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饮篇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100094016
作者:柏拉图
页数:84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裴卓啊,这就是我的颂辞。我尽了我的能力,使这篇颂辞时而庄重,时而诙谐。我愿意把它作为我对爱神的献礼。” 阿里斯多兑谟接着说,阿伽通说完就座之后,大家热烈鼓掌,感到这位少年才华横溢的发言给他自己带来了光彩,也给这位神灵带来了光荣。然后苏格拉底转过身向鄂吕克锡马柯说:“阿古枚诺①的儿子啊,你看,我原来担心的事情已经有事实证明了,我早就说阿伽通会说得非常精彩,使我难以为继,这不是有先见之明吗?” 鄂吕克锡马柯回答道:“你确实说过他会说得挺好,在这一点上你倒是有先见之明。可是你说你难以为继,我却不敢承认。” B 苏格拉底说:“我的好人啊,怎么不是难以为继?不但我,就是任何一个人,听了这样既富丽又优美的颂辞之后要再说话,不是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吗?他的讲话各部分都很精彩,精彩的程度固然不同,快到收尾时辞藻却十c分精妙,使听者不能不惊魂荡魄。以我自己来说,我知道得很清楚,无论如何我也说不到那样好,我自觉羞愧,想偷着溜出去,可惜找不到机会。阿伽通的辞令使我想起戈尔及亚①,我的诚惶诚恐的心情恰如荷马所描写的,深怕阿伽通在他的收尾辞句中会捧出那个雄辩大师戈尔共的头颅给我看,使我化为顽石,哑口无言。 “所以我明白了,当初我和你们约定也跟随你们颂扬爱神,并且说我自己对这个主题很内行,真是荒唐可笑,因为我对于怎样去颂扬一个对象是茫然无知的。由于我的愚蠢,我原以为每逢颂扬时,我们应当对于所颂扬的东西说出真话,以此为基础,然后从其中选择出一些最美的部分,把它们安排成最美的样式。我原来自视很高,自信一定可以说得挺好,因为我自以为懂得作颂辞的真正的方法。可是现在看来,一篇好颂辞好像并不是这样,而是要把一切最优美的品质一齐堆在所颂扬的对象上,不管是真是假,纵然假也毫无关系。我们的办法好像是每个人只要做出颂扬爱神的模样,并不需要真正颂扬他。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在我看来,你们是费尽气力把一切都归到爱神身上,说他是这个样子的,产生了这样的效果,以此显示出他是最美的、最出色的;但这只是在无知之徒看来如此,绝非在有识之士眼中显示。所以说这是一篇富丽堂皇的颂辞。可是我答应跟你们颂扬爱神的时候并不知道要用这样的方式。因此那只是口头应允,并非衷心应允。请诸位允许我告辞吧,我不能做这样的颂辞,我根本不会。不过,如果你们肯让我用自己的方式专说些老实话,不是和你们比赛口才,使自己成为笑柄,那我倒是情愿来试一试。裴卓啊,请你决定一下,是不是还要听一番颂扬爱神的老实话,不斤斤计较词藻,让我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内容概要

作者:(古希腊)柏拉图

编辑推荐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会饮篇》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著的一篇对话式的作品,是以对话或者演讲的形式写成的,其背景是古希腊的一群男子在一场酒宴之中的谈话,所讨论的主题是爱的本质。

作者简介

本书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著的一篇对话式的作品,是以对话或者演讲的形式写成的,其背景是古希腊的一群男子在一场酒宴之中的谈话,所讨论的主题是爱的本质。
本书表达了柏拉图的内心信念,即不可见的事物是永久的。本书也讲述了从低级到高级的爱,在本书中,这群男子认为最高贵的爱是男人之间的爱,他们认为男子应该去爱另一个男子,但是他们反对古希腊风俗中男子对少年的爱,这是他们讨论的前提。


 会饮篇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作为西方思想史讨论爱情的滥觞之作,《会饮篇》展示了丰富的思想面向,涉及爱的方式、层次、类型、本质,史上分析解读的代有其人,角度各异。给我留下印象比较深的是那个关于上古人本有四手四脚的传说,也许爱人和情人本为一体,恰如人和智慧本为一体一样;其次便是颇有禅味的“肉眼失去敏锐的时候,灵眼才开始烛照”这句话。
  •     这是一篇《哲学与人生》课程期末论文。谈论爱欲的哲学家少之又少。其中,柏拉图的态度比较温和,更容易被我们从直觉上接受。我想说一句很无知的话:如果我们把爱搞明白了,大概就能搞明白世界上的一切。【摘要】《会饮篇》(或《论爱情》,伦理的)是柏拉图以对话体完成的关于爱欲的著作。酒宴上众人围绕对爱神的礼赞,探讨了关于爱欲的问题。本文围绕爱欲的存在,爱欲对美的追求,爱欲使人自我完善,依附、独立与自恋等问题,尝试对《会饮篇》进行诠释和补充。一、 爱欲并非错觉“只有相爱的人们肯为对方牺牲性命,不但男人,连女人也是如此。 ”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为,天地从不感情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叔本华认为,自然驱动人类产生欲望,并且欺骗人类使他们误认为自己受到爱情的驱使。“如果大自然要达到自己的目的,那就只能通过让个体产生某种错觉,好让实际上只是对于种属有好处的事情,在个体的眼中变成了属于自己的好事。” 大自然要使人类种族完成繁衍生息,于是赋予人类性欲,还让人类认为性欲满足了自身的快乐。在我看来,这种性欲完全驱动论是片面的。 按照叔本华的观点,当一个人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伴侣的时候,自然附加在每个潜在对象身上的“力比多”是一样多的。那么为什么一个人只会对特定的对象产生怜惜、同情之感,只愿为自己的爱人放弃生命呢?弗罗姆认为,爱是对于结合的渴望。时刻受到死亡威胁的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恐惧。于是,他们渴望结合。在有关 “吊桥效应”的实验中。实验者让很多男性走过一座看上去非常不安全的吊桥,然后让他们和同一位女性见面,结果有七成男性表示那位女性非常有魅力。男性把横渡吊桥时因为紧张所致的口渴感,以及心跳加速等生理上的兴奋误认为性方面的冲动,自以为对那名女性产生了兴趣。由此可见,人需要爱欲,并且能判断自己感受到爱欲(虽然这样的感受不一定准确)。人因为恐惧所以生出爱欲,这样的爱欲只是生理的错觉;人因为有爱欲而不再恐惧,这时候的爱欲就是真正的,源于对于美的追求而产生的。在叔本华看来,自然驱使男人尽可能多地“爱”不同的女人,使更多的女人有可能受孕;女人则应该专一地作为孩子的养育者与保护者。 那么我们可以用自然驱动来解释不忠,并使其具有合理性吗?人与动物不同之处,不只在于人类会使用工具,更重要的是人类有道德。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应该将自然选择的思想应用于人类社会,优胜劣汰,对被淘汰者无需投以同情与怜悯 。如果人类社会和野外一样,只受到本能驱使,那么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无从体现了。二、 爱并非美,爱追求美和自身完整爱欲追求的是美,美是爱欲自身所缺乏的。爱欲本身称不上美:追求的方式美,它就美;追求的方式丑,它就丑。爱欲让诸事向有秩序的方向发展,这是因为爱欲追求的是美,丑是不能作为爱欲的基础的。柏拉图借阿里斯托潘之口,道出了对于“两性吸引”的一种解释:“原来人这样截成两半之后,这一半想念那一半,想再合拢在一起,常互相拥抱不肯放手,饭也不吃,事也不做,直到饿死懒死为止。 ”人并非是出于性的需求而追求伴侣,而是出于自身完整的需求。在这一体系中,伴侣不是追求性愉悦的工具,而是自我的一部分。爱欲的表现,除了性欲以外,还有“对于任何源于缺乏的东西的追求。”情人的原则是爱人对自己既然表现殷勤,自己就应该在一切方面为他效劳;爱人的原则是情人既然使自己在学问道德方面有长进,自己就应该尽量拿恩情来报答。一方面乐于拿学问道德来施教,一方面乐于在这些方面受益。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追求自己所缺少的东西,并且愿意付出自己的长处进行交换。在现实中我们观察到,漂亮的人往往并不会刻意追求伴侣的漂亮长相,智慧的人往往并不会刻意追求伴侣的同等智慧。他们自己拥有这样的有点,就不再需要通过到外部寻找。通过二者的结合,美丽者与智慧者都得到了自己缺乏的东西,超越自身的局限,成为更好的人。于是,有人穷尽一生寻找包含自己缺少的全部品格的另一半。可是,可能早在肉球被分开的时候,一个人的另一半因为失血过多已经死了。这个人如果怀着“一定要找到命中注定的另一半”的想法,可能终生不能圆满。如今世界人口膨胀,从概论上来看我们找到另一半的可能性在降低。人心中有这样的期望:我不能随随便便对一个人产生爱欲,这个爱欲的对象一定要是特殊的。那么,什么样的对象才能算做特殊的,足以担任“命定的恋人”这一名誉呢?人不希望自己的爱与是出于偶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书中,主人公托马斯深爱特丽莎。“托马期从苏黎世回到布拉格后,开始想到他与特丽莎的结识只不过是六个极其偶然机遇的结果,总觉得有些不安。” 托马斯不安的原因是,既然二人的结合是出于偶然,那么由此大概可以推出,如果是这些偶然发生于另一个男人与特丽莎,那么这两人也会像如今的自己和特丽莎一样幸福,没有什么不同。他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可以取代的”伴侣。总结来说就是,我们在世界上只有很小的概率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另一半;即使找到了,彼此也不一定是不可取代的。那么,在 “小概率”和“偶然”的夹击之下,是否还有寻找命中注定的伴侣?可以这样想,我的伴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和伴侣相互作用、相互改造,在共同生活之后,将对方塑造成新的样子,成为自己意志的一部分。这样一位包含在我的意志之中的伴侣,自然是最佳伴侣。三、 主体从爱欲中获取自我完善所有的爱都需要主体和客体这种二元性。在由爱欲发展出的亲密关系中,自然也需要一位对象。我认为,人从亲密关系中获取自我完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对方作为勇气的激发者存在于主体附近。二,对方作为缺少的自我,提供主体所缺陷的人格。人们要想过美好正当的生活,必须终身遵循一个指导原则:厌恶丑恶的,爱慕美好的。只有靠爱才能办到。 爱人给人以困境中的羞耻感,因此爱欲使人正直。在这种情况下爱人的品性不会造成主体行为的差异:无论爱人是什么样的人,在遇到困境时主体都会不甘怯懦,进行神勇的反抗。两个暴脾气的人很难长期相处,两个性格怯懦的人却可以长久共存。这是因为,在矛盾产生的时候,暴脾气的伴侣无法为对方提供平复下来的途径,只能通过愤怒的爆发来完成情绪的纾解;而怯懦之人很难爆发愤怒。两种因素如果仍在冲突,就不能互相和合。 比起这两种结合,互补的结合之所以更加美好,是由于二人共同参与事件,相互影响,最终以不激进且不退缩的和谐方式化解矛盾、增进感情。如此,将对方的个性吸纳自己的一部分,才能说是真正完成了自我完善。四、 依附,独立,与自恋“It is impossible to love and be wise. ” 人在常态下以一个社会化的形态存在。在少数情况下,例如吸毒,人可以短暂体会到自我界限的消失。 而爱欲也是使自我界限消失的方法之一。在俄尔剖冥府救妻的神话中,诸神放他离开阴间,并不把他的妻子还给他。俄尔剖只愿活着进入阴间,不愿用自己的生命交换妻子的生命。就是他扭头的一瞬间,“诸神看见他怯懦没有勇气。 ” 这样的结局很让人惋惜。在我看来,俄尔剖是有勇气的人,只是勇气不足;俄尔剖做出了奉献,只是没能做出牺牲。俄尔剖的自我界限并未消失,因此他对妻子的感情并不能称为真正的爱欲。“所谓发现,就是从不知到知的转变,亦即对事实真相的发现。 ”真相被发现的时刻,或许就是爱欲从无到有,或从有到无的时刻。自我界限消失会给人带来困扰。在爱情之中,对方之所以可爱,是因为他是自由的。可是爱情会让人丧失自我。一旦陷入爱情,对方完全依附于你,不再是自由的了,也就不再可爱了,可能成为你的负担。《天龙八部》中,痴心的公子段誉对心上人许诺:“王姑娘,这一生一世,我是永远永远不会对你生气的。 ”对伴侣百依百顺,完全没有自己独立的想法与判断,这样的人不能算作一个独立的人了。“女人一旦陷入情网,的确很快就会忘掉她的自我;但许多女人无 法有真正的爱恰恰是由于她们根本未忘掉自己。 ”自恋者的不同寻常之处就在于,他们无法抛弃自我。所有的爱都需要主体和客体这种二元性。作为主体,女人有受挫感:女孩还在很小的时候就缺乏第二自我(alterego)。对于男孩,他的第二自我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也就是阴茎。因此女人的自恋更加容易解释。从俄狄浦斯情结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在认识到男女生理构造差异之前,女孩会因为自己身体缺少一部分二产生自卑。在成人之后,社会并不期待女人从事与创造、力量相关的男性活动,所以女性仍然无法对自己进行估量。沉迷于自身的女人认为,自己在统治着时间和空间,因而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她得到男人和幸运,名声和快乐的种种权利。五、 不朽所谓卑鄙的对象就是上面说的凡俗的情人,爱肉体过于爱灵魂的。他所爱的东西不是始终不变的,所以他的爱情也不能始终不变。一旦肉体的颜色衰败了,他就远走高飞,毁弃从前的一切信誓。然而钟爱优美品德的情人却不然,他的爱情是始终不变的,因为他所爱的东西也是始终不变的。 人生总有尽头,爱欲却可以是无尽的。千年之前的诗人就曾吟诵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爱恨情仇比肉体更持久。钱钟书先生与杨绛先生的感情是最令人羡慕的。在即将分别时,钱钟书先生写下“明朝即长路,惜取此时心。 ”在重逢时,他对妻女说出“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杨绛先生在爱人、女儿先后过世后写下:“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爱人、女儿的生命依然逝去,但是由于杨绛先生对他们的怀念之情,他们的灵魂得以延续,可以说是达到了不朽。通过繁衍子息刻意追求不朽的人,可能会面对白发人送黑发人,从而希望破灭。但是通过在爱与中获得情感升华而达到的不朽,却是高尚而永恒的。我们常常见到身处热恋中的人情不自禁,痛失所爱的人不能自拔。事实上,爱欲并没有强烈到可以支配肉体全部行为的程度。有时候,我们通过强化爱欲所带来的情感状态,来转移注意力,逃避更大的痛苦。因此,通过研究爱欲的意义、爱欲的功能,我们应该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处理生活中的真实爱欲,有勇气,有追求,有担当。如何看待爱欲中的得失,用《会饮篇》中智慧者狄欧蒂玛的话作答再合适不过了:“由于是匮乏神和丰饶神的儿子,爱神处在这样的境遇中:他在同一天之内一会儿发荣滋长,一会儿枯萎凋谢,情况合适时又立刻重新活跃起来。它得来的又失掉,不断地流转着,所以爱若总是既不贫又不富。 ”
  •     上周日参加了一个朋友的婚礼,他的婚礼在本地最好的酒店。婚礼场面非常隆重气派,从开场的VCR到中间主持人煽情演绎这对男女的情路历程,气氛相当欢乐祥和。一直到我的朋友感谢完单位董事长的栽培之情、双方父母的养育之恩,拿着麦克风深情款款地对他妻子说:“我要感谢我的妻子,是她,教会了我什么叫做爱!”现场先是寂静,然后在一片介于哄笑和故作严肃的古怪气氛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一边使劲鼓掌,一边寻思,也许是我朋友的文字游戏吧,用来调节气氛,可世界上也确实没有比婚礼这种场合更适合表达爱这件事了,也许这真的是一个标准的80后直男(网络用语:(注:“直男”)指异性恋男子)真情实感的流露呢?也许这个和他一起迈向婚姻殿堂的女性真的让他明白了爱情的最终奥义,以至于让他有想和她共度一生、“早生贵子”的愿望?还是这个台上瘦高文静的女子让他体味到了爱欲新的阶段与感受?这件事激发了我对爱的一些思考,这里想借助于《会饮篇》略谈对爱的个人看法。我对爱的感觉,是通过广泛意义的诗意生活(而不是科学)。爱,作为一种感觉,广泛意义上是对生活之诗意的感受。作为80后,从小我就觉得,爱应该是诗意的、是和精神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为什么我会这样觉得呢?我对爱这件事的了解多半是从小说、影视作品和诗歌中有所感受得来的。小时候家里没有什么儿童读物,看到的都是《红楼梦》、《约翰•克利斯朵夫》、《安娜•卡列尼娜》这样对于孩童很艰涩的作品,当然也有《肉蒲团》、《十日谈》、《查太莱夫人的情人》、《苔丝》这样的“身体启蒙”读物。《会饮篇》中,当厄律克马库开始吹嘘爱情的伟大之时,我庆幸自己生于八十年代,那时候还没有微博上侃侃而谈的爱情专家告诉你什么样的爱是值得继续的(比如陆琪这样的);当他(厄律克马库)用很多非常“医学”的词汇来阐释爱情时,我又庆幸自己不曾过早从医生那里知道太多关于爱欲的事。中国人一直致力于在孩子中普及性教育;在我看来,他们更多地是在教育孩子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不被伤害,至少我没有听说过有家长教育孩子说:“嘿,宝贝,要学会享受性的美妙喔!“值得注意的是,在医学的语境中,把如此浪漫的事叫做”交配“(amphimixis),而”春药“则直接用掌管爱和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的名字(Aphrodite),使得这个名字的浪漫意境几乎消失殆尽,恐怕就(让它)不那么有诗意了。厄律克马库将音乐作为(爱情)核心的要模仿的对象,我不喜欢他这样大段的”炫技“;不过他这样思考的积极的意义是诗歌(音乐也包含在内)的确与情爱生活、情爱体验有很明显的关系,这与他们当晚的氛围似乎有些不搭——厄律克马库赶走了酒神,又赶走了吹箫女(还是吹笛女?),因为诗歌和音乐中柔弱的特质,是违背一个”真正男人“特质的。爱的低级或高级,与对生活诗意程度的密切认识相关。在宴会上,情爱关系似乎在场的每个人都有体验。菲德罗的陈辞是对“情伴”(同性恋中年轻一方)的辩护,鲍萨尼亚的观点——“两个阿佛洛狄忒”,一个完全男性的,一个双性的(185c)——是对“有情人”(同性恋中年长一方)的辩护,也是对自己的赞美;阿伽松已经是三十出头的男性,却还是鲍萨尼亚的“情伴”,他赞颂的爱神是“年轻漂亮的神“,其实就是他自己;关于爱若斯父亲是资源神、母是贫乏神的精彩比喻,以及一刻不停追求智慧的形象,很明显也是有苏格拉底本人的形象做底本的,比如他赤脚的这个习惯……这些关于爱的发言,按照顺序,基本上是从低到高各种等级的爱,每个人在谈到爱这个话题的时候都不可避免地关照到自身,从自身出发来考虑问题。在我看来,这些低或者高的对爱的认识,与他们各自对诗意生活的认识和实践密切相关。据说菲德罗是一个美男子,很年轻时就已经有很多的追求者(“有情人”);显然他的语言禀赋不太突出。他的演讲,我理解是对同性之爱中年轻一方男子的辩护。菲德罗觉得爱的有用性之所以得到确立,是由于他的古老,”爱的古老是普世公认的,而且是人类一切最高幸福的源泉”(178c2),接下来,他说“我讲不出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事情了——在最年轻时便有一个有用的情人以及有情人有个心上人”(175c3-5);虽然他立马就说:“因为人若想要恰当地度过一生,不能依靠家门、荣誉、财富,或靠情爱之外的任何东西获得。”(178c5)这里,我认为菲德罗太自私了,难道靠情爱、爱欲就可以作为“恰当地度过一生”的方式?菲德罗用爱取代了善和美的所在,并且似乎在说明,与善和美相比,爱欲能够为更多人带来更多德行上的好处。诚然所有人都是自私的,但最有效的自私形式是利用别人的欲求;这种有用,在菲德罗后面说的两个例子中体现出来,便是表现为回报(荣誉)。他开始了一段古怪而又态度刚强的对爱欲的赞美。两个例子中,菲德罗的第一个例子是先说的是阿尔克缇斯的故事。她(阿尔克缇斯)是佛赖国王阿德莫托斯的妻子,她的丈夫患了不治之症;经阿波罗请求,命运女神准许他可以由别人替死。她的丈夫去找自己的父母(估计他心想,你们已经土埋半截,没多少光景好活了),结果他的父母都不愿意,他们不愿意以自己的生命替地狱里的儿子赎命。只有她阿尔克缇斯,自愿代替丈夫去死,最后被赫拉克勒斯从死神处救出。菲德罗用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有情人“会为了他/她的情伴献身,而这件事即使是对方的父母也不愿意这么做的。他很是质疑了父子、兄弟之间的亲情纽带——它们与爱欲的纽带是如此的对立。菲德罗心中的国王阿德莫托斯是”情伴“的角色,属于”更美的一方“,是这对关系中”更高尚的一方“;而他的妻子阿尔克缇斯则是个”有情人”,倒不是因为她年纪更大,而是因为她缺少”美“的特质——某种程度上菲德罗认为美是被爱的资本,优势就是可以“被爱”。可是菲德罗却是如此的自相矛盾:菲德罗一直想说,爱欲最清楚的表现为无私,即“有情人“的反激情,它对应于”情伴“的反激情的自私。但是有情人的无私招致其自身的死亡,这是缺乏激情走到极端的形式。情伴得到了保全,但却与爱欲这件事脱离了关系;有情人因为死亡而与爱欲脱离了关系。多么滑稽啊!对爱欲的肯定就是对爱欲的否定。这让我想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仍有女性朋友发测试题给我,是我们很早就听说了的“二难问题”,名曰《女人婚前一定要问的问题》:”要是我和你妈同时掉到水中,只能救一个,你先救谁?“不管性爱生活怎么激发起你的勇气,这看起来总也不像是人与人的生活据以连接起来的核心方式。柏拉图通过菲德罗告诉我们,企图一如既往的自私不可能一如既往地维持下去,菲德罗所说的三个例子,无一例外地都指向了死亡。诗意生活中“爱的极致”是怎样的?这个问题我觉得是我看《会饮篇》时最难理解的地方,所以请允许我用只言片语,来尝试说明苏格拉底所描述的“爱的极致”。酒神与女性的回归 在整个辩论开始之前,这帮家伙都说自己前一晚酒喝多了,很难受,因此酒神(这里指喝酒后不清醒的意识状态)就被自认为有“真正男人”气质的厄律克马库当作“柔弱的特质”而请出去了,吹笛女也被请出去了。而到戏剧家阿伽松发言时,他又请来狄俄尼索斯来裁判他和苏格拉底的讨论,其意在于——“是我对爱的诗意理解更智慧,还是你,苏格拉底对爱的哲学理解更智慧?”狄俄尼索斯既是酒神,也是狂喜和陶醉之神,同时也是戏剧之神;让狄俄尼索斯来做评判者,使得讨论更像是一场戏剧比赛,就像阿伽松刚刚赢得的戏剧比赛那样的:想要获得情爱的智慧,必须要自己喝酒,达到一种狂喜的状态,失去平常的冷静状态,或者可以说是一种“丧失自我”的状态。之后关于爱的诞生(爱的父母是谁?)这一问题,也和醉酒有关:阿佛洛狄忒诞生时,诸神设宴庆祝,他们中间有技艺神之子资源神。晚宴刚毕,贫乏神来到门口行乞,因为她听到里头有欢声笑语。资源神多饮了几杯琼浆——当时还没有酒——喝醉了,信步走到宙斯的花园里,倒头昏沉沉地睡去。贫乏神所缺的就是资源,她心里想着要和资源神生一个孩子,就跑过去睡在他的旁边,于是就怀了孕。她怀上的就是爱(203b-c)。苏格拉底的演讲从女性的角度发展了之前发言的阿里斯托芬所论述的爱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爱情需要女性、特别要允许双性同体)。苏格拉底发展了这个主题,苏格拉底说他学到的关于爱若斯的一切都是来自一个女人。所以,苏格拉底诘问阿加伽松,狄奥提玛诘问苏格拉底,他们的主题和用以支撑的材料几乎都一样。通过这种方式,苏格拉底将自己置于女性的角色位置。就像狄奥提玛处身于在他们之间的地位中一样。不管苏格拉底其实多么“男人”,在酒会的这些男人面前,他表明要教阿伽松的或者已经教给阿伽松的,正是一个女人教给他的;我们通常认为的“男性的东西”,与我们通常认为的“女性的东西”,相互交融的主题,成了苏格拉底演讲大戏的一部分。爱与死亡另外一个之前不断重复的主题,比如菲德罗所说的爱情直面死亡的能力,或者说爱情接受死亡;要是爱情注定如此(与死亡相连)的话,爱与死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也是苏格拉底演讲的一个核心。苏格拉底从狄奥提玛学到,情爱欲望源自一种欠缺,这种欠缺只有通过善和幸福才能得到满足。对于我们这样终究会死的生物来说,这一缺陷是永恒的;这似乎意味着情爱可能会超越我们自身生命的长度,因此情欲的核心部分就是一种活下去的愿望。越过死亡的界限——这是狄奥提玛将情欲与神圣相连的核心方式之一。人类与神圣之物的沟通方式,是通过情爱延伸至永生的。人类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是通过繁衍或是说创造新的人,这超越了之前阿里斯托芬的观点——人类对亲密和交合的愿望,根本上与神圣的欲望是分离的,神圣的目的,只是情爱交合生理表现的附加物;阿里斯托芬说的这些“分裂的人”确实会繁衍后代,确实会在交合的过程中生育,但在他的演讲中,对后代的欲望不是受情爱的驱使。相反,在狄奥提玛对情爱驱动力的论述中,人们在情爱生活中所追求的与另一个人的结合,本身就包含了对永生的追求,即对束缚我们的死亡界限的超越。因此狄奥提玛的观点是:当我们望着索爱之人的眼睛,感受到了一种身体的冲动,即我们所谓“坠入爱河”的欲望时,当我们清楚地说出这种冲动和欲望背后的根源时,我们发现它同时包含了生育和繁衍,因而阿里斯托芬的演讲,所引出的这个话题,在苏格拉底的演讲中被发展到了情爱程度的更高层次,当然这也是苏格拉底的演讲对阿里斯托芬演讲的运用。阿伽松在演讲中说情爱诗人的创造,创造的是人类情爱的核心体验,苏格拉底接过这个话题,将其放在阿里斯托芬演讲中男女共存的浪漫画卷里。狄奥提玛引导苏格拉底,问他“爱是不是一个神”。爱是一种存在,是一个精灵,它是一种调合的力量,使人升华更接近神,也能使神降落至人。我们又一次看到了神圣这个主题,即我们的情爱生活非常有可能超越凡间和日常生活的束缚,而朝神圣方向前进,因此,当狄奥提玛在表现这个爱之精灵的时候,说到的情爱生活,从根本上说是哲学的生活。智慧、美、善与爱“爱也处于无知和智慧的中间状态。你必须明白,诸神都不会去寻求真理。他们不企盼智慧,因为他们是聪明的——已经拥有智慧的诸神干吗还要去寻求智慧呢?但是无知的人也不会寻求真理或想要变得聪明。之所以落入这种无望的境地,原因在于他们既不拥有美和善,又不拥有理智,他们满足于现有状态,不会去企盼他们从来没有丢失过的美德。”(204a)追求智慧的人,才是情爱生活中人们的榜样。因为他们一刻不停地在寻找着智慧,“哲学”(philosophy)在希腊语中的意思就是“爱智慧的人”。苏格拉底也是根据自己的形象来描述爱若斯的形象的,这处于人和神形象之中的爱若斯,也正是体验着哲学生活的苏格拉底。很奇怪的一点是,狄奥提玛所讲的关于爱若斯父母的神话(203b),不同于鲍萨尼亚的演讲(爱神有两个,一个属天一个属地),爱是有父母的。这种体验还体现在苏格拉底口中的狄奥提玛“在美中生育”。狄奥提玛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情欲愿望,这不单是为了漂亮的人,而且因为我们有一种创造的深层次的欲望,因此爱若斯不单单是想要占有所爱之人的欲望,这样的爱就显得太鄙俗了。正确的情爱应当是,在美丽的另一半陪伴下创造生命的愿望,因而我们就把能和我们一起生育的人视作所爱之人。“凡有生育力的人一旦遇上美丽的爱人,马上就感到欢欣鼓舞、精神焕发,很容易怀孕。但要是遇到丑陋的爱人,她就兴味索然,转身躲避,不肯上床,但仍要承受生育的痛苦。甚至在分娩的时候,美也在起着神奇的作用,美可以使分娩顺利结束。所以你瞧,苏格拉底,爱并不像你说的那样是对美的企盼。”(206e)就根本而言,这是精神上的创造欲,狄奥提玛通过性的形象来解答爱,这里,既非以男性为主,也非以女性为主。狄奥提玛指出,“在情爱生活中,我们追求的是好的东西,还是我们已有的东西。除了求善,爱决不会企盼任何事物的另一半或全部。因为,人们如果确信他们的手脚对他们来说是坏的,那么他们甚至会把它们砍去。(206a)神狄奥提玛关于爱,大致可以概括为:我们起先爱的是可见的肉身之美,然后爱的是不可见之美,即美的灵魂。由此我们继续爱美的思想和观念,在这种真爱的影响下,我们不断地升华。这样,我们在美的海洋中越来越接近美本身,最后觉察到那不存在于任何具体事物,但却又是绝对、简洁、永恒的美本身。通过这种关照,我们成了神的朋友。在爱的引导下,我们抵达这个顶峰。最后的最后,苏格拉底说:“我被说服后,也尝试着去说服别人:对于人的自然(本性)来说,(要想得到)这种拥有,容易找到的最好帮手莫过于爱若斯了”(212b)苏格拉底被说服了,可我还是懵懵懂懂,似懂非懂。何为爱的维度?以肉身为基础的爱是低级的。我们如何能够意识到,除了口腹、下体之欲之外,这个肉身中还有种精神力量——灵魂的存在呢?我很难想象,只有灵魂,才是爱的真正载体;精神性的爱,这就是柏拉图式的爱的最高的极致吗?如果神是真、善和美的至高的统一,那么在精神生活(艺术、哲学和宗教)中渗透着对神的爱,才是真正的诗意生活之所在吗?那么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时”、“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样的爱是多么有诗意的爱,可是就是因为没有心中的“神”,这种爱就只能止步于凡人俗世间的爱吗?李安的电影《卧虎藏龙》是我非常喜爱的一部影片,我认为爱欲是这部影片非常的组成部分。影片开始,李慕白一度接近“得道”的境界。他说:“这次闭关静坐的时候,我一度进入了一种很深的寂静,我的周围只有光,时间、空间都不存在了。”但他认为自己没有得道,“因为我并没有得道的喜悦,相反的,却被一种寂灭的悲哀环绕。这悲哀超过了我所能承受的极限。我出了定,没法再继续。”于是李慕白破戒提早出关,因为他“需要想想一些心里放不下的事”。因此,《卧虎藏龙》似乎有这样一种预示,这种”神性“是只能无限接近,而无法到达的。掩上书本,我的心情真的如阿尔比亚德说所的,只有苏格拉底使他对自己贫乏、微不足道的生活感到可耻。意识的自己爱的有限和贫乏,因此对爱充满不断升华的希冀,是《会饮篇》对我最大的启示。参考书目:[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德]文德尔班:《西方哲学史》,詹文杰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意]费奇诺:《论柏拉图式的爱——柏拉图<会饮>义疏》,梁中和、李旸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美]罗森:《柏拉图的<会饮>》,杨俊杰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美]列奥•施特劳斯:《论柏拉图的<会饮>》,邱立波译,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德]施莱尔马赫:《论柏拉图对话》,黄瑞成译,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本。文中部分观点摘自:《圣母大学公开课:古代智慧与当代爱情》,讲师:圣母大学哲学系教授,David O'Connor.视频来源:网易大学公开课资源。视频地址:http://v.163.com/special/opencourse/modernlove.html

精彩短评 (总计61条)

  •     还有十几页就完工了 马上看完
  •     爱与美与永恒
  •     作为惩罚,宙斯分开了我们,就像斯巴达人分开了阿卡迪亚人一样(多利安人老牛逼了
  •     情人:爱的一方,一般为有智慧的男性,其担任着保护并教育少年的角色,同时也会对所教的少年产生“爱情”;爱人:被爱的一方,大多为12—17岁的男孩(在古希腊这是少年发育的黄金时段),他们向长者学习知识和技能,并以青春与承诺回报长者。知道这些背景也就对他们之间“暧昧”的会话有所了解了。
  •     观点犀利
  •     纯粹不朽之爱
  •     what is Eros?what is love? 行文中层层转述,或许暗指一步步接近真理的过程。
  •     经典就是经典!最喜欢阿里斯托分的演讲!就是翻译一般..某些部分根本说的不是人话..
  •     智慧,是智慧的结晶…
  •     爱是小精灵!爱神是哲学家!赞同美者即美本身的说法。最后十页再次证明苏格拉底对美少年的莫大吸引力!
  •     很羡慕他们进行讨论的状态,追求知识完美的精神是如今很多人都没有的。读第一遍就刷新了自己的某些观念,惊讶于几个世纪以前古人们就能够深入思考这样的问题。读第二遍时,仍然为其思辨之能力所折服,对于苏格拉底时期的生活状态更是增加了神往,虽然他们关于爱情的讨论不可避免地有很多神话色彩,但是却不能不引人深思…
  •     男男之爱都能辩地这么高潮迭起,不得不佩服这些希腊人的口才和悠闲的生活。部分神祗和凡人的译名和一般的通用译名不符。
  •     sublime love
  •     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谈爱的本质,爱神是富裕和贫困之子,爱与发现美追求美的过程相生相伴,我们俗人的爱只能追求肉体,而肉体又无法永生,好一点的是灵魂,极少的人能追求永恒的美,获得爱的幸福
  •     所以我宁愿相信爱就是来源于性的
  •     还可以,没看完,还在看当中,纸质质量不错
  •     哲学♂果然就是这么深不可测。
  •     爱的三个动机:1.对象好2.对象为自己所有3.对象永恒。对于美的追求一开始是各种美的表象,最终发现自己爱的是美本身。追求美是为了与美生育,以此达到美的永恒。
  •     interesting!
  •     “在爱里,只有离自己最远,才能离爱人更近”
  •     买了很久,终于看了,薄薄的一本,但让人欲罢不能 很喜欢思辨型 竟然那时候就已经公开谈论同性间的爱,太厉害了!
  •     柏拉图的经典,商务印书馆的质量,没的说,必须珍藏
  •     书的质量不错,就是稍显贵了些~
  •     通读全篇首先能够明显的感受到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气息,当时的风俗习惯、民情等等。通过给爱神作颂词,会饮讨论了爱欲。第一个发言的是裴卓,他认为爱若是一个最古老、最荣耀,因此最受敬仰的神。包萨尼亚则认为爱若有两个,一个凡间的一个天上的,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爱也有两种,简单的说就是好的和坏的,做得好的就是美的,做得不好的就是丑的。第三个发言的是鄂吕克锡马柯,他也认为爱情具有二重性,爱情支配着世间一切事物,爱能够调和好与不好,使其和谐一致。第四个发言的是阿里斯多潘,他将了一个人类以前是肉球有三种男人、女人、阴阳人,后来被惩罚而劈成两半,后来神怜悯人类,改变了其生殖器,使其得以繁衍的寓言。接着阿伽通,用溢美之词颂扬了爱神一番。苏格拉底则不以为然,他引述了狄欧蒂玛的观点,认为爱神是精灵,介于美与不美之间,不朽爱
  •     心情复杂(´・_・`)
  •     看完了,好难
  •     很有收获。其实苏格拉底并没有赞扬同性恋,因为他充分肯定了繁殖,只是在提出精神繁殖这点上多多少少为同性恋提供了一种弱辩护或者说合理性。
  •     比预想的流畅,易读。
  •     装帧封面都很喜欢,布纹大爱所以才一直买商务印书馆的汉译系列。纸张还是挺厚的,就是字太太太太太太大了。字完全可以印小些,同时加注些国内外各种译本注疏的理解啊喂!
  •     由于阿芙洛狄忒为爱与美之神之故,我曾一度以为爱与美是同一的(怀着爱才能发现美),然则狄奥蒂玛粉碎了它——爱不是美的,是不完善的,因而爱一直追随着美。以及(八卦),有个小正太想要睡苏格拉底,啊不,想要被苏格拉底睡,然而千方百计没有成功(攻),还吃阿里斯托芬的醋,看得我……(捧腹)
  •     爱是在美中繁衍,爱是奔赴不朽。
  •     一个半小时读完。再次证明苏格拉底的强大。辩术的力量,只要善于抓到他想肯定和否定的真实意图,就能攻破。但脑子要够敏捷啊。
  •     阿纳克萨格拉的努斯精神的显现,诗化哲学与爱欲开始显现,西方哲学与理性精神的并列与冲突的文明形态终于产生了,霍布斯,弗洛伊德,马克思,尼采,福柯,荣格,叔本华,存在主义,意志主义的完整谱系的开端,都来自于这篇激动人心的对话。
  •     杨绛先生翻译的版本是最好的,柏拉图的经典,必须一读,对于个人的三观塑造影响颇深,灵魂不死!
  •     应该算柏氏对话集中为数不多的内容欢乐的章节,柏氏为将其老师塑造成一个众基捧月的兄贵之王的形象真是无所不用其极,最后十多页读得简直合不拢嘴。
  •     对美的评判这个行为从古至今都是没有变的,如果硬说有什么变化,大概是评判美的标准时时刻刻有微调 人人眼中皆不同吧。
  •     The quest for the universal beauty will find him ever climbing the heavenly ladder, ...... to the special lore that pertains to nothing but the Beautiful Itself – until at last he comes to know what beauty is.
  •     爱的感受同意这本书 但又不仅限于这本书
  •     王庆节先生的译本是很不错的翻译。《会饮篇》(Symposium)如同一把剑一般直摄人心。一众哲人饮酒以后,共同歌颂爱神——Plato在这里揭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作为欲望的爱和哲人的理性不可调和的张力;另一问题实际上是一种主体性的爱(“自然”和自然似乎有所不同),和被城邦纳入其中的家庭之爱(这是那种“自然的爱”)之间的内在张力。这也是现代人面对的一个根本问题:如何通过找到属于主体性的,不被社会规训所蒙蔽和扭曲的爱和友谊,作为达到美好生活的途径。
  •     这汉译系列是套好书,可惜,印刷越来越没感觉了。
  •     当小说看叙事结构也牛逼啊。
  •     本书的最著名的别名叫做柏拉图式爱情,不容易懂。
  •     柏拉图式恋爱的出处,只存在于同性爱之间。一个男人在他憧憬的男人那发现美,孕育这种美,并藉此去寻找美之理念。“它既不是话语,也不是知识。它不存在于尘世的任何物体中;它自存自在,是永恒的一,而其他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对它的分有。无论其他事物如何分有它的部分,美本身不增不减,始终保持不可侵犯的完整。一旦你观照到美本身,你就决不会再受黄金、霓裳、俊男、美童的迷惑。”我对希腊人的预设观念有意见,但不影响从个体爱推及到大爱的approach。
  •     布纹质量的扉页很喜欢。
  •     哦
  •     在哲学院副修时学会饮篇,听老师同学们讨论什么是爱,大概是本科最悠然的时光了
  •     苏格拉底的发言先是推翻了阿伽通,然后引述狄欧蒂玛的教诲,这是否是指这场探讨是分两极的呢?但狄欧蒂玛也不止是在谈爱欲,还有智慧、永恒啊。她说爱是在美的对象中生育,美的对象可以是身体也可以是灵魂,但最终只有达到(成为)美本身,才是一种永恒。这里不是特别明白。但爱在美中生育,倒像是巴迪欧的“爱是生成着的生命”的前前身。
  •     爱欲的最高境界
  •     评星到六十七页升到五,最后一页掉到一。可以。
  •     商务汉译系列的质量是没话说的,就是书有点旧了
  •     看到那个人是被劈成两半的理论,我表示肯定不了这本书的正确性。可见我是一个多么严谨的人。
  •     我站阿里斯托芬的一边,谢谢【此处省略】让我读书XD
  •     想读一本看三本的最后一本,第一次买电子版比实体书还贵,双语版还附赠洞穴寓言。冲着会饮篇看的,结果发现好像洞穴寓言更有意思点,可能因为稍微有点故事性。会饮篇讨论爱时,男女、男同和女同的想象分析还有苏格拉底关于爱与美的逻辑推导印象也挺深的。三本完成可以开始传说中的恋人絮语的奇幻之旅辣哈哈哈 ( 2017.1.7 )
  •     当作关于爱与美的讨论、关于哲学的讨论甚至古希腊哲学家搅基八卦看都足够有趣。斐德罗说爱赋予人荣光;鲍萨尼亚说搅基才是真爱,但我们要立法来确保它的纯洁性确乎出于美德而不受任何玷污;厄律克西马主张有节制的爱;阿里斯托芬最有趣最政治正确了,认为爱是我们穷尽一生寻找自己的半身(但这样一来按三种性别的理论异性恋才是少数派呀);阿伽松热情赞美爱神永远年轻娇嫩让一切焕然发光;但苏格拉底说爱是对不朽的期盼,爱的行为是孕育美,所以我们搅基不要只为了搅基,要通过欣赏个体的美来悟道,最终明白什么是美;同时爱是智慧的热爱者所以我们不要只看脸。最后迷弟阿尔基比亚德的发言热烈又可爱,盖棉被纯聊天的爆料又苏又萌又坦率,哲♂学♂圈八卦真精彩。宴饮讨论结束在悲剧诗人也可以是喜剧诗人实在很有趣,感觉苏格拉底几近悟道。
  •     说好的花样告白术呢
  •     哈哈哈哈哈很基
  •     没什么好说的,商务的这套书都没读过几本的人就别装民间学者了。
  •     爱必然是奔赴不朽。
  •     "如果说人的生活值得过, 那么全在于他的灵魂在这种时候能够观照到美本身。"那么回到个体的情爱上,阿里斯托芬式的“灵魂的完整”可以作为方法,但预设了原始的人本身的至善至美,就如同默认了真理有限,对原初身体的怀念恐怕也将走向对现实的否定。不过如果说“爱是最小的共产主义”(巴迪欧),那么阿里斯托芬式的爱在关于如何共享生命政治上也可以说是对智慧的追求以及实践吧。在苏格拉底这边,eros就是爱智慧,凝视美的真相,获取美的知识,在抵达的过程中经历从形体的美到体制美到知识美到美本身,“神圣的天然一体之美”,这样的生活也就是值得过的生活。也正是这一种生活,生发并再生产着与他人、与城邦政治的关联。比较好奇在先贤们看来,追求美的最小单位是什么?一个人?两个人?代薇写“美是接近美的方式”,多么惊人。
  •     王太庆翻译的柏拉图比杨绛的要好 且从内容上说此书也优于<斐多>(<裴洞篇>)
  •     重读又有了新的感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