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残酷的夏天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4-3-1
ISBN:9787550225794
作者:菲利普·卡普托
页数:324页

内容概要

菲利普•卡普托,当代小说家、记者。1941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1964年大学毕业后,加入美国海军陆战队,三年服役期中有十六个月在越南作战。1967年,卡普托从美国海军陆战队退役,自此开启了令其备受瞩目的记者生涯。供职于《芝加哥论坛报》期间,卡普托前往一线报道贝鲁特战争,并于1975年再次前往越南,报道了“西贡沦陷”事件,见证了越战的结束。他还曾担任《时尚先生(Esquire)》担任特约编辑,并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波士顿环球报》和《洛杉矶时报》撰稿。小说作品包括《非洲号角》《德克索画廊》《印第安之国》《罪恶方程式》等。1972年获得普利策奖。

书籍目录

序幕
绚烂的星火之战
死尸军官
死亡的灰色国度
落幕
后记

作者简介

1961年5月,为了进一步帮助越南共和国吴庭艳政府,美国总统肯尼迪派遣一支美国特种部队进驻越南共和国,开启了美国战斗部队进入越南的先河,自此拉开美越战争的序幕。越南战争耗时十余年,是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重大的战争,更是美国唯一一次失败的战争。
《最残酷的夏天》是一部顶得住风险、扛得住压力、说得出真相的著作!菲利普•卡普托历时9年,用严厉地措辞、坦诚的言语、发自肺腑的呐喊,让人们理解了战争的诱惑和残酷、看到了士兵的恐惧和怀疑。他用最真实的文字,记述了直面死亡与深渊的经历,是对美国一直掩盖的污点——越南战争——最摄人心魄、最直击灵魂的记录。令人不寒而栗的雨林,令人惊恐的未知,令人绝望的等待。每一个读者都不禁自我拷问:换做是我,我存活下来的概率有多大?我将何去何从?这种思考令人莫名地惊恐。《最残酷的夏天》恰是一本令人不寒而栗的著作,即便是最坚强的人,也会为此潸然泪下。


 最残酷的夏天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未经烽火硝烟之人,何以得知战争的真相?古今中外,总有很多人以不同方式,或口述或手写,向我们讲述那些金戈铁马的英勇、白骨露野的残酷、天各一方的凄楚。步入科技时代,影像资料带给我们诸多新奇体验,甚至有身临其境之感。于是乎,我们自认为握住了战争的真相。然而,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乃至于摸到的,是否就是真的?我们能判断尸首的归属,那么人心的虚实呢?太平盛世的人们难免觉得战场之人是某种意义上的刽子手,即便是保家卫国的同胞也绝不例外。我们没少听闻有些国家军队的虐囚丑闻,某些派别对平民的轰炸,某些细菌、毒气、核辐射对后代的影响。而另一方面,身陷战火硝烟的人看到的却是铁血丹心、生死一线和战友情谊。双方各执一词,让原本就黑白难辨的战争愈发扑朔迷离。就在人们刚刚准备走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凄苦之时,1961年5月,为了进一步帮助越南共和国吴庭艳政府,美国总统肯尼迪派遣一支美国特种部队进驻越南共和国,自此拉开美越战争的序幕。越南战争耗时十余年,是二战对美国影响最为重大的战争,更是美国唯一以失败告终的战争,是美国素来不愿提及的污点。十余年间,数十万美国士兵跨越重洋,远赴遥远陌生的东南亚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他们不得不与鬼魅作战,向幻影开火。与他们并肩作战的南越军看起来与北越军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到村庄里搜查时,看到一张张沉默、冷漠、略含仇恨的面孔,根本分不清哪些是平民,哪些是隐藏在内的越共分子。谁是敌人?敌人在哪儿?渐渐的,士兵们意识到,他们的敌人就是脚下的土地,是秀美怡人的高山,是郁郁葱葱的雨林。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那一个个沉默、矮小的人们并不真的甘于沉寂,他们让深沉的土地喊出复仇的决心,成为美国士兵永远也不能忘却的梦魇。
  •     看罢此书,去百度百科查找关于越战的相关资料,得知这是一场美国发动的侵略越南的战争,也是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重大,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美国在军事上并未失败,但是美国人普遍认为越南战争是一场失败的战争。因为十多年的越战,在内美国耗费了至少二千五百亿美元,加剧了国内的种族问题,民权问题,使国家处于极度的分裂状态,给美国人民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在外美国由冷战中的强势一方变为弱势,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进攻,美国更积极的同我们国家合作。本书作者一直生活在和平年代,他为之向往的是能够在平平淡淡的世界里找到一个过上英雄生活的机会,除了安全、舒适与和平之外,他觉得自己一无所知,于是对危险、挑战和暴力极度渴望。海军陆战队招募时,他正处于青春叛逆时期,总觉得父母视他为乳臭未干的毛孩子,仍需要家长的引导。他想证明自己,也想证明一些东西---勇气,坚强和男子汉气概。于是不顾反对加入军队。通过残酷的训练之后正式成为海军陆战队的一员。他时刻渴望战火四射,上阵杀敌,浴血奋战,绝地逢生。当渐渐的对军旅生涯的各种军训、监督、演练感到枯燥之时,接到上级的命令他们的部队整装待发奔赴越南战场。此时他们大多是高兴的,认为能够安心享受冒险的刺激,可以摆脱束缚已久的条框枷锁。初时,他们主要是修理锈迹斑斑的铁丝网,挖战壕,填沙袋,他们认为这根本不是战争,完全是携带武器的苦力。他们需要克服或者说最大的敌人便是越南的蚊子,那群到处飞、四处乱爬、悄悄接近、嗡嗡作响、叮人咬人的小东西。随着时间的延长,几次小规模的突击下来,什么是恐惧,什么是死亡。他们都有了体会。死亡的气息,杀戮的经历,承受痛苦,制造痛苦,失去战友,流血伤亡都让他们体悟到了战争的真面目,其本质其外在。他们习惯了军训场里整齐仿制的战场,真实的战场却过于混乱不堪,他们不再是最初到越南时那种孩子般的笨手笨脚,而是变得更加的专业,更为精壮坚强,他们的内心渐渐长茧,如同一件情感防弹衣,不再那么多愁善感,悲天悯人。长时处于雨林深处的围歼战,绝大多数的队友都精疲力竭,没力气长时间说话,大家都沉默不语,沉浸在失望沮丧的气氛之中。他们见惯了太多的血肉横飞,内脏溢出,脑浆迸裂。和平时光,对他们恍如隔世。作者在最为残酷的战争来临之前被调往总部任职文员,经过长时间的统计死亡数据之后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其他人都冒着生命危险战斗,而他却呆在后方毫发无损,心中羞愧难当。为了纾解自己濒临崩溃的情绪及复仇的欲望,他再次申请加入前线参与战争。战争以人们不可想象的毁灭性根植在他们心里。在战争中一切事物都快速变质腐乱:尸体、皮鞋、帆布、金属和道德。或烈日骄阳,或风吹雨打,在陌生的沼泽地和雨林之中战斗,人性渐渐不见踪影,就像步枪枪管里的防护粉消失殆尽。那不是欧洲那些规规矩矩的作战,而是在无规矩无法治的蛮夷荒野之地,为了自我生存而互相杀戮。那些战斗是战士为了保住自己和身边战友的性命,出于个人情感,他们不在乎杀了谁,杀了多少,怎么杀。在作者的笔下,我们了解到这是一场极其残暴的战斗,藐视了文明战争应有的金科玉律,依据“交战条例”如果朝正在奔跑的越南人开枪,符合道德规范。但如果朝站立或行走的越南人开枪,就有违道德伦理。如果近距离射杀敌军战俘,不合规矩。如果阻击手远距离射杀除了被捕已经没有还手之力的敌军失败则是合情合理。在那个时候你问:“我们可以为祖国母亲干什么?”祖国母亲回答你:“干掉北越军。”这就是策略。不管有无组织、屠杀就是屠杀,谁还去说什么规矩伦理,这场战争原本就没有规矩伦理。随着战争的日益持久,反战情绪越来越浓烈。作者也曾“大放厥词”当众断言,战争赢不了,因为他们在为一群腐败堕落的西贡政客流血卖命。为此丧命的美国人全都白白牺牲。此战的结局毋庸置疑。这本书里没有精密高超的战略部署,没有跌宕起伏的峰回路转,没有誓死效忠的爱国高歌,只有光怪陆离的军队高层,无边无际的焦灼不安,善恶摇摆的叵测人心。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是一位士兵在回忆自己历时最常的冲突---这是他们仅有的一次失败,书中记载士兵漫长而又苦楚的切身经历。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结束了美国战后25年的经济繁荣,使美国的经济状况急转直下。尽管美国自建国以来在绝大多数战争中都是获利的,但是美国侵略越南战争却是美国人的滑铁卢。
  •     六六年到七六年,中国人在忙一些事,美国人在忙另外一些事,两国的老百姓都没有空去理对方在忙什么。可几十年后,当我们望向他们的这个年代,却看到一样的价值摧毁、三观尽坏,后患无穷。相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自足而富裕的美国人应该生活得阳光灿烂朝气蓬勃,他们到底在痛苦什么?草地上抽着大麻唱着摇滚奇装异服的嬉皮士们,谈论着民族主义和越战,远远看来有一点无稽,好像单纯为了打发无聊的青春时光。“管闲事被海扁”不是应该的吗?当年我一直这么认为。过去我对于越战的零碎的印象,完全来自《全金属外壳》《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这些传说的影史经典,电影表现的痛苦和辗转,失落麻木,与中国电影里激扬正面的英雄情怀好似两个极端相反的价值模板,好像于美国人而言战争单纯意味痛苦,而于中国人战争意味着荣誉。可今天战争的残酷、生命的渺小、极端状态下的人性……几乎已经成为战争片价值最通用模板,你会发现今时今日中国都偃旗息鼓尽量避免争端,美国依然不知疲倦地参与到世界各地的战争中去,又到底是为什么?到底是美国人太沉溺于痛苦,还是他们反思能力强这一点只在电影里表现?可等我硬着头皮看完这本《最残酷的夏天》,越战对于我不再是一个空洞的知识点。我找到了理解它的线索,而不是概念化的价值模板:由于近现代的百年历史,战争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保家卫国,是胜者结论,因此战争即正义,正义即胜利,即使有过短暂失败,但是正方的旗帜从来没有丢掉过。而对于美国人,他们近百年的战争没有发生在自己的国土上,谈不上保家卫国,他们出兵永远是替天行道,而在他国发动的战争只有胜利可以巩固这种正义感。失败,意味着整个基础的坍塌,而越战无疑碾碎阳光美国梦的那块最空虚同时也是最残酷的大石。每个美国大兵在茂密炎热的雨林里咒骂而抱怨的一切,都会在失败击穿美梦之后沙泥俱下地调动所有的道德模糊、理想失落、意义真空。只要你愿意观察,美国的战争电影,基本是从此彻底变成反战主旋律的。理清了这个基础,我们说回作品本身,作为一个亲身参与过越战,又亲眼目送它失败的美国人,卡普托无疑是最有权力贡献自己的痛苦经历,作为反战利器的,可是他自己也承认,他反战总会感觉徒劳,就像他的青春已经葬送在越南服役的短短十几个月里,是越战教会了他放弃希望。同时越南也是他频频回望,总希望回去的一个地方,是回去确认自己是不是真的葬送了青春在那里,非常纠结而惆怅。书里有细致的关于战争的感受描写,其他书评已经在感受上挖大挖深,于是我不赘述。我想重点说到的是作为一篇纪实文学,《最残酷的夏天》有它奇妙的地方:就是它扁平叙事与立体叙事的交替阅读观感。根据作者自己的说法,这本书创作的时间很长,基本从退伍开始到他作为记者重返越南,历时也近十年,于是作者也提到其中对文体设定不断变化,从开始的小说到短篇故事集到现在的回忆录。从入伍到匡蒂科受训到冲绳转战西贡一直到最前线查理山……好像有一些情感色彩的流水账,或者有点类似《清明上河图》式的散点透视,时间和事件都是不分轻重地按照时间顺序摆放在一起,注定好的失落贯彻其中。无论是身为清点尸体的文官,还是冲锋陷阵的战士,书的前五分之四虽然有前后心情的转化,但是整体底色是不变的,只是随着战况推进,战友像走马灯般变幻,即使有个别惊动“我”的地方,如青年北越军人的尸体,残破到动摇了“我”的信仰,或者队友的死带来的噩梦,或者斯文的爱国军人列维的死,基本也冲淡在新一轮的熬人战斗里。 而这就是作为记者的作者用文字传递给读者的越战氛围:无比疲惫,徒劳,荒唐和麻木。但是只要你熬过这种麻木,看到作者成为一次杀害无辜越南平民的案件的被告被送上法庭,一场杀戮应该由发起战争的国家承担责任还是参与行动个人承担责任,又打破了之前扁平的叙事,把作者推到了最台前,所有的思考在之前的流血牺牲之后,再一次重创了政府为这场战争制造的意义感。直到最后,已经成为记者的“我”看到美国人成为北越南越都不欢迎的外人,狼狈收场。越战大幕落下,无数战争双方青年的血肉肥沃了土地,破败了家园。人究竟在战争里有多大的选择权利,是作者用自己刺眼而残酷的经验抛给我们的终极问题。    

精彩短评 (总计34条)

  •     有些军事术语翻译得欠妥,但是总体语言流畅精妙。错字较多,不过还是很不错的一本书
  •     不从军事的角度分析战役,不从政治的角度解读战略,不从道德的角度指责战争。本书提供了另一种视角,身临其境的战士的战争,与反思。直面战争带来的伤痛,在面临巨大精神压力时,人性的沉沦与挣扎。我们为何而战,战士失去的青春与健康,换来了什么? 没有直接领土争端,没有殖民扩张需求,没有资源可掠夺,越战是意识形态之战,但在战争中死去的大部分人,也许并不知道意识形态为何物。
  •     低级军官写的战争伤痕文学,类似《全金属外壳》、《野战排》、《黄鸟》等老美们自我反思文字,切不可当作什么有份量的非虚构作品,更不要以为是美国人民反抗自己帝国主义政府的呐喊,否则就是替人家瞎起劲。
  •     一开头说这是美国唯一一次失败,我就想到朝鲜战争……后来查了查,原来朝鲜战争中美韩朝都觉得自己赢了,真是皆大欢喜~
  •     越战成了那个时代的最佳隐喻
  •     所有的战争都是残酷无情的
  •     越南战争研究必备
  •     战争是政府的春药,士兵的毒药啊
  •     喜欢看越战题材的作品,战争是人性的反映场(注意,不是实验场),不知道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入缅作战是否也是如入无间道,改天找来穆旦的作品一读
  •     正合时宜
  •     小说本身没有问题,很真实很残酷很越战,不过配图的大多数“注解”就差多了,太多个人情感掺杂其中,其实直接简单介绍配图背景就行了,多此一举。
  •     为了关注ptsd
  •     我很少阅读现代战争的题材。一方面是内容过于血腥不忍直视,一方面是距今太短难以反省。卡普托中尉将自己的经历整理出了一段精彩的文字,虽然纪实的角度无法还原越战的全貌,但是这里折射出的战争的罪恶,个人在政府这样庞然大物之前的无力以及战争对人性的摧残,每一项都是栩栩如生。依托外来力量试图控制自己人民的政权都是腐朽而且罪恶的,常凯申或许最后也明白了这一点。体制有自发的维护自己的利益的力量,导致体制整体都会溃烂。正义和杀戮之间只有一条薄薄的遮羞裤,没有一场为自己独立而打的战争是正义的,伊拉克依然如此。翻译流畅且排列优美,很棒的作品。
  •     战斗细节清晰丰富得可怕,每一个细节都是作者难愈合的伤口。
  •     所有的一线都是类似的。
  •     3.5吧,写的有点琐碎
  •     据说越战平均6.0481万发子弹才死一个人。这是什么概念?他们肯定就是这么拿着枪闭着眼睛放的,突然有一颗子弹打偏了射中了一个人。
  •     战争让人麻木,有一个士官,对越南平民胸部开了一枪。后来告诉上级,他很难受,难受的原因正是他杀了人,自己却一点感觉都没有。
  •     该书有助于我们了解越南战场甚至是近现代战场的面貌。
  •     越战白白送死的感觉
  •     等看球的三个钟头居然读完了,还不错。
  •     越南不愧是绿色地狱,作者在越南战场经历了太多残酷的事情逐渐心理扭曲从人差点成为鬼犯下了无法弥补的大错,最终带着受伤的心不名誉的回国,10年后他再次回到已经处于崩溃边缘的南越,在一地鸡毛的混乱中永远的离开这个国家。
  •     真实地刻画了近现代战争的细节。但有些部分不免显得冗长。。。作者的感情细致地造就了该书。它同时也让我知道:为国捐躯英勇牺牲不过是一个人在浑浊泥泞的河边被子弹贯穿了身体。
  •     正在越南读书的现在看完了这本书,作为一个只热衷于化妆品护肤品的肤浅20岁的女生,这估计是我读的第一本战争类的书籍。看完后很沉重,之所以会选择看关于越战的书,真的是想知道是怎样的历史才能把越南变成这样这样很不讨喜我的国家。这本书以美国战争的角度描写,无法让我找到确切回答,但是也从这本书让我更为祖国骄傲,而越南的战争只有愚昧的小把戏。所以才造成不守时,不讲文明,图书馆随意讲话,随便拖鞋,没有文明用语,偷衣服的越南人吧。
  •     基层军官对越战的反思,要问祖国能给你带来什么?痛苦、疯狂与死亡。
  •     活着
  •     还行吧。战争真是残酷啊。
  •     一个低级军官的视角,讲述了他眼中的越南战争,大都是些局部的冲突,没有大的战役,浓重的反战情绪,心理描写篇幅很大
  •     看得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     作为曾经的参战者 对一线将士战前、战时的内心描写十分细腻生动 战争对一群人、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影响 并不一定全在表面体现出来
  •     看着书里的描述与战争,总喜欢和国内当初的抗日战争对比,虽然第一人称是美国士兵,按道理我也应该站在这一方,相反我却站在北越的游击队这一方,可能这就是一种心理暗示。
  •     正是因为战争的丑陋、日常生活的肮脏、比拼杀敌数量的扭曲,让我们彼此更为亲密。似乎,在战友互爱之中,我们找到了生命的价值,找到了守住那一丝残存人性的方法。
  •     great
  •     原文很棒,那种战场身临其境的描写,心理的变化,思考,士兵群像,无能官僚的形象栩栩如生。翻译英文不错,但是不懂军事,比如,什么叫82毫米无后坐力枪?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