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出发,陪我回家》书评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1
ISBN:9787508641768
作者:陈嘉,田婷婷
页数:240页

永远年轻 永远热泪盈眶

书的封面是要赞的第一点,就好像是如果你想要离开,你看见的就是男女主渐行渐远的感觉;而如果你是想要回归,你看见的就是男女主归途的感觉。出发是这个年代太多人的梦想,但是物质和时间都成为了拦路虎,阻挡了我们远眺的热情。所以有勇气出发的人成为了领袖般的人物,他们仿佛替我们走过了整段整段的自由岁月。走出去已经实属不易,而书中的男女主还面临着情感、家庭、梦想的羁绊,他们必须踏上归途,梦想是个圈,圈住了梦想,也同时圈住了自己。如果你没有梦想,或者好久没有见过有梦想的人了,那么我们就可以握手了,生活不只是枯燥那么无味,生活更多的是重复、是单调。所以才要出发,才要离开,才要自由。定性,知事,选梦,遇人,择城,终老。选一个自己爱的梦吧,跟着梦去和自由见上一面,你会看见自由久别重逢欢喜的脸。

来一次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旅行

仔细读完了。首先比较吸引人的是陈嘉和婷 婷的文字。感觉很真实。没有娇柔造作的感 觉。北京的大实话,就这么说出来,也很令 人感动的。我最讨厌无病呻吟的文字,这本 书的每句话都会给我真实和踏实的感觉。第 二,我很欣赏《婚后脱产长旅报告》这个概 念。两个人的旅行不只要面对路上的风景和 美食,也一定会有很多矛盾,包括旅行前和 旅行后的规划。两个人需要有开阔的眼界和 胸襟来包容对方,对未来未知生活的恐惧感 才能降温到最低,换句话说就是才能有安全 感。所谓带你出发陪我回家,就是一个对于 生活和对于伴侣的相互妥协,在旅行中充分 了解自己的另一半,在旅行中知道两个人的 生活方向是什么。 在路上,你可以体验伴侣的另一种爱的形式 。在路上,你可以重新框定幸福的标准。 在路上,你会发现咫尺天涯和天涯咫尺的真 正距离。 在路上,你会把自己爱的人所有的优缺点重 新梳理和筛选。在路上,你们会发现旅行和生活妥协的方法 ,找到想要的生活。所谓回归,不一定要回到原来的工作中。而 是在看遍了人间繁华,体会了欢乐忧愁之后 ,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并积极面对自己和相 爱的人。 为了这个目的,你可以来一场不撞南墙不回 头的旅行,也可以把生活搬到路上,静下来 思考旅行的魅力。

一本难得纠结的好书

其实还没有看完,就忍不住想要推荐这本令我纠结的好书给更多的朋友们。手捧新书,很有质感的装帧和极有视觉冲击力的插图让我只是大致翻了一下就不想放下了;然而读了几页后又开始纠结,原来难得又遇到了一本让我有舍不得很快读完之心情的好书,很想慢慢地静心倾听、跟随、感受这一段电影一般充满画面感的旅程。。。田婷婷文笔的细腻动人令人印象深刻,姑娘很会讲故事,故事中丰富的情感与想象是作者内心世界丰富细腻的最佳写照;陈嘉的部分视角深刻独到,文字朴实诙谐,看得我常常会笑出声来,有共鸣,有感动,有心潮澎湃。两口子写东西风格不同,但最大的相似点就是真诚,这也是本书我觉得最动人的特质,为什么这么说,相信大家看了也会感同身受。先说这么多了,全看完再来补充:)

出发, 是为了以更好的姿态回家

开始是因为书的封面上有中国国家地理的标识,看了高中三年的国家地理,虽然大学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继续看下去,但这本杂志还是在我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幅幅精美的照片,一篇篇生动的游记,这本杂志填补了我作为一个理科生对地理的美好憧憬。冲着对这本杂志的感情,再加上暗想这样一本游记里面应该有很多的风景照片,我翻开了这本书。全书是一对年轻、恩爱的夫妻从各自的视角写成的,讲了他们在结婚后放弃手头很不错的工作,结伴去周游世界各地的经历。从游记中可以看出,虽然两人也在中间闹过一些矛盾,但他们还是非常享受这次旅行的。异国的风景、美食、风土人情深深吸引了我,让我在看书的过程中不断在脑海里构想着属于自己的世界旅行。看书的期间正值学校要申报对外交流项目,本来我已经基本确定了想报UCB的暑期交流项目,但看了这本之后让我犹豫了。一次交流加上各种费用大概要花5、6万元,如果把这些钱拿来去旅行,那大概能见到很多有趣的风景、认识很多有意思的人吧。书的内容其实挺普通的,对异国风景的介绍也主要是从个人的主观视角,如果是闲暇时候读读,和作者一起进行一次不羁的旅行,那大抵是挺不错的,但如果想更详细地了解一些国外的风土人情,那这本书做不到,它只是开启了你对那些陌生风景的憧憬。因为是在上课的时候看的,所以我看得有些匆忙,但到了书的结尾处我的心不由地被震了一下。经过这一年多的游玩之后,当他们抱着一颗审美疲劳的心回到北京后,这对夫妻发现他们的生活已经有了些变化:他们曾经是收入不错的家庭,可如今因为没有工作已经享受不了原先的优裕生活了,“别人家的孩子”也在不知不觉中超过了他们。从小我就向往着去世界的各地旅行,心中一直念叨着什么东西也不能和那些美景媲美。可现实有时候往往就这么残酷,当你不顾一切去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的时候,你在同时也会失去很多。对于书中的主人公,也许他认为旅行之后摄摄影、写写文章什么的也挺好的,但我自问自己,我想我也许不能承受两种生活之间带来的落差。听过一个学姐关于对外交流的讲座(因为交流所以她要延毕),她说:每一次出去,都是为了以更好的姿态回家,书中也提到了旅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我想,他们都是心中有真正向往的人,而我,却还是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犹豫、徘徊。

理解选择,认真生活

这本书非常美丽,然而却又不只有美好。书中关于旅行的故事充满了无尽的美好、新奇、惊喜,然而它关于旅行结束之后的生活却又带着几丝苦涩、无可奈何、以及困惑。现实是,现代城市中国普通白领的工作节奏,基本不可能同时支持两种生活,如果你渴望稳定的物质生活,就很难避免在制度化的生活中终岁操劳;而如果你想享受旅行的自由与开放世界无尽的惊喜,你就基本必然要舍弃物质的稳定。问题并不在于,哪种选择是正确的,正如旅行的风景无法一劳永逸地解决工作的烦恼,工作的报酬也无法完全消除被闭锁在制度内部的压抑。两种选择都可以是正确的,也都可以是错误的,问题在于,你更适合哪种?有些人发自内心渴望自由不羁,而有些人天性向往安定繁荣。重点在于,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对其中的付出不以为意,并为其回报心满意足。那才称之为幸福。重点在于,两个世界直接的相互理解,而不是相互排斥,因为旅行的意义否定不了工作的价值,正如工作的意义否定不了旅行的价值,当我们否定另一种生活方式时,我们否定的其实是自己对现状的怀疑、对改变的渴望、以及对未知的恐惧。然而,无论是固步自封还是自欺欺人,对我们都没有任何好处。我们完全可以分享彼此的自由之梦与旅行风景,正如我们可以在工作生活中相互合作相互支持。重点还在于,我们希望有朝一日,人们可以拥有这样的余裕,在开放的旅行与充实的工作中自由切换选择,那是眼前的这一困境和苦恼的终极解决方案——当然,我们毫不怀疑,那个时候,人们又会面临新的选择与苦恼。所以此时此刻,这本美丽的旅行见闻,可以成为一些人梦想的慰藉,成为一些人踏上征途的号角,亦可以成为另一些人行动的警钟。一本书能给这么多不同的人提供价值,可谓善莫大焉。无论读过此书之后的你决定何去何从,只要理解自己的选择,认真贯彻这份决意,发掘其中的价值,你的生活都将会是丰富充实的。

我爱死书里这些小照片了!

书比预料中好看,而且,我爱死书里这些小照片儿了!好的风景,当然要好的照片来记录。我还是想再说一遍,我爱死这些照片儿了!不刻板,很明快,该壮美的地方很壮美又不装逼不做作……这是我想象中的美洲,而且很多地方比想象还要美,还要生动。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没有见过的景色单靠文字描述不足以在脑海中形成真实的画面,所以要看到照片你才知道有多震撼,就像书里的天空之境和波浪谷的照片,我被深深地震撼到了,超越想象的神奇景致,原谅我孤陋寡闻,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地方!显而易见,两位作者的品味都非常好,都是可爱的人儿,出来的照片非常漂亮,而且透出浓浓的你在我眼中是最美的意思,我只能说,能一起周游世界(本书主人公为周游美洲)的小两口是太幸福的小两口。你在照片中不时看到主人公的身影,可以想象一个摆好姿势站好,另一个举着相片“咔”按下快门,这画面太有爱了。你要是看过前两年那本《不去会死》,对比一下就显得一个人上路实在是太苦逼了好吗。想留个影都没人给你照相啊。我都不记得那本书里有附照片啊。更何况这种刚结婚半年的,拍的照片都充分证明情人眼里能拍出西施这一宇宙颠扑不破的真理啊。还有大眼睛双眼皮毛茸茸的羊驼,大眼睛身体晶莹剔透的玻璃蛙,大眼睛野性优雅的美洲母豹……都好看得不行。我觉得,这些照片都特别适合印成明信片,印成挂画,印成90年代大挂历什么的挂在你一抬眼就能看见的地方,特别提神醒脑。我忽然想到,我所喜爱的这些照片儿,基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他们的画面之外,都有着一颗大大的太阳,充足的阳光照在这些照片中的风景和人、物上,然后有一道光,穿过这些照片照射在我的身上,暖洋洋地驱散了心里的雾霾。实在太喜欢这些照片了,但还是得说一下,这是一本有文字的书,还不少字呢,写的也很好,有旅行见闻,有小两口的感情,挺耐读的,就是印刷的字儿比一般是书要小。码字儿的中间弟妹过来问我姐你内是啥书啊。我说这是讲一对儿小两口本来计划40岁环游世界结果结婚才半年内男的就忽悠媳妇儿一起辞掉挺好的工作去美洲走了个遍儿的事儿。她说:我也想周游世界!我还想呢。

替梦想拷问自己

很多人有”环球旅行”的梦想,也有很多热爱旅游的人。我也总希望能去更多的地方看看,见识更宽广丰富的世界,遇到更多有趣的人,听匪夷所思的故事。可是当旅行变成走马观花,景点拍照时,我迷茫了,不知道舟车劳顿到底带给自己什么改变。带着迷茫我拿起了这本书,又唤醒了我出发的欲望。生活总会让我们感到“窒息”的时候,但当自己的生活和“自己”没什么关系的时候,总有人有勇气放弃苟且,选择逃离。我对书中的景色及见闻描写并没有多少兴趣,真正打动我的是作者在人生“风生水起”的时候,为了心中的梦想,能真正勇敢地放弃世俗奋斗多年积攒的一切,体面的工作,可观的薪水,稳定的家庭生活。很多人都说三十岁之后人就失去“自己”了,很多时候是在为“别人”而活着。但我想,最振奋人心的事恐怕还是为自己的梦想去奋斗,生活每一天就这样流水账般逝去,我们从人生的一条轨跳上另一条轨,但始终都在轨中,按部就班地生活,直到麻木了,心死了,狠狠地将曾经的梦想埋进心底,甚至掩盖上几层岁月的尘土。太可怕了,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呵,虽然没有人能这地摆脱时代和环境的局限,但掌握在自己手里的选择还是有无数的可能性。到底是现实扼杀了我们的梦想,还是我们的懦弱扼杀了自己的梦想。 当生活舒适安逸的时候,别忘了问自己一声,梦想是否已经沉睡;当犹豫不决,再三拖延时,别忘了,此刻就是最好的。

晃一把(你就继续写这种跟书没有关系的东西吧……)

先八卦一下这两位作者的专业。当年填报志愿时原本毫不犹豫地写了文学,后来被诸大拿一阵乱批,灰溜溜地改为了法学。现在看来,这俩专业都是典型的“奔梦”型,只不过一只是饿殍式的获奖梦,另一只是饱嗝型的大饼梦。法学这块饼当年画得很大,而且许多老少总统、恐怖分子头目、高智商犯罪都出自本门,很便于自励,不过真混进圈子就会发现,升迁关系扯皮胆量一样都少不得,就是跟法律和正义不熟。当然出身很是重要,当年没有半路出家的“土豪律”一说,根红苗正海外游学国内纵横那是令人艳羡的正路子。这俩人基本就是此中的代表。然后突然有一天,他们不工作了,携手流浪,卖字画为生。这一行径给了全球教育系统一次沉重的打击,借用句歌词儿:“早知道冒尖尖的人要走了,给TMD那个职位是做啥呀呢”。再然后,这俩家伙美滋滋地出了这本书。一般人儿出旅游书都标榜穷游指南,可差劲儿地炫耀省钱攻略,这二位却是手把手教给你怎么从富人迅速折腾成穷汉,并且要拍扁了胸怀接受这一现实,也算是奇葩一朵。实在不会写水文,也想不出怎么给水文写水文,反正主观地说这书里收的日记文字的确水得可以,换句话说就是比较流畅直白,其实也挺好,不装,起码说明白了一件事儿,相爱的人在一起穷开心的时光是有保质期的,眼看要中产阶级儿女绕膝危机四伏时解决的方法就是出门转悠,地球不大,但对于零星俩人来说紧够晃一辈子。(但是那个老公你要是不那么懒就不用逼得老婆把流水帐全整理出来充数了……)实在不愿意看内容不看也没什么损失,不过典型的秀欢乐型旅行照片翻翻也不亏——纸和印刷是真好啊,要是游记都能印成这样老子也想豁出去带上奶瓶枕头妈出去晃一把。P.S.此书已被选为繁花·我们图书馆和中国国家地理·图书合作的图书漂流项目第一册,欢迎人在青岛的小伙伴们来取阅……

这,不过是一个选择

(一篇旧文,也是我和婷婷写下这本书的动力,现在分享给大家。)一看日历都回家半年了,13个月的旅行加上回家6个月,我想我能客观完整的描述一下这段经历和这段经历对我的影响了。多一个人说说就多一个例子,例子越多大家就越了解,也就能还间隔年一个本来的面目。我想,在不太遥远的以后,对于那时候的年轻人来说,间不间隔年会像考不考研买不买车一样,只不过是生活中的另一个问题而已。出门2011年初行前准备的时候我在电脑的桌面上建了一个文件夹—“A trip without a return ticket”。每天光看这几个字就足够让我头皮发麻,我知道这次不再是意淫了。起因很简单,就是在上学和上班儿之后还想过另一种生活,想过做点儿小买卖,不过兴趣不大,也怕赔,觉得还不如把钱花在自己喜欢的事儿上,于是就有了这次旅行。真的出门儿了,每天都有不同的风景不同的食物不同的床不同的神人和动物走进你的生活,你觉得“平平淡淡才是真”是骗人的,精精彩彩同样真实而美好。最神奇的是当你不再是商品的时候,你的心变得敏感,你脑子里缺的弦儿身上少的筋都连上了,每天的生活满是感慨、赞叹、梦和梦的实现。你开始匪夷所思的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热爱一切可以热爱的东西。你想从此四海为家,走遍地球的每个角落,你彻底跳出了几乎一切的束缚。之前你觉得自己的生活是一坨屎,现在你都开始羡慕你自己。路上的人呢?于你这个人而言单程机票让你初尝了一种禁果,叫“铺天盖地的自由”。漫漫旅途,你懂得了什么是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你遇到的背包客大多是和你一样状态的人,你们一起在野地里生火做饭,一起坐在某个老城的石阶上笑话那些行色匆匆的团队游客,你们十个八个不同种族不同年龄的人围坐一团篝火分享一支雪茄一瓶当地牛二或一根什么叶子卷的烟,你们一起在哥斯达黎加的雨林里找到了红眼树蛙之后又在复活节岛十五尊石像背后的太阳升起时不期而遇。你们的经历那么相似,你们见过同样的风景,各自有各自的故事,每一次的分享都心领神会甚至激动的手舞足蹈。总之吧,你们之间的交流是无障碍无利益的畅所欲言。你顺着你行走的路线处处留情,有了一帮相见恨晚又不得不三五天之后说再见的朋友。之前你觉得没人懂你,出门儿之后才发现“道儿上的人”不懂你的才叫少。背包客都懂,上文的“你”是你也是我,是被另外一种生活挖掘出来的另一个你我。真实也好,虚幻也罢,反正我们都挺稀罕那个自己。下面回家了,感受应该很个人化,这时候的我只是我。回家我就这么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13个月,满载着各种欢愉回到了家。我刚到家的形象还是我在路上那种天然的防身范儿,卷曲而蓬松的长发齐肩像黑毛儿狮王,黝黑的皮肤再配上显得脏了吧唧的胡子拉碴,我没意识到我和周遭的格格不入,只是兴奋的把所见所闻讲给家人和朋友。有不少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摩拳擦掌地盼望着有一天也能过把瘾还不死。但是这种生活在路上的状态没有经历过很难感同身受,所以交流起来缺少互动。另外有一部分同志,在礼貌性的唏嘘不已之余流露出略带费解的神情,好像在说:“挺好一孩子怎么变成这样儿了?”或者:“这哥们儿算是误入歧途了,还越陷越深乐此不疲的架势。”更有甚者以不疼不痒的谈话作掩护,用看异类的眼神直勾勾的盯着我,好像不看出点儿毛病来就没法儿解释我的所作所为似的。很显然,又没人懂我了,因为懂我的“道儿上的人”99%还在道儿上。我之前没什么流浪圈儿的朋友,诺大的北京城,相熟的同道中人凤毛麟角。话题还得继续,从我不靠谱的旅行转入大家的生活。在北京,谈到生活就不能不说钱。父母曾因我在一国际著名律所工作而感到颜面有光,如今爸爸朋友的孩子月薪已从两三年前低我2万到现在是我的十几倍(我和老婆目前靠卖照片写点儿字收入微薄)。我原来在周围的朋友们当中也属于不差钱儿的,现在月入比我多一个零左右的那不在少数。很多人说了钱多钱少不是重点,关键开心最重要。这话没错,可过把瘾回归之后面对这种落差心态需要调整。我记得以前自己挺大方,结账的时候基本积极,算是爱请客吧。现在呢,我不但很少请客,还怕别人请我吃贵的,咱回请的时候便宜了也不好吧?我滑雪有年头了,滑的一般但发烧,以前置办个小两万块的装备都不怎么含糊,也不太当回事儿。今年呢,想换一块四千多的野雪板用了四个月下决心,雪季都快结束了才买。第一天没滑呢就被一吉普给压了一下,心都快碎了。如此这般囊肿羞涩之事不胜枚举。记得我刚出门血脉贲张的时候写过这么一段儿:“ 路上人说话不腰疼:不知以后,今天要风餐露宿,不要锦衣玉食;要日出而游,日落而息,不要通宵达旦,纸醉金迷;要独自畅饮神经兮兮,不要众人围坐言不由衷地蛋B;要以天为幕以地为席,呼吸各种生物吞吐的空气,不要在钢筋水泥中,不同挥发物质间奄奄一息;要置身自然世界之谷底,不要做悲催世界的嫁衣。”跟你说我现在依然这么想,但是腰确实有点儿疼了。有那么一阵子,我觉得我用13个月的时间拥抱世界所获得的平和还有新的价值观开始流失和动摇。我就琢磨,如果当初没上路,继续在律所干到现在,存更多的钱再出去是不是更加妥妥的?嗯......可是那种生活我一天都不想再过了啊!初心不变么,我当初的心就是不想让我不喜欢的事业和生活状态再继续霸占我的肉体和灵魂了,哪怕是一天(不装X,我觉得有灵魂这东西)。何况背着包无拘无束的走天涯是我好多年来的梦想啊!(不蒙人,做梦都想。)抛弃不喜欢的,选择喜欢的,这不是很合逻辑么。想到这里,我的腰又不疼了。当然,没那么简单,说到底这是一个选择的问题。在五千块和五万块之间,在平均每天工作2、3个小时和8-24小时之间,在朝不保夕的小自由职业者和金领儿之间,在偶尔可以不插电生活和时时被黑莓电脑手机纠缠之间,在爷爷留下的旧羽绒服和阿玛尼之间,在随时可以抬屁股就走的自由身和看老板眼色之间,在自己下厨和到好馆子吃大餐之间,在帐篷青旅睡大巴和四五六七八九星旅馆之间,在做自己和做别人眼中的自己之间,在心灵的家园和俗世中的位置之间,在少数人懂你和多数人懂你之间......这样的选择可以很困难,也可以简单到不能算选择,这要看谁是那个做选择的人。有人能把这两种人生状态中诱人的一面兼顾,比如通过俗世中的位置找到了心灵的家园,比如挣着大钱还老能开小差儿,这样的人最幸运最牛,我自认至少目前没有这个能力。在经历过两种生活之后,我选前者。这个选择不简单,因为后者里的一些东西我也想要,比如更多的钱。但前者里有的内容通过这次长旅变成了我的生理需要,比如随时可以抬屁股就走的自由身,这就如同吃饭喝水睡觉一样,省不了了。生理需要大于其他一切需要,所以选了前者。但这不意味着清心寡欲。连续13个月旅行的体验,对于有流浪之心的人而言,意味着再次出门儿变成了最大的欲望。另外还有相似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原来旅行一周就很开心,现在觉得怎么也得一个月起。在这个欲望的转换过程中我有过很多挣扎,我也十分确定这是一个容易拧巴的过程,但总体而言算是幸运的。自己做出了决定,父母从理解到鼓励再到开始慢慢感到欣慰,老婆从不安到跟随再到成了惺惺相惜的“道儿上的人”,很多朋友的关心让人温暖。总之,过渡完成了。我有个动不动就睡不着觉的毛病,上班的时候睡不着就幻想自己中了彩票,在那种天上掉馅儿饼的欢愉气氛中入睡,踏实。现在睡不着,就回忆路上的那些风景那些有趣的人和动物,在那种流连忘返的气氛中入睡,踏实。结束用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过一种居无定所的生活肯定不是所有人的兴趣。但是对于有兴趣的人,根据你的情况,你会面临或难或简单的选择。个人觉得值得尝试,人活一辈子,怎么也得体验一把什么叫“铺天盖地的自由”吧?

旅行,相伴,成长

这是一本让人读了序言就不想放下的书,而当完整阅读之后,我觉得这更像是一本很励志的个人成长类图书,一本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具的非典型励志书。游记的部分非常精彩,许多目的地我们之前知之甚少但读过便会毫不犹豫地列入自己未来的旅行计划中;“婚后脱产长旅报告”让我们看到一份好的感情并不像童话般梦幻,实实在在的爱是成全、包容与守候,勇敢付出,爱也会为我们打开另一扇窗,给自己无限惊喜。为什么说这本书很励志?因为勇气和力量无处不在:为了探究世界将危险置之度外的勇气,为了爱放弃一切的勇气,诚实面对自己的内心并坚持选择的勇气,以及能够将这一段心路历程真诚而不加修饰地与大家分享的勇气。而立之年的八零后,亲切可爱的同龄人,有勇气改变的人永远拥有一颗年轻的心,能够诚实面对自己的人活得轻松自在。我很难想象,在经历这一段心路历程后的他们未来还会遇到什么困难,但总觉得回归后的他们已经拥有了一种内心强大的免疫力,为他们祝福吧!

出发寻找我的家

这是本挺有意思的书。合上书,发现自己并不是对陈嘉和田婷婷这对小夫妻旅行的艳羡,而是对他们发自内心的喜欢,喜欢他们的真实。能够听从内心的渴望,不追随他人的脚步,真实地面对梦想和现实。这本旅行的游记象是陈嘉和田婷婷虽然面对面仍互相传递的书信,你一言我一语诉说内心的感受和思绪,把工作、家庭、感情和旅途的见闻都平等的记录下来,这些都是这一年多生活的日记。你表达你的渴望和意愿,我解释我的顾虑和担忧,二个人理智和坦诚地相处,从旅行的决定,途中的矛盾分离,到理解和接纳,旅途结束了,二个人也完成了心的回归。陈嘉和田婷婷各自描绘自己眼中看到的人物风情,男人和女人以不同的视角和偏好观察拉美国家各个边边角角。徒步旅行时总会意外地发现路边的风景,只是一瞬间的美,稍纵使即逝却永远留在记忆中。在野外风餐露宿,和自然里的其他生物一样平等的生存,才觉得更加地真实,找到了做为人的本真。而在路上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伙伴,来自不同洲际的朋友各异的思想、见闻和生活状态,都是对心灵的淬练。从几十平方的小房子里爬出来,不断的走远,持续地爬高,见识到越来越广阔的世界,原来渺小一成不变的生活都不再值得留恋。这本书的排版印刷和装帧都十分精美,陈嘉拍摄下了旅游杂志少有的风景,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原始丛林里的玻璃蛙和棕熊,还有海上的座头鲸,一个普通人捕捉到自然世界平常又另人惊叹的时刻。那些城市里的人群、街道、涂鸦和食物,都让人感受到地球上各个角落生生不息的生命。带你出发,陪我回家,二个人在旅途中重新认识对方和自我,再次评估现实生活和精神渴望,小鸟飞出去是为了寻找更适合自己安窝的地方。其实随时都可以出发,随处都是旅行,只要你看到了心的方向。

离开的每一步,都是回家的路

全书记录了,两个人花十三个月,走了两个大洲,十三个国家,十万公里的旅行。先说一下,封面上那个女孩穿的斗篷我很喜欢,随书附赠的明信片和书签都很漂亮,国家地理的书还像以往一样印刷的很好,纸张很好,有杂志的质感和美丽。旅行的定义每个人都不一样,像我妈就是去趟东岳庙摸摸铜锣子就算旅行了。我妹则认为一定要去远方走走,在陌生的风景中就好。我就要求有书、有山,有水,有树才叫旅行。旅行走的心,不是路。曾经很流行一句话,“如果你爱一个人,那就带她去旅行。”夫妻一起去旅行,其实需要很好的感情,很好的包容也是对双方很好的磨合。每个人对旅行的定义不同,价值观不同,在旅行中最大程度的暴露问题。就像作者对这本书的定义,“喜欢异乡山水风情的话,你可以把它当做有插画的游记来读;若对情感话题更感兴趣,你就当它是一对年轻夫妻的婚后生活纪实;或者你是同道中人,偶尔也会产生打破常规生活的念头,那么不妨翻翻这本书,我们的故事里也许就藏着你的影子········”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有因为忙碌而失去方向的人,旅行其实是找回方向的好方法,在没人认识我们的地方放空自己,然后找到一开始的方向,找回真正的自我,认识自我,鼓起勇气,更好的生活。在出发时,离开的每一步,都是为了能早点找到回家的路。

想睡就睡的出发

  下午,用了几个小时就把这本书看完了。图多、文通、字顺,想看慢点都难。大部分内容自然是小夫妻辞职之后在南北美洲的旅行生活,穿插了两个人的心路历程喜怒哀乐,很真诚,对他俩三十岁之前的感情、婚姻与生活而言,用这么一本书来做见证,值了。  有些小感受,说说。  我一向不喜欢什么旅行,这与近年来大家都厌倦了各种类型来表述的“旅行的意义”无关。我是一向不愿意操心订这个酒店赶那趟班机或者专程吃一样食物的,在我看来,只要不在自家大床上过夜均属于背井离乡,而一切还需要动脑子的背井离乡当然属于颠沛流离。除非将来有一天朝廷流放我,我是绝对不会选择去远方流浪,不,去远方浪。我曾在大学里呆了整整九年,手里有大把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些时间绝大多数都被我用来宅着读书看片,胡吃海喝,吹牛,写作,玩游戏,谈恋爱,困到自然睡和睡到自然醒了。可我一点也不后悔,很简单,这就是我喜欢的生活,我足足过了九年我喜欢的生活,虽然如今想起来恍如梦寐,也值了。  每当我的小伙伴们抱怨写博士论文期间多么痛苦,我就会向他们描述我曾经如印度王公般写博士论文的日子:每天睡到上午十一点,先躺着打个电话把外卖叫了,起来上网,到对门偷一壶热水,外卖到了,一边吃一边饮酒看电影,下午看书,五点多再叫另一份外卖,一边吃一边饮酒看电影,晚上抖擞精神喝茶写论文,写到凌晨,往往所思所想大有斩获,遂敲隔壁@十三哥房门,一起去人大西门那边喝啤酒,喝到两三点,回来可以睡觉,也可以玩一会《骑马与砍杀》再睡。然后睡到上午十一点……  彼时,人生是多么的完整、惬意、满足、充实,有花有月,有茶有酒,有书也有哥们。这就是我喜欢的生活。多年之后,我仍然在试图复制这种生活。就像刚刚结束的七天假期,我还是每天睡到自然醒,洒扫庭除,喝两壶茶,穿着睡衣到楼下大超市买各种食材(我要说明不是我邋遢而是超市离我家只有三分钟,而且在超市里也会发生和别人撞睡衣这种事情好伐!),回来照旧有花有月,有书有酒,可惜没有了哥们也没有花蛤姑娘。  这本书也是写了这么一个故事,只不过小夫妻厌倦的是疲惫的工作,喜欢的是旅行。事不同,其理相同。我羡慕的不是他们玩了那么多地方,而是他们敢于做自己喜欢做的,并且有这份实力、动力以及家人的支持。在中国这个地方,把兴趣和谋生的关系处理好是个永恒的难题,难就难在,很多人不是没这个能力,而是搞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究竟是什么。而就算搞清楚了,又找理由骗自己说这不是。书中,小夫妻在南美跳滑翔伞,他们写下了这么一段:“虽然看似跳下悬崖,却被无形的劲风托起,带我在空中迂回翱翔。……原本以为辞职出来流浪就像跳下悬崖,原本以为面对无解的迷茫就是掉向深渊……但至今一切安好。166”这一段我倒是深有体会,很多事情,原来以为做了就是世界末日,其实做了之后才发现,世界末日并未到来,做了就做了,反正后悔也来不及了。我想,很多杀人犯应该也有同感吧。  如果不是我在北京工作也已经满三年,我可能不会对这本书的男主角所厌恶的那些事情如此有共鸣。说起来,小夫妻根本不厌恶挣钱,不厌恶衣着光鲜,甚至不厌恶累,厌恶的是生活被工作占据、要看别人眼色做事、不能想来就来想走就走、重复性而非创造性工作的厌倦。是的,这才是一份所谓“不喜欢”的工作何以令人不喜欢。当然,对我来说,还要加上一条:不能睡到自然醒。但是,这些对我而言是不得不承受的生存成本,我要好好准备一下才行。  即使是处女座,也总有做好准备的一天,等到了那一天,我也会为了睡到自然醒,来一场想睡就睡的出发。

让人向往的旅行

书拿到后一口气读了三分之一。主人公完成了我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由衷的佩服他们的勇气和洒脱。和他们一样的是,我们也在生活中纠结,不一样的是他们选择了用行动去改变,而我们还在纠结。如果再年轻十岁,如果已经很富有,恐怕我还是不敢迈出去这一步。只有在读书中想向。书写的很生动,语言很实在,一看就是北京生活的年轻人,看得特激动,浑身发热。还特别喜欢里面的摄影作品,让人向往。值得购买,强烈推荐!!

是旅行,是生活,也是工作

最近一直看旅行的书,对旅行也便充满向往。其实有哪个人不希望自己能够潇洒且从容地从熟悉的秩序中抽离出来,给自己放一个大假,自由自在地行进在陌生的世界里,随心随性地走或停,尽情地体会走在路上的感觉,也尽情地享受被景致完全浸染的旅行时光……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也必当使当事人获得关于对世界对自然的认识,以及对生命对存在的体悟和理解等。但是现实中能够将这样的梦想有勇气也有能力变成现实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很显然陈嘉和婷婷属于这少数人,他们不仅将自己的梦想实现,还顺便帮助鹤发童颜却始终葆有着对世界的好奇和热情的公婆一起实现了深度游美国和加拿大的梦想,与他们一起走在路上,“与他们看同一个方向,欣赏同一处风景”,在我看来真是惊喜,我甚至马上联想到,我的女儿未来会不会帮助我和爱人实现我们的环球梦呢……想到这些,我的心里无限温暖。生活是多种多样的,陈嘉和婷婷这一径归期未定的旅行让我看到了旅行也可以是生活的一种。他们的记录让我看到了那些关于旅行中无处不在的美好,和对陌生国度陌生民族的亲近了解与深度解读,以及与长期漂泊随之而来的疲累、争吵、别离,《陪我回家,带你出发》真实地再现了这些。这本书中,陈嘉和婷婷分别以自己的视角再现了他们长达十三个月的旅行,虽然期间婷婷曾回到父母身边休整了3月有余,但我笃信,纵使是早已回到北京早已回归了安定温馨的家庭生活,婷婷的心也是根本陪伴在爱人身边的,牵挂着他的一切一切。不然也不会很快一起踏上旅程。说来神奇,13个月的时间,两个人不仅一路走走停停,达成了自由行走的梦想,还透过这一径“是旅行,也是生活”的长旅收获了彼此对于爱情对于生活对于职业理想更深层次的认识,甚至还因为旅行积累的大量旅行图片和旅行文字而意外获得了职业转换的储备和机会。这13个月,对于这两个人来说是旅行,是生活,也是工作……现如今的他们,文笔好的专心码字,拍片棒的就专心拍片,优哉游哉地做着令人羡慕的自由职业者,尽管生活的艰辛和生活的困苦从来都没有减少过,但我相信有过如此让旅行成为生活的经历的两个人,也必当是可以巧妙面对的。

一条回家的路

看到陈嘉和田婷婷在波浪谷拍下的照片,我惊呆了。红色的波浪,铺天盖地,如梦似幻。据婷婷说,遇见波浪谷和邂逅爱人一样,需要足够的缘分和运气。这条座位犹他州和亚利桑那州交界的波浪谷每天只允许20人进入,其中10个名额需要提前4个月在网上申请,其余十人准入名单则由管理处每天用抽签的方式现场发放。真正的公平,不分国界、种族、信仰,无论性别、年龄、贫富。而陈嘉和田婷婷拼运气成功了,第二天的抽签抽中了。在荒原上走三个钟头,在数个无名山丘中穿行,在没有任何路标指引,只循着前人走过的零星脚印,陈嘉和田婷婷找到了波浪谷的入口。超越想象的景观,由侏罗纪开始沉积而成的砂岩震惊了这两位幸运儿,美丽的照片也让我这个读者心生向往。所谓“铺天盖地的自由”怕就是这样孤身独处山谷间了吧。旅行途中与公婆相处是一个小心应付的问题,但是从P075页中的两张对比照片里,却让人觉得这两代人真是岁月眷顾的人们。陈嘉爸爸像个小孩子一样充满希望的眼神,以及看淡岁月的变迁。陈嘉妈妈家居生活的照料,即便在旅途,也能打造出一个移动厨房,能随时开灶煎炒烹炸,吃出健康美味。让旅途中有家的味道,多好。虽然和长辈们一起出行,没有二人世界的轻松自在,但与父母在一起,又足够踏实和满足。----这些情愫,我都理解,也渴望有一天能与父母再次旅行。在与父母同游这件事上,真的体会到,这是一件再不做就晚了的事。追求美景的路永无止息,对此婷婷深有体会: “追寻美景的过程和追求心上人一样,若想得惊鸿一瞥,必先吃苦受累。”爬上海拔4300米,一边享受纯天然高原硫磺温泉,一边在雪山和沼泽地的背景中,与自由飞舞的火烈鸟打招呼,这样的日子真是舒适惬意,胜似神仙。然而如此静谧之地,换个角度看却也是“苦寒之地”:韩国姑娘一下汽车,就蹲在地上排山倒海地呕吐----高原反应;高原上风有点大,气温不稳,过了一段时间就会骤然降低到“连正常呼吸都变得困难”。看来,高原之旅也是把双刃剑,眼睛享受美景,身体要调节适应才行。而对此,陈嘉视之自然:路上会有很多的累,但只要怀揣好奇,所有的累会在抵达下一个未曾抵达过的地方之后被轻易转化为爽。“出门的路其实就是一条回家的路,回到自己内心的那个家,离自己最近又最远的那个地方。”当旅途累了,想回家,于是就回了。

每一次开始都是一种回归

我还清晰的记得多年前青涩的自己重复听着陈绮贞那首《旅行的意义》时的心情。“你累计了许多飞行 你用心挑选纪念品,你搜集了地图上每一次的风和日丽。你拥抱热情的岛屿,你埋葬记忆的土耳其,你流连电影里美丽的不真实的场景。”——陈老师的一首《旅行的意义》唱出了多少人走出去的心意。我喜欢旅行,从那首歌之后!记得第一次去深山老林,背上防潮垫和帐篷。第一次在自然中醒来,呼吸清澈的空气。好像灵魂都变得不一样起来。印象深刻的是下了一座坡度极大的山。当地的领路小孩儿轻盈的下去了。而自己却一步一步的爬了下去。下来后看看还是后怕。想想万一滑落估计凶多吉少。那时候就开始思考生命起来了。是很认真的思考。于是,在都市里压抑的那些烦恼瞬间变得微乎其微。生命似乎变了一个姿态,重生了。之后很多时候朋友和我说工作多么烦恼,生活多么艰难。我都会让他们给自己一个假期,好好去拥抱一下自然。但是很多时候朋友们都会反驳!!他们会说“怎么可能!玩了一圈回来还是要处理这些破事啊~”或者说“你这是逃避,不对的!”经常被他们这样说,似乎自己找回来的那一点返朴归真被稀释的越来越少。有时候也反思,旅行回来后的人生路!所以虽然去过不少地方,但是对于权衡去和回的心情其实一直是一个心结。言归正传,说说这本书。收到书的时候看到封面就已经足够吸引我去翻开。封面设计的真的很棒。打开后,看到的第一句是——“我们追求远方那铺天盖地的自由,但从迈出第一部起,就已踏上归途。”这句话一下子击中了多年的纠结。是啊!为什么要纠结呢。为什么走出去和走回来要有落差的心情呢!如果把每一次走出的步伐都看做是一种归途会不会好一点。如果把心态放平,用一路上学会的勇气去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那些纷扰,那些说你“走出去只是逃避的声音自然无处查询!”生活就是这样,未来的路就好像是旅行的路,每一天都是陌生,每一刻都会变化。我们要学会用旅行的过程去应对生活的复杂多变。不要在忙碌中失去焦点和方向。不管世界怎样,要给自己内心一块铺天盖地的自由之地...

我也就那么一说

菇凉的文字挺顺畅,看得挺舒服。but,也许是我多管闲事,全篇看下来怎么觉得菇凉爱老公多过老公爱菇凉很多。何以为证?且看这两人中间分开后菇凉是如何一个人在北京挂肚牵肠黯然神伤,反观男主是如何在外逛得兴高采烈。爱情果然是不公平的…当然了我也就这么一说。

人生的答案并不只有一种

刚拿到此书时,所期待的是一本纵跨南北美洲的旅行见闻。随手翻开,书内绚丽多彩的图片所展现出南美大陆的奇异风情似乎也验证了自己的最初猜测。但本书又不仅仅如此。实际上它值得你挑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静下心来慢慢品读。两位年轻人所回忆的学生时代,他们对过往模式化的生活所产生的疑惑,以及后来所经历的各种纠结与求真的寻找自我之旅,都给人一种亲切的共鸣之感。从出发前的纠结,对曾经模式化人生的反思与质疑,而后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旅途中的未知与艰辛,陪伴与争论,有为了梦想的坚持,也有为了爱情而做出的艰难舍弃;而我认为最大的挑战在他们归来后的茫然与领悟。对责任、对妥协、对坚持,对彼此的爱,从而以更广阔的目光来看待日常的生活。你可以从多种角度来读此书,也许并不需要追随他们所走过的流浪之路,只从那些真实的文字中,就能窥见隐藏在自己内心中的另一个小小的我。像水晶球一样,如果你从此书中望见了多彩的世界,感觉外面广袤自由的天地在召唤,那你应该是个性情中人;如果你为婷婷纠结中离开北京的父母亲友,只身奔赴南美,陪伴在自己所爱的人身边而感动,那你会是个多情之人;而如果你为陈嘉回国后对长辈的担忧所感慨,特别是叛逆的年轻人重新对父母执意子女走在自认为“正”路上的心情的体谅。那么,你也同他们一起经历了一个人的成长与成熟。我们往往忙于日复一日的生活,而忘记头顶还有广阔的星空,人生的答案并不只有一种。《带你出发,陪我回家》正是这样一扇仰望星空的窗。

像风一样自由

中秋节在新家,一大早就被鬼哭狼嚎的风声刮醒,看向窗外,窗帘已被风一把扯到空中旌旗飘飘。站在20层的高楼,一览无遗地看着飞天抢地的风雨城市,突然觉得这个家也充满了不安定的飘摇。关了所有的窗,雨水还是透过窗框滴了进来,把一条旧毛巾被剪成几条,铺设在漏水的窗沿,就算如此,仍旧阻挡不了风雨的侵袭。我想念阳光里树叶的笑声,但现在只有跑到沙发上抱起刚到的一本书《带你出发,陪我回家》。之后,就不再感受到风雨的侵袭了。我凝视着书里面一张插页摄影,长久地凝视----那是阳光下一个女人走在开满黄色野花的泥地上的背影。这个女人身上着一件白色麻布露背衫,略微有些湿润的微卷长发披在裸背上,身下是一条牛仔热裤。女人大步地行走,健硕的双腿因着在阳光里的走动变得一明一暗。一双凉鞋踩满泥土,脚裸处有几个仿佛被蚊虫叮咬过的几个大红胞。天空如此蓝,阳光如此明媚,黄花如此绚烂,女人脚步如此轻快。。。。。。这种摄影应该称不上什么作品吧,却包含了我对自由感的全部定义。让我为它如痴如醉,心驰神往;让我产生一种莫名的向往,撩拨着我的心弦,在心底吟反复吟唱着一句歌词“我像风一样自由”。自由的意义是什么?是藏在自由之后的一个名词----幸福吗?幸福的意义是人生全部的意义。每个人都在向往自由,但每个人对自由的感觉体会不尽相同。我们选择生活,好与不好,千姿百态,各自对幸福的理解也千差万别。自由是否能带给人幸福,其实也会因人而异,但它们之间有一点是相通的----每个人都像追求幸福一样追求着自由。不论自由的获取方式怎样,获取后的长度有多长,至少在获取的最初,都会有爱之初体验般的惊艳,因而产生幸福感。陈嘉自由流浪的缘起很简单,他发现自己之前的人生因为心无所向,几乎都是在盲从中度过,始终屈从于由利或者从众的选择。他称这种生活为已被咀嚼过的“二手生活”,除非把生活搬到路上,用旅行重新开始,寻找自我,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让心自由。他说服妻子婷婷,一起放弃高薪收入,放弃对事业的追求,放弃稳定的生活,只为重新选择一下人生,拥抱铺天盖地的自由!对于这对夫妻,以及他们用经历写成的这本图文并茂的书,让我在阅读的过程里,边读边满心羡慕嫉妒恨,那颗想在路上的心也蠢蠢欲动。然而就如同陈嘉所言“虽然由于旅途的阶段不同,每次见同学,我的感触和心境会不尽相同,但彼此一一霎那间互相羡慕的气氛却是一样的。我羡慕他们安稳的生活然人感觉踏实,他们羡慕我的自由之身不受束缚;我会有一点点怀疑自己的旅行是不是太随性,他们会有一点点哀怨为什么没有改变生活的勇气。说不清谁更羡慕谁,也说不清谁的状态更好,能说清的是----我们都在寻找自己的路上。”“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句国人普及率最高的孟子语论,也是生活中高频被实践的感悟。羡慕别人是因为我们无尽的贪欲、占有欲,殊不知有得必有失呢?虽然陈嘉和婷婷用这段经历为自己寻找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但我认为他们所获得的也不算的上真正的自由。我也曾经试着疯狂过一次,企图改变我的生活方式,自由自在只为自己而活。但最终我还是把那场短暂的改变当成了一个悬空的梦境。时间越久,梦境般的经历越遥远,越缺乏真实感。自由是相对的,生活是绝对的。改变一种方式是可以的,但选择一种改变,付出的勇气和收获的结局往往出乎意料。可悲的是,大多时候轰轰烈烈地改变了开始,却会平平淡淡地重回归到日复一日的轨道上。就像挣扎着从一场寡淡婚姻里跳出来追求电光火石的爱情,忍着人际关系四分五裂的各种痛,各种乱,各种舆论,破釜沉舟地决裂,往往结局却是从前的延续,也许比以前更平淡,也许更不自由!谁知道呢,不折腾不知道折腾的累,不累不知道安于现状的安逸。人活着就是用各种方式表达着一种活的姿态,就看你觉得哪一种的羽毛更鲜亮了。除非是陈嘉所提到的麻哥,随意改变行程,不计较明天怎么面对,后天日子怎么过,带着妹妹和3200美元,历经11个月漂泊最终到达澳大利亚。我相信他们肯定不会带着相机,手机随时在网上显摆他们的自由和随意的生活!我猜想着他们到底在这样的生活里收获什么,为什么他们可以心无所绊只管心随意动。不问收获的无欲的平和、单纯的享受才是身心最大的自由!他们真的只是为活而活!“关于自由,人人热爱,由于很多原因,选不选择自由是件让人拧巴的事,但世界上有那么一小撮想马格一样的人,他们没有选择,因为他们是被自由选择的”陈嘉如是说。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旅行不过是一场作秀,忙着拍照,忙着发微博,忙着收获别人的羡慕。这份没有自由的走马观花容易让人心生厌倦,似乎总在等待下一站,而下一站总会因为没有达到期望值而令人失望。也许也会有最初一瞬间的惊叹,但很快就会因适应而失去新鲜的刺激感。再好吃的菜多吃也吃得味同嚼蜡,倒不如家常菜因为吃惯了更容易产生饱腹之后的安定感。“有些人会在心血来潮时抛弃所有上路,兜转一圈却发现自己仍在生活的漩涡里挣扎,狼狈不堪;有些人会在对梦想的光辉想象里越发憎恶现实的不堪,仍箱底抛弃现实之后却发现梦想是如此孱弱;有些人坚持自我,认为爱人和爱己只能二选一,却没发现在成就爱人的同时也就成就了一个更好的自己。。。”所幸陈嘉和婷婷在放弃与重新选择之后,用这本书呈献了美好的大结局----男女主角都收获了一份新的工作;彼此酝酿了更甜蜜的爱情。许巍的《蓝莲花》让我长久喜爱着,不仅仅是它动人的旋律,更是它一开始便温柔而坚定的地唱到——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自由的向往。。。。。。这本书让你聆听行走的足音,追逐变换的云彩,打开万花筒的奇妙。我喜欢它的真实,我更喜欢它唤醒我的梦,坚定我追梦的决心。

找不到北,找到南

我特喜欢书的一开始在书页底下的一句话:我们年近三十,可还是找不到北。这句话特拧巴,对于同样年近三十的我们来说,却又是一种真实的心境。每天忙忙碌碌,很少有人真的能找到北,夜深人静的时候,如果审视内心,会生出一种没有方向的恐慌感,于是,多数时候,我们大伙就选择性的不看它。就像陈嘉在书的最后所说的:生活在一种惯性里。年近三十,图个安稳似乎成了生活的方向。我虽然喜欢、向往他们的生活,在书页中被那些鬼斧神工的美景感动着、蛊惑着,但是我知道自己不会,也无法辞掉工作,来“一场想走就走的旅行”,13个月放逐在大洋彼岸。这就像陈嘉所说的,这是他的选择,他喜欢,他听从了内心的声音。旅行是发现自己的不二法则,但是选择旅行,也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拿本书的陈嘉来说,我多多少少会觉得他有些任性和自私,特别是对于妻子的态度。既然结婚了,多少是要为另一个人有所牺牲的,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婷婷的隐忍婷婷的付出。虽然这是夫妻之间的小情怀,外人无需品评,但我毕竟是个女孩子,有些东西,看了不那么太舒服。(PS,我的确不喜欢男主角陈嘉,这其实和陈嘉一点关系也没有,只是因为他长得太像我讨厌的一个人,对不住了,谁让女人是感性动物。)最后几篇文章写的挺有感触,我想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当然,并非一定要去旅游一定要去南美,只是我不知道他们这样的坚持能有多久,也许最终还是会像现实妥协,但是我丝毫不会嘲笑他们,生活本来就是这样。旅行也好,拼命的工作也好,选择自己觉得累的事业也好,本来就是无可厚非的,人在不同的状态和年龄会有不同的选择很正常,或许,他们正处在“旅行震荡期”的尾巴上也不一定啊。南美真心美,如果有生之年能去一趟,看一看“天空之境”真的也值得了,我想这一切,13个月的放逐,对于一个人有限的一生来说,真的是值得。

带大家出发 然后各回各家

记得在豆瓣有关旅行的一个帖子的留言中跟林寒或者是另一位不认识的朋友聊去西藏,很多人都有想法,很多人也有行动,去了,转了,然后回来一切照旧。我记得我说,一切的确照旧,但是心却一定是不同了。林寒赞同。不知道其他看到我们留言的豆友是否都同意。《带你出发,陪我回家》这本书的作者夫妇一定会同意我的观点,一次13个月的挥洒自由,回归之后也许他们依旧是他们过他们自己的小日子,但是,一定是心情、心绪、心境,千丝万缕跟心相关的事情,都不一样了,一定的。老实说,这本有关旅行的书,不是我所喜欢的那种与旅行相关的书。因为这本书充满了小夫妻共同出游的甜蜜,这种幸福感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很值得人们羡慕,我也很赞赏,但是读书,有时候纯粹属于自己心灵的暗流涌动,有时候,更是独自旅行者的自言自语,更有很多共鸣或者启发,或者是叹息一声,感叹有人居然跟自己有共同的旅行感受,又或者,觉得打开了思路,原来路上可以看到那些景致,有那些甚至莫名其妙的感怀。因此,我也许更适合看《间隔年》这样的书籍。相比之下《带你出发,陪我回家》太幸福,有点甜。但是,这些因素不会影响我对于这本书的判断,无论装帧、选图,还是文字功夫,都非常细致讲究,而且,最为重要的是,这本书将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年轻的夫妻们,在今天富足生活,装备专业,适度停下脚步,出去给自己一段烂漫的自由,夫妻结伴,爱侣携手,或者就是两个臭味相投的朋友,出去疯一段,是非常可行的,也都会有跟这本书的作者夫妻一样的收获,一样的成长,这本书会“带着大家出发,然后各回各家”。不是每个女孩都放得下一切,跟着丈夫说走就走;也不是所有的男生都能顶住生活压力,辞职离职,带着爱人找寻一段山花烂漫的夫妻探险。所以,《带你出发,陪我回家》的作者夫妻是真的福气。而更福气的是,这本书纳入国家地理的图书类别,这使得此书具有路书的实用价值,这是加分的,也是现在多如牛毛的旅行者、摄影者、写游记者所没有的福祉。日常的繁忙工作,是日理万机的。但是究竟是我”日“”理万机“?还是”理万机“”日“我?对这个词的拆解,是本书作者留给我的最深印象,烦我多思,却也让我豁然开朗。若理解了,就别让”理万机“同志”日“你了,虽然出发回归后,依然各回各家,但是该出发就出发吧,不然年老了,来不及了,就真让”理万机“同志占了便宜啦!

一场行走与爱的接力

至此,我可以确定:一个好的旅行记录者只需要撩拨起观者的好奇心,而勿需满足其好奇心。----------------------------------------------------------------------------------------------------------------------这场跨越两个大洲的长途旅行是两个年轻人生命热情的全然释放;这场历时十三个月的孤独出走是蜗居城市森林的人类与神奇自然的一次裸裎相见;北京小夫妻陈嘉和田婷婷,用脚步和笔触完成了一场行走与爱的接力,在这场义无反顾的行走之中,包含着这对年轻人对世界、对自我的重新思考:个人的成长与无奈,爱的深情与黏腻,自由的召唤与魅力,肩负责任的疲惫,还有对理想的执念与求索。在这场接力中,最初并没有观众,他们出发的目的,只为自己。因为,探寻所有外面世界的精彩,都是为了获得内心的安慰,获得——爱的能力。行走探寻秘境,摄影撷取美好,文字书写性灵,无疑这又是一本别致的图文集。与新近出现的同类题材书著,比如《那时·西藏》 相比:后者以图为主,以文为辅,其中的照片深邃、浑厚、庄严,文字亦质朴苍健;而这本《带你出发,陪我回家》文字比重更大,照片恰当地弥合了观者对于美洲大陆奇异风光的茫然与好奇,作者之一的陈嘉虽非专业摄影师,但对色彩有着敏锐的领悟,片子有着80后专属的清新与活泼。文字部分,让我颇感意外的是,竟从婷婷那里读到了一股稳健畅达之气,就像有一个有力的男中音,当走在北美荒凉的红土地上时,他开始讲述纳瓦霍人的历史、文化与生存现状;行至阿拉斯加的高山河谷,他会说“只有几十米深的白令海峡袒露出一座大陆桥“;文中还多次出现了久远的时间概念,”时间退回到两万多年前“、”亿万年前吹起的风仍在峡谷中穿梭“、”在两亿年前这里曾是北美洲最大沙丘的一部分“,隐隐透着一股子记录频道的科普味儿。这些看似与旅行无关的讲述在大多数的浅表阅读中很容易被略去。但细读之下,如此运笔是自然的。当人面对壮丽的奇境异景,空间的辽远广袤自然会让人产生时间的纵深感,那瞬间带来的无尽苍茫会把人引向洪荒之初。此时此地,只有这样严整的文字能配得上初临异域时的那份惊叹与郑重。作为一个文艺又清新的妹子,婷婷当然可以写出另一种风格的文字——活泼的、生动的、柔情的。她写到马蹄湾”犹如一匹巨型天马狠狠踏入谷底留下的痕迹“,我眼睛扫过旁页的配图,看到科罗拉多河神奇的姿态,河谷与悬崖的倔强对峙,才觉得”狠狠“二字极妥帖。在赫赫有名的波浪谷,正当我看着多张取景于此处的照片愣神,一时琢磨不出来该如何表述这诡异又神奇的景观时,婷婷又跳出来说像”一大块鲜美的三文鱼刺身“,波浪谷红色砂岩的纹理成了三文鱼刺身,那奇异的风光一下子变得亲切可感了。对于很多题材来说,写景都是至关重要的。此书既是旅行之作,便更不能忽略对景致的描绘,而紧着接的另一个问题便是:此类文字的多寡该如何掌握?描写的文字若太少,则无法传递情态;若太多,又会妨碍阅读的耐心。而此书中的写景文字着眼整体,富有层次,急徐有致,很好地勾画出了旅行所见。至此,我可以确定:一个好的旅行记录者只需要撩拨起观者的好奇心,而勿需满足其好奇心。旅行正在进行,成长也刚开始。旅行结束了,生活仍将继续。婷婷中途一人返京,欣赏完那片神奇的美洲大陆之后,丈夫陈嘉出场接力。陈嘉的文字有着北京男人特有的嘻哈气质,但大概因其留过洋,学法律,所以这种味儿显得还是比较克制的。这挺好,要不然就成了讨人厌的得瑟了。陈嘉的旅行笔记配合婷婷在京的日记,几乎成了美好爱情一个近在咫尺的范本。这让我记起《致青春》水房分手那段,郑微绝望地对陈孝正说:”是不是因为,你的蓝图里从来都没有我?“这句话让人着琢磨起来既心疼又心酸。十年烟光,千帆过尽,现实中这对有情人从青青校园携手一直走到遥远的他乡,陈嘉出发时就说:”我的梦想里有她,我要带上她去流浪。“此处或许可以成为许多爱情之伤的一个疗救。可是,担得起这份承诺的,也必然得是一份同样的持守,婷婷在回京后的日记中写到:”我闻不到你那边加勒比海的阳光味道,你也闻不到我这里的满室茶香。我的黑夜是你的白天,但我希望我们都能过得开心,才不枉这场分离。“人类需要爱,也更渴望自由。跟着跑完这场行走与爱的接力,我仿佛明白好的爱情应该是:合得起,分得开。正如纪伯伦诗中所言:彼此斟满了杯,却不要在同一杯中啜饮,彼此递增着面包,却不要在同一块上取食,要站在一处,却不要太亲密,因为殿里的柱子,也是分离在两旁,橡树和松柏也不在彼此的树荫中生长

有思想有内容,真实表露,精美瞬间都抓住啦!!!一定看啊!

是一本不一样的书,有思想有内容,真情表露,精美瞬间都抓住啦,一定看啊!像我们年长的人看了也很激动,好像回到了青年时代,也想尝试“那铺天盖地的自由”。。。。。。如果他们是你的孩子你能支持吗?这是我看这本书后提给自己的问题,我想应该尊重孩子们自己的选择,摘录名人的一段话:“按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不叫自私,要求別人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才叫自私。 —— 鲁斯•伦德”

旅行 为了更好的回来

在随书附赠的明信片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改变,为了想要的生活;旅行,为了更好地回来”。读着这句话时我不自觉的起了鸡皮疙瘩,这观念太赞了!对我而言,旅行就是这样。它好像是一个shelter,在举步维艰时提供短暂的忘忧时光,当你休息得当收拾好心情,再次回到困境,挥刀斩麻,因为有好的心态加持,往往能表现更出色。 因为观念的相同,我对这本书的认同感很足。原本年轻有为的两人,过着许多人就像你我一样的生活,愈来愈受不了按部就班、盲从的生活,萌生了出去走走看看世界的想法。彼此之间、和父母之间进行了几番“交涉”后,勇敢辞职,踏上了环游世界的路……最开始看故事,很羡慕婷婷有陈嘉这样的老公。老公老婆能一起辞职环游世界,总觉得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生活状态。“你举着一束花等着,有人带你去流浪”,婷婷和陈嘉的故事让这句歌词成了真。真正打动我的不是婷婷和陈嘉笔下奇幻美丽的波浪谷,动画片般的科科拉山谷,看起来像外星生物的玻璃娃,也不是惬意爽快的雪茄,实惠美味一只半斤的龙虾,当然,很感谢他们让我有机会了解到这些有意思的别处生活。但真正打动我的是他们很实诚的把旅行的真实现状写了下来。不是报喜不报忧,旅行中也会不开心的事,也会有钱方面的烦恼,这些是除了美景外读者也真真需要了解的情况。因为有2位作者,可以明显看出女性和男性的不同思维方式和考量。婷婷比较感性,写了许多真实想法,对于有意愿进行长期旅游的人很有参考作用。陈嘉则更偏理性和独立。另外两人旅行花的是自己的积蓄,又是工作后进行这种间隔年旅游。已工作的且很想进行间隔年的同志们可以阅读本书参考看看。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实间隔年并没有大的影响,甚至还会让你的简历看起来更有吸引力。但是工作后,结婚后,需要考虑的东西显然更多。婷婷和陈嘉把长期旅行后带给他们的影响写得很清楚,包括陈嘉后面写了他们目前生活的现状,不得不说现实是血淋淋的。当然血淋淋只是现状,未来肯定会逐渐变好,这是后话。如果你觉得值得,为了自由顾,抛却一切东西也未尝不可,因为得与失不是仅仅用金钱就可以衡量的东西。最后,摘录两位作者关于自由,关于生活的看法:“关于自由,人人热爱,由于很多原因,选不选择自由是件让人拧巴的事。”——陈嘉“旅途和生活、梦想与现实、爱人与爱己,面对这些看似矛盾的关系,选择对立还是和解?这是个关乎幸福的问题…………我们需要一份好生活,也需要一份好爱情。能不能得到,靠造化也靠努力。”——婷婷

第一次

有生以来第一次买书,因为从小就不爱看书,所以视力现在还是1.5。拿到书在手里,翻开大概浏览了一下插图,先看了一下序言,有那种要泡杯咖啡,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好好细细品味其中每个文字的冲动。如果你爱旅行,如果你热爱摄影,如果你热爱生活,那么绝对不要错过它。

旅行,为了更好的生活

有关旅行的书,多是记录旅行途中的经历与见闻,有些还很惊险刺激,颇有可读性。陈嘉与田婷婷夫妇的这本《带你出发,陪我回家》也未能例外,写的是二人一次为期长达13个月的长途旅行中的故事和遭遇,一样很具可读性。当然,他们这13个月中间走过的地方很多——从北美到南美两大洲十二个国家、十万公里;拍出的照片很美——美国的马蹄湾、羚羊谷和波浪谷、复活节岛上的巨人石像、乌尤尼的天空之境;经历的故事很险——与棕熊母子的对峙、在伊基克城的滑翔,都值得大书特书一番。但是,如果仅仅如此就太俗套了——他们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他们二人在这场旅行中所经历的心灵体验,并且由此而改变了人生轨迹。所以,就必须说说他们去旅行的动机。对此,书中交待得非常清楚——陈嘉与田婷婷夫妇二人此前一直按照既定的路线循规蹈矩的生活,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后来的留学、求职、工作,全都是由利的选择、从众的选择,是这个社会加工成的标准件。当陈嘉感到空虚,开始思考“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想要遵从内心选择自己的人生时,他选择了与妻子共同旅行——搬到路上更好的生活。然而,利用假期短暂的旅游是一回事,辞掉工作专事旅行又是一回事。后者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更需要走出去的勇气,还需要亲人的支持,所以一般都会因为重重的顾虑和外界的干扰而无法成行。所幸的是,陈嘉与田婷婷他们二人都不缺——他们成功了,不但走了出去,走了回来,而且使旅行成为了自己新的生活常态,收获良多。陈嘉说,出门的路其实就是一条回家的路,回到自己内心的那个家,离自己最近又最远的那个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这次旅行是出走之旅,更是回归之旅。的确,他们通过旅行找回了自己,找到了铺天盖地的自由,而且将旅行变成了工作——通过向媒体供稿来赚取收入。由此,他们找到了人生的答案,不再盲从,让生活听从内心的召唤,遵从内心的选择,把生活搬到了路上。大概,每个人都会对日复一日、波澜不惊的生活感到枯燥、厌倦,为生计所迫,为生活所累,为种种的关系所牵绊,都会对远方未知的世界充满憧憬和渴望。毕竟,象康德那种生活习惯一生不变,散步时间象钟表样准时,而且终生都不跨出出生地半步的人是少之以少。所以,人们需要偶尔出去旅游一下,打乱平常的节奏,扔掉满身的疲惫,寻找一些刺激,调节一下麻木的身心,这便是旅游的意义所在——既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调剂,也是一种背叛,而游客的身份也是对固定社会角色的抗拒。幸福是什么?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旅行呢?是对过往的改变,是为了找回自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那么,我们还等什么呢……

出发..........在想与行动中......找到答案

真正爱旅行的人,并非一定为某些目的而来。对她而言,旅行原本就是一件快乐、轻松的事情,旅途中会收获很多乐趣。即便是带着某些期待而来,那份期待也是朦胧的、微妙的。  每次的旅行都将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也许你会遇到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许在不经意的聊天中,会让你获悉你所不知的信息,让你成长。每次的外出,都可以让自己全身心地放松,尤其是当手机也没讯号时,一切都那么安静,静静地思考人生,心也就平静了。  旅行中不仅仅遇到的是新面孔,其实自己也在不经意中扮演着新的角色,呈现着另一个自我,脱离了自己原来生活的坐标系。当你打包收拾行李时,带上了那本牛皮笔记本,因为,你期待记录下旅途中的快乐插曲。或者捎上一本小说,计划用来在火车上打发不长不短的时间。或许,这些都不携带,只要背上心爱的单反相机,就足够你徜徉在未知的旅途中,捕捉每一个快乐的瞬间。

思想…文笔…经历…猎奇…

  刚在飞机上一口气看完,总体感觉有思想,有文笔,有经历,有猎奇……  从一对表面让人羡慕却内心苦逼的都市男女出走,看似写风景,实则写内心,此为思想;“当羞涩和紧张退去,安全愉悦的感觉油然而生”——文字超出文字本身表达的范畴,此乃文笔;看似十三个月的旅行,却包涵三十多年的人生感悟,此为经历;美景,美食,美人,却被变态的有些龌龊的品位,使人非常想看看那些没有刊发的星光下小便图、裸体美景图等,此为猎奇。

总有一处说到了我们的心坎上

有人说过,如果某种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那追求这种想法就是个倒退。自由、平等,这些字眼,能调动出人们最大的热情和信仰,却也是最含糊不清的。就拿自由来说,何谓自由?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种自由。我所认为的自由也是被套上重重枷锁的,在社会准则的框架内,在物质丰裕的前提下,实现个人的追求。我的想法和陈婷婷很类似,从小做一个好学生,进入社会开始朝九晚五的职场生涯,中规中矩,甚至谨小慎微。这样说走就走的旅行,我虽然歆羡,却难以下决心尝试。所以,我能体会陈婷婷在作出这个决定前的挣扎,旅途中因身体不适、思念家人、安全感缺失,与丈夫理念上的分歧带来的种种彷徨,甚而因此作出中途返家的决定,以及结束旅程后重新回到原本圈子时所产生的心理落差。旅行不是个被浪漫光环包围的精制品。旅行是辛苦的、疲倦的,发掘惊喜的过程,它的魅力无可取代,因而这种辛苦也变得值得。我很喜欢书中摆放的一张张旅行途中的照片,排版很舒服,搭配着文字,竟让我有种心潮澎湃的感觉,也许是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惊叹,也许因为我对这样的旅途也心向往之。陈嘉的古巴之行让我很有感触。上大学的时候曾去古巴留学了一段时间,那张老爷车的照片亲切感十足。我很喜欢哈瓦那老城,还记得第一次在Capitolio的场景,我好像抽离出来,能看着自己淹没在这座城市,看着殖民者留下的精雕细琢的欧式建筑,仰望高大教堂里的彩绘贴瓷,也许这是来到一个极其陌生的地方会有的感觉,被它的矛盾所吸引,为它的陈旧所着迷。路上可见马车、给旅游者提供的样式小巧如甲壳虫一样的车、在绝大部分的黑白电影中可见的老爷车、和偶尔开过去一两辆的现代汽车,所有的一切带给我种很特别的感觉,就像看到巨兽龙、易特龙,霸王龙处在一个时期一样,仿佛一只大手强行扼住了文明发展的势头,于是停滞成这一幅古怪的画。这是不踏上实地难以感受到的东西。这本书感动的地方是能引起人的共鸣,不管是对婚姻生活的处理,对旅行的意义,还是追求精神愉悦亦或物质享受的人生选择,总有一处说到了我们的心坎上。

游荡,得到净化

我如何面对每天都重复,如何解决预定的旅途。话说身体和心灵需有一个在路上,可是,都迷路了吗?这两天看游记很多,看的多,想法就多。可是,理想和生活,红果果的生活面前,大改可能性不大,那就尝试慢慢去充实自己吧。很有趣的一本册子。1. 太阳每天照常升起,我们的勇气却无处可寻2. 日复一日的生活就像一双老旧不堪的皮靴,我妄想它能开出艳丽的花朵3. 也许世界每个角落都有在忙碌中失去方向的人4. 如果真的有自由,一种铺天盖地的自由5. 外面的世界是精彩还是无奈?为它出走,我们会不会后悔6. 可到那时,家在哪里,我们又在哪里?7. 用心寻找,答案终会水落石出

生活本无定型

看多了游记,中东,印度,北美,慢慢有些麻木,不是书写得无趣,而是大家出去的兴味并无太大差别,不过是目的地不同而已, 末了都是要回家,回到以前那个熟悉的、约定俗成的环境中,然后酝酿着下一次出走,下一本书。这次读到的这本书,仿佛有一点点突破,对我也是有一点启发,因此忍不住说几句。虽然书名中有“回家”二字,而且主人公夫妻也确实回到北京,但我认为,“回家”并不是这本书的主题。经过此一番,他们已经无法回到过去——无论是以前在各自公司赚得的优渥薪水,还是“家”,一个有大房子,老朋友,熟悉的山水草木的地方,他们从此都只是过客,必须带着全新的心境和方式继续生活。我相信他们正在努力着。中国人强调“家”和“根”的观念。大部分中国人,尤其是中老年人,认为一辈子租房住都是不可思议、极其悲惨的,至于一辈子“四海为家”、居无定所,这种生活方式,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大逆不道了。“流浪”、“漂泊”,也始终与“无依无靠”、“孤苦伶仃”挂靠。确实,每个人心中都希望有个安全温暖的容身之所,但这不是唯一的选择。生活本无定型,正如水,遇上不同的载体,形态自然千变万化,对于生活而言,无非是“固”与“流”。有人喜欢以安乐窝为中心,偶尔出去玩玩,比如这个十一,不管有多赌,不管美国景点是不是关门,好像在节假日出行,也是被时代和社会裹挟着往前走,在每个挤在你面前的脑袋上,我们都看到了自己的想法,执拗而疲惫。这无可厚非,毕竟避苦就乐是人之常情,因为相对于“固”,“流”的生活方式要更辛苦些,如果不是有雄厚的财力支持,也谈不上安乐,简直就是受罪了。读到此书之前,我还没意识到放弃一种保险的生活,选择一种困难模式,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对于本书作者而言,他们几乎放弃了过去的全部。能拿出这样的勇气,已经比大多数蜷缩在茧壳中的人们强出不少。他们之前也是有一些家底的,尚且敢冒险放弃,那么对于nothing to lose的人们来说,其实更应该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走南闯北,跑到别的半球,穿越别的大洋,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拍摄书中美丽的插图?为了写成赚眼球的独家报道?为了回来后提高知名度,从而卖书卖画过活?这些解读都未免有些肤浅。因为中国人家国观念的牢不可破,大多数年轻人,包括708090后,除了留学、旅游,也很少有其他外出经历,缺乏生活阅历。前几天和新华社的一个法国记者聊天,他今年35岁,但过深的黑眼圈和皱纹让他看上去像五十几。他的经历就很丰富,因为父母都没有钱,一直工作到60多岁,在法国,门第、出身观念也很严重(虽然没有中国严重,如他所说),因此他很难有什么好的工作经历。随父母到马达加斯加生活过一段时间,拜多元文化家庭背景所赐,他在那儿当过说唱歌手、篮球队员、英法语翻译,在巴黎当过打字员和记者,现在则来到中国。这样的经历,可能我们会觉得他“落魄”,但反倒利于他的工作,正如他自称的,他是一个talented,streetwise和well endowed的white guy。生活到底应该怎样?没有固定答案,个人幸福感的阈值高低有别。但有时候真的会有死局,比如连连看,如果不重刷一次,就是连不上。此处没有的东西,我们会归咎于自己的失败,而其实,他们或它们,可能在别处,需要我们走出去,试试看。我们自由选择的机会并不多,但也别等到走不动的时候再决定。无论如何,人都应为自己好好规划,也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很好很强大

这是我购入的第一本“个人游记”,非常棒的“流浪记”,朴实又亲切的文字,感同身受的80后生活感触与旅行者体验,很震撼的图片,非常推荐的一本真实有爱的好书.想来,这本书应该适合很多人,尤其是深有共鸣的我们这一代,或多或少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同时这又是一本旅行书,真实的记录了旅行途中的感受,这就如我们身边朋友的一次远行记录.

把旅行作为职业《带你出发 陪我回家》

把旅行作为职业《带你出发 陪我回家》 看过很多疯狂的旅行者,不过却罕有这本书里作者陈嘉这样的人,到不是作者去了哪里去探险,而是为了旅行而放弃太多,辞职旅行不算什么,很多人为了旅行放弃的不过是鸡肋一般的工作,但是放弃在法律界的高薪去穷游的恐怕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了,一般人更稳妥的选择是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以后,再选择一个有时间又收入不错的职业,然后再去旅行。可是陈嘉因为不喜欢这份高薪工作,在远方的召唤下,依然远行,而且还带上了自己的妻子田婷婷,并且让婷婷也辞了职,真是胆子不小,不计后果,破釜沉舟。旅行从美国开始,不过去的是美国蛮荒地带,第一站就是去阿拉斯加看棕熊,人家为防熊都带着枪,可是他们只买了一罐胡椒喷雾,晚上住在帐篷里,把能够吸引熊的食物都放到宿营地的防熊笼子中,婷婷不知道一直陪伴她的香香的荞麦皮枕头是否会把熊引来,只好忍痛割爱枕着衣服卷睡了。第二天终于看到熊的时候,陈嘉竟然跑着去追拍,结果和母熊面对面遭遇,也吓得不轻。到了美国本土,他们去的是印第安保留地,里面的马蹄湾实在是美得惊人,还有羚羊谷简直就是仙境,比石林美多了,可是没想到到了波浪谷,那就不是仙境了,仙境我们还可以想象,但是波浪谷你就想不通自然界中怎么会有这样的地方!在此之前我从未听说过,因为去过的人实在少得可怜,为保护波浪谷,每天竟然只允许二十人进入!十人是网上预定,要提前四个月,另外十人从当天的游客中抽签,几百人只抽取十人,我奇怪的是这么大的利润空间,怎么就没有票贩子呢?怎么就没有人倒卖抽的签呢?急得我都想去美国雇几个当地人参与抽签,然后倒手挣钱。据说有执着的等了一周都没抽中,作者第一天没抽中,第二天幸运降临抽中了,可是奇怪怎么两个人都可以进去呢?难道两个人都抽中了?还是……总之你只有看到波浪谷才会知道那里有多么神奇,书里面有好多照片都是在波浪谷拍的,那红色就红得不真实,那结构就看着不真实,看了谁都不会认为那是自然形成的环境。旅行就这样开始了,可是走完美国,风餐露宿了几个月以后婷婷想家了,身体也吃不消,于是两个人暂时分手,婷婷回北京,陈嘉更自由了,一个人去了南美洲,去古巴,去亚马逊森林,去里约的贫民窟,继续走啊走。又过了半年,婷婷在北京也待得无聊,两个人终于又相聚在南美洲,继续旅行,直到有一天两个人都厌倦了旅行为止,然后打道回府。可是两个人的工作都没了,重新回去吗?太不甘心,可是找别的工作,薪水差别太大,他们在旅行的时候就开始接到国内网站的约稿,陈嘉的摄影没说的,真专业,婷婷的文章也不错,可是靠这些稿费远远达不到原来的工资水平,他们在现实中面临着抉择,是回去还行继续,这是一个问题,幸好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约稿越来越多,收入越来越增加,于是他们坚定了继续旅行的信心,两个人从此成为了自由旅行者和自由撰稿人。幸运永远属于敢于追求自己梦想的人。

昼长人静 有你方好

《带你出发,陪我回家》是一本令人感觉亲近,又令人动情的书。平畴远垄有桃花林,五洲四海有别样风景,当与君同往,当与卿同归,这大概便是此书的情致了。我是一个热衷于旅行的人,少年时也曾做过并羁江南塞北的梦,然而大多时是孤旅。人生非此即彼,想此处而身在彼,在彼处却已换了心境,终不能如大鹏负庆云而九万里般骋怀,所以看着别人的践行的痕迹,也是觉得好的。书越读越觉近,其心境也在于此。陈嘉与田婷婷伉俪堪称智性夫妻,故能相携远游。远游并非难事,然而相处两不厌却非易事。有人曾说,若你真爱一个人,便与他一起去远游,若是返途你还愿意带着他(她),那就嫁(娶)了吧。这是因为,大天大地人海汹涌中彼此守持并不易,且尤能看出对方缺点及品格。远游,实则是在最大化的自由中“丰盈”自己,一个人的心胸如何,皆能在这立体的自由中呈现。我有你陪伴,你有我守护,这实在是人间之至美,古人说“赏心乐事”,不言何所赏何所乐。其实,赏心之念,全在一瞬。旧时说才情,也总要人对,若无人欣赏,便是才情又有何用?所以远游之佳处,全在对的人身上。田婷婷在《let it be》篇目中说的好,世上有理想至上的男人,就会有甘于平淡的女人。君固以诗书为念,我亦能赋草木词,这其实是最古典但却又最前卫的。世界上的理想主义,是亘古就有的,但从来不落伍。这就是对的才情。她在篇末说,而我们将要拥抱的,是一种铺天盖地的自由。这一份野心勃勃的豪迈情怀,读来实在是有一种欣喜若狂的感觉。在阿拉斯加相依而观棕熊,在印第安人的故土怀想纳瓦霍人的伤心往事,在科罗拉多大峡谷裸奔,在羚羊谷漫步,在波浪谷寻宝……在褪尽人类文明所赋予的标记后,回顾自然是如此的容易。在这种大自然的超力量开凿出的伟岸风景中,大概是能够体验到地老天荒的感觉吧。然而我有你,你有我,便是真的走向蛮荒世界,人间的金碧辉煌也没什么可留恋的吧。当然,正是因为有一个红尘滚滚的世界作参照,人才觉得这蛮荒世界的可爱。因为,人是需要“对照”的,不仅仅是自然,还是你我。人的自觉,就在于能从同类身上看到自己,能从爱人发现智慧。然而,人间绝无完满之事,该放下时则放下,不执于一念才是完满,这种智慧并不高深,就在朴素的心中。作者二人固然远游北美,然而家中毕竟有父母在,这样田婷婷就返国回家了,而陈嘉则一路游走古巴,危地马拉……你在途中,我在家中,这不是守候,这是满满的幸福。人间最美事不是事事皆入筹画中,而是父母在堂,夫妻平和,恬然安宁。田婷婷返国“搞掂家事”,便再次踏上旅途,来一个“会师”。田婷婷在《飞翔,像鸟儿一样》篇目中说,这一刻我才理解了顺势而行的快乐自在。其实,人生贵在顺势而行。旧时朴素的说法是有多大的锅,下多少米。其实旅行不必刻意而为之,顺势而行足以。田婷婷的中途返国,陈嘉的古巴独行,都是顺势而行。不强求,不苛求,生活本来就是如此。旅行贵在心胸开阔,不存成见。若是怕风吹日晒,怕涉高峰深谷,则看不到真正的壮美风景。作者说,追寻美景的过程和追求心上人一样,若想得惊鸿一瞥,必先吃苦受累。这么华丽的词句,说出来却是如此平心静气,这就是平凡的美好了。昼长人静,有你同行,不论是今时今朝的旅行,还是此生此世的人生之旅,也都够了。昼长。人——静!有你。方好。

有些不一样的旅行

第一次知道陈嘉他们是穷游网的一个宣传照,啊,那不是美女与野兽的翻版吗?再次遇见他们,是中国国家地理组织的上海站的新书分享沙龙。嘿,这哥们发型忒有个性了,这是违规使用微波炉的样子吗?我也想弄这么个发型,可是我害怕别人议论我神经是不是受了什么刺激。那天的分享很精彩,也就对书多了一分期待。穷屌丝,这和他们好像是不搭界的,211学校-海外留学进一步深造-海归后去了很好的公司,一个常规的金领路线。如陈嘉书中所说,他不用考虑北京户口的问题,按常理推测,贷款买个2居室的房子,以他们之前的收入奋斗个7年左右,贷款就还清了。但那种看似光鲜的工作让他厌倦了,辞职来一场间隔年,找回真实的自己。看书中那些裸奔,跳湖这些奔放的照片,可见被压抑成什么样子了。很幸运,他有一个支持他的好太太婷婷,首先牵手,而且两人都爱旅行,才能牵手旅行,缺一不可。阿拉斯加,波浪谷,亚马逊雨林,复活节岛,巴西贫民窟,一路的精彩不能错过。有遗憾吗?如书中陈嘉所说,帆船环球航行是他的愿望和梦想,这次未实现,但按照他的性格,以后总会找机会去完成的。书中一开头的那段遇见棕熊的经历看起来就觉得可怕,这个棕熊事件总让我想起了日本著名摄影师星野道夫。只可看看,万不可模仿。书中拍摄的图片很绚丽,天空之境的乌尤尼盐湖,波浪谷,雨林的动物,可爱的羊驼,想去玩的可以参照他们的轨迹。很多职业都是有大把的假期,可以不用辞职来走完这些地方的,时间长一点而已。人人都想说走就走的旅行,但是出发前你要存够维持出行的钱,这是我认同的。穷游每个人的理解不同,间隔年的每个人理解也不一样。间隔年后如何回归,他们告诉了你他们是如何做的。也许是你想要的答案,也许不是。之前读何伟的书,他的分享会中我也问过,你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样做就对了还是错了?他的回答是,你从文章中读到了什么,如何理解判断的,如何去做,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不必问别人,对自己负责就好。书中的大实话读起来很爽,可能自己平常说假话听假话习惯了,突然听到真话实话,就像做了一场足疗,一场中医推拿,虽然疼,但是很舒服。带你出发,陪你回家,很好很棒。

寻找生活的意义

在大上海生活了两年,看腻了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每年国庆回老家游山玩水再回到上海后,都会让我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我的微博名叫XX要旅行。可这两年来旅行的次数却寥寥无几,我始终以自己忙,要省钱为由而宅在上海。就这样日复一日的过着重复的都市生活。很羡慕作者能有说走就走的勇气。试读之后便充钱买下了这本书。这本书不仅是游记,还穿插着作者在旅途中的感悟。跟着作者的文字一起旅行,一起思考生活的意义。很好的一本书,推荐。


 带你出发,陪我回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