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希区柯克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7549533916
作者:(英)罗宾·伍德
页数:672页

内容概要

罗宾•伍德(Robin Wood,1931-2009),知名电影评论家,对希区柯克、霍克斯、伯格曼和阿瑟•佩恩等电影导演有精辟研究。他生于伦敦,活跃于加拿大,是加拿大电影杂志《CineAction》的创始人和编辑团队之一,加拿大约克大学(York Unive rsity)电影学名誉教授。其代表作有《希区柯克电影》(1965)、《越战到里根时期的好莱坞》(1985)、《重访希区柯克》(1989)和《性政治和电影叙事》(1998)等。
徐展雄,编剧、影评人。译注有《黑色电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等。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与罗宾•伍德
修订版前言 一位影评人的进化,或,个人即政治
致谢
导论
【上编 希区柯克电影】
1 导论(1965)
2 火车怪客
3 后窗
4 迷魂记
5 西北偏北
6 惊魂记
7 群鸟
8 艳贼
9 冲破铁幕
10 回顾
对原先版本的尾注
【下编 重访希区柯克电影】
11 情节的构成
12 对称,闭合,断裂:《敲诈》的暧昧性
13 规范和变奏:《三十九级台阶》和《年少无知》
14 意识形态,类型,作者:《疑影》(1976)
15 明星和作者:由褒曼主演的希区柯克电影
16 致命的同性恋:希区柯克的同性恋恐惧症
17 知情太多的男人(和知情更多的女人)
18 男性欲望,男性焦虑:希区柯克的本质
19 你是弗洛伊德,我是希区柯克:重访《艳贼》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一个影评人的史诗

作者简介

《重访希区柯克》是影评史上论述希区柯克这位黑色悬念电影大师的经典著作。它完整收录了罗宾•伍德代表作《希区柯克电影》(1965)以及其在1976-1989年间关于希区柯克电影的新论,共18篇精彩绝伦的重量级文章。在文章中,罗宾•伍德选择了希区柯克多部经典作品——如《火车怪客》、《后窗》、《西北偏北》和《惊魂记》等——进行抽丝剥茧般的细致解读:希区柯克是“编织”其电影文本的?他的痴迷何在?他的焦虑何在?他和电影体系、影片类型、明星之间的张力又是如何?这些探索有趣且发人深省。除了追溯希区柯克的创作生涯,本书还从侧面体现了一个电影评论家智识和情感的个人发展历程。


 重访希区柯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本书的翻译始于2009 年年初。那年4 月17 日,我因翻译中所遇问题写信联系本书作者罗宾·伍德,一个多月后,罗宾·伍德回信,解疑释惑之余,提及自己已然失明,为无法帮到更多的忙而感抱歉。此时,国内电影批评圈鲜有人知道这位影评界巨匠已患血癌晚期。那一年年末,罗宾·伍德去世,《纽约时报》、英国《卫报》等媒体竞相发表讣闻,以纪念这位富有争议性却始终低调遁世的影评人。按理说来,伍德的去世本应令我加快翻译速度,让本书尽快得以出版,却仍然拖到今日才与读者见面,个中缘由不少,却也不足为外人道也。但私以为,历时三年多的出版过程恰好让本书的出版时机“成熟”了。就我个人而言,在翻译《重访希区柯克》的过程中,我从上海来到了北京,从一个影评人变成了电影艺术/ 工业的实际参与者和工作者;从翻译《黑色电影:历史、批评与风格》到翻译《重访希区柯克》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延续思考过程。《黑色电影》因顾全大局而刻意回避了对此类型片大师级导演的具体分析,而《重访希区柯克》则是影评史上论述希区柯克这位黑色悬念电影大师最为经典的著作。我想反方向地了解希区柯克到底是怎样“编织”其电影文本的,他的痴迷何在,他的焦虑何在,他和体系、类型、明星之间的张力何在。值得一提的是,长久以来,我都不是希区柯克电影的爱好者。正如伍德所说的那样,希区柯克的电影是“死亡的”——这种“死亡性”不仅体现在他作品中无处不在的死亡冲动(及与之相联系的性冲动),也体现在他作品的制作层面——巅峰时期的希区柯克几乎控制着影片制作的每个细节。用大白话来讲,希区柯克的电影是“死性”的。伍德曾就此做过一个或许有些简化却也不乏洞见的区分,他说,导演分为两类,一类以演员为中心,另一类以影像为中心;前者的代表有霍克斯、雷诺阿和麦凯里,而希区柯克则是后者的登峰造极。他的电影缺乏前类导演的即兴性和活力,而他影片中的人物也总是被囚禁、被放逐、被孤立。必须承认的是,除去《迷魂记》和《惊魂记》这两部希区柯克毋庸置疑的巅峰之作外,我仍然很难与大多希区柯克作品发生情感的连接,但这并不妨碍我观赏希区柯克电影所拥有的快感及对另一个事体的意识——在影史如此众多的导演里,没有一个人比希区柯克更加接近电影的本质(虽然所谓“本质”也依然是一种话语的建构)。几乎所有被长期论争的电影学母题,比如说艺术/ 工业、蒙太奇/ 长镜头、看/ 被看等,都能在希区柯克的作品中找到最有意思也最富生产力的表现。于是,由罗宾·伍德第一次提出的问题“为何我们必须严肃对待希区柯克?”甚至可以被转化为一个更为原初性的问题:“为何我们必须严肃对待电影?”在更为个人的层面,翻译《重访希区柯克》是我反思自我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恰好是与本书中伍德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逆向的对应。如果读者业已阅读过本书,会很清晰地感觉到伍德作为一位影评人的蜕变;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本书上篇中的伍德是一位不具备政治自觉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而下篇中的伍德则是一位受过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精神分析理论洗礼的人文主义者;全书的下篇构成了对上篇的反思与批判。然而,如果说伍德本人所做的就是将六十年代的自己充分“语境化”并施之以批判的话,那么,我们同样可以将之后的伍德语境化。伍德于七八十年代写作《重访希区柯克》的下篇时,正值符号学、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与精神分析理论风起云涌之时。作为一个学院影评人,伍德的蜕变颇具典型意义:从受《电影手册》派影响的作者论支持者变为受诸多理论思潮影响的激进影评人。电影学的崛起和其在之后数十年里所保持的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皆要归功于此。但是,在新千年之后,这些新兴理论逐渐显现出它们的缺陷与遮蔽。我本人的大学生涯正经历了这一过程。从刚开始接触这些理论时的兴奋,到最终发现它们被反思、批判甚至被淘汰,前后不过几年时间,落差不可谓不大。但真正可惜的是,对我个人而言,这始终是个未完成时。在我所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系,文化研究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对列奥·施特劳斯和卡尔·施密特的研读,以及对本国经典与历史更加深入的细读与分析。很遗憾,我没有跟随我的老师们继续研读下去。但《重访希区柯克》对我的启发恰恰便在于它的非典型之处:这便是伍德个人的特殊经历,他受惠于F. R. 利维斯的“英国经验”。我甚至认为,如果伍德仅仅是一位受惠于作者理论及其他理论的影评人的话,那他便流于普通了。恰恰是“英国经验”(与此相对的是主流的“法国经验”)让他显得如此与众不同。对于任何受过新兴理论熏陶的人而言,那些伍德承继于利维斯的概念几乎都不值一驳:智慧、生命、创造、价值和标准。用稍许波普化的问题意识来看,这些概念一旦被“ 何种……”、“谁的……”这样的问题意识所笼罩的话,它们都会显得极为脆弱而无法应对。而伍德本人亦是如此。他觉得六十年代的自己无意识地采用了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及标准。有很多人都认为《希区柯克电影》是比《重访希区柯克》下篇更加好的著作,伍德本人很反对这一点。不过,遗憾的是,作为翻译者的我得站在那些人一边。这并不意味着我认为《希区柯克电影》比《重访希区柯克》的下篇好,只是我个人觉得,在现今的语境下,重读《希区柯克电影》具有更大的生产力。当然,这是极端个人的看法,读者自然见仁见智。在翻译《重访希区柯克》的三年里,中国的影评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这里所指的当然不主要是学术影评,而是以大众媒体为载体的电影评论,但两者也不无关系。这场危机涉及影评的方方面面,从影评的功用到影评人的诚信,从媒体影评的界定到“独立影评人”的可能性等等。我也打心底希望《重访希区柯克》能为中国的影评界提供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因为《重访希区柯克》的作者是如此地诚实,我也尽量会让自己诚实。我之所以会从影评转而创作,的确也有我本人之焦虑。“作者”两字具有魔幻般的魅力。如果说创作剧本和小说可以让我获得“作者”的快感,那么,我相信,对一部现存的电影做出评价这件事,对于大多数影评人而言,皆会有“作者”的焦虑。但这便是罗宾·伍德所达到的境界。《重访希区柯克》是一本关于希区柯克的书,但它同样也是一本关于罗宾·伍德的书;这是一部关于一个导演的史诗,却也是一部关于一个影评人的史诗。这并不意味着你要去在影评中公开地谈论自己的同性恋倾向,而是意味着让你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和电影作品本身产生对话般的张力。最后,我要感谢几位在本书翻译和出版过程中对我有过帮助的人。罗宾·伍德去世之后,他的晚年伴侣理查德·利佩先生为我解答了翻译中的难题,并为本书写了独一无二的中文版序;妖灵妖先生与虞晓毅先生从一开始就关心本书的翻译与出版,并帮忙策划了本书的框架,你们的认真态度是我所不及;陈浩勤先生对本书的校对做出了贡献;最后,我要感谢我的长期合作伙伴与编辑周彬先生,我愿把我的所有电影书翻译文稿都交给他,因为他是质量的保证。我只是希望我们的下度合作不会再时隔如此之久。再一次地,我将为本书翻译中的所有错误负责;我也欢迎大家和我探讨本书与希区柯克的电影。希望大家会喜欢《重访希区柯克》。徐展雄2012 年10 月4 日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广西师大的这套电影馆作品着实不错,前有莱昂内,后有希胖子!!
  •     导演把电影拍出来后就身不由己了,先是作者论着重挖掘电影序列中的各人因素,而忽视当时的时代文化环境和其他合作者的影响,后来符号学派兴起,把电影拆解成一个个符号,导演降格成电影符号的组织者,成为被写的那一个。希区柯克的电影娱乐性一直很强,赢得了观众的追捧,但他不是一个毫无思想的商业傀儡,精巧的叙事背后,题材的选取、故事情节的编排、视点的建构、观众心理的控制、电影技法的创新,取悦观众的同时,也带有浓厚的时代文化折射和自身的焦虑,罗宾·伍德企图综合所有的电影批评理论,客观的分析希区柯克和他的电影,并且因为自己的同性恋,又加上了女性主义的视角,所以本书很宽泛,在每一篇文章之中其自身的逻辑性很强,有很多不同的见解,可以说是作者利用希区柯克的电影作为原材料阐述自己的理论,但并不妨碍它给读者带来智识的享受。
  •     2014.11.1
  •     断断续续看完,大不列颠gay佬视角真的很烦。虽然法国人更烦些。徐展雄的确认真,黑色电影和这本都尽心尽力,良心译者。
  •     严肃对待希区柯克即严肃对待自己,罗宾伍德分析希氏电影的同时,也是在分析自己的观点(他通过每篇影评不断纠正自己),如此既丰富了希氏电影的内涵,又开拓了读者(包括作者自己)的认知,实在是非常过瘾的一本好书。
  •     难得一见的好书
  •     罗宾伍德基本上只用精神分析这一种方法去评断希区柯克(言语之间透露似乎只有弗洛伊德式的分析才是精神分析),对于社会文化,他显得很偏激,叙事分析,他又很杂乱,往往读上好几页才能碰到一句让自己觉得受用的话,作为一个评论家乃至电影学者,花费那么多时间,写出这样一本大部头书,却只有那么点功力,这实在不能说好
  •     是一本不错的解析希区柯克电影的评论集,只摘取了几篇看过的电影阅读,里面的评论很独到并有大量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     You Freud, Me Hitchcock.
  •     读不下去了。。那么厚的一本书,戳不中我的G点。。
  •     其实分析地很不错但行文实在恶心,不看也罢。
  •     要找一部和希胖的电影相关的专著,这部书就颇有分量(既能装逼,又能当砖头砸人)。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得重温希胖的一部部经典并留意个中细节和评论相互对照,这点应不消多说吧。书中的某些观点可能未必能使人接受,如对《艳贼》和《冲破铁幕》所持的正论,不过大部分的分析都有充分依据,作者的解读还是富有卓见的,遗憾的是《电话谋杀案》似乎被忽略了,下编也没补上专论。
  •     序言就过了100页。虽然角度都比较过时,但较好的总结了上世纪前半期对导演成就的总体认识,算是导演研究的基础性作品。
  •     对影片细读
  •     黑色悬念大师中的大师、
  •     我极少给电影类图书打五星,除非是质量特别过硬的。
  •     严肃影评大合集
  •     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剧本和分镜 看了一半 下次等把希胖的片子刷完了再读一遍
  •     在读。读了83页 world哥 本年度看的最厚的好书 :)
  •     好书
  •     2013年出版最佳电影书
  •     叶芝有句名言:痛打瞎子们的瞎子。 艺术的作用之一便是让人不安:它们洞穿、颠覆我们的自鸣得意和固有思维,继而让我们重新调整对待生命的态度。希区柯克的道德观是复杂而又使人不安的,他认为善恶交织、无法分割,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邪恶的冲动,我们的欲望也许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纯洁。
  •     偶地天,这么厚。。。。译者到底是有多爱电影。。。。。怪不得妖大把这本书列为2013之首。
  •     虽然就我个人来说,作者观念发展之后写的部分还没有之前的好看,文本分析式的解读更合我的口味,但综合本书的翻译及印刷,尤其定价相当良心,五星推荐。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