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照片

出版日期:2014-8
ISBN:978753997396X
作者:东黎
页数:330页

内容概要

东黎,女,山西省作协委员,山西省女作家协会副会长,迄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近百万字。曾获山西省赵树理文学奖,文化部蒲公英奖。

书籍目录

【上篇】
五月槐花香
北京区域
疯子二表姐
影子四姨夫
小四合院里的人
上学去
城门几丈高
一地纸
最后的儿童节
走了
=============
【下篇】
到莫村
神秘的人
巧爱
一把酸枣
没当过我老师的李二文
冬天里的事
人是这样死的
我和它们
母亲的故事

作者简介

这本书让我想起《城南旧事》。笔调同样温暖而感伤,都是用一个孩子的眼睛来看成人世界,都有一个大时代作为底色。
作者不仅写了“无数煎熬的日子,只是姐弟俩相视而笑的一碗温暖甜粥”,更记录下一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里,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编辑手记


 黑白照片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黑白照片里的岁月和生活张永义这本书有一个副题,叫做“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熟悉的旋律会把我们带回那个纯真的年代:“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显而易见,这是一本回忆往昔的岁月和生活的作品,叙述里有着流水般的舒缓从容,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时间的河面,依稀能够看到那一轮并未模糊的旧时月色,许许多多年轻迷惘的苍老忧伤的面容一起浮现出来,他们曾经这样充满理想和痛苦地活过,他们是我们的父辈和祖辈,借由书中那一张张轮廓鲜明的黑白照片,我们仿佛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源头,还有那些散佚的家族往事。从这本书的腰封,我们知道了它的写作缘起: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城南旧事”。当北大毕业的女儿想听妈妈小时候的故事时,母亲写下了这本书。毫无疑问,这是一位人到中年历经风雨的母亲在讲述自己的成长岁月,重温那些做过的梦爱过的人和走过的路。我们都是看风景的人,看得有些难过,眼眶微微湿润,恨不能与她生活在同一个年代,一起感受北方的小四合院的家庭生活,一起游逛老北京城的胡同,一起在深山的沟壑里放羊。对于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文革浪潮和知青生活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是鲜活的,充满着惊奇感。在若明若暗的光线照射之下,我们恍惚穿行到了另一个时代。山西女作家东黎的新作《黑白照片》就是这样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回忆录。这本书不像前苏联作家爱伦堡的煌然巨著《人•岁月•生活》,书里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人物和大事件,在我们眼前闪过的是那些卑微的芸芸众生,躲在黑暗里抽烟的二姨,疯子二表姐,被批斗的妓女张美英,挖防空洞的人们,村支书郭德寿,大队会计王二妮,乡村女教师李二文,赤脚医生张丙英……都是被裹挟在时代风暴里的普通人。作家东黎以冷静节制而又不乏温爱的笔触为他们逐一画像。这些貌似平常的人们并不缺乏人生的故事,甚至充满了传奇色彩:隶属正黄旗的外婆早年间是位格格,她没有像汉人妇女那样缠足;像演员的母亲“比电影里的女特务漂亮多了”,在战争的年代里孤身冒险千里寻夫;父亲随着部队四处辗转,从开往台湾的军舰上逃了出来;历经离乱的父亲和母亲最终在尼姑庵里意外地劫后重逢,后来他们没有回到老家,而是在一座灰蒙蒙的小城扎下根来,“父亲在花纱布公司当了会计。母亲在县医院当了护士。”这样的故事如果搁在张爱玲的笔下,会是又一个倾城之恋。但是,作家东黎娓娓道来,丝毫没有夸饰渲染,读来却格外地打动人心。这又何尝不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呢。在作家做客北京的童年记忆当中,有这样一幕令人难忘的场景:深夜时分,外婆背着病中的孩子冲进了“百花深处”,穿越在幽暗的胡同之间。她的两片衣襟未及系上衣扣,随风摇摆,宛如“一只在夜幕中飞行的大鸟”。这本书仿佛也拥有一对扇动的翅膀:无数个历史细节浸透的岁月,苦难和诗意交织而成的生活。注:《黑白照片: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东黎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年8月第1版。
  •     以孩子的视角审视过去的历史深圳晚报记者 崔华林小学时,我的隔壁班经常合唱一首歌,“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几乎是下意识地,我在看到山西作家东黎最新出版的这本《黑白照片》时,书的副题“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就让我想起了那首歌。东黎说她二十多年没发表过东西了,这本书起初是她讲给女儿听的故事。讲着讲着,觉得可以写成书,才有了这本《黑白照片》。特别的是,东黎出生于1959年,她的童年刚好经历了“文革”那段特殊的历史。写作时她尽量摒弃掉成人的意识及想法,试图用客观冷静的笔触还原出她当时作为一个小女孩所看到和感受到的一切。用儿童视角展现那段历史,东黎想强调的是,经历许多磨难并不可怕,重要的是经历了要站起来,充满希望地走下去。写作时我会尊重儿时的记忆深圳晚报:说这本书是“当北大毕业的女儿想听妈妈小时候的故事时,母亲写下了这本书”。这是书的缘起吗?东黎:我是无意中讲过一些小时候的故事,年轻人挺感兴趣,讲着讲着,就觉得是不是也可以写下来,于是就写了。写得过程很快,四十多天,一天写三千字、五千字。其实,思考是很多年的事。因为是儿童视角,儿童对事物的观察没有成人那么理性和完整,但它可能更真实。深圳晚报:当时怎么想到用“儿童视角”去切入,写这本书?东黎:“文革”那段历史,背景大,情境大,对几代人的影响也很大,它是很多人依然常常如梦的故事,梦醒后,很多人想讲那些故事。怎么讲,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之前我也看了一些反映文革的作品,多是反映成人世界,有不错的作品。但有的作品可能是作者太想把故事讲得精彩,就把一些东西推到了极致,读后会有疑惑,反而对那段历史的真实性迷惘了。在我的阅读范围内,通过儿童视角反映那段历史的文学作品似没看到,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之一。但最根本的,我是期望通过更多的视角去回望那段历史,能唤起更多的人去关注那段历史,尤其是年轻人。用儿童视角对那段历史的写作,是一次负有责任感的尝试。我想通过这本书强调的是,希望人们不要忘记那段历史。深圳晚报:讲给女儿听后,她是什么反应?东黎:我讲给女儿听,女儿会说,妈妈,你小时候真有意思!那么多事!我在写的时候,也确实很多往事久久萦绕于心,又认为它们绝不是一些简单的故事。八零后、九零后乃至以后的孩子们,他们的童年完全不同于父辈,虽然信息铺天盖地,繁花似锦,但似乎缺乏一点儿有质感的东西。假如年轻人对我讲的故事感兴趣,我很欣慰,因为好的艺术作品应有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新奇性。深圳晚报:跟很多写血雨腥风的书不一样,您在书中还有不少很温情的儿时场景。比如爬树够槐花、打酸枣。东黎:你看到的够槐花,好像是一幅很温情的儿童嬉闹画面,但它是在很残酷的背景下进行的,够槐花的结局是孩子们捡到了武斗时遗留的手榴弹,是温情中的恐怖。包括书中写到的自杀、抄家、批斗会、大字报、跳忠字舞……等等,孩子们所有天真烂漫的活动都是在这些红色恐怖的背景下进行的。这也是儿童视角写作的优势。可怕的东西不是要大声地呼喊它的可怕。就像哭,欲哭无泪比号啕大哭更像哭。深圳晚报:您在写这本书时,会刻意避免带入成年人的想法在其中。东黎:这本书是非虚构作品。既如此,我在写作时,就尽量去还原过去的真实。写得比较克制,一旦意识到有些想法和感受并非当时的想法和感受,就不写。我只写我记忆中的人和事。在乡下生活是对我心灵的救赎深圳晚报:书名为什么取名为《黑白照片》?东黎:当时也想不出更好的书名。翻看家里的旧照片,它们都是黑白的,黑白照片本身就有一种历史感。题目就简单化了,就叫《黑白照片》。深圳晚报:这本书的结构是分为上下两篇,您在写作时如何考量的?东黎:是生活的感受给了上篇和下篇这样一个结构。上篇写的是“我”在“文革”开始的时候游走于城市的经历,在那些经历里,“我”体验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当“我”离开城市时,幼小的心灵充满了绝望的情绪,有深深的幻灭感。下篇写的是“我”在乡村的生活。正是那段乡村生活,那里的大自然,那里的人,那里发生的事,万事万物,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中救赎了“我”的心灵。迄今为止,我对乡村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故地遥远,有时我会随便乘一辆公交车,让它载了,离开城市,随便到达一个乡村,在那里的田野走走,挖挖野菜,采采蘑菇,到农户家坐坐,像一个梦游者。那时段,我感到了身心的愉悦。我感谢乡村的一切,它让我成为今天的我,对很多事有善良悲悯的情怀。深圳晚报:您在乡下生活了多久?感觉在乡下的生活似乎对您影响很大。东黎:1970年我去到乡下,在那里生活了两年多。那两年多对我自己的影响很大。我写这本书,也是想传达出,一个人一生中不怕经历磨难,怕被磨难彻底打垮。那段乡村生活是我人生中的缓冲台。在那个缓冲台上,一个惊恐万状的孩子再次回归从容自然。《黑白照片》是二十多年来我的第一部作品深圳晚报:感觉您在写时比较克制,就连您写您母亲的故事,其实很传奇,但您的笔触都没有很浓烈。东黎:父亲母亲的故事,我在这本书里只是浓缩地写了概括,他们应该是的另外一部长篇里的主要人物。在这本书中略写他们,是把更多的东西留给读者去想。深圳晚报:您在书中有一节,提到去文工团面试,后来成功没?东黎:成功了。但很巧合的是,文工团来人带我走时,正好是我家离开城市的那天。那是秋季的一个雨天,我们家被告知要在24小时内离开城市。大门口停了一辆村里来接我们的马车。文工团来了两个人,一男一女,母亲给我卷好铺盖,让我跟他们走。但我突然就不想去了,母亲怎么说我也不去。为此,母亲打了我。现在想想,那时不去文工团,非要跟着父母去乡下,应该是一个孩子独自去面对陌生人陌生地有极度的恐惧感。深圳晚报:这本书中写了很多您童年生活中的邻居、老师。东黎:我写的时候不会想这个人给了我什么,也许有随意性。但很多事都存在辩证法,随意变有意,有意变随意。比如我在书中写了两个老师,其中一个女老师喜欢藏书,我跟她借了很多书。但那位女老师其实没教过我,藏书可能也就是几十本,但在当时算是多了。她是因为“六二压”的缘故,被迫从城市到了农村,但她16岁到乡下保留了很多城市的习惯,比如看书。那时候,我一个十岁的孩子,跟一个26岁在乡下没有结婚的女老师一起讨论小说。想起来,这位老师是给予了我读书的影响,但我没在书中写这点,这是我长大后才意识到的。我在书中只是写到,我借了她的一套书,后来弄丢了,以后再也不敢去借了。深圳晚报:您小时候已经很关注周围的人了。并且记忆力还很好。东黎:我记忆力确实还蛮好的。我上世纪80年代发过一篇《彩色的梦》,也是儿童文学,写了“我”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当我们都成年后,碰到了,聊起往事,他竟一脸茫然,完全不记得小时候的事了。这里可能有人与人的差别。我记得我自己一岁多的事。这本书的内容发生在我十来岁,永远记忆犹新。深圳晚报:我在搜索资料时,看到您的简介写了很多作品,但在网络上又找不到。东黎:我是有二十多年不写东西了。我写的作品多发表于上世纪的八十年代,那时没什么电子版吧?也不必看,有的今日看了自己都汗颜。这本书是我二十多年来的第一部发表的作品。它算是试笔,觉得自己又可以写作了,是件高兴的事。最后,希望读者能喜欢《黑白照片》。谢谢!http://wb.sznews.com/html/2014-10/07/content_3023237.htm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克制独特的叙述语调
  •     一本无意中遇到的好书。书中没有经常会遇到的小说和散文习气。平淡,平稳,平和,读了以后,心里很安静。
  •     意外在图书馆看到的,以孩子视角来看荒诞而激情的那段时光
  •     强烈推荐!!
  •     打卡 读于2016.03.18 从小孩子的角度观察和理解记录那个离我们遥远的年代,充满着温暖和积极,一点也不是‘黑白照片’,眼前是一个鲜活的世界……
  •     用孩童的视角写文革往事,残酷中饱含温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