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的邀请

出版日期:2015-4
ISBN:978730123404X
作者:(西班牙)费尔南多•萨瓦特尔

内容概要

费尔南多•萨瓦特尔(Fernando  Savater,1947- ),西班牙马德里中央大学哲学教授,著名哲学家,被誉为“西班牙的萨特”。 欧洲著名公共知识分子之一,曾获Sakharov人权奖、Anagrama奖、Fernando Abril Martorell奖、Cerecedo Cuckoo奖、奥尔特加•加塞特新闻奖等。

书籍目录

亲切的邀请(何怀宏)
译者序
献辞
忠告—与教学无关
前言
第一章 伦理学的起源
第二章 命令、习惯与任性
第三章 依愿行事
第四章 给自己一份好生活
第五章 醒醒,宝贝儿!
第六章 蟋蟀小佩佩现身
第七章 站在他人的位置上
第八章 非常乐意
第九章 大选
后记 你应该自己好好琢磨
附 十年之后 面朝新千年

作者简介

本书是作者写给15岁儿子的长篇独白,以轻松亲切的风格对年轻人如何过上好生活、如何成为一个好人给出了中肯实用的建议。全书分为九章,虽然是一位父亲与他儿子之间的一场寻常对话,涉及的却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困惑和烦恼问题,因而更具普适性,可以视为所有父子之间进行的一场再亲切不过的对话。作者“授之以渔”, 鼓励他们用积极客观的态度去看待自身和世界,找寻自己生活的意义,从中获取些许智慧,让自己成为一个好人,让生活更美好。


 伦理学的邀请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今天忘了发生什么事的时候,突然想起来诶这不就是这本书的观点吗,然后todolist赶紧记下来还是写一写书评吧,不然也是看过的书之后什么都忘了。虽然现在我也忘了那个观点是什么观点了,暂且抄一抄对我来说有用的点吧。1. 和家人的关系。作者一开始讲了一个儿子跟他的故事,某天儿子突然满怀梦想的说,“爸爸,我想和你和妈妈一起出海,开着小船在海上散步。”作者顿时感动得涕泗横流,“到了深海,我就可以把你们俩扔到海里淹死了,因为你们给我硬塞太多罐头(西班牙语中的填鸭式教育)了。”哈哈哈哈,我看到这里是会心一笑的,我的点在于说一定有不少小孩都会有这样的想法,但不一定会说出来。(很奇怪为什么我总是从悲观或者邪恶的想法出发去考虑问题,这个我想过两天研究一下。)当然之后,作者又讲了一个儿子跟他的故事,儿子某天在梦里遇到特别严重的困难,恍惚中听到作者的声音在鼓励,“要有信心!”这样的声音一直支撑着儿子鼓起勇气向前行。作者从不奢望同儿子的关系就像挚友无话不谈,这根本实现不了,但求自己能鼓励到就很好,真是个温暖的父亲。对,这就是本给15岁儿子写的书,我看得津津有味。2. 生而为人,人性自由。做一件事或不做一件事不是因为命令(来自于恐惧)或者习惯(继续做一件事情的舒适感)这种外界的原因,不经过我允许就施加在我的身上,做一件事情的缘由就是一个很“功利”的目的,为了让我更好的生活,所以依愿行事,没有别人能够为我寻找,为我选择。人必须长大成熟,在某种程度上发明自己的生活,而不仅仅是照搬别人的模式。3. 对人的盖棺定论。我们无法判断一个人是好还是坏,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人类是做什么用的,不像一个好镊子,用得顺手稳妥,不像一辆好摩托车,开得又快又安全,我们知道工具应有的功用,对它抱有应有的期待,而人的期待应该是无限想象的。4. “我们被判了自由的刑。”法国哲学家萨特。依愿行事不是为了打发时间,而是为了好好活着,很多人对他人言听计从,或被大众裹挟而行,他们恰恰也是行使自由权利——他们并没有放弃选择,而是选择了不由自己做出选择。不要再说出来我身不由己这样的话,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选择的。5. 选择自己所选择的,并为自己所选择的负有责任。创世纪的以扫打猎归来饥肠辘辘,用继承王位的未来换来雅各诱人的的红豆汤。更好的生活应该是一种长远考虑的理智行为。6. 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和生理功能,比如说语言就是人类相互传达和交流信息,所以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要把他人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个相互作用。从物品身上,我们只能够获取物品(的功能),但我们还需要物品所不具备的东西。如果对待他人像对待物品,收到的也只是物品。(恋物者的失望)。7. 生活唯一的目标,就是不当笨蛋:最简单又重要的事,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的话就去找自己想要什么,找到之后要勇敢地追求。8. 如何在过自己好的生活和自私之间达到平衡?想为自己追求最优的,追寻生活中想收到的礼物。9. 享受性爱。反对清教徒一样否定一切享乐的观点,生命值得度过,我们从生活中所能得到的最高奖赏,就是快乐,一切将我们脱离快乐的,就是错误的道路。人总是这样,越是用力从事物中抽离,对它们的渴望就越是疯狂,然后就会带着不良的自我意识深陷其中,被最悲哀的享受(感到负罪的享受)所控制,便不是自由人。而享受快乐的艺术,在于节制,能避免从有趣坠入无趣。也是与我们享受的事物建立聪明的友谊。例子,女生的减肥。10. 于人,推己及人,勿施于人;于物:享受功用,节制享受。
  •     不止读书有一个栏目,叫做“周末来信”,这是一个回信栏目,有人给我写信,我回信。像很多回信栏目一样,我收到的大部分信件,与我讨论的问题都关于个人生活的选择。他们所以要和一个陌生人诉说自己的境遇,不论是为了倾诉还是希望得到一些建议,其背后的动机,大概都是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谁都希望能够获得“好的生活”,可什么是“好的生活”?怎样才能让自己过上“好的生活”?关于“好的生活”,西班牙哲学家费尔南多·萨瓦特尔1991年出版的《伦理学的邀请》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虽然题目里有着“伦理学”三个大字,但这本书不是伦理学手册,也无关历史上道德伦理的重要流变,按照作者自己的话,甚至“算不上一本伦理学入门书”,他所写作的对象就是普通的年轻人,其中包括他十五岁的儿子,而这本书,正是他与所有对生活抱有希望与疑问的年轻人之间的一场对话。这是一场轻松的对话,作者没有一丁点学问家的架子,他所要和读者谈的,不过是“我的生活,你的生活,仅此而已。”用一个俗到不能再俗的词语来概括,这是一本关于“生活的艺术”的书,但是它不同于道德教训和经验之谈,作者希望从理智出发,和我们一起探讨什么是“好的生活”。“好的生活”是人过出来的,而这个“过”的过程,实际上是不断选择和行动的过程。关于选择,这里需要提出一个概念:自由。正是因为人是自由的,所以才可以做选择,自由是“好的生活”的基本要素,想要获得好的生活,必须要肯定人是自由的。作者特别驳斥了许多关于人类不自由的论调,他认为,生而为人,则一定是自由的,虽然我们无法自由选择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但我们可以用各种方式来面对这些发生的事做出自由的回应。如果有人在抱怨“哪有什么鬼自由”时,其实他们可能只是满足于知道自己并不自由,从而可以心安理得的想:因为不自由,所有发生这些事情都不是我的错。肯定自由的重要性,是过上“好的生活”的基础。作者分析了人行为的三种动机:命令、习惯与任性,前面两种是出于外界,后一种则是出于自己,一个自由的人所要获得的“好的生活”,一定是出于自己的心意,所谓“依愿行事”。当然,“依愿行事”并非为所欲为,还需要把别人考虑进来。这里需要提出另一个概念:人。为什么我们在追求自己的生活时要把别人考虑进来?作者认为,“好的生活”中缺不了物,更缺不了“人”,我们有与其他人产生联系的需求,我们希望被当做人来看待,所以也应该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如同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然,己所欲,亦勿施于人。感受他人的感受,推己及人,设身处地的考虑他人,这正是我们平常被教育的道德要求,作者在这里所谈的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他只是通过分析,使读者不仅知道怎么做,更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从而获取一种对“伦理”和“道德”的自觉。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好的生活”了,所谓“好的生活”一定是从自己的意愿出发的,适合自己,让自己得到满足的生活。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东西,作者举了电影《公民凯恩》的例子,大人物死到临头,才发现物质、成功并不让他感到“好”。电影里,凯恩追忆起小时候的温暖,他似乎对这一生的选择感到后悔了,而所谓后悔,“就是行使错自由时,或者说是当我们的使用与人类内心真正想要达到的目的向左时,我们对自己感到不满。”后悔是人之常情,这就需要另一个概念,责任。正是因为人是自由的,所以有可能会做出错误的选择,影响有好有坏,做个负责任的人,就是要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责任”就是知道:我的每一个行动,都在构成、定义、创造一个“我”。所以,“好的生活”就是在了解自己意愿的前提下,进行一次次选择而达到的。有可能我们会选错,但一定不要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为之努力。下面是作者列出的关于“生活中的笨蛋”的特点,看看自己有没有中枪:1.相信自己什么都不想要、一切都无所谓的人:尽管睁着眼睛、没打呼噜,其实处于用旧的呵欠或午睡中。2.什么都想要的人:无论是人们给他的东西或是没有给他的东西,离开、留下、坐着、嚼大蒜、给香吻……一个都不落。3.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想去追问的人:他照着邻居们的喜好做事或者反着来,总之,一切都由周围绝大部分人的意见所左右,他是不思考的顺从者或是无来由的反抗者。4.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为什么想要却意念松弛的人:带着恐惧或不坚定,总是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把真正的向往留待来日。走着瞧吧,看他们是不是会唱出一些更高的高调。5.喜欢坚定勇猛的人,制定的计划野心勃勃,但在什么是现实的文体上自欺欺人且沉醉不醒,完全弄错了方向,结果把“好生活”跟足以摧毁他的东西混为一谈。一点点改变:1.知道并非一切都无所谓,因为我们真的想活下去,而且想要活得更好,像作为“人”那样活着的好。2.检查我们做的是否是我们真正想要的。3.在练习的基础上,培养伦理的好品味,达到不自觉地就会排斥某些事情(比如一想到撒谎就恶心)。4.拒绝去寻找假装是自由身的“不在场证明”,理智地担当起我们行为的后果。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更像是科普伦理学 以为这是目前看过关于自由阐述的最为明白透彻简单易懂的了 所做即所得 所见即所获。有些章节看的稍微慢,需要慢下来思考和衡量,总之,不要做生活的笨蛋,人之相与即自处的那些奥妙也都在这里了。
  •     精辟,太棒了!人不只是一种自然的生物现象,他还是一种文化现象。本书副标题:做一个好人。
  •     受其内在动机的 “推”和受外在事件的“拉”。抑郁症就是悲观的终极表现。抑郁症的成因是病 人对自己的愤怒,抑郁的人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而且想去自杀。弗 洛伊德认为抑郁症患者在他襁褓期时就学会了恨自己。这就变成了一个具有摧毁力的习惯。从此以后,只要 有被抛弃的感觉,他就对自己生气,而不是对造成这个感觉的祸首生 气。憎恶自己。病人花上几年的时光去回想一些遥远过去的阴暗记忆,以克服目前的 —个困难,而这个困难即使不治疗,过几个月也会自己消失。90%以 上的病例都是断断续续发作的抑郁症。因为他受到自我惩罚的驱使,要使自己过得生不如死。你内心最令人及恶、最隐秘的秘密就代表了你的本质。
  •     自由—人无自然功用—“发明”生活;对意志的损耗;快乐(内心自然生发的对于生活“是”的肯定)/乔装成快乐的惩罚。|| 书没有好坏,只有出现的时候对不对。
  •     核心论点,推己及人,把人当人
  •     不妨注意:作者的目标读者,主要是当时15岁的儿子&“现在不过十五岁、十八岁的小读者”。
  •     作者一边努力把书写得易懂有趣,一边央求儿子给点面子多翻两页的样子太可爱了。
  •     哲学于我的印象,还仅仅停留在物质和意识的区别上,还仅仅停留在唯物和唯心的发展上。作为一个理科生,很庆幸看到这样的小书。伦理学是生活的艺术,诚然,这是我生命中的小王子。
  •     内容围绕着自由。追求更多的自由,不是屈从于命令,受迫于习惯,宗教的引诱,更不是任性而为。 依愿行事,从别人的考虑问题,给自己一份好的生活。享受生活,不要用清教徒的标准要求自己评价别人。 作者被称作欧洲公知,里面的很多话都适合背诵,随便展开就是一本本的鸡汤。
  •     自己去寻找,思索,自由自在,不存坏心,一切负责人。
  •     话题太小 有点啰嗦
  •     很有中国味的西方书籍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