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不死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3-8
ISBN:9789571357928
作者:石橋毅史
页数:272页

内容概要

石橋毅史
一九七○年生於東京都,日本大學藝術學系畢業後,進入出版社工作。一九九八年進入新文化通信社,擔任記者。二○○五年升任總編輯,二○○九年十二月離職,目前為自由撰稿人。

书籍目录

本書目錄序章/驅使她的動力為何?
第一章
勇於挑戰現況的女人──原田真弓一手創立的日暮文庫
第二章
爭論的男人──淳久堂書店‧福嶋聰與電子書時代
第三章
閱讀的女人──井原心靈小舖,支持井原萬見子的動力
第四章
脫離常軌的男人──前澤屋書店店員.伊藤清彥的隱遁
第五章
化為星星的男人──前書店店員.伊藤清彥今後的動向
第六章
施比受更有福──定有堂書店.奈良敏行與贈與論
第七章
徬徨的男人──巡禮那些缺乏特色的書店
第八章
問題之男──千種正文館.古田一晴的獨到之處
終章
她究竟想傳遞什麼?

作者简介

書店是一種「親手把書交給讀者」的行業,
也是把「書」裡的知識與情感傳承到下一個時代的力量。
在東京的商店街,一手創立只有五坪大書店「HIGURASI文庫」的原田真弓……
迎戰「電子書時代」,極力主張「紙本」優點的淳久堂的福嶋聰……
在和歌山「人口只有百人的村落」經營IHARA.HEARTSHOP的井原萬見子……
岩手縣「教主級」的前SAWAYA書店店員伊藤清彥……
在鳥取追求並實踐「一般書店」的定有堂書店老闆奈良敏行……
在市街書店逐漸消失,書店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薄弱的現在,他們所捍衛的「書店」之所以應該存在的理由究竟為何?
在電子書逐漸抬頭的時代,紙本出版流通業的運作系統現況是如何呢?在現實環境日益嚴苛的氣氛下,書店的存在意義是什麼?一些被認為「有特色的書店」裡的店員、老闆們,是以怎樣的姿態繼續經營著這個事業?
本書作者石橋毅史曾在出版社任職、後來擔任過雜誌記者,憑藉著對紙本書的熱愛,及對書籍從業人員背後執著熱情的好奇,在成為自由作家之後,遍訪日本數個知名的特色書店、連鎖書店、二手書店,專訪書店從業人員的工作心得,試圖從中分析「書」和「書店」在今後的發展與應該繼續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時代意義。從根本重新審思這般「傳遞書」的職業,存在的意義究竟為何?一本探討「書」與「書店」的現在與未來,含有深刻熱情與反思的報導文學之作。


 書店不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日本出版業報紙的前任記者,在實體書店急遽萎縮的危局中,採訪寫下這本全日本野戰現場報導,憤怒歸咎於大型連鎖書店拓點,大型出版社與大型發行商控制獨立書店。這些大企業投機炒作少數暢銷書暴起暴落,喪失多元選擇,放棄扎根地方。原本是書店培育特定讀者,讀者培育特定書店,雙方發揚個人自主戰鬥的活潑能量;而這種長期累積出特殊情感的彼此歸屬關係,卻被大企業只看帳面的功利速成思維斬斷,店員喪失推薦書籍的自主權力,職人累積的選書專業淪為多餘,導致資深人才出走創辦獨立書店,屢敗屢戰,倒了再開,或以鬥志悲願「半X半書店」打游擊,實現書店作為社會企業。書店的本質是溝通,就像社會的血管系統,一旦堵塞,社會就中風癱瘓,所以通路必須多元,選書必須多元。這些獨立書店職人為守住自己的媒體、持續發聲,以各種姿態賭上了人生,宛如紀錄片栩栩在目,複雜面貌令人震懾、玩味。  日本連網路書店都不打折、還得加運費,台灣書業比日本更多一重折扣血戰的壓力,狀況值得數十本書紀錄討論。但是本書內容予我最大啟發,是更清晰透視台灣相形所缺少的具體文化要件。台灣各通路、產業甚至各種組織,都面對同樣問題:集體主義的幽靈陰魂不散,導致過勞體制的分化,疏離,壓抑溝通協調,不信任,而難以達成升級精緻轉型所需的高度協調、合作無間。  雖說與書中人同樣身為書店職工,但我更以一個人的身份,急切想將本書偉大貢獻呈敬於諸君:對人性的復歸。  孤立導致分化崩解  內向潔癖孤僻的傢伙們,在世界上得到的伴侶就是書。因為多多少少不相信人,蹺體育躲在樹上看小說,間或用懷疑眼神睨視操場上的多數,心想他們究竟忙什麼呢。但是進入書店與中大型企業,考驗就來了。乍看有壓力要我不相信人,放棄人,才做得下去;最後則會發現,一切問題來自我不相信人。  孤立主義看似個人主義,其實相反,是集體主義的產物。習慣孤立,一旦遭逢變遷困局,只能選擇互相指責、斷尾求生。因為缺乏信任基礎,所以不存在合作求生的選項。無法合力對抗大環境,只能把敵人設定為身邊的同業與合作夥伴。  遇到危機,反射動作是決定要犧牲誰來度過難關。我們把這島嶼當成一艘遇難斷糧多時的漂流船,停留在抽籤決定要吃誰的肉,低眼看籤前那刻的心情。  近日兩岸服貿協議爭議中,電子商務業者表示,台灣只要不向陸資開放出版業,開放印刷業沒關係。而後,既能交換電子商務西進大陸,其實出版業開放也沒關係。  有發行商希望陸資來台開書店打破壟斷,出版社希望陸資印刷廠提供更便宜服務,老闆希望陸資給資金,員工希望陸資來換掉老闆、變慷慨點。如果書店也巴望陸資出版社低折扣,出版各環節就翻版了霧社事件敗因,與更早無數次倒戈:被殖民者利用殖民者殺害內部敵人。歷史上任何殖民,都要靠被殖民者內部恩怨而遂行。你眼中的殖民,對他而言是解放。這是原先社會的關係失靈,使得衝突未獲協商支援。如果還有一絲機會來得及去面對問題,都要面對。  服貿協議不是第一次全球化壓境,上一次是電子書。在電子書發展上,美國書業從作者到出版社,冒高度風險去投資開發、內容創新時;台灣是電信業者一面猛發新聞稿虛張聲勢,一面責怪出版社不肯顧全大局虧本釋出海量版權。台灣對電子書的想像是:出版社想靠電子書省掉印刷廠、書店分成,作者想靠電子書省掉出版社分成,讀者想靠盜版電子書省掉作者分成。  斷尾求進步,有時可看成是撿現成的極致:黑吃黑。  能夠這麼容易捨棄對方,乍看是利益衝突,實則是陌生隔閡。一夕暴雨洪流衝進原本關係的裂縫時,我們並不修補,只不耐煩等著對方立場從我的立場邊緣崩塌流失分解,而對方也一樣等著我被消滅。  因為過勞體制,忙碌首先省略的就是閒聊,依賴電子往返精簡訊息,即使見面也只談正事,業務去書店沒空多聊,原本能帶回出版社給編輯的珍貴訊息就少了。各環節之間都要靠閒聊才能充分掌握對方情境、互相配合,但帳面上看不出其價值與因果關係,結果會計制度扼殺了創新機會。書店不知道印刷廠的艱困,不認識社子廠區人們是在如何場景心緒下工作生活;編輯不知道門市;作者不知道業務。互相支持共生的人們,竟然會想要犧牲對方來前進,親不知子,骨肉流離。我們互不信任,只打聽,不討論,視產業為你死我活的飢餓遊戲。  而日本業者不但鄭重其事社交閒聊、開讀書會、評者編者書店業者寫書議論業界形勢,還把讀書會內容也出版成書,他們確實知道訊息在合作中佔據的關鍵地位,為之不惜投資心力於公共性。我欠下這隱形公共巨債,令我心痛。  在台灣,人們以為自己怠於工作時,通常已過勞而不自知,實際上是怠於社交,怠於遊戲,怠於知識生產,而甘為奴役。知識不是炫目又有深度的翻譯進口貨,而是身邊人為了解決當代問題的自力發明。社會衝突必須經由知識而不是暴力來檯面化,得到回應和理解。  產業鏈每個環節如果個別孤立,就形成囚犯的兩難:在隔離審訊,互不知情下,最有利的博奕是犧牲別人自保。要突破囚犯困境,唯有信任與溝通,永遠相信,永遠主動接觸,永遠不怕復合。  集體主義的隱形幽靈  書中的書店員工川原,痛恨別家抄襲她獨見創獲的選書,遂離職創業,設法找到別人無法抄襲的個人風格行銷,就是自己朗讀繪本,將大量複製的書本,轉化為不可複製的個人現場live表演。讓人反省書店的手工性質,亦即通路多元,如何受到企業規模化傾向的毀壞;而重新摸索自我,又需要多強大的專注堅持與敏感覺察。  台灣大型書店常向出版社要求「獨家」書封、折扣或贈品,重點放在獨家。所謂「獨家」就是相信書都是一樣,在哪家店買沒分別;所以書店極力製造出區隔來,中國大陸京東書城惡鬥當當網的免費割喉戰也基於此想。  但是,沒有兩家書店會是一樣的,即使連鎖書店也做不到。書店生來就不同,且隨著生長而改變,這間書店吸引欣賞這種性格的人,那間書店吸引欣賞那種品味的人。話題只要談到振興書市,就會反射性地吸引一種論述,希望找到金主設一平台羅列所有書籍清單,毫無遺漏,取代總是健忘、東漏西缺的書店。我可以保證,若有這家書店,你不會供貨,因為自己出的書埋葬在浩瀚書海;也不想光顧,如果你不想花數小時在負手踱步瀏覽書名嘖嘖稱奇。我總是以為自己什麼都懂、什麼都會、什麼都好,直到學會痛苦承認自己既易怒又嚇人,而且腳很臭,居然仍能和少數特別寬容的特定人士交上朋友。我們不想承認自己原本就是獨家,有很多獨家缺點,但是發掘、磨練一項獨家優點便足以吸引顧客成交。因為我們都是集體主義的兒女。我們誤以為別人賣得動的書我們也賣得了,以為排行榜不管哪家都是一樣的,其實它是大小考名次榜在我們生命中的投影,優等生才會得人疼,劣等生沒人愛。其實,從來沒有人把我們照名次排。  拼折扣就是台灣加工出口區削價搶單的傳統邏輯,我不相信別人會願意花時間認識我,所以我也懶得花時間爭取別人接受我,我只相信別人永遠用同一基準把我和其他人排名次、比價三家不吃虧。所以其他人全都是我的對手。其實,這世界上根本沒有對手,只有永不相遇的朋友。  台廠低潮沒訂單就裁員、放無薪假;在台日廠卻是沒訂單就進行員工研修,醞釀創造下一波榮景。如果平日賺的是工時血汗錢,我們便無法承受艱苦時堅守彼此、風雨相依的團隊風險。而集體主義永遠在把成本外部化,用外包或過勞來壓低成本,作為生存優勢。而外包和過勞加深了隔閡疏離,使我們容易捨棄對方,斷尾求生。  在彼此孤立的世界裡,只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許多作者覺得遠不如我的新書搶了我的排行榜名次;出版社覺得別社新書佔了原該屬我的曝光版位;書店覺得別家書店沾了我的光搶了我的業績。危機使人陷入戰或逃的迷思,持續的危機則會讓人陷入被害情結。面對痛苦衰退時,我容易染患市場競爭觀念這種無可救藥的疑心病,像每個人驚聞伴侶提分手時立刻問:「那個人是誰?」把此消彼長看成被奪,歸諸竊奪者的不義,就蒙蔽了我,無視於種種結果源於自己的作為,也就喪失承擔責任與自主權力。  新書上榜時,作者想不到也有人正在為下榜心焦;出版社收到書店告知「因為別家延書,所以請你遞補上最佳版位」時,覺得天理昭彰;書店跟風推銷別家書店暢銷書時,相信自己在盡責。我容易無視從假想敵那裡得到的利益,而放大因假想敵所致的損失,這就是假想敵的起源。  當本書作者憤怒投奔地方上的叢林游擊隊,準備聲討連鎖企業的罪惡時,卻發現這些默默奮鬥的英雄早已寬容看待體系。書店和二手書店互相幫助,甚至書店願意在門口放置免費交換的書箱,說出這番感謝:「只要看書的人多了,買書的人就多了。」  實際上,整個系統相依為命。即使是在對我最反感的對手那裡,也還有許多人在依靠我守住。即使是讀者進我工作的書店翻書找到標的,然後到對手網路書店訂低價書,讀者的光臨便是緣份的機會,假使我的工作對他有所貢獻,便會對世界有所貢獻。  敵人是大吃小嗎?  本書是否在描述小書店和連鎖書店間的對立呢?我從中讀到兩者間更多的共通性,人與組織的關係,組織與社會的關係。書店員工從新人階段開始,在服從與衝撞中學習,累積圖書知識;成熟後獨當一面,專業主張彼此不同,已有自信去堅持己見。如果體制彈性無法吸納衝突為成長契機,人才便會脫離體制、獨立創業。無論時局好壞,各行各業中年創業現象的本質就是瓜熟蒂落,要把經驗理念付諸商業實驗,這也是有利社會持續創新的機制。企業流失人才固然損失龐大,但創業增加更有利於社會。  連鎖書店門市感受來自總公司的業績壓力,和小型獨立書店感受來自出版社、發行商的財務壓力,是一致的。獨立書店限於規模小,向發行商談判進貨折扣等條件時處於劣勢,如果聯合一百家書店共同進貨,互相承擔其中個別書店拖欠、倒帳,分散風險固然可行。但若要承擔一家造成的損失,其餘九十九家也會關心其經營,無論協助支持、或是強迫改造,如果每家要花一半時間處理平台業務、共同問題,那麼情況便類似連鎖書店付出的高昂行政成本。規模大有優勢,也有劣勢。  書店是為了出版社能出書、而代為向大眾招募個人小額集資的銀行;發行商是為出版社和書店外包風險,銀行的銀行。在獨立書店系統中,由發行商來承攬風險。往來書店中若有倒閉,發行商最直接手段就是提高其餘書店的保費、亦即交易風險門檻。連鎖書店總公司的因應可以比較複雜些,但也可以說同為進貨選擇、和預算控管。  若單純屈服於風險,便產生了書中所詬病的書店,向出版社和發行商傾斜,進貨受牽制,專擺大眾暢銷書。無論是連鎖書店、小書店,都有此例。而個性化選書經營,也是連鎖和小型都有。如果要把連鎖書店等同於單調的暢銷書,小書店等於精緻手工選書,並不準確。現狀是各種圖書通路,在經濟停滯、零售受挫中,喪失個性的趨勢。解決不僅關於我們個人從集體主義附身之中覺醒的靈魂再造,機制也必須再造。任何平等開放的交易平台,都不會是別人現成準備好等待我們享用,總是參與、實驗、努力不懈得來。大企業過度優化的弊病,自主小企業摸索創新商業模型的苦旅,兩邊都在艱苦奮鬥,也都值得奮鬥。  重尋自我與復歸社會  說到市場,侵佔別人既有市場最快是常識;說到緣份,大家都說不可強求。與其說是市場,不如說是緣份。以等待的心情用雙手持續累積,從內向潔癖孤僻傢伙,學會真心去交陪,創造種種緣份。成年人看著新書銷路萎縮,然而輕小說、動漫、羅曼史卻成長不輟,總視為不入流、媚俗。但若擠進動漫展人潮,看看悶熱喧嘩汗臭中,讀者卻如朝聖熱情投入享受,便會明白,那是愛啊。作者編者業務與讀者對內容投注海量的愛,牽成了如此緣份。成年人不相信自己的愛,以愛為恥,偶爾能製作、推薦自己喜愛認同的書,竟以為是「自己的私心」,這種貶低愛、沒有愛的奴隸日子過多久了呢。能過多久呢。若從報表抬頭,看看過街人群,看看人們的表情,看看表情下的心,或者我們原本膽怯的心,決策會有所不同,或者能冒險去創造自己,創造緣份。  書市的萎縮,來自人際關係的消失與淺薄。心思忙亂時,無法好好體會別人的心,無法好好體會自己的心,也就無法好好表達自己。失去了有意義的相處後,連帶也就無法獨處了。喪失獨處的滋潤,只能在臉書上公開情緒困擾的一兩句喊話,而無法承受面對面深入談論困擾,彼此都束手無策。閱讀是獨處的一種,一個環節,一個生態指標,一個關鍵物種。  在工作中思考,討論,並寫成書出版,開店實踐理念,倒閉後重新進入連鎖書店,或是繼續開店,半X半書店,兼職補貼養店。那並不是世人以為的清高虛名,而是「無論何時都不放棄與人溝通」的信心。那一定是來自時常傾談相契而能心領神會,對人與土地共同的愛。  在台灣,我們彼此競爭,但更重要是同時我們也是一個團隊。為了更好地活下去,我們總要放下手上的事來傾聽彼此,支持到底,成為一個團隊。
  •     (1)单纯是摆放书的地方,还是传递“书”这种东西给读者的场所整本书整整有八个章节,其中讲述原田真弓的有两章,讲述伊藤的有两章,可见这两人对于作者而言有多么的重要与值得重视。其中又以原田真弓着墨最多,开篇第一章和结篇语都是以她为主角。我想,是因为原田选择了创业开店的原因,更有代表性吧。原田与伊藤的共同点,在于两人都曾经是“教主级书店店员”,曾经以书店的力量打造了多本畅销书。原田真弓之前作为有着十几年从业经历的资深书店店员,最为骄傲和饱含激情的事情,就是图书区的设计与摆设,伊藤也是如此,他们主要的业绩与成就也来自于图书区营销。认真地思考图书区(并非指常规书架,而是常见于书店的独立的图书展示区)什么时候应该摆放什么书籍,如何搭配,从浩如烟海(日本每年新书种类约7万到9万种)的新书中挑选出自己觉得有意思的,有趣的,进而重点推介,甚至亲手画上手绘海报,写上有煽动性或者温情的推荐语,可以说,小小的图书区就是一个书店店员专业理念的体现、对书籍与读者的热情的表达,同时也是书店竞争的修罗场。这样的图书展示区,在任何一个书店,特别是独立书店,都能看到,可能读者会习以为常,觉得理所当然。事实上却非常重要和关键,甚至还是造成了原田真弓离开工作了十几年的书店与出版业自己开店创业的关键原因。即使是在广州的方所、唐宁、必得,这些用心经营的大小书店里,图书展示区总是不断地在变化,如果我们过去疏忽了,无视了,那当真应该好好留意和感受一下这里面蕴含的各种热情和坚持。我几乎每周会造访一次身边的这些书店,每次去,都能够看到截然一新的书籍,每次都是不同的主题,例如关于寿司的题材(还顺带推荐了小野二郎的寿司之神),还有拉美作家(和某位大师刚刚逝世有关),有大数据,有茶文化,有探险和野外生存……相关的书籍经过美术设计和谐且美感地汇集在一起,挑起你的兴趣,吸引你的胃口,就像为你推开了一扇门,引领走进了一个全然陌生的新领域,带来的是冒险的刺激。是的,这种冒险的刺激,是实体书店才能带来的真正购物体验,也是实体书店理应实实在在握在手中与亚马逊京东竞争的利器。“从新书里面挑选出有意思的作品,然后用有意义的方式传递到读者手上,这是书店的意义所在”,原田真弓这样认为。我会为了这种偶遇的憧憬、冒险的激动而造访这些用心的书店,因为我知道,店主正准备着好多有趣的书籍要推荐给我这样的读者,这种期待难道不是非常美好吗。但是也存在着许许多多“只是书架的集合体”的书店,书被简单机械地摆放在书架上,这样的书店国人应该不陌生,他们都有同样的名称,正如他们都拥有同样的血统一样。在这样的书店里工作的员工,更多的像是公务员,“只是打一份工而已,不要那么在意吧”,流失了温度的书籍,这样的书店即使不再存在也没有什么可惜的,很多人会这样想着吧。图书区的设计和营销,涉及到某一文化主题的培育,例如日本盛行的森女主题,其实很早就流行过,不过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道,大家策划出这一主题,发行相关的书籍,甚至配以各种宣传、衍生物品的开发、 服饰的辅助等等,用半年时间就大行其道,然后相关书籍大销。日本一度很风行的咖啡书也是很好的例子,慢慢的培育,再小众的主题也能长出繁茂的枝叶。此外,图书的推荐海报也很有意思,例如某书店在推荐一本书的时候,图书区海报上手写着这样的文字:请了解,你所身处的世界……读了这本书之后所产生的情感,也许将改变今后的世界。你需要做的是,停下脚步来思考。我相信,作为在书海中寻觅的你,看到这样的描述,哪怕对于设计朴素标题简单的那本作品没有兴趣,也会有冲动想要拿起来翻翻吧。(2)连锁书店 or 小书店,POS系统 or 店员的力量POS系统是日本的大型出版社、经销商通过的使用信息系统,随时掌握图书销量,知道什么作品滞销,什么作品畅销,然后随时调整入货量、库存量和退货量,以此最大化利润,最小化成本的整套信息系统和管理体系。日贩和东贩旗下书店基本都已经全部运用,其实说白了,就是现在国内正流行的大数据概念。这是大势所趋,但是原田真弓认为这大大弱化了书店店员的推荐作用,大大弱化了图书展示区的独享性——每个书店推荐的书有其品位和专业的较大差异,由此造成了每个书店营业业绩迥异,如果某一书店的成功推荐通过pos系统让其他书店第二天就能无成本复制,这样便大大打击了这种差异性,也大大削弱了书店经营的成就感。从另一方面来说,大数据也削弱了书店店员的自主性,像原田真弓和伊藤这样的顶级书店店员,他们会通过大量阅读去挑选真正有趣的书籍(当然,有趣二字本身是主观性极强的)推荐给读者,并且根据和读者的现场互动,发现他们的真实需求,从而主动调整库存量,但是使用了大数据后,他们只能听从于总部的计算机,进货多少,卖什么,推销什么,都是计算机直接下达指令。我相信,这是让这些热忱的从业人员无比沮丧,才能无处可发挥的根本原因。来往堂的店主对原田真弓说“你的这种反抗,不是经营大书店业的思路,其实还是小书店业者的眼界。既然如此,为何你不去自己开一家小书店 算了。”真是一语中的。大数据绝对是图书业扭转败局的关键杀器,让图书业者减少浪费,提高收益,活下来,才能传播文化,但是双刃剑的另一方面,就是数据是冰冷冷的,的确丧失了小作坊和个人品位的那种珍贵的温度。当一个国家或者城市,既能存在金碧辉煌高大上的大型连锁书店,同时又能容纳有特色有品位的独立书店,才真正拥有足够的胸怀去谈论文化二字;而图书业者,不管是大出版商,还是中端经销商,还是小书店老板,都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拥抱新事物,同时又不要将好的传统沦陷其中。走的路是不同的,但又不要互相践踏各自的生存空间,各得其所。(3)纸质书 or 电子书纸质书是否已经快到寿终正寝的年龄,这个讨论非常激烈,因为纸质书的存在是书店赖以存在的根基。当没有纸质书的时候,书店也应该是要退出历史舞台了。其实和中国一样,日本也在猛烈讨论着纸质书和电子书的问题。我对各种观点,包括这本书里面的观点,都不予置评,因为这些讨论本身就是好的,无论对错。但是有一种观点我是比较厌恶的,那就是说起书店的倒闭,纸质书的没落,总是归结给电子书的大行其道和盗版书的疯狂猖獗。这个理由非常方便,信手拈来,责备起来没有任何负担,就似乎自己完全没有责任似的。但是我想问的是,你说自己不看纸质书,因为又贵又不方便,那好,那你一年里究竟看了多少电子书?或者,你一年里究竟看了多少盗版书?(我相信每个人硬盘里面都有个一百几十本盗版电子书,但是你看过吗……)寥寥无几吧。是的,媒介不是关键,关键是读者本身已经越来越少。如果能够让国人重拾阅读的兴趣,即使要拼上纸质书灰飞烟灭的命运,给电子书让路,我觉得也是好的,毕竟阅读本身,才是真的,否则跳离阅读大环境去谈所谓书店和书本的未来都是镜花水月。没有读者的书店,虽死不足惜也;但是只要有读者,即使纸质书消亡,书店也会以其他的形态重新站立于阅读这个大舞台上。(4)究竟书店的意义何在?讲得极端一点,每家书店都在卖同样的东西,贩售由作者创作、出版社制作出来的商品。正因为是如此不具原创性的工作,所以才要另辟蹊径,好好考虑一下什么是书店的“特色”。顾客只要在店里看到自己喜欢的书,就会认定这家书店不错。问题是,他早就买了这本书,所以也不会再买。但顾客有可能期待在自己觉得不错的这间书店找到其他有趣的书,所以会想来逛逛,购买其他的书。若不能让客户有这样的体验和期待,便是一家无趣的书店。为何我会喜欢去一些有特殊品味的独立书店,就是因为这些书店会经常让你偶遇那些在新华书店和大型连锁书店找不到的“奇怪”作品。去书店=去探险,对于我而言,怀着这样有趣的心情,所以每到有空,就心向往之,脚步趋之。如果一家书店,能够以“有趣”和“值得让顾客期待”为宗旨经营下去,生意应该不会太差才对。“希望能将书籍通过自己的方式交递到读者手上”,就是书店的意义吧。(5)讲故事的女人:井原万见子井原心灵小铺,IHARA HEARTSHOP,位于和歌山一个只有百人的偏远村落。永江朗这样描述它:“一间村子的知识来源,犹如珠宝盒的书店。” 由于许多名人都来采访,出现在各种杂志访谈上,而且店主井原万见子本身也出过一本关于这家书店的书,所以不管是书店还是店主,都是作为传奇呈现于世的。但是作者石桥毅史却换了个角度,不是局限于一两小时的访谈和录音,让大家再次接受这样日和的小店如何如何美好,如何如何理想化,而是亲历小铺颇为惨淡的经营日常,还参与了满怀激情却没有观众的尴尬无比的讲故事活动,让大家感受到梦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井原万见子的先生在酒桌上吐露真言:“这家书店能存在的七不思议,最关键的那一个,就是作为老板的自己的支持,以及井原万见子作为店长是没有工资的哦,零人工成本。”即使如此,非常窘迫的营收依然会让井原万见子随时关闭书店,能支撑她继续下去的,是那股热情和干劲。这一篇章,如果换个人名,换个铺名,应该可以套用于中国任何一个小地方的独立书店。这个故事,包括原田真弓经营日暮书库,都是讲述理想主义者面对残酷现状的事情,或许很消极悲观,但是我却不这样认为,一方面我们明白,光靠理想主义是无法经营好一家书店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得到这样的信息——如果没有理想主义,你更难以坚持下去。(6)作为读者,以及书店读者,特别是真正的嗜读者,一定非常关心书店的命运。但是我们也必须明白到,关心一方面是重要的,另一方面却又是隔靴挠痒的。作者石桥毅史多年来关心、跟踪书店发展,著书立学,算是很通透的人了。但是和某位资深店长聊天的时候,对方跟他说:没开过书店的人,绝对无法了解开书店是怎么一回事。你也是哦!我想你一定听了很多,也了解了不少,但你还是不懂。石桥毅史深受震撼,我也一样。甚至,很多书店经营业者,在这个行业沉浸多年,可能依然会对书店、书籍的未来充满迷惑。作为读者,永远无法了解书店经营的真义和困难,提提意见,表表憧憬,总是容易的,如果真的想要出一份力,便多去书店,多买一些书籍,多在身边的朋友圈宣扬阅读的好处,便功德无量了吧。(7)最后,原文摘抄一段,是为记书店该何去何从?今后书店的形态又会变得如何?面对我这俗气又模棱两可的问题,原田真弓回答道:“要是知道的话,就没有必要做了。毕竟大部分事情都是因为不晓得答案才做的,不是吗?”如此强而有力的真理,瞬间掩藏了凭着一股冲动而摇浆的小船,那股无奈的 不安感,展现坚强的一面……原田有理由与现状对抗,但我不认为这理由足以让她创立日暮文库。她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将书交到客人手上的诉求,应该与人类最根 本的欲望有关,有着更大的什么在支持她才是。这就是我一直以来最想确认的一点……我无论如何都想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对她说“你正在做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也将成就不凡的自己。”(8)其他信息http://www.higurasibooks.com/,这个是日暮文库(原田的blog)的网址,不需要翻墙,与各位豆瓣书友共享。感受一下这个小书店的用心。书摘——P124:伊藤清彦在担任泽屋书店店长时,成功打造过许多本“由书店创造出来的畅销书”。就连出版社使不出上力,早已出版过一阵子的书,只要这家书店一关照就能卖起来,甚至成为畅销全国的畅销书……当时两位作者还发表如下的感想:这已经不是我们的书了,这是伊藤先生的书。伊藤精准独到的敏锐眼光就吃声名远播。P126:当伊藤看到一本书的瞬间,连续剧般的剧情就此展开。(指妙手回春,创造畅销)P128:无论事情如何,伊藤的离职确实是一大冲击。因为对我来说,他是展现书店店员能耐的大英雄,虽然不很喜欢世人给他冠上的教主级书店店员头衔,但我深深地崇拜他。他那连续打响多本畅销书的好手腕,以丰富的阅读涵养,持续挖掘新手的贪欲,能独占缺货书籍的本领,让与乡土有关的书籍展现独特魅力的卖场规划能力等,虽然采访他的机会不多,但他重视再三强调卖书这行为拼的就是实力……书店卖场发生的事,往往会深深影响书的未来,他的见解与实践始终是以书店现场为主体,以关乎书为前提。P132:“你所谓的接待客人是指什么?”我又问。“就是从事书店工作时能享受到的一种醍醐味。也就是当客人问你有没有这样的书时,如果知道,还能顺便介绍客人几本类似的书;如果不知道,我就会请客人方便的话,和我一块去找找。因为我希望其他客人也能看到我对待客人的态度,让他们知道这家店对于每本书是多么用心;这就是有趣的地方。如此一来,才能吸引顾客再度上门,和客人一起打造一家优质的书店,当然这些事都是要回到书店现场才能做到。我觉得被叫去总部看数字,一切听从总部的意思配书,这样的工作有何乐趣可言?”伊藤说话的时候,双眼闪闪发亮,我心想,书业少了这样一位优秀的人!P134:他声音宏亮地回答道:“若真的想为书做点什么,就要趁现在啊!”他的这句话响彻像罐子被打翻般,星星洒得到处都是的夜空。P138:古书(二手书)有其浅显易懂的“传承”魅力。P139:读者是书的赞助者。P156:以小说为例,大部分的书店店员至少看过两千本小说,差一点的话也累积了几百本的阅读量。田口从数以千计甚至万计的阅读经验中,注意到《安政五年的大脱走》这本书。P182:一同化为闪耀宇宙的微尘,布满无垠的天空。
  •     LZ有话说:这篇序看着不错,所以在台湾网站上找到转过来。说了一些很直白的道理,比如:“書店生來就不同,且隨著生長而改變,這間書店吸引欣賞這種性格的人,那間書店吸引欣賞那種品味的人。話題只要談到振興書市,就會反射性地吸引一種論述,希望找到金主設一平台羅列所有書籍清單,毫無遺漏,取代總是健忘、東漏西缺的書店。我可以保證,若有這家書店,你不會供貨,因為自己出的書埋葬在浩瀚書海;也不想光顧,如果你不想花數小時在負手踱步瀏覽書名嘖嘖稱奇。……我們不想承認自己原本就是獨家,有很多獨家缺點,但是發掘、磨練一項獨家優點便足以吸引顧客成交。因為我們都是集體主義的兒女。我們誤以為別人賣得動的書我們也賣得了,以為排行榜不管哪家都是一樣的,其實它是大小考名次榜在我們生命中的投影,優等生才會得人疼,劣等生沒人愛。”前几天看到前辈提及,刘苏里曾经说“只有畅销书的书店不是好书店”,一想,忽地就明白了为什么我一直觉得单向街很乏味。他煽情募集资金,募到后就从蓝港这种高大上商圈搬到朝悦这种商圈:哭完穷又“散漫使钱”,选书就是畅销通俗浅文艺还不如三联(三联对不起),还想用低待遇换高素质员工,可真是呵呵,呵呵,呵呵呵。《书店不死》里面提到,书店培养读者的口味,读者的需要再反过来塑造书店。可见缺少好书店,那是读者群的力量还不足;等读者群壮大了,还怕建不出好书店来?至于那些卖畅销书的,迟早沦为报刊亭也不可惜。=============================================囚犯的兩難(《书店不死》推荐序之二)文/盧郁佳  日本出版業報紙的前任記者,在實體書店急遽萎縮的危局中,採訪寫下這本全日本野戰現場報導,憤怒歸咎於大型連鎖書店拓點,大型出版社與大型發行商控制獨立書店。這些大企業投機炒作少數暢銷書暴起暴落,喪失多元選擇,放棄扎根地方。原本是書店培育特定讀者,讀者培育特定書店,雙方發揚個人自主戰鬥的活潑能量;而這種長期累積出特殊情感的彼此歸屬關係,卻被大企業只看帳面的功利速成思維斬斷,店員喪失推薦書籍的自主權力,職人累積的選書專業淪為多餘,導致資深人才出走創辦獨立書店,屢敗屢戰,倒了再開,或以鬥志悲願「半X半書店」打游擊,實現書店作為社會企業。書店的本質是溝通,就像社會的血管系統,一旦堵塞,社會就中風癱瘓,所以通路必須多元,選書必須多元。這些獨立書店職人為守住自己的媒體、持續發聲,以各種姿態賭上了人生,宛如紀錄片栩栩在目,複雜面貌令人震懾、玩味。  日本連網路書店都不打折、還得加運費,台灣書業比日本更多一重折扣血戰的壓力,狀況值得數十本書紀錄討論。但是本書內容予我最大啟發,是更清晰透視台灣相形所缺少的具體文化要件。台灣各通路、產業甚至各種組織,都面對同樣問題:集體主義的幽靈陰魂不散,導致過勞體制的分化,疏離,壓抑溝通協調,不信任,而難以達成升級精緻轉型所需的高度協調、合作無間。  雖說與書中人同樣身為書店職工,但我更以一個人的身份,急切想將本書偉大貢獻呈敬於諸君:對人性的復歸。  孤立導致分化崩解  內向潔癖孤僻的傢伙們,在世界上得到的伴侶就是書。因為多多少少不相信人,蹺體育躲在樹上看小說,間或用懷疑眼神睨視操場上的多數,心想他們究竟忙什麼呢。但是進入書店與中大型企業,考驗就來了。乍看有壓力要我不相信人,放棄人,才做得下去;最後則會發現,一切問題來自我不相信人。  孤立主義看似個人主義,其實相反,是集體主義的產物。習慣孤立,一旦遭逢變遷困局,只能選擇互相指責、斷尾求生。因為缺乏信任基礎,所以不存在合作求生的選項。無法合力對抗大環境,只能把敵人設定為身邊的同業與合作夥伴。  遇到危機,反射動作是決定要犧牲誰來度過難關。我們把這島嶼當成一艘遇難斷糧多時的漂流船,停留在抽籤決定要吃誰的肉,低眼看籤前那刻的心情。  近日兩岸服貿協議爭議中,電子商務業者表示,台灣只要不向陸資開放出版業,開放印刷業沒關係。而後,既能交換電子商務西進大陸,其實出版業開放也沒關係。  有發行商希望陸資來台開書店打破壟斷,出版社希望陸資印刷廠提供更便宜服務,老闆希望陸資給資金,員工希望陸資來換掉老闆、變慷慨點。如果書店也巴望陸資出版社低折扣,出版各環節就翻版了霧社事件敗因,與更早無數次倒戈:被殖民者利用殖民者殺害內部敵人。歷史上任何殖民,都要靠被殖民者內部恩怨而遂行。你眼中的殖民,對他而言是解放。這是原先社會的關係失靈,使得衝突未獲協商支援。如果還有一絲機會來得及去面對問題,都要面對。  服貿協議不是第一次全球化壓境,上一次是電子書。在電子書發展上,美國書業從作者到出版社,冒高度風險去投資開發、內容創新時;台灣是電信業者一面猛發新聞稿虛張聲勢,一面責怪出版社不肯顧全大局虧本釋出海量版權。台灣對電子書的想像是:出版社想靠電子書省掉印刷廠、書店分成,作者想靠電子書省掉出版社分成,讀者想靠盜版電子書省掉作者分成。  斷尾求進步,有時可看成是撿現成的極致:黑吃黑。  能夠這麼容易捨棄對方,乍看是利益衝突,實則是陌生隔閡。一夕暴雨洪流衝進原本關係的裂縫時,我們並不修補,只不耐煩等著對方立場從我的立場邊緣崩塌流失分解,而對方也一樣等著我被消滅。  因為過勞體制,忙碌首先省略的就是閒聊,依賴電子往返精簡訊息,即使見面也只談正事,業務去書店沒空多聊,原本能帶回出版社給編輯的珍貴訊息就少了。各環節之間都要靠閒聊才能充分掌握對方情境、互相配合,但帳面上看不出其價值與因果關係,結果會計制度扼殺了創新機會。書店不知道印刷廠的艱困,不認識社子廠區人們是在如何場景心緒下工作生活;編輯不知道門市;作者不知道業務。互相支持共生的人們,竟然會想要犧牲對方來前進,親不知子,骨肉流離。我們互不信任,只打聽,不討論,視產業為你死我活的飢餓遊戲。  而日本業者不但鄭重其事社交閒聊、開讀書會、評者編者書店業者寫書議論業界形勢,還把讀書會內容也出版成書,他們確實知道訊息在合作中佔據的關鍵地位,為之不惜投資心力於公共性。我欠下這隱形公共巨債,令我心痛。  在台灣,人們以為自己怠於工作時,通常已過勞而不自知,實際上是怠於社交,怠於遊戲,怠於知識生產,而甘為奴役。知識不是炫目又有深度的翻譯進口貨,而是身邊人為了解決當代問題的自力發明。社會衝突必須經由知識而不是暴力來檯面化,得到回應和理解。  產業鏈每個環節如果個別孤立,就形成囚犯的兩難:在隔離審訊,互不知情下,最有利的博奕是犧牲別人自保。要突破囚犯困境,唯有信任與溝通,永遠相信,永遠主動接觸,永遠不怕復合。  集體主義的隱形幽靈  書中的書店員工川原,痛恨別家抄襲她獨見創獲的選書,遂離職創業,設法找到別人無法抄襲的個人風格行銷,就是自己朗讀繪本,將大量複製的書本,轉化為不可複製的個人現場live表演。讓人反省書店的手工性質,亦即通路多元,如何受到企業規模化傾向的毀壞;而重新摸索自我,又需要多強大的專注堅持與敏感覺察。  台灣大型書店常向出版社要求「獨家」書封、折扣或贈品,重點放在獨家。所謂「獨家」就是相信書都是一樣,在哪家店買沒分別;所以書店極力製造出區隔來,中國大陸京東書城惡鬥當當網的免費割喉戰也基於此想。  但是,沒有兩家書店會是一樣的,即使連鎖書店也做不到。書店生來就不同,且隨著生長而改變,這間書店吸引欣賞這種性格的人,那間書店吸引欣賞那種品味的人。話題只要談到振興書市,就會反射性地吸引一種論述,希望找到金主設一平台羅列所有書籍清單,毫無遺漏,取代總是健忘、東漏西缺的書店。我可以保證,若有這家書店,你不會供貨,因為自己出的書埋葬在浩瀚書海;也不想光顧,如果你不想花數小時在負手踱步瀏覽書名嘖嘖稱奇。我總是以為自己什麼都懂、什麼都會、什麼都好,直到學會痛苦承認自己既易怒又嚇人,而且腳很臭,居然仍能和少數特別寬容的特定人士交上朋友。我們不想承認自己原本就是獨家,有很多獨家缺點,但是發掘、磨練一項獨家優點便足以吸引顧客成交。因為我們都是集體主義的兒女。我們誤以為別人賣得動的書我們也賣得了,以為排行榜不管哪家都是一樣的,其實它是大小考名次榜在我們生命中的投影,優等生才會得人疼,劣等生沒人愛。其實,從來沒有人把我們照名次排。  拼折扣就是台灣加工出口區削價搶單的傳統邏輯,我不相信別人會願意花時間認識我,所以我也懶得花時間爭取別人接受我,我只相信別人永遠用同一基準把我和其他人排名次、比價三家不吃虧。所以其他人全都是我的對手。其實,這世界上根本沒有對手,只有永不相遇的朋友。  台廠低潮沒訂單就裁員、放無薪假;在台日廠卻是沒訂單就進行員工研修,醞釀創造下一波榮景。如果平日賺的是工時血汗錢,我們便無法承受艱苦時堅守彼此、風雨相依的團隊風險。而集體主義永遠在把成本外部化,用外包或過勞來壓低成本,作為生存優勢。而外包和過勞加深了隔閡疏離,使我們容易捨棄對方,斷尾求生。  在彼此孤立的世界裡,只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許多作者覺得遠不如我的新書搶了我的排行榜名次;出版社覺得別社新書佔了原該屬我的曝光版位;書店覺得別家書店沾了我的光搶了我的業績。危機使人陷入戰或逃的迷思,持續的危機則會讓人陷入被害情結。面對痛苦衰退時,我容易染患市場競爭觀念這種無可救藥的疑心病,像每個人驚聞伴侶提分手時立刻問:「那個人是誰?」把此消彼長看成被奪,歸諸竊奪者的不義,就蒙蔽了我,無視於種種結果源於自己的作為,也就喪失承擔責任與自主權力。  新書上榜時,作者想不到也有人正在為下榜心焦;出版社收到書店告知「因為別家延書,所以請你遞補上最佳版位」時,覺得天理昭彰;書店跟風推銷別家書店暢銷書時,相信自己在盡責。我容易無視從假想敵那裡得到的利益,而放大因假想敵所致的損失,這就是假想敵的起源。  當本書作者憤怒投奔地方上的叢林游擊隊,準備聲討連鎖企業的罪惡時,卻發現這些默默奮鬥的英雄早已寬容看待體系。書店和二手書店互相幫助,甚至書店願意在門口放置免費交換的書箱,說出這番感謝:「只要看書的人多了,買書的人就多了。」  實際上,整個系統相依為命。即使是在對我最反感的對手那裡,也還有許多人在依靠我守住。即使是讀者進我工作的書店翻書找到標的,然後到對手網路書店訂低價書,讀者的光臨便是緣份的機會,假使我的工作對他有所貢獻,便會對世界有所貢獻。  敵人是大吃小嗎?  本書是否在描述小書店和連鎖書店間的對立呢?我從中讀到兩者間更多的共通性,人與組織的關係,組織與社會的關係。書店員工從新人階段開始,在服從與衝撞中學習,累積圖書知識;成熟後獨當一面,專業主張彼此不同,已有自信去堅持己見。如果體制彈性無法吸納衝突為成長契機,人才便會脫離體制、獨立創業。無論時局好壞,各行各業中年創業現象的本質就是瓜熟蒂落,要把經驗理念付諸商業實驗,這也是有利社會持續創新的機制。企業流失人才固然損失龐大,但創業增加更有利於社會。  連鎖書店門市感受來自總公司的業績壓力,和小型獨立書店感受來自出版社、發行商的財務壓力,是一致的。獨立書店限於規模小,向發行商談判進貨折扣等條件時處於劣勢,如果聯合一百家書店共同進貨,互相承擔其中個別書店拖欠、倒帳,分散風險固然可行。但若要承擔一家造成的損失,其餘九十九家也會關心其經營,無論協助支持、或是強迫改造,如果每家要花一半時間處理平台業務、共同問題,那麼情況便類似連鎖書店付出的高昂行政成本。規模大有優勢,也有劣勢。  書店是為了出版社能出書、而代為向大眾招募個人小額集資的銀行;發行商是為出版社和書店外包風險,銀行的銀行。在獨立書店系統中,由發行商來承攬風險。往來書店中若有倒閉,發行商最直接手段就是提高其餘書店的保費、亦即交易風險門檻。連鎖書店總公司的因應可以比較複雜些,但也可以說同為進貨選擇、和預算控管。  若單純屈服於風險,便產生了書中所詬病的書店,向出版社和發行商傾斜,進貨受牽制,專擺大眾暢銷書。無論是連鎖書店、小書店,都有此例。而個性化選書經營,也是連鎖和小型都有。如果要把連鎖書店等同於單調的暢銷書,小書店等於精緻手工選書,並不準確。現狀是各種圖書通路,在經濟停滯、零售受挫中,喪失個性的趨勢。解決不僅關於我們個人從集體主義附身之中覺醒的靈魂再造,機制也必須再造。任何平等開放的交易平台,都不會是別人現成準備好等待我們享用,總是參與、實驗、努力不懈得來。大企業過度優化的弊病,自主小企業摸索創新商業模型的苦旅,兩邊都在艱苦奮鬥,也都值得奮鬥。  重尋自我與復歸社會  說到市場,侵佔別人既有市場最快是常識;說到緣份,大家都說不可強求。與其說是市場,不如說是緣份。以等待的心情用雙手持續累積,從內向潔癖孤僻傢伙,學會真心去交陪,創造種種緣份。成年人看著新書銷路萎縮,然而輕小說、動漫、羅曼史卻成長不輟,總視為不入流、媚俗。但若擠進動漫展人潮,看看悶熱喧嘩汗臭中,讀者卻如朝聖熱情投入享受,便會明白,那是愛啊。作者編者業務與讀者對內容投注海量的愛,牽成了如此緣份。成年人不相信自己的愛,以愛為恥,偶爾能製作、推薦自己喜愛認同的書,竟以為是「自己的私心」,這種貶低愛、沒有愛的奴隸日子過多久了呢。能過多久呢。若從報表抬頭,看看過街人群,看看人們的表情,看看表情下的心,或者我們原本膽怯的心,決策會有所不同,或者能冒險去創造自己,創造緣份。  書市的萎縮,來自人際關係的消失與淺薄。心思忙亂時,無法好好體會別人的心,無法好好體會自己的心,也就無法好好表達自己。失去了有意義的相處後,連帶也就無法獨處了。喪失獨處的滋潤,只能在臉書上公開情緒困擾的一兩句喊話,而無法承受面對面深入談論困擾,彼此都束手無策。閱讀是獨處的一種,一個環節,一個生態指標,一個關鍵物種。  在工作中思考,討論,並寫成書出版,開店實踐理念,倒閉後重新進入連鎖書店,或是繼續開店,半X半書店,兼職補貼養店。那並不是世人以為的清高虛名,而是「無論何時都不放棄與人溝通」的信心。那一定是來自時常傾談相契而能心領神會,對人與土地共同的愛。  在台灣,我們彼此競爭,但更重要是同時我們也是一個團隊。為了更好地活下去,我們總要放下手上的事來傾聽彼此,支持到底,成為一個團隊。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推薦
  •     第一次了解日本的书店,书里采访的是最直接与卖书打交道的书店人士,有不满一切听命总公司而离开连锁书店自己开业的资深职员,有经营独到能把一本无人问津的书力推上畅销榜的独立书店老板,有在仅一百多居民的村子里坚持开书店数十年的说故事的人,有精通某一类型图书读了千百本同类书的工作人员,有对理想的坚持,却没有耽溺于理想的自恋。“没开过书店的人,绝对无法了解开书店是怎么一回事”,纵然“听了很多,也理解不少,但你还是不懂”,里面引用的这段话也许是对某些自以为懂书店的人的一点点醒,对于只是爱读几本书的读者如我,能做的只是继续光顾书店买书。
  •     书写的比较散,类似于人类学的田野笔记,主要通过和几个书店店主的见面,讲了几种不同的书店模式~
  •     发现书店并不是可以那么简简单单就开起来的,重要的是如果去展现一本书,如果将它好好地交到顾客手里,如何让顾客从书店里得到满足。想要开个书店并不是现在这种浅薄的状态就可以去开的啊,本身自己就要具备丰富的关于书的知识,有众多阅读的经验,能够区分书的品质好坏。真是一条长长的路要走呢。期待我能做到那种程度的时候,纸本书店还能存在着,还能有一大群人喜欢看纸本书。
  •     開始於 Nov 22, 2013 結束於 Nov 25, 2013
  •     為毛我總是把這本的名字記成《書店之死》?
  •     書店的基礎是人。書店店員以及顧客,只有透過店員的雙手傳遞出去的書,才能保有網路書店所沒有的價值。經由數據或系統化管理而來的高效率銷售,失去書店原有的姿態,即便紙本書能夠繼續存在,只怕書店及有熱忱的店員已溺死在企業化經營下的書籍市場了。這本書告訴讀者:哪怕電子書如何便利、網路購物如何盛行,還是有書店店員能做到的事!
  •     不知道我老了以后,书店会是什么样子呢?
  •     如果你是一位读者,甚至嗜读者,这本书一定值得一读,并不轻松,甚至沉重,但是一定会改变你对书店的感官和认识。
  •     很像纪实文学。没有什么大吼大叫的心灵鸡汤,让人能深切的感受到经营书店的人自我与生存的困境。但读完后心里还是有一阵儿的暖流,也许就像里面说的,我们做的是能留给后世的东西吧。这是一种历史感的传承。
  •     作者作為一個書店狂熱愛好者,對一些獨創性、有口碑的獨立書店依然能夠冷靜地提出質疑,以中立的態度思考為甚麼有些書店可以經營下去並且有自己的特色。我很喜歡這種實事求是的態度。看過以後,了解了一些關於書區擺放的知識,也開始意識到不應該去連鎖書店買書。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