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诞生的时刻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63399260
作者:(日) 藤本壮介
页数:288页

内容概要

藤本壮介,1971 年出生于北海道,1994 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专业,现任东京大学特任副教授、庆应义塾大学、东京理科大学客座讲师。
藤本壮介在2000年创建了藤本壮介建筑师事务所,团队由15位建筑师、设计师、工艺师和研究员组成,同时担任京都大学、东京理科大学、昭和女子大学的客座讲师。不管是房屋、临时装置还是医疗和文化设施,他们的设计总是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掌声。先锋的设计给事务所带来了众多的奖项,包括《建筑评论》大奖,2008 日本建筑家协会大奖,2008巴塞罗那世界建筑节一等奖,2009年《Wallpaper》奖。藤本壮介经常用“原始”形容他的作品。他把建筑实践看成是探索世界和人道的一种方式。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010 原始的未来
022 Network by Walk
025 是家, 也是城市
028 由局部之间的相关性衍生出的新秩序
031 向森林敞开的 “柔弱的建筑”
033 尝试设计 “模糊领域的建筑”
035 局部建筑
041 模糊住宅 宜居地形
043 彰显 “间隔”
045 一种造型关系, 几种结果
047 归属感 / 距离感
052 一个空间同时代表诸多场所
054 近似于“膨胀” 的扩建方式
056 局部与整体
060 重新定义人类居住的场所
062 Space of no Intention
072 分离与衔接,及其间不计其数的层次
083 具有挖掘潜力的地形
085 一种新的成立
090 一种新的坐标系
120 创造一种不稳定感——敞开系列与空间原型
128 最精密的往往也最模糊,表面上最井然有序的事物往往也最杂乱无章
137 相关性的庭院与原始森林的几何学
140 东京的建筑应充满“东京味儿”
142 内与外之间那些定位模糊的场所
144 追溯到“家”、“街道”、“自然”彼此分离之前的那种状态
152 所谓未分化
166 仅靠场所落成的建筑
168 作为人类居所整体概念的建筑
178 近似“生态系” 的成立
第二部分
184 所见物体与光线分离以前的场所
188 属于野口勇的时间
194 作为绝对意义上的第三者的建筑
201 连接永恒和日常的事物——崭新的白/崭新的抽象
212 一种开放的完美
217 路易 • 康
222 东京的樱花
225 通向“暧昧感的建筑”
240 空间•秩序•弱感建筑
247 梦想创造新“溯源”
277 语言与建筑之间

作者简介

藤本壮介是日本新生代最有才华的建筑设计师之一,本书系统地呈现了他的创作理念和灵感之源。在书中,森林中自生自发的生态秩序、巴赫的曲谱都可以启发藤本对于建筑的思考,他的作品也因而超越了建筑层面,呈现出多维度、多样化的状态,这也使得读者通过他的文字理解其建筑作品成为可能,这是一位杰出建筑师的自我解读,对大多数读者来说,或许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本书第一部分是藤本壮介对他历年来作品的介绍和阐释,第二部分是藤本对其建筑理念更为系统而深入的表达,包括一些建筑文论和相关访谈。
藤本壮介在此阐释的建筑理念,或者说创作野心,在于构建一种由局部产生的秩序。他偏爱自然产生的“洞窟”,而非刻意搭建的“巢穴”,他使用语意模糊的“居所”,取代具有终结色彩的“房间”,他一心一意想要成为勒•柯布西耶和米开朗基罗那样伟大的建筑家,在这些作品和文字中,我们似乎可以隐约看到他试图实现的效果:人类创造出的物体可以超越人类控制的范围。


 建筑诞生的时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建筑诞生的时刻>读书笔记王田田2013/9/20在书中,藤本开篇就如柯布一样提出了他的“建筑五原则”,1作为场所的建筑,2体现某种局限性的建筑,3无形化的建筑,4局部建筑,5间隔建筑。这些被他统称为“未来森林”。柯布的五原则(1底层架空,2屋顶花园,3自由平面,4水平长窗,5自由立面)将5个有特征的局部,重组成一个明确的建筑原型。藤本描述的是五种建筑的状态,似乎各自独立,每一点都不是在使新建筑的形象明晰而是在模糊原本清晰的“建筑”概念,对原本建筑概念的消解成了他的新建筑,他提到这五点是“疑问”而非“原则”,似乎在说未来是从对现有建筑概念的疑问开始的。这或许也能解释为什么他的5点缺乏柯布5点的宣言式力量。柯布指向确定性,藤本指向可能性。我试着将藤本的5点重新排序,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他,这里一定充满了误解。2 “先在的结构”(体现某种局限性的建筑)藤本的5点中,第2点最让我费解,不知是不是翻译的问题,即“体现某种局限性的建筑”,我试着从他著名的“洞穴”理论理解这一点,洞穴就像一个分不清卧室、厨房、厕所也没有家具的整体空间,但又不是空无一物的空间,洞穴有先在的结构,对于刚刚进入的原始人而言这首先是一种局限,但随着原始人对洞穴本身墙面凹凸、空间深浅的利用,而渐渐成为适合居住的空间。洞穴始于局限而慢慢实现了人的行为与空间的契合,与之相对的功能主义,则始于明确的适应性,为每个房间,每组家具设定一个功能,而随着使用者或者使用者习惯的改变,最终往往导致局限性。因此,密斯用无隔断的几乎没有局限的大空间作为“万能空间”来回应功能空间的一一对应性,但当“万能空间”中开始填入功能,又必将改变大空间的纯粹性,密斯显然无法容忍空间的纯粹性被打破,因此万能空间只是一种假设。相比之下,藤本也在质疑功能主义,但在他看来,“万能空间”首先不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它需要一些限制,需要一个“先在的结构”,在一定的限制里,人超强的适应性可以去适应已经拥有多样性的空间(多种高差、层次等),无需过多地改造就能在空间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如同洞穴。从藤本的一系列方案基本可以看出“先在的结构”(空间结构,非支撑结构)在他的思考中占据核心的地位,结构即形式,结构也决定了内部空间。在每一个新项目中他都在寻求一个新的结构,如,屏风结构、层板结构、螺旋结构、套盒结构、点状结构(没有结构的结构)等。4 从局部生长出来的结构(局部建筑)对于新建筑的界定,决定了他对结构的选择,在他看来,属于新时代的建筑应该是如同自然般复杂而不确定,如同森林。这或许是他渐渐放弃网格结构的原因,在早期的几个案例中,网格还是占有决定性的地位,如在青森县立美术馆设计大赛方案中,通过网格斜角连接,构成了连绵的屏风;在圣台医院新病房楼方案中利用了不均质的网格,形成了大小不同的房间。对网格的依赖很快被“没有五线的乐谱”这一概念所替代。更能让人理解的说法是,局部建筑的概念,也就是说,当他试图摆脱网格控制超越密斯时代的时候,他找到了局部建筑的方法,如他所言“所谓局部建筑就是不依靠所谓的大秩序,或通常意义上的外围秩序,而是借助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联性,这种连环相扣的小秩序,可以从内向外营造出各种空间场所的设计方案。”对新型坐标系的追求,使藤本在设计方法法上明显地区别于他之前的建筑师,密斯柯布基本遵循着网格体系进行设计实践,柯布提出的自由平面也严格地受着多米诺体系的限制,只有在晚年的廊香教堂才突然迸发出对网格的彻底挣脱,用去除了多米诺体系的自由平面来理解藤本所说的“没有五线的乐谱”要更直白一些,藤本的前几辈日本建筑师们也都没有太大欲望要建立新的坐标系,妹岛的李子林住宅将通过网格之间的洞口关系模糊了网格空间的确定性,使网格下的空间可以具有日本房间一般的穿透性、渗透性,这样的努力或许是哪一辈日本建筑师对网格空间的一种本土化。而西泽的森山住宅微妙的松动了网格的控制,每个房子似乎都还存在着正交关系,但又微弱地错开,房子之间,建筑的边界都开始呈现模糊性,藤本说的局部性、间隔性、无形化在这个作品中已经隐约可见,藤本的特殊性是他并不甘于仅仅在前人的基础上作一些微弱地推进,而是如上文所说,他想在要每一个新的项目中发明一个新的结构,因此他的设计往往激进但缺少细节的推敲。5 局部之间(间隔建筑)第5点“间隔建筑”,也不容易理解,但从局部建筑的角度理解会更直白一些,柯布认为现代建筑是阳光下光影舞蹈的几何体,意味着轮廓清晰的实体,而当你身处“间隔建筑”中,你很难仅仅体验到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空间,体验到的总是几个空间之间的关系,你总是处在局部与局部之间,因而可以体验到空间的层次。“局部建筑”的概念同时也是从局部生长出建筑的设计方法,而“间隔建筑”更多地指向一种建筑状态,是设计的方法得以扩展,即无需从局部开始也可以设计出充满局部关系的建筑,如螺旋结构、套盒结构…3 从局部生长出的建筑/层叠的建筑(无形化的建筑)一片森林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它是生长出来的,层层叠叠,它可以无限蔓延,每切取一个片断都包含着整个森林的所有特征。我相信藤本在未来的设计中一定会设计出更多的结构,但两种无形的状态,一定还会在他的建筑中出现,1局部生长出的无形,2层叠的无形,两种状态都与设计的方法有关。第一点比较容易理解,也就是说他设想的是由局部关系开始,衍生出来的坐标系,以这样的坐标系设计的建筑常常个体关系丰富而边界模糊(伊达护援宿舍、情绪障碍儿童短期治疗所、tokyo apartment…),是放射性的、又是中心模糊的。第二点通过层叠的立面是内外关系不再是生硬的而是有深浅浓淡的,从最外部透过层层界面可以看到最深的内部。(house N,T house…)1场所(作为“场所”的建筑)藤本的5点,有些跳跃,但又相互渗透,如同他的建筑,而第1点所涵盖的信息应该是最全面的,它指向了藤本设计的终极目标,如果没有后面4点“场所建筑”并不是特别新鲜的概念,从后面4点我们大概可以知道藤本希望营造一个怎样的场所,一个具有丰富的先在结构的、在这个先在的结构中可以自由选择个人的空间的、人在其中永远都在局部与局部之间转换而看不到某一个完整空间的、边界模糊的、层叠的场所。
  •     首先从阅读上看,要么是作者本身语言问题,要么是翻译问题,这本书的文字并不是很好懂,有些话语念起来就很拗口,比如——“所以,以住宅为前提的住宅和不用于居住的住宅不是住宅。”类似的话。建议看的时候不要逐字逐句细究,领略大意即可,不然会很难受。不过内容上,关于建筑的原始性、内外空间的界定的探讨,“无意识的空间”的提法,都很有启发性。
  •     藤本壮介建築設計事務所Sou Fujimoto Architects藤本壮介 Fujjimoto Sosuke,1971年 出生于北海道,1994年 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2000年 创建了藤本壮介建筑师事务所,现任东京大学特任副教授。Sosuke毫不避讳地说自己想成为Corbusie和Michelangelo一样的建筑师,所以他提出了原始的未来建筑的五个特征,如Corbusie提出自己的新建筑秩序如出一辙。我试着将以下五点通过对本书的解读并用自己重新排序,对方案的内容进行补充与诠释。对于一个特定的项目,我将提取它在设计之初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思考对策,并且提出新的秩序这么一个过程进行总结,然而此中一定充满了无可避免的误解。第一部分:作品与概念1.原始的未来Sosuke总结了[现代]的时代特性为[信息]与[环境],排除掉脑海里冒出来的意象直观本质,他总结,[信息]是指我们当今追求的一种崭新的[单纯性],[环境]则是指那些外来的不可控要素。而建筑面临的根源性问题也随之显现:[如何将复杂多样场所以一种单纯的形式重新演绎],单纯与复杂互相转换,全新的建筑形式应运而生。基于对[现代]的总结,Sosuke对若干年后的建筑进行探寻:既拥有崭新的单纯性,同时作为场所,还应该接纳无法控制的(环境)带来的多样性。对此Sosuke提出了[未来森林]的概念:[1]作为场所的建筑[2]体现某种局限性的建筑[3]无形化的建筑[4]局部建筑[5]间隔建筑1.1作为场所的建筑概念:此处的[场]是指可以变身为[设备和工具]只能的建筑,设备并非直指可以发挥某种[功能]的物件,而是指[多样密度],兼具[居住功能]的场所。它不是单纯的空间,而是包含着类似某种[偶然性]或[线索]的[景观]。1.2体现某种局限性的建筑概念:局限激发起人类某种本能的行动力,表面上好像受制于某种外物,但是心情却变得积极向上。我猜测是类似于某种以小见大的潜在动能。1.3无形化的建筑概念:建筑虽具有功能形态,但不具有[自律性],像永远无法完成的作品从而得到某种不完整性,即涉及一种包容,同时蕴含着无限的沟通。1.4局部建筑概念:遵从局部之间某种特定的秩序进行设计,承担着[模糊性]和[不完整性],以及[秩序共处]的责任。若将[近代]视为一个具有[大秩序]的时代,那么局部建筑意为在设计一座建筑时,把建筑设计视为赋予空间某种秩序的一种形式,将视角从整体的打秩序转到作用与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小秩序,通过对这些小秩序的叠加构想新的建筑形式。局部之间的关联性决定了建筑的空间本身。局部与局部之间保持着严格的秩序,而纵观整体却无序可寻,给人留下复杂和定位不清的印象。1.5间隔建筑概念:看不到[零部件](即可以单独拿出来对整体没有太大影响的部件),完全只是局部与局部之间的相关性。空间与空间的相关性以及空间与周围环境的相关性显得尤为重要,此刻连接某种存在的[间隔]也可以作为建筑而存在。|seidai hospital work house 1996[圣台医院工作疗法楼][服务对象]:精神病患者和工作人员[功能需求]:精神病医院附属的工作疗法楼,类似一座艺术工作室的设施。内容包括作为主要活动空间的工作室、患者休息室、员工活动室、几个卫生间、几个储藏室。[现状分析以及面临的问题]:项目位于北海道的乡村地带,项目立足于思考精神病院如何脱离版刻僵硬的设计理念并将所有功能融合。[设计理念]:[1]没有强调对象群体的特殊性而是将其所需要的空间看做是略带其妙色彩但不失普遍性的场所。[2]思考精神病院应该是什么样子:像家又像城市。既有家的温馨,又具有城市的多样性,可以包含各式各样的矛盾。[关键词]:共存感[设计手法]:[1]基本上由一个空间构成,目的是在空间上实现将所有的房间连在一起,可以给患者营造出一种共存感。[2]利用[螺旋向上的非对称环状结构],目的是赋予每一处以区别其他部分的特征,这样就吸引人们不断地想要导出走动。[螺旋向上的非对称环状结构]|seidai hospital 1998[圣台医院新病房楼][服务对象]:短期住院患者[功能需求]:针对短期住院患者对病房独立性的较高要求而改造,床位数27。[现状分析以及面临的问题]:现状计划用地位于现有病房楼南侧大庭院一角,周边是安静的乡村地带。如何避免僵硬刻板,实现既有家的温馨,又具有城市的多样性的感受。将[居住]这个活动用建筑形式表现出来。[设计理念]:[1]追本溯源:忽略群体的特殊性,而是对空间进行追本溯源的思考,以建筑的初始职能首先是[居住场所]这一考虑为一切的出发点。[2]思考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联性:营造舒缓流畅的秩序感,类似于人脑中的神经系统。[关键词]:局部与局部,相关性[设计手法]:[1]整个建筑由众多房间构成,没有所谓的传统[走廊],被用于走廊的部分全部由房间贯穿在一起。通过原本作为走廊的空间的分割和重组演绎出更多可用的场所。[2]连接形式的不同:丰富空间的多样性和存在的意义。将朴素的房间连接在一起形成复杂的整体,体现家的祥和与城市的多样性。在体现局部与局部的思想中,由于一般医院内内部的走廊是体现大秩序的结构部分,将其替换成若干个连在一起的房间,以这种小局部的衔接构成整体。|aomori museum 2000[青森县立美术馆][服务对象]:参观者[功能需求]:-[现状分析以及面临的问题]:如何消除建筑自身的特性并且转化为关注自然森林的契机。是否可以通过与森林相同的构成方式而成立建筑。[设计理念]:创造依赖森林环境之间的关系产生一种新的形式。[关键词]:柔弱建筑[设计手法]:[1]柔软的围墙:在森林中竖起屏风状的围墙,沿地势曲折蜿蜒,以此作为建筑的骨架。围墙置身于森林之中,面向森林开放,同时不强调自身的特质,形成柔软的围墙。目的是为了感受到这个场所好像是为了森林所建。[2]建立网状交点参照系,利用网格控制随着地势蜿蜒的形态。|m-hospital day care house 2000[M-Hospital日间护理楼][服务对象]:精神病患者[功能需求]:精神病院附属日间护理楼,用于外来患者接受各种健康训练。形式上和设计工作室有所相似。[现状分析以及面临的问题]:场地位于北海道西南部风光秀丽的丘陵地带,降雪少,冬季暖和。问题:医院与周围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如何互相融合渗透[设计理念]:通过研究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之间一直新型关系的存在形式。二者之间不刻意设置分界线。[关键词]:渗透、融合[设计手法]:[1]利用薄型膜制材料营造出有如身处林间一般柔和的光线,整个建筑就是大型滤光器,人和光线通过建筑物彼此渗透交融。还起到了遮阳功能。[2]改变膜制材料的围墙密度,缓缓划分空间层次,并按规定的功能分配空间。[3]利用网状物作为参照系,针对核心部分的布局却着重考虑与相邻部分之间产生的空间,呈现出如星罗棋布般由部分展开的整体风格,由此消除了建筑内外之间极易出现的建造方式的差异。|glass cloud 2002[服务对象]:住宅业主[功能需求]:占地不大的小住宅[现状分析以及面临的问题]:[1]住宅面积过于小。探索提供足够多的即便不够豁亮但是足以完成各种居家需求的场所对应的形式[2]探索城市与个人空间的间隔中存在的中间领域的形态。[设计理念]:看不见的建筑,通过消除空间和形态,彰显间隔,为了让人感受到某种气氛而起到框架作用。[关键词]:密度、层次、间隔[设计手法]:[1]通过某种密度使得住宅里的个人空间获得保护,同时与城市融为一体。[2]利用雾玻璃的嵌套结构,让人感受光亮与透明度的细微变化,人生活在这种飘渺不定中。|n-house[primitive future house] 2001[服务对象]:夫妇二人[功能需求]:住宅,客户不希望住在普通形式的住宅中,同时不希望单纯追求形式上的变化。[现状分析以及面临的问题]:地处田园地带,植物资源丰富。[设计理念]:[1]从住宅本身具有的居住功能开始重新审视住宅本身的价值。[2]提出模糊住宅的设计方案来呼应住宅行为。[关键词]:模糊性[设计手法]:[1]0.35后的板材尺度的提出。这些板材可以是桌椅,地面,屋檐,柜子,台阶,照明设备,结构门,整个空间在模糊的强调与淡化中形成。[2]起伏连绵的高度差体现强调或淡化的空间效果,形成风格各异具有地形特质的场所。|寂静山庄[服务对象]:个人[功能需求]:要求简约,要有供多人聚会用的大厅以及厨房,滑雪用具干燥室,卧室,浴室和卫生间等必备设施。[现状分析以及面临的问题]:[1]恶劣环境下与环境的适应性,山庄位于雪域,雪季来临时积雪超过两米。[2]如何让同一场所无论在应对何种场合时均能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即如何应对人类不同存在形式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场所。[3]建筑占地承载着人工与自然景物双重性格,建筑如何收纳互相矛盾的两种特性:面向森林具有开放性,抵御暴风不得不采取封闭措施。[设计理念]:[1]创造不同的距离感,赋予尺度距离感以日常生活中人们头脑中潜在的各种意识。[2]利用人工结合意象的形式创造介于人工景物和自然景物之间的存在形式。[关键词]:归属感、适应性。[设计手法]:[1]1.82米的网格架构随机铺设四方形和三角形的核心板,划分不同的空间。[2]距离感的营造:基石的铺设密度错落有致,有些地方几乎被封死,形成封闭场合,有些地方对外敞开,仿佛延伸到森林深处。[3]创造介于人工景物和自然景物之间的存在形式:外观相同,将核心板自然而然地连接在一起构成外形呈现半人工的11边型,外形又恰好与建筑物所处的倾斜地势以及成柔缓斜坡的屋檐重叠在一起,一周360°,角度不同外观结构会呈现不同的面貌,如森林中的岩石般有时略显突兀,有时好像埋没在森林之中。|安中市环境艺术论坛 2003[服务对象]:-[功能需求]:即要作为一个可可以人人共享的场所,同时还要兼备能举行各种不同活动的功能。要求简约并且具备众多功能。[现状分析以及面临的问题]:简约与复杂的功能两重性[设计理念与设计手法]:一个空间同时表达诸多场所:提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质朴感的新的空间,不同的场所尽管各自分开,但是好像互相联系在一起。借助距离感的差异,不同的场所互相共存。提供一个可以互相作用的建筑。距离感的差异--存在互相作用的关系--在不同距离的分离中互相联系局部与整体互相作用形成具有可塑性的系统:试图仅凭一条单一的线条勾勒出的图形中所蕴含的纷繁和新奇。[关键词]:距离感、整体与局部、简约与复杂的两重性|授产所 2003[服务对象]:残障人士及困难户[功能需求]:提供就业和培训方面的帮助,提供向有精神障碍的人提供合适的工作,帮助他们尽快回归社会。[现状分析以及面临的问题]:忽略群体的特殊性而思考建筑到底该如何为人们提供宜居的场所这个根源性的问题。[设计理念]:局部和整体,在一种摇摆的、非平衡状态下的和谐秩序下营造一种类似大自然意义的场所。“树木相邻才成林”。[关键词]:局部与整体、屋顶[设计手法]:[1]特殊的屋顶:每个屋顶超出了单纯的意义开始互相作用,覆盖主要空间部分的四个人字型屋顶,从三角屋顶延伸至一眼望不到边的平面屋顶,彼间存在微妙的差异。[2]通过从一个空间移行至其他相邻空间,一种秩序便以某种体验的形式体现。|space of no intention 2004[伊达援护宿舍][服务对象]:精神障碍人群[功能需求]:福利设施,帮助有精神障碍的人恢复自食其力的正常生活重新融入社会。[现状分析以及面临的问题]:位于北海道,缓缓向西南方向延伸的倾斜地上。倾斜地面面向大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寻求“居所”对应的新型空间。(居所:只有在相互关联中国才可以对其进行定义的场所。无需纯粹意义上的房间,在同其他的居所所产生互相关系时才能获得属于本身的属性。)[设计理念]:[1]借助局部与局部之间的相关性,由内向外营造各种场所空间。[2]建筑本身不带特殊性,而是一座间距多样性和意外情怀的都市,意在将不同风格的场所连接在一起。寻求家一样的祥和同时又具有城市的多样性。[3]居所寻求无目的的场所空间,利用目的性的设计来建造无目的的场所:介于人工与自然之间的场所。因为大自然就是无目的的空间。[关键词]:局部建筑、无目的场所、人工与自然[设计手法]:[1]将5.4米见方的混凝土角对角相连,由此侯成的外部结构及其缝隙及墙壁的尽头便自然而然地形成各种规模的场所。[2]建立与功能主义对立的无目的场所:让人找不到一条可以轻易引出的中心线,代替贯穿整体的巨大网络的是不同场所之间的互相关系中彼此扭曲而形成的坐标系。意味着一种新的坐标系的但是。|t house 2005[服务对象]:收藏家的住所[功能需求]:四口之家,一居室。希望能够在住所展示他所收藏的现代作品。能够有一种家的祥和的气息。[现状分析以及面临的问题]:[1]现在正处在信息与环境的时代,建筑是一门属于关系学的学科,思考建筑可以为这个时代提供什么样的新的价值?(所谓信息,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概念,即把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联系在一起,可以说世间所有的事物都在与其他事物的互相关系中才拥有了属于自身的意义。)[2]在一个普通的一居室里实现顾主想要的展示的功能。[设计理念]:[1]以小见大,分离与衔接,其间不计其数的层次:利用放射状态来营造层次感和昭显信息时代精神的相关性,利用空间错位和呈现层次营造一种非物理上的距离感。[2]某个部分无法独立存在,所有的房间都是在与其他场所的互相关系中才获得存在的意义。距离也只有在两个以上的空间并存时才成立。分离与连接之间呈现无数的层次。[关键词]:相关性、距离感、朴素与自然、层次[设计手法]:[1]营造分明的层次感:呈现某种放射状态。放射状的纵深方向浓淡相宜,通过互相联系的层次使得这座住宅有了祥和的气息。同时还兼备一座住宅所应该保护的隐私和人们在行动中呈现的各种情景的变化等等复杂多样的属性。[2]在有限的空间内利用空间错位营造一种相关性的体验,获得至今分离的某种事物瞬间连接在一起的这种距离感变化。[3]一所住宅独有的连续性蕴含无数层次与采用12mm后的结构复合板将彼此分离,同时又以某种形态相互比邻的状态使这住宅中的每一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3]艺术品的展示:随着步伐向前移动,这个日常中习以为常的动作介意感受周边的景致时刻连续时而又出现戏剧性的变化。客户的艺术品点缀其中,蕴含着无数的视角。|atelier / house in hokkaido 2005[服务对象]:画家的工作室和住宅[功能需求]:仓库,餐厅,工作室和浴室[现状分析以及面临的问题]:北海道乡村地带[设计理念]:1/2+1/2>1,对于洞穴结构的探索。[关键词]:[设计手法]:建筑分上下五层,并非指五个楼层,各层高度1.05~1.75之间,你总是处在上下两个楼层之间。正中间的白色层和下方的灰色层相对应形成餐厅,同时又与上方的木质层呼应构成工作室。坐下时,可能刚好处于其中一个楼层,站起身时又会穿过一个楼层,各层之间互相呼应,一半与一半相加,演义普通楼层难以实现的丰富感。——————|何为构筑构筑的并不是针对用于假定相关性被固定的空间结构,我们的墓地是为了建立不同的场所以使各种各样的相关性在此其间应运而生。|坐标系坐标系不是泛指某种单纯的形状,而是对某种新的价值观或事物进行思考时出现的框架。比如近代出现的笛卡尔坐标,绝对时间以及类似绝对时间的时代本身,规定了所有的认识。而坐标可以接受空间化。柯布西耶的作品所感受的震撼来源于众多人的价值观中根深蒂固的某种坐标系本身以实物空间的形式活生生的展现出来。而藤本壮介立志于摸索属于现代时代的新坐标系,同时转化为建筑元素融进完成的作品当中。也是想要成为柯布西耶的目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很喜欢的风格,给出了设计的灵感或者说是逻辑来源。虽然有许多还不懂。慢慢学习。
  •     适合午后悠闲的阅读物
  •     时间一长都忘了。。
  •     读了超级久终于在每天早晨的地铁里把他读完,不得不说所谓完全混沌自由式的建筑对于模仿者来说实在是有点难成系统。这也是hugoboss长对我说的做设计要有逻辑公式,所谓藤本的境界可能就是人工雕琢的自然逻辑。这样看来好像更难理解了。希望书里能多插点图。作者太懒啦!
  •     关于暧昧,间隔和内外的部分,非常喜欢。虽然语言有点过于修饰,不过为了表达准确的意思,也是可以的吧。
  •     讲真 藤本让我想到扎哈 他的作品是柔弱的 暧昧的 但同时表现出基于存在本质的空间感和未来感
  •     单纯性和复杂性的理论探索
  •     讲到分形几何学的时候我总是想到递归;讲到容器的时候我总是想到vector;讲到内与外之间那些定位模糊的空间层次的时候我总是想到指针;讲到选择性和偶然性时候我总是想到rand(); 讲到场所的宽容模式的时候我总是想到懒惰标记……
  •      就这本书来看,很显然作者的设计理念根本没有成一系统,有些强行说辞,有些明明有趣的却没有说到点上:就是解构的手法但我偏不这么说。此外由于翻译不说人话,第二部分没读
  •     第二部分都没图了。还有后面那个访谈简直了,您就装逼吧=。=
  •     挺有启发性的,不过好多文字不是很懂 不知道是否是翻译的问题
  •     看了不困 一直想看 还能做笔记 还能要求更多么?
  •     感性的建築師 為了中標 什麼詞語都能湊上去
  •     纯现象学忽悠
  •     三星半吧 感觉和知日的那期差不多
  •     喜欢藤本做的建筑
  •     fujimoto探索的是人与自然建筑与社会建筑的关系,试验性目的意图很强烈,想象力跟不上。。。
  •     读的还是有许些懵懂 但是还是给我提供了不少新视角 对建筑越来越感兴趣了
  •     觉得是因为翻译不好所以我才没有看懂............
  •     唔~藤本壮介蛮适合搞纯理论的. 所以说,INTP最擅长的是写悬疑小说与扯谈.
  •     颠覆了以往的建筑理念 从局部入手也是一种方式 赶上最近做的项目有很多矛盾性 功能多样性 看后醍醐灌顶 藤本壮介有成为大师的潜力
  •     有些内容无法理解,不过还是开辟了头脑中新的领域
  •     没看懂
  •     藤本壮介,年轻有为的建筑师。关系的建筑。日本人对于关系都好敏感,不只是建筑师,记得村上写过,读《资本论》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 就是这本书编的太差了,图那么少,文章太多都是重复的意思。
  •     其实不是很懂 以后再看看
  •     其实也就这样吧,藤本是个骨子里的形式主义者
  •     my bible。。对暧昧和模糊的秩序的探索一直是我潜意识所追求的
  •     有见地
  •     了解藤本地的开始
  •     值得反复研究反复体会的书
  •     有意思的设计被写的或者被翻译的这么无聊也是少见
  •     这翻译。第二部分还没看
  •     大二时候枕着睡的书
  •     模糊建筑学
  •     介绍藤本壮介自己的idea,network by walk 与青山周平在北京的家很相似,家的部分功能由城市解决
  •     我就不吐槽这个翻译了,这本书很是不错,简单的图示加文字就把建筑的想法概念表达很清楚,书中大部分都是以例子为主,一天一口气读完觉得很畅快,在我看到那个没有走廊的建筑的时候眼前一亮,不由得对当前既有的建筑形式产生了新的想法,什么是必须的?好像没有什么是必须的,再往下读也频频有惊喜和感触,之后谈及路易斯康,我认为他们在对待建筑的思考是一样的,都是追求无关时间的建筑根源性
  •     正文部分很多情怀看看就算了
  •     有些说法很有意思,出现很多类如所谓审美意识中间/内外/联系的表达。 至于另一个,后头有些评述读得还是似懂非懂,但是0.35黄金模数的“云彩状框架下才会使存在有意义”?你一定在逗我
  •     读完之后对于藤本的浪漫情怀佩服的五体投地。同时也在检讨自身对于生活的审视,暧昧与包容的建筑性质,恍如森林一般的多样性与自发性。书里唯一不足的是图片的缺失。初学者可能很难读懂,需要耐心。
  •     内容不多 投机取巧 想讲几个自己的案例 没讲清楚 想讲几个概念 没讲清楚 想谈谈对大师的看法 没讲清楚 总是一个小标题下重复地讲一些没用的东西却没有一句点破 虽然自己说很喜欢文字还钻研不少 怎么就讲不好呢
  •     太洗脑了,不能多看。
  •     像 作文本
  •     探索建筑和空间的可能性,实验性远大于实用性。设计师很擅长抽象概念的具象化表达,所以对于非建筑专业读者来看,最大的感觉是体会到建筑与艺术的关联和用材料形态表达理念的可能性。但是第二部分读来确实有些生涩。
  •     感觉翻译有点………
  •     以住宅引申所有类型的建筑应该具有的未来特性,未免武断。 一些论述很有思想和新意。
  •     很人本。不过就那么几个理念,说来说去。本质上是一个随想录吧。
  •     喜欢,
  •     暧昧
  •     广西师大出版社
  •     建筑完全变成工具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