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
ISBN:9787805677927
作者:(法)阿尔贝・加缪
页数:290页

书籍目录

目次
多余人?抑或理性的人?
――谈谈加缪的《局外人》
局外人
法官―一忏悔者
――谈谈加缪的《堕落》
堕 落
荒诞・反抗・幸福
――谈谈加缪的《西绪福斯神话》
西绪福斯神话

作者简介

《局外人》是加缪小说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之一,堪称20世纪整个西方文坛最具有划时代意义最著名小说之一,“局外人”也由此成为整个西方文学-哲学中最经典的人物形象和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


 局外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8条)

  •     局外人的结局,默尔索主体唤醒,回到了世界里然而他回到的世界究竟是原来那个什么都无所谓的消极合作的世界,还是一个类似萨特的主体积极反抗的世界呢?如果是前者,那么何以得出虚无主义最终跃向了人道主义呢;如果是后者,结尾中,期待观众的仇恨却显得继承了前文中对现实的承受而非反抗。看了西西佛斯的神话,我似乎得到了问题的答案。西西佛斯以神的惩罚当作生活本身的一部分来享受,以此“惩罚”为幸福而不是苦难,从而反抗了神,让神无法用惩罚来达到使他痛苦的目的。加缪在此也是如此,默尔索在文章最后主体唤醒了,唤醒了的主体却没有真的“积极”反抗。主体是被“牢狱”和“死刑”这些苦难唤醒的,就如神的惩罚,而无所谓的虚无的世界本身没变,唤醒前后的世界都同样是用来体会幸福的生活本身。于是,默尔索将观众的仇恨当作幸福生活的一部分,他把人们的仇恨当作对他存在的肯定,当作爱,于是人们的仇恨就无法达到人们之所以仇恨的目的。默尔索就像西西佛斯一样。从中我们看到,默尔索的世界没有改变,并不存在从消极走向积极,而是由于苦难的降临而从虚无中跃出“人道”。而这个人道,实际上是承认虚无,享受虚无的人道。苦难之前,一切都无所谓,苦难之后,一切都当作幸福生活来迎接。在《局外人》和《西西佛斯的神话》中,我体会不到积极的反抗,而是阿q式的精神反抗。这太像伊壁鸠鲁。在一个精神世界虚无化,世俗世界衰败化的时代,体会了虚无和荒谬之后,积极地向往快乐并且相信快乐,而这个快乐却建立在清苦宁静的生活中,建立在对苦难的默默接受中。蔑视死亡,蔑视恐惧,反对宗教,反对来世,而将现世的生活当作幸福之所去享受。而这种虚无之后的阿q式快乐主义又有多少意义呢,只有境界如加缪和伊壁鸠鲁者才能在这种反抗虚无的方式中得到幸福和道德,而芸芸众生只会在苦难中转向宗教,在苦难减弱后转向享乐主义。于是,虚无的罗马时代结束后西方人转向宗教,而虚无的后工业时代到来后西方人转向享乐,而伊壁鸠鲁主义也变成了享乐主义的代名词。加缪的反抗,必然同伊壁鸠鲁一样,或者在苦难中消亡或者在不苦难中变质。因为他已经领会了虚无,体验了荒谬,虚无和荒谬的下一步必然是自杀或享乐,无论任何人想如何地主观努力,虚无和荒谬必然引向那里。在看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时,我看了一半就得出了虚无、悲观的享乐主义结论,虽然鲍德里亚在整本书里面都在寻找一种反抗方式,最终,多少年后的鲍德里亚终于还是敢于发出了极端悲观虚无主义的论述。虚无和荒谬就是领会虚无和荒谬的必然结局,无法改变,无法反抗,只有敢不敢承认。
  •     关于这篇小说,有人说是描写一个极具理性的人未被大众情感道德所影响和绑架,在所谓“应该哭泣的场合”表现冷漠其实内心却涌动着温情的爱。是为了嘲讽不具思考能力和不愿接受接受异己的社会群体吗?是为了讲述个体与群体间的关系吗?我可不这么认为。小说中甚至未曾出现过一个负面人物,相反人人都善良友好,至少是对默尔索如此,养老院院长、萨拉玛诺、莱蒙、玛丽...即使是法庭上对被告极其不利的种种证据与指控下,默尔索也被给予足够公正尊重的对待。然而,荒诞的是,默尔索似乎对这一切并不领情。他执意保持一个清醒的个体与世间冷漠观望。通常意义上来说,一个过于理智的人不具备获得俗世幸福的前提,他洞穿了一切真相与谎言,便看见了这世界唯一的本质——即虚无。这对日复一日于虚假粗糙的世界中机械劳作或渴望成功的人来说,简直是个最为荒诞的笑话。是的,“荒诞”乃是整部小说奠定的基调,也是奉行存在主义的加缪坚守的人生哲学——世界仅仅是一片荒原,人类是被无意中抛洒到荒原上的种子,每一粒种子之间都没有具体的关联,有些被黄沙覆盖,有些自顾自生长,而生存的意义便是在这荒原上尽可能地存活,再尽可能顺利地死去。存活过程中的孤独、黑暗、绝望和被抛弃,便是整个生命中的大本真,一切条条框框的规则都是无意义不重要的。开头的葬礼让我想到《一一》中的洋洋。相比于哭天抢地的大人,洋洋只是安安静静地念了封写给婆婆的信,谁又能说悲恸只有一种表现形式。情感是私人的,不管是有情或无情,都无需放置大众视野下接受指摘。何况默尔索是有着加缪思想内核的存在主义者,对死亡这一必然进程便少了些惶恐与抗拒。象征自由的大海和光明的太阳在默尔索眼中也许都是无甚意义的存在。他并未主动追求从逼仄阴暗的住处走出看看外面更具希望和活力的世界。只是机会来了,就这么接受吧。他也并没有任何动机杀害阿拉伯人,只是机缘巧合,就这么开枪了。看似各具理由的选择,其实只是“不作为”的产物。当人们在梦想着未来的生活,他却说,哪儿都一样,出路是没有的。在狱中默尔索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人类的求生本能,却并未有丝毫的歇斯底里,而是条理清晰地分析上诉的可能结果。“假如要死,怎么死,什么时候死,这都无关紧要。”当想到自己有可能获得特赦时,“我得竭力压制住喊叫,使自己变得理智。”但心里明白,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这些理性的思考似乎只是为了打发那一成不变流动的时间。这本书让我联想到《人间失格》,两者都具有荒诞的不被世人接受的个性与行为方式。他们同是游离在集体外被边缘化的独立意识个体,只是一个选择讨好谄媚假装顺从的模式,一个则坚持彻底虚无从不掩饰的态度。我更喜欢后者,起码真实,所以是勇敢的。借用某人的话来说,我把《局外人》奉为我的圣经,默尔索是我黑暗人生中的同行者。
  •     无所谓先生,对生活只剩下了麻木。对一切都无动于衷,活着像一颗尘埃。渺小而真实存在,存在而毫无生活的气息。这就是加繆塑造的主人公。荒诞,而很多人也确实如此。我也属于其中之一。至于原因,各有不同。一路上有人太早看透生命的线条,命运的玄妙;一路上有人太早遭遇生活的嘲弄,时光的蹉跎。一路上,都行走在悬崖边的羊肠小道。虽然知道危险无时无刻不在脚下,也会麻木的走下去,不管下雨还是黑夜。小道的尽头是什么?是茫茫额沙漠还是无边的神光,又有什么区别呢?谁能保证自己能走到小道的尽头。人生的小道没有尽头,有的人累了会选择停下来歇歇脚。有的人会一路风雨兼程,直到头昏眼花跌进悬崖。是时间的流水抚平了人生的烦恼,还是空间的落叶吓跑了生命的精灵?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抛去了感情与道德只剩存在主义的真实。真实又疏离地活过。 怎样都行。这一切毫无意义。这并不重要。
  •     不是很能看懂,但是能感受到局外人的深深的绝望,在心情阴郁的时候看这个
  •     #局外人# 看到检察官极力证明“我”杀人与我灵魂有关那一段时实在是过于荒谬 任由他人来评判自己的灵魂 是荒谬可笑的 面对亲情友情爱情 “我”是漠然的 事不关己的 最后 因为杀人 成为“局内人” 震撼到我的是狱中思考以及对话 前面的每个细节情节都在为后面铺垫 很舒服
  •     my daddy in another universe
  •     And freedom, oh freedom well, that's just some people talking, your prison is walking through this world all alone.
  •     难道就真的不抱一点希望嘛?也许应该这些,应该。当哲学陷入沉思时,这世界本就荒诞无稽。
  •     第一本加缪,我只能说我没看懂,以后会再看。
  •     2017.2.27。感觉只有最后那段比较有意思……至于故事确实像是“一种哲学观念的图解”。并没有觉得默而索是个多么离经叛道多么与众不同的人,他只不过是活的稍微深刻和通透了一点。任何事情如果追本溯源都存在一个建构和定义的问题,之所以对大部分人而言这些不是问题,那是因为他们有更多理所当然的预设。这种预设可能是自觉地,也可能是不自觉的。但是对默而索们而言,这些预设需要被拿出来思考和论证,否则不足以让他们相信其合理性。但感觉《局外人》讨论的并不是虚无,只是一种追问和懒得追问,明白透彻和懒得解释。最后一段的文笔真好。还有他妈妈说过的那句也很有意思:“到头来,人什么都能习惯。”
  •     唔,居然和最近的心思是一样的
  •     没怎么看懂。存在主义,荒诞?我觉得我自己有时候跟男主的想法挺接近的,对社会生命悲观的时候。冷漠,麻木,无可无不可。庄子妻子死的时候还唱歌呢,但是也没被人控诉啊。所以如果是贬的话,具体贬在哪里,也不清楚。男主也不是没有思考过人生,只是他的结论是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完全悲观的。他活得不耐烦,但是又不想死。所以到了被处刑的时候,也没有惊慌难过。
  •     默尔索处世的方式很特别,处理事情的方式和态度让我很意外,想说是随意但又觉得不准确。不评价别人,没有爱恨分明,没有黑白对错的分明,他有一套自己的逻辑和想法的体系--独立于这个世界的。 讽刺了道德和法律体系,在关乎一个人的生死大事的事情上却让这个人成为一个局外人,一个旁观者。用反人性的道德偏见来判断一个人。 道德,我们从小被灌输的道德,实际上并不客观,而且远离人性。暗中规定了各种情况下一个“道德的人”所需要做出的反应,但其实这些反应并不是在该情况下一个“自然的人”会产生的反应。实质上做出这种反应与否并不能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一个邪恶/善良的人。
  •     无法想象再用更精短的篇幅讲述一个更惊人的故事了。
  •     荒诞主义:在存在主义中用来形容生命无意义、矛盾的、失序的状态。一个事物的基本意义的存在必须要有一个更高的意体来解释,但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拥有至高的意义,即使存在也可能并不满足我们。因此,生命是无意义、荒诞的。
  •     有些空洞。人对于昨天不必负有责任的吗?一面批评他人有名无实,一面拒绝做严肃的决定,也是可以的吗?《局外人》写了母亲、阿拉伯人和主人公的死亡,《鼠疫》中和这部小说互文讨论的是枪杀案事件,核心问题是人是否有决定他人生命的权力。印象最深的是小报上的故事,想起《秋胡戏妻》。
  •     很喜欢郭宏安的“谈”
  •     真的是局外人。从始至终站在身外看事物。文中法庭判决那一段印象比较深刻,也是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     开始读平实甚至有点无味 第一部的最后情节突转 然后就是一气呵成 一口气读到结尾 确实吸引人 局外人也许是一种生存状态 有没有罪是另一回事 默尔索的枪下确实有鲜血
  •     荒诞无凉
  •     冷漠是吧,谁不是呢?
  •     读完有一种需要停下来默默回味这篇文章的时间,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所被传递的东西。不是浮于表面的华丽辞藻也不是纷繁复杂的创意构思,但整篇以第一人称来描述的视角和事件,让你就是知道他就是名副其实的局外人。就是知道我应该打五星。
  •     看不懂,真有点,看懂了,也有点~后悔以前没有好好学习语文课了,中心思想把握不很准。王小波是不是也是受了加缪的影响,感觉有很多相似的手法。
  •     其实…还蛮好读的 然而…却不知该如何评价。
  •     世界是荒谬的 出路是没有的
  •     好晦涩
  •     感觉和自己在乎的一个人很像,但是不明白,这真的也是一种人格吗?
  •     仿佛去了一次海边
  •     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缪的名作,很棒的短篇,我在某天上下班路上的时间读完的。一个于社会无害的人,由于与世俗某些“被普遍以为”的道德准则有些格格不入,触犯了法律却受到了道德审判,并因此被判极刑的故事。故事结局如五月天的歌词“当我和世界不一样,那就让我不一样。”放弃对判决的上诉,坦然接受极刑,是他对世俗准则所做出的最后回应,彼此不干扰,也不是太坏的结局。荒诞而震撼,小说中还有个更荒诞的故事。。中文名《局外人》,但意境比不上英文版的名字,《The outsider》。
  •     本来写的是碧蓝的海岸和拥挤的法庭,却总想到渺无人烟望不到尽头的戈壁大漠黄沙…奇怪的联想
  •     荒诞的人
  •     开年第一本。怎么说完全能明白主人公的心情。他以感受行事,认为周围一切其实事不关己也是无可指责的。别人觉得他麻木,其实他不过是习惯了独行而已。至于他的死亡,还是要归结于“异端总不能容于社会”。
  •     如译者郭宏安说的“平淡但深刻 枯燥但有哲理” 幸亏短小精悍;译者的序言会对理解有帮助;法国小说总是离不开断头台…
  •     “他们好像是同类,却相互憎恨。”
  •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样的故事依然每天都在现实中上演。
  •     我没有读很懂!!!我再看一次!!!
  •     背弃他或者反抗他的人,都会被严惩,可他仅仅只是抛弃了社会。人与生活的分裂,人对人本身散发的无人性的厌恶,突然被脱离了宇宙,剥夺了光明,荒诞的人就是局外人,荒诞就是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局限性的理性之人
  •     充斥著對生命的厭倦 然而不得不承認人生本就是這麼無趣 母親的死 領居家的狗 發生過關係的女人 甚至現在死和二十年後死 對我來說本沒有任何意義 一切不過衹是存在而已 从人生中尋找人生的意義 本就只會是一場虛無
  •     无聊哎
  •     我放弃了世界,世界也抛弃了我。
  •     理智,荒诞,由始至终都像是局外人一般。「一个能用歪理来解释的世界,还是一个熟悉的世界,但是在一个突然被剥夺了幻觉和光明的宇宙中,人就感到自己是个局外人。」
  •     我有时感觉自己像默尔索。但是总要为自己找辙,否则路就走不下去了。
  •     读不懂,给五分
  •     1942年出版的小册子,早期加缪果然是冷冷的,《鼠疫》的确是5年后的作品了。除了明显的荒诞感,似乎另有一种此在通过虚无为自身建立根据的海德格尔式的主题。主角那副看透一切的拽样挺迷人。阿尔及尔海的描写不断令人想起他的《婚礼集》,后者就温暖许多。书里金句不少,印象最深的却是那句“怎么样都行”。没读过柳译,但感觉郭译还是蛮令我满意的,确有一种异乡感。
  •     荒谬。
  •     荒诞是放大一千倍的真实,异端乘以一千万是乌合之众。关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思考致怀疑,怀疑致抽离。抽离出社会比抽离出自己容易-这又回到灵魂与肉体关系的课题了。莫尔索对于自己肉体统治的方式,类似于早上起来穿上皮囊履行自己名头下的人生,在社会表象均可变的情况下,只有此刻肉体的感觉算是诚实的,这个诚实或许来源于其不可操控性。若被荒诞的社会切断生命,失去唯一真实的感觉,是否只有从容就就死(切断)才算是对自己原则的彻底贯彻呢?但他却开始去寻找十分之一不死的可能。最后一章与神父的对峙写的真好,怀疑一切,怀疑一切。感谢部落氏族时期的神职人员,否则未开蒙我们面对这个厉害的世界该多么慌乱啊。
  •     3月11日,喜马拉雅听书,《局外人》一篇
  •     既然是荒诞派,就不与你争辩了。既然是局外人,就安心出局吧。既然靠运气活着的就祈求生在一个好世界吧,做社会顺风车的不要嫌弃车慢。
  •     我是谁,我在哪里,宇宙的边界是什么,我为什么要在这里
  •     哲学吗……
  •     从他入狱就开始想起卡夫卡的《审判》,果然,一样的结局~~~
  •     再读一遍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