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旧约名篇精选

出版社:天津人民
出版日期:1998-3
ISBN:9787201029368
作者:李娟,魏玉奇
页数:344页

章节摘录

  上帝造天地时,野地里尚无草木,田间亦无蔬菜,因为上帝并未降雨到地上,亦无人耕种土地,但有水流从地下涌起,浇灌大地。于是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出一男人,向他鼻孔里吹进一口气,他便有了生命。随后上帝在东方的伊甸建了一座乐园,把他造的人安置在里面。上帝又使地面长出各种悦人眼目的树,树上的果子可作食物。乐园中还栽有生命树和知善恶树。  有一条河从伊甸流出灌溉那乐园。河从那里分为四支:第一支叫比逊,环绕哈腓拉全境,那里出产的黄金很好,还产珍珠和红玛瑙;第二支叫基训,环绕古实全境;第三支叫希底结,流经亚述东部;第四支即伯拉河。  上帝将那人安置在伊甸园,让他耕种并看守乐园。上帝命令他说:“园中树上的果子,你可随意吃;只有知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哪天吃,哪天必死无疑。”  上帝又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同伴帮助他。”上帝就用地上的尘土造了各种飞禽走兽,并带到那人面前,让他给起名。那人便给它们一一起了名,但他仍然没有遇见同伴来帮助他。上帝遂使那人睡了。在他熟睡中,上帝取出他的一根肋骨,然后将伤口愈合。上帝用从那人身上取的这根肋骨,造了一个女人,并把她带到他面前。那人说:“这最终得来的生灵,来自我的骨,取自我的肉;且称之为‘女人’吧,因为她来自男人。”由此男人离开了自己的父母,与妻子结合;二人成为一体。当时夫妻二人均赤身裸体,且不觉羞耻。

前言

  “英文版《圣经》深奥难懂”,这是多数具有初、中级英语水平甚至部分具有相当英语水平的中国读者,在未曾阅读这一西方文化的经典著作之前的一种普遍心理。  其实不然。《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其前半部《旧约》(占全书的四分之三),最初主要用希伯来文写成;后半部《新约》主要用希腊文写成。《圣经》自公元1世纪至2世纪下半叶成书后被译成各种语言的译本,从而得到广泛的传播。英译《圣经》最早始自英国的欧德罕主教(St.Aldhelm c.640-709)。首次将全部圣经从拉丁文译成英文的是英国早期宗教改革家约翰·威克里夫(.John wyclif c.1320-84)。1611年经英王詹姆斯一世允准翻译出版的《钦定译本》(the K:ing James Version)问世后引起强烈反响,在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时间中,被认为是惟一标准译本,是有史以来“空前完美的、最优雅、最受人喜爱的、惟一纯正的英文译本”。《钦定译本》对英语语言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到19世纪中叶,对英译《圣经》进行改革的呼声再起。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们这本《圣经旧约名篇精选》就是根据读者这种需要,参考英美近年出版的几种最新译本,从浩繁的圣经故呈中选出最精美、最脍炙人口的原文故事,附上中文译文,加上对主要语言点和文化知识点的中文注释,包括对部分圣经成语典故和专有名词的注解,以帮助读者在阅读英文 《圣经》时得到语言的提高及文化的薰陶。

书籍目录

一、创世纪
二、出埃及记
三、约书亚记
四、士师记
五、路得记
六、撒母耳记上
七、撒母耳记下
八、列王记上
九、列王记下
十、约伯记

编辑推荐

  “英文版《圣经》深奥难懂”,这是多数具有初、中级英语水平甚至部分具有相当英语水平的中国读者,在未曾阅读这一西方文化的经典著作之前一种普遍心理……  我们这本《圣经旧约名篇精选》(英汉对照)就是根据读者这种需要,参考英美近年出版的几种最新译本,从浩繁的圣经故呈中选出最精美、最脍炙人口的原文故事,附上中文译文,加上对主要语言点和文化知识点的中文注释,包括对部分圣经成语典故和专有名词的注解,以帮助读者在阅读英文《圣经》时得到语言的提高及文化的薰陶。

作者简介

《圣经旧约名篇精选》(英汉对照)在编选过程中得到美国圣经学者伊迪丝·戴维森博士(Dr.EdithDavidson)、南开大学历史学系于可教授、天津市基督教协会孔约翰先生及有关人士的大力协助。《圣经旧约名篇精选》借鉴并参考了国内外圣经学者的部分研究成果,在此向原著者谨致挚的谢忱。因编选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不妥之处,期望专家和读者匡正。

图书封面


 圣经旧约名篇精选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在很多人眼力,圣经是相当神圣的,遥不可及的,其实不然.当然读圣经也得在拥有一些文化背景基础的前提下阅读.圣经故事源于圣经,可读性更强,词句的编写更浅显易懂,用optman的话来说,"就是A生B,B生C,C生...."其实说的更直白点,就是一部诸神之间的乱伦史,所以才会生下abcedfg...这本书我还没看完,就急于评论,因为对创始记(GENESIS)那部分的兴趣最浓厚,也是最熟悉的,比如万物创始,伊甸园,诺亚方周...这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常接触,所以开篇就给读者强烈的吸引力.另外,谁都不能否认,圣经和圣经故事是外语学习者必读的好书,因为很多当今的短语或者单词都来源于圣经.The holy Bible...
  •     巴别塔1.巴别塔或译巴贝尔塔、巴比伦塔、通天塔。“巴别”的希伯来语意为“变乱”,而在巴比伦语中则是“神之门”的意思。1.1 《旧约全书•创世记》第11章:传挪亚后代迁居幼发拉底河的示拿之地后,便利用河谷资源,兴建通天高塔,以聚集同类、显示力量。耶和华降临视察,担忧虑人类一旦做成此事将会无所不能,上帝的威严将不复存在,决定变乱语言并使之分散各地。失去共同语言的人类无法沟通,修建难以为继,高塔遂成“烂尾楼”,“巴别”之名即源于此。1.2 《古兰经》中也有类似故事。是说法老要求Haman 造一座泥塔,以便自己上天堂与摩西之主见面。只不过该塔没有名字。1.3 犹太教文献中有载,建塔者称“上帝没有权选择高处,而把低处留给我们”,并拟于塔顶设置手持利剑的偶像,可见明显有挑战上帝之意。1.4 有学者推测,当时人类所讲语言为亚当语。然而人类历史上是否真有“亚当语”?新西兰学者阿特金森在研究了逾500种语言后指出:源起于约10万年前的非洲方言是所有人类的母语。由此看,人类语言也是“合久必分”?1.5 据信最初的巴别塔早在前689年亚述国王攻占巴比伦时就已破坏掉,前605年,新巴比伦王国的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重建。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前460年游巴比伦城时记载,该塔建在巨大的8层高台上,塔基边长及塔高均为88米,塔顶是主神马尔杜克的神庙。作为当时的最高建筑,在巴比伦各地都能看到它。前331年,占领废城巴比伦的亚历山大大帝曾想重建被波斯王摧毁的通天塔,但骇人的工作量使他望而却步。1899年3月始,德国考古学家在巴格达以南进行了长达10年的发掘,终于让巴比伦古城遗址重见天日。1.6 巴别塔到底有多壮观?数千年后的德国考古学家科尔德维写道:“尽管如此残破,但亲眼所见的遗迹绝非任何书写可比:通天塔硕大无朋,‘旧约’视其为人类骄傲的标志;僧侣们朝拜的神圣殿堂,难以计数的宽敞仓库,连绵的白墙,华丽的铜门、环绕的碉堡,以及林立的一千座敌楼……如此雄伟壮观的景象,在当年的巴比伦是无与伦比的!”1.7 卓鲁拉通天塔。巴别塔的建造者不会知晓,在差不多同时,地球另一侧的人类也在做着同样的事。1585年,墨西哥卓鲁拉城的一位老人对西班牙圣芳济会修士Diego de Duran说,很久以前,卓鲁拉曾经是一片黑暗混沌,整个平原为大水环绕。后来有了太阳和光,一群畸形巨人决定建一座通天塔,让塔顶碰触到天堂……2. 绘画“巴别塔”2.1 老彼得•勃鲁盖尔(约1525-1569),尼德兰画家,以存世仅50件左右的作品,跻身佛兰德斯绘画的三大巨匠之列,并成为17世纪荷兰画派的先驱。由“农民的勃鲁盖尔”、“滑稽的勃鲁盖尔”的昵称,大略可以把握其题材内容与风格手法,那就是乡野景色、乡村生活+夸张幽默、神秘旷远的画风。2.2 勃记《巴别塔》现存两幅,其中《The“Little”Tower of Babel》(“小”巴别塔)的尺寸仅及“大”《巴别塔》的二分之一。“大巴”是一幅圣经寓意画,画家以完整的构图、宏大的场面,一以贯之的细密画技、写实功力加奇幻想象,呈示具有情节性的人物活动(停靠港口的船只,屋宇密集的低地城镇,宽旷的丘陵风光,映衬出高耸云层之上的塔顶,暗示已建成的可怕高度;争吵不休的工匠们大都已离去,只剩下少数留守者,其一人正向主事者跪呈工地的情况),着力表现“天意”与“人欲”冲突的不可调和,在展示人类力量与雄心的同时揭出深隐其中的悲剧性。2.3 以“巴别塔”为题的绘画为数不少,既有勃鲁盖尔同时代画家的创作,也有19、20世纪艺术家的作品(后者如法国画家Gustave Doré1865年为雕版《圣经》所作的插图《混乱的舌头》;1982年出生的以色列艺术家Ziv Qual油画《巴比伦的愤怒》等)。3.电影“巴别塔”3.1 通行译名《通天塔》,系墨西哥导演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执导的“死亡三部曲”之一(另两部分别为《爱情是狗娘》、《21克》),曾获美国第64届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及2006年戛纳电影节普通评审团奖。3.2 在摩洛哥的荒山僻岭,一支日本游客留给当地导游的美制猎枪引发了一出悲剧:牧羊小孩无意间扣动猎枪扳机,子弹恰好误伤美国游客苏珊。丧子未久的苏珊偕丈夫出行,本意是想挽救濒临解体的婚姻,却在异国他乡等待救援生死未卜。摩洛哥警方以反恐之名,派员粗暴追捕牧羊人一家。苏珊夫妇家中的墨西哥保姆要出境参加儿子婚礼,因无人替补只好带上俩小孩。孰料回程中因侄儿心血来潮的决定,被警察疑为人贩,在野外过夜差点丢掉孩子。地球另一端,东京警察被照会调查猎枪的来历,由此牵出日本游客的哑巴女儿,她母亲不久前自杀,自己则经历着青春期成长的痛苦、反叛与渴望……3.3 倒运事接二连三,过多巧合难免损伤真实性,可当下人类身处困境的无助则毫无疑义。无论是等待救援的美国游客苏珊,相互对立隔绝的日本父女,还是北美荒野中张皇失措的墨西哥保姆,被警察虐待的摩洛哥村民和牧羊人父子……他们既是渊远流长的历史“变乱”后遗症的受害者,同时也是人类新版“巴别塔”效应的承担者。3.4 电影所述充满了矛盾和悖论,可现实就是如此纠结,世界的图景哪能一清二白?各路影评除了对作品艺术成败得失的或批或赞,更多争端集中在对片子意涵的价值判断上。核心问题似可归结为:人类到底是要还是不要“巴别塔”?这个概括或显简单,就像不少论者将“巴别塔”简化为“全球化”那样。只不过若非以抬杠为目的,过度追究发问方式及问题关键词,即便如此简化的追问,也仍然是可以触及一些有意义的命题并追迫出近似答案的。3.5 有趣的是,围绕这部电影的争议,不管是批还是赞都有点趋向极端。贬抑者讽其为“典型的好莱坞式人性片”,“小题大做,生拉硬拽”,站在强势的政经文化立场上看世界,连冈萨雷斯本人也遭致“越来越国际化”,“越来越像一个天真自负的美国佬”的指责。不过看事态的发展,好莱坞对《通天塔》并非愤青们想象的那样待见,尽管片子在舆论热捧下获得2007年奥斯卡奖七项提名,最终却只拿到一个“最佳原创配乐”的安慰性奖项。4.小说“巴别塔”4.1 文本来自网络,读毕方知其归属“科幻”。作者特德•姜竟是一位华裔美国人,1989年毕业于布朗大学计算机专业,因处女作《巴别塔》获1990年星云奖一炮而红。2005年,国内某出版社推出《你一生的故事》,收入他发表过的全部中短篇(仅8篇)——其人作品数量不多,但皆保持较高水准,泰半获得或入围过“雨果”、“星云”等科幻大奖。4.2 开篇:艾拉买的矿工赫拉鲁穆被巴比伦通天塔工地征招,前去参与这项亲近上帝工程项目的关键环节:挖通天堂的拱顶。当最后一批砖运往高处,巴比伦居民们沉浸于狂欢中时,赫拉鲁穆却开始发出质疑:世上有什么东西应该耸立得如此之高?自己为何要去攀爬这看上去没有终点的巨大造物?4.3 尽管作此想,攀爬仍旧得进行。随高度增加,恐高症开始出现。“有一天,当有人探出身子往下看去时,发现塔身收缩得什么都看不见了,远在其到达坚实的地面之前。再向上看,却依然看不到塔顶。”人们处在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状态——赫拉鲁穆感到一种被世界遗弃的惶恐。4.4 越过太阳月亮,甚至接近星星。某天早晨,一层白色天花板似的天空在头顶铺展开来:天堂拱顶像一个固体的壳,封闭了整个天空。凿穿拱顶可能冒打穿天堂水库的风险——人类对多年前上帝的大洪水记忆犹新。于是施工者让坑道保持一定倾斜度,用切下的花岗岩造成可以关闭的滑门;随坑道延伸新滑门不断增加——这样,即便天堂水库溃决,顶多淹没坑道之一段,而不至危及人间世界。4.5 灾难果然如期来临。拱顶洞穿后,天堂之水汹涌而至,滑门迅速封闭,未及撤离的赫拉鲁穆和同伴悬于天堂与人世之间,面临灭顶之灾。他们在急剧充满的水中徒劳地祈祷,最后决定拼力向上游进裂缝:“就算他会死,也要死得比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人更接近天堂。”4.7 赫并未死去,醒来的他面前延伸开广阔的沙漠及一支商队。他无比惊奇地发现:自己不仅没有爬进天堂,反而回到了地球,这就是幼发拉底平原。当他想得脑袋都快炸开时,忽然一念闪现:一只刻有符号的滚筒滚过一块柔软的泥板,泥板上形成一幅图印;符号可能出现在泥板两端,但滚筒上却是并列的。假如把天堂与地狱看做泥板的两端,中间是天空和星星,然后世界以某种奇异的方式蜷曲起来,天堂与地球就成了滚筒上两个并置的符号。4.8 或许是专业出身决定了作者的思维方式:他设计了一个世界的结构,试图用技术解决人和神的冲突。讨巧的手段和理路使小说构想得以自冾,却回避了形而上的难题——因为上述世界图像只是人类智力的想象与虚拟,而非宇宙的实相。5.文明“巴别塔”5.1 耶和华因担心人类坐大而制造语言障碍,以使他们彼此隔离争斗的谋略,可以一哲学术语名之:即“理性的狡计”(Cunning of reason)5.2 何谓“理性的狡计”?黑格尔的阐释是,其一般表现在一种利用工具的活动里。具体而言,绝对理念/精神仅只在幕后控制活动的整个进程,自身机巧地避免被拖入斗争(直接参与或干预),却通过特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冲突而达成目标。也即是说,理性在不直接作用于主体及屈尊为特殊事物的情况下,可以兵不血刃地实现自己的目的。5.3 在这里,“特殊事物”只充任理性达到目的的手段,本身也属于必然过程的一部分,偶然事件的登场用为实现必然的计划或世界的内在目的性。以历史领域为例,每个个人和群体都为追求自己的目的而陷入与他人的争斗,历史却从特殊和自私的人类行为中最终发展出自己的型式。5.4 理性有其局限,“理性的狡计”亦然(正如聪明的人类反被聪明误一样)——上帝变乱语言使人类分散隔绝,孰料却让地球世界生长演化出绚烂丰富、五光十色的多种文明,尤其辉煌的是18世纪60年代自欧洲崛起、其后呈裂变式发展的三次科技革命造就的现代科技文明。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不仅创造了巨量的物质财富,极大改善了人类物质匮乏的生存状态,更重要的是改写甚至重构了人和自然的关系,自然成为人类认识并按自身意愿加以征服、改造的物化对象。也即是说,人的主体化和自然的客体化使世界作为图景呈现在我们面前,近代科学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图景时代。5.5 巴别塔看似彰显了人的野心、自傲和僭越,但其实又是虚妄盲目、根基欠缺的,毁弃之结局势属必然。当今之人类则不可同日而语,其携高新科技利器,腾云过海,瞬时传感,移植克隆,起死回生……涉入领域涵盖物质情感精神信仰,几近所向披靡,无坚不摧。人类此际扮演的角色已接近全知全能,不是上帝,胜似上帝。5.6 曾有人这样发问:上帝真会害怕一座88米高的建筑并对其大发雷霆吗?显而易见的一点,巴别塔的可怕不在区区88米的高度,而在人类趋向无限的欲望和突破身份限囿的努力——放任欲望,重新界定身份(成为或部分成为自己的上帝),必然构成对现存秩序、结构、等级的威胁,这也就意味着对上帝的僭越。5.7 巴比伦的老巴别塔倒掉了,一座更大的新巴别塔却已在地球世界构建成形,以500年左右的光阴。新巴别塔的特征不在高度,而在其广大宽泛和意涵复杂——我们尽可以把种种或虚或实、或新或旧、或东或西不东不西的玩意一股脑儿塞进去(譬如自我认知,人本神本,科学技术,图景世界,工具理性,全球化、现代性、数字化生存等等)。可问题的根本在于,这座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巴别塔,它能够破解或纾缓些许人类一直面对的困境和生存危机吗?5.8 我以为,尽管巴别塔已经被过度谈论,其上涂抹了过多繁复的油彩,但我们还是可以完全抽身出来,作一个旁观的简单理解。那就是,与其说……(下省500字),不如说作为一种警示和象征,它给技术时代的人类存在划出了某些禁忌、界线和边际。
  •     其实相比较之下,我是更加喜欢旧约的故事。在耶稣诞生之前,耶和华亲自指点的世界,似乎离上帝更近,也更加的原初、朴素、更接近世界和生命的本质。那时候的人都是亚当和夏娃的子孙,都有着更加原始和不被压抑的欲望,并且因为无知,一切的罪都可以被原宥,只要懂得忏悔。那个马厩里的小孩我是不太喜欢的,用故弄玄虚的神迹来吓唬人,用小小的计谋和骗局来替他老爹考验人们的真诚。还喜欢教训人,你要这样,不能那样。用死后的未知来交换今生的虔诚,这是一个巨大的阴谋。唯一有点意思的,就是用来隐喻的一些小寓言。我不想否认宗教的巨大力量,我在心情烦躁的时候也觉得读上几篇圣经故事有镇静忍心,消除烦躁的作用,可惜想我永远没有机会成为任何宗教的教徒。相比尼采在19C宣布上帝已死,任何一种上帝似乎都未曾真正在中国存在过。我相信任何一种宗教在创立之始,都劝人向善,代替教育起到过开启民智的启蒙和教化的作用。可是宗教似乎不可避免的总是和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许在创教的最初,宗教本身就是一种统治,它的本来面目就是先控制精神,再控制领土,这是一种让人信服的统治。当统治逾越了真善和正义,开始为更多的土地厮杀,二者才开始分化,宗教终于沦为后者工具,失去了本来的面目。后来宗甚至渐渐失去了尊严,为了维持其本身的工具地位,为了发扬过大自己,所有的教派都和自己教义相背离。宗教开始用一种变相恐吓的手段进行威慑。在老爸学校的校园里碰到两个看起来还很稚嫩的大学生叫住我,说要把基督传给我。奶奶家来做客的老太太大力的传教,说自己已经得救。可是她所谓的得救只是相信身后有一个上帝派给她的守护天使,死后可入金子铺路的天堂。这到底是教化还是愚弄?还有在中国历史悠久的佛教,现在之沦为贪官奸商买良心平安的交易场。似乎做了坏事捐点钱,就可以得到超度。雍和宫的和尚甚至也朝九晚五按时上下班,僧袍下面是阿迪和仔裤,腰里面别着手机。还烧什么香,反正也娶不到菩萨那里,不如直接放进功德箱。至少在中国,教义和宗教仪式已经存在着严重的背离,信者不懂,懂者不信。佛教是教人四大皆空,放下一切,方得内心平静。相信真正佛法精深的人,都不会去烧香磕头,做什么水陆道场。中国不缺任何一种宗教,缺的是信仰。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我看的不是这本,是圣经精选,可惜豆瓣上没有。所以只能找一个比较相近的了,好在这本书翻过,所以不算过分。
  •     书脊不牢靠,有开页
  •     质量还可以,还miukan
  •     非常好的书,不愧是世界名著。值得一看
  •     上帝的超震撼杰作
  •     没想到这书如此抢手,都缺货了
  •     有
  •     小巧精致
  •     作为读圣经原本之前的准备,把《创世纪》和《出埃及记》快速读完了,太沉迷。
  •     中英双语
  •     很神奇
  •     真不想读 死人泛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