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蕾丝·德斯盖鲁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7532145614
作者:[法]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页数:222页

内容概要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Francois Mauriac),1885—1970, 法国天主教文学大师,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诗人、杂文家、批评家。1885年10月11日出生在波尔多。1906年赴巴黎从事文学创作。在出版了两本诗集后,于1913年发表了第一部小说《身戴镣铐的孩子》。三十七岁时发表了《给麻风病人的吻》,从此进入创作的旺盛期,相继发表了《火流》《母亲大人》《恶》《爱的荒漠》《苔蕾丝·德斯盖鲁》《终点》《蛇结》《弗龙特纳克的神秘》《黑夜的终止》《黑天使》《未知的海》《法利赛女人》《被爱的和被恨的》《羔羊》《昔日一少年》等重要小说以及一些诗歌、剧本和文艺评论集。其中《爱的荒漠》获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莫利亚克1932年任法国文学家协会主席;1933年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1958年荣获法国国家荣誉勋章。1952年,奠里亚克因在小说中“深入刻画人类生活的戏剧时所展示的精神洞察力和艺术激情”而获得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书籍目录

人性的深度——莫里亚克小说系列总序(董强)
苔蕾丝·德斯盖鲁
苔蕾丝在诊所
苔蕾丝在旅馆

作者简介

《苔蕾丝·德斯盖鲁》是莫里亚克众多小说中的名篇。苔蕾丝是一个聪明而自负的姑娘,她的父母处于门第观念将她许配给一个庄园主的儿子贝尔纳。她对苔蕾丝冷若冰霜,憧憬爱情的她对此感到极度苦闷。她篡改了丈夫的药方,企图把他毒死。丈夫为了避免家丑外扬,在法庭上证明妻子无罪,但在庭审之后,他把苔 蕾丝幽禁起来,折磨她的身心,继而把她带到巴黎,让她独自流落街头。这部小说是莫里亚克对资产阶级门第观念的一次强烈挑战,小说表明苔蕾丝是这种门第观念的牺牲品,门第观念是苔蕾丝全部不幸的总祸根。作者又一次出色地运用了追叙和内心独白的技巧,往事和现实,风光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浑为一体,使作品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苔蕾丝·德斯盖鲁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第一次听闻《苔蕾丝·德斯盖鲁》,是在一辆公交车的广播上。阴雨连绵的天气,伴随着主持人低沉沙哑的嗓音,给这本书平添了无穷的魅力。可是书买到手后,我先后读过三次,每次都没有超过一半。究其原因,大概是不太习惯书里面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吧。不过刚刚,我终于咬着牙把它看完了。苔蕾丝的故事其实特别简单,就是妻子意图谋杀丈夫未遂,被丈夫囚禁一段时间后又重获自由的故事。那么看这本书到底是在看什么呢?全书用了大概三分之二的情节在讲苔蕾丝为什么意图谋杀丈夫。为什么呢?苔蕾丝是【偏僻边城】里一个【聪明有思想】的女孩子,当地的传统就是女人要结婚为家族而活。苔蕾丝小的时候是憧憬过嫁给当地相对没有那么俗气的有钱有势的老公,然后数着钱过日子。但是结婚以后,她无法和老公沟通,他觉得老公俗气。怀上孩子以后,所有人又都只关心她的孩子,并且理所应当的认为生了孩子的女人就应该全身心的为家族而活。但是苔蕾丝觉得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她要为了孩子放弃自我?这本书可能会有很多角度去解读,比如不要嫁给无爱的婚姻、不要与世俗妥协、婚姻里的沟通或者两个人的思想差异等等。不过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那种,明明知道自己在困境里,知道自己要改变,但是却无从下手、无法挣脱的无力感。苔蕾丝真的不可怜,她出生在中等偏上的人家、嫁给了中等偏上的丈夫、生了健康的女儿,是周围的人所羡慕的对象。苔蕾丝也真的很可怜,她知道这一切不是她想要的,但是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只模模糊糊地知道自己想要自由,但是她自己都不能确定什么是自由,为什么要自由,怎么得到自由。而这一切最可怕的原因,是她读书太多。如果她不读那么多书,她就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不知道别人的思想,可以理所应当地接受周遭约定俗成的观念,也可以和同等水平的丈夫交流,不会有那种无法沟通的无力感。可是如果选择读书呢?那就是被身边的人催工作催婚催生孩子,知道这不是自己想要的,但是又没有办法改变这一切。是被朋友圈微博刷屏,要做一个有用有趣的人,但是有不知道到底什么算有用,怎么叫有趣。我想,最可怕的就是知道自己不满足现状,知道自己要改变,但是其实又不知道该做什么。那么到底要怎么办呢?这本书没有给出答案,苔蕾丝不知道。她只是凭着感觉知道自己不想要现在的生活,然后顺水推舟的试图谋杀了一下丈夫,谋杀失败、发现自己无法改变生活后就自暴自弃了。 显然这不是什么好的方案。而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就是让我们体会一下这种感受,然后让我们去好好反思一下,该怎么过自己的人生吧。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女性的犯罪动机 莫里亚克喜欢把女性写的很模糊 你根本想不起来这个女性的外表长什么样 模模糊糊从始至终就像一团雾 心理描写挺好看 尤其是从法院出来 一直到家 准备忏悔的整个过程 一气呵成 非常的厉害
  •     很棒,两个短篇尤其
  •     讀這本小說的時候剛好看到外灘畫報對桂裕芳的一篇採訪,說她對於翻譯很挑,量少而精。但這本著作來說,我覺得翻譯得生硬之處其實挺多的,甚至后兩篇附文的譯者鮑葉寧也比她的翻譯要好一些。不過不懂法文,說不定有些文段的確很難處理就是了。比起電影,小說似乎更完整地描繪了苔蕾絲那種虛無和無奈的狀態,有些細節還是挺有意思的。
  •     生活的艺术就在于舍弃一种低下的欲望去追求一种更为高尚的欲望。小说家笔下的一曲女性悲歌。
  •     比起介绍里说莫里亚克是为了打破阶级制度,我更愿意相信他是描写了孤独。一个自视甚高的女人原本以为没有爱情也能过下去,结果遇见了她所谓的爱情,她拼命抗争,与其说是为爱情,更可说是为孤独,拼命挣扎想要人群的温暖。写得太对了,让我怀疑莫里亚克究竟是怎么揣摩的女人的心理,剖析好透彻。
  •     渴望远离孤独而又深爱孤独。
  •     前三分之二篇幅,单写苔蕾丝从诉讼院回家一路上的心理状态,勾勒了恶念渐渐滋长的轨迹。妙就妙在作者模糊了客观视角和角色的自我剖析,这是冷静的自白,还是一时兴起的忏悔,又或是秘而不宣的自我开脱?下一章夫妻一见面,一切路途中的幻想灰飞烟灭,真是生活的悲剧。最后巴黎街头的场景是追魂摄魄的一笔,与福楼拜和左拉相比,莫里亚克的女主角更像是一个迷。当无尽的荒漠和树林化为石头城市的熙攘人群,作家留下了一个开放的结局。
  •     爱的荒漠绝对好读 但是苔蕾丝绝对复杂 以往小说里找不到这样的女人 莫氏把现代文学的暧昧性体现的淋漓尽致
  •     诗意的旁观者
  •     当初读《爱的荒漠》时感受到的细腻优雅,对于心理的深刻体察,在这里都看不到了。。作者想写一个“坏女人”,却似乎坏得不够,是因为作者自身宗教信仰的原因吗?想要去理解他的时候,始终感觉隔了一层。
  •     「苔蕾丝在昏暗的车厢里回想她生活中这些纯洁的日子。纯洁,但充满了一种脆弱的、迷惘的幸福。而这一线朦胧的快乐,她那时不知道这就是她在人世间唯一的快乐。」不知道为什么让我想起另一个不幸的女人,包法利夫人
  •     后续的两个短篇,因为是连续看完的,所以有点别扭
  •     应该算是我读的莫里亚克的小说里最出色的一部,在月阅读它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像女主人公一样挣扎、一样痛苦。我摘录了里面的大量句子,现在读来依旧让我感慨。
  •     大概就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不甘于被世俗限制,又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的心路历程吧。其实当代很多人也是啊,觉得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但是又不知道能做些什么来打破无聊和约定俗成的禁锢
  •     莫名觉得有几分像《还乡》。主人公没有形象,只有一张影子。
  •     拼命摆脱命运的束缚,爱情永远是苔蕾丝心中的一座灯塔
  •     非常喜爱,印象最深刻的是描写婚姻中两个人无法沟通的无奈
  •     并不是写实的手法,很多关键的事件的心理其实没有写出来,很多对生活在那边的女主角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可能只被一笔带过。全书的内核的确是不满婚姻、被束缚的有浪漫主义精神的女主的心理,可这和上个世纪的那些名作相比,多了哪些颠覆呢?不想作一名只会因作品与自身境遇契合而感动的读者。
  •     第一遍看完 不大懂作者想表达的意思 至少觉得苔蕾丝这个古怪的小姑娘 在接受家庭安排的婚姻时 还是憧憬过爱情的 憧憬过和丈夫贝尔纳好好过日子的 即使是漫长又无聊的余生
  •     【2015.1.25~1.27】莫里亚克的故事于今已经相当老套了,所具有的宗教情结远远不能打动一个无信仰的旁观型读者。正文反而不如书后附着的2个短篇《苔蕾丝在诊所》《苔蕾丝在旅馆》好。苔蕾丝的杀人动机交代的还是不够完全,不够具有说服力。莫里亚克注定是要被时代抛弃的,他过时了。
  •     作品应该是本好作品,但是这浓浓的翻译腔……
  •     远藤周作《深河》里提到的小说,一个不愿意淹没在婚姻家庭中的女人 心理剖析很细腻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样做,也许是为了能在你的眼里看到不安、好奇”……
  •     以前没读过莫里亚克的作品,说实话连听都没听说过。但是觉得就这本书来看还是蛮合我胃口的。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刻画入微又不让人觉得枯燥;环境描写也富有诗意和韵味。两个短篇里更喜欢《苔蕾丝在旅馆》,主人公的自我剖析很到位,跟菲利的情感线也很好地反映出苔蕾丝多年来感情生活一塌糊涂的深层原因。这样的一个人物既让我心生同情,又令人思考人对幸福、爱情理想化的追求到底会不会有期待的结果?苔蕾丝作为这样一个敏感、理想的女人注定要经受生活的颠簸甚至摧残。文化大背景是主因,个人的缺陷也是帮凶。
  •     附的两个短篇欠佳。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