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6-9
ISBN:SH10248-0102
作者:[奥] A·阿德勒
页数:242页

作者简介

阿德勒,弗洛伊德心理学派的泰斗之一。他对于童年境域之于人类精神世界成长的探索独辟蹊径,成为个体心理学派的开山鼻祖。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他的心理学经典《生活对你的意义》(中国译为《自卑与超越》)详细解读了“童年自卑”情结和“男性钦慕”情结对于人类成长的作用,如今已成为西方心理学理论的基石之一。


 自卑与超越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以下只是读者的一些支离破碎的感悟,仅代表个人观点】“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所以自卑并非坏事,并不是懦弱或异常的象征。实际上,自卑感是隐藏在所有个人成就后面的推动力,是人类地位增进的原因。”做你自己,不要去模仿别人。我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提不起劲儿来,觉得自己不幸福了。因为当下我的心境我所追求的和现实要求我努力与付出的方向不一致。也许现在的我在某些人眼里应该是幸福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对幸福的定义是学业有成,所以身为清华学子的我就理所应当是幸福的。可是我自己呢?我应该把幸福定位在哪里呢?——内心不求太多,充满好奇,常怀感恩。我喜欢什么,我需要什么,我能做什么,我擅长做什么,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我最看重的是什么。即使这部分的我你不喜欢,但那不代表我的这部分就是坏的,就是应该被抑制,摒弃的;即使这部分真的是我的缺陷,但那是真实的我的一部分,它是我的一部分,因为人无完人,我有权利拥有,也注定会有缺点。我可以尝试去发现,认识,接纳自己的不足,接受他人的观点去改正,但是我没有必要为自己的这部分感到负罪,甚至去压抑隐藏,试图摒弃这部分的自己。在一个人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由于受到成长经历的局限,个体必须依赖于外人的评价,并逐渐将这些评价内化,从而慢慢认识自己。因此,我们小时候会特别在意家长、老师或周围同学的评价。当我们对自己的认识达到一定水平后,对于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而且此时自己各方面的表现也相对稳定,因而已经能够对一件事情建立自己的判断,因而别人的意见就会仅仅作为参考。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应当因为他人的赞扬而过于洋洋得意,也不会因为他人的否认而过于耿耿于怀,因为我们心里有一杆秤,不会过分依赖于他人的评价,我们很清楚自己做的如何。也因此,我们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最重要的是能否让自己满意,因为最具有发言权的莫过于自己,自己才是每件事情的亲身经历者,一件事情做得如何,只有自己才最明白个中滋味。我们都知道,人的一生不可能凡事都一帆风顺,生活的磨难与考验会不经意地降临,这不是个人主观所能控制的,我们所能够把握的是面对挫折时的心态。一个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实际生活中慢慢历练出来的。不要去盲目羡慕、崇拜那些各方面总是表现优秀、经常得第一的人,因为这只是生活的一个方面,一个能真正适应社会、环境的人不一定要在各方面表现得都很完美。经历过一些挫折,并经过自己的调整与努力重新回归到良好状态的人,才能更加理性、从容地面对人生得失。首先,做到“自己的最好”。然后,成为“最好的自己”。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总能找到比自己更有钱、更漂亮、更有才干的人,所以一定要把目标定在自己能比较容易达到的范围内。每个人都有缺点,都有不太成功的地方,不要总是羡慕别人,要以一种更积极的眼光去看待别人和自己的长处。【“投射”的心理防御机制】某些人认为在被拒绝后,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跟自己是一样的。而且他们往往对被拒绝的后果充满了可怕的想象:她会无地自容;她会被排斥——孤身一人,无依无靠;没有人喜欢她,也没有人愿意帮助她;她因此感到孤独、痛苦和无助。但拒绝起到保护自我完整性的功能。那些无法拒绝他人的人往往是在抹杀或者模糊自我界限,从而丧失或者削弱了自我。无法拒绝他人的人往往内心对依赖有深深的渴望。他们觉得没有别人就无法生存,他自己只是个寄生者,而对方是寄主。没有对方的认可,他们就会孤独无助,他们就会不复存在或者变得脆弱不堪。从小事开始“我能行”,不仅能说,而且能做,逐步积累成功的经验,时常对自己进行正面的暗示。【认识自己】反省自己在生活中的点滴表现,总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尊重他人的态度和评价,让这些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建立积极的自我肯定。“理想我”与“现实我”。积极的自我不仅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优势,也了解自己的不足与劣势,能够分析哪些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哪些是属于无法企及的,从而进行积极的自我肯定,向着理想自我迈进。在现实生活中,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总是存在着一定差距的,而这种差距正是我们不断进步的动力。为了装出一副完美的样子,我们的身体、精神和心灵都承担着重压。我们需要学会原谅自己,允许自己在适当的时候表现出私心和欲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真正的自尊和自爱。真正接纳自己的人,也会接纳别人。为什么我不喜欢我自己,是不是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太高了?还是我总是专注于自己没有完成的事情上?直面自己的不足是痛苦的,尤其是仅仅因某一方面的缺陷儿产生的自卑感,常常弥漫开来导致全面的自我否定。为了避免被这种毁灭性的评价打倒,我们需要在冷静下来的时候好好梳理清楚自卑感的来源,让接下来的行动有的放矢,也便于在努力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进步。自卑的补偿机制:直接型——克服这个缺陷,解决它。间接型——发展别的,绕过它,接受自己的这点缺陷。成功的补偿:以正确理解生活的意义为基础,获得人格的进一步完善,要用富有建设性的实际行动来弥补自身的缺憾。
  •     话说这本书的语言特别通俗易懂,是我目前读过的最好懂且最有兴趣读下去的心理学书籍。阿德勒对自卑的定义是“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情结。而自卑产生的原因是自卑者害怕自己行为不当,因为他们把自己的成功目标订的太高了。我想到了《神经症与人的成长》里面强调的,“应该”是痛苦的根源。我觉得这两种观点非常相近。书里从三个生活问题(我们居住在地球上,被分为两种性别,必须和我们平等的人类交往)出发,强调合作是人类最大的使命,并指出无法与别人合作的人常常会是生活中出现问题的人。而容易在长大后出现问题的儿童一共有三类:身体器官有缺陷的儿童,被娇宠的儿童,被忽视的儿童。尤其是关于被宠坏的孩子,我有点儿感触。书中说,“他们通常会认为与众不同是他的天赋权利。结果,当他进入一个不是以他为众人注意中心的情境,而别人也不以体贴其感觉为主要目的时,他即会若有所失而觉得世界亏待了他。(P17)”我突然想到了郭敬明的小说有木有!他在《小时代》里面的那句“在大大的绝望里,小小地努力着”简直神了!以前觉得很搞笑,现在反而觉得郭敬明完全掌握了我国青少年的心思啊!佩服!另外还说到被宠坏的孩子结婚之后的情境。“有时候,两个仍旧依赖在父母身上的人结了婚,他们会过分重视他们和原来家庭之间的联系,当他们提到‘家’时,他们指的是他们双亲的家。(P119)”我不禁想到了中国的家庭。网上有许多有关凤凰男的奇葩故事,而现在的新婚夫妻对原来家庭的重视程度似乎也比旧社会的时候强很多——比如我认识的一个女生即使结了婚、也宁可和父母住一起而不愿回新家。结合本书,我认为主要原因是现在夫妻生的孩子少、甚至是独生子女,父母自然而然地把全部精力放在子女身上,希望他们能服从自己、对自己产生很大的兴趣,而这无疑破坏了孩子与社会其他人合作的欲望,而这种欲望造成了他在婚后,仍然觉得以前的家才是真正的归属,因为以前的家可以宠着自己,而现在的家却需要自己去付出。虽然阿德勒提到了之前所说的三类儿童,但是可以看出,他对被宠坏的儿童可以说是讨厌至极了(而对另外两种情况则更多的是抱以同情)。现在中国年轻夫妇的生活出现问题的新闻越来越多,这是不是和独生子女政策也有一定关系呢?在我们的城市里,儿童在家是独生子女,其中有许多从小就学会了和别人攀比,在学校又背负着升学、考试的压力,电视剧里吹嘘的也都是些英雄主义,儿童十分欠缺与别人合作的学习。在书里的最后一章,提到男女不平等的问题,作者觉得这种问题是无法由个人的反抗来解决的,个人的反抗反而会带来更多的麻烦。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的是更大的力量来帮助人们改变整个社会的文化态度。我想,不仅仅是婚姻问题,在许许多多的有关合作的问题上,我们都需要更大的力量来引导我们。可是,更大力量的所有者又……PS。书中反复强调,一个人的记忆是非常重要的,尽管它不一定是对当时事件的客观记忆,但是别人却能从中了解到这个人对周围世界的主观定义,而早起的记忆更加重要,因为它是一个人对世界的第一印象,会影响人的一生。(话说我好想让阿德勒帮我看一看我的第一段记忆啊~~)而我最吃惊的是,当一个人在内心深处对自己应该怎样面对这个世界、怎样实现优越感有了想法之后,他今后在自己的生活样式中,便不会犯错。即使在别人看来是很愚笨、不可理解的行为,其实也是那个人实现目标的其中一种手段。看到这里,我突然觉得,大家都好有心计啊……补1:在看完这本书之后,偶然看了一个短篇漫画。在次子出生之前,长子被父母宠爱、期待着。但随着次子的成长,他在容貌和才能方面都渐渐超过长子,父母的关注很快就转移到了次子的身上。长子对自己的弟弟心生恨意,一心想要夺回自己的地位,他逼迫次子发布令人不堪的照片,还用烧红的金属夹子毁了他的容。本来这只是一部内容扭曲的漫画,但结合这本书,突然觉得作者对长子的心理抓得很准。只是这样优秀的次子竟然一直对长子抱有憧憬之情,并且为了讨他的欢心而去做父母讨厌的事情(比如偷东西而进警察局),似乎有些不太合理了。补2:今天去图书馆的时候,听到两个管理员阿姨在聊天,没想到其中一个阿姨说的情况简直就是本书中所提到的典型案例啊!次子比长子聪明伶俐,父母对次子宠爱有加,长子没多久便开始有了眨眼睛的毛病。家长先带长子去医院,没有检查出任何毛病。医生建议去看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问他们,家里是不是还有个老二,他们说是。心理医生告诉他们,长子眨眼睛的毛病其实是为了能吸引父母的注意力。我以前看心理学书籍,总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可是这次活生生的例子就在身边,不得不佩服阿德勒的深入观察和研究啊!但是那两个聊天的阿姨说到这里,却不约而同地笑了出来,好像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似的。而其中一个阿姨继续说,父母带着长子回了家,但是因为次子的聪明伶俐,对二人关注度不同的情况还是一如既往,没有任何改变。而长子因为有眨眼睛的毛病,所以在幼儿园里常常被同学欺负。这时,说话的阿姨发现我在听,于是我很尴尬地走了,其实我本来应该再在附近转一转、听一听的。在回家的路上,我不禁想象着长子的未来:因为“有毛病”而被同学欺负,这大概将会成为他一生阴影的开始吧,也许他将会变为一个自卑的人。但是这个长子作为一个还在上幼儿园的小孩,即使直接告诉他,他也不会明白自己不是被眨眼睛的“毛病”所掌控,而恰恰相反,是他在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掌控着这个“毛病”。可见在次子出生之前,就要让长子学会喜欢上未来的弟弟妹妹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而更令人伤心的是,他的父母在了解原因之后还不反省自身,身边的朋友听说了这件事还觉得这很可笑。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儿童来说,是多么重要啊!也许仅仅只是一个信任或淡漠的眼神,就能决定这个孩子的性格和未来。而我们身边的许多家长,根本就不明白这一点!我觉得我们现在太需要一本由心理学家写作的、教家长如何教育儿童的书籍了!太多的家长标榜着自己的对孩子的爱,但是他们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去爱!然而更悲惨的现象也已经被阿德勒指了出来:那些最需要被教导如何与儿童相处的家长恰恰是最不愿意学习的家长!
  •     “3岁定80”这句话和书中多处提及的“生活样式”这个概念应该是一致的。按这个道理说,了解自己,就是了解自己的“生活样式”,了解别人,就是了解别人的“生活样式”。作者分析了人的成长过程中以及个人的“生活样式”的形成,为读者提供了了解自身的方向和依据。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阿德勒师从弗氏,却又背叛弗氏。同样精神分析派系,弗氏的理论有种宿命的感觉,而且基本上以消极的元素作为基础;而阿德勒却打破定势,自卑为动力来为自我不断超越。正如他的人生给人希望。
  •     两分半
  •     通俗读本,又是涨情商的一本书,值得看看。
  •     好吧,从老爸的书柜中挖出这本书,书角还被蟑螂啃去了。不得不说这本小书简直太符合我口味了。书成于1932年,却超越了那个时代,我居然在其中看到了女权主义观点。书中以人的个体成长为线索介绍了各个阶段可能遭遇的自卑及风险。这本书好处在于:首先,这本书的理论极其契合我的个人对心理的体察,很符合我的口味;其次,这本书举例子举得十分经典,简洁易懂;再者,书的语言风格幽默有趣,看着不枯燥,时不时地就吐槽一下弗洛伊德的观点,笑死我也。赞赞赞,阿德勒的思想居然超前了这么多年真不愧是心理学经典著作。
  •     看看
  •     1清醒和睡眠过程心里状态一致,睡眠过程少了社会约束条件。2精神病犯罪者等的解决困难的方式错误。3 人类是需要合作的动物,职业友谊婚姻都是良好的合作方式。4童年的身体缺陷会形成其他方面的补偿,四岁之前性格养成。
  •     人是在追求优越感的时候犯了错。
  •     人生来具有自卑感,通过行为超越来获得优越感。对个人的生活兴趣影响到虚假的优越感,难以摆脱自卑;而正确的与他人共享的兴趣,带来真正的优越。
  •     1、读完后对心理学有初步的认识,但感觉还有更多知识值得去学习。2、能意识到现在的人生态度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形成,认清自己,接受自己。3、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正确的婚姻观?
  •     阿德勒,弗洛伊德心理学派的泰斗之一。他对于童年境域之于人类精神世界成长的探索独辟蹊径,成为个体心理学派的开山鼻祖。本书即是他的心理学经典《生活对你的意义》的中文译本。
  •     虽然不敢全部认同,但是还是蛮有用的
  •     什么鬼。。。。
  •     有待重读。
  •     我们都想改变现状,让自己处于更好的环境,那种环境必然是现在的自己得不到的,因为得不到,必然会因自己的“弱小”而产生自卑感,而关键就在于,我们必须承受这种自卑感,并且相信自己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一定是可以改善处境的,从而不断超越自己。相反,无法承受这种自卑感的人总是在怀疑,怀疑“弱小”的自己是否能够改变处境,从而徘徊不前。这让我又想起了赵校长时常挂在嘴边的两句话:“人生就是自卑与超越的博弈”,“成功的人能赢敢输,失败的人想赢怕输”。现在看来,思想大概都源于此。
  •     神一般的书,要反复阅读。
  •     读过此书之后发现有些解释确实很有道理,过分关注自我而失去社会兴趣的人确实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同时学会合作也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容易。但是对文章中的部分观点不敢苟同,总体来说对于疏导自身不良情绪,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还是有用的。
  •     第二遍还是第三遍,这一遍看到合作,童年,对情境的认识~~这一遍,最有用的是“人及其同伴”这一章的内容,颇受启发。用来审视自身。
  •     写的太准了,很多地方就是我的真是写照,希望看完后能让我走出那个错误的世界。
  •     跟《梦的解析》类似。
  •     有一个版本是羽毛封面的,请问那个版本是谁译作的??
  •     合作
  •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     个体心理学强调合作的重要性。个体要积极融入社会,与社会建立各种个样的联系。确实,在这个社会上只有合作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有分工才有效率,毕竟个体太渺小……
  •     心理学启蒙,不可思议
  •     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它几乎影响了我的一生。
  •     似乎大学看过,有些部分对历史唯物论有启发
  •     很值得一读 人的经历并没有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你的期望是什么 这会直接决定对于同样经历你会有怎样的解读。值得反思和审视自我,明白问题在哪才能去改善或者修正,其它盲目的苛责、掩饰和自我安慰都无济于事 关于“童年成长、教育里父母和社会的责任、犯罪心理和缘由”,也很值得深思。无论是心理健康,是有残缺,甚至罪犯,本质都是作为人,一生原始的动力都是追寻优越感。只是因为个人合作能力的限度和社会兴趣的丧失,导致他们以一种病态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来得到顺应自我的情感和慰藉。没有认清界限分明的社会规则,或者说干脆不在乎。为了某种意义上的优越感和自我认可,不惜一切代价,用一种明显错误的方式 个体心理学相较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可能更容易接受,不把一切归咎于性。可以再多找相关的书来学习下
  •     复习四级的时候在图书馆翻到的书(所以说我究竟躲到哪个阴暗的小角落了啊!),可能也是命吧,那段时间心情特别差,看完这本书在书架旁边哭了一中午……现在想想,可能是饿得……
  •     本书主要讲了:人生意义很重要,四五岁就能决定对此意义的看法,“合作”是人生中各种成功失败的关键词
  •     感觉有时间应该看看其他人翻译的版本。
  •     对生活和工作很有帮助,同时能更好地理解他人,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和爱护
  •     感触良多。
  •     靠着在其他方面寻找优越感而拜托自己内心的自卑,真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罢了
  •     终于找到这个老版本的了
  •     「嫌われる勇気」的阵风吹来了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第一次接触谈奉献不鸡汤的教科书
  •     书页都发黄的版本,翻译得不错,出现最多的词即是“合作”,人如不参与合作,只对自己发生兴趣,问题即由此引发。
  •     第二章,有一个问题:梦境是如何唤起与人们倾向行为相应的情绪的?然后作者扯回尿遗,就……没扯回来???
  •     许多概念的确解释得并不清楚,只能说是思想的梗概,在读完勇气一书后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     有一些有啟發的觀點 但一點不喜歡這本書
  •     20160918 生活的意义在于对别人发生兴趣以及互助合作。每个人的生活由各自生活样式决定,童年时(5-6)已经决定了成人的生活样式。
  •     个体心理学奠定之作,提出了长子、次子、幼子理论,开启了对个人童年境遇与成年心理联系研究的合理化道路。
  •     这个书名让它成了畅销书。。。讲的多数是阿德勒开创的个体心理学,然后还涉及比较多的家庭社会学,翻得也挺简单明了的,但是用个体案例来解释普遍心理现象被不少人诟病,但是弗氏的理论也是不能证伪的啊,算是接触到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吧。网上说阿德勒是和弗洛伊德同时代同等地位的诶,但是为什么没怎么听社会学老师讲过。。
  •     很久之前看的了
  •     心理学的巨头 ,给我们一个原谅自己的原因,爱并原谅
  •     可能是之前也零零碎碎看过一些心理学的书籍,这本书帮我点透了一些原来似懂非懂的内容
  •     实习下班后又跑到三联窝在同样的角落看完了,很贴近生活的一本心理学书籍。一个人成长的环境自己接触到的人和事真的对一个人影响太大。
  •     断断续续好几个月才看完,说不定很多内容都忘记了,但横贯此书的一个point即是合作、与他人外界的关系等。几年前听到Adele的介绍便觉他应该会因自己的成长环境而有失客观,很多观点也有个人色彩,不过也很正常,取其可用处。
  •     由于是外语翻译加上有许多实验研究报告内容让人感觉晦涩难懂
  •     只有当一个人的生活被别人认为对他们有意义时,我们才称他为天才。这种生活所表达的意义是:“生活意味着对整体有所奉献。”作者更多的是从参与社会家庭的相关合作活动中去体验,并改变自己,自己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单独的个体!
  •     父亲22岁买下的 ,21岁的我拾起来看的津津有味。我也要在书上加上购买时间!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