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爱丽丝的小镇

出版日期:2015-12
ISBN:9787544759253
作者:〔英〕内维尔•舒特
页数:312页

内容概要

内维尔•舒特(1899—1960),英国作家,航空工程师。他出生于英国,曾是航空工程师,会驾驶飞机,参与设计和制造过著名的R100飞艇,二战时在伦敦从事秘密的海军工作,战后移民澳大利亚。写小说是他的业余爱好,但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是世界上最畅销的小说家之一。他喜欢把航空知识和战时经历写进小说中,他的作品风格简洁、明晰,故事性强。主题涉及反战、爱情等。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一个局外人。他一生所著小说二十余部,主要作品有《海滨》、《像爱丽丝的小镇》、《花衣吹笛手》及《来自工具间的受托人》等。内维尔•舒特有生之年卖出了1500万册书。

叶雷,广东珠海人,成长于海边小镇,喜爱文学,尤其中国古典文学。曾任职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讲授英语和中国文化课程。现在澳门大学进修。

作者简介

● 《像爱丽丝的小镇》中文译本国内首次出版
● 经典的爱情与战争主题,故事发生在二战时及战后,跨越英国伦敦、马来亚丛林以及澳洲内陆,涉猎范围广,充满异域风格
● 此书已形成文化效应,澳大利亚著名景点“爱丽丝泉”(即书中的“爱丽丝斯普林斯”)因该书闻名,当地把公共图书馆改成“ 内维尔•舒特纪念图书馆”
● 在英国和澳洲有以内维尔•舒特名字命名的街道,有舒特基金会组织以及一些论文、报道和研究专著
● 经典名著,作者最心爱的小说,多次被改编为电视剧、电影以及广播剧
● 入选名著榜单:
英国BBC“100部英国人最喜爱的文学作品”
英国《卫报》“生命中不可缺少的100本书”
● 中英双语对照
一位睿智而迷人的小说家,当之无愧地深受欢迎……简言之,内维尔•舒特是那种真正探触到想象力与情感的小说家。
——《泰晤士报》
二战时期,英国姑娘琴•佩吉特在日本侵略马来亚的战争中被俘,被迫和其他妇女儿童一起在马来亚北部各地之间徒步跋涉。其间他们遇到了澳大利亚战俘乔•哈曼,为了帮助战俘们渡过难关他铤而走险,生死未卜。而琴很幸运的活了下来,当她战后从英国再次回到马来亚时,偶然听说乔并没有死。得知此消息,琴遂前往澳洲寻找乔。她并不知道,乔此时也从澳洲飞越大半个地球正在英国寻找她。后来,琴辗转来到乔的家乡,在那里安家创业,并且决心把这个荒凉的地方变成“一个像爱丽丝那样的小镇” … …


 像爱丽丝的小镇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我与《像爱丽丝的小镇》的译者叶雷算是熟知,我北上读研时叶老师在学院担任教职。由于年岁相仿、爱好相似便成了好友,得知其译作《像爱丽丝的小镇》付梓出版,不胜欣喜。主人公琴·佩吉特颠沛流落的前尘旧事和际遇离奇的无常命途也因此得以首次出现在中国读者的视野中。译品如人品,叶雷老师为人恭良谦和、笃信刚毅,我经常看到在缠身俗务、鲜有暇余的他伏案沉思、笔耕不辍。记得的他曾对我讲过,翻译他人的著作就像替别人带孩子,须处处小心谨慎,不得有丝毫差池。而这部前后情节跌宕、人物繁杂且逻辑细密的鸿篇著述更像是一个淘气的小孩,让人永远难以捉摸他下一秒的情绪与举动,时而令人莞尔一笑会意于心、时而令人捶胸顿足无所适从。我多次戏谑地说他翻译这本书就像是误入丛林深处的小红帽,前路崎岖且伴有大灰狼出没,稍不留神便受伤殒命。事实上,他却宛若白马长枪、单骑救主的赵子龙,仅凭自己对文学的一腔挚爱查阅资料、走访盘问,为了一个细节的诠释究诘到几近苛刻的地步。记得他为了一个澳洲俚语的准确翻译,先后数次询问学院里的澳大利亚籍外教,无奈原作者的用词过于晦涩,在外教的帮助下,几经辗转盘问多个土著澳洲人才得到确切的引申含义。一路如此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才使得其译作精准刻画着一个又一个既有力又可信的角色形象、精确讲述着这个充斥着悲欢哀怨、贪嗔喜怒的故事。《像爱丽丝的小镇》犹如一支旋律悠扬却跌宕起伏的乐曲,主人公琴·佩吉特随着曲调翩翩起舞,时而奔放舒展、时而轻盈回旋。但作者的笔法却是平淡的,也正是这份无奇的平淡折射出沧桑变迁的社会,折射出难以名状的爱恨,折射出每个人的宿命和挣扎。这本译著就像是叶老师内心的人文情怀和内维尔·舒特的作品略带诗意的交融,不矫揉造作、亦不因客易容、哗众取宠,静守小镇的一角天空、没有色彩、只带有温度。也正是这一份简单真切的平实极易牵动你我的思觉,不觉中一起体会书中人物的喜与悲、书外身后的是与非。转眼间,叶老师南下求学、时移世易,再次翻开他的这本译著时,似有老友重逢的温存与亲切萦怀存心。读罢掩卷,似乎闻到一股清香从书中氤氲开来、绵长不绝,可能是当时和叶老师一起捡的银杏叶标本的味道。
  •     聽聞小說譯本剛出版,我立馬在網上購了一本,從珠海取回學校一看,小說是譯林雙語版,中英兩冊都有,我饒有興味。想起師兄的囑託,聖誕節收假回來我趕緊把書翻了出來,由於時間關係,我略過英文原著直接閱讀的譯本,緊鑼密鼓大概花了四天時間吧,雖然緊湊但的確很認真讀完了,譯者葉雷是我的師兄,我很樂意接受他給我的推薦——英國作家內維爾·舒特的這部經典之作《像愛麗絲的小鎮》,於序言裏也可得知師兄花費六個多月的時間翻譯此書,按原話來說是『費勁思量』的,我作為一個讀者,在讀完整部小說後,從字裡行間也能夠深切地感受到他的認真勁,以及他的用心和細緻,譯文流暢,舒適淡雅,翻譯風格與原小說故事一樣,保留了平淡而不失細膩的口味,因此我發覺一杯純純的牛奶與之是極配的。我十分地欽佩師兄,我想他一定是傾注了不少心血的,真誠地為他的這顆果實點贊。然後呢,我也想簡單地談談這本小說,前半部分雖然涉及到跨越大半個地球的二戰羅曼史,作者卻巧妙地避開了宏大的轟轟烈烈的戰爭場面,專注描寫以琴為中心的戰俘生活,艱苦微小但平淡真實;後半部分的話,相比起女主角琴·佩吉特小姐與喬·哈曼的愛情故事,我倒覺得講述者『我』(諾爾)與琴小姐之間奇妙的關係更加令人神往。如果不熟悉琴·佩吉特的經歷,我們一定會認為她就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英國姑娘,並且她也覺得『自己不夠聰明,考不上大學』,但實際上她可愛、勇敢、善良、充滿智慧、有領導力……可以說,世間所有美好的品質她都具備,就像澳洲那個愛麗絲小鎮一樣,美麗而充滿魅力,很難讓人不喜歡。她知恩圖報,用所得遺產的一部分為當初接濟自己的馬來亞人鑿了一口井,後來又南下到澳大利亞尋找救過自己的喬·哈曼,最終定居在澳洲,從一個異鄉人變成了當地家園的改造者,她有遠見、開明且富於創造力,和愛人喬·哈曼一起,憑藉智慧把原本生活無趣的威爾斯鎮變成了像愛麗絲的小鎮,一個有著造鞋廠、冰室、美容院、游泳池、電影院、洗衣房、服裝店和蔬果店的美麗有趣的小鎮。總之,這真是一個很圓滿的童話。跨越時空的美滿愛情固然讓我為之感動,但在小說最後,講述者諾爾的一句話莫名戳中了我的淚點:『一個遲到四十年的姑娘』,讓人忽然覺得辛酸,好像一切事情都是機緣巧合,是命運的安排,與這個美好的姑娘相識相知,我對於琴之間超乎法律關係(財產監管與被監管)的情義也是一本書難以言說的。我說的種種終究不比故事本身,關於風土人情、關於人事悲歡,小說裏還有很多耐人尋味的文字和情節,那麽更多的韻味就交由其他可愛的讀者去體味吧。
  •     译本序 叶雷一内维尔•舒特出生于1899年,毕业于牛津大学,获得工程学学位,1923年进入伦敦的德哈维兰飞机有限公司,边工作边学习驾驶飞机,并且利用业余时间写作。为了避免航空工程师和作家两个角色的混淆,他在从事航空工作时使用原名内维尔•舒特•诺威,写作时使用内维尔•舒特一名。其后他成为R100飞艇设计和制造团队的成员。由于R101飞艇在1930年坠毁,英国决定停止飞艇研制工作,内维尔所在的团队也被解散。二战爆发后,内维尔参加了海军,战时主要在伦敦从事秘密的海军工作,最终升任至英国皇家海军志愿后备队的少校。离开海军后,他远访远东和澳大利亚,并在途中听到了八十位欧洲女士二战期间在印尼被日军俘虏,被迫徒步长途跋涉的悲惨故事。他被这个故事深深触动,怀着对幸存者的尊敬,构思了《像爱丽丝的小镇》前半部的情节,这部小说也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内维尔•舒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玛拉赞》于1926年出版,讲述一个商务飞行员坠机后流落荒岛,被一个罪犯所救的故事。该罪犯实际上是因为惨遭其贩毒的哥哥陷害而蒙冤的。后来,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该贩毒集团终于被捣毁。内维尔最著名的小说还有《彩衣风笛手》(1942)、《公路已尽》(1948)、《海滩之上》(1957)和《来自工具室的受托人》(1960)。他喜欢把航空知识和他的战时经历写进小说中。内维尔1950年移居澳大利亚,1960年猝然离世,终其一生共留下了二十余部小说,其中多部被搬上荧幕。澳大利亚中部的爱丽丝斯普林斯(爱丽丝泉)因该书而闻名。英国汉普郡朴茨茅斯机场的诺威路和内维尔•舒特路以他的名字命名,澳大利亚东南部维多利亚州的贝里克也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舒特大街。二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仲夏正炎,展眼却已秋情萧瑟,寒意渐生,正如这部小说一路写来热烈激荡,却在斯特拉坎先生那冷雾围绕的寒舍中落幕。《像爱丽丝的小镇》于1950年出版,大获好评,再版多次,并于1956年被拍摄成电影。翻译这本名作的这六个多月,每天焦灼不安。本来翻译就像给别人带孩子,比带自己的孩子还要紧张一万倍,深恐磕着碰着,不能完整交回朋友手中,译者也最怕把书翻走了样,交到读者手里的,竟是自己的重新创作,糟蹋了作者的心血。小说以二战结束为界,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从英国远赴马来亚工作的年轻姑娘,琴•佩吉特,在二战期间日本侵略马来亚的战争中被俘,被迫和其他妇女儿童一起在马来亚北部各地之间徒步跋涉。其间他们遇到了年轻的澳大利亚战俘乔•哈曼,他为了帮助战俘们渡过难关铤而走险。下半部分写琴在战争结束后回到英国,继承了一笔丰厚的遗产。为了报答战时马来亚村民对他们这群战俘的保护和照顾,她返回马来亚报恩,并偶然得到乔仍然在世的消息……若将《像爱丽丝的小镇》比喻成一幅油画,必定属于不厌其烦的古典派。细细读来,不禁感到舒特先生简直就像在写回忆录,努力将情节安排得真实自然,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让读者觉得仿佛确有其人其事,而作者只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通部小说出现了多个“of course”(直译则是“当然”,“自然”),并处处做了铺垫,使故事的推进顺理成章,鲜有突兀之处,不露堆砌痕迹。因此,书中叙述虽然细致繁复,似有赘言,回头看时,却发现伏笔布满,一不小心就容易走漏瞬息繁华。例如,写到诺尔送别琴的时候,作者说诺尔莫名其妙地感到琴不会回来,看似老人家的痴语,实则却为后文伏笔。当然,“无巧不成书”,主角琴和乔之间的爱情故事还是稍微落入了俗套,读者读至彼处自能体会。作者在写这本小说的时候,已经年逾五十,历经一战和二战,也经受了职业生涯的跌宕起伏,因此笔下每一句话都功力深厚,不能等闲视之。他在书中深刻地探讨了人生和人性,正如书中结尾所说的,他写了“陌生的场景”和“勇敢的人”。这些不是一根青春烂漫的笔能写出来的。他写琴去到马来亚,和同胞们一样不知战争之险恶,也不知祸之将至,在硝烟即将弥漫之时仍然载歌载舞地忙得不可开交,却又马上写她成了战俘,陷入绝境;他写绝境中之人性,一人一个样,绝无重复,幸存下来的人,却又都一致地乐观坚强;他写战俘眼里的战争,真实地描画了在战争里隐忍求存的平民百姓,写出了军官的残暴,也写出了某些日本士兵的善良。后来,他又写琴和乔的爱情故事,写琴如何融入海湾地区的生活,如何勇于改变威尔斯镇的面貌,虽淡淡写来,却都是经验智慧之言。他写到被抛弃的黄金镇,那透骨的荒凉,却又通过写琴改变威尔斯镇的努力种下了复苏的种子,仿佛预示温暖的东风即将吹开一季繁花。这一切,时而通过琴来叙述,时而由诺尔以第一人称叙述,娓娓讲来,历历在目,不矫揉造作,不哗众取宠,真实的情感委婉动人,让读者不知不觉中跟着书中的人物一起悲伤,一起快乐,一起惆怅,一起沉迷于这个具有魔力的故事中,读着读着仿佛都变成了诺尔,忘不了米德赫斯特的牧场住宅,忘不了威尔斯镇鲜艳夺目的红色屋顶,忘不了那里朴实却令人感动的平凡居民,与他们的欢笑悲辛。本书对于人物的描写,也委实难有其他小说出于其右。琴和乔都不是什么大人物,没有出格的个性,也不是什么悲天悯人的大救世主,这样的人物,最是难写。两个普通人,没有惊人的美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凭着认真坚韧的心,度过逆境,守来幸福,遂了心愿。琴是一个活泼聪明的姑娘,文化水准中等,没有上过大学,却善解人意,真诚善良,敢作敢为,讲诚信,有义气。在马来亚的时候,敌人马上杀到眼前,她却担心霍兰太太无法带着两个孩子一起逃难,自告奋勇地去帮助她,结果跟着霍兰一家一起被俘。被迫徒步东奔西走时,她勇于转换生活方式,适应当地恶劣条件,并主动与日本看守和当地村民交流,积极化解困难,最后带领幸存的战俘们成功安顿下来,挽救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她头脑清楚,同伴们都认为乔是神的使者,她却知道乔也是一个普通人,但她依然深爱着他。她因失去爱人而伤心欲绝,却依旧生活得认真踏实。拿到遗产后,她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享受与实现个人梦想,而是赶紧回马来亚去报答战时恩人。知道乔仍然在世,她不顾一切地赶赴澳大利亚,只为了再见他一面,自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后来,为了乔的事业,她又决定留在偏远的海湾地区,并且积极进取地实施自己的计划,最终将乔的家园建设得温馨时尚,将勃勃生机和无限希望带到这片土地上。而乔则是一个满腔热血的男子,有正义感,也很善良,虽然话多了些,却朴素踏实,像一座沉稳秀美的山。他看见琴和她的同伴忍饥挨饿,心有不忍,舍命偷鸡给他们吃,结果事发受刑。后来他听见琴未婚,马上从澳大利亚远赴英国,为的也只是再见琴一面,也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热爱自己的工作,对未来充满乐观,积极进取,在所有人都要离开海湾地区的时候,他却看到了繁荣的远景,对牛场的发展作了详细周密的计划。他去英国旅行,让他兴奋不已的不是华丽的著名宫殿,而是先进的育种技术。终于与琴相见后,他想为了琴而放弃自己的家园,为了心爱的人情愿委屈自己。别人偷他的牛而受伤,他也马上去救人,可见他心胸之宽广。他没有什么文化,说起话来土气扑面,但是却可亲可爱,真挚诚恳,活力四射,仿佛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温暖的阳光。本书另一个重要人物诺尔,是一位收入丰厚的律师,年事已高,生活孤单冷清,却仿佛作者自己的化身,是一位可亲而深邃的老人家。他历经人世沧桑,晚年遇到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成为了她的托管人,并尽他所能帮助她实现愿望。他对她有一种无从述说的感情,正如书末所说,她是一个“迟到了四十年的姑娘”,也正是以他的口气,才能将这样一个故事讲得字字深情,千回百转。若换一个人来讲,或者换一个角度叙述,这个故事只是平淡如水。这正是作者独特的匠心与苦心,其对待写作的态度是如此认真,本身也足以令人感动。其他人物,如给唐纳德开死亡证明的医生、弗里思太太、马特•阿明、安妮等,全部个性鲜明,跃然纸上,读者阅读之时,自能玩味。最爱结尾的那一点不甘心和遗恨,使人读到诺尔的梦境时,禁不住地悲伤,方知道这一本书,也有一点“妖”,是能使人着魔的,诺尔梦里的那些场景,倒像是自己也真实看到过的。这样一部小说,翻译起来真是费尽思量。力求真实的故事、平凡的人物、细致的描写,以及作者每一句话里的机锋,让我这个非常欠缺生活经验的人挠破了头。这部小说时而写东半球,时而写西半球,时而是发达的伦敦,时而是落后的马来亚,时而是蓬勃发展的澳大利亚,所涉及的人物更是多如牛毛,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语言特点。作者在英国出生长大,后来去过马来亚旅游,五十岁时定居澳大利亚,一切细如毫发的描写可说与现实丝毫不差,翻译时绝不敢怠慢或轻松带过,几乎所有的场景和物品都要查一次,看到图片或相关介绍才能放心地翻译出来。书中说到海湾地区有许多牛场,后来我查了沈永兴老师等编著的《澳大利亚》,方知道确有其事,而且昆士兰出口的牛肉占澳大利亚一半以上,而澳大利亚又是仅次于阿根廷的世界牛肉出口大国,可知书中背景并非凭空捏造。而最难翻译的,当属人物语言。英国人说英式英语,日本人英语大多很差,马来亚人自然说的是另一种英语,而澳大利亚人则满嘴澳洲土话。有许多俚语和土话,连我们学院的外教都闻所未闻,例如“fair cow”,连澳洲外教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后来托外教住在澳大利亚的亲戚才辗转查到了。第九和第十章的广播用语也令我左右为难。此外,作者是一个职业工程师,游历广泛,知识丰富,在书中讲述了很多有趣的知识,例如稻田种植、沙袋鼠、飞机、飞行、卡车等,这些离我的生活都很远,翻译的时候,只好硬着头皮重新看书学习。需要指出的是,书中的威尔斯镇却是作者以伯克镇和诺曼顿为原型虚构的一个小镇。通篇小说语言严密,却又以老人讲故事的口吻,平淡而絮叨地讲来,往往话里有话,翻译时必须步步留神,一不小心就会错失字里行间的隐含意义。有鉴于此,加上这本书在国内是第一次被翻成中文,没有前人的成稿可以参考,我的译稿必然有许多错漏之处,恳请读者谅解,也恳请前辈们不吝指正。翻译这本书,前后只有六个多月的时间,加上开学后行政工作和教学工作繁重,总怕自己力有不逮,不能将这本书翻得合乎理想。很多前辈、同事和学生都看见过我每天下班后翻译的狼狈相,给予了我许多许多帮助,我的内心,自然对他们充满了感谢。此外,书中《圣经》和《古兰经》的句子,分别使用基督教协会和马坚老师的经典译文,在此一并致谢。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自有其过人之处,非寻常浮光掠影般的快餐文学可比。如果各位能抽空好好品读一下这个故事,将是我极大的幸福。也许这个故事有一点长,但读罢掩卷,其袅袅余韵,一定会比其本身更加悠长。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历经沧桑的浪漫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