天长地久的女子,却不能拥有完美的婚姻。同床异梦的痛苦,丈夫对情感的玩世不恭,产床的冷清,公公婆婆的重男轻女,生活的窘迫以及抚养儿女的艰辛,还有事业处于低谷的痛苦,以上无不说明苏青红颜薄命。苏青和李钦后共养育过5个子女。苏青29岁,独子出生。在人生最美好的华年里,苏青却是频繁生育,四女的出生,真真是印证她的戏谑之言:“一女二女尚可勉强,三女四女就够惹厌,徜其数量更在‘四’以上,则为母者苦矣!”这么多孩子,一个接一个地紧跟着来到人世,先别说教育,从嗷嗷待哺起,养育就是大难题了。或许,这些难言的辛苦和困惑,苏青通过《结婚十年》来直言倾诉最好不过呢。她是才女,却拥有痛苦的人生,她不愿屈服于命运,更不愿妥协婚姻,她要抗争,她要努力,她要解救自己,她要追求理想的生活。她的一生是成功的,她用文字喂养灵魂,她用精神抵挡厄运,她含辛茹苦地养大孩子们,她不舍昼夜地创作,她在最困难的时候依然默默耕耘,为中华民族留下来宝贵的文学遗产。在大陆最后的十年,是苏青在创作的黄金时期,在其长篇小说《结婚十年》出版之后,半年再版9次,到1948年底,已有18版之多,其他作品《歧途佳人》、《浣锦集》、《饮食男女》、《续结婚十年》也陆续出版,其中《浣锦集》被张爱玲认为是苏青最好的作品。这部传记是作者在遵循真实性的原则,形象化的语言来记叙苏青生活经历的一种叙事性文体,真实性和文学性是它的突出特点,本书中叙写的是活生生的人,点滴处,都有例证存在,没有虚构现象,没有华丽的词藻堆砌,它又具有文学性,其中倾注了作者对传主的爱憎情感。 
  •     苏青,这个名字实在不陌生,遇到张爱玲,基本便可以遇到苏青了。我就是这样的情况,遇到张爱玲,遇到了胡兰成,然后是苏青。不过我对苏青还是很陌生,这本传记便填补了这样的空白。然而品味再三,思考的多了,直想到了解构。因为这作者笔下的苏青不是独一无二的苏青,而是被概括了的苏青。她已然从特殊走向了普遍。我为何从此视角品味这本传记呢?重要的是苏青本身,她是一位知名人物,关于她的故事是一种事实,市面上写苏青的书已有许多,所以写她的传记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写。然后我观察到作者铺设的结构,每一章前面都配上了泰戈尔的诗歌,先不问这诗歌与苏青是否相得益彰,要我质疑的是,这诗歌的译者是谁?不见作者提到,不禁愕然。与此相匹配的是掩卷部分,留下一首首的散文诗,这是作者的原创,想来是与“掩卷”二字一样,希望起到意味隽永的作用。然而从结构上说,她无法与苏青的事实像织布般的交融在一起不免遗憾,或者可以这样说,作者的主观思维太浓烈了。但是这种主观的情感流露与我接下来要说的内容正好相反。我仔细阅读了几个章节的内容,对比起来,在本应不同的内容上,也找到了相同的结构,这大概不成其大问题,但是成了我想解构它的原因。这源于作者时时出现的带有总结性的评价性文字。比如说:1-3岁,是孩子的意识的启蒙期,孩子对外界的感知、悟性、直觉,源自于对颜色、动静、气味等的分辨。这时的孩子,是接受一切的,灌输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后面还写到6岁,12岁。显然,这可以套用在任何一个人身上去解释他的童年时期,所以这是那个独一无二的苏青么?我已读不出来。又如:史先生其实不姓史,这里苏青将人物的真实姓名给隐去,化以假名代替是多见的,写作习惯罢了。这最后一句不知从哪里考证出来的结果,或许只是作者的个人看法,也许作者的侧重点是想说故事,不是谈苏青的创作问题,所以选择了一语带过,但不想这一语的内容却是问题不小。 苏青为何将真实的姓名隐去?我在这里也不想考察这个问题,但是说成是习惯,便从一个特殊的问题里走向了具有普遍性的结果。我们不妨假设一下,换成相同的形式都可以如此处理。我为什么想解构这篇文章,习惯罢了,我为什么在豆瓣写书评,习惯罢了。显然,没有丝毫的说服力,相反,倒出了一份慵懒。如此矛盾的问题是因何出现的呢?不妨看看作者写的这一段内容:小说是虚构的,是生活的再塑造、生活的再提炼、生活的再延展,小说具有案例的典型性。不知作者是从那一部分的阅读经验里总结出的这样一种观念,小说具有案例的典型性一般可以用来解释典型人物的塑造,是现实主义文学用到的一种艺术手段。比如鲁迅笔下的阿Q。可是作者写这段是用来说明什么的呢?在接下来的文字里竟然用来解释苏青的文章,笔者说,这里“分不清到底是苏青的真实的故事,还是她编撰的故事”。这样一来矛盾更加明显也可以更加清楚地明白作者的总结性地去评价苏青所为何来。苏青写的文章,如果是塑造典型坏境下的典型人物,自然可以用小说具有案例的典型性来总结。但是笔者说她分不清是真实的苏青还是苏青杜撰的故事,这就是说这样的文章里有苏青本人的经验,这便是独特的。正如苏青是独特的,独特是不具备代表性的,而典型具有代表性。传记的笔者在这里力图寻找正是这样一种典型的代表性。这无法调和的矛盾便在作者的笔下生出了。这样的例子在这本传记里比比皆是,概括苏青为易卜生笔下的“娜拉”,这是一种贴标签式的写法,作者选取的就是这样一种写法。选取关于苏青的材料,然后分析总结。书写过程中穿插了很多更具概括性的知识点。其实这也是一种很普遍的写法,本身没有问题,正如我现在所写的这篇书评,虽然我在解构它,然而还是一边垒起了结构,而且这也是一种总结性的,走向普遍性的评价。但关键问题在于,我在写的书评,评所谓何来?自然有分析判断的过程。而为苏青写传记,用了评价性的文字,显然应当更加严谨,但一提到严谨,就很可能似乎也必然地上升到了学术层面,很多关于苏青的问题需要大量的材料论据,写明出处,但这样一来也不成传记了。另一方面,欲想重现独一无二的苏青只有去掉评价性的内容,选用后现代文学性的描述,走笔解构性思维。所以说到底与其说我在解构这本传记,不如说我在质疑这种文体写作思维。正因为从这点考虑,我给了这部传记作品四颗星,因为这只是思维的差异与尝试性的想法,谈不上对与错。
  •     民国风依旧,苏青也随风而来读《苏青,风从海上来》 文/巴奇俊读完《苏青,风从海上来》这本人物传记,不得不提笔说点什么,关于传记人物苏青也好,或者本书作者江晓英也罢。一个是整个人生都是故事的人,另一个是擅长讲传记人物故事的人。苏青,原名冯和仪,苏青是她的笔名。浙江宁波人。毕业后移居上海,便在上海一直从文事业。是民国时期海派女作家代表人物。与张爱玲齐名,被誉为明国时期的上海文坛的“双壁”。苏青更是集作家、编辑、编剧、出版人、发行商众多头衔于一身的文坛女性。她的整个人生,都是故事。从她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世家到现为南京大学民国第一学府国立中央大学求学,接着因父母离异关系,提前步入婚姻生活,结束了求学生涯,再到与李钦后婚姻生活出现破裂,逐渐踏入文学创作之路,继而顺风顺水走上出版家之途,成功在出版界取得一片天地。因政治变革,社会动荡,放弃出版事业,转而进入编剧仕途。但又受到政治案件牵扯影响被捕入狱2年,出狱后受牢狱和文化大革命影响走向了人生的低落,直至人生暮年。她的出身、求学、婚姻、家庭、社会、人际关系处处充满着可圈可读之处。苏青一生的文学著作不多,但其文学造诣极高,主要以长篇小说和散文集为主。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有《结婚十年》《续结婚十年》《歧途佳人》,皆为自传体小说。尤其是《结婚十年》以自己的人生经历,真实想法和情感人生为基础,加以掩饰的虚构情节,赋予更多的生活感悟和人生遐想写出的小说故事,小说的人物形象,深刻生动,是苏青的化身,也是苏青用来倾诉的承载物。散文集,主要有《浣锦集》、《涛》、《饮食男女》、《逝水集》。散文集《浣锦集》和《饮食男女》相继出版,极高奠定了苏青的文学地位,被视为当时上海文坛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与此同时进入出版界,主办《天地》杂志,创办天地杂志社和后来创办的《小天地》杂志及四海出版社。吸纳聚合了大批文学人才,如张爱玲、周作人、胡兰成、杨淑慧、梁文若,为当时的文坛作出了深远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留居,进入编剧界,更为越剧开拓出新篇章,创作了大量越剧作品。所创作的的戏剧编剧有《江山遗恨》、《卖油郎》、《屈原》、《宝玉与黛玉》、《李娃传》等戏曲剧目。其中1954年创作的《宝玉与黛玉》演出连满300多场,创剧团演出最高记录。更奠定了她在越剧编剧界的地位,为戏曲事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再说说本书作者江晓英,笔名紫翘。近年来相继出版人物传记《月若有情月长圆 ,最痴不过张爱玲》,《林微因:民国最美的女神》俘虏了执迷于民国风数以万千的读者。同时江晓英所作的古诗词赏析《只为回首,不为阑珊》、《山水问君心:古诗词中的山水世界》也吸引着不少喜好诗歌的读者。另外江晓英在二十多家平面纸媒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杂文近百篇。读过江晓英的文章,皆可以从她的字里行间,语中词意里感受到温暖和细腻。她的文笔清逸干爽,又略带诗意的美好,散文的真挚,让人心醉。正如《苏青,风从海上来》这本书一样,便可以知道作者江晓英对文学的不懈追求,对传记人物的不断探索,用她带着诗调的笔触,全面透切地给大家呈现出一个个委婉清逸、恬静自然的民国人物。不仅把传记人物的生平经历完整地展现给读者,更丰富多彩地为读者勾勒出传记人物所处时代的真实性,和阅读时给人文学上的意外收获。也可以从她的书中感受到作者本人心中蕴含着民国风的情愫。这本书使我明白该如何以一种全新的视觉看待苏青,看待民国时代的传记人物,甚至所有传记历史人物。不应只以严肃性叙述、抒情、评价这几个常用的方式来写一个传记人物,理应给予更多的表达方式。就像这本书一样给以独特的构思,作者独特个性的诗歌语言,让我们在了解传记人物的过程中,也得到了意外的阅读享受,还有得到一些人生的启示。读罢此书,油然地生起对作者已出版未曾领略的书籍,通读一遍,也更期待着作者更多的新作。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很优雅的书,很真实的体现了人物苏青,不愧是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
  •     柔软的文字,勾勒一个奇女子的一生
  •     简单了解一下苏青还可以,就是摘了一些苏青自己写的东西然后加一些可有可无的话,没太多有价值的文字
  •     苏青是有故事的人,江晓英是会讲故事的人
  •     对苏青感兴趣的,这本书可以直接忽略了,就是结婚十年的翻版。文风飘忽,还不如苏青的经历精彩,倒不如去看结婚十年。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