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有蒿

出版日期:2015-10-1
ISBN:9787504669962
作者:饶毅,张大庆,黎润红
页数:180页

内容概要

饶毅,籍贯江西南昌。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1991年获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曾任美国华盛顿大学、西北大学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等。研究神经发育的分子机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张大庆,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馆长。学术兼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兼医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医学人文素质课程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黎润红,籍贯江西黎川。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助理研究员。2011年在北京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医学史研究。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章 “523任务”与青蒿素
第一节 “523任务”的下达
第二节 “523任务”的机构组成
第二章 青蒿素的发现
第一节 青蒿抗疟作用的再发现
第二节 青蒿的抗疟有效单体成分的提取时间与命名
第三节 青蒿素结构的测定
第四节 临床验证
第五节 青蒿素发现过程中的协作
第三章 特殊历史时期大协作的科学研究
第一节 几次重要的会议
第二节 组织人员,相互协作
第四章 青蒿素的过去与未来
第一节 青蒿素的前世今生
第二节 青蒿素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及青蒿素研究的未来
第五章 从“诺奖”说开去
一、革命尚未成功
二、科研的思路何其重要
三、中医药是一个伟大宝库
延伸阅读 青蒿素与疟疾
附录
一、“523任务”大事记
二、青蒿素研究大事记
编后絮语

作者简介

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给中国科学界一个巨大然而值得回味的惊喜。屠呦呦以及青蒿素研究,虽历经40余年风雨,仍难掩其光辉,且越发呈现出独特的意义与价值。本书作者饶毅、张大庆两位教授,以其科学史的慧眼以及关怀,早在数年前,就带领研究生黎润红,关注青蒿素研究项目,以事实厘清中国科学研究的这个经典案例。书中首次呈现了三位作者的精彩工作成果,披露了屠呦呦先生以及青蒿素研究独特而漫长的科研历程,是全面理解屠呦呦先生及其团队的重要文本。


 呦呦有蒿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呦呦有蒿,书名就透着一股文雅劲儿。原本不爱科学史的我竟然看得津津有味,发现了好几处有意思的点,例如青蒿素居然还能减肥?也太接地气了。
  •     1967年5月23日至30日,国家科委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后勤部联合在北京饭店召开第一次“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讨论并确定看这个三年研究规划。参与会议的有各有关业务领导部门和从事疟疾药物研究试制、生产、现场防治工作的37家单位,88名代表。由于这是一项紧急军工项目,也是为了保密起见,遂以开会日期为代号,简称为“523任务”。
  •     看到介绍青蒿素发现过程中单位内部、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协作章节,莫名感动。一个药物从发现有效到后面的大量提取,再到临床确定疗效,不同科室、不同专业的团结协作真的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     呦呦鹿鸣 食野之蒿
  •     对我来讲,世界上一年几亿人发病却无药可治的疾病问题解决了,我觉得这是最欣慰的事情。现在国际上认可,我觉得也是为国争光。——呦呦说
  •     看完全书才知道,青蒿素这样的国宝居然没有申请专利,真是令人叹惋。
  •     青蒿素作为药物对人类健康的贡献是在氯喹几近失效后抗击氯喹耐药性疟疾,而作为具有过氧桥结构的独特分子对人类健康的贡献是未来可能用作抗肥胖、抗衰老、抗炎、抗癌和抗菌的潜在或辅助药物。
  •     面对复杂性疾病,中医药有巨大潜力。
  •     “任何数典忘祖,任何妄自菲薄,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背叛。”
  •     “青蒿一握,以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     拉斯克奖及诺贝尔奖为何选择了屠呦呦与青蒿素?看完这本书心中自会有答案。
  •     除了青蒿素,还能感觉到远去那个时代的魅力。
  •     书中说道,青蒿素的耐药性早就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了。那么,“除了在临床中需要联合用药以减少疟原虫的耐药性外,首先要解决的是,可否在青蒿素的基础上研发复方药物或从中药的宝库中再发掘一些有效对抗疟疾的药物,以避免或减少疟原虫的耐药性。如此,则有可能是中国人对世界的进一步贡献,没准可以再次获得诺贝尔奖(或许是化学奖)”,真是有趣的观点。
  •     青蒿素的国际合作为什么没有“乐”只有“痛”?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问题。青蒿素合作之“痛”的根源应该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我们与国外的合作只是在给对方“引路”和“传经送宝”。
  •     从正面意义来看,青蒿素获奖充分表明“全国一盘棋,科研大协作”的科研模式仍未过时,不仅国内“两弹一星”大会战、胰岛素合成大攻关和杂交水稻大协作均获成功,而且国际上人类基因组计划也通过全球大联合取得了空前突破。
  •     “任何夜郎自大,任何固步自封,都是对中医药发展的桎梏。”
  •     在诺贝尔奖设立120年来的历史上,第一次把诺贝尔奖颁布给中国女科学家,第一次把自然科学奖颁发给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次让本土中国人获得了生理学或医学奖。
  •     看来,每一种植物天然产物都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而现代药物开发仅仅触及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     听说适合高中文化以上的科学爱好者阅读
  •     中医药对疾病的整体观和对待病人的个体化思想,与现代医学的系统生物学、精准医疗、个体化医疗,无论从思维模式还是研究的技术手段上,都可能产生出巨大的创新。
  •     诚意推荐这本立体的青蒿素中国科研史。
  •     书中说道,“这个诺贝尔奖的降临,除了自媒体的一路欢歌,各种解读,我们更愿意给大家一个深入了解半个世纪以前,那个时代,大科学大协作时代科研的面貌”。是的,他们做到了。
  •     “一个药物的发现,除了确定粗提物有效以外还有提纯、药理、结构、临床等部分”,可见青蒿素的科研过程有多么艰辛。
  •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青蒿素在其他疾病防治中的应用将会逐步实现,尤其是在青蒿素被授予诺贝尔奖后,更会掀起一股深入挖掘青蒿素广谱药用价值的热潮,让我们拭目以待!
  •     中国曾有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同心协力,寻找新的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但只有屠呦呦一人获奖,因此从事科研就是默默无闻,或者是终身做坐冷板凳,就像西西弗斯,终生都在进行单调而艰难的工作。
  •     屠哟哟获奖说明植物药“西化”是一种新药研发途径,不过也只是一种,不能统领全部的研发模式。中药复方有君臣佐使,是有它的科学道理的。日本就把《伤寒杂病论》里的经方视为宝贝,不需要新药研发就可以在药厂大规模生产。
  •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房》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前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退热功能。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明确说明青蒿能“治疟疾寒热”。
  •     像是一份详实的珍贵档案,在悠长的时光中静候读者翻阅。
  •     “这些单位用青蒿制剂和青蒿素制剂共进行了6555例的临床验证,用青蒿素制剂治疗的有2099例,其中恶性疟1511例,在恶性疟中用于救治脑型疟141例。”
  •     关注着作者饶毅的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笔调很喜欢,这本书也是。
  •     “寻找新药的途径有很多种,人类通过不同植物寻找治疗方式由来已久,这可以激发我们寻找新药的新观念。”——Hans Forssberg(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评委会成员、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教授)
  •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在《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经典中就蕴藏了许多可圈可点的智慧,如根据人中的长短可以判断子宫大小、从眼血管可以判断肝病的预后等。”
  •     青蒿素研究项目取得圆满成功,也说明这种传统的“从上到下”(科研招标单位下达课题)的科研组织机制可以像现行的“从下到上”(科研人员自行命题)的科研组织机制一样有效,有时甚至更胜一筹。
  •     青蒿素的发现,可以说是一段充满正能量的科研历史,不论是与政治,或与当时年代背景下千丝万缕的联系,细细读来真是宝贵的记录。
  •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真是最近社会的爆点啊,中国人的诺奖情节也终于是实现了。到底是中医的生理还是表面的辉煌,这本《屠呦呦与青蒿素》还是从根本上讲了这个人和这一“素”已经相关科学严谨的故事。有兴趣的大家可以关注一下,推荐!
  •     523项目持续了13年,聚集了全国60多个科研单位,参加项目的常规工作人员有五六百人,加上中途轮换的,参与者总计有两三千人之多。
  •     此书对青蒿素的发现和未来阐述的比较详尽,有机会拜读真是一大幸事!
  •     不知道那些人為什麼會給這本書五星,真的,可讀性不高,都是論文式的數據和研究過程描寫。但是,對於地描寫整個研發的過程,還是值得借鑒的。 屠呦呦,中國人的驕傲,世界人的福音。
  •     经过两年3次大会战,广东、江苏、四川等地用青蒿素和青蒿简易制剂临床治疗疟疾2000例,其中青蒿素治疗800例,有效率100%;青蒿简易制剂治疗1200例,有效率在90%以上。青蒿素新药与1975年研制成功,并于1979年通过了全国鉴定。
  •     青蒿在中国民间又称作臭蒿和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中所指之物即为青蒿。
  •     “静生智,智生慧”,中医人的自信应该在自己的修炼中磨炼出来。
  •     看过,深思了一番科研体制。
  •     “青蒿素失去专利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甚至可能是一件好事,这正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疟疾主要发生在老少边穷地区,赚落后国家里的穷人的钱是可耻的,只有没有专利权的抗疟药,才能低价或免费为贫困地区的疟疾患者治病,这是可敬的人道主义与慈善事业。”
  •     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呦呦说
  •     系统思维,整体把握,顺势而为,外辅内调,在调适、调心、调身基础上的辩证施治,正是中医学的精髓。
  •     1971年下半年,屠哟哟本人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其提取物抗疟作用达95%~100%,这一方法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
  •     中医药好比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肯定还有更多类似青蒿素的珍宝在等待发掘。
  •     大概能够算作青蒿素研究的第一手参考资料了。
  •     百草皆药。
  •     考察那一代老科学家所做的研究,他们的药物挽救了世界上很多人的生命,但他们本人却默默无闻,相关的文献埋没于即使能读中文者也感冷僻的杂志和一般读者不容易看到的内部会议资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