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基础研究

出版社:何士青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01出版)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560946948
作者:何士青
页数:313页

章节摘录

(二)人性与宪政思想之总括由是观之,将人性恶作为宪政制度设计的人性基础,将防治执政者之恶性膨胀作为宪政制度设计的目的和归宿,是古今宪政思想的主流。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共识,一是由于人无论怎样善良和聪明,毕竟是“脆弱的人”,统治者并非具有十足的“善德”和“智慧”,在现实中也难以找到可以毫无保留地加以信赖的政府,因而思想家不得不从一开始就正视出现“坏政府”的可能;二是因为人是自然和社会的统一,“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了人永远不能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摆脱得多些或者少些,在于兽性和人性程度上的差异”②;三是因为人性不是一系列稳固确定的、自相一致的特征,而是一些经常发生冲突的基本倾向,这些倾向所取的发展方向和它们在个人生活中的活跃力量,会因制度限制而受到决定性影响,因为制度好可以防止坏人任意横行,制度不好无法使好人充分做好事。维系社会的稳定、实现社会的和谐,靠得住的是制度,而不是人性。但制度不能离开人性而构建,否则就失去存在的合理性。制度构建必须从人性出发,正视人性的弱点,防止人的恶性膨胀,同时肯定、满足和保障人的正当需要。

前言

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华中科技大学的前身华中理工大学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进取精神,率先在全国理工科大学中开办文科,文科建设开始起步。1994年初,以文学院(除经济学以外的所有文科)、经济学院(从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分离出来)的成立为标志,我校文科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经过文科师生的共同努力,文科建设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至2007年8月,我校文科已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73个硕士点、26个本科专业。近30年的努力,我校文科建设取得了一些经验,其基本经验是:遵循“加强基础,面向社会,交叉见长,特色取胜”的发展方针,从高起点研究入手,尽快进入学科前沿,并依托学校工科、医科的强大优势,走学科交叉之路,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文科。具体表现在: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在全国首创了“网络新闻传播”专业,在新闻传播界树立了良好的文理交叉型教学与研究品牌;教育科学研究院强化研究特色,造就学科品牌,其“院校研究”异军突起,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后记

法学维度的政治文明是我几年来一直比较关注的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发现,自近代以来,政治文明与宪政联系在一起。宪政由于具有深厚的人本精神底蕴并由此具有民主、法治等方面的内容,因而是政治文明的集中反映。在现代社会,宪政成为世界各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共同选择,中国也正在致力于依法治国(实质上是依宪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质上是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国家)的伟大实践。那么,宪政文明何以可能?宪政文明建设如何推进?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使我将宪政基础作为研究课题,对宪政的人性基础、经济基础、政治基础、社会基础、理念基础、价值基础等进行探讨。在写作过程中,虞崇胜教授、李龙教授、张星久教授、叶娟丽教授、宋俭教授、萧斌教授的指导,在此深表谢意。我要感谢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办,它提供的文科学术著作出版资助使本书能够顺利出版;感谢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易继明院长及其他院领导,他们对本书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感谢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它提供的研究基金为我的研究提供了资金保障——本书是其资助项目(项目名称为“以人为本发展观与中国政治文明之发展研究”,项目编号为20060390834)的研究成果。

内容概要

何士青,湖南长沙人,法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理事,湖北省首届十大中青年法学家之一。在《中国法学》、《人民日报·理论版》、《现代法学》等报刊发表论文50多篇,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发行《政治文明的法学解读》、《以人为本与法治政府建设》等著作5部。

书籍目录

导论第一章 宪政的人性基础一 人性及其善恶评价(一)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规定性(二)人性善恶的评价标准在于人性行为的社会效应二 人性与宪政思想之概览(一)人性与宪政思想之源流(二)人性与宪政思想之总括三 止恶扬善:人性视野中的宪政功能(一)宪政通过确认和保障公民权利而张扬人之善性(二)宪政通过设定公民义务而抑制人之恶性(三)宪政通过规制国家权力而防止恶政、实现善政四 以人为本:宪政文明的人性之维(一)以人为本的哲学诠释(二)以人为本的宪政解读(三)以人为本是宪政文明的人性之维第二章 宪政的经济基础一 政治对经济的依赖关系(一)政治根源于经济(二)政治决定于经济(三)政治服务于经济二 宪政根植于市场经济(一)市场经济实质上是法治经济(二)法治归根结底是宪法之治(三)宪政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四)宪政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三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崛起及其对宪政的影响(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在中国崛起(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崛起对宪政的影响四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社会主义宪政建设(一)按照“五个统筹”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二)构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权制度(三)改善政府宏观调控,完善以市场为取向的政府职能第三章 宪政的政治基础一 民主政治具有丰富的内涵(一)民主政治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二)民主政治是权利政治(三)民主政治是法治政治(四)民主政治是责任政治二 民主政治是宪政的政治基础(一)民主政治是宪政的政治前提(二)民主政治与宪政相契合三 中国宪政民主的历史回顾与现状考察(一)中国宪政民主的历史回顾(二)中国宪政民主的现状考察四 夯实中国社会主义宪政的民主政治基础(一)把握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原则(二)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道路第四章 宪政的社会基础一 公民社会及其规定性(一)公民社会概念源远流长(二)公民社会的存在肇始于近代西方(三)公民社会具有多方面规定性二 公民社会是宪政的社会基础(一)公民社会为宪政提供最基本的主体(二)公民社会为宪政提供丰富的内容(三)公民社会为宪政提供社会支撑系统三 中国社会转型与宪政建设工程启动(一)中国政治社会历史悠久(二)当代中国从政治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型(三)中国公民社会兴起启动宪政建设工程四 发展公民社会,为宪政提供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一)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二)构建和谐的法律体系(三)强化公民意识(四)实现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互动制衡第五章 宪政的理念基础一 宪政理念及其构成(一)宪政理念是理念的特殊存在形式(二)宪政理念是由多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三)宪政理念的类型二 宪政理念具有丰富的内容(一)人民主权理念(二)人权理念(三)权力制约理念(四)法治理念三 宪政理念对宪政建设的基础作用(一)宪政理念对宪政建设的基础作用:规范分析(二)宪政理念对宪政建设的基础作用:实证分析四弘扬社会主义宪政理念,推进中国宪政建设(一)宪政理念缺失是中国宪政建设艰辛的重要原因(二)培养有中国特色的宪政理念,为宪政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撑第六章 宪政的价值基础一 国家共和:宪政的国家价值(一)建立共和国家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二)宪政对共和国家的促进和维护(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含义与宪法保障二 可持续发展:宪政社会价值的当代凸显(一)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代各国的共同选择(二)宪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三 公民美德:宪政的道德价值(一)公民美德是一种良好的政治道德(二)公民美德是宪政的道德基础(三)宪政培养公民美德的价值功能四 公民幸福:宪政的人本精髓(一)公民幸福及其基本要素(二)宪政导源于人类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三)宪政是实现公民幸福的根本方案结论参考文献后记

编辑推荐

《宪政基础研究》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宪政基础研究》: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学术丛书。宪政一开始就与政治文明结下不解之缘。宪政建设既是迈向政治文明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当今中国,实现依宪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国家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完成这项课题,既需要实践行动,也需要理性思考,以探究社会主义宪政存在的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路径。本著作以此为主题,借鉴国内外宪政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宪政实践的经验教训,试图对宪政在何种条件下成为可能以及如何夯实宪政基础等问题作出回答。导论部分对宪政进行简要诠释,对宪政基础进行简要说明。第一至第六章对宪政基础进行详细阐释。第一章分析宪政的人性基础,指出“止恶扬善”是人性视野中的宪政功能、“以人为本”是宪政文明的人性之维;第二章分析宪政的经济基础.指出宪政根植于市场经济,推进中国宪政建设需要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三章分析宪政的政治基础,指出民主是宪政的政治基础,推进中国宪政建设需要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四章分析宪政的社会基础,指出公民社会是宪政的社会基础,推动中国宪政建设需要进一步发展公民社会;第五章分析宪政的理念基础,指出民主、法治、人权等理念是宪政的思想基础,推进中国宪政建设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第六章分析宪政的价值基础,指出国家共和是宪政的国家价值、公民幸福是宪政的人本精髓、可持续发展是宪政社会价值在当代的突出表现、公民美德是宪政的道德价值。结论是不同的宪政基础决定不同的宪政建设模式,西方宪政建设模式是自然演进型,中国宪政建设模式是政府推进型。

图书封面


 宪政基础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人是宪政的主体,人是宪政的目的,人是宪政的发展动力,人权是宪政的终极价值。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