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酒店的套房

出版日期:2015-10
ISBN:9787540473541
作者:[法]奥利维埃·罗兰
页数:265页

内容概要

奥利维埃·罗兰(Olivier Rolin),法国作家,1947年生于巴黎郊区,曾当过记者和自由撰稿人,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后期担任过左翼组织的军事领袖。重要作品有《苏丹港》(1994年获“费米娜奖”)、《纸老虎》(2003年,获“法国文化奖”)和《猎狮人》(2014年)。2011年,法兰西学院授予罗兰“保罗·莫朗奖”,奖励其全部作品。

作者简介

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到纽约,从东京到赫尔辛基,从塞得港途经布里夫拉盖亚尔德到温哥华,遍布世界的酒店房间,为这些悲喜交集的冒险故事提供了背景。在主角当中有:绝美的幼稚女人、前苏联军队的上校、海上走私犯、酗酒的诗人、脱衣舞舞者,还有一些间谍、独裁者、恐怖分子、伊玛目、红衣主教……总之,这世界呗。
罗兰从佩雷克那儿获取了最放纵的小说风格,文学转折的几乎学究气的趣味和伪自传的写作艺术。(法布里斯·加布里埃尔,Les Inrockuptibles)


 水晶酒店的套房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水晶结构的世界赵松他有一双粗大的手。它们看上去更像是木工的,或是士兵的,从指头到手掌,都有厚实的角质层。呆在那里不动时,它们有种老树枝的枯冷僵硬,但只要夹上香烟,不时挥动一下,就又立即恢复了热度与灵活。他是褐色的,也是黑色的,在空荡荡的火车站台上,他低头,嘴里叼着烟,划火柴,那顶深褐色的礼帽的边沿遮住了眼睛,上午的阳光照亮了他脚边那只浅褐色的皮包,他是明亮的,像个正处在黄金时期的侦探,而不是六十八岁的法国老人。他不声不响地来到上海,被安置在一家地铁站上面的旅馆里,每天在地铁发动的隆隆噪声里睡去或醒来。他每天早早的出门,按照自己在地图上选定的某条路线走出很远,晚上回来后,会把去过的地方在地图上标上红点。很多天以后,看着布满红点的地图,他觉得自己已经有计划地逐步占领了这座巨大的城市。假如我还是个年轻人,他说,我会来到这里,去做些激动人心的事,而不是毫无希望地呆在暮气沉沉的欧洲。他热爱旅行,去过很多国家,很多城市,住过各种各样的旅馆。他喜欢在旅馆里随手写下一些东西,描述,或者浮想,在手边书籍的空白页上,在菜单上,信纸上,明信片上,小学生用的方格纸上,A4打印纸上,甚至说明书的背面。你可以想象在写下那些文字的时候,他坐在那里,或是站着,安静,略显疲倦,抽着烟。写下它们时,他并没有想过它们有一天会生成一本小说。但是他并不怀疑,当自己离开那些地方之后,它们就会有了自行悄然生长的可能,直到某一天的某个瞬间,就像藤蔓那样在暗自伸展的过程中忽然地触动了他的指尖。于是他知道自己必须释放它们的能量,赋予它们各自的空间,他必须重建那些酒店和里面的那个房间,还有那些城市,还有一个身份暧昧不明的“我”,一个他既熟悉又陌生的旅行者,“我”在每个房间里都有故事,也有空白,他必须让“我”成为一个失踪的人,而这并非故弄玄虚,因为他清楚地体验到自我在重构这些房间和故事的过程中是如何失去踪迹的,不是么?当那些城市、那些酒店、那些房间重新在他的笔下生成,聚集在这本书里,当它们重新接纳了那个叙事中的“我”,还有那些既像经历又似想象的故事,当他和“我”一道为它们写下各种各样的注释,当所有这一切经过他的手聚合在这本小说里,展现出水晶般的结构特征,“我”怎么可能不是失踪的人呢?而且,出现在那些房间里的“我”,既可能是同一个人,也可能不是,还有可能是一个人的不同人格的投影,最后留存在书里的,就是各种角度各种状态下的影子。然后,书和“我”,与作为作者的他注定要相忘于江湖。他承认自己记性不好,以至于当他得知要出席《水晶酒店的套房》中译本出版后的系列活动时,不得不在飞机上重读一遍了原文。那些故事他多数已经想不起来了,但读下来还是很有意思的,这让他安心。对于他来说,这次重读,跟之前完成的写作过程其实有着同样的性质,都是一次重新发生的旅行——他所经历过的不同国度不同城市旅馆里房间,由“我”重构的结晶体的叙事空间,当他在一切遗忘殆尽时重新进入其中时,他知道自己毫无疑问完成了又一次全新的旅行。既然第二十二个故事里,那个在阿塞拜疆城市巴库干过走私鱼籽酱这种不法勾当的“我”最后开枪自尽,那么作为作者他再去一趟巴库,在那个阿布歇隆酒店的1123房间住上一晚以志纪念,也没什么可惊讶的。就像他在小说扉页上引用的那句瓦雷里的话所说的那样:“如果每个人不经历过很多不同于自己的别的生活,他就不可能真正地活过。”那个有着水晶结构的世界,即使对于作者本人来说也是封闭的。无论他如何重启旅程,也无法真正实现再次进入同一个空间了。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对于所有的人,包括作者本人,又都是完全开放的,无论何时,你从任何一页翻开它,都会开启一个新的想象空间。是的,虽然它已不再属于作者,但它可以属于你,也可以属于任何人。凭借那些近乎中性的空间描述,你可以长久地停留,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这本名为《水晶酒店的套房》的小说就像个以貌似随意的方式精心构建的叙事装置,在这里你不仅可以随心所欲地填入自己的经历或者完全臆想的故事,甚至还可以重新以完全中性的描述再次构建起每一个房间以及其中的每个物件和细节,并将完整地体验这所有的一切重聚结晶的过程。要是你在读这本小说的时候忽然想到了另一位法国作家乔治-佩雷克的小说结构方式,那就对了,因为他是奥利维埃-罗兰最为崇敬的大师,而这本《水晶酒店的套房》正是罗兰向这位伟大的前辈表达深深的敬意的。顺着这条线索,你自然不会意外他还喜欢雷蒙-格诺的伊塔洛-卡尔唯诺——在六十年代的巴黎,他们与乔治-佩雷克同是在小说艺术上有着类似追求的“乌力波”(Oulipo)的成员。这些前辈大师们在遥远的过去,也在遥远的未来,始终召唤着他,给他以探索小说艺术可能性的源源不断的动力。尽管没有人能想象得到他在那个上海地铁站上面的旅馆里所体验到的是一种近乎精神监禁的状态,尽管在这座过于巨大的城市里他看到了很多乏善可陈的现代高厦以及废墟般的衰老而又破旧的建筑,但在随时都可能会出现的强烈反差感中,他还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剧烈变化中发现了惊人的活力,这里还有很多充满好奇心的年轻人,会出现在他的面前并尝试与他对话,在他看来,这样的地方才是有未来的。尽管身处这个“语言被变成商品”像瘟疫一样不断漫延的时代,对于小说艺术的未来他深感悲观,但他仍然斗志昂扬地在这个陌生而又充满莫名活力的上海写完了新的小说,并让结尾的情景发生在这里。(刊于《外滩画报-文工团》2015年11月8日)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有意思的小品
  •     这本书讲述了一次进化:旅行指南→回忆录→反回忆录→小说→反小说。物小说,脚注小说,拼图小说,遗失文稿小说,记忆拓扑小说……《水晶酒店》集合了它们的全部魅力并把其发挥到极致。从一个模糊的、难以确定的点开始,它的风格从罗伯-格里耶转向了佩雷克和博尔赫斯。只能惊叹。
  •     没能青出于蓝
  •     细致入微
  •     深受乔治佩雷克影响。罗兰说小说的形象有两种:电影式的和艺术馆展览厅式的。相比之下他喜欢后者。读这本想起佩雷克的人生拼图板,还有Maggie Nelson的Bluets,都像走进一个展厅,里面陈列着无数精美的物件,让人驻足。
  •     风趣幽默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