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

出版日期:2015-2
ISBN:9787561380151
作者:赫尔曼·黑塞
页数:190页

内容概要

赫尔曼•黑塞
Hermann Hesse 1877—1962
伟大的德语作家、诗人,诺贝尔奖、歌德奖得主。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
1877年出生于德国,7岁开始写诗,14岁考入修道院却因不堪忍受经院教育逃离学校独自谋生,期间游历多个城市,进行广泛阅读,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观。22岁发表小说处女作,此后笔耕不辍直至去世。战争期间移居并入籍瑞士,1962年于瑞士去世。一生勤奋、作品诸多,其代表作有《悉达多》《荒原狼》《在轮下》等。

苏念秋
著名翻译家、散文家,曾任职于台湾大学哲学系、外文系,最早翻译、研究黑塞的学者之一,以翻译《悉达多》(初名《流浪者之歌》)闻名。

书籍目录

第一部
婆罗门的儿子...... 3
沙门的生活...... 14
乔达摩...... 25
觉悟...... 36
第二部
甘玛拉....... 43
在人群中...... 59
轮回...... 71
河边...... 82
摆渡人...... 96
儿子...... 111
唵...... 123
歌文达...... 132

作者简介

名家名作名译  悦经典12
献给流浪者的至高赞美诗
自我求索之路的不灭灯塔

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赫尔曼·黑塞】
最具代表性的成长小说 全新上市

著名翻译家、散文家【苏念秋】卓越呈现
《悉达多》是黑塞最经典的长篇小说之一。故事讲述了英俊聪慧的贵族青年悉达多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为了寻找自我而踏上孤独的旅程。他一路曾跟随沙门苦修,聆听佛陀的教诲,也曾沉湎于名妓的温柔,迷失于金钱的诱惑……
黑塞以充满哲理、诗化的语言展示了一名青年寻求自我的一生,表现了他作品一贯的寻找生命真谛、皈依自然的主题,影响深远,指引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
赫尔曼•黑塞已然感受到我们内心的骚动、青春时代自寻其路的固有需求;这种需求让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索取我们自己的生命,他的这种先知先觉也必然启发未来时代的人们。(——保罗·柯艾略)


 悉达多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二1914年,一战的枪声响起,残酷的现实震撼了人道主义者黑塞的良心。他挺身而出,发表文章反抗德国军国主义,结果招致各种诽谤攻击,出版社也不再约稿。灾难迫使他思考,痛苦引导他去探索,《德米安》(1919年)就是黑塞在战火中探索的产物。托马斯·曼评价道:“该书的激奋效果令人难以忘怀,准确无误地击中了时代的神经和富有狂想的青年一代,从他们中间诞生了痛苦生活的代言人。”对魏玛共和国失望的黑塞1923年移籍瑞士,但这并不意味着作家在逃避现实,离开前的黑塞发表了《悉达多》(1922年),记述了一名青年的求道过程。长篇小说《荒原狼》(1927年)则一反以往对资本主义的怜爱和幻想,用“荒原狼”的目光看穿时代:追名逐利的忙忙碌碌、傲慢的虚荣、浅薄的宗教。主人公是一位中产知识分子,身上有着狼性和良心的对立,孤独彷徨,只能在歌女处寻求安慰,看魔术剧以发泄不满,颇像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他最后还是从歌德和莫扎特那里学会了幽默。故事先以“出版前言”概述主人公的外貌和性格,再以手记的形式来描述他在某城市的经历和心理活动,最后以魔术剧来演示当时的社会动乱、人生的混乱和主人公的理想。《荒原狼》因其深刻的心理分析、广博的思想内容、奇特的情节、高超的艺术结构,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起文学界的激烈争论。40年后的“黑塞热”也正是以这部著作为开端——各国在二战后经历了复苏和“繁荣”,资本主义的固有病态又蔓延开来,其价值观点、没有灵魂的物质文明再次受到怀疑。生活在经济、社会、信仰三重危机中的青年发现,黑塞的作品可以提供了生活的信念,给以心理的满足。1930年,被誉为“黑塞最成功的史诗小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发表。然而作者本人更看好《荒原狼》,认为“主题更为鲜明,它的艺术结构很像一首奏鸣曲。”的确,《荒原狼》以深沉而尖锐的笔调揭露了资本家的战争狂热和中产阶级的虚伪,反映了资本主义在精神、道德上的崩溃与文化上的堕落。三黑塞一直对法西斯统治下的受迫害者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作品也非常不受法西斯分子欢迎。最后一部长篇《玻璃球游戏》最终在瑞士出版,进入德国境内的少数几本被视为珍品争相传阅。关于本书,黑塞在致友人的信中写道“我要操起所有艺术家的自卫手段开始创作,我要建立一种精神空间,以抵御世界上的一切瘴气,同时表示智慧对残暴势力的反抗,并尽可能支持德国朋友们的反抗与斗争。”1945年.信函如潮水般自恢复通邮的德国涌来,年近古稀的黑塞感到有义务关心祖国的命运,他发表公开信强烈谴责法西斯的罪行。他又一次受到了反动报刊的中伤,但是德国几经巨变,人民已经觉醒,“那些在深重罪孽之后要求铲除法西斯主义、寻求人道的非法西斯文学的人们,把他的晚期作品当作新艺术充满希望的开端而接受了。”晚年的黑塞获奖诸多,但很少离开在瑞士南部的住所,只专心于编辑、出版自己以往的作品。这并非隐居——他凭借信件与世界联系,是本世纪写信最多的作家之一。来访的客人之多,也使老人不得不在门前挂上免访牌。1962年8月8日,85岁的黑塞在听完一首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后,与世长辞。
  •     最近办了一张首图的借书卡,如同所有的图书馆一样,想看的书都被别人借走了。索性不去做无意义的搜索(也没有学会怎么预约,也不知是不是可以预约),只在新书馆里溜达。我对于图书馆的藏书多少有些洁癖,能找到这本,也是因为它比较白。因为是借的书,又是赫尔曼·黑塞,读书笔记做起来。故事是这样的:悉达多是教养优秀的婆罗门,为追求内在本质而离家出走,成为沙门,过苦行僧的生活。 不过很快他就发现这种方式只是短暂麻醉。于是他寻求活佛迦泰玛的教导。活佛的特长是教会别人远离烦恼,但是活佛的理论始终是活佛的。他离开了活佛,放弃修行,活到世界中去,活到人中间。他渡过河,来到城市,成为一名商人,有了情人,大手笔赌博,醉生梦死。头发花白的他意兴阑珊,再次出走,回到那条河,遇到了船夫,并和他生活在一起。有一天,活佛病危的消息传来,他的情人渡河去朝拜,和他再次遇到,却被毒蛇所伤,临死前把他们的儿子交给他抚养。儿子和他相处的不好,最终离家出走不知所踪。历史重演,让他痛苦万分。船夫告诉他:每个人都要去走他的路。终于,悉达多在河水中听到了生活的音乐,在船夫的引导下,他悟道了。全书几乎都是思辨和对话,都很值得记录。但在故事的结尾,也是故事的最高潮,黑塞写出了一些我总结不出的话。我发现远方不再那么远,身边的一切都美好起来。世界是什么样,都是自己所决定的。【以下记录和援引本书的金句】---世界是不完善的,或者可以理解为正走在一条通向完善的漫长道路上。不,它在每一瞬间都是完善的,一切罪孽本身便包含着宽宥赦免,所有孩童身上都具备老年人的东西,一切婴儿身上都带着死亡,而一切死亡者却有永恒的生命。---我从自己肉体和灵魂的体验中知道我十分需要罪恶,需要肉欲欢乐,我追求财富,爱虚荣,需要最卑劣的悲观失望,以便学会放弃抗拒,学会爱世俗世界,不再使人和人对我寄以希望,拿我和假想的世界做比较,把我想象成某种完人,而我自己则对世俗世界只是听其自然,还它的本来面目,我愿意爱这个世界,愿意隶属于它。---爱如今在我眼中是一切事物中最主要的事物。看透世界、阐释世界、蔑视世界,这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的事。对于我,唯一可做的事情是:能够爱这个世界,不蔑视它,不去憎恨它和我自己,能够怀着爱、惊叹和敬畏的情感去观察它、我以及其他一切生物。---他,认识人类生存中的一切暂时性和虚无性,却仍如此热爱人类,因而在他独特的漫长而艰难的一生中始终致力于帮助人类,教导他们!就在你伟大的导师身上,在他的身上,我所看重的也是他的事迹远胜于他的话语,他的行为和生活远比他的言论更为重要,他双手的举动也较他的思想更为重要。我看到他的伟大之处,并非是他的言论,他的思想,而是在他的行动上,他的生活里。---------------------------------------------------------------------------------------------------------------------------------------突然想起来,芥川龙之介有个短篇,是讲一个巨人,他在河边帮助往来的人渡河。一个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个老人要过河,巨人没有拒绝。河水越来越凶猛,老人越来越沉,巨人用尽了全身力气,终于把他背到对岸。原来巨人的背上,是背负着全世界苦难的基督。我很喜欢这个故事,看完以后头顶上仿佛也笼罩着光环。
  •     《悉达多》译者是台湾的苏念秋,买这个版本是因为看过蒋勋先生在《联合报》上写的,介绍该译本和据该译本改编的台湾云门舞集舞剧《流浪者之歌》的文章。蒋勋先生提到《悉达多》的真正意义在于:坚持内心的安静,坚持倾听心灵真实的声音,坚持爱与和平的力量。我很认同。这个版本质量很好,我很喜欢。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德国老庄?嗯,最终是要达到一种圆融统一吧。碰到过和悉达多类似的事情,难怪有人说这本书指引了广大青年...
  •     时间不是真实的,所有分界线,善与恶等,都是幻觉。每个瞬间世界都是完美的。河知道一切。 我能思想,能等待,能斋戒。 斋戒就是驯服了欲望。
  •     「当一个人有所追寻,他只会看到所追寻之物,他执迷于自己的目标。追寻意味着有了目标,而寻见则意味着自由,包容,摒弃一切目标。」
  •     1.渡己,渡人;渡人,渡己。 2.我要去寻找“我”。 3.万物善(本心),善(学习)万物。 4.简简单单,洁净如洗,孤独而饱满,而灿烂光芒。 5.皈依――皈依一座山,皈依一条河,皈依一阵风,皈依一片云,皈依一只鸟,皈依一颗石,皈依一株草,皈依一切。
  •      1个多小时看完《悉达多》,90多年前,黑塞45岁时写的诗,拒绝信仰导师的人为了内心的追求浪荡一生体验一切,终于成为爱与自然的圣人。一切在万物中,言语无法讲述,只能亲自体会。
  •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是山……
  •     我们是悉达多,是歌文达,是瓦树地瓦,我们不是他。
  •     全身心去体验这世界 接纳和包容这世界 然后去爱它 爱它的全部
  •     意义和真实不是躲藏在种种事物后面,而是在它们的里面,所有的全是如此。
  •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悉达多。诗一般的文字。富有哲理的故事。
  •     n
  •     他是另一位悉达多,他最后也成了佛。读过犹如心间流过一股清泉,值得一读再读。
  •     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     去体验所有美好与丑陋的所有,去拥有然后又毁灭一切的一切。智慧不来自任何教义,谁都没有资格来教育谁,人的灵魂只有靠自己最极端的体验与顿悟,才能获得最纯净的自由与宁静。
  •     想起了在译者的使命也不哪儿看到过的,所有语言里的惯用语都只让我离能表述真理的词句越来越远。
  •     寻找“自我”的两种手段,一是冥想,二是观察自然。一天时间看完,今年读过最好的一本了。
  •     “哪一位父亲、哪一位老师能阻止他,能不让他去过自己的生活,不让他用他的生活把自己弄脏,不让他全身满载罪恶,不让他自己去喝下那杯苦酒,不让他去寻找他自己的路?我亲爱的朋友,你认为有人能避开这条途径吗?因为你希望能看到你的儿子避免悲哀、痛苦和幻灭,你就以为他也许能避免这条历程?”
  •     瓦树地瓦倾心静听。
  •     翻译很喜欢,加一星
  •     没有过去的我,就没有现在的我。我的目光穿过时光,怜爱的看着那个过去的我——那个我,曾傻逼,曾懦弱,曾狂傲,曾痛苦,,,,,。这个译本语言更散文化些,有语言美,推荐书友哦
  •     看到了千千万万张面孔,至善者就是这样微笑。
  •     将佛一拆为二,合二为一。
  •     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却不行。智慧只能自己体悟。可智慧是什么?是爱吗?是真实吗?
  •     是翻译还是什么 总感觉不大对
  •     几经波折最后在图书馆读完。黑塞如诗般韵律的文字像鸟儿的歌声,像清风对脸颊的抚摸,像流动的河水不断卷起的水花,像大雨过后扑鼻的泥土气息。悉达多是婆罗门,是沙门,是富翁,是摆渡人,他突破了教义的牢笼,逃离了金钱的深渊,清除了美色的诱惑,又战胜了亲情给他的痛苦,他一生的角色都是一个角色,千千万万的面孔都是他一个人的面孔,最终在众人中发现了真理,石头中找到了阿特曼,在自己身上追逐到了他想要探寻的“我”。至于说这最终的教义,神奇的信仰,世界的和谐与统一到底是什么,不过是“回归自然”罢了。我质疑黑塞自己是否真正明白此书所讨论的奥义,但我还是沉醉在他的文字之中。
  •      love and peace(...
  •     “甘玛拉,大多数的人就像是一片片落叶,在空中随风飘游、翻飞、荡漾,最后落到地上。有少数人像是天上的星星,循着固定的轨道运行,任何风都吹不到他们那儿,在他们内心中,有他们自己的引导者和方向。”
  •     在心里面有一种宁静和一处庇护所,任何时候,你都能退避到里面去,保持住你自己的本色。这种本领,虽然人人都能够有,然而却只有极少的人能真正发挥这种本领,做到这一步。每个人都有潜在的佛性,接纳不完美的世界和自己。
  •     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     甩《一个人的朝圣》18条街 带你真正地走入人物的内心 跌宕起伏的一生 在不停地轮回中找到真我.这就是赫尔曼·黑塞典型的浪漫主义色彩.通过这本书 突然很想好好地了解一下这位德国作家.他出生时德国才统一 去世时德国又已经分裂 他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时代变迁 1946年 二战的惨景还历历在目 战败的德国正处于人们憎恨和谴责的怒潮中 然而这年11月 赫尔曼·黑塞 这位德国作家 却成了战后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得者
  •     我还学不会。最近不想读书了。 不读总觉得包里缺点啥。关于悉达多的爱 时间不存在 智慧不能言传 我还不懂。可能以后会再读。
  •     非常巧合地两天内看了你一生的故事和悉达多,发现两者对语言上有非常相似的观点。
  •     一口气读完,也不知是什么让我一直坚持看完。悉达多从一个思想者,变成一个世俗的人,幡然醒悟,又变成一个思想者,又踏入世俗的领土,最后回归,变成悉达多想要成为的人。变成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是今生最大的成就。大概是本月第六本。
  •     “我会思想,会等待,会斋戒。” 这本书于我,我正需要,它正出现得及时。
  •     他不需要教义的约束,不需要导师的指引,他也没有明确的目的地,也无所谓探求或寻找,他只是从自然中感悟,自万物中得道。“斋戒,等待,思考”。
  •     最令我有启发的书,寻找自我,寻找本心,珍惜当下。
  •     去年底找出来重温的一本书,感觉每次看的时候都有不一样的想法~
  •     感动不已
  •     有的小说家沉湎于自身性格,让笔下人物替他的自我自圆其说。有的小说家从所有的方向射出箭矢,在所有松弛中紧张,也是在所有紧张之中松弛的,他站在那儿,是站在所有处,是“所站之处,空无一人”。
  •     说得太废。 石头扔到湖里 会以最短的距离垂直沉入水底 我悉达多一旦决定做什么事也是这样 因为只有我的目标牵着我 会穿过人间的种种境遇直达目的地。
  •     值得思考
  •     需要再读一遍,不知什么时候读第二遍?
  •     某個前身。
  •     P145 歌文达深深一礼,眼泪不由自主地从苍老的面孔上流了下来。他深切感到了一种伟大的爱,感到了最谦卑的尊敬。他在那人面前深深行礼,头一直碰到地上。那个人蹲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安详的微笑令他想起了自己一生中所有曾经爱过的一切,令他想起了自己生命中所有珍贵而神圣的一切。
  •     有许多哲学的部分和思考,并不好懂。
  •     鸡汤味,说教味十足。失望
  •     好喜欢,无我的境界,克制着,智慧中的幸福。
  •     很多年后,能一口气读完的书。
  •     经历万千世界,终其一生用来追寻的目标皆是虚幻。河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 汇集于现在的现实,痛苦与欢乐在此交织。
  •     最近在重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