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谔之猫

出版日期:2014-6
ISBN:9787550710279
作者:[法] 菲利普·福雷斯特 (Philippe Forest)
页数:304页

内容概要

菲利普•福雷斯特(Philippe Forest,1962-    ),法国知名学者、作家、文学博士,法国艺术文学军官勋章获得者,曾在英国多所名校教书,现在法国南特大学执教, 2011年起主编法国著名文学期刊《新法兰西杂志》。学术专著有《菲利普•索莱尔斯》、《加缪》、《文本和迷宫》、《原样派史话》、《大江健三郎》、《小说,真实》,文学作品有《永恒的孩子》(1997年获费米娜处女作奖)、《纸上的精灵》、《然而》(2004年获“十二月奖”)、《新爱》、《云的世纪》(2011年法国飞行俱乐部文学大奖)等。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
序曲
第一部
1.
有两次
2.
当所有的猫都是灰色的时候
3.
偷偷地
4.
皮影戏
5.
白夜
6.
没头没尾
7.
无处
8.
胡桃树之屋
第二部
9.
奥卡姆的剃刀下
10.
天狼星的视角
11.
猫之日
12.
叫我薛定谔
13.
变身为女子的猫
14.
有两个家的人……
15.
反-猫:假设
16.
无人之景
17.
完美的故事
第三部
18.
艾弗雷特是永恒的
19.
胡子的形而上学
20.
作为可能的可能的可能性
21.
要耕种我们的花园
22.
角和象牙
23.
薛定谔之梦
24.
几个等待清点的纸板箱
第四部
25.
真之实在
26.
换一个故事
27.
就当是
28.
一滴忧愁
29.
尾声
译后记
色也。空也。

作者简介

“薛定谔之猫”是关于量子理论的一个理想实验,由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薛定谔提出,为解决爱因斯坦相对论所带来的祖母悖论,即平行宇宙之说,解释微观规律与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宏观规律的差异,处于所谓“叠加态”的微观粒子之状态是不确定的。
作者就是从这个著名的实验出发,开始他的小说:在黑夜里,叙事者看到一只猫,这只猫跟他一起呆了一年时间,最终消失了。这只不死不活或者说又死又活的猫让他开始思考人和真实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去设想那些如果当初我们的选择变了之后可能发生的故事。这就像是一场在平行宇宙和我们可能拥有的生活中穿梭的奇妙旅行,让人联想到童年、命运、记忆、欲望、死亡和哀悼。
名家推荐:
语言的天才,写到哪里哪里就熠熠生辉。
——毕飞宇(作家)
据说在黑夜里逮一只黑猫是世上最难的事,那么,读这本《薛定锷之猫》就一定是世上最引人入胜的事。
——陈子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这是一本悲伤的书,也是一本穿越悲伤的书。
细腻,神奇,深情。福雷斯特的小说直面创痛,思考救赎,却不轻易承诺救赎。
重要的是,他让我们在生命的混沌中,看见“别的东西”。
——王德威(哈佛大学东亚系及比较文学系Edward C. Henderson讲座教授)
我们在思考,同时脑中空空。我们在阅读,同时目无所见。我们在吞咽,同时饥肠辘辘。我们在爱恋,同时冰冷无情。
《薛定谔之猫》像巨大但和气的阴影,覆盖着软绵绵的生活,所有那些无聊、衰败的时刻。
—— 鲁敏 (作家)
人们常用薛定谔之猫来意象化量子力学,以为是我们这个世界的真理,吊诡的是,并不存在“我们这个世界”。或者说,你每次踏入的世界是无数平行世界中的一个,每一次踏入哪个无法预言。因此,生与死,有与无,苦与甜,幸福与不幸,不过彼此映照并同时存在罢了。
——李淼(物理学家)


 薛定谔之猫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披着文学的外衣,以物理之实,讲述人类哲学和生存之道。读起来不是太明白,如果我说自己读明白了,那一定是我没有读懂。但好象每一句话都有所指向,想起最近发生的事情,读着他的文字,竟然豁然开朗。对我而言,是治愈系的书。尤其书中这样说到:“当一样东西可以同时在又不在,同时以不同的方式存在,而这些方式又非此即彼,那么在与不在突然就不再是问题,而成了一种几乎违背逻辑的让人疯狂的观念。 ” 不禁感慨生活中让我感到疯狂的、违背逻辑的观念真的有很多,但如果是这样,它们的存在不过就是逼你疯狂,这就是它们存在的意义。突然有种被治愈了的感觉。文学的意义就在于,它能以你想不到的方式启发你鼓励你。昨天是新生入学开学体检,一个人走路,一个人排队,一个人抽血,一个人拍x光片,终于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但又不愿做强力融入别人的人,也觉得一个人的自由状态再好不过。而后就看到有人抑郁自杀的消息,瞬间眼泪就掉下来。我想人生如果是一场旅行,没有人陪伴也一定要健康的走下去,安全地抵达目的地,快不快乐已经不重要了。人是一只能思想的芦苇,就算能思想,归根结底也不过只是一根芦苇罢了。风一吹就折,雨一来就断。如果够幸运,有许多同伴,也许能结成芦苇荡,也不过是等台风来的时候可以抵挡的时间长了几秒。之前看到一句话,人生识字忧患始。默默地把这句话记在我的笔记本上,开始只是觉得这句话用字简练,越到后来就越觉得这句话的深刻之处,以至于每当一个人孤苦难度的时候脑袋里就会跳出这几个字。忧患如果始于识字,那么它也应该终于识字。于是抱着这样的逻辑,带着忐忑与不安来到图书馆,然后被书架上这本书的名字吸引,打开后更是被内容感动到痛哭流涕。每一句话都可以成为治愈我的人生法宝,就像之前读月亮和六便士一样,欲罢而不能。不知疲倦的皮浪主义者。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随着这种态度而来的便是灵魂的安静。在目睹一只猫
  •     纯属个人娱乐。有这样一只猫,因为它生死共存的属性而名声大噪,因为这种荒谬的不确定性而被世人所铭记,尽管许多人并不知道其背后人的著名方程和波函数,但并不妨碍他们装一下学识渊博。这只猫已经幻化成为一种概念,它已不再是猫,而是有着猫这种代号的别的什么东西了。嗯,就是那只猫。菲利普•福雷斯特的这本书冗长而琐碎,夹杂着梦呓般的对话和科学闲谈,沉溺在一种灰蒙蒙的氛围中。文艺一点总结就如上,说得不留情面一点,其实也就是一只时不时光临他家的猫,因为失去女儿依然悲痛的父亲,关于平行世界的猜想带来的慰藉和有关生活的只言片语。通过书的缺口我瞥见另一个人的主观世界,就算是满地的玻璃渣子,却也有阳光正好炫目无比的时候。创造即为破坏。成长即为毁灭。当你决定在白纸上画上一只蝴蝶的时候,猩猩啊、剑齿虎啊、食人花啊,原本有可能成为那张纸上的东西的这些可能性——想象成为肥皂泡,瞬间就“啪”地消失了,当你决定用紫色画翅膀时,灰蝶啊、金凤蝶啊什么的,又“噼里啪啦”地消失了。人就是那张白纸喏。你致力于做出每一个选择,其他的可能性就鲜血淋漓地退出战场,牺牲了。但倘若还活蹦乱跳地活着呢?光是这么想想,就让人好奇的忘记了购买后悔药的冲动。感谢休•艾弗雷特三世,让我们每一个可能的行动和抉择活了下去,尽管在另一个某个我们无法抵达的世界——既陌生又熟悉的世界。Meet me in the garbage !我们因此而欢呼雀跃浮想联翩的同时,突然想起来一个严肃的问题,那哪个世界是真实的?是现在这个吗?倘若一位全能之神正在嚼着他的口香糖之类的玩意儿,观看着无限的代码和程序,百无聊赖地调控着人们的生活,然后说:“也许是时候让他们毁灭一次了。”保不齐只是NPC的我们还没找到这个系统的规则时,哪里的一次error就送达我们到了天堂,称称心脏和羽毛谁重。尽管如此。如果我们无法判断这是否是个模拟世界,那这个命题就不成立。就算是设定好的现实,我们所知所感的即为我们的全部,这是如此无与伦比的存在,尽管有时我们还是会骂天骂地。因为总要踩在土地上才能生存,生活不放弃打压和折磨你,每个人平等的救赎只有一个,万物的使命。死亡。就像没有开始与没有终结的故事一样,很难说哪个是我们的目的地和始发地。唯一能确定的是这个过程的存在。那就不要纠结,用奥卡姆的剃刀“咔嚓”一下,你会发现你要的很少,而你正在做的往往与此无关。“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我并不拥护有古典精神的犬儒主义,因为感觉像粗粮面包,再怎么粗剌剌的,还是个面包。也自知成为不了香喷喷的芝士披萨,那么白片面包就够啦,自备苦茶和果酱。大概人人都有一个杯子,咖啡也好,苦瓜汁也罢,满满地似乎要溢出来的苦难与忧伤跻身其中,等着真正滴落出来的一天。“一点虚空。一点忧伤。”世界给了我们装逼的机会,莫浪费,装个漂亮!大概就是这样。“Let’s waste timeChasing carsAround our heads”以上。
  •     走过、没走过我每天都要走过这条街,从南到北,我走过、我没走过。《薛定谔之猫》让我对所处的世界再次产生了质问——我每天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吗?在平行世界里有没有另一个我以不同的状态生存着?福雷斯特女儿, 福雷斯特的猫,镜子里的敌人。一阵风吹过之后,小女孩没有死,她每天听父亲给她讲童话书里没有的故事;猫没有来过,它仍旧在邻居家的墙角午睡;镜像仍是镜像,那一举一动都是真实的倒影。只是,我们来到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我们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或者是另N种可能。在这个世界里,植物可以是活动的,而人是静止的,我可以想象出我手边这两盆花正一脸愁容的看着又胖又丑的我,他们在窃窃私语的嘲笑我,并预谋哪天把我从我的土壤里拔出,扔到窗外。或者是给我换个花盆,然后我就要面临服盆的问题,我要怎么去适应新的土壤呢?就像刚换了一个工作要适应新环境一样。当然,这是另一个宇宙发生的事情,我们知道,也不知道。“一个中国传说,我想。它描绘了我们曾经的世界和镜子的世界——在两个世界里的人们可以来去自由——生活的非常融洽。两个世界截然不同,哪一个都不是另一个世界的倒影。直到有一天,镜中人决定入侵我们的世界,于是一场旷日持久、可怕的战争开始了,最终我们的阵营取得了胜利。我们击退了入侵的敌人,把他们赶回了老家。从那时起,为了把两个世界的通道堵上,以免再次发生新的冲突,人们到处竖起了无法穿越的金属板或玻璃,后来人们给这些挡板取名叫镜子。战胜者给战败者施了魔法,让后者只能拥有前者的样貌,被迫模仿他们的每一个动作。”这是福雷斯特编的中国传说。古人用神话解释宇宙,现代人用科学解释宇宙,起因都是对宇宙和世界的未知。其实说到未知,宇宙和世界都是不可知的,人类叫嚷着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也就没想过自己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有了思想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妄图知悉宇宙的秘密,难道不能说量子力学也是一种迷信呢?只不过是把迷信从具象化细小到了微观,在古人对未知的描述不符合今人知识范畴的条件下,我们创造出了更靠谱的对宇宙的解释,谁知道是否真靠谱呢?至今,我们连一颗小小的星球都无法大踏步走地出去。“一个人在做梦。他做的这个梦每晚都回到他的夜里。总是同一个梦。乡村,然后是树林。还有树林深处的空地,空地中央的房子。他朝它走去,每次都在举手敲门的时候醒来。”一个温馨的梦呼唤他,可每次举手敲门都会带来睡醒之前的恐惧。他相信梦中真实的存在,去寻找那屋子,徒劳地寻找,然后他放弃了,因为徒劳依旧是徒劳,牵连他的也只是反复的梦。不经意间,在一个村庄发现了梦中的牵绊,他顺着梦的记忆搜寻到那个房子,举手敲门,指尖触碰到木门那一刻,他没有醒来,恐惧消除了,只是他是否还是在梦中?梦,是不是我们所处的另一个世界?我跟着梦境寻找曾经的房子、街道,沿途尽是断壁残瓦,高处耸立着塔吊,此刻它像怪兽一般用仅有的一只手臂搬运着钢铁、水泥。树影稀疏,铁臂横迁。伴着飘扬的沙尘,农田上筑起一座高楼,遮住了窗前四分之三的蓝天,遮住了窗前百分之百的绿地。我被围在中间像囚徒一样挣扎,像薛定谔的猫一样扑朔迷离。我梦见去世的亲人通过某种方式复活,又或许他们并没有死,在那个世界,他们找到了与我们相见的方式,我们就像看3D电影一样观看着那个世界里他们与我们的互动。我梦见自己身处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屏幕渐暗的电脑屏幕,与此同时,背后一个鬼太婆的身影缓缓升起,苍白的乱发,犀利的指尖。我尖叫,没有声音,我逃跑,没有力气,我渴求结局,醒了,什么都没看到,什么都不知道。有些反复的梦,我们渴求结局却看不到结局,也许等我们看到结局的时候就是完全陷入另一个世界的时候。有人对宇宙的含义过于苛求,有人对物质的世界过于迷恋,而对于一切未知的,或恐怖、或期待,因为这些未知既是已知的也是未知的。“我在夜里睁开眼睛。线条、痕迹、影子,一个身形一闪而过。角落里有什么东西在动,发出来的波,在虚空中荡漾开去。”薛定谔之猫,平行也好,叠加也罢,归根结底都是虚空。我每天都要走过这条街,从南到北,我走过、我没走过。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神经病
  •     一个文学家,从量子物理学中剥离出一个形而上的哲学问题,将其化作一个意象,对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解构。世界微尘里,一切被解构的事物中都有禅意。好几处电影空镜头般的场景建构神似杜拉斯《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法国人写书是否都有这种琐碎啰嗦的气质,阴郁、细腻、喋喋不休。像是阴天的下午,手捧一杯热茶凝视窗外空旷的灰色街道,人生与自己只隔了一扇落地窗,却又恍惚得像另一个平行世界。
  •     读到最后觉得发现了新大陆...虽然前面有点晦涩难懂。坚持读完真的收获好大。
  •     看完精神分裂更加严重
  •     觉得太过深奥了
  •     “人们失去心之所爱。因为一次还不够,一生当中必得一而再、再而三地失去。毕竟重复是唯一有效的教学法。将存在当作是一段漫长而可怕的学习,为遁入虚无做准备。”
  •     观点挺有意思的,就是各种名词看着有些发昏,感觉译者的文笔很赞哝(๑•̀ㅂ•́)و✧
  •     虚无
  •     我并没有看明白这本书,不过这不重要,它让我明白了一些别的事情 (笑脸)
  •     读不懂⋯⋯
  •     有点儿话痨。“我们可以在夜晚找一只猫。尤其如果知道那里并没有猫。我们很清楚找的不是它,而是其他东西。这其他东西也同样找不到。”
  •     不知所措
  •     作者是一个能把一句话写成无数段章节的语言高手,而且会解塔罗牌的那种。本书可能更适合当语言读本。
  •     粗略翻了一遍,可能看这本书的时候有心事,看的一段一段的,老卡壳。大概印象就是作者很可能是双子座,那种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精分,看的云里雾里但是又好像能懂得他的点,思维跳跃的很合拍,让我分不清精分的是作者还是我自己。反正我打算翻第二遍,嗯,先扔掉让我卡壳的心事。
  •     世上最难的事莫过于在黑夜里逮住一只黑猫,而难上加难的,是不知道猫在不在那里。有些篇幅比较累赘,物理有关的东东没看懂。
  •     大概还要读几遍,也许永远也不懂。
  •     爱上一只猫的单箭头哲学:“这只猫,欲望的老师。我从它身上学到了什么是爱。它教会我真爱是无所求的爱。一种感性、安全、几乎完全超脱了‘感情是相互的’枷锁。谁都不会认为自己拥有谁,认为他付出感情一定需要得到同样的回报。因为谁也不会去要求一只猫提供给你爱的证明,甚至是好感的表示。但这不会影响你对它的爱的强烈程度,相反,会让人放下所有感情买卖的想法,还有感情的索求。”
  •     说实在的,没有看懂。并不是物理上面引用的量子力学的理论让人困惑(其实这一部分是全书我唯独看懂的地方),而是作者思绪的跳跃,情感的复杂,交织在一起,让人很难去和他产生一样的体会。后记中提到可能是想要表达丧女之痛,也带有探讨人生究竟是什么。但是思路的晦涩和跳跃把让人没办法跟着进行探讨这层哲学意义
  •     所有的疯狂都有理性的存在,我啥也没弄明白,不过没关系:它让我明白了别的东西。
  •     那只猫存在在那里,好像它在那里很久了;那只猫又不在那里,好像从来没来过一样。写法清新,但是深藏哲学,似懂非懂,不知道是否读出了作者想表达的。看了后记,再回想全篇,也是令人回味。
  •     法国作家Philipe Forest从量子物理学理论中产生的小说,一只可生可死的薛定谔之猫,正如孔子说在黑夜里逮一只黑猫,世上最难的事莫过于此。智慧让我们不去纠结不存在的事物,在平行的时空里无数的分身,在垃圾桶里相遇的灵魂,在黑夜里穿梭时空的猫。
  •     它可以是哲学寓言,可以是散文,但绝不是自然科学。 人们坚信自己活在一个稳定的宇宙中心,事物的存在都合乎情理,一种原因总会导致相应的结果,相对的一致性支配着我们的世界,每个人可以连续拥有自己稳定不变的身份。这或许就是一种幻想。世界到底是波还是粒子。
  •     确实差强人意
  •     意识流或者是哲学。总之,还没看完
  •     “耕种我的花园”的含义是:“我看着时间流逝。”通过哲学科学数学与宇宙式的孤独假设一种“作为可能的可能之可能性”。
  •     没看懂,找时间再读一遍
  •     慢慢读吧,总会有感悟。
  •     我第一次看一本书如此看不下去,无论是从前面开始后面开始中间开始……一点也看不下去……
  •     以为是讲薛定谔其实是在讲猫。。
  •     没读懂其中的量子物理,却明白了别的东西。一只忧伤的猫。
  •     虚无,悲伤。我走丢了。
  •     呓语般舌灿若莲花
  •     一开始还以为我打开的方式不正确……当个哲学散文读还不错
  •     看不懂
  •     我对了薛定谔之猫,我啥也没看懂,不过没关系:它让我明白了别的东西。
  •     我读了薛定谔之猫。什么也没读懂。不过没关系,我明白了别的事情。
  •     更像一本哲学。有无数个和我们同样的世界,在那里有无数我自己;那些世界里的我会怎么样?如果余切重来,会怎样?如果我没有……会怎样?一切皆已成定局,一切又都有可能发生。就像薛定谔的那只活在两个状态中猫。
  •     平行世界,多种可能/选择,痛失幼女后作者透过量子物理理论,希望世界上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内心独白。好书推荐。
  •     感觉绕来绕去,长篇大论说着同一个主题...不过我好像也没怎么看懂= =
  •     不敢打低分,因为我真的看不懂,真的看的晕,难倒是我读书的方式不对?
  •     从不明其意到感同身受,
  •     看上去更像作者一个人在喃喃自语,但是他的很多想法,曾经我也有过,小时候,我总是会想,在这个世界的某一个角落,还有同一个我,处在同样的环境,做着同样的事
  •     读起来太累。
  •     薛定谔的猫也好,平行宇宙也好,女儿早夭也好,这本书是个让人思考的书,这样就可以了,三分之二看不懂,百分之百在思考。
  •     一个男人,在五岁女儿早夭后的十五年中过着一种安静的悲伤日子,我以为他会寻求弥补,但他放任自己沉浸在黑暗中。物理和哲学端的生出一种诗意来。我们或许不会理解,但这是一种无声的献祭,庄严沉重,不容置喙。 保持沉默即可。
  •     说实在的,没看懂。
  •     薛定谔之猫
  •     懂又不懂 不过月亮的比喻我很喜欢
  •     本书普及了科学发现史。不太容易读出太多明白的东西,可以读出哲学,就像书中的‘完美故事’ 故事在尚未成型 浮于虚无时才完美 一旦把它表达出来反而把它破坏了。也读出科学理论假设先提出 后被验证而引申出人唯一一次客观看到事物 是首先对其有概念的事物 并在某个特定时刻决定相信他。
  •     读这样太散的书,太累。感觉似哲学似思考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