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药

出版日期:2015-3
ISBN:9787510093422
作者:朱幼棣
页数:360页

内容概要

朱幼棣,学者、作家。曾为新华社著名记者、国务院研究室司长。生于浙江黄岩,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历任新华社国内部副主编,工业采访室副主任,教科文、政治采访室主任,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副所长,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副主任。1992年被评为新华社高级记者。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首届地球奖、中国新闻荣誉奖获得者,国家软科学评审委员会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已出版著作十余部,多次荣获各种奖项。《后望书》《大国医改》《怅望山河》《书法风雨》等。

书籍目录

01 配置资源:为什么是市场?
02 改革:放开搞活医疗资源
03 满眼冰山——也谈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商业贿赂案
04 守望大国医改
05 建立新机制比增加投入更重要
06 “基药”退出的 N个理由
07 《大国医改》改什么?
08 中国医改为何这么难
09 药品招标:行政“设租”与“寻租”
10 “以药补医”为何取而不消?
11 如何解决基药目录“断尾”问题
12 基药超低价中标:穷人的毒药?
13 谈药品采购的“二次议价”
14 比争论有无“全民免费医疗”更重要
15 流通之惑: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三公”吗?
16 “两票制”能清理流通环节吗?
17 朱幼棣、许戈辉:对话医改
18 用市场定价解决“廉价高效药消失”
19 中国公立医院能否全部回归公益?
20 公立医院改革:要不要分类?
21 谈穷人的尊严
22 也谈医生的“体面收入”
23 取消药品加成:利益链的断与续
24 谈医生的自由执业
25 有无必要设立“医强险”?
26 医患纠纷与医患对抗
27 毒胶囊——微缩的药业现状
28 疑似回扣时 ,为何整体失语?
29 如何面对医检分离的诉求
30 社会药店之路
31 中国有没有药物经济学?
32 免费医疗与医保的二元结构
33 《民营医院蓝皮书2013》前言
34 回归医疗服务的市场定价机制
35 专业的研究和文学的写作
36 如何厘清医改中政府、财政和市场的边界?
37 公立医院的改革不止一种模式和选择
38 中国医改的全球视角
后 记

作者简介

医改五年,刮骨未见疗毒,新伤覆满旧痕,无药?有药?医改之春,前路堪忧!
【编辑推荐】
2009年新医改,国家计划三年投入8500亿支持改革,时至今日,医改已经过去两个三年,“看病难、看病贵”痼疾依旧,毒胶囊、天价药、杀医闹医、飞刀走穴,持续成为热点民生话题。作者数十年身临医改决策最前线,大胆揭露常人看不到的医改黑幕,笔端深情,令人唏嘘,是一名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布道者。本书涉及医改讨论,既避免专业生僻的语言,也没有一味迎合揭露内幕真相的猎奇心理,客观真实地披露政府、医院、药企利益纠葛,是目前最全面把握医改脉络的时政评论文集。
【内容简介】
本书是继《大国医改》之后又一部揭露医改内幕的时论著作。作者亲临医改决策最前线,坦言2009年新医改起步以来的所见所闻所感,揭发医改“退二进一”、漏洞百出的窘状,化笔端为利剑,直指医改腐败的根基。
新医改实施至今,飞刀走穴、多点执业,放开搞活医疗资源争论不休。药品招标、基药目录、廉价高效药等与就医群体紧密相关的环节,被医院、药企和政府暗中操控。毒胶囊、GSK商业贿赂案,医改道路满眼冰山,遍布疮痍。医患矛盾急速升温,濒临爆发边缘,一边是医生年均20万元的灰色收入,一边是穷人因无力支付天价药费,亲手锯断伤腿的无奈,医生抱怨没有“体面收入”,穷人却无法保存基本的做人尊严!
医改五年之痛,刮骨未见疗毒,新伤覆满旧痕。彻底改变“看病贵、看病难”的现状,前途漫漫,何以堪忧!


 无药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略读此书,以为作者只是炒作一些概念,比如分级诊疗制度、比如医师多点执业、比如发展全科医生、比如医药分开,本以为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可细细读来,发现作者的独特之处在于首先做到了捍卫常识,其次在判断上能够拿捏好分寸,从而既符合常识,又说出了心意,明明白白的告诉你为什么是这样子。结合个人的经历和体会,我认为此书三个地方让我得到了思考,用振聋发聩并不为过。首先我想强调的是作者整本书都在厘清的一个重要概念,即公立医院不等于公益性。国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有一种惯性思维——公益性即福利性,好像看病医疗不必花钱似的,每每还要拿俄罗斯等国家来强调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有多么的优越。而朱先生以多年对医疗领域的关注,告诉我们一个早该普及的常识——医疗服务的需求是有层次的,这与医院是民营还是国有无关,只涉及医院的定位和服务方向。仔细想来,这句话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著名论断“市场经济没有制度属性,没有社会制度属性”是有共通之处的,所以为了实现“健康中国”的大目标,因此在医疗服务这个特殊的市场,“市场主导”还是“政府主导”这种二元对立提法本身就是有偏颇的。我们应该认识到医疗服务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要讲求公平的原则,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营利性医院也并非洪水猛兽,由此作者提出了提出区别对待医疗市场:公共卫生领域(传染病、防疫、精神病、艾滋病等)由政府举办或出资购买服务;初级医疗(主要是门诊)由政府主导,诊所医生、家庭医生自由执业,政府的财政要向补助此类基层卫生机构倾斜;住院和手术由医保、社会、单位多方协同解决,高端、专科医疗服务则完全交给市场。而“多层次、多样化服务市场中走的最远的,恰恰是公立医院”,所以作者向我们阐发的第二个常识问题就是对现行的公立医院实行分类,即集中使用政府投入,着力保一部分,放弃市场能解决的一部分,这样政府投入的钱就不会显得那么窘迫了。其次我想指出的是作者给出了“解药”——改革的重点在于落实公立医疗机构独立法人或社会法人制度,即做到“四个分开”——政事分开、官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与非营利分开。本书名叫《无药》,有一语双关之意,全书也有很多章节谈论“医药不分”带来的后果以及辩证看待过去我们曾有过的做法,但从体制机制上的原因分析,根源在于没有建立现代医院体制。作者在给中国的医改找寻出路的时候,一方面从中国发展的纵向入手,他作为新华社的老记者,几乎目睹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全过程,因而发现“分开”可以说是改革的一条主线,由于医改没有坐上经济体制改革这趟车,因而落后了几十年。同时,作者也与日本、美国以及英国做横向对比,给中国的医改在制度创新上提供了很多借鉴的依据:如社会药房承担医院药房门诊药房的作用,切断医生与药物的联系;落实社会办医,丰富医疗资源等等。顺着这个逻辑理下来,我想很多和我一样对医疗市场不太了解的读者就会豁然开朗——为什么每年两会代表会不厌其烦的强调分级诊疗制度、强调发展全科医生以及强调推行医生自由执业制度等等。因为只有通过这样一系列改革,才能彻底放开搞活医疗资源,从而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最后我想说的是十分认同作者对“基本药物目录”应该废除的的论断。全书共有38个章节,但4个章节都在论述“基本药物目录”政策的天然缺陷性,可见作者对其重视程度,在我看来也是令人触目惊心,或许政府本来是想做服务型政府,却用力过猛做成了包办型政府,但有一个常识告诉我们:政府制定的政策,不可能是万能的,所以经过多年的演变,“基本药物目录”暴露出诸多矛盾。比如基本药物顾名思义常用药、免费药,然而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掌控下,为了以无限压低招标价格作为政绩工程,最后药企虽然挤进了所谓的“基本药物目录”,但这种不符合市场规律过渡干预价格导致的后果只能是高效廉价药的断供或者偷工减料甚至假药劣质药横行,本来名义上是容易获得的便宜药或免费药怎么就演变成这个样子呢?不仅如此,“基本药物目录”里面的药有的还是独家生产企业定点生产的或者医保不能报销的,前者我们知道因为“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后者叠床架屋,最后自费药繁多,伤害的仍然是患者的利益,医疗费用是不可能降下来的。李克强总理前不久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提出建设“健康中国”的目标,所以“基本药物目录”政策的退出和终极是题中应有之义,由此可见作者的高瞻远瞩和使命感。读完此书,我想到了严歌苓演讲中提到的作家写作的两种目的,有时候是为了赚钱,有时候是为了一种使命感,而朱先生的这本书我认为完全是后者,即知识分子的良心之作,就像他在后记中所言“真实书写当下医药行业现状与艰窘,诚实地接近改革的本质和关键,本身就十分艰难,越走进就越感到禁忌的所在”。一直很喜欢中国青年报的评论员曹林,而作者的这本书与曹林的评论有着类似之处,即“在各方利益固化、矛盾尖锐、各个群体对峙、表达亦相当情绪化的今天”,能够保持审慎和克制,捍卫常识,坚守信仰。如果没有这本书,在医疗领域,我可能还是一个极左教条束缚的人,认为公立医院应该等同于免费医院、无底线的低价药就是为穷人好等等。
  •     主题是中国的医改。作者是新华社高级记者,在医疗行业做过许多调查研究。作者基本的态度是医疗行业市场化不够,政府管的太死。前半部分主要说药品招标。作者认为貌似能提高效率降低药价的药品集中招标目前已经完全走样,变成了一种人为设置的市场准入门槛。同样实行集中招标的香港,同样的药品往往比国内要便宜不少,还不用政府出人出力。后半部分写医改,逻辑不够清晰,没有特别明确的主题。总体来说作者给中国医改开的药方是:管办分开、医药分开、政事分开、营利和非营利分开。书中提到的英国医生的收入模式,也许是相较而言比较合理的:医生70%的时间在公立医院服务,得到其收入的30%,30%的时间在私立医院服务,得到其收入的70%。全书除了每篇文章的标题外没有小标题,体裁上像是小说,这一点也让全书的条理性下降不少。书名《无药》跟书的内容不相符,有点哗众取宠。
  •     现在,在中国看病到底有多困难?花费到底有多贵?一个小小的感冒发烧,去次医院估计也要跑上跑下好几个化验单外加一大堆费用了吧。一年前,还是学生的我,去看病的时候全都需要自费,而现在,踏入社会,有了医保,以后的花费应该能少一点吧,但说到底,花的还不都是自己的钱吗?而本书《无药》,是学者朱幼棣继《大国医改》之后,又一本主要描写当下医药行业的现状与艰窘以及对医药改革的思考和追问的书。这本书不是小说,而是类似报告文学,书中大量引用各种报刊杂志的论文,体现了现状和数据的真实性,作者再根据自身接触行业内人士对医药行业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说明中国目前现在医改5年的遇到的各种情况。医改,只改医当然不行,医的共同体还有药。书中多次提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上提出的“四个分开”、即“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与非营利分开。”如果能彻底实施这四个分开,医改之路应该能稍许顺利点了。还记得我12年在药房实习的时候,当初就有传言医药要分家,而至今3年了,医院里不都是还有药房吗?所以,要实行医药分家,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从医的角度来说,成为一名医生,到底需要多久?需要耗费多少精力?以医学7年制为例,18岁开始上大学,开始学习各种数理化,学习各种内科外科五官科妇科等教材,5年之后去医院实习2年。25岁才研究生毕业。而毕业之后还要考基地,基地轮转,2-3年,依能力而定。实习期间基本无工资,只有饭贴和夜班补贴,基地轮转每月基本只有2000元。基地轮转完也要28岁了。而一个大学四年本科毕业,工作6年到28岁的话,已经可以有多少积蓄了呢?是,也许你会说,成为医生之后钱就会多了,但是他们之前的那么多年的苦,你看得到吗?我一直对我那位7年制的好闺蜜说,你以后就能赚大钱啦,所以你现在要好好学习,之后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而她们,真的是把青春最美好的时光都奉献给了医学。书中大量提到医生收红包,收回扣的事,确实,这些是有,揭露出来也没错,可以让老百姓们看到医生的那些背后的事,也可以督促医生的职业操守。医患纠纷已经是现在很受关注的话题了,在书中看到一家医院配备了保安人员来负责医生的安全,也是感到寒心,现在,我们已经到必须得用武力来解决矛盾的地步了吗?我家附近的小学,每天早上学生进校门的时候,都会有四个保安站在校门口中间,拿着护盾和警卫棒。明明知道是为了保护学生的安全,但是我看着心里觉得真是寒心。人们的道和德,自我约束的能力已经那么差了嘛?从药的角度来说,一盒药从无到患者手中需要经过多少道程序?原料药,生产,出厂,投标,进医药商业公司,进医院,到患者手中。书中详实地描写了医药品在各个环节流通的过程。从药品的招标,商业公司的流通,医院的采购、销售。药品的价格也由此蹭蹭蹭地网上涨。但这些步骤都是必须的啊,怎么可能缩减呢?然后作者就花了大量的笔墨在那里揭露各个环节收回扣的情况,难道药价高就都是因为这些情况吗?之间的成本价格去了哪里?要治理这个问题还是得从根本解决,包括书中的政府招标等。我关注到了一点,医院给医药商业公司的回款竟然要拖8个月之久,而商业公司给药企的回款最起码也要3-6个月,而药企流动资金紧张了,该怎么办?所以,一切的一切都是原因的,而我们,还是得追根述源,追查源头的问题。目前中国的药品市场,大多还是以仿制药为主,在大提创新的年代,药物的研发之路依旧缓慢前行。一个药企研发一个新药,需要多少成本,需要多少时间?难道这些不该算在药价中吗?现在中国到底有多少有能力研发新药的药企?新药研发究竟发展到什么地步了?这些,我们不是应该同样需要关心吗?国外研发的新药,有专利保护期,所以国内才会迟迟不上市,而那些得了病的人,国内没有药,只能去国外买药,治病。我们的生死大权还是掌握在别人手中。而这样的现状,该如何改变?看到昔日的中药道地药材市场,现在竟然也开始遍布假药材。中药的疗效无法发挥,药效疗程更加缓慢。所以,在人才的培养,输送,药物种植的控制管理上,不是应该加强嘛?不是应该更加关注这些基本的问题吗?除了医和药,还有一个,医疗器械。这,不也是需要医改的一部分么。这块深水区,难道就没有人关注了嘛?这本书,算是基本揭露了一些行业内的状况,报告文学具有真实性,但是各个目录的条理,逻辑还得需要再加整合。书中多次提到相同的内容,看着难免有些影响深究探讨书中内容的兴致。而书名虽然为无药,但基本上主要地还是在讲医改,感觉像是大国医改2。不过,其真实性还是值得赞赏的,就像柴静日前做的那个关于雾霾的视频。这本书,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医改的道路,我们究竟应该怎么继续往下走呢?这也是我们全民关注的问题。春天,马上就要来临了,医改的春天,在哪里呢?为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当然不单单只是政府,医院,药企的责任,更是全民一起的责任。我们,即使现在还无能为力,以后,也一定可以强大到可以改变现在这个“看病难、看病贵”,“医患纠纷”这类问题的吧。什么事,都还是得从人人做起呢。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习惯性关注医改的东西,看到底是不是中国特色就搞不拢
  •     朱幼棣作为我最尊敬的体制内学者,之前的作品带给我太多启迪和震撼。本书延续《大国医改》的话题,更多围绕医药体制的问题展开。很同意朱老的观点,以药养医的弊端,根本在于医药体制过于行政化,层层管理,最后造成了逐级的权力寻租。想要改变,就得从整个体制的顶层设计改革,绝不是打击一下商业贿赂,倡导一下医德医风就可以解决的。可惜的是,本书章节繁复,话题常有重复,立论也不够明晰,可以看出,这是一本由采访和专栏文章拼凑而成的作品,和之前条理分明鞭辟入里的大国医改相比,实在逊色太多
  •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     没看《大国医改》,《无药》更像是本集子吧,所以体系不够严谨,但有些问题的探讨、观点的视角还是特别的。可惜作者已去。
  •     新华社记者出身。可惜这题材不对,局外人终究是隔靴搔痒
  •     朱幼棣新作。医改五年,刮骨未见疗毒,新伤覆满旧痕,无药?有药?医改之春,前路堪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