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室的秘密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4
ISBN:9787121220531
作者:斯蒂芬·格罗斯 (Stephen Grosz)
页数:224页

内容概要

斯蒂芬•格罗斯(Stephen Grosz)出生于美国印地安纳州,先后求学于伯克利大学和牛津大学。在过去的25年中,他一直在从事心理分析师的工作,同时,他也在精神分析学会教授临床技术,在伦敦大学学院教授精神分析论。他的事迹见于《金融时报周末杂志》(Financial Times Weekend Magazine)和《格兰塔》(Granta)。《咨询室的秘密》是他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写就的一本新书。

书籍目录

开始
我们怎么会被一个无法讲述的故事所掌控
关于笑声
赞美如何会让自信丢失
一份名为疼痛的礼物
一座安全屋
说谎
关于秘密
情侣间不存在的东西
忽视的激情
关于亲密
正面越大,反面越大
关爱
在家里
偏执性妄想是如何减少痛苦和预防灾难的
情感丧失的恢复
为什么父母会羡慕嫉妒自己的孩子
想要不可能的事
关于憎恶
痴情如何让我们远离爱
改变
对失去的恐惧如何让我们失去所有
悲观如何阻止我们放弃爱
关于丢钱包
家庭变化
为何我们会陷入一个又一个的危机
关于令人厌烦
哀悼未来
愤怒如何能让我们远离悲伤
关于当一个病人
回到过去
承受死亡
离开
穿越寂静
关于终结
从梦中醒来
致谢
译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详述了咨询室里发生的动人故事,更难能可贵的是那些散落在只言片语间的智慧。对于不了解心理咨询过程的人来说,读这本书能给他们一种全新的体验。作者巧妙地绘制了心理分析师的自画像,也向读者展示了咨询室里所发生的一切。相信无论是需要咨询,还是提供咨询的人,都能从中获得启示。


 咨询室的秘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自从过了31岁生日,因为承认无法和自己好好相处,我一直积极地寻找合适、靠谱的心理医生。我想让“动机在杭州”为我咨询,因为了解他和他的为人,觉得物有所值。然而他并不能为我咨询,因为,我们是朋友。我又找到了采铜,就是那个写《精进》的人,我们的认识是由于彼此的家长是同学。他不做咨询,倒是给我推荐了一个网站。在一个雷阵雨的夏日午后,我根据自己的情况完成了智能匹配,然而,被筛选出来的四位心理医生无法让我产生信任感。每位专家都持有一级或者二级证书,而我相信如果我去学习和考试也是可以获得的。视频里他们说的很动听,诸如“我会认真倾听”等等,但我并不认为能对我产生效用。对,我排斥那些有着一大堆title的咨询师(矛盾的是,如果没有这些title,我依然不会信任啊)。我联系了曾经在我们这里做过心理分享的“糖心理”,负责人已经离开了这个机构,她说“目前国内的心理咨询师质素并不高,所以我已经转向培训咨询师,而不是招募学员了”。而她自己,每周去医院咨询,因为费用可以算进医保。我回过头找到“动机在杭州”:我自认为属于高智识人群,看过的书不比心理咨询师少,道理都懂,因此我不认为这些咨询师能够帮到我。而且,我需要一位男士,可以为我提供异性思维。原谅我,我很挑。“动机在杭州”并没有像别人那样先盖我一个“作,难弄”的帽子,而是安抚我说“没关系”。那天晚上,我们聊了会儿,他给了我两个方案,一,他为我咨询,但我们不能再做朋友;二,他提供倾听服务,不能收钱,一边为我物色合适的咨询师。第二天我就出差了,忙碌冲淡了焦虑,我似乎好了些。然后,我就在自己店里看到了这本书,开头就吸引了我,或者说,解决了我对心理咨询这个行业的不确定和不理解。你们心理医生就是坐在那里听几个小时,然后给个一二三就完事的职业么?前言里作者就自己抛出了这个大部分人都想了解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你是不是很希望心理医生能够直接告诉我应该怎么做?就像当我逼着那个学易经的朋友“你说,到底我8月份会不会有所好转”时,他总是很无语:“我们只是提供一种可能,而不能断定未来的事”。综上,第三页里,写推荐序的人就已指出,好的心理医生不是只坐在那儿听,他是在用逻辑缜密的提问方式,将你从盘根错节的现实矛盾中抽离出来,让你自己看清“病灶”所在,不再向外找原因。而心理医生也不会为你做决定,究竟是选A还是B,究竟该跳槽还是留守,他只是做你的一面擦得很干净的镜子,让你看清自己,进而发展自己应对问题的能力。一位父亲因女儿与异教徒结婚而与其断绝父女关系,若干年后,竟然发现,父亲一直有一个婚外恋的对象,竟然也是异教徒;父亲会因为妻子与儿子的关系太过于亲密,他不知如何进入,而有了外遇;家庭中的病人变好了,其他人会怎样呢?书里都是案例,说谎、关爱、改变、离开,每个故事都很短,没有明确的咨询结果,只能说,有的是他看到了什么,以及被咨询对象的转变。而要说咨询路径,我们外行人能感受到的无非是找到源头,比如童年。《痴情如何让我们远离爱》、《哀悼未来》是我最喜欢的两则故事,无不和我现在最大的不安挂钩——无法正视时间的流逝。我和第一个故事里的海伦一样(职业也一样),无论是对罗伯特的不断质疑,“他为什么不肯承诺?”“我有什么问题”,还是对自己瞥见的未来恐惧“天那,如果我变成这样,我会去死”,都是对时间流逝的否定,想要让现在永恒,似乎这样才有无限可能。这里提到的“痴情”是一个好久不见的词语,其实我自己都没想过年到30反而会陷入这样一种似乎是青少年才有的境地。这则故事里很好地解释了痴情其实是一种形式的倒退——渴望密切的亲密感。这就是我们在迷失或者失望中奋力挣扎的时候,在孤独、孤立的时候,最容易染上相思病的原因。诗人Wendy Cope说过“迷恋是开始的那个兴奋点,真爱是后来的那个烦躁点”。可是,明明痴情会引发痛苦——精神自由的丧失,对自我的不满,以及可怕的疼痛,为什么我们还是继续痴情呢?谢谢给出了答案。因为面对现实就意味着接受孤独。从而,痴情会成为一种心里习惯、思考世界的方式,继而变成偏执妄想。第二个案例则切中了我急于想遇见“先知”的不可自拔——能不能告诉我十年后的状况,我只要知道一点就退回到现实世界——这当然是无意义也是不可能的。过去存在于当下,但是,未来也存在于当下。未来并不是我们要去的某个地方,二十我们现在在头脑里的一种想法。未来,就是我们创造的,反过来也造就了我们。未来是一种幻想,它影响着我们的现在。这本书当然不可能解决我的心理症状——我总不至于说“喏,有那么多人比你更惨,你应该知足”来安慰自己——要是真能这样,我可能也不至于那么难受了吧?事实上,我依然没法正视自己。而与“动机在杭州”的聊天始终暗含攻击——他提出的每一个假设和询问都被我迅速地驳回,我具有强烈的主观导向,这也是我一早就认为自己很难被治疗以及倾听的原因。但这不妨碍我对精神分析这个行业有着渐进式理解。或许有一天我会按掉那些不可能的人的电话,转头进入真正关心我的人的舞池,心理想着,心理治疗最大的作用是:减少了内耗后,我学会跟自己和解,进而跟这个世界和解。
  •     近几年,在我们这里心理咨询成了一个比较热门和高大上的东西。现在社会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学习压力普遍较大,心理咨询作为一项能够疏导情绪的辅助性工作,应该也必须成为城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业。但近期,我在市面上看到的国内一些心理咨询类作品,要么是大学生的心理辅导教材,感觉就像是《大学生思想品德工作》换了一张书皮。要么偏重于积极心理学,不是煲了一锅香醇的鸡汤,就是浓浓的知音体风格。机缘巧合的,我从图书馆借到了这本《咨询室的秘密》。作者是英国的斯蒂芬·格罗斯 ,是一位心理分析师,他把自己25年来累计五万小时以上的心理咨询对话进行了提炼,详细讲述了自己在心理咨询室发生的各种动人故事。给我一种以前从所未有的体验。了解心理咨询的内容在刚刚学习心理咨询师考试课程的时候,对心理咨询业务工作程序,准备工作,心理咨询场所物品的摆放,心理咨询过程的注意事项等都有所了解。但这些所谓的了解仅仅是作为考点记住而已。对于心理咨询本身,虽然了解一些其中的技巧,规则和程序,但对心理咨询的全过程还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模模糊糊的。考试复习的案例分析大多数都是给你足够的线索,然后考生提供他们想知道的,唯一的答案。这一点和心理咨询本身并不一致。作者把自己做心理咨询的25万小时经验,浓缩到这本二百多页的小书里,让大家对心理咨询的全过程都有了一个很直观的了解。最值得赞颂的是,作者描写的咨询室的故事里,并没有刻意给自己塑造成一个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大师形象,而是一个以解决来访者问题为己任,真正客观分析的学者。重新认识精神分析在此之前,我一直难以理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尤其是我读过一本名为《向伪心理学说不》的书籍后,一方面了解到之前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只是心理学的一个发展阶段,既不是终级阶段,也缺乏足够的实验和数据进行更加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个人总感觉,这种精神分析好像动不动就和性以及婴儿期的感受连接在一起,行迹于下三路的关注,让自己感觉不太舒服。这本书,则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抽丝拨茧的向读者展示,那些陷入苦恼的人们是如何产生纠结的心态而无法自拔的。同时展示了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来访者如何最终直面自己的心结,接受过去的自己,真诚的面对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从这本书中的31个案例故事,作者把精神分析心理咨询来访者的开始,说谎,关爱,改变,离开的全过程娓娓道来,我们可以从中管中窥豹的了解,精神分析心理咨询方法。心理咨询师的内心世界以前在一些影视剧中,心理咨询师给人们带来的总是非常知性和睿智的形象,不管是《无间道》里面的陈慧琳,还是《心灵捕手》里面的桑恩,都是如此。而真正的心理咨询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始料不及的情况,不得不处理一些非常棘手的问题,而不是照本宣科就可以解决的,作者在书中非常坦率的承认这一点,特别是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来访者会有很多反复的过程,甚至强行中断或结束咨询。即便作者站在咨询师的立场上认为需要继续,也会尊重来访者的意愿,这不仅仅是咨询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更是作者接受不完美的体现,即他知道不是每场心理咨询都一定可以实现目标,让访客解决问题,但他能接受这个不完美的事实。学会“接受”自己书中写到: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深渊,而要穿过这个深渊,我们都要学会“接受”这门课。如果我们很幸运,能找到无条件爱着自己的人,那么我们就会籍由他人对自己的接纳,学会完全接纳自己。倘若不够幸运,我们也有可能让自己变得幸福起来,方法就是——学习自己接纳自己,唯有如此,我们内心强大和柔软才能真正到来。的确如此,我们需要的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这个世界的不完美,才能脱去自我防御的外壳,和自己真诚相见,和这个世界握手言和。唯有接受,才能有新的,更好的开始。

精彩短评 (总计36条)

  •     每一篇都让我有所反思
  •     275
  •     与其说是一个个故事,更像是一个个片段
  •     “两个牢狱相邻的犯人在一段相当长时间里,通过敲打墙壁来彼此交流的。墙壁是分隔他们的物体,墙壁也是他们交流的工具”,她写道。“每个分隔都是一种连接。”---諮詢是看到一個人
  •     我觉得这是一本真正用心写,并能抚慰人心的书。作者很伟大
  •     看完没有得到帮助却或多或少的都是自己的影子
  •     关于人的一切。
  •     有一些撼动人心的片段,重拾当年对精神分析的兴趣
  •     写得太简略了,而且只是精神分析的话,完全无法满足我的需求。不过看心理医生太贵了,我就先看看这些书自我疗愈一下吧。有一两篇还是挺动人的。
  •     在读这本书最初的一段时间里,我在想,读一本案例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似乎像看一篇又一篇的故事一样,看不出作者的咨询路径,只能看到他发现了什么,像一个结果摆在那里一样,but how?似乎作者展示了很多案例很多现象,有许多都是不那么经常看到的,至少对于我这样刚刚进入心理行业的人而言是这样,当然我说的不是来访者的故事,是咨询最后的发现。即便这样,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来说,很多故事都给了我启发,关于悲伤关于死亡关于潜意识,对心理感兴趣的人都读一读吧,耐心看看另外一个真实的心理世界,虽然现实中已经把它掩盖的严严实实
  •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刚刚知道自己怀孕了,有一天我躺在床上午休,肚子有一种作痛的方式无法形容。我脑海里飘过“生命原初的忧伤”这样的词语。这就是那种痛感带给我的感觉。这种痛感激活我的许多记忆,在写下来的此刻我已经不记得了。我确定这种忧伤跟悲观、乐观没有关系,它就是忧伤本来的样子。在这本书里,我觉得我也读到了生命本来的样子,在那一个又一个有背景而又可能可以是任何一个人的故事里。我获得对别人生命一些理解的同时,也是在试图理解我自己的生命。
  •     每一个篇都是一个隐秘的人生故事。涉及到童年和家庭生活的部分很有启发
  •     挺不错的
  •     篇幅不长,文字简单却意味深长。是我喜欢的叙事风格。
  •     有意思的一些故事,不少章节具有启发性。
  •     你的疼痛是必需的,你的焦虑也是。你的妄想是必需的,你的愤怒也是。你的拒绝进入,你的自我抽离,你尴尬的笑话,你撒谎了,你想逃跑,你被塑造了和拒绝被塑造,你的无趣,你的亢奋……都是在保护你。
  •     许多人都假定幸福只能在情侣之间找到,尤其是精神分析师,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
  •     翻译看着真痛苦。
  •     哀悼未来,降低内耗。
  •     精致的小品文,灰常不错。
  •     偶然看到的书,却受益匪浅,读完这本书会觉得武志红那个简单粗暴的“巨婴”概念,那本厚厚的《巨婴国》简直是个笑话
  •     每一小章都是一个小故事,篇幅很小但是内容还是挺多的,包含了很多人生课题。感觉在书里不仅看到了精神动力的内容也看到了存在主义的思想。
  •     心理咨询师就是和来访者的潜意识玩捉迷藏的人
  •     不错,一篇篇故事浓缩成一篇篇短文。告诉了我很多内容,观念,别看页数少,内容可多了。不过,有些内容还是难了一些。希望有人写解析。
  •     人脆弱又坚强,复杂又单纯。
  •     最感动我的三篇文章,位于开头和结尾:我们怎么会被一个无法讲述的故事所掌控;穿越寂静;从梦中醒来。我从中看到了陪伴、自省、努力的力量。
  •     最近对结构比较看重,论著和电影都是。这一本抱着期待来看的,胜在案例的鲜活和独特性,作为编剧,感谢它各色而又真实的人物和亲临其境的画面感,但整体看还是缺乏作者的宏观布局和才思渗透。另外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和梦的解析频见其中,个人较排斥。我能容忍梦是另一个维度的人生继续,也无法容忍梦是某种心理暗示。
  •     2016-No.7 是一本不时得停下来想一想的好书,仿佛在读自己,被血淋淋剖开后的生疼,又有好像被打通了血脉后的奇异爽感。在水星逆行的这段情绪里,说不出的难过,碰到这本书就被幸运的救赎了几小时。会再读。
  •     不知道这本书写出来是针对什么样的读者的,把案例拿出来分享。每一个小结看完的感觉有种被拆开却无法缝合的感觉,不是很舒服。
  •     作者态度相当中立,每一个小章节都是没有结果的段落,不过心理咨询师不就是这样么?“我也不知道帮到他了什么,他就好了。”
  •     人生百态
  •     发现我不是特例,真好,读完之后更能理解别人,理解自己
  •     赶在2016年的最后一天读完,作为一整年唯一读完的一本课外书,实在惭愧。作为一本心理学书籍,这本书实在是太值得推荐了,一个个案例直观而易理解,人物形形色色,但总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2017年,阅读这件事不能停,假如身体不能在旅行,就让灵魂奔跑起来吧!
  •     值得一读。可以瞥见伦敦精神分析师的工作〜〜〜
  •     本书只是单纯的心理故事,没有一些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做进一步的介绍,所以除了能让部分人觉得稍有解脱外,对于问题的解决作用不大。类似的书籍,个人感觉《少有人走的路》似乎更好些。
  •     1,译文依旧使用英语语序,很费劲。2,个案排序很乱,不好把握。3,只是讲述了个案的背景,没有结论和方法。还不如看个案分析痛快。总之,让我失望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