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滋味

出版日期:2014-4
ISBN:9787201086545
作者:汪曾祺
页数:216页

内容概要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沈从文先生的入室弟子。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草木春秋》《故乡的食物》《说戏》《汪曾祺文集》《汪曾祺全集》等。

书籍目录

001/安身之本必资于食
002/五味
006/葵• 薤
011/故乡的食物
026/故乡的元宵
029/故乡的野菜
034/豆腐
041/豆汁儿
043/干丝
045/沽源
049/马铃薯
052/萝卜
057/菌小谱
062/韭菜花
064/食豆饮水斋闲笔
073/ 蚕 豆
076/家常酒菜
081/烟赋
087/肉食者不鄙
088/肉食者不鄙
093/手把肉
097/贴秋膘
100/鳜鱼
103/鱼我所欲也
107/寻常茶话
113/泡茶馆
122/面茶
125/吃喝门道贵在讲究
126/吃食和文学
135/宋朝人的吃喝
138/食道旧寻——《学人谈吃》序
144/王磐的《野菜谱》
147/《吃的自由》序
150/ 作家谈吃第一集——《知味集》后记
154/《旅食与文化》题记
157/四方食事明心见性
158/四方食事
166/草巷口
171/昆明的吃食
180/昆明的果品
186/昆明菜
195/栗子
198/采薇
200/大等喊
204/唐巴拉牧场
206/泰山拾零

作者简介

《人间滋味》是一部经典的美食散文集,内容涵盖五味人间、食肉和饮茶、吃食与文学、四方食事四大方面。文章的主要叙述对象包括地方风味、家常小菜、民间特色美食等内容,无论是谈萝卜、豆腐、栗子,还是谈韭菜花、手把肉、故乡的元宵,在他的描述之下,所有吃过的和没有吃过的食物,全部都是美食。这些都是汪曾祺崇尚恬淡自然的精神境界的体现。
每篇文章篇幅适中,从容闲淡,朴素而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间至性至情的热爱和对旧日快乐生活情景的缅怀和深深眷恋之情。


 人间滋味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几年书看下来,我还从未给一本书写过一篇书评。小时候写的那些读后感,对我来说也都不能算什么正儿八经的“读后感”,无非是总结全文,提炼中心思想,随意附和歌颂一番,最后再绞尽脑汁结个尾。连自己的“感”都没有体会出来,怎么叫“读后感”呢?  汪曾祺的这本《人间滋味》,我是有读后感的。面对文学大家的书,我这篇连书评都不敢称,充其量也只能说是自己读后有感而发。说是有感而发,不如说是二十几年菜吃下来,就着这本书消化了一下,才吃出菜的味道来。  一开始还不知道这本书写的是什么,只是在书店经过它,上面画着我爱的大闸蟹,一看又是汪曾祺写的,就忍不住买的。以为汪曾祺写的是一篇篇根据他钟爱的美食写的回忆或者故事,结果发现他写的不仅仅是关于那些和食物有关的回忆,还从食材本身出发,谈论了地理人文,和一些社会形态。  书里提到最多的几句话就是北方人对待某种食材如何,而南方人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会在文章里重复提到这种现象,也不奇怪,毕竟南北口条不一,这两年也三番五次地成为了最具话题性的段子。无论是豆腐脑该是咸的还是甜的,月饼里到底该不该放肉,元宵节吃的是汤圆还是元宵,番茄炒蛋要不要加糖……一旦和食物扯上关系,南北网民就能马上拉下脸来互相据理力争,仿佛自己吃的那种才是最正宗的,而别人吃过的都是山寨货。  我之前写了一篇关于肯德基的乡愁情节的文章,下面有人问我:难道你不想馒头吗?难道你不想面食吗?我真想回复他:我是南方人。  在汪曾祺对于这些分别具有南北特征的食材的描写里,他就像一个正襟危坐的法官,细细写着北方人的传统做法,而南方人又因为什么而避而远之的。比如大家最爱争辩的豆腐,他写“北方人用韭菜花、青椒糊拌豆腐的,这是侉吃法,南方人不敢领教。而南方人吃的松花蛋拌豆腐,北方人也觉得岂有此理……北豆腐、松花蛋切成小筛子块,同拌、无姜汁蒜泥,只少放一点盐而已。好吃吗?” 写得又生动又有趣,把北方人的重口和南方人的清淡这么一对比,好像在让两方横眉竖眼的人照了照镜子,让大家都站在对方的角度领教了一下口味。  他还提到了南方人常食薤,有个北方的食品商场批发了薤来卖,只有南方人趋之若鹜,北方人却只是不信任地看看就走了;他有一次特地买了一些薤给北方同志吃,他们吃了一口却说,不好吃!这哪有糖蒜好吃!  看到这里,我不禁心想:我们南方人还不爱吃糖蒜呢!  结果汪曾祺马上另起一段写道:哀哉!人之成见之难于动摇也!  留学两年,这种情节我倒是真的处处体会得到。且不说南北同学的差异,关于做菜放不放糖的趣事我就能说上三天三夜;虽然说西方人较为海纳百川,很多新鲜事物接受程度较高,但面对食物,他们却很难走出味蕾的舒适圈:每次我从中国街回到学校,都会带点零食给我的意大利组员吃。有一次带了麻薯,意大利人拿在手里,担心地看了看,又捏了捏,我期待地在边上说:你吃吃看!他们犹豫地说:我先拍张照片。然后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小口。有的人大呼好吃,对于这种谜一般的食物爱不释手;有的人咬了一小口就皱紧了眉头,放在一边再也没动过。  其实这也很正常,中国食物之于西方人,正如奶酪生肉之于中国人一样。即便是汪曾祺,在书里谈到“起司”,都形容为“一股酸臭味”,而芝士真正在中国市场流行,也才这两年的事,而且也仅限于年轻人的圈子里。  有一次我和一群朋友一起吃火锅,我朋友带着她的意大利男朋友,为了找点话聊聊,他舀起一块百叶结,问我们这是什么。百叶结没什么英文的专用名词,我们就统一回答:豆腐,就糊弄过去了;结果他又舀起一块豆腐皮,我们说这也是豆腐;好死不死,他第三次舀起来的又是一个豆腐泡,我们犹犹豫豫,最后还是告诉他“这也是豆腐”,大家都笑起来。最后,看得出这位这意大利人实在是接受不了中国的火锅,闷头只吃火锅里的年糕,这可能是唯一一种和意大利食物最相似的食材,嘴里还是违心地说“好吃、好吃”。  此外,整本书我最大的遗憾,就是许多字我竟然都不认识。包括上文所说的“薤”,我也是百度查了以后才打出来的,还有许多植物、鱼类的学名,我既不认识,又别说知道怎么读了,有些食材只能通过做法才能猜测它大概是什么。此外,由于在出国前,我从来没有进过菜市场,每次我妈宣布家里要吃什么菜,大多是用家乡话告诉我,或者用“家乡式普通话”告诉我的菜名,很有可能她自己都不知道真正的普通话应该怎么念。最常见的一个例子就是鳜鱼,我一直不知道汪曾祺说的是哪种鱼,知道他说鳜鱼可以做成松鼠鱼,我才明白:哦,他说的是桂鱼。  但我可以确定的是,在这么多我不认识的字和食材里面,确实有许多他写到的美食,我从小都没有吃过。且不论那些北方专利的美食,就连那个南方人爱吃的“薤”,我更是从小都没听说过。我认知里的那些中国美食,都是我在自家厨房里,外头酒店里吃到的,那么汪曾祺书里那些我不曾听闻过的食物,它们到底还在饭店的菜谱上吗?  我有时候看一些讲述中国美食的纪录片,尤其是上海美食的,讲到那些老克勒爱吃的上海菜,现在年轻人却吃的越来越少,恐怕会失传的菜,我就隐隐地担忧。以前我妈妈单位马路对面是宋庆龄幼儿园,幼儿园深处有一家本帮菜馆,妈妈经常带我去吃那里的“红烧划水”,也就是一盘鱼尾巴,我特别喜欢吃。直到现在,我吃鱼都喜欢先从尾巴吃起。那家餐厅很早就已经关了,除了一些老牌的本帮菜馆,我很少在新的餐厅里再看到这道菜。  如果说在本地有些菜都逐渐失传,那到了海外的那些中国城,中国菜更是被改得面目全非了。我很怀疑,有些从小就出生在海外的侨民,他们真的知道自己家乡菜是什么味道的吗?要谈起海外的那些中餐馆,各个地方的人们都只能叹气,那些馆子,只要做得能像家乡菜馆里的菜三分之一像,就能拍手叫绝了,怎么还能要求让他们做出来味道一样呢?  即便是自己做,也难免会加上个人的嗜好。我挑食,葱姜蒜绿叶菜一样都不喜欢,能把祖国美食传承过来的菜,也就只有我自己爱吃的那么几道,这样一来,今后我的后代能吃上的祖国美食就更少了。  我害怕的是,中华美食传递到下一代,再下一代,他们再捧起这本书的时候,一大半的食物都不认识了。  所以说,南之鹅肝,北之熊掌,最好是什么都要尝一尝,什么都要试着去接受。我最佩服汪曾祺的就是,我明知他是高邮人,通篇文章看完,却不知道他到底算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他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偏袒的菜系,什么食物都能侃侃而谈,就连他自认不擅长喝的茶,他都能写个两三篇文章出来,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我想即便是放在所谓不那么固步自封的年轻人身上,我们也很难像汪曾祺那样去接受那么多元的事物。
  •     一句话推荐:图文美绘+精装典藏 汪曾祺亲绘插图,彰显文人大家之儒雅风范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巨匠、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汪曾祺最值得回味的浪漫作品和汪老爷子一起品读美食 赴一场不枉此生的饕餮盛宴
  •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刚从学校毕业,进了一个公司,然后开始各种的不适应。也许我是不适应那些所谓的规则或者是那些总被从前忽略的东西。曾经无法想象的生活状态会是这样的,每日上班、加班,虽然还不至于挨骂,但是现实中的各种眼神和那一种敷衍的态度让我清醒过来,我已经不在学校了。再也没有人见面第一次就努力记住你名字、和你聊天。在工作中,也许最大的不适应就是自己。我们都好像没有长大的孩子,就像《牛虻》所说的,读书的时候就像在蜜糖和巧克力组成的世界,尽管生活中总会有困难,可是我们始终相信风雨过后会是彩虹。我在感觉自己从前所坚持的一些东西慢慢会被改变,那种无能为力的感觉让我一直不能够很好地适应这一份工作。在我总想着要放弃的时候,读到了汪先生的这一本书。如果是从前的我,应该看到是各种美食纵横交错和汪老爷子固有的幽默。妙趣横生的文字把那些不过普通的菜式写得活色生香,令人羡慕不已。可是现今,总是透过那些文字看到回忆背后那种无奈心酸,每一样美食的回忆其实都是一段光阴的寄托,味道是一种很奇特的感觉,有时候不在乎菜式的本身,而是在于那时节、那人和那情感。少年不知愁滋味,强作离别装惆怅。如今俱可追忆吧。当我把写书人的文字和现实联系起来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并没有遇上多大的挫折,尽管长夜痛苦会有,但是还不能够谈人生。和他们那一辈子的人相比,我们已经幸运得多了。至少不会因为文字而遭殃。夜半起来自己把梦想掐灭的痛楚太难受。苦难过后竟然能够如此平淡地回忆一株植物、一碟酱、一条街道,当然更重要的是那个时光里的人。每天晚上回来,看上几章,然后心河平静地入睡。和现实计较太多,只会把自己累倒。生活无论多么糟糕,现实多么残忍,自己要挺好。人生百味,未曾尝试怎可放弃。我想,我应该可以适应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不能吃东西的时候看这样有味的文字是不是很自我折磨……很想照着作者的食谱做一些菜。但不喜欢书的编排,有一些内容是重复的。
  •     看完后就想买高邮的咸鸭蛋
  •     应该把那些口诀、窍门拍下来都试一试。
  •     异乡人之间,食物和语言是沟通交流之秘器,若两人家地相近,一个方言的说法,一种儿时的食物都能被两人无限聊开去,兴致盎然。江苏高邮和浙江宁波有不少习俗相近,而我童年生活在农村,靠爷爷奶奶的土灶长大,看到熟悉处就忍不住在旁边记上自己的记忆,看完一翻,还真写了不少。
  •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字是好字,句是好句,段是好段,但排版稍微有点儿烂。
  •     吃东西千万别带着成见,对于分歧特别严重的几种做法和食物,权当吃得都是新鲜玩意儿。非要争个甜咸那都是格局太小的表现。
  •     虽然汪老真的是写了很多很多我们国家的美食,大江南北、多种多样。但是我的阅历还太少,那些东西我也没吃过,所以还没什么感觉…………
  •     最爱汪先生谈吃
  •     同位天涯好吃人
  •     有滋有味。汪老是个美食家,想吃顿他做的饭。
  •     人间滋味是清欢,生不逢年奈何天。
  •     我还记得当初大晚上跑出去找豆花吃。
  •     活菜谱,纸质买一本备着,平时想不出吃什么了,可以里面借鉴下。
  •     锅贴乌鱼我是记住了
  •     记得高中的时候学过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这次恰逢亚马逊上有满减的活动,便顺道买了汪老的《人间滋味》,一看全是关于食物的文章,读来十分温暖有趣,凡事不宜苟且,而于饮食尤盛,大抵吃货都是很幸福的吧~
  •     热爱生活的人连一块豆腐一个咸鸭蛋都能表达那样热爱,实在不能睡前看,容易饿。美食见真知,人生滋味。
  •     看汪曾祺谈吃真是百看不厌,口水每次都能流下去。
  •     读起来很快乐!也很饿!
  •     2017.1.17-1.19 好多重复的
  •     好爱汪曾祺,老顽皮~
  •     1.看完发现自己真的是文盲 2. 看完真的好饿 3. 看完好想把所有的菜都配上图 4. 看完一直在想着“心里美” 和高邮咸鸭蛋 5. 看完觉得汪老更可爱了 (嗯 美中不足是重复太多了。)
  •     美食的散文。比较散。人家还是吃过很多东西,对吃的也很有研究。以前在温州晚报上经常看到汪曾祺的散文,包括去世的时候,还有很多人怀念他
  •     高邮咸鸭蛋真的这么好吃?看得我好饿
  •     看饿了,因为是作者的随笔,重复的文章挺多。
  •     汪老爷子在吃一途,比苏轼更细腻,较袁枚更可亲。本书是菜谱、指南,是需要一生相伴时时翻看的好书——做菜品菜能为生活培养多少兴致呢。汪老爷子直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对食物要有兴趣,对人也会有广泛的兴趣,真是大生活家之哲言。因这本书爱上了许多未吃的美食,甚至愿意尝一尝苦瓜~感恩汪老爷子为我带来对生活更多的好奇。
  •     因为忌口春节的美食不属于我,所以大概是寒假看的最带劲也最心痒痒的一本书。最嘚瑟的就是汪老有博大的心胸可以无差别对待各类吃头,说到我们无锡的甜食来一句放那么多糖没法吃!有一篇写到了紫土豆,外皮乌紫,薯肉黄如蒸栗。文字多读几遍就像幻化成魔音,山药山芋土豆紫薯,疯狂地爱上了杂粮,满足地想要高歌大叫!
  •     5. 之前买的,由江油的鸭蛋,所以非常喜欢汪曾祺。汪老这本书严格来说对我的意义没有这么大,大概是介绍了一些中国的食物饮食和文化习惯,中间穿插自己在各地的见闻和往事的回忆。看完后只有一个想法,我也想去过这么多地方吃过这么多东西,想起某一样东西时,回忆是连贯的。还有就是,当大家真好,大家写的无论什么鬼都有人愿意出成书。
  •     我大概要变成汪曾祺老先生的迷妹了吧!
  •     由端午的鸭蛋而起的——文字给的想象之饕餮盛宴
  •     这本书读多了会长胖,亦更会生活。
  •     怀旧,共鸣
  •     嗯,很饿,很想吃各地特产,减什么肥呢(丧
  •     还是很有趣,不过有些专门就在说怎么做了,却没有吃的,不开心。
  •     书里的文章选得杂乱而内容重叠处很多,不是什么优秀的选集。看书过程有很多生字简直怀疑自己的文化素养。打四星,大概是太喜欢汪老的率真可爱和他的生活心吃货心。
  •     2014
  •     美食博主汪老爷子~(((o(*゚▽゚*)o)))
  •     汪真的懂吃,但真的不懂茶……
  •     汪曾祺真的是现代中国的一个文华奇观,致敬。
  •     看完就下单了高邮鸭蛋
  •     非常有人情味!看着能想象出汪老爷子的表情,看到好吃的也会星星眼,让人觉得可爱【捂嘴笑】最让我动容的是,无论在文革被流放时,还是在天南海北游历时,还是在京接待各路亲朋好友时,汪老爷子的文字总是生机勃勃,像只要有土壤就能生根发芽的植物一样,永远都有生气。
  •     如果说书有味道 那么我就不是读完了这本书而是品尝了人间美味!看罢方觉回味无穷 值得反复反复读 里面不仅有菜 有味还有情 一切都显得自然而亲切
  •     读到好书不易。《人间滋味》算不上是我读过最好的书,但贵在使人心灵平静,汪曾祺的文字就是有这样的魔力。
  •      对于汪老的喜爱一直是淡淡的,不需浓烈,更无需激烈。一如汪老的性格,淡然,知足。汪老一方面学识渊博,但却有学者的求证、谨慎、怀疑。不张扬,平和的语气,如一个长辈躺在摇椅里给你慢慢讲过去的故事。平常的言语,却能让人心有澎湃,惊叹和唏嘘。汪老另一性格的魅力就是日常。总是留意着身边的事物,平常物,却能倒出浓浓的喜爱和可爱。吃货的世界你不懂!爱吃是生活的热情和心态的积极,而会吃却是对生活细节品质的追求。读来也是脑子里过过嘴瘾,做个专业的吃货!
  •     全书读完,发现还是小学课本里的高邮鸭蛋最让我流口水,那金黄流油的蛋黄,想想就要流口水~
  •     初以为是高邮咸鸭蛋的软文,读毕发现是昆明的食旅攻略。书的编排有些毛病,但一点儿也不妨碍我对汪老文章的喜欢。书末写泰山的“快活三里”,泰山的日出却是深得我心。
  •     活着曾好。吃喝门道,贵在讲究
  •     最喜欢昆明那部分,《草巷口》一篇读起来太舒服了
  •     纸质版《舌尖上的中国》。
  •     “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资深吃货汪曾祺老先生
  •     书里提到冬寒菜,古代叫做葵,古人有用此做羹的习惯。家里偶尔会做成菜粥,只是我嫌买的冬寒菜太老,煮熟后叶子上还有绒毛,不爱吃。提到薤,我家乡叫做把把藠。腌进泡菜坛子吃稀饭的时候捞出来夹上一筷子,冬天的早饭大多都是这么打发的。书里有篇疑似选错了集子,《故乡的元宵》名字虽带了元宵两字,却是说的节日非食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