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中国木建筑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6-04
ISBN:9787108023896
作者:赵广超
页数:200页

章节摘录

  历史  我们的祖先攀到树上,躲进山洞,地势低的把窝棚架高。地势高的将洞穴下掘,利用浅穴堆土,支架遮闭的原始土木工程搭建住所,除了要躲避野兽洪水之外,每个民族的祖先所盼望的显然不是一栋房屋(house),而是一个家(home)。  用现在的说法——家 是房屋的内容,房屋,便是家的包装。  各师各法,中国人用“土木”工程来表达建设的概念,西方人则利用石头来堆出他们的家园。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 1802-1885)曾经用“一部用石头写成的历史”来推许西方的建筑发展。文章有价,这句话几乎成为谈论西方建筑必备的“热句”。  ……

内容概要

赵广超,生于香港,早年肄业于法国贝桑松艺术学院及巴黎第一大学。20世纪90年代回港,从事艺术及设计教育,曾执教于香港演艺学院及沙田工业学院。目前为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客席讲师、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设计系兼任导师,教授东西方艺术、设计与文化理论分析。 香港设计联盟(MODA)会员,为该会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合办之全方位设计课程筹委成员。

书籍目录


前言
愿托乔木
第一章 起家
第二章 伐木
第三章 文字
第四章 高台
第五章 标准
第六章 结构
第七章 斗拱
第八章 基阶栏
第九章 屋顶
第十章 屋身 门墙窗
第十一章 空间
第十二章 宫室之旋
第十三章 四合院
第十四章 略述风水
第十五章 园林
第十六章 装饰
后记
哥哥的话
参考书目
鸣谢

编辑推荐

  《不只中国木建筑》提醒大家毋须在房屋和建筑设计之间画出一条界线,因为最基本的房舍也会包含建筑艺术的精神和意义;“最高级的”建筑文化,也可以具有“平易”、闲适“的情调。  作者曾在法国接受教育,在香港院校执教东西方艺术设计多年,这一次利用了五年的课余时间,用带着感性的笔触,就一般被视为艰涩的传统建筑,写下16篇平易隽永的文章。本书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去接触中国文化,可读性很高。

作者简介

建筑艺术不应该是建筑学者、建筑历史家、甚至建筑专业者的专利品。所谓建筑设计(architecture)亦不应该像以往的观念,即只有“具有特殊意义的空间或结构”方可视为建筑设计,其他就只是“房子”不值一谈。“特殊”的含义,可解作“最高级”、“非一般”或“不寻常”的物料和技术应用。
《不只中国木建筑》提醒大家毋须在房屋和建筑设计之间画出一条界线,因为最基本的房舍也会包含建筑艺术的精神和意义;“最高级的”建筑文化,也可以具有“平易”、闲适“的情调。 作者曾在法国接受教育,在香港院校执教东西方艺术设计多年,这一次利用了五年的课余时间,用带着感性的笔触,就一般被视为艰涩的传统建筑,写下16篇平易隽永的文章。本书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去接触中国文化,可读性很高。

图书封面


 不只中国木建筑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7条)

  •     大二的时候,因为那本厚重艰涩的中国建筑史使我对中国古建筑的书籍论作产生了一些抗拒.直到上星期六入手这本书,带着怀疑的态度去读.跟着作者一路走来,仿佛回到他每讲述的那个时代,站在建筑前,亲眼见证了由一颗种子到巍峨宫殿的岁月.于是,我真的读懂了这句话,"每一幢古老的木构房子,在经历无限风霜之后,屋内每一块木头,以至每一件家具的榫和卯都仿佛仍在窃窃私语".
  •     略读全书,感觉:雅致。最近装饰房子,在宜家烧了不少家具。标准化的平板包装,标准化的螺丝螺帽,让每一个愿意动手的人过了一把创造瘾。过瘾之余,不禁感叹中国家具的复杂——导致其市场无法全球化。可是本书颠覆了我之前的看法。“建筑要标准化并不困难,只是惟有中国实现过。”成书于1100年的《营造法式》即为明证。而现代宜家的拼接技术,在古代的中国,是用榫卯来实现的。钉子,在中国人眼里是多余的。能够浑然一体,就不许节外生枝。作者的笔调淡而雅,如茉莉般清香。点点风月,从密集的信息里透过来,恰到好处。记得读《激荡三十年》时,仿佛就像在重温自己的前20年。而读本书时,犹如乘坐时光机,追溯生命中那些见过的和没见过的传统建筑。也许,许多年后再去看园林时,注意的就是布局,抑或斗拱。通过读书,传统在我身上延续,而自己俨然被拉长了数千年。好的史书应然如是,是的,我认为我在读历史,而且读得津津有味。内在的丰盈才能发现潜在的美。什么时候,叙述一个事物能有作者的笔触,就真的上境界了。
  •     书买了很久读的却很晚,当时自己已经研三了,在一个三本学校代课赚取生活小费,这本书对我帮助很大,他写的浅显易懂,不管是不是本专业人士都会读的津津有味,我当时基本上教案中穿插的实例都是来自此书,效果甚佳。

精彩短评 (总计63条)

  •     弄懂它木建筑也就了解的七七八八
  •     言简意赅 还很有意思~!多些这样专业书就好了
  •     经过的传统木建筑林林总总,难耐不想去好好看看她们,却总觉有那么一层遥远,不知从何叩门.此书无疑正是一块叩响木建筑乃至传统文化的敲门砖.可谓:面面俱到,图文并茂…
  •     作者用五年时间写成的这本书让人不敢妄评。书中的图片,文字的排版都经过精心的安排,与内容形成了韵律上的一致。全书从十六个不同的方面绘出了中国木建筑的剪影,在与音乐、绘画、文化的联系中阐述了它独特的生存环境和丰富的艺术价值。作者行文风雅而不失趣味,讲解通俗易懂,在看似简单的文字下蕴含着作者对中国古典文化精神的美好向往,以及对美的深刻理解,对无论专业内外的人来说,都是一本绝佳的读物。
  •     的确平易近人,但信息量太低
  •     字里行间透露对木建筑的喜欢,感受到了
  •     系统泛泛的讲了中式建筑的各个部件的由来与功能,从文化、历史、哲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建筑,作为课外科普还是蛮不错说。
  •     入门读物,毕阿姨书单寻得
  •     排版两极,甚而精致,甚而蝇头小字。语言飘逸,如诗如散文。插图典雅,冠绝全书。
  •     关于古建想了解的一切都谈到了。不多不少。
  •     读到一半,忍不住先感慨一下:除了有些文字太小,版面设计的整体感觉好赞!尤其是小图穿插在文字中的方式,很好的解决了读图会打断读文字的问题。而且作者很懂得如何用有趣的语言来介绍一些繁杂枯燥的理论,应该算是艺术设计类入门书的典范啊~
  •     内容我还以为很精彩!拿到之后发现没有那么好!
  •     “情怀”大于有料
  •     很简约,很喜欢。有人说这本书没有干货,都是心灵鸡汤类的文字。我想说的是,如果实地探访过很多古建筑,有一定的古建筑知识背景,看这本书一定有“于我心戚戚焉”。
  •     建筑界的评书话本,小说演义。
  •     本来在图书馆借的,看完准备以后买一本.文字很不错,内容上算是对木建筑的一个总体性的介绍.想深入了解的话就不行咯.不过,总体来说,还是很有意思的.
  •     东拉西扯,有趣但是不成体系;排版费过心思,又感觉有点作
  •     配图精美,图文并茂,让中国建筑如此直观与简单,好书。
  •     这些不涉及结构的装饰,叫做希望。
  •     配图仔细 适合入门者
  •     排版一塌糊涂
  •     以前在图书馆借来看过,相当好的一本书,不管是内容还是装帧!都值得一读。当然,专业人士可能不屑,不过我想也非本书的对象
  •     从文字的组成到全书的立意,从插图到整体纸质装帧,都是一本非常值得拥有的好书。强力推荐!
  •     陌生化的解读展示了不少容易令人遗忘的美妙细节。
  •     一点不乏味,后半部分有点水。五行中金木水火土,没有石头,相应中国建筑由来已久也都是木质结构为主的,虫害火灾易毁,无法像西方石头建筑长久保留。每年都会和AM上五台山,下次要去南禅寺看看。
  •     第一次阅读赵广超的作品第一次被他博学和关联性写作所折服,信息量巨大又不失趣味,加上那些细致入微的工笔画,使得本书兼具工具书的严谨和艺术文献的格调,排版很飘逸且易于阅读;虽然有些章节信息过于集中,加上那么多生僻字有点让人眼花。台湾笔者的视角和专业态度非常令人尊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建筑细节和风格的相融通过作家的文字像画卷般慢慢展开,粗略读过一遍后还需精读,同时期待赵广超的“筆紙中國畫”早日可以买到~
  •     什么都想说,什么都没说明白。作为科普向的书,其实是“攒”起来的。
  •     为十一出游做的功课,介绍中国古建筑的入门书。内容很好,排版奇怪
  •     已经看过好几遍了,书写得很可爱,涉及到很多方面的东西,不只适合专业人士阅读,也适合其他对建筑感兴趣的人,值得一看.
  •     一日书荒时,在一篇文章上看到这样的一句话:“做商业的人怎能不懂建筑?”。这句话让我瞬间找到了方向。 于是我去了豆瓣读书(文艺装逼圣地),看看大神们都看什么类型的建筑类书籍。 左挑右选,决定从这本《不只中国木建筑》入手,它不仅装帧朴素,内容的排版设计大量运用留白,这种水墨式的雅致设计,打动人心。且,作者的文采也是棒棒哒。旁征博引、幽默风趣。有些处语言描述起古建筑来,令人身如临境:“春秋阶前,冷对空堂。诗人笔下的台阶都带着一种寂静的感觉。‘天阶夜色凉如水,竹影扫街尘不动’,日间竹影拂拭,夜里月色浸洗。” 让人、建筑与自然结合地如此玄妙。果如老子讲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所以,它叫做《不只中国木建筑》。它还是讲中国人的一本书。建筑属于人的创造。有人,就有建筑,于是就有它特定的历史、文化。
  •     高分之下其实难副,干货太少,抒情太多,后半本俨然是蒋勋附体了……
  •     两天读完 兴趣书
  •     有友人问:出国读书是想要留在国外生活吗?答:怎会。 原因很多,对这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不能割舍必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即使我们现在生活与国外已经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一样的办公楼,一样的地铁,一样的忙碌,从未住在这所谓的深宫大院,也未体验平凡市井的喧闹,但是看到这些文字就能子啊脑海中勾勒出逼真的场景,到底是古装剧看多了,还是基因使然呢?看到些传统小玩意,就觉得兴味盎然;每逢过年过节,就怀念热闹的过去;每翻阅历史文化的书籍,就深深以自己为中国人儿感到庆幸,设想自己是一个外国友人,为了了解这些,该如何努力地学习中文,最后还是无法觅得千分之一的答案。 本书讲中国木建筑,范畴却远远超过了木建筑,文化和建筑,艺术和建筑,中国人与建筑。了解传统建筑的结构,从中窥得历史一角,再感叹一句中华文化的伟大。
  •     好书,去看
  •     文字很有趣,图文搭配得也好...
  •     排版很有建筑学的感觉 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书
  •     有趣好读,随意了点
  •     萌
  •     整个中国建筑史就是一部工艺美术史。
  •     简单的科普,深入了解这种程度还是不够的。但是书的设计感还是很不错的
  •     李允禾要是还活着,一定要抓他剽窃
  •     现在已经买不到了,只能在网上下载pdf版的解渴。我想,如果我在高中的时候读了这本书,大概就会报考建筑专业了。
  •     对中国建筑的娓娓道来,让我们感受建筑之美的同时,也深感中国文字的优美。
  •     怎么说,适合我这种刚开始接触古建的人吧。从文化角度粗浅地解释了一下中国古建。不过文学味比较浓,有些地方让人感觉有点矫情
  •     把复杂的事情说得很简单.作者本人也很幽默.
  •     入门。不够专业,但值得一看
  •     一部中国建筑史,就是一部手工艺发展史,有何尝不是一部文化史,建筑,文化载体。
  •     工作需要翻阅了一下。哎科普是好的,披了一层矫情皮,太,矫,情,了。看得一身鸡皮疙瘩
  •     良心国产剧。
  •     很适合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初学者读的书 话语比较精炼 配图很不错 就是书太贵
  •     知道作者还有其他三本书已经在香港出版,什么时候能进入大陆市场呢?一定要把他的所有书都收藏了。
  •     其实内容个人觉得一般,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够了。但是排版真的要给差评
  •     培养兴趣的入门小品。
  •     建築是建構和空間的藝術。 傳統好像一條路,每一次回頭,都會看到我們是從什麼地方出發,達梭往什麼方向走下去。
  •     木建筑启蒙,不失魅力的科普
  •     略浅,作为入门可读。
  •     如饥似渴的读完了整本书,写得太诗意了,太有趣了!看完好感动。中国木建筑哪里都是诗意的,都是文艺的。
  •     这种漂亮是素净的漂亮,配图很花了心思,文字也很舒服。讲建筑,又讲文化,怎么看怎么喜欢
  •     看着很舒服,可惜好贵,而文字又太少,感觉买了很多留白,虽然那是作者想要烘托地意境吧。
  •     从建筑看历史,看文化传承,归属感满满
  •     有情怀的入门读物
  •     中建入门ABC级
  •     底蕴不足,干货不足,人文情怀悠然,但排版太矫情复杂太小家子气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