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9
ISBN:9787200073133
作者:(德)叔本华
页数:163页

章节摘录

  第一篇 世界作为表象初论  六  在这一篇里,我们只把一切作为表象,作为相对于主体的客体来考察,这当然包括我们的身体在内。这是片面的,却是必要的。我们会在后续的考察中弥补这种不足,从而完整地认识世界的本质。  我们认识直观世界的可能性有两个条件。第一,从客体方面说就是物体互相作用的可能,互相引出变化的可能;从主体方面说则是人类具有的知性。如果没有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便有身体的感性也不能达到直观;而如果没有知性,直观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因果是由知性产生的,也只对知性有效。第二,就是动物性的感性,也就是身体能直接成为主体的客体的特殊属性。在这里,身体作为客体具有特殊含义。因为身体由于其感知性,可以直接感知变化,从而直接被认识,所以可以被视为直接客体。但仅仅这些还是不够的,还不能成为真正的客体,只有通过在时空中被直观地表象,通过与其他事物的相互作用被认识,这样才算成为真正的客体。  一切动物性的身体都是直观世界的出发点,都具有知性,因为它可以认识客体。所有知性都具有这样的形式,也就是因果性的认识,可以从结果过渡到原因,由原因过渡到结果。但是,在敏锐的程度上,在知识范围的广狭上,知性还是存在明显区别的。最低级的知性只认识直接客体(身体)和间接客体(物体)间的因果关系,而最高级的知性可以认识间接客体间的因果关系,直至大自然中最复杂的因果联系。  但即便是后面这些最高级的认识也仍然是知性,而不是理性。因为这些认识属于理解的范围,而理性的作用则是接收、固定、联系那些被直接理解的东西。进入反省思维的东西必然是先经由知性加以掌握的。发现引力法则,用公式证明它;观察现象及其作用;发现物理性色彩的产生方式……这些都是知性的作用。所有的重大发现都是知性的作用,都是直接地、直观地被把握的,是一种顿悟,而不是抽象地理性推演。理性的作用在于把这些知性认识抽象为概念,加以固定,获得明晰,并明了其意义。知性这种直接认识物体的敏锐性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功用。在日常生活中它为意志服务,用之于动机,从而洞悉阴谋或计谋,显示人的精明;在自然科学领域,则可以从结果正确地探索到未知的原因,或者应用已知的原因以达到预定的结果,这表现为敏锐的辨别力和观察力。如果缺乏知性,就叫做迟钝,这主要表现为对因果联系的反应迟缓,甚至无法把效果和原因联系起来,缺乏理解力。  知性的敏锐程度在人与人之间已经有很大区别了,更不用说在不同种类的动物之间的区别了。但即便是最低等,以至于接近植物的动物仍然可以通过直观知道客体,并可能因此而按动机去行动,而不是像植物那样仅仅依靠刺激产生反应。虽然因为在人身上由于知性和理性总是相互支援,我们不能明确辨认知性在没有理性的情况下能有什么程度的作为,但是通过那些高等动物的机智行为,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出来:对于原因和效果的认识,作为知性的普遍形式,甚至也是动物先验地所具有的。这可以通过下面这个例子得到证明。纵然是一只很幼小的狗,尽管它很想从桌上跳下,但是它不敢这样做。这是因为它可以预见到自己体重的效果,而并不需在别的地方从经验认识到这一特殊情况。  缺乏知性叫迟钝;在实践上缺乏理性的运用,叫做愚蠢;缺乏判断力叫头脑简单;而局部的或整个的缺乏记忆则叫做疯狂。理陛所正确认识的是真理,也就是一个具有充分根据的抽象判断;由知性正确认识的是实在,也就是从直接客体所感受的效果正确地过渡到它的原因。谬误是对理性的蒙蔽,与真理相对;假象是对知性的蒙蔽,与实在相对。在我那篇关于视觉和颜色的论文的第一章里我对这些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假象是这样出现的:原因甲和原因乙都可以引出效果丙,而当甲引出丙时,我们却因为习惯以为是乙引起的,这就产生了假象。比如浸在水中笔直的棍儿所现出的曲折形象。这种假象是在当下的直观中呈现于我们之前的,不能用理性的任何推理来消灭它:就算我们再知道光的折射原理,我们还是只能看到一根弯曲的棍子。这是因为理性是惟一附加于人类,为人类所专有的认识能力;而知性和理性之间却有着完全不同而严格的区别。理性的推理只能防止谬误,是以一个与谬误相反的正确推论来防止谬误,它不能消灭假象。  七  我们这里的考察方式是和以往任何哲学都不一样的,我们既不从客体出发,也不从主体出发,不是依靠充足理由律从一方引出另一方。相反,我们是把客体主体之间的关系从充足理由律的支配范围中提取出来,认为充足理由律只对客体有效。这也同现在的同一哲学(指德国哲学家谢林的哲学)不同。因为同一哲学的出发点是理智的直观,理智的直观可以认识客体的绝对本质,而这在本质上仍然是依靠充足理由律推演出来的。不管是费希特的自我学说(主张客体是从主体中推演外化出来的学说),还是谢林的自然哲学(主张主体是从客体中逐渐演化来的学说)都是按照充足理由律来建构的。  我们可以按照可能的四类客体来划分从客体出发划分以往的哲学体系:第一类是从现实世界出发的泰勒斯和爱奥尼亚学派,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乔达诺·布鲁诺以及法国的唯物论者;第二类是从抽象概念出发的斯宾诺莎和更早的爱利亚学派;第三类是从时间、从数出发的是毕达戈拉斯派和《易经》中的中国哲学;最后,第四类是从认识发动的意志活动出发的是经院学派——认为一个在世界之外而具有人格的东西能以自己的意志活动从无中创造世界。  彻底的唯物论是从客体出发的体系中最为前后一致的,也是从理论上讲得通的,唯物论肯定物质与时空的共存性,它以因果律为贯穿理论的线索,把因果律作为永恒真理来规范事物存在的秩序。唯物论还找到物质最初的、最简单的状态,从而演绎出其他一切状态;从单纯的机械性上升到化学作用,到磁性的两极化作用,到植物性,到动物性等等。这条链带最后的一环是动物的感性,认识作用作为物质状态的一种规定,作为由因果性产生的物质状态而出现。于是我们就发现了唯物论的秘密:原来唯物论的最后结果——认识作用,在它最初的出发点,在纯物质时,就已被假定为不可少的条件了。因此,唯物论者就好像一个人骑着马在水里游泳,用腿夹着马,而自己却揪住搭在额前的辫子想连人带马从水中拉出来。这样一来,唯物论就把对客体事物的说明作为了它的最终理论根据,客体事物可以是抽象思维中的物质,也可以是某种以知识形式规范的经验物质或元素,而这正是其荒谬之处。事实上,如果人们撇开主体,一切客体事物便完全消失。唯物论显然不可能,这是在我们往后的考察里自会得到的结论。一切狭义的科学,也就是以充足理由律为线索的有系统的知识,永远达不到一个最后的目标,也不能提出完全圆满的说明。因为这种知识永远达不到世界最内在的本质,永远不能超出表象之外;而是根本除了教导人们认识一些表象间的相互关系以外,再没有什么了。  每一种科学包括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总是在某一形态中的充足理由律,这就是科学的论证工具,另外一个即这门科学特有的对象,也就是这门科学的主题。例如几何学就是以空间为主题,以空间中的存在根据为工具的。自然科学的指标和目的就是以因果性为线索,使物质的一切可能状态互相还原,最后还原到一个状态,又使其互相引申,最后从一个状态引出其他一切状态。于是,在自然科学中有两种状态作为两极而对峙,即离主体的直接客体最远的和最近的两种物质状态相对峙。直到现在为止,科学都没有达到过这两极;只在中间地区有些收获罢了。关于这些,在下一篇再评论。作为表象的世界是我们这里唯一要考察的,没有认识这一媒介,它是不能存在的,所以也不先于最初一只眼的张开而存在。  这里的叙述是我们跟着唯物论进行探讨所得的结果。这一叙述同时也有助于使主体与客体,及其不可分的相互依赖关系凸现出来。在主体与客体相互独立的前提下,唯物论所指出的是我们不能在主客体之中,而只能在主客体之外寻找世界的本质——物自身。  与唯物论不同的路径是从主体出发寻找客体。这就是费希特的伪哲学。人总是因为想寻求对一种困惑的解脱才成为哲学家的。这困惑就是柏拉图的惊异怀疑,他又称之为一个富于哲学意味的情绪。真正的哲学家,他的疑难是从观察世界产生的;伪哲学家则相反,他的困惑是从一本书、一个现成的体系中产生的。费希特就是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产生困惑的。他误解了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充足理由律不是绝对真理,它只在现象界有效。康德所以选择从主体出发,是为了指出以往从客体出发,因而将客体看成物自体的错误。而费希特却把从主体出发当做前提,不断推进,从而犯下严重错误。费希特哲学只在这一点上还有些意思,唯物论代表了从客体出发的最彻底的哲学体系,而费希特则代表了从主体出发的最彻底的哲学体系。费希特不仅忽略了他在指定主体时,已经指定了客体(没有客体也就没有主体),并且还忽略了一切先验的引申都要以必然性为支点,而一切必然性又仅仅只是以充足理由律为支点,因为所谓“必然是”和“从已知根据推论”是可以互换的同义概念。  我们的办法完全不同于上述两种,我们既不从客体,也不从主体出发,而是从表象出发的。表象是意识上最初的事实,表象的第一个本质上拥有的基本形式就是主体客体的分立。客体的形式又是内在于各种形态的充足理由律,每一形态都支配着一类表象,认识了一种形态便认识了形态中所涵摄的一类表象的本质。因为作为表象的类便是形态本身。  目前还有专属于人类的那类表象尚待考察。这类表象的素材就是概念,而它在主体方面的对应物则是理性。  八  现在我们从直观领域转向理性,从表象转向概念。在直观领域,一切都是清晰明确的,不会产生问题和怀疑,也不会有谬误,即便假象也只能在瞬间歪曲事实。但理性领域则不同,这里会在理论上产生怀疑和谬误,在实践上出现顾虑和懊悔,理论上的谬误甚至会支配人类几十个世纪,束缚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实践上产生巨大危害。所以我们必须消除谬误,就像我们要不断追求真理一样。我们要用真理的力量驱除谬误。  上面我们考察的表象按构成来看,从客体来说就是时间、空间和物质,从主体来说就是纯粹感性和知性。而除了这些,人类还有一种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的能力,这就是反省思维。这使人类有了思考能力,从而不同于其他动物。人类不仅生活在现在,还生活在过去和未来;不仅满足于当前的需要,还会为未来筹划;可以通过抽象思维摆脱当前的感性直观,执行预定计划,遵守规章制度;最后,还可以在诸多动机中做出主动选择,动物则只能由眼前印象做出被动选择。还有死亡,动物只能在死亡中认识死亡,而人类却能在死亡之前思考死亡。哲学宗教的产生主要就是因为这个不同。  以上我们列出的诸多不同,阐明的人类高于动物的诸多表现.归根结底都是一种能力造成的,这就是人类的理性,在希腊文中叫做“逻各斯”。这是已经取得了共识的,大家也对理性有了很多认识,比如这一能力的表现,它与非理性的区别,对情感的控制,进行推论等等。但是,直到目前,人们还没有给出理性一个严格的定义,不能明确理性的本质。许多哲学家从理性和启示的对立来说明理性的本质,这也只能让讨论更加混乱而已。目前没有一个哲学家能归纳出理性的一个本质功能,洛克虽然指出了这个归纳的原则和方向是抽象出人兽之间起区别作用的特征,但他并没有完成这个工作。莱布尼茨同样如此。至于康德,他也混淆歪曲了理性的本质,而且这种错误已经影响了很多代人。  知性只有一个功能,就是直接认识因果关系。和知性一样,理性也只有一个功能,这就是构成概念。通过这个功能就很容易说明人和动物之间的种种不同,人们常说的合理与否也只是应用或没应用这个功能的区别。  九  概念构成一种完全不同于直观表象的特殊表象,它只存在于人的心智中。概念的本质不能像直观表象那样获得直观的、自明的认识,只能通过抽象、推理来认识。概念不是经验的对象,只有人使用概念产生后果,才能被经验把握。这类后果包括有计划的行动,科学以及由科学产生的一切,还有语言。语言是用来传达意义的符号系统,它在表达意义时并不掺入想象,而是直接地、准确地、清晰地被掌握,因为它指代的是抽象表象,是在理性范围内的,是理性与理性的对话。这也是为什么动物没有语言的原因,因为语言对应的是理性,而动物是没有理性的。

内容概要

  叔本华(1788-1860):出生于德国,欧洲近代著名哲学家,唯意志论者。游历广,阅力深,自命“人生就是痛苦”。他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而意志是世界核心与本质。人生苦痛,美的观照可以消除物我之间的差别,达到物我合一以至“忘我”的境界。主要著作有《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论视觉和色彩》、《论处于自然界中的意志》等。

书籍目录

写在《经典通读》第二辑前面世界本来是意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导读第一版序第一篇 世界作为表象初论第二篇 世界作为意志初论第三篇 世界作为表象再论第四篇 世界作为意志再论

作者简介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经典通读》中的一本,《经典通读》是一套将经典学术巨著进行全新通俗化编译的丛书,旨在引领读者轻松快速阅读学术经典,从而普及对人类影响深远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家名著。

图书封面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作为叔本华思想的奠基之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为叔本华后期悲观主义论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开篇叔本华即提出“对人来说,他并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是地球,只是因为眼睛看见太阳,才有太阳的存在,只是因为四肢感触到地球,才有地球的存在,因此围绕着人的世界,只是作为人的表象而存在着。”自此段起,叔本华着重讲解世界是如何作为表象的。同时对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认识关系做了说明。叔本华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认识世界的主体,又是被世界认识的客体。对于爱情来说,就似乎是我们爱人又被人爱的关系。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什么爱人,恋情。只是因为我们自身意志有和某人在一起的冲动,才有了爱人(至少是所谓的暗恋),又因为我们服从于内心意志的表达,从而有了恋情的存在。由此而言,所谓的爱恨情仇也不过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罢了。 只是因为我们认为它们存在,所以它们存在了。抛开爱情的伪装,我们选择和谁在一起或者不在一起的根本原因,也不是因为所谓的心有灵犀或者情投意合。只是服从与自身意志所产生的欲望而已。两个人相爱也不过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通达认识,亦不存在唯一性。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篇篇尾,叔本华提到“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无止境的,它就是一个无尽的追求。在人类追求愿望时,这些欲望总是把它们的满足当做人的欲求的最后目标,可是在一旦达成之后,愿望就不成为愿望了,很快的也就被忘怀了,然后开始追求新的愿望。从愿望到满足又到新的愿望这一过程,如果进行得快,就会幸福;如果慢,就产生痛苦;如果停顿,就是无聊。更为可怕的是它能使生命僵化,表现为致命的苦闷。所以意志总能知道它现在欲求什么,在这儿欲求什么,但决不知道它根本欲求什么。每一个个别活动都有一个目的,而整个的欲求却没有目的”。作为一个富二代的叔本华,或许像尚在王国里没有参悟的乔达摩一样,太多的欲求过于容易得到满足,才会得以产生这样的感慨,才会认为整个意志本身是没有目的的。更为重要的是,这段文字隐约为叔本华随后提出的”人生来就是受苦的”这一著名论断做了铺垫。回头再读这段文字,于我看来,叔本华作出的终极解释就是“人生来就是没有任何目的的”这无疑打了所有哲学家甚至哲学本身一个耳光,因为哲学本身难道不就是为了追寻人类存在的意义而诞生的么。再细读这段话,就会发现,人生的过程,也不过是一个个欲求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如果我没有记错,在网络上大约看到这么一段话“人生有三苦:一苦是,你得不到,所以你痛苦;二苦是,得到了,却不过如此,所以你觉得痛苦;三苦是,你轻易地放弃了,后来却发现,原来它在你生命中是那么重要,所以你觉得痛苦”用来注解叔本华当时再好不过。用来解读生命的意义亦是不错的选择。结合连段文字,没有追到手痛苦,追到手痛苦,分手,没有珍惜痛苦,结婚痛苦进入围城痛苦,有小孩痛苦,没有小孩痛苦,好好学习痛苦(sheldon他妈),不好好学习痛苦。找不到对象痛苦,太合心意了痛苦(女大不中留)。所以才说人生是赤果果的悲剧。所以易中天那句”悲剧啊”才会红透大江南北。那么幸福与快乐呢?叔本华当然也说“人生来就是痛苦的,快乐只不过一个小高潮,接着又是接连不断的痛苦。”。从所谓“从愿望到满足又到新的愿望这一过程,如果进行得快,就会幸福;如果慢,就产生痛苦。”来看,幸福也不过是欲望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所谓持久的幸福,就是持续快速得到满足的过程而已。这也大概是幸福难寻的原因了。故此,幸福也不过是人们为了掩饰内心渴望欲求不断得到满足的伪装罢了。
  •     叔本华对黑格尔是否定的,对康德是批判的。他的哲学超越了一切宗教。他嘲笑那些以哲学为工具的政客和哲学家。他揭示了世界是作为人这个主体所体验到的表象而存在的,更揭示了这一“表象”的对立面是残酷的“无”,但是人作为认识世界的主体,是认识不了“无”的,就如叔本华,也只是指出了“无”的存在,而不能描述。叔本华所说的“意志”,我暂且把他理解为“表象”的反面,也就好比是太极学说中阴阳的彼此对立性。我的新浪微博是“墨池客”,欢迎真理追求者一起探索。
  •     译者你就老老实实的翻译就是了,为什么擅自做主转移和删除章节?读就想读原汁原味的东西,如果读原文没障碍的话就不找你译者了。 做好你的本职翻译工作吧!==========================================上面的话的确有些愤青,编译版没有错,的确有很多人需要。只要没有篡改作者本意的都是不错的编译。如果想了解全貌,读者还是尽量去接触最原始的版本。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爱死啦
  •     我居然跑到义乌图书馆去读这本书
  •     这书害人,没什么基础的人别看。
  •     还好,还好……
  •     翻译得还算亲民,还是挺上手的。看完之后犹豫是往前看呢还是往后看。。
  •     看完半本就睡了……
  •     第一次系统的读哲学方面的书,叔本华的描述很有意思,感觉要读两遍才能有些不错的理解。
  •     看不太懂 = =
  •     人的一生就是痛苦的一生
  •     当初写论文就是看了这本书,后来被老师鄙视了一番!不过,对于初学者(青少年),这本书不错!
  •     这个版本觉得有些枯燥了,明显没有李小兵翻的那本有趣。感觉把叔本华翻译得太正经了。意志是主体,一切都是客体,不随时空改变的才是存在。语言是人类的符号,因此真相没有介质所以真相从未存在。这本终于让我知道了怎么证明现实和梦境的差别,怎么证明除了自己其他人的存在,是因果性。
  •     读的是北京出版社的通读本。由于是在原著基础上删减的浓缩版本,再加上译者的注解极少,无形中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因此阅读也颇为困难。 叔本华的学说汲取了印度佛学、柏拉图、康德思想的精华,在此基础上提炼及进一步完善。在阐述意志与表象这两个对象的关系当中,叔本华的核心思想是“意志是超越时空、不受自然律约束的物自体,是整个世界的本源。”通过对自然科学、逻辑、美学、历史、伦理学等方面的论述,来论证这一核心观点。可是直到读完整本书,我依然没找到“意志究竟从何而来,意志何以存在?”的答案。叔本华要求读者淡化时空的束缚,但世界上存在的意志并不是在同一时刻出现的,必然会有先后顺序;意志没有高低之分?这当中的关系又该当如何去理解呢?
  •     很合我口味。。而且这本是通俗的。。。看起来鸭梨比较木有那么大
  •     据说这本没有石冲白译的那本好,找机会再看看那本。
  •     浅显易懂,绚丽多彩,终究被尼采超越。
  •     第一次真么认真看书。 好悲观啊!不过也有很大的道理
  •     yi
  •     原谅我不是个看哲学的货~
  •     读原著什么的最爽了。
  •     2L评论到位啊,形式上的悲观,实质上的乐观/md要乐观啊啊
  •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哲学类书籍,有一种让心灵安静下来的能力
  •     2014/12/13开读 2015/01/23读完,前半部分太概念,后半部分到了现实。意志的否定是认清了生命的本质。
  •     可耻啊
  •     生命是无意义的,从来就是盲目的.
  •     人生观不同的人是看不懂的,想要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和自己,必须要付出很久。只有成为虚无才能停止所有的痛苦,人的欲望哪是能满足的?
  •     这本书不能用一句话去概括,其内容包含了叔本华本人绝大部分核心哲学理论。唯一能说的是,这绝对是一本经典之作,如果想学习哲学,请务必了解这些哲学知识。
  •     我觉得这本书最好的地方就在于,他不是告诉你世界是什么,而是告诉你,在这个限定之下(作为意志和表象),世界是什么,当然也可能是我受到其他书的影响,然后有了对此书的理解,唯一的一点就是他忽略了快乐
  •     这么多年一直被填塞马克思唯物教条,读此书让人有久在密室而突然呼吸新鲜空气的感觉
  •     为了更好理解尼采。。。
  •     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明知生命之痛苦却依然逆流而上 兵来将挡
  •     可惜最黑暗的时光,看的是你。
  •     大篇幅的论述、引证、思辨,坚持读完了,说实话,这样的哲学著作要完全的理解吃透,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全书从唯意志论论述到世界的虚无本质,他的哲学体系适合修炼自身的清心寡欲、淡泊处世,看的透彻了,心就会宁静,就会对世事少去很多矛盾、纠结、愤懑、不平的心理。
  •     大一。
  •     人就是在为不断产生的欲望而活,到达不了的欲望造成痛苦,到达欲望后造成空虚。人活着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有了意义,人就变成了意义的奴隶。
  •     人生的本质是痛苦的。
  •     手抖借了个精编版,怪不得这么薄。。。
  •     里面不少观点今天的心理学生物学已经能够解释了,不过话虽如此心理学生物学以前也是哲学的一部分啊……话说我居然能把这本书翻完,真不容易
  •     一个纵欲者教导人们如何禁欲==
  •     于是又是高中时候买的书现在翻出来看。我跳过了初论。而且这是编译版所以回去应该去读原版。但是已经觉得很好了。太适合我这种成天痛苦纠结的人了。
  •     我还是很爱叔本华,只是这个版本读来不够震撼。
  •     一切本无意义 一切意义都是人类附加的意义
  •     悲观主义与痛苦的思索是如此深刻而有震撼力。
  •     想读这一版的,似乎读起来没那么别嘴
  •     我们看见的是表象,一切都是意志的客体化。艺术能直观感受到意志,而人生徘徊在无聊与痛苦之间。外在他还提出了力比多与佛教的无我。
  •     主要思想早已耳熟能详,但具体内容还是理解不来,还得花更多的时间,这次就先到这吧。
  •     他说世界分为意志和表象,我们所见的都是表象,而意志是世界的本质。而生命的本质是痛苦,所以人生是在痛苦与无聊中摇摆。只有通过对意志的否定才能解脱。有佛教思想的感觉。一知半解的囫囵读完,我还是去补一补康德好了。
  •     就喜欢这样的
  •     需要等好一会才能理解透彻
  •     脑残粉刷刷刷刷五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