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全译

出版社:巴蜀书社
出版日期:2004-7
ISBN:9787806595916
作者:吕不韦
页数:643页

章节摘录

  天地生人而使他们贪恋多欲。欲望产生感情,感情需要节制。圣人修养身心、节适性情,以限制欲望,因而不会放纵自己的感情。耳朵想听各种声音,眼睛想看各种色彩,嘴巴想尝各种滋味,这是与生俱来的欲望。这三种情况,无论贵贱、智愚,贤不肖,人的欲望都是一样的,即使是神农、黄帝,在这方面也与桀纣相同。圣人之所以区别于普遍人,在于他们节适情欲;出于珍爱生命而行事,就会使情欲适宜;不是出于珍爱生命而随意行事,就会使情欲失当。这两种情况,是关系死生存亡的根本。  世俗的君主不能节制其情欲,因而动辄败亡。他们耳嗜乐音而不知止,目嗜美色而不知节,口嗜甘味而不知足,因而至于浑身浮肿,筋骨积结不通,血脉阻塞,九窍空虚,周身的器官都丧失了正常机能。到了这种程度,即使有精通养生之道的彭祖在,也无能为力。俗主对于外物,贪恋不可得到的,贪求不可满足的,极大地丧失了保全生命的根本。人们指责怨愤,自树仇敌;轻率任性而情志不专;他们炫耀权势,玩弄计谋,胸怀欺诈;他们轻视道德正义,注重追逐曲邪私利。等到身陷困境穷途的时候,尽管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亲近巧言令色的人,疏远正直忠诚的人,使国家处于危难,这时即便后悔以前的过失,也不能挽回局势。听到自己将要灭亡的消息这才惊惶,却不知造成这一后果的缘由。各种疾病猛然发作,变乱、危难不时发生。像这样治理国家,必然给自己带来极大的祸患。那时,耳听乐音而不觉其乐,眼观彩色而不觉其美,口食甘味而不觉其香甜,与死有什么不同?  古代的得道者,生命能够长寿,乐音、彩色、甘味能长久享受,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心中早就确立了贵生的信念。贵生的信念早树立,就知道早珍惜生命,知道早珍惜生命,就不会精力衰竭。秋天寒冷来得早,冬天就一定暖和,春天多雨水,夏天就一定干旱。天地尚且不能两全,又何况人呢?人与天地是同样的。万物的形态各异,但它们的本性是一样的。举樽酌酒的人多,酒便渴完得快。万物耗费天子生命的很多,因而天子的生命便很快耗尽。不仅万物消耗它,天子也自损生命以操劳天下,却始终不觉察。虽然功成名就,自己的生命却也已耗损,以至耳不能听,目不能视,口不能食,忧思忡忡,神智恍惚而口说胡话,临终前神经错乱、极度惊惶。消耗心力到了这种地步,难道不可悲吗?  世上作臣子的人,都认为母叔敖得遇楚庄王是幸运的,在有道者看来并不如此,认为这只是楚国的幸运。楚庄王喜爱游玩狩猎,骑马射箭,纵情享乐,而将治国的辛劳和为君的忧虑全交给了孙叔敖,孙叔敖日夜忧劳,不能爱惜其生命,这才使楚庄王功著史册,流芳后世。    石头可以击破,而不能改变其坚硬的本性;朱砂可以研磨,而无法改变其赤红的本色。坚硬与赤红是石头和朱砂本来就有的属性。本性这东西,是人从上天那里承受而来的,并非人的撷取所能造成的。持节洁身的豪杰俊士,他们的声名不受玷污,也与此相仿。  以前周代将要兴盛的时候,有两位贤士住在孤竹国,名叫伯夷、叔齐。二人商议说:“听说西方有个西伯,像是位仁德的君主,我们为何还住在这儿呢?”二人就西行进入周国,来到岐山之南,文王却已去世了。武王继位,宣示周朝的政德,派叔旦到四内会见胶鬲,和他订立盟约道:“为你加禄三级,擢任一等官位。”备好文辞相同的盟书三份,涂抹上牺牲的血,将其中一份埋入四内的地下,双方各持一份带回。又派太保召公去共头会见微子开,和他订立盟约道:“让你世代为诸侯之长,慎守商的宗祀大祭;共同奉尊桑林之乐,愿你拥有孟诸为封地。”备好文辞相同的盟书之份,涂上牺牲的血,将其中一份埋人共头的地下,双方各持一份而归。伯夷、叔齐听说此事后,相视而笑道:“咿,真奇怪啊!这不是我们所说的道吧。古时神农氏居有天下的时候,祭礼竭其恭敬之意,而不为祈求福祗。对于民众,呈献忠信,而无求于人。人民的愉悦政教和施政者的施行政令,人民的欢喜受其统治和执政者的临上而治,不会因他人的败坏而自己成功,不会因他人的鄙薄而自高。如今周看到商朝的国政混乱,就迅速搞好它的政治教化,先是谋划着以好处拉拢,又依赖高丘大山来加强它的威猛形势。宰杀牺牲,举行会盟以表白其诚信,通过四内和共头这两次会盟表明其立场,宣扬武王灭商之梦兆以说动百姓,利用征讨杀伐以获取好处,像这样来取代商朝,不过是用淆乱替代了残暴而已。我听说古代的士人,逢太平盛世时,不回避自己的职任,遇到政治昏乱时,不苟且图活。如今天下黑暗,周政衰败,与其呆在周国以玷污我俩的声名,不如逃离这里以保持清白。”二人遂向北而去,来到首阳山下,饥饿而死。人的本情,都有各自所注重的,都有各自所轻视的。对于所注重  的,就想要保全它,对于所轻视的,就用它来护养自己所注重的。伯夷、叔齐这二位高士,都舍弃生命来求取其行事处世的道义,这是因为他们重义轻生的原则早已确定了啊!    君主丧失了驾御臣下的方法,而求助于诚信,这样臣下的权势就会等同于君主。君主丧失了权势,从而求助于国中贤人,这样君主就会很危险。可以吞下一条船的大鱼,一旦到了陆地就会被喽蛄、蚂蚁吃食。权位相同就不能指使对方,势力相同就不能兼并对方;治乱的情形相同就不能匡正对方。所以大小、轻重、多少、治乱等情况,不可不明察,这是致福、招祸的门径。  大凡著冠束带、讲求寺L仪的国家,舟车所能达到的地方,不用象、。译、狄靼等官员做翻译的地方,有三千里见方。古代成就王业的人,选择天下的中央建立京畿,选择京畿的中央建立宫廷,又选择宫廷的中央建立祖庙。天下之大,仅以方圆千里的地方作为京畿,这是为了更好地治理天下。京畿并不是不能扩大,只是大了不如小的好,多了不如少了好。多分封诸侯,不是因为偏爱贤人,而是为了稳固权势,保全威严,为了扩充道义。道义扩充了,威严保全了,权势巩固了,这人就会天下无敌了。无敌于天下的君主自会安全。所以考察既往时代,那些封建诸侯多的君主,他们的福分就长久,名声就卓著。神农氏子孙十七代享有天下,这是因为他们和天下人共同享有啊。  成就王业的人封建诸侯,距京畿越近的封国就越大,距京畿越远的封国就越小。因此,海上会有十里大的诸侯国。用大国支使小国,用权势重的封国支使权势轻的封国,用人口众多的封国支使人口少的封国,这就是成就王业的人之所以保全天下的原因:所以说,凭借滕、费役使别国费力,凭借邹、鲁役使别国就觉省力,凭借宋、郑役使别国就会加倍容易,凭借齐、楚这样的大国役使别国就如同将纲纪加在它们身上。所凭借的势力越大,君主的愿望就越容易实现。  汤若没有祁地,武王若没有岐地,即使他们再贤明十倍,也不会成就王业。以汤、武的贤明,尚且借助于懂得权势,又何况那些不及汤、武的君主呢?所以,用大国监护小国就吉利,用小国监护大国就会灭亡;以权位重的役使权位轻的,权位轻的就会服从;以权位轻的役使权位重的,前者就会有凶险。由此看来,想要安定一个时代,保全百姓的生命,使自己的功名永垂青史、彪柄后世,君主就要不嫌权势尊贵,不嫌国力强盛。国力强盛了,权势尊贵了,又有贤臣当政又恰逢乱世,从而成就王业的极少。天下的人民,贫穷困苦,人民的贫穷困苦越加重,那些想成就王业的称王就越容易。凡是成就王业的;是穷苦人民的救主。水行靠船,陆行靠车,泥涂行进靠輴,沙漠行进靠鸠,山行靠棵,这是凭借不同的情况。凭借权势的人,他的指令就会得以执行。    以勇力为人服务,也就是以死为人服务。未牺牲时讲牺牲,人家不会明白;等到牺牲了,人家虽然明白了,但为时已晚,与不明白相同。智慧的可贵,贵在事先能察知事物的变化。那些糊涂的君主却不是这样。变化未到则不明白;变化到了,虽然明白了却又为时已晚,与不明白没有什么不同。事情有些是可以失误的,有些是不可失误的。身死国亡这样的大事,怎么能失误呢?这是贤明的君主所重视的,糊涂的君主所轻视的。轻视这样的事,国家怎能不危险?自身怎能不困厄?走危险困厄的道路,以致身死国亡,就在于不能事先察知事物的变化。吴王夫差就是这样。伍子胥并不是事先不明白事情的变化,但劝谏不听,所以吴国变为废墟,殃及先君阖庐。  吴王夫差将攻打齐国,伍子胥说:“不行。齐国与吴国,习俗不同,言语不通,我们占有它的土地也不能居住,占有它的百姓也不能役使。而吴国与越国,疆域毗邻,田地交错,道路相连,习俗相同,言语相通。我们得到它的土地能居住,得到它的百姓能役使。越国对于我国也是如此。从情势上看,吴、越两国不能并存。越国对于吴国来说,如同心腹之疾,即使暂时不发作,但它伤害严重并且在体内。齐国对于吴国来说,只是疥癣之类的小毛病,不担心治不好,而且就是治不好也没有什么大的妨害。现在我们放过越国而去攻打齐国,就好像担心老虎却去刺杀野猪一样,尽管胜了,但后患无穷。”太宰喜否说:“不对。大王的命令之所以不能推行到中原各国,就是因为齐、晋两国。大王如果攻打齐国并战胜它,然后再移兵,威临晋国,晋国必定会俯首听命。这样,大王一举就降服两个国家,大王的命令必定会在中原各国得到推行。”吴王夫差认为他说得对,不听伍子胥之言采纳了太宰喜否的计谋。伍子胥说:“老天如果要灭亡吴国,就让大王打胜仗;老天如果不想灭亡吴国,就让大王打不了胜仗。”夫差不听。伍子胥两手举衣,大踏步走出朝廷,说:“唉!吴国的朝廷一定要长荆棘了!”夫差起兵攻打齐国,在艾陵与齐军作战,把齐军打得大败。回来后就要杀伍子胥。伍子胥临死,说:“唉,我怎样才能留下一只眼睛看着越军进入吴国呢?”于是就自杀了。夫差把他的尸体投入长江让水冲走,挖出他的眼睛,挂到国都的东门上,说:“你怎么能看到越军侵入我国?”过了数年,越国报复吴国,攻破了吴国的国都,灭绝了吴国的世系,毁掉了吴国的社稷,夷平了吴国的宗庙,夫差本人也被活捉。夫差临死,说:“死人如果有知的话,我在地下将有什么脸去见伍子胥?”于是就用巾蒙上脸自杀了。祸患还没到,没有办法让他明白;祸患到来了,尽管明白了也来不及了。所以夫差死到临头才明白愧对伍子胥,这种明白还不如不明白。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  《吕氏春秋》是先秦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它的主编是秦国著名政治家吕不韦。  吕不韦(前2847—前235),《战国策·秦策五》说他是“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史记》本传说他是“阳翟(今河南禹县)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公元前259年以前,他“贾于邯郸”,发现了在赵国做人质的秦昭王之孙异人。吕不韦认为“奇货可居”,就与异人达成协议,他出资策划让异人成为秦国的王位继承人,而异人如立为君,就得分国与他共治。于是吕不韦以重金西游于秦,说服安国君及华阳夫人,使异人被立为嫡嗣。“秦昭王四十年太子死,其四十二年以其次子安国君为太子”(《史记·吕不韦传》)。十四年后秦昭王死,安国君即位,是为孝文王,立异人为太子。第二年孝文王卒,异人即位,是为庄襄王。秦庄襄王一即位,就以吕不韦为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兑现了当初的诺言。三年后,秦庄襄王逝世,才十三岁的太子嬴政登上了王位。“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同上)。九年后,赢政才亲自执政。从庄襄王即位到赢政亲政的这一十二年里,吕不韦一直执掌着秦国的国政,是秦国权力最大的几个统治者之一。随着赢政的一天天长大,吕不韦的焦虑与日俱增。赢政独断专行的作风、刻戾凶残的性格和偏好法家的治国方略都与吕不韦格格不入。因此,吕不韦召集门客,编写《吕氏春秋》一书。书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土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同上)。其目的是想通过此举来宣扬自己的治国纲领,依靠舆论来确立自己理论的正确性和权威性,以迫使即将亲政的赢政按他的治国主张和施政原则办事,从而维持秦国的长治久安,维持自己的地位和权势。但秦王赢政亲政之后,并没有接受吕不韦的设想。他先借缪毒之事“欲诛相国”,因为“其奉先王功大,及宾客辩士为游说者众”,才“不忍致法”(同上)。第二年(前237)十月,免除了吕不韦的相国职务,并把他赶出朝廷,逼他“就国河南”。而吕不韦在京城盘桓了一年多,“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同上)。在这种情况下,“秦王恐其为变”,就赐书于吕不韦,不但矢口否认吕不韦的功绩,而且要把吕不韦全家流放到蜀地。吕不韦担心被诛,只好饮鸩自杀。  《吕氏春秋》的成书年代,《序意》篇提供了线索:“维秦八年,岁在淆滩,秋,甲子朔,朔之日,良人请问十二纪……”据清人孙星衍考证,“秦八年”是指秦国八年,即秦庄襄王灭东周后的第八年,亦即秦王赢政即位的第六年(前241)。这一年吕不韦的门客接受了编纂该书的任务,向吕不韦请教,吕不韦于是阐述了编纂《吕氏春秋》的宗旨和意图。由此看, 《吕氏春秋》当是公元前241年开始编纂的,大约编了两年。编成后就赶在秦王嬴政亲政(前238年)之前公之于众山。  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一书的宗旨和意图决定了《吕氏春秋》是一部讲治国之道的理论著作。它的自然哲学、历史观、科技思想等等,都是为阐发其治国之道服务的。因此,谈《吕氏春秋》,必须以它的政治思想为重心。  《吕氏春秋》虽然系吕不韦的门客“人人著所闻,集论”而成,但它的思想,特别是政治思想,却是吕不韦思想的代表。因此,它并非杂乱无章,彼此矛盾,而是有一定的系统、明确的中心。  ……

内容概要

  廖名春,男,1956年生,湖南武冈人,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书籍目录

凡 例总 序前 言《吕氏春秋》今译孟春纪第一仲春纪第二季春纪第三孟夏纪第四仲夏纪第五季夏纪第六孟秋纪第七仲秋纪第八季秋纪第九孟冬纪第十仲冬纪第十一季冬纪第十二有始览第一孝行览第二慎大览第三先识览第四审分览第五审应览第六离俗览第七恃君览第八开春论第一慎行论第二贵直论第三不苟论第四似顺论第五士容论第六《吕氏春秋》原文孟春纪第一 本生 重已 贵公 去私仲春纪第二 贵生 情欲 当染 功名季春纪第三 尽数 先己 论人 圜道孟夏纪第四 勤学 尊师 诬徒 用众仲夏纪第五 大乐 侈乐 适音 古乐季夏纪第六 音律音初 制乐 明理孟秋纪第七 荡兵 振乱 禁塞 怀宠仲秋纪第八 论威 简选 决胜 爱士季秋纪第九 顺民 知士 审己 精通孟冬纪第十 节丧 安死 异宝 异用仲冬纪第十一 至忠 忠廉 当务 长见季冬纪第十二 士节 介立 诚廉 不侵 序意有始览第一 应同 去尤 听言 谨听 务本 谕大孝行览第二 本味 首时 义赏 长攻 慎人 遇合 必己慎大览第三 权勋 下贤 报更 顺说 不广 贵因 察今先识览第四 观世 知接 悔过 乐成 察微 去宥 正名审分览第五 君守 任数 勿躬 知度 慎势 不二 执一审应览第六 重言 精谕 离谓 淫辞 不屈 应言 具备离俗览第七 高义 上德 用民 适威 为额 贵信 举难恃君览第八 长利 知分 召类 达郁 行论 骄恣 观表开春论第一 察贤 期贤 审为 爱类 贵率慎行论第二 无义 疑似 壹行 求人 察传贵直论第三 直谏 知化 过理 壅塞 原乱不苟论第四 赞能 自知 当赏 博志 贵当似顺论第五 别类 有度 分职 处方 慎小士容论第六 务大 上农 任地 辩土 审时参考书目重要名词概念索引后 记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全译丛书之中的一本。《吕氏春秋》是先秦思想史上一部重要著作,作为一部讲治国之道的理论著作,其蕴涵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在自然观、运动观、认识论等方面,有许多深刻的认识。本书以直译为主,个别地方如直译晦涩难通,则斟情采用意译,全书由廖名春、陈兴安全作完成。

作者简介

《吕氏春秋》是先秦思相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它的主编是秦国著名政治家吕不韦。
《吕氏春秋》旨在总结诸子百家之学,为未来的统一国家设计一套完备的治国方略,所以该书在编排结构上也显现出系统性和完整性。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三类,第类之下又各统子目,形式上整齐划一,且各有其中心思想,大抵博而不杂,有条不紊。全书从论人到论天,到治国,到做人,到养生;由哲学而政治,而社会,颇具深意。这些都体现出吕不韦的宏识卓见。
本书以直译为主,个别地方如直译晦涩难通,则斟情采用意译。

图书封面


 吕氏春秋全译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译文有几个小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