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人的故事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108042804
作者:张光直
页数:10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张光直先生生前曾以吴襄笔名创作小说《小人物的速写》,刊在美国波士顿发行的华文刊物《秋水》11、12期(1982年秋季、1983年春季)。今征得李卉先生同意附刊于本书,以飨广大读者。——编者 杨老师 这天看到邮差送来的信件里,有一封从中国来的航空信,信封的左上角赫然写着“西安杨寄”,心里便为之一震。一个多月以前,辗转地打听到了三十多年前我在基隆送上船去的一位中学国文老师杨树芳在西安的现址,便连忙写了封短信去与他取得联系。这封信想必是他的复信了。杨老师当年在台湾与我很是接近,对我的影响很大,这三十多年来我对他一直很想念,所以我打开这封信时,心跳动得特别快,而且手是发颤的。但我把这封信看下去时,先是感觉失望,然后又感到震惊。这封信的内容是这样的: “吴襄先生: “你的老师杨树芳是我的父亲;他现在身体很坏,所以让我先复你的信。 “事实上我的父亲的身体已经是残废了。他自五七年被划成右派以后,吃了二十多年的苦头。他最近虽然恢复了教书职务,可是实际上已做不了什么事了。他表面上还是拥护政府拥护共产党的,但我知道他的心理上已经接近毁灭了,因为他这一生不是已经白白地浪费了吗? “我是学物理的,最近我有一项惊人的发现。你能替我在美国介绍发表我的一篇论文吗?科学院的学术权威们,我对他们是不佩服的。这篇研究的成果如果在国外发表,你看会不会得到诺贝尔奖金?我希望将来到美国去研究。那时我要向美国的朋友,向全世界的朋友,控诉中国×××的×××暴行!

名人推荐

在张先生的回忆录中我们发现,他是一个乡情浓厚,再普通不过的中国人。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个既会说“标准的京片子”,“也会说台湾话”……自认为是台湾人,但也是闽南人和中国人的“番薯人”。他对他的故土北京和台湾,对他的父母、老师、同学和朋友,一直有诗一般的魂牵梦绕,又透着淡淡的哀伤。 ——李零

内容概要

作者:(美国)张光直  张光直(1931—2001),华裔考古人类学家。祖籍台湾,自称“番薯人”。1950年代在台湾大学读人类学,师从李济。后负笈‘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研究生院毕业。曾任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台湾中研院副院长。为美国科学院及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台湾中研院院士。张光直一生致力于中国考古学与考古学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他通过一系列有影响的专著和大量学术论文,把祖国古代文明的丰富考古材料介绍给世界。更倡导以世界性的眼光来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及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力求通过中国文明进程和发展模式的建立,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科学理论的内涵做出原创性的贡献。

书籍目录

前言 父亲、母亲和他们的朋友们 北京的生活 师大第二附小和男附中 回 台 40年代的板桥 建国中学 二·二八事件 建国中学(又一章)  四六事件 监狱生活 回到情报处 内湖 回家 后记 附录一 老兵的佛像 附录二 伐檀 附录三 小人物的速写

编辑推荐

《番薯人的故事:张光直早年生活自述》的作者张光直回忆早年生活的自述作晶。因祖籍所在的台湾岛形状像个番薯,故岛上两三千万汉人自称“番薯人”。《番薯人的故事:张光直早年生活自述》是张光直的系列丛书,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图文并茂。

作者简介

作者回忆早年生活的自述作品。因祖籍所在的台湾岛像个番薯,故岛上两三千万汉人自称“番薯人”。书中记述其家世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北京度过的孩提时代,重点追忆了18岁作为“政治犯”入狱一年的特殊经历。这段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一生的志向,也由此引发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科学兴趣。


 番薯人的故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读张光直先生回忆早年生活,印象较深的是《师大第二附小和男附中》一文,张先生记下了好几首校歌(毕业歌)。初小《9月19日歌》(案:学校诞辰)九月十九日,特别要注意,我们受的教育,就从今日起,祝我学校万万岁,也从今日始,今日关系真非细,大家要注意。初小《送毕业歌》一堂共研,相聚等苔岑,断金攻玉,同志感情深。熏风里,几行桃李绿成荫;百花灿烂,锦绣前程,敬以颂诸君。高小毕业歌七年小成,九年大就,古人毕世励夸修;数载勤辛,今虽毕业,试观前路正悠悠;中道易废,故步易封,难进易退,从学如行逆水舟;切望吾曹,勉遵师训,慎勿因斯自画,负此好千秋!附中校歌附中,正正堂堂本校风,我们,莫忘了诚、爱、勤、勇。你是个神,愿人生大同,你是个海,涵真理无穷,附中,太阳照着你笑容,我们努力读书和做工。张先生另有一段文字或许算是对其超强记忆力的解释——“学习这些歌是越小越熟悉,但是也和当时的学习环境有关;我们的校歌以及这些与学校有关的歌,因为环境的关系是我们很难忘记的;今天我们处于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在这环境中我们还能记得这些歌吗?这是将来我们会知道的!”一来是“越小越熟悉”,儿时记忆力好,那时还乐于被老师领着学唱歌;至于“环境的关系”,应指战火烽起,身处沦陷区的北京(作者1937年9月19日上附小)。求学不易,且肩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之使命,唱些团结友爱、励志向上的歌曲也属应景。我想或许还有一个原因,张先生上的都是当时北京最好的学校,文章一开始作者便自我介绍了,认同感自然强烈。张先生问“我们还能记得这些歌吗”,让我想到一个电影情节,《失恋三十三天》里,张嘉译让白百合背背母校的校训,白百合想不起来,张嘉译感慨了一番:“你们这代人啊,没感情。上学四年连学校的校训都不记得。要是哪天公司倒了,肯定也是说走人就走人,没什么可留恋的。我指望你们给我挣钱,你们指着我给你们发工资。好歹咱还有个合作关系在。”我的母校若从小学算起,一共四所。校训校歌都算上,不凭借网络,且让我检视一下我的“感情”。小学我不记得有校训校歌。初中和高中我念的一所中学,我能记得中学校歌的开头几句:“马陵山下,大运河边,有一所美丽的校园。钟吾书院,创旧址……”大学有两个,本科校训不记得,校歌应该没有。我能记得研究生阶段所在大学的校训是“忠信笃敬”,校歌有,歌词是文学院我认识的一位老师写的,但没学唱过。再上网查,中学校歌连我记得的那几句都搜不到,本科大学校训是“崇德厚学,励志敏行”,至于校歌,在本科同学的微信群里问了一下,都说没有。龙吟作词的校歌查到了:扬子滔滔连珠江,暨南教泽播八方。百年沧桑千里路,一朝涅磐出凤凰。言忠信,根在中华,行笃敬,走遍万邦。四海关爱暖流荡漾,五洲学子汇聚一堂。剑锋砺就桃李芬芳,德润寰宇辉映炎黄。我还是觉得张先生小学时的两首毕业歌古雅而有韵味。p.s.100页的小册子卖40元。

精彩短评 (总计52条)

  •     很平常的语气,但是,总给人一种很特别的感觉。可惜的是这只是关于早年生活的自述,如果是一生的回忆或者日记,那就太好了!读这本书,让我想起余英时悼念张氏的《一座没有爆发的火山》一文。文中有段话说:“有一次在火车上,他忽然说,他早年一直有一种向往,即如果能为人类、国家或民族做出一件大有贡献的事,而自己炸得粉身碎骨,那才是最痛快不过的。”我似乎可以读懂张光直这种心情,也更加能够理解他后来的研究生活。
  •     失眠读物,K.C.的文字永远在回忆中包含忧伤。
  •     可以看出来少年张光直优柔寡断,所以不适合干革命吧。说台湾因为没有经过五四新文化的洗礼而是“旧社会”的观点很有意思。
  •     平淡无味。
  •     这本书算是张先生研究考古、人类学之后得出“人之所以为人”的答案之一种吧
  •     K. C.
  •     认同感确实是一个非常奇妙的东西。没想到张光直还有那么一段经历,这应该让他对人的判别大大改观了。连这么以为卓有成就的学者都慨叹自己作为一个小人物,命运的多舛,真让人唏嘘。
  •     考古学家写出来的回忆文章,很干巴没水分,另外儿子确实长得像妈多些.
  •     所幸我并未生于那个时代——乱世 命贱于蚁 踌躇满志 少年复何为?
  •     张光直回忆三四十年代在北京和台湾的经历,其中监狱生活、金门战俘等写得小有趣味。
  •     书印得确实好,但100页(6万字)的作者小传,定价40元,太贵太贵,有点离谱!
  •     末尾附录三很好
  •     一本小书,先生的早年回忆录。
  •     先生早年的经历,大概只可用传奇来形容吧~
  •     本以为是本普通的自传,没想到是这样的,清清淡淡,就把两岸这些年的这些事,简简单单地,说了些大实话。有许多问题也是我一直想知道答案的,也只有留予后人说了。第一本张光直先生的书,没想到是位文学左翼青年。
  •     读这书是受了李零先生“蛊惑”,但是读完后觉得不够“精彩”。也许经历时间的打磨,一切都会变得平淡。当青春年华的男儿锒铛入狱,经历生死,而后考虑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从自身来讲很有出发点。就是觉得遗憾的是狱中的事写的不够“精彩”。
  •     一般般
  •     极好极好
  •     平生风义兼师友
  •     内容还用得着说吗一等一啊,硬壳精装。
  •     张光直先生的笔法平实幽默,人生经历非凡,最后一篇附录<小人物速写>力道十足,本书篇幅虽短,内容精悍。
  •     那个时代,艰难的时代。有战乱、有革命,没有自由、没有信仰。番薯,不仅仅是地形的相似,我觉得更多的是番薯那种坚毅的精神,不屈不饶的生根发芽。番薯=甜土豆,哈哈哈哈~~
  •     太贵了。人名里考古,口气辩左右
  •     左
  •     可以和《考古人类学随笔》连着一起,算是张光直先生生平总览了。所述为从事考古学专业以前的故事。台湾四六事件关于监狱中的记述最为有趣。
  •     这书大陆删节了些。最震撼的是结尾张光直说,入狱的经历让他看到两种体制都有善良的人民,恰好看了个英文文章,一个以色列人get on the smae page 因为巴以冲突入狱后,他用英文写了近乎一样的感慨~
  •     三联的书越来越贵了
  •     这记忆力也太好了
  •     天亮前的奋斗,但附录的小人物是死后审判的黑暗
  •     给各种标榜上主义,有时会不明白为什么
  •     明天或许就是光明,明天或许也是黑暗。
  •     如果不是冲着作者,谁会觉得这样一本薄薄的册子能值40块?而且北师大果然盛产中国现代史上各种学术大神牛。。。的夫人们。。。
  •     清华书屋拆迁改造时五折入手,地铁上读完。记忆深的一段是“中山装”与本地服装冲突引发的血案,以及张光直入狱时所遇之人、所遇之刑——不知怎么,想起了徐晓,这群人总在信仰被玷污的年代提示我们,信仰的纯洁性。
  •     最后一篇是正文补充包。
  •     100页的小册子卖40块也是……好在我在书店就读完了
  •     真是每翻几页就要感叹一下张光直真的好帅,看完把他的照片拍了存起来hahaha
  •     读的张先生的第一本书,已能看出其人生治学的态度,算是辅助读物。
  •     政治课打发时间~
  •     中学时代《人物》期刊上看了前一半,后面几期却从没见过,早已不记得原因了。这次终于书店里读完,对二二八后的内容,除了早先零散见过的酷刑部分,实在无法引起多深的记忆。倒是最后的小小说眼前一亮。
  •     张光直文笔超燃啊,然后《保卫毛泽东》是张春生1941年作的,后禁,编辑是有意没审出来吧嘿嘿
  •     张光直将自己的早年经历置于四五十年代的大陆和台湾变景中,细节生动而又有历史的厚重感,非常有意思的一本小书。
  •     一不小心就看完了,有几个亮点,牢狱生活也是我们这一代无法想象的。 另,张竟然还写过小说,意外,呼呼。
  •     在书店里,发现了三联出的张光直的一整套集子,包括《商文明》《中国青铜时代》等等,翻了翻,读不太懂,唯一能读懂的就是这部了,很值一读。最早是在李零的《鸟儿歌唱》里看到这本书的名字的,李零对本书评价很高。
  •     过去两年看过三四本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写的回忆录(自传),最最令我不解的是,当下那么多人对那个年代的那种想象甚至狂热是哪来的?
  •     张光直先生真是太可爱了
  •     张光直的妈妈好漂亮
  •     附录几篇显然是不可或缺的,张先生通过自己的经历引出“人之所以为人”的命题,同时为我们提供了他们那一代人在特殊历史时期因为不同道路的选择而造就不同命运的几个典型例子。
  •     朴实的记录,有点短,有点散。张先生当是很有“中国身份”吧?台湾人的身份认同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啊。里面的内容,如果扩展一下,想必可以写出更多。最后吐槽一句,100页的书定价40元,也太贵了吧。
  •     历史是当代人的历史。而研究历史的人,大约都不会舍得为自己生活的时代盖棺定论。
  •     文字浅显,思想深邃,窥一斑知全豹
  •     重新看待
  •     不要痛恨自己生活的时代,时代虽然会让你失去一些,同时也赋予了你很多其他时代无法赋予你的。每个人会被自己生活的那个时代烙上一个特有的印,然后就成就了现在的那个你。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