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路中國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11-2-24
ISBN:9789868646766
作者:何偉
页数:560页

内容概要

何偉(Peter Hessler)
出生於密蘇希里州哥倫比亞市,普林斯頓大學主修英文和寫作,牛津大學英國文學碩士。自1991年起擔任《紐約客》駐北京記者,也是《國際地理雜誌》、《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的長期撰稿人。Hessler是全球著名的旅遊觀察者,他曾經水陸兩路穿越俄國、中亞草原國家、中國,最後到泰國,也多次獲得美國最佳旅遊文學獎。
他所著《消失中的江城》曾獲得Kiriyama環太平洋圖書獎,《甲骨文》入圍2006年美國國家圖書獎非小說類最佳作品。這兩本書和《尋路中國》構成了中國三部曲。

作者简介

榮獲2010年度
經濟學人十大好書。
亞馬遜書店百大好書。
紐約時報百大好書。
通過什麼來了解中國?何偉(Hessler)這一次選擇了汽車。嘟嘟——這個紐約客記者租了一部美國產的切諾基吉普車,開始了他的尋路中國之旅。在第一部裡,他選擇了沿古代中國橫貫東西的城牆而行(沒錯,它今天被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者塑造為長城),這裡崎嶇難行,本非道路,古老頹敗的城牆承載了古今殊途的意涵:古代它是中國抵禦胡人的工具,今天抵禦胡人的城堡沒落荒廢,人們沿著新修的路去了南方尋找機會。第二部裡,汽車潮和旅遊熱沿著新開的道路湧向了長城腳下作者居住了二載的一個鄉村,他透過這個叫做三岔的村莊,具體而微地呈現了新興商業力量和傳統政治力量如何左右它,如何左右這裡的村民。第三部裡,他沿著十車道高速公路來到一個個南方雨後春筍般混亂成長的工業城市,圍繞著一台山寨版胸罩調節扣機器發生的諸多有趣故事,他明白了什麼是中國版本的工業革命。還有什麼比這更不可思議呢?一座座山被削平變成了工廠,種植柑橘和小麥的手開始給女人做胸罩,成功就在眼前,如果不沿著路往前走,就無法抵達,而更主要的是,他們已經無法返回。
本書最打動讀者的是對眾生深入到本質的刻畫,何偉真實再現了這個時代裡很多中國人特有的空洞感:周遭變化太快,應接不暇,為之所累,而迅速的變化也帶來了太多的不確定。簡言之,這不是一個關於汽車和道路的故事,而是一部處於瘋狂移動狀態中的國家的浮世繪,更是一部中國如何被莫名快速的力量所驅動和駕馭的深入記錄。是的,在中國,每個人都在路上。
「誰能弄明白這樣一個世界?」
我們向正在努力尋找答案的何偉表示感謝。


 尋路中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其实写这个的时候,书还没有看,但是从柴静一篇介绍这本书的文字里提到的只言片语,结合最近的一点经历想谈写事。最近忙着的项目,团队气氛的松散与思路的不清,使得一切都停滞不前。今天还是比较有经验的人来整理了下,才显出团队的气氛把一切引向正轨。缺少整合与规划不仅对团队,对个人也是大问题的。虽然时有失落,但是却可以让自己看清问题的这上面有所进展。但是需要自己再更加认可一点,能够走出来。看着各种各样的身影,有真心在忙碌着却因为没有计划性而化为虚妄,有能说会道支配欲膨胀比起想真正改善什么更像想沽名钓誉,有找不到自己应该的位置而渐趋放弃,但更多的是为了力挽狂澜闪烁着耀眼的热情,踏踏实实去做自己能做到并做到最好的,和不声不响却总在最需要的时候可以解决问题。而自己,大多时候,却像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这似乎也是种站错位,明明是该把自己放进去才是的。周日,跑了趟市里,本是想找安利的工作人员这样的人来讲座,因为所谓大家都有事只好自己去。本想好好完成任务,结果只身被拉到荒村传销组织的集会场所,要不是因为有学校附近的学生跟着打工的主人家来到那里,让我得以找机会跟着提前走开,不知会不会发生其他的意外。才发现原来社会真的可以暗藏危险,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可能稍有不慎意外就会发生。大学所在的城市为济南统辖县级市的郊区,荒山野岭,这里的人们却也从没有勤劳致富的倾向。因为有大学城在,人们更愿意去缺斤短两或利用交通不便这个地利哄抬物价,即使是送快递也要额外收取费用这样的方式去多赚大学生几个黑心钱,而不去考虑其他更好的出路。经过调研一次后,学校周边的村子,靠着大学可以养活一大批人,人们三三两两很少互通有无,全然不像我们一般看到的农村那般人人熟悉,家家亲近,妇女们扎堆坐在村头家长里短的景象。学会了城里人的冷漠,丢掉了农村人的朴实和勤劳。正像有书里提到的,过着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不像农村的生活。人们总想着能通过什么方式一夜暴富,放着大学城这样的资源库,想到的不是去营造良好的氛围,留住学生建设本地区,却总是想方设法去最大程度去榨取,给大家留下了这里人们不诚实的印象。要说的是,传销宣传场所,就是网吧上面一个简陋的房间,这里听众们洋溢着让人觉得异样的热情。对比大学里浑浑噩噩的面孔司空见惯的情况,那里因为有着某种信仰一般的人们,确实也显出更有活力的精神面貌。听众更是三教九流,其中还有退休局长以及小有成就的商人,然而传教狂热一般的讲解方式却让人发自内心觉得惊悚。演讲者可以做推断,之所以由怀疑到无条件卖命,因为安利组织曾提供他出国享受所谓上流社会生活而被迷住了心窍。在极力劝说我们这不小心上了贼船的人时,也是拿出做出业绩来便可去台湾等这些来诱惑,更通过饭局拖延时间以尽力挽留。其间,一个26岁缺是两个孩子母亲的年轻女子,似乎是被他们所说加入组织可以找到信心而心动,不知会不会成为他们组织链条中的一员。人们对于财富的强烈渴望,对于自我价值的怀疑,统统成为他们切入的软肋。也许这里闭塞和贫穷更容易成为他们滋生的良好土壤。但是,我们生活的时代大环境,许多人们同样的渴望财富,即使包括自己,也是也是个对自我价值不甚明确的学生。若是在以后遇到诱惑纷杂的事情,自己也好,其他人也罢,又会怎样应对呢?就如今日看到的,柴静在介绍《寻路中国》这本书中,一个外国人从他的视角提出:这个国家最大的焦虑是极度个体化,极度个体化,要人们在如此多变的世界里站稳脚跟几乎是不可能的是的,总归在焦虑,你忙碌,让你没有时间去反思。你不忙碌,压力催的你心烦。我们寻路,总还不知归处。也许真的就是需要自己走出来,否则其他便显得像是空谈,当然,实践永远是必要的。
  •     唐太宗曾言:「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這是在看完何偉的中國三部曲之後,浮上我心的一段話。何偉的著作,就像是映照當代中國的鏡子,而且還是一幅多面鏡。身在其中,能揪出自己腦後的一縷白絲,看到側身衣襬上的污漬,甚至,發現了肘下那抹未曾令人痛楚的血痕,你思索良久,仍不知傷口從何而來。何偉在中國待了十幾年,一路從西南的江邊小城寫到塞北草原,筆下有滿腔熱情的年輕學子、有飽經風霜的老知識份子;他不但在鄉村與農人結鄰,也在首都與維吾爾人交友。光是這種走遍大江南北,跨越長城內外的經歷,便是絕大多數書寫中國的作者所難以企及。更難得的是他介入與表達的方式。他的第一本書,記錄了在涪陵教英文時的感知,見山是山;到了作"甲骨文"之時,身分轉變為記者,於是有意識地選定題目,積極主動地挖掘故事抽絲剝繭,則此山亦不只是山;最後,他又放棄了設立明確目的的做法,選擇駕著長車尋路,邊走邊看,且停且行,不管路怎麼走,山還是那座山,而境界已然昇華。換成任何一人,在中國目睹了諸般怪現狀,驚呼之餘難免要憤慨、譴責、振筆而上萬言書,恨鐵不成鋼,倘若沒啥好的建議,便諷刺乃至於訕笑一番。就中國人而言,這正是自晚清以來的"傳統",每個人都想當救國救民的神醫,用力地望聞切問,一心想找出病因,對症下藥,以期藥到病除。是以,一路從君主立憲試到馬列思想再到八榮八恥,直至今日,還有不少人爭論什麼是中國特色,孔子像到底該立還是該廢?似乎對於任何時政不引經據典徹頭徹尾批判便不得成文。瞧,我不也忍不住就要批判幾句?而何偉畢竟是美國人,他沒有這種救亡圖存的"國族"使命感,於是他可以後退一步,冷靜理性地看待眼前的景象。但,我們也知道不少海外所謂的"中國專家",總是抱持著獵奇的心態,便宜地摸了把象腿就能夠"一針見血",尤有甚者,專挑巨龍的喉下逆鱗以冒犯,譁眾取寵沽名釣譽。拿中國的飲食來比喻,那加油添醋又放了大量香辛料的熱炒,嗆辣刺激吃起來很過癮,但一盤菜端上桌,除了配飯下酒,沒別的可能。這種菜色上得多了,自是酒足飯飽,然滿腔油膩卻無一口嚐到食材的原始滋味。可何偉的文章卻非如此,他彷彿是揉進了酵母菌的麵團,隨著節奏一點一點滲入展開,而後溫和地、靜靜地膨脹起來。發酵完成的這團麵,可以根據要求,以不同的方式料理,要蒸成饅頭、煎成小籠又或下個水餃,都行。但不管如何變化,細細咀嚼皆可嚐到麵的香甜。中國的道路通向何處?他不作鐵口直斷的先知,只是很誠實很謙遜地跟所有路上的人一起探尋著。這令我想到莊子說的:「大道不稱,大辯不言」。雄辯者講得口沫橫飛頭頭是道,恐怕只是徒添困惑,剪不斷理還亂。而何偉連偶爾來的幽默,都很克己復禮,不耍狡黠的小聰明。在節制旁觀之中,他卻沒有失去情感,惟其不著墨於"宏觀"地為蒼生立命,而是從他跟週圍一個個小人物的互動中自然流露:有一次,為了讓房東的小孩到市區就醫,他奔波於城區與鄉村之間,在山地裡謹慎迂迴,上了高速路又極速飛馳,就這麼來回四趟開了八小時,飯都沒時間吃上一口。他還動用"關係",將孩子的病情告知幾位美國的醫生朋友,希望從他們那裡得到專業的醫療建議。雖然這孩子總純真地稱他為"魔鬼叔叔",但何偉無疑更接近於一個天使。除了交往較深的對象,遊歷時某些如飛鴻踏雪泥般不會留下痕跡的遭遇,亦會換來他一聲嘆息:"這是最後的一瞥---小城鎮的末日,鄉村童年生活的末日,甚至可能是有幾個兄弟姊妹的家庭的末日。農村誠實和信任的傳統在向城市生活的轉型中無法倖存下來。這個不帶任何質疑地歡迎一個陌生人,甚至還把孩子們託付給他的地方,世上已然不多,這讓我在開離安寺時感到悲傷。"(尋路中國,頁125)在甲骨文書中,他寫道:"來清華的路上,我告訴自己,對李學勤教授無預警的出擊(按:即追問當年批判陳夢家先生一事)是必要之舉,否則,那些過去的細節可能會消失。如果他為自己辯護或生氣,我會覺得好過一些;最讓人難受的是,我看到的是他的後悔。寫那些批判言論時,他才不過二十四歲。(頁476)"也因這一份真誠,使得他能別於其他觀察者,抱著同情理解在中國發生的這些事情。例如在尋路中國的時候,何偉也考察了浙江的開發區產業。在這裡,謊言與金錢等值,甚至流通得更快速。人們有意無意的欺瞞,他都不以為意,"我幾乎不把這看作謊言",他如是說。多年深入中國的民間,練就他見怪不怪的功夫。在書中,之於大部分的亂象,他都看得很淡,除了是他積累的閱歷,也是基於對生活於此地的居民的深深敬意。好幾回,在他用心編排經營的文學場景裡,似乎一切都再正常不過,怪的反而是他這個"老外"。我們該慶幸,有這麼個老外肯花十年鑄一鏡,讓我們透過閱讀便能窺見許多難以觸及的角落。真要挑剔的話,大概也只能抱怨翻譯上的幾處瑕疵了,何偉以英文描述的中國事物,再經譯者翻回中文時難免會有些落差。一般情況下這對閱讀與理解完全不構成障礙,只是譯者若能更進一步貼近原本或是一旁加註的話就更週全了,如譯本中所述:"「他們來如風,去如電。」一位中國大臣在西元前二世紀的時候曾經寫道,「永不停止的移動是他們的生活方式,這使得他們難以被控制」(尋路中國,頁46)"。經查,這段應該出自漢書的韓安國傳:「匈奴,輕疾悍亟之兵也,至如猋風,去如收電,畜牧為業,弧弓射獵,逐獸隨草,居處無常,難得而制。」還有,那句老被"首都汽車"公司的王先生掛在嘴邊的"沒問題!",在尋路中國裡多次出現:汽車受了擦撞,他說"沒問題";違反規定開出北京,他也"沒問題"。我想,即使整座泰山崩塌埋沒了車子,他大約也會微笑著說"沒問題"吧。根據本人在中國大陸生活過幾年的粗淺認識,譯本所謂的"沒問題",很有可能就是在中國常可聽見,最讓外地人印象深刻也曾困惱過我很長一段時間的:"沒事兒!"。
  •     《寻路中国》里,一切都在改变,就算那些以为亘古不变的古城墙,也在年年岁岁中渐渐溶于黄土。流动带来了生命力,当人们想要改变现状时,永远有一条路可行,那就是离开。人们离开了古老的村庄,沿着新修的公路到达热闹的城镇,重新开始生活。在这个城镇生活得不如意,没关系,永远有下一个城镇在等待开发,在等待着你。只要继续离开就行了。古老的村庄渐渐死去。或许这座村庄曾经是历史上某个著名的边疆据点,在这里曾经发生过惊心动魄的战役,但这些都不重要,未来永远比历史重要。你不能责备那些离开的人,因为活下去才是一切。风渐渐蚀刻了城墙,蚀刻了石碑,人们离开了,石碑模糊了。这座村庄,只剩黄土知道它的故事。可是黄土不会说话。  《乡村》这一章,从不太严格的角度讲,简直就是一部短小精悍的民族志。薄薄近一百页书,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小村庄十年的变化。如果说《城墙》一章里的村庄都在死去,那么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乡村》里的那个三岔,反而因为时代的改变而重新焕发生机。一个在深山的小村庄成为城市的后花园,村民们的谋生由耕种变为农家乐,村庄经济变好了,人们的生活好了。只是,进步使有代价的。夫妻关系变差了,孩子体质变差了。作者当时特地寻求的那份宁静也没有了。一个小小的村庄,其实差不多就可以反应中国社会的全貌。我们可以看到乡村曾经古老的生活方式,看到选举中的人间百态,看到乡村妇女在当生活遇到外界突如其来的冲击时如何重新寻求心灵的安宁。每个小故事细细说开,其实又是一个精彩丰富的故事。  《工厂》一章,则到处充满着机械时代的快速。高速公路修起来了,工厂搬来了,工人来了,居民聚居区形成了,经济发展了,房价高了,政府有钱了。这一切都不能落后啊,落后了就只能在背后捡别人吃过的果子嚼些无汁的渣。大至政府计划开发区,小至小老板们决定生产内容,一切都在讲求快字。假期时读了几本书,刚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当今中国社会一切都太快,而且这快的根源是从清末民初时就埋下了。保皇派和立宪派刚吵完没多久,以推翻一切这一最彻底最快速的手段的共产主义就发展壮大了。改造,大跃进,这一切不是都求快么?即使改革开放了,也讲求快,因为你不快,时机就过了,钱就被别人赚了。你怎么能不快呢?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生命。在这种超高速运行的状态下,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一定在生活中经常体验到这种快得让人透不过气来的压力,每个人都只能凭直觉做出抉择。或许一个选择就可以决定一生。没有人会告诉你未来是怎么样的,每个人其实都是黑暗中的寻路者。所以或许书中的许许多多现象,在我们看来感到非常荒谬与可笑。可是在彼时彼刻,或许那是最好的选择。我们也不能以后知者的道德制高点去讽刺评价他们。可能从来就没有正确的路正确的方向。也许残酷,也许现实,但说得赤裸一些,活下去最重要。读书时,经常感觉到自己的无能为力与渺小,也感受到了我们这个社会的糟糕。古城墙渐渐消失,却没有人去记录它。当魏嘉生病时,医院对一身农民打扮的魏家人嗤之以鼻,当魏嘉情况危急时,医院医生和护士却还在为用血的来源争吵。村子为了更大的所谓地区的利益被拆迁了,居民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补偿和安置。而且,许多严重的问题都被表面的繁荣所掩盖,甚至只要能够活下去,一切都不是问题。所以有时候真不知道中国人那种忍耐性格,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但同样的,也佩服中国人的生命力,只要能扎根的地方,就能生存。一切东西,都可以无师自通。正因为如此,即使这个国家现在问题繁多,我却依旧对它充满希望。现时的我们或许对社会感到绝望与愤怒,但每个人不甘的努力,才能达到未来可以回首的高度。我们每到一个新的城市,都会想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个城市,但对于我们生活已久的城市,却丧失了探究的热情。何伟在书中所写的一切,其实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他与最普通的中国人一起生活,这些人同样生活在你我身边。故事也不是一个故事,是所有人的故事,只是我们都太视若无睹了。考驾照的测试,我们都只会记住答案ABC,直到这个老外在书中提出来,我们才发现它的怪异之处。许多日常现象,都是经由他的笔下,我们才看出端倪。《寻路中国》中的中国,就是你我生活的中国,太阳底下无新事。是不是在急速的追赶中,我们忽略了许多,错过了许多。有人说人要去旅行,要重新找回对生活的热情。其实只要心改变了,哪里都是新生活。路不一定通向远方,也可能通向自己的内心。愿对生活,永远抱有一颗热忱的赤子之心。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真心推荐! 到底是我们不敢,不屑,亦或是不需要问这些问题?从平凡人的生活出发,映射当代中国赤裸而真实的现状。
  •     看到经济危机的时候,一下子和记忆中的中国l链接为整体,大赞何伟
  •     行路不知归处,绕行明知他方。
  •     从朋友推荐的《江城》知道何伟,于是这次出来前买了三本他的书。先看的《寻路中国》,看之前的推荐词里有句“他比很多中国青年更了解中国‘,当时颇为不屑。读完了,的确如此。第一章的长城,我只是去过新修的背景长城和二千多年前的汉长城,并未能如他般细致走过;第二章的村庄,和我长大的已经发生巨变的村庄如此相像,但是我却没有那么一只笔能记录下巨变中的人们;第三章是工厂,我的工作经历中有很多和工厂打交道的经验。他笔下的那些人和他们的困惑我都感知过,却未曾细致的梳理过。大概”只缘生在此山中“吧。力荐此书。
  •     开卷八分钟道长介绍过的,一个外国人怎么能对这片黄土地研究得如此透彻!
  •     这是我看过的外国人写得最客观的一本有关中国社会现实的书了,作者不是那种吹嘘我一年要去中国几十趟,所以我非常了解它的那种肤浅分子。他努力地融入这个国家,不仅用一个外来者的眼光,更希望站在本地人的立场看待这个飞速变化的社会。当然,有一些文化或世情确实也是一个外来者很难理解的,但是作者带着包容开放的心态看待,总的来说是本诚意之作。
  •     这是更真实的中国?其实是真是中国的一隅。总结起来说 “糟糕的现代生活 糟糕的传统观念”是不错的
  •     “看一个美国人写的中国,才知道我对现实已经失去多少感觉。”
  •     能感觉到明显的俯视的视角,但真的很诚实。
  •     何伟三部曲--最爱
  •     读过何伟的写的中国乡村,总觉其他的乡村纪实题材非常无味。
  •     记者出身,写的东西和 文学作家 的确很不一样。笔者极其客观的叙事和深入而易懂的评论是最吸引我的。
  •     人人用电 好好用电 电才好用
  •     这本书读起来很有亲切感,东南沿海的故事
  •     三部曲最后一部
  •     非虚构文学的魅力就在于,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掺杂个人看法的描写,可是说到底,整本书就没有一句话不在表达作者对中国社会的看法。
  •     看的繁体未删节版,果然身处彼岸才能看清自此身,很敬佩作者愿意长居他乡,在世界各处洒落花朵,还有这些好奇心和洞察力。
  •     起初不是很读的下去,最终我还是没有耐心读下去,可是以一个美国人的视角通过乡村边上长城的探索用了另一个角度,异于国人的想法倒是不一般。
  •     很有意思的是,在后记中,作者提到他老婆就是写Factory Girl的彤禾;恰巧最近手头同时在看这两本书。受启发有二:一是中国特色的农民工大迁徙现象,是以往所没有注意的,而两本书中不约而同都有提到;二是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看回熟悉的中国社会的各种现象,那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难以言表。最喜欢的故事,是作者租住在三岔,观察魏子淇的生活历程,传神的生活写实
  •     这部里的何伟主要在陈述自己所经所见的各种不适应。
  •     从一个外国人视角看中国,真是旁观者清。当看到驾驶证考题时,瞬间觉得何伟太逗了,并且一针见血。那个叫魏嘉的小孩子,现在一定长大了吧,你的魔鬼叔叔,真有趣。昨天梦到整夜开车,一定是因为睡前看了这本书。
  •     断断续续看了5个月才看完,用这么中立的细节描写来还原中国乡村的面貌,如身临其境,这种能力一外国人怎么得到的?
  •     第一次爱一对儿作家
  •     刘瑜看得很多了,要补充下何伟
  •     功爷曰:他在寻路中国,我在中国寻路。
  •     何伟三部曲打卡(2/3),虽然三者中我更喜欢另外两本。
  •     三部曲之一。2015-12-12
  •     老外看中国 有体会 主体有见解 某些地方有所偏颇 作者应该和贾樟柯好好交流一番
  •     鄉下人眼裡的日常,在城裡人眼中卻成了傳說,被遺忘的是中國最廣大的土地。
  •     外国人的看法又是挺有意思的
  •     4.5
  •     已购。读到这最后一本,实在受不了作者了,总想面面俱到,结果面面俱浅,走马观花。。。以后他再出新书,绝不买了。。。
  •     何伟这个外国人,写非虚构文学应该是师从奈保尔,继承了准确描述和敏锐洞察,但是有点区别很大,何伟是沉入这个漩涡去追寻意义和人的状态,而奈保尔只是游客经过,但更加把那些漩涡里的小人物给凸显出来,他们在那些借来的文化里,永远无法抵达心安之处或中心,其实何来中心,无非是漩涡进去的所有表面和琐碎
  •     原先你觉得自己就是自己,眉眼举止都是镜子里看到的那样天经地义,突然你跳脱出自己的身体从别人的角度打量自己才发现,唔原来他是这样说话的,这样走路的,左脸颊有颗刻意藏起来的小胎记,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还会有些不太自然,他很努力但也有很多改不掉的坏毛病,还有啊十年里他竟是这样长大的呀,多么神奇
  •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在他的笔下看到了国人的一些问题,也竟然看到了国人的可爱。关于国人开车的问题很有共鸣。对于政府限制禁止外国人去西部这一点,可以理解但也有点吃惊。
  •     最佳旅行阅读书。
  •     强烈的美国价值观,白人不自知的高高在上的优越感的审视让人恶心,还记得江城里何伟的父亲觉得中国人民都像奴隶一样受苦,可是美国人的他们是不是忘了他们怎么对待黑人和印第安人?这个世界绝对没有天生而完全的自由与民主!
  •     见解独到,文笔犀利。将飞速发展中的中国乡村的匆忙变迁,娓娓道来。作者在渐渐融于中国的过程中,将官场的潜规则,置于光天化日之下,并给出自己的态度,促人反思。
  •     最早是凤凰网推荐了这本书,于是下了本电子书到手机上,每天无事的时候看看,没想到这本书到着实有趣。
  •     我是很喜歡這本書的,但是賴芳有些翻譯不知道是不是我的文化太過於低下,以致於「走路威士忌」「麗水雅順穿太少試穿工業有限公司」看得我很尷尬;在這個飛速發展的國家,它的經濟似乎很發達卻忽視了這從古至今都是個農業國家,幾億的農民卻在幾千年的歷史當中毫無地位可言,這個地方每次的重大變革好像與改善他們的生活一點關係都沒有。為了維持經濟發展,投入巨額資金做基礎建設,一次又一次,挖了又填,填了再挖,卻從來沒想過用這些錢把國民教育做起來,真正把教育放在首位。
  •     很喜欢大篷车那一段
  •     2001到2010,我同样生活和经历着的中国,当我懵懂狭隘地拘泥于一方天井时,中国的其他人事物原来正经历这样的变化。经济发展的宏观课题被切割细分到单个人的个体中,更鲜活也更易记忆。走出来的文字,带着的是质朴的生活味道。
  •     历时这么多个月,终于看完啦!!
  •     讲美国人何伟在中国自驾游沿路记录的故事,算是娓娓道来兼有思想性。其中几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黄土高原某个县为获得世界银行的绿色援助只挖坑不种树、另一个县被告知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却仍然为求发展不断种杨树。。。但何伟基本上做到仔细描述,克制加入价值判断,至少在表面上显得客观了,赞。何伟还写了一本《甲骨文》,一定要找来看看。
  •     名字很燃,内容更燃。中国的问题太多了,几句话说不清楚。
  •     何伟中国三部曲之三。依旧细腻犀利,比以往更温情点。期望今年年底重读。
  •     【寻路中国】三部曲的最后一本,国内有同名简体版,我完全是因为强迫症才买了台湾版本的完整三部曲……何伟笔下的中国,特别有魔幻现实主义的感觉,而且我们自己生活在其中还不觉得,只有当他把一个个普通的故事描写下来让我们站在一旁观看的时候,才觉得原来生活是如此的匪夷所思。书中那些熟悉又遥远的故事让人不禁感慨这些年来中国变化的速度之快,将来我们放慢脚步回头审视这段历史的时候,也许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不错的脚注。
  •     很多时候,学习用外国人的视角观察事物。观察很多被willful blindness忽视的细节,然后自己思考分析不断反思自己。相比于江城,这本更接近于对经济对政治的探讨。而边缘小镇上发生的故事,其实是一直被藏着掖着的真实。边缘也能体现主流的特质,而有些主流过些年或者换个角度看也许是真正的边缘。何伟的心好文笔好观察力也好
  •     真是不错,写的很真
  •     读完书后自己找到的周边:一些读者开车去了怀柔三岔村,见到魏子淇一家人并拍下照片。魏嘉已经长大,他将接受何伟资助去美国读书。有人问魏子淇是否看了《寻路中国》,他只回答两个字“看了”后什么都没说。读到这条我真体会到何伟写这个中国普通农村人家所要表达的想法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