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晗论明史》章节试读

出版日期:2015-5-1
ISBN:9787214149486
作者:吴晗
页数:560页

《吴晗论明史》的笔记-第475页 - 海瑞写给老板的信,这哪里是信,根本就是老爹教训儿子啊

嘉靖做皇帝时间长了,懒得管事,不上朝,住在西苑,成天拜神作斋醮(宗教仪式),上青词。青词是给天神写的信,要写得很讲究,宰相严嵩、徐阶都因为会写作得宠,政治腐败到极点,朝臣中有人提意见的,不是杀头,便是革职,监禁,充军,吓得没人敢说话。海瑞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二月上的《治安疏》,便是针对当时的问题,向皇帝提出的质问,要求改革。他在疏中说:
你比汉文帝怎么样?你前些年倒还做些好事。这些年呢,只讲修道,大兴土木。二十多年不上朝,滥派官职给人。跟两个儿子也不见面,人家以为你薄于父子。以猜疑诽谤杀戮臣下,人家以为你薄于君臣。尽住西苑不回宫,人家以为你薄于夫妇。弄得天下吏贪将弱,到处有农民暴动。这种情况,你即位初年也有,但没有这样严重。现在严嵩虽然罢相了,但是没有什么改革,还不是清明世界。我看你远不如汉文帝他怎么能不冒火。
海瑞接嘉靖自比为尧,号尧斋。海瑞说他连汉文帝也不如,他怎么能不冒火?海瑞接着又说:
天下的人不满意你已经很久了,内外大小官员谁都知道。你一意修道,只想长生不老,你的心迷惑了,过于苛断,你的性情偏了。你自以为是,拒绝批评,你的错误太多了。你一心想成仙得道,长生不老,你看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哪个能活到现在?你的老师陶仲文教你长生之法,他已经死了,他不能长生,你怎么能求长生呢?你说上天赐你仙桃、药丸,那就更怪了,桃、药是怎么来的呢?是上天用手拿着给你的吗?

《吴晗论明史》的笔记-第279页 - 郑和下西洋的诸多理由,历史从来就不是那么理由单一的东西

现在我们继续讲郑和下西洋的问题。如果说郑和下西文帝,那是不合事实的,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动机。因为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找建解决,通过他出去访问,让他注意这个问题是可能的。那么,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到底是什么呢?这就是上次所说的,是国内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经过1348年到1368年二十年的战争,经济上受到了很大的破坏。但是经过洪武时期采取的恢复生产、发展生产的措施之后,人口增加了,耕地面积扩大了,粮食、棉花、油料的产量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有了改善,政府的财政税收比以前多了。随之而来对国外物资的需要也增加了。
这种对国外物资需要的增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物资,主要是香料料染料。香料主要是用在饮食方面作调料,就是把菜做得更好一些,或者使某种菜能收藏得更久。像胡椒就是人民所需要的的东西,胡椒从哪里来呢?是从印度来的,一直到现在还是如此。还有其他许多香料也大多是从南洋各岛来的。在南洋有个香料岛,专门出产香料。
另一种是染料,为什么对染料的需要这样迫切呢?明朝以前,我们的祖先常用的染料都是草木染料,譬如蓝色是草蓝,或者是矿物染料。这样的染料一方面价钱贵,另一方面又容易褪色。进口染料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朝鲜族喜欢穿白衣服,我们国内有些人也喜欢穿白衣服,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因为买不起染料。
封建社会里,皇帝穿黄衣服,最高级的官穿红衣服,再下一级的官穿紫衣服、穿蓝衣服,最下等的穿绿衣服。为什么用衣服的颜色来区别呢?也很简单,染料贵。老百姓买不起染料,只好穿白衣是所以古人说“往来无白丁”、“白丁”,指的是平民。这些封建礼节都是由物质基础决定的。因此就有向国外去寻找染料的要求。
这类是人民的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另外一类是毫无意义的消费品,主要是珠宝。这是专门供贵族社会特别是宫廷里享受的。有一种宝石叫“猫儿眼”,还有一种叫 “祖母绿”,过去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样子,只知道是宝石。最近我们在万历皇帝的定陵里发现了这两种东西,这些东西都是从外国买来的。除了珠宝以外,还有一些珍禽异兽。当时的人把一种兽叫麒麟,实际上就是动物园里的长颈鹿。与对外物资需要增加的同时,由于国内经济发展,一些可供出口的物资,如绸缎、瓷器(主要是江西瓷,其他地区也有一些)、铁器(主要生产工具)的产量也增加了。
除了经济上的条件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当时中国对外的航海通商已有悠久的历史。从秦朝开始经过唐朝、南宋到元朝,在这个漫长的时期内,政府的商船队、私人的商船队不断出去。有些私人商船队发了财。到了明朝,由于长期的积累,已经具备了丰富的航海知识和有经验的航海人员,有了这些条件,就出现了从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到他的孙子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近三十年之间,以郑和为首的七次下西洋的事迹。

《吴晗论明史》的笔记-第3页

我不改,因为根据历史记载,这支起义军本来就是红军,不是白军。这里给作者的态度点赞,因为历史就是历史,是真实的情况,而不能模棱两可模糊大众,后人都是看前人所著之书来了解历史,要是过分纠结而模糊历史,这是不对的!

《吴晗论明史》的笔记-第9页 - 不敢想象明朝以前的老百姓是如何过冬天的,连棉花是奢侈品。

由于二十年的长期战争,各地人口大大减少,土地大量地荒废。因此:3阳年明太祖建国之后,他就不能不采取•些措施,改变这种情况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手段的国家,农业生产得不到保证,它就不能维持下去。因此,在明朝初年采取了一系列的办法:
第一,大量地移民。例如移江浙的农民十四万户到安徽凤阳,迁山西的一部分人囗到河南、河北、安徽去。移民的数量是很大的,一移就是几万家,甚至十几万家。迁移的民户到了新的地方之后,政府分配给他们土地。这些土地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些在战争中被消灭的大地主的土地和无主荒地。此外,政府还给耕牛、种子、农具,并宣布新开垦的荒地几年内不收租,鼓励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第二,解放匠户。元朝有所谓匠户制度。成吉思汗定下了这样一种办法:每打下―个城市之后—般的壮丁都杀掉,但是有技术的工人,无论是铜匠、铁匠或其他行业的工匠都保留下来。把每个大城市的技术工人都集合在—起为官府生产,这些人就称为匠户。这些匠户几乎没有人身自由,世世代代为官府服役。明太祖把他们部分地解放了,给他们―些自由,鼓励他们生产。匠户数目很大,有几十万人。
第三,凡是战争期间,农民的子弟被强迫去当奴隶的一律解放,给予自由。这样增加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力。
第四,广泛地鼓励农业生产。明太祖采取了很多措施.规定以各地农业收成的好坏作为考核地方官工作成绩的重要标准之一,地方官每年要向中央报告当地人口增加多少,农作物的产量增加多少;大力鼓励农民种植桑树和棉花,规定每一户的土地必须种多少棉花、多少桑树和果树。而且用法令规定只要能够种棉花的地方就必须种棉花,能够种桑树、果树的地方就必须种桑树、果树。这样,农民的副业收入增加了。
关于朱元璋鼓励种棉花的措施特别值得提一下。在朱元璋以前,更具体地说,在1368年以前,我们的祖先穿的是什么衣服呢?有钱的人夏天穿绸、穿缎,冬天穿皮的(北方)或者穿丝锦。老百姓穿的是什么呢?穿的是麻布。有一本看相的书,就叫《麻衣相法》。当时棉花很少,中国自南北朝的时候就有棉花进口,但数量少。到宋朝时棉布还是很珍贵。可是到了明太祖的时候由于大力提倡种植棉花,以及当时由于种种原因,纺纱、织布的技术提高了,因而棉布大量增加。这样,我们祖先穿的衣服就改变了过去平民以穿麻衣为主,现在—般人都能穿上棉布衣服。并且形成了几个产棉区和松江等出产棉布的中心。也是在这个时期,棉花种子从中国传入了朝鲜结果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朝鲜人也穿上了棉布衣服。

《吴晗论明史》的笔记-第2页

近几年的学术讨论中,有人往往把我们这个时代关于国家的含义等同于历史上的国家的含义。这是错误的、不科学的。作者首先着眼于“国家”的古代和现代含义,让读者了解清楚古代的“国”指的是一个家族的政权,其灭亡不等同于整个民族、人民的灭亡。这样就顺势提到了明太祖建国,就是指朱家政权。对这些概念有所了解,才更能掌握往后的历史。


 吴晗论明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