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见那个男人

出版日期:2015-12
ISBN:9787532158519
作者:[美]詹姆斯·鲍德温
页数:288页

内容概要

詹姆斯•鲍德温(1924—1987),美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詹姆斯•鲍德温生于纽约市黑人聚集的哈莱姆区,自幼母亲改嫁,十四岁时跟随牧师继父开始在教堂布道。高中毕业后,离开教堂,搬至格林威治村,曾当过饭馆侍者和仆役,业余时间则写作书评和小品文 。1944年,他结识黑人作家理查•赖特,并在赖特的帮助和鼓励下从事创作。四年后,步赖特的后尘离开美国侨居巴黎和欧洲。1957年,美国爆发警察镇压黑人示威的小石城事件,鲍德温回到美国,参加黑人民权运动,同时写下许多文章,就反对种族歧视、黑人解放的道路等问题发表意见。1987年11月30日,鲍德温因胃癌逝于法国南部城市。
鲍德温一生著述颇为丰厚,内容丰富多变,包括六部长篇小说、四部剧本、十几部散文集、一本童书和一卷诗集,其中著名的有长篇小说《向苍天呼吁》(山顶宏音)、《乔瓦尼的房间》、《另一个国家》、散文集《土生子的札记》、《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下一次将是烈火》等。他的作品影响了很多作家,托妮•莫里森亲自编辑了他的小说和散文集两卷本。2002年,鲍德温被学者莫莱菲•凯特•阿桑特列为100位伟大的美国黑人之一。2005年,《向苍天呼吁》入选《时代》杂志“1923-2005年百佳英语小说”。

书籍目录

岩石堆
郊游
传宗接代
命中注定
桑尼的蓝调
游子情
来自荒野
去见那个男人

作者简介

美国黑人文学的巅峰、二十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詹姆斯•鲍德温唯一一部短篇小说集
詹姆斯•鲍德温的文字充满诗的质地和音乐节奏,笔锋细腻而带感情,作为他唯一一部短篇小说集,《去见那个男人》以惊人的直率,坦诚道出美国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白人至上的观念、对黑人的种族歧视等,揭示了人类爱与恨、种族冲突的根源。其中《桑尼的蓝调》一篇被许多高校选入文学课指南的短篇小说集里。
——————————————
我完完全全地受惠于詹姆斯•鲍德温的文字,它让作为作家的我获得了释放。——托妮•莫里森
詹姆斯•鲍德温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罕见的作家。——诺曼•梅勒
詹姆斯•鲍德温天性追求真实。这一天性召唤他在高山上讲述真实,在哈莱姆区宣讲真实,在巴黎左岸吟唱真实。他的诚实和勇气引领他发现真相,并在诗歌、戏剧、小说和散文中将之描写出来。他是一个巨人。—— 玛雅•安吉罗
这本小说集是詹姆斯•鲍德温风格最尖锐的一次展示,令人惊叹。——《纽约时报》


 去见那个男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从文本看翻译的细节[书香闻过录43]翻译文本的成败,决定于细节。试比较阅读同一节文本的两种不同翻译文字:“你总是想着噩梦。”哈丽特告诉我。她穿着浴袍,脸上全是乳霜。她和我的姐姐路易莎打算出去举行女孩子之间的聚会。我猜她们有好多事情要谈——她们肯定会谈论我——所以她们不愿意我在场。同时也是要让我度过一个单身汉的夜晚。——胡苏晓译詹姆斯·鲍德温短篇小说《游子情》,原载小说集《去见那个男人》。“你老是做恶梦,”哈莉特对我说,她身披晨衣,脸上抹着冷霜。她打算和我的姐姐路易莎一起出去,谈谈娘儿们的体己话。我猜想她们有好多事情要谈——当然啰,也一定会谈起我——所以她们不愿我在场。今晚我就只能过单身汉的生活了。——陈登颐译《今朝今夕如水流逝》,原载《世界小说一百篇》(上)。同一节文字,两个人翻译,虽然风格还谈不上有什么大差异,但在诸多细节处,已经有了不同。“想”和“做”肯定不同,“举行女孩子之间的聚会”颇显庄重,“谈谈娘儿们的体己话”更显亲密随和,而“让我”与“只能”属于主动和被动的不同表达,给读者的心理感受差异更大。语言随时代变迁而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翻译是一件特别严肃和辛苦的工作,大方面要求译者在两种文化之间搭上一座“信、达、雅”平衡的桥梁,小方面要求译者准确把握文本的细节,读懂在文本“冰山”下隐藏的丰富意义,并以相对应的风格生动准确地表达出来。胡译是最近的新译,可能是为了更符合今天已经后现代的生活节奏,在翻译上做减法,讲究简洁,没有陈译那么多层次丰富的细节感受,却也失去了文学中的婉转蕴藉的美感。“千个读者有千个哈姆雷特”,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阅读经验而已,或许不足挂齿,就此打住。

精彩短评 (总计22条)

  •     “郊游”里游船上唱福音的段落跟海上火焰完全是一样的,看完很久还是觉得震撼。不敢说这一类作品能对种族问题做多大贡献,至少交流比封闭好一些。
  •     最后一篇很好。
  •     黑人身份,种族主义,同性之爱,宗教情结……詹姆斯·鲍德温的描绘多是精准而残暴,但有时也是一片混沌,其中闪着几道的刀光。《传宗接代》《岩石堆》《去见那个男人》都属于前者,内里凶狠;《郊游》《来自荒野》属于后者,两者都有着失落的纯真。《桑尼的蓝调》是非常教科书式的写作,平实而感人。这个翻译总觉得有点问题“This Morning, This Evening, So Soon”翻成《游子情》,太慈母手中线了。另外Charlie Parker绝对要翻成“大鸟”而不是小鸟啊。原则性问题。
  •     20160130 哦耶我是第一个~刚开始读时乏味无趣,越看到后面越惊喜。好多故事都能看出带有深刻的作者生活的烙印。喜欢那些精妙的比喻。Biubiubiu~
  •     那么冷,鲍德温不打算披一件外套。“阳光高高在上,带着救济般的冷漠,照遍他们全身。”
  •     桑尼的蓝调适合每一个青少年。
  •     其中描写白人对待黑人的场景令人胆寒,对于没有看过类似作品的我而言是震惊的。但翻译真的不忍吐槽。
  •     没什么同性的内容,满篇都是关于黑人。有白人视角中黑人的苦恼(去见那个男人),有疯狂的宗教下小黑人同性恋的失落纯真(郊游),有因为不堪回首的记忆而陷入身份认同的黑人女性(来自荒野),也有远离家乡不愿意再回美国的黑人明星。《桑尼的蓝调》则简单真挚动人,情感通透容易理解,最后描写音乐的段落闪烁光辉。
  •     短经典系列第五本。所有的故事,加入了种族和宗教的色彩,总是变得更沉重。以前觉得以篇幅来看短篇小说阅读快速不吃力。现在慢慢觉得正因为陷入短篇小说切片式的情境里,所有人物的情感隐匿在字里行间,却如涨潮一般迅疾又猛烈地满灌进心里,又如同在一个个梦境间穿梭后,一身冷汗醒来,细想一遍全都是包藏着在不动声色下的惊心动魄。
  •     充满了讽刺的意味
  •     在以往读过的作品中并未如此深刻地感受到对黑人的种族歧视
  •     译的太僵了,但故事好,准而且狠。见完了依旧不知道,去见的是谁。
  •     我喜欢。 译文没有掺砂。
  •     成为黑人的忧伤,总有人以为他们还可以逃,然而无论逃到哪里,无论去向何处,总有白人与黑人存在。如果肤色无法改变,血液也同样不能。
  •     鲍德温是个优雅的badass,可惜翻译硬伤
  •     题材实在很隔,基本上都围绕着黑色皮肤带来的各种问题。写法也不是我的菜。
  •     不是我的菜,不予置评
  •     不知道是翻译问题呢,还是我无法理解作品,这本书读下来很乏味。说不定将来某一天再拿起来读,会别有一番感受
  •     有几篇翻译很烂,有几篇又不错,感觉是不同的译者(真分裂)!说起教科书式范本的小说,传宗接代才是,非常的“短经典”系列气质。不管是桑尼还是游子,这两篇都显得冗长而些许乏味。最喜欢“来自荒野”,讲一个女性的身份、记忆,爱情心理的患得患失描述得淋漓尽致。
  •     写得特别好啊,张弛有力
  •     Going 2 meet the girl.
  •     一般般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