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

出版日期:2015-1
ISBN:9787100109965
作者:[法]雨果
页数:498页

内容概要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等。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译者简介:
李玉民,首都师范大学外院教授。教学之余,从事法国纯文学翻译二十余年,译著五十多种,约有一千五百万字。主要译作小说有: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巴尔扎克的《幽谷百合》,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莫泊桑的《一生》、《漂亮朋友》、《羊脂球》等。

作者简介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雨果于1831年发表的一部小说,主要围绕吉卜赛姑娘爱丝美拉达与敲钟人卡西莫多、主教代理克洛德•弗罗洛、骑卫队长浮比斯之间的故事而展开,揭露了当时教士的阴险卑鄙、宗教法庭的野蛮残忍、贵族的荒淫无耻和国王的专横残暴,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歌颂了人性的真、善、美。它引发我们进行反省与思考,让我们回归理性本身,能更真实、客观地去认识与理解“善”与“美”,这对我们审美、价值取向的建立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同时,它所高度赞扬的善良、无私与爱更是我们所应当坚持与追寻的。


 巴黎圣母院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在网上买的时候没注意,结果买成了学生版。一开始有点儿不适应,不过其实也没什么。《巴黎圣母院》的开头简直太搞笑了!教皇的犄角!这绝对是目前我看过的最搞笑的名著了!读到女主角和浮比斯约会前后,基本上胃口大开,忍不住一口气把专门写给学生的每一章的剧透都看了,结果发现卡西莫多竟然把克洛德杀死了——从此之后,就感觉这本书再也看不下去了。正文开始前,书中附有主要人物分析。既然是学生版,我觉得应该可以把它当做是一般人们或官方对《巴黎圣母院》的观点。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对三个人物的分析竟然都和我心中的不太一样。1.女主角。女主角是善良的,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她对克洛德的反抗能称为是对爱情的忠贞吗?我觉得这个词不太合适吧,因为女主角和浮比斯之间就没有忠诚不忠诚的问题啊。我觉得把拒绝克洛德理解为保持自尊、坚守底线、不屈服于暴力比较合适,或者至少也得是对想象中的“爱情”的忠贞。另外,女主角对浮比斯的爱怎么能用“纯洁”来形容呢?我觉得那完全就是愚蠢啊!2.卡西莫多。一直以来,卡西莫多可以说是文学中外在丑而内在美的代表人物。可是现在我真的看了《巴黎圣母院》,却反而不这么认为了。这个卡西莫多,性格十分简单粗暴,喜欢钻牛角尖,基本上就像一条狗一样(绝无贬义)——只认识自己的主人,对其余的人见了就咬。一开始,克洛德是他的主人,所以他能对克洛德十分忠诚。可发生他口渴事件之后,他的主人的对象有了转移,成了女主角,所以到了后来变得“六亲不认”了。尤其是丐帮一段,我简直感觉太血腥了。约翰死得也太惨了点儿。话说他和约翰应该是相互认识的,或者至少他也应该知道约翰和克洛德的关系,他摔死约翰的时候就没有一点点犹豫?而更夸张的是,传统观点竟然把卡西莫多杀害养父的行为看作是对正义的伸张!我只能理解为,这种残忍的结局是戏剧高潮的需要,是“观众”(因为这本书太有戏剧感了,所以受众与其称为“读者”不如称为“观众”更合适)抒发无所事事的愤怒的需要。跳出故事,如果我们看到这样一条新闻会作何感想:一对养父子同时爱上了一个女孩,但是女孩对他们二人都不爱,最后养父杀了女孩,养子杀了养父。我想应该有不少人会说——“脑残啊”。如果新闻中补充一句,说这个养子是个残疾人,也许会有补充道——“变态呀”。我觉得像这种对罪恶行为的美化不应该是在名著里出现的情节。这本书常常会把“关键句”划出来,并且在旁边注释大家应该从这段话中学习到的东西。我觉得最应该注释的就是卡西莫多杀死克洛德的那一段,结果它反而没有。真正的善良,不是只能对一个人好,而是认为所有人的生命都是可贵的;真正的爱,也不是只能爱一个人,而是能爱这个世界。3.克洛德。人物分析中把克洛德看作是宗教禁欲主义的牺牲品,我觉得这就像“丑恶的资本主义”一样可笑,是在严重带有片面意识形态下才能说出的话。即使是现在,天主教的神父还是不可以结婚,中国的出家和尚也需要禁欲,怎么没人去“拯救”他们?反观日本的僧人可以结婚,我们反而会笑话他们对宗教没诚意。所以,克洛德的根本问题不在于宗教禁欲主义。【以上这段话的观点暂且保留,因为我也只是从现今大家对宗教的“态度”中推论出来的,也许大家的“态度”本来就不对。】如果非要和宗教挂钩,我认为问题出自当时宗教的虚伪上面。其实在这本书中,我最搞不懂的人就是克洛德。他抚养约翰不说,还收养了别人都诅咒的孩子,而且耐心教他说话,对困境中的格兰古瓦施以援手,从这些表现上来看,他应该是一个挺有爱心的人啊。心理学认为,人的性格是在七岁以前就形成并且基本上终身不会改变,可是克洛德前后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反差?对此,我认为有如下可能,但具体那种成分更多,实在不知道。(1)克洛德自幼离开父母,去上神学校。如果离开父母时还未到七岁——即人格最终形成时期,他就离开了有爱的环境;而神学校的环境太复杂,充斥着虚伪等等负面因素。因此,克洛德爱人的能力并没有被培养起来,他对他人的关心多出自于责任,而非爱。约翰很好理解,他是他的弟弟,只能由克洛德照顾;而他对卡西莫多的关怀是他对弟弟的责任感的延伸,因为他想替弟弟积点阴德;但至于他和格兰古瓦的关系是怎么由责任发展出来的,我就不好意理解了。如果以上判断正确,那么可以说克洛德对女主角的爱并不是真正的爱,而是一种好奇,一种对得不到的事物的羡慕嫉妒恨。(2)如果克洛德已经从父母那里习得了一部分爱的能力,那么他爱的能力是不成熟的。他的爱伴随着权利及回报。这一点很好理解。从他所“爱”的三个人身上,他或多或少都得到了应有的回报:从约翰那里,他得到了偶尔的嬉戏和开心,还有对自身身为兄长、身为人的一种肯定;从卡西莫多身上,他得到的是极度的忠诚;而格兰古瓦,可以说是一个有点儿脑子的谋划者。克洛德是我在读《巴黎圣母院》时感触最深的一个人。而更夸张的是,能让我明确感到爱别人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的,是书中对克洛德对幼年约翰的照顾的描写。说了半天人物,再说一说这本书的最大特征——戏剧化。我总结了一下它符合戏剧特点的一些地方。1.故事时间线紧凑,故事发生地点集中。2.回忆部分会用剧中角色讲述的方法,而不是全能视角。3.基本上每一章都有明显的“落幕”的感觉。(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种东西……)4.许多对话基本上不太有实际意义,只是为了添加趣味性。5.配角类型化。这其中最以约翰和格兰古瓦为例。约翰≈丑角+解说+链接人物关系格兰古瓦≈负责搞笑的+链接人物关系这本书是学生版,还在封皮上总结了《巴黎圣母院》的关键词——善良。我觉得这个词不太能表现这本书的内容,也不适合写在封皮上作为教给孩子们的品质。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在书中善良的人都没有好下场。所以孩子会不会问善良有什么用呢?我认为对善良的学习,不宜从小说中习得,因为如果善良的人没有好结局,孩子会认为善良不仅是没有用的,而且是对自己有害的;可如果善良的人有了好结局,孩子可能会形成一种功利主义,认为善良是应该有得到的付出。我觉得,学习善良,应该读一些哲学书。我现在认为,孩子其实没有必要过早阅读名著。一来,孩子没有社会阅历,文化知识也有限,许多名著根本读不懂,如果勉强读了,不仅没有收获,反而可能会认为自己已经读过这本书,将来没有必要再读了。二是,许多名著都是揭露社会黑暗面的,孩子读了恐怕会对社会形成不健康的偏见,不利于孩子成长。我认为,我们最想应该培养给孩子的是爱,而不是阅读能力。也许早期读一些优美的诗歌会比较好吧。简单说一下我认为的12岁以下儿童不宜阅读的名著类型:1.三观不正的。其实名著也有三观不正的,只是它不会那么明显。我认为《巴黎圣母院》就属于三观不正。如果阅读,事后一定要和孩子进行讨论,不要让孩子人云亦云,怀有错误思想。须知,即使是官方的、主流的观点,也不一定正确或准确。2.过于揭露社会黑暗面的。例如《高老头》。如果没有指引,有些孩子读完了可能会变得拜金,殊不知像那样不孝顺的女儿也是父亲一手造就的,根本问题在于教育,而非金钱。这类名著感觉应该18岁禁。3.部分内容三观不正的。例如《鲁滨逊漂流记》中对原始部落的描写。如果阅读,也要加以指引。4.其他一切不利于培养孩子爱心的名著。天哪,广电总局怎么不找我啊,只要我一出手,12岁以下的,谁也别想看电影!还有这本书的注释方法,和一般的不太一样。在未读之前,我把这种注释方法吐槽了一万遍了,然后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如此僵硬,对新事物(?)如此不能容忍。其实,在读过这本书之后,我竟然发现,本书的注释方法比一般的那种要方便一些(因为不用上下找着看),只是看上去不整齐……(2016年3月)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这本书最难以容忍的是旁批以及所谓的素质阅读。另外,跟教科书中所说的似乎不一样。我已经觉得厌倦了。我们的世界有太多的节译本与删节本。里面描述令人最动容的是法国精神。尽管有盲目之处。但是法国精神在其中展露无疑。在乞丐之王审讯著作家的时候,一切都具有太多的戏剧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