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聊斋》章节试读

出版日期:2012-8
ISBN:9787304057220
作者:鱼丽
页数:246页

《胭脂聊斋》的笔记-《深情胭脂,满衫清泪》——读鱼丽《胭脂聊斋》 - 《深情胭脂,满衫清泪》——读鱼丽《胭脂聊斋》


徐锐
这本《胭脂聊斋》是作家鱼丽的古典评论随笔集,书中选摘了《聊斋》的50位女性人物进行品评,从连城、婴宁、小翠,到莲香、辛十四娘、聂小倩……化为三段篇章:一,惓惓深情,真解语花也;二,风雅静穆,均翩翩有风格;三,意气自高,更深于流俗也。作者用女性清雅秀丽之笔,简意疏墨,再现出蒲松龄笔下那些有情有义又聪慧可人的女子形象。
作者鱼丽是位书斋之人,喜读古典的她从篇篇聊斋老故事中采风,在一页页动人情节的页脚中寻来,既用一份婉约复现《聊斋》女子的古典美韵,又以一名读书人的视角引领读者细品蒲松龄“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的才子之笔,可谓是蒲松龄与《聊斋》的解语人。
蒲松龄一生遭遇着科甲不利、生活清贫的窘境,他在自序中所言:“雅爱搜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以鱼丽的揣度,一部《聊斋》真真寄予了蒲松龄碧树红花的人生志向。整部原著很少一部分完全写现实生活,绝大部分借神灵怪异说人间事,“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所载之故事,令人耳目一新,虽写花妖狐魅,却示以平常和人情。西方理论家有云:梦是理想的达成。蒲松龄写那些红妆佳人似白日梦,正是写自己,可作暗喻讽刺之解,也可说是另辟一番天地景象,虽说是心生幻境,却足足令人豁然开朗。
与所有喜读聊斋的斋迷一样,作者对这些被赋予着“高、深、远、幽”意义的女子们疼爱有加,更痛惜她们所遭逢的境遇不堪。她们是容貌娟好的美人,一出场纤丽幽静,又带着几分伶俐和机巧,然而最终的归途却各有波澜。比如辛十四娘,成家之后的她表现得见识非凡、智虑极深,力劝冯生交友谨慎,又每日结余助冯生度过难关,处世持家可谓得当相宜。历经世事无奈,这些奇女子懂得了世间的情义冷暖,选择也各不相同,有的决然离去,成全像冯生那样的平凡男子,有的仙气和侠义最终列入仙品,获得修行的圆满。
一段时间以来,从蒲松龄的《聊斋》获得素材的改编版本有很多,电影、电视剧集,还有小说系列,而剧情的布局既有承袭亦有再创造,人物一水工笔画般的清秀,布衣翩然中秉持着正直,一朵妖娆怒放的红玫瑰,再一朵仙姿玉质的白玫瑰,任劳任怨或升华离去。还是更喜欢《胭脂聊斋》从原著里谈起的规范,原书中大部分的故事其实是各有侧重的,或重情或叛情或逃情或忘情,结局不一,因而读来感悟相异,女子与书生相慕或者相负的起承转合,也各有几分寓意。每个人读《聊斋》的最初心路大致相似,从孩童时期对鬼话的好奇和惊惧而始,再到对某位女子的格外偏爱,面面角角说出一二三来。作者说,自己从前不喜读《胭脂》,因为太多血腥,到后来欣赏爱笑的婴宁,可透过一位女子的本性,体会自然之下的深邃之情,书中一边是对聊斋女子的个人化注解,一边从品读细节而至关注聊斋的全部世界,细细读来还可收获一番新义,那就是蒲松龄的笔墨描绘的绝不是现实之外的“桃源”,他不为“岁月静好”而有意曲折一位女子的人生,却让人在“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中期盼难逢的美好。
清代小说点评家但明伦在评点《聊斋》时曾说,“事则反复离奇,文则纵横诡变”,作者却说:语则古艳生香。在古代汉语史上,蒲松龄的古艳笔质应有一席之地,他颇具轻舒曼卷的天才语感,确实给人以惊艳。“深情已篆心中”,感恩的小翠,月夜下的聂小倩,如诗者的白秋练,相思的宦娘,聊斋中的大多数女子,绝不仅仅囿于简单的红袖添香的角色,她们有貌有才有勇有智,无法不引人联想,这大概也是百年来一再被读者品评的地方。
本书的语言接续文言的遗风却不显古奥,杂糅着现代话语的自然轻松,从字字行间,读者可见书生的信任和背弃,女子的真挚和情意,再从作者摘录金圣叹或他家的评语中,为专心一意的侠女痛苦,为讲诉知己至情的宦娘拍手,不禁想见,胭脂般的古典美不是拿来肆意附会的,今世情为何会遭逢情深缘浅的无奈。阅尽合书,是欣慰,还是犹疑,全交给读者思忖,与作者一起再度会意。
看似无表情、无心理的文字,却可表哀怨、清冷,亦可解美丽和夸张。中国爱情史诗多弥漫着伤悲,人事飘摇,心迹邈邈,总有一些未圆满的审美态度,再读《聊斋》,不见花妖怪异,零零落落的感触最后,只愿做皈依中古的想念,望这簇红梅胭脂下隐隐的满衫清泪。

《胭脂聊斋》的笔记-第1页

珠灰色的鱼丽
□ 汪凌

鱼丽的身上有着两面性,这是我在逐渐接近她,尤其是她的文章之后,才发现的。其实我们的渊源可以延伸到十几年前同在复旦读研究生的辰光。我们分属中文系不同的专业和导师,却是同年,因而编在一个大班,大课都是在一起上。可是,虽在一个大班,宿舍也相隔壁,也算经常照面,却因为专业不同,也因为我们同属内向拙于言的人,反而在校期间,没有太深入的交流与交集。总之那时的鱼丽,于我有点像是“熟悉的陌生人”。我想,大概我在她的印象里也如此罢。
后来我们毕业了,真正的各奔东西,我北上到北京,她留在了上海,如果没有意外,两条曾经有过交叉的墨线,可能就越拉越远了。这个“意外”其实也在意料之中,还是文字的因缘,从何而起我已记不得,大概我写过的一些书评小文,得到她的欢喜;后来又彼此关注对方的博客,我们就书籍,就文章,就行走过的地方,反而在网上,话多了起来。其间,因一些出版事宜,我们也有些来往。这样,在现实当中,像毛边纸上写一笔长长的兰花茎叶,我们的联系时断时续,或深或浅,不多,却也不曾间断。一晃眼,就是十几年的光景了。
言归正传,鱼丽的文章,我也是在毕业后才看到,当时给我的感觉是清新秀雅。不过因为我在媒体供职,又在现当代文学领域探寻追踪,话题往往严峻沉重,于时事旧闻多深省常指摘,因而她的清秀不大能引起我的共鸣。后来,斗转星移,心随物转,我个人的兴趣与研究到了某个阶段,出现了严重的“倦怠症”,厌倦了那些和意识形态牵连太多太深的纠葛与恩怨,也因为一些变故,我的阅读出现了转移,向中国传统文化典籍靠近,又兼喜植物,又曾习书法。这时候,我对一直沉浸在中国传统雅学的鱼丽感到了亲近,发现十来年的涵养,已让她脱去青涩,而如此圆润蕴藉。
鱼丽的散文都是她平日里目有所见,心有所悟,落于纸上,积攒有年,中途便结绳记事,留下一个文字行旅中的印迹。如她所言,不是宏大叙事,而偏于细致微观,讲过眼的书、行经的园林、海上名人故居,还有随季节变化而变幻的风霜雨露、草木花叶,以及习画,写字,女红……以及,这些林林总总一物一景和小物件在她心底泛起的小涟漪。
看上去,她的行径都是有意而为。像海上名人故居,以前也听她讲起一句两句的,不曾想她的心思是如此缜密,安定坊、尚贤坊……一个个探访过去,怀想曾经的风起云涌、人物故实,敷展成文。尤其江南那些个精致玲珑、匠心独具的文人园林,也去一一探访,玩味再三,成为她梳理承载自己心绪和兴致的小舟。所以她写园林,是偶然的无意间,另辟了一条路径。学者写园,须处处有来历,笔笔不离规矩;建筑家写园,是只见建筑之美,不见人情世故。鱼丽的园林,本是读书读多了,又兼日以编读古书为业,耳濡目染,日积月累,自然而然生发出寻幽探秘之心,平常人眼里的亭台楼阁,在她眼里心中,都能吹皱一池春水,吹出一串串五彩晶莹的泡泡。她漫步当下小路僻径,怀想追慕古人情怀,“慢慢走进去,走进另一个梦境”,即便是眼中见了今人,也在想象中幻化出古人故事,完成一个悠远诗意的情境。就感叹,平常人游园,读不懂其间妙处,嘻哈一番而出。鱼丽是个内心颇有乾坤的女子,这样,游园即如读画、临帖等诸种文事,一笔一画的细微处,以及曾翻覆其间的古人沧海桑田,都一并检索而出,于是游园游得兴味盎然,流连忘返。
鱼丽为文最特别的,大概是善于调动多方感受,色声香味触之间,无所挂碍地穿梭转换,行文便灵动,字词便五彩缤纷,流光溢彩。想来,这得益于她日常的习字写画读诗,喜园林爱植物,对绣事、音乐等等亦多有涉及。因此,颜色、字的间架结构、声音、瓜果花卉,当然还有她已烂熟于心的古诗词句和典故……所有在手边的东西,她都随手拈来,成为摹事绘景状物的手段。这种通感的运用,使她描述一物、一人,或者一种主观感受时,丰富异常,有旁人所不见的光影在纸面上流溢。比如她讲“深秋的食物也是有颜色……”,五颜六色荟萃一堂,文意虽颇清冷,却因这些颜色,而有了些许热闹和暖意,以及烟火气,这样的家常日子,过起来才是有滋味,并且有情怀的吧。她的文句,有着小词小令的节奏,有时铿锵,有时温润回环,有时词句“嘡嘡”在舌尖齿缝中弹出,颇有趣味。文字之精妙,在她是如拨弄珠玉,“大珠小珠落玉盘”,有乐感,有形质,还有色彩。也因此,她的文章有着难得的声律音阶之美,音节铿锵,缓急间隔,朗朗上口。
鱼丽文字的好本不止这些,其他人自能读出自己的兴味。我是觉得,她的文章,真是干净,甚而至于寂了,有点冰心玉洁,在世声中独自开着淡淡的芬芳。她的笔下,多涉雅事,却是,太过安静。她的文字,当得起“诗意”,却少了点“葱茏”的暖意。她是生活在内心的。在“消夏书”里,她讲团扇上的仕女人物,恍惚间,她也像团扇上的仕女,从扇面上走下来,讲一讲古,然后是不是又要回到扇面上?在我,当然是希望她的文字多些温暖。当然,她也有若干游记,加入了些许世声与时事,让她孤峭的行文不再显得“寒意微凉”了。
总体而言,借用鱼丽标志性笔法,我想用“珠灰”形容她的文字。“灰”是情绪心境的底色,但有了微明闪烁的“珠”,就不是庸常的琐碎,而有情有致有趣且有品了。
她的两面性是什么?看她人,宽阔锐利颇有豪迈之气;而她为文,心思细腻婉转却到了极处……

《胭脂聊斋》的笔记-第2页 - 古艳生香读《聊斋》

古艳生香读《聊斋》(鱼丽)

我是一个卧坐书斋之人,并不如古人,可行万里路,只能从书本中采采风。平时无事,瞻顾古书,书架上的那些古典作品,自觉惭愧,都没有真正地读懂过它们。而且,少时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所言不虚,年少时的阅读,和人至中年读后的感觉,完全是两样。再过三十年,因老年读书,如台中玩月,也许,我的观感又全然两样了。尽管如此,还是有了一点儿收获。
不解古人意,笔下怎能起波澜?古典文学浩如烟海,每个钟爱古典之人,心中也都有自己的排序。曾有一种说法:南华经、相如赋、班固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少陵诗、达摩画、屈子离骚,都是古今绝艺。读至此,不妨再添上一笔,松龄文也是古今一绝。
譬若周汝昌之于《红楼》。而我,品《聊斋》,则有回归古典原乡之意。在前贤的领引下,回归古典之奥。思起,吕不韦曾写《吕览》,因此书,是于徽斋里的一番笔墨春秋。今截取古人神思,写《丽览》一则,概述所读《聊斋》诸书后的感想。
手头有《聊斋志异》的精选本,为著名聊斋专家马瑞芳所选。聊斋近五百篇章之中,马瑞芳女士选了一百篇。细品下来,是篇篇精美。
晚上,九点上床,开始给宜徽讲《聊斋》,用的就是这个选译本。给宜徽读《聊斋》,用白话讲,原本以为,挑几个适宜她听的,也就结束了。谁知,她显然听得入迷且过瘾,而且,还常常会有一些童语点评。宜徽的及时之评,比起但明伦与冯镇峦的夫子之评,属童语,天真直率——童稚趣语,最为感人,而且,灵光一现,很是难得。我常常会记录下来。
有时,孩童的品评,无猜无隔,最是可喜。直至现在,宜徽仍念念不忘种梨的若干情节。她好奇怪,为什么那梨树后来就成了车把了呢?蒲松龄根据儿时看戏法的回忆,加上想象的点睛之笔,是飞来神笔,没有理由可解释的。但是,她执著于那神奇的变幻,在在不肯释焉,常要发表自己的一二观点,以此宽释不解情怀。所以,我比较在意她的品评。
约至三月后,依旧给宜徽读书,这次,读的是一本《一百位名人谈读书》,我选了一篇冰心的,讲给她听。她听到冰心小时候对《聊斋》最爱,不禁会意一笑;再读一篇苏步青的,也是从小爱读《聊斋》的,她听了,又是展眉一喜。我很喜欢看她这种可爱的样子,也希望能仔细拾掇起她的珠言玉碎,珍藏起来。
我小时候的蒙文,大概也就是《聊斋》一类的书;而宜徽小时候,背《三字经》、《百家姓》,背《千字文》——律吕调阳,露结为霜……童声之处,给我四时农序之美的感觉。现在,她也来读《聊斋》,暗想,她长大之后,宜徽会不会也如我现在,有这般欣遇之喜呢?
讲《聊斋》的时日多了,七岁的她,终于不满足于听,拿起书来要自己翻。一篇《江城》读完,给予的评价是——还不错。后来,要求我,每隔一段时间就给她念一遍《黄英》,原因是——太爱这个故事了。她与此书之间,彼此通灵。《聊斋》魅力之大,小小宜徽,也爱听蒲老先生齿上飞花的深情讲述。
宜徽背《三字经》、《千字文》,以抵抗的姿态进入,以欣喜的表情结束。听《聊斋》也是如此,起初是拒纳,我是试探性地给她读几篇有趣些的,以此暖场,谁知,读至后来,她竟欲罢不能,每天都要听上一篇。其实,如此津津念《聊斋》给宜徽听,只是希望,她长大之后,能够对中国古典文化有所了解,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份敬重。
为宜徽读后,自己也有了些感想。觉得那些夜半美女,仿佛也是无夕不至的。让我有一种缅怀远古、皈依自然之想。以随笔心境来品聊斋,会如何呢?
虽然白话版更通俗易懂,但却少了文言版的那份古朴韵味与干脆利落,也失去了与蒲老直接碰撞的快感。
后来,《聊斋》的书,慢慢接触的多了,翻过的几个版本,皆厚实、小巧、雅致。古籍版的,配有仕女插画,哀怨、清冷,背景多用图腾意象,美丽而夸张。那是潇潇春雨红了。有插图当然好,看看那些古装的女子,揣摸她们的性情,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没有插图也没有关系,想像即可穿越这历史时空的阻隔,去丰富当时的情境。
还翻过一些专家学者之书。较早版本的,也能看出些趣味来。比如,20世纪70年代版本的《评注聊斋志异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7月版)时代特色很是鲜明,以黑体字标明、镶嵌在行文之中的语录选,以现时的眼光来看,也很有些聊斋的意味。时过境迁,当时评述的一些观点,于今已然全覆。可知,文字是可翻云覆雨的。古干的插图,中规中矩,有些版画的味道。那时,我们却多是伴着这样的书长大的。以此为底色,我们的行文,多不出方圆,不会逾矩至何处去。
再如,孔夫子旧书网上,有很多《聊斋》的古旧版本,平时难见,于是,就于网上欣赏。有一本台湾艺文印书馆《聊斋志异》青柯亭刻本影印版,时感仙意,还有一本《聊斋志异新评》,朱墨套印,墨印正文,朱印评语,颇有古风。
手头,有一黄山书社版本,属于小字号的,但文言实虚字,用小字排列起来,竟有精金美玉之感。这本,是最接近蒲松龄原著而堪称“定本”的足本。分为六卷,共四九二篇,后有三篇附录,整体观来,似一篇系统完整的散文。而且,这一版本的书,可以让我用铅笔在上面圈圈点点,思绪的痕迹,可以于纸上一观。
坊间流行的各类品聊闲书,有些,我只略微一翻,并没有看完,因为想为自己留有空间,让品味的余韵更为饱满,多留一段时间。
关于后人对《聊斋》的评论,我也看过一些。相比而言,我喜欢但明伦的评论,仿佛和譬隋珠,吉光片羽,明快节奏的痕迹较深。
中国古典文学的批评传统,即是品评结合。我的这本书,不属于庖丁解牛般的解读、评析,而是重点放在赏上。结合着品,是亦品亦赏,突现古典美学的特点。在品评文字方面,我是属于萧规曹承之人,我是借蒲松龄才子之笔,推陈出新,附之笔语一番罢了。虽是一篇一篇地品《聊斋》,但是,人物与人物之间,还是有些关系的。而且,借品评《聊斋》之际,自我抒情解意一番,希望这些曲阑人静时的心事,可以承续古代文人文化的一脉,文字间透着悠游古意。
望着窗外鳞次栉比的高楼,再读这些古书,那些文言,宛若远古遗风。仿佛一段水光,潜藏于太阳的弧度之下,我现在,尚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我曾想报复旦大学的博导黄霖老师的博士生,彼时,博士论文也已想好,就从小说评点入手,用洗净古典小说的铅华之美,还原经典原先的真义。但后来一想,又觉得没有必要了。在鲜活的生命体验中,随时随地保留对古典文学的评点,这也不失为小说评点的清趣。
清人在评点《聊斋》时,曾说 “事则反复离奇,文则纵横诡变”,这是从事,从文方面去谈,不妨再就语言方面接续一句:语则古艳生香。算是我拜读《聊斋》一书之后的一点心得吧。确实,在笔墨之间,我谨慎地保留着原文中的若干文言遗风,以期用并不古奥的文言,杂糅以现代风格的语言,来与古典的美丽接榫。
《聊斋》我读得断断续续,中间有间隔,近有五年时间。虽慢,却于许多异质篇章中,体会出别样的感觉。我读《聊斋》,不属从专家的角度解读,也不拟去考证它的成型与成书过程。只是面对一部好书,譬若玉石,静置案头,让人暗自摩娑,体会它宛转圆润,以期品出一片异样华彩来,虽然相比原书的丰厚,它只是星星点点。
翻阅本书并喜欢它的读者,你们的相知显得那么珍贵,我愿与你们一起体味《聊斋》书中那点点滴滴的诗意,所谓岁月静好,人世清欢,原都在这旁逸斜出的阅读里。
最后,谨以此书献给可爱的女儿宜徽,你的童心稚语,弥足珍贵,让这本思古之幽情的小书,有了别样的风致。

《胭脂聊斋》的笔记-第1页 - 深情已篆心中

深情已篆心中(鱼丽)
节气已是大寒,心情也转暗绿。从网上又购得一本《聊斋志异》白话本,马瑞芳注释的。所选的百余篇,与我内心钟意暗合的大致差不离。看着熟悉的篇目,心也渐渐稳厚、敦实下来。
翻开来,即读到《聊斋自志》一篇,调子灰暗,像是映衬这寒冷的冬日。此篇以前念书时读过,但此时读来心境不同,仿佛能感受到蒲松龄那压抑的心绪,在萧瑟的冬日缓缓释放。我暗想,蒲松龄的撰写,是否也是在这样一个凄清冬日?
逐字逐句读来,全篇皆压抑,让人心境难以松驰。不过,我还是找到了一句颇为昂扬的话:“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我以为在蒲松龄深沉嶙峋的叙述中,是隐含着宏大的志向的。他的身世自然不是那么辉煌,在现实社会中,他必定也曾唯唯喏喏,必定也曾亦步亦趋,必定也会念着他的官场功名。可是,在他一个人的梦想生活中,他定是有宏伟志向的。特别是,当我尽情恣意地读《聊斋》一书,牵丝攀藤,找到水云深处的那点脉络迹象时,顿然发觉,原来,那些《聊斋》人物,仿若寄予了他碧树红花的梦想。
现在想来,一部《聊斋》,以几百篇的珠玉之作,撑起了思接千载、气通万里的大气象,实际,全都归于一句——深情已篆心中。
此句让人恍然凝想,说的是一个人的专注度、痴迷度、沉痛度。非如此,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于世间,须深情流注地专注于一事,才能成就一桩事业。写作也是如此。与曹雪芹写《红楼梦》一样,蒲松龄写《聊斋》,是一生所系这一部书,且沉痛哀感,皆因心中所篆的深情。
蒲松龄曾在《阿宝》文中,借阿宝说出这句话,实际上,说的也是他自己。他写鬼、写神,辛辣入味,有种荡气回肠的鸿音;他写人、写狐、写花、写鸟、均情深意长,宛然绝代之姝。他读的书也多,其中,《史记》应是他的案头书,因为文中频频暗含司马迁的《史记》影子。尤其他笔下的那些美丽女性,多暗含有《史记》人物的影像,使一部谈鬼狐花妖之书,境界宛然阔大,有着颇可咀嚼的人文内涵景观。
这篇《自志》写得朴实婉转,是很能让文人骚客们流连光景的。蒲松龄论及屈原,钟意的是他笔下的山鬼,又提及李贺,这些才是他的最爱。他本性浪漫,却孤单落寞,就像屈原、李贺一样,性情的偏执,也让他做事有了坚韧的方向。屈原、李贺皆是孤愤的代表。蒲松龄临古人帖,临得深情,且自成一家。他临屈原,笔下有山鬼的气息;临李贺,有怨怅的鬼神气;临苏东坡,有逸气高标的语句。其实,逸气高标也并非难事,攀一攀也就上去了。难得是他能出尘,且孤愤。这孤愤用实景来表示,即——有荧荧夜,有昏昏灯,有瑟瑟萧斋,有冰冷案头;用情绪来表达,即——他浮白,他载笔,他集腋成裘,他妄续幽冥之书。他因孤愤而别开生面,他因孤愤而寄情于三生石。归根结底,全不过是因“深情已篆心中”而已。
我读《聊斋》,心中常常唤起的就是这样一句话——深情已篆心中。


 胭脂聊斋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