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逝去的时光》读本

出版日期:2016-3
ISBN:9787549572992
作者:马塞尔·普鲁斯特
页数:424页

内容概要

法国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意识流小说大师。普鲁斯特出生在巴黎一个艺术气氛浓郁的家庭,但从小就因哮喘病而被“逐出了童年时代的伊甸园”。他的气质内向而敏感,对母亲的依恋,对文学的倾心,为以后的创作埋下了种子。他青年时代经常出入上流社会沙龙,在熟悉日后作品中人物的同时,看穿了这个社会的虚幻。父母相继去世后, 他痛感“幸福的岁月是逝去的岁月”,开始写作《追寻逝去的时光》。在生命的最后十五年中写成的这部巨著,犹如枝叶常青的参天大树,屹立于文学之林的最高处。他借助于不由自主的回忆(无意识联想),将逝去岁月的点点滴滴重现在读者眼前,使时间在艺术中得以永存。
周克希
浙江松阳人,法语译者。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在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任教期间赴法国巴黎高师进修黎曼几何。回国后一边从事数学教学,一边从事法语文学翻译。1992年调至上海译文出版社,任编审。译有《包法利夫人》、《基督山伯爵》、《三剑客》、《费 代》、《不朽者》、《小王子》、《王家大道》、《幽灵的生活》、《古老的法兰西》、《成熟的年龄》、《格勒尼埃中短篇小说集》以及《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第五卷《女囚》等,出版有随笔集《译边草》和手稿集《译之痕》。

书籍目录

第一卷  去斯万家那边
第一部 贡布雷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早早就上床了。有时,刚吹灭蜡烛,眼皮就合上了,甚至没来得及转一下念头:“我要睡着了。”但过了半小时,我突然想起这是该睡觉的时候呀,于是就醒了。我想把自以为还拿在手里的书放下,把烛火吹掉。方才睡着的那会儿,脑子里仍然不停地想着刚读过的故事,不过想的东西都有点特别。我觉得书里讲的就是我自己:教堂啊,四重奏啊,弗朗索瓦一世和查理五世之争啊,都是在讲我的事情。
第二部 斯万的爱情
要想加入韦尔迪兰府上的小核心、小集团、小圈子,有一个充分而又必要的条件:心照不宣地服膺一些信条,其中一条,就是默认这一年受韦尔迪兰夫人保护的那位年轻钢琴家,也就是她常爱说“把瓦格纳弹得这么妙不可言,真是绝了!”的那位小伙子,一下子就能让普朗泰和鲁宾斯坦都吃瘪,而那位戈达尔大夫的医术,则比波坦更高明。每个新来的,要是不听韦尔迪兰夫妇的劝说,执意不信没到韦尔迪兰府上来的那些人的晚会就跟下雨天一样讨厌无聊,那么马上就别想站住脚。
第三部 地方与地名:地名
在无眠之夜经常浮现眼前的那些卧室中,跟贡布雷的卧室最不相像的,就是巴尔贝克海滨大酒店的那个房间了;贡布雷的每间卧室,都弥漫着尘粒、花粉、食品的气息和虔诚的氛围,而在巴尔贝克酒店的房间里,涂过瓷漆的墙壁有如碧波粼粼的游泳池光滑的内壁,给人一种清纯的、天蓝的、带点盐味的感觉。
第二卷 《在少女花影下》
第一部 在斯万夫人身旁
父亲一直想要我当外交官,而我一想到有一天要被派到外国的首都去当大使,吉尔贝特却不会在那儿,就受不了——即使在派遣出国之前还能在外交部待一阵子。我本来可能重温文学的旧梦,把当初在盖尔芒特家那边散步时放弃的计划再拾起来。可是父亲一向反对我以写作为业,他认为这根本称不上职业,远非外交官的前途可比,直到有一天听了德•诺布瓦先生的话才断然改变观点。
第二部 地方与地名:地方
两年以后跟外婆一起去巴尔贝克的时候,我对吉尔贝特几乎已经完全无所谓了。当我对一张新的脸庞看得着了迷,当我期盼另一位少女带我去参观哥特式大教堂、意大利宫殿和花园时,我会伤感地想到,我们的爱,只要它是对某个活生生的人的爱,那就可能不是很真实的东西,因为,虽然在一段时间里欢欣或痛苦的梦也许会把这种爱跟一个女人联系在一起,使我们以为它是命定由她激发的,但是,一旦我们反过来自觉或不自觉地摆脱了这种联系,这种爱,既然它完全自发地源于我们自己,就会再次萌生,献给另一个女人。
第三卷 盖尔芒特家那边
第一部
清晨小鸟的啾鸣,在弗朗索瓦兹听来乏味极了。那些女仆每说一句话,她都会吓一跳;她们的脚步声,她听着也不舒服,心里暗问那究竟是谁;这都是由于我们刚搬了新家的缘故。诚然,在旧宅的七楼上,仆人弄出的声响未见得就轻些;但她熟悉他们;听着他们来回走动,她感到亲切。而现在即便四周一片寂静,她也会觉得心惊肉跳。我们的旧居面朝一条热闹的林荫大道,而新居所在的街区却很幽静,所以路上行人的唱歌声(如同交响乐中的动机那般幽微,却远远的就能听得出)就会让流徙中的弗朗索瓦兹热泪盈眶。
第二部
第一章
贝戈特现在每天都来我们家,我却觉得这样的来访晚到了几年,因为我已经不像从前那么崇拜他了。这一点,跟他的名声之大并不相悖。一个作家,通常只有当另一个还并不知名的作家崭露头角,在一些最挑剔的读者中间赢得口碑,开始要取代这位威望已有所下降的作家之时,他的作品才会完全被读者所理解,真正放射出它的光芒。
第二章
还是再来说圣卢从摩洛哥寄来的那封信。这封信着实搅得我心绪很不安宁,因为我从字里行间读出了他没敢跟我挑明的意思。“您不妨订个单间和她一起吃饭,”他在信上写道,“她是位性格很可爱的迷人的少妇,你俩一定会处得很好,我可以预言,你会度过一个美妙的夜晚。”
第四卷 所多玛与蛾摩拉
第一部
男爵突然把半闭的眼睛睁得大大的,神情专注地望着这位以前做背心的裁缝,而这位絮比安,在自家店铺门口瞧见德•夏尔吕先生站在面前,也骤然立定,犹如一株生了根的植物,凝视着上了点年纪的男爵微微发福的身材,脸露惊叹之色。而更让人吃惊的是,德•夏尔吕先生的姿势稍有改变,絮比安的姿势立即随之改变,仿佛是在按照某种神秘艺术的规律,与男爵的姿势保持协调。
第二部
第一章
我整个人处于慌乱不安的状态。第一晚就出现了心脏间歇,我想控制阵发的疼痛,小心翼翼地慢慢弯下腰去脱鞋子。可是刚碰到第一颗扣子,就感到胸口发胀,里面充满一种无以名之的、不可思议的东西,我浑身震颤地抽泣起来,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淌。前来救助我,让我的心灵从冷漠中摆脱出来的,正是几年前在我处于同样的孤苦无望的境地,在我完全丧失自我的情况下前来的那个人,他使我回归了自我,因为他既是我,又比我更强(容器不仅大于内容,而且给我带来新的内容)。
第二章
我和戈达尔一起走进小游乐场。我第一次来的那天晚上,曾觉得这些游乐场了无生气,而现在,里面非常嘈杂,到处是少女们的喧闹声,由于缺少男舞伴,姑娘们自己结对跳舞。安德蕾以滑步的姿势向我而来,我本打算稍待一会就跟戈达尔去维尔迪兰家的,但我正要开口跟安德蕾这么说时,突然涌上一种极为强烈的欲望,想留下来和阿尔贝蒂娜待在一起。这是因为我刚才听见了她的笑声。这笑声顿时使我想起嫩红的双颊和芳香的唇齿,笑声仿佛是从唇颚之间摩擦发出的,它似乎从那儿带来了些许几乎可以称重的、撩拨心弦的、神秘莫测的微粒,有如天竺葵的香味那般浓烈、性感而又直截。
第三章
对睡眠者来说,在这样的睡眠中所流去的时间,和醒着的人在生活中所用去的时间,是截然不同的。有时候这种时间会流得特别快,睡一刻钟就像过了一整天;有时候又会特别长,你以为就不过打了个盹,其实已经睡了一天。于是,我们就乘着睡眠之坠下了深渊,在深渊中,记忆无法再跟上快速下坠的睡眠之车;而心智早在面临深渊时已不得不折返了。
第四章
视觉是一种多么容易骗人的感觉啊!一个人的身体,即便那是阿尔贝蒂娜这样我所爱的人的,也会在几米、几厘米开外就使我们觉得离得远远的。她的心,也同样如此。但是,一旦某件事情不容分说地改变了这颗心与我们的位置关系,让我们明白她所爱的是别人,而不是我们,那么此时此刻,我们会揣着一颗破碎的心,感觉到我们心爱的这个女人,并不是在离我们几步之遥的地方,而是在我们心间。
第五卷 女囚
每天清早,我脸对着墙,还没转过身去看一眼窗帘顶上那条阳光的颜色深浅,就已经知道当天的天气如何了。街上初起的喧闹,有时越过潮湿凝重的空气传来,变得喑哑而岔了声,有时又如响箭在寥廓、料峭、澄净的清晨掠过空旷的林场,显得激越而嘹亮;正是这些声音,给我带来了天气的讯息。第一辆电车驶过,我就听得出车轮的隆隆声是滞涩在淅沥的细雨中了,还是行将驰向湛蓝的晴空。但也许还在我听到这些声音之前,已经有一种更敏捷、更强烈的,不断弥漫开来的东西,悄悄地从我的睡梦中掠过,或是给朦胧的睡意罩上一层忧郁的色彩,预兆冬雪的即将来临,或是让某个时隐时现的小精灵一首接一首唱起礼赞太阳光辉的颂歌,直到我开始在睡梦中绽出笑脸,闭紧眼睑准备承受耀眼的光亮,终于在一片热闹的音乐声中醒来。
第六卷 失踪的阿尔贝蒂娜
第一章
“阿尔贝蒂娜小姐走了!”心理上的痛楚,岂是心理分析所能分析出来的呢!就刚才那会儿,我在分析自己的心理状态时,还认为这种一去不复返的分手正是我所期盼的;把阿尔贝蒂娜所给我的那点少得可怜的欢乐,跟她不肯使我满足的多而又多的欲望相比,我觉得我把事情看得很透彻,我对自己说,我不想再见到她,不再爱她了。可是“阿尔贝蒂娜走了”这句话在我心里搅起的痛楚,却是那么强烈,让我感到眼看就要承受不住了。
第二章
至于其他朋友,我心想,要是我的健康状况继续恶化,要是我没法再和他们见面,那就不妨继续写作吧,那样就可以仍然和他们保持沟通,用文字和他们交谈,让他们想我之所想,让他们高兴,从心里接受我这个人。我这么想,是因为至今为止,社交关系一直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想到将来有一天这些关系会不复存在,我感到害怕。写作这个办法,能使朋友们关注我,说不定还能激起他们对我的赞赏——如此以往,直到我身体康复,可以再跟他们见面的那一天;这个想法使我感到宽慰。
第三章
母亲带我去威尼斯住了几个星期,我在那儿——由于随处都能发现美,无论是在最珍贵的东西,还是在最微末的东西里,都是如此——留下的印象,跟当年在贡布雷经常感受到的印象非常相像,只不过调性有了转换,转到了一个全然不同的、音色更为丰富的调式上。早上十点钟侍者来打开百叶窗时,在我眼前闪闪发光的,不是圣伊莱尔教堂发亮的板岩屋顶,而是圣马可钟楼上金灿灿的天使长。这位在阳光中光彩夺目、令人无法逼视的天使长,张开她的双臂,仿佛在向我承诺,半小时后我将在小广场享受到的欢愉,比往日她对那些善良的人们所作的许诺更为切实。
第四章
我这次在贡布雷那边小住期间,恐怕是我一生中最少想到贡布雷的时候,我之所以还是要对此行作一记述,无非是因为当年我对盖尔芒特家那边的某些想法,以及对梅泽格利兹那边的另一些想法,都在这次小住期间得到(至少是暂时地得到)了证实。每天晚上我都散步,就像当初在贡布雷那会儿,每天下午都沿梅泽格利兹那边散步一样,只是方向反了一下。
第七卷 寻回的时光
整整一天,我待在这座乡村气息略显过浓的住宅里,它看上去就像是散步时歇个脚或避个雨的地方,这种住宅里的每个客厅,都像一个绿色大自然展厅,不同房间的墙布上,或是这一间的花园玫瑰,或是那一间的树上小鸟,都会聚拢在你身边,来和你作伴,至少是单独和你作伴——因为这些墙布已经有了些年头,上面的玫瑰分得很开,倘若它们是真花,你完全可以一朵一朵地摘下来,小鸟呢,也可以一只只放进笼里去驯养,它们跟如今装饰房间的那些豪华墙布全然不同,既没有银亮的底色,也没有画成日本风格、让赖在床上的你产生种种幻觉的诺曼底苹果树;整整一天,我待在卧室里,窗外是花园成片的绿荫和院子门口的丁香,稍远处,河畔高高的大树上的绿叶,在阳光中闪闪发亮,再过去就是梅泽格利兹树林。

作者简介

普鲁斯特的文体,自有一种独特的美。那些看似‘臃肿冗长’的长句,在他笔下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异常精彩的。因为他确实有那么些纷至沓来、极为丰赡的思想要表达,确实有那么些错综复杂、相当微妙的关系和因由要交待,而这一切,他又是写得那么从容,那么美妙……犹如一棵树分出好些枝桠,枝桠上长出许多枝条,枝条上又结出繁茂的叶片和花朵。
——周克希
普鲁斯特的小说,是他对他喜爱的许多文学艺术作品的重写和再创作,因此它同时容纳和超越那些作品:路易十四时代的作者圣西门的《回忆录》,古代阿拉伯故事《一千零一夜》,以及深受日本浮士绘影响的埃尔斯蒂尔们的“印象派”绘画、吸纳了某些东方因素的德彪西的音乐,他所了解的和他在荷兰画家弗美尔作品中看到的精致完美的中国艺术品。
——涂卫群
本雅明曾说,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特例,而普鲁斯特的《追寻逝去的时光》在这些特例中,属于最深不可测的。这部七卷本的巨著自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综合,它把神秘主义者的凝聚力、散文大师的技巧、讽刺家的锋芒、学者的博闻强记和偏执狂的自我意识在一部自传性作品中熔于一炉,并且写得令人兴味盎然。仿佛从未有一部作品,具有如此丰繁的复杂美,却同时又如此地明晰而优雅。
为了尽可能地让读者领略到普鲁斯特独特文体的魅力,《〈追寻逝去的时光〉读本》采用“大跨度”的节选方式,即先在整部小说的每一卷中,分别选取我们认为特别精彩的大段,每个大段的文字一字不易,完全保留原书中的面貌,然后用尽可能简洁的文字连缀这些段落,并作一些必要的交代。


 《追寻逝去的时光》读本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评《追寻逝去的时光》文/蓦烟如雪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是没有耐心的,甚至在朋友圈还发了一个心情,说自己并不适合品读意识流小说,可是在看到一个朋友说的话后,我反而改观了对这本书的挑剔,她说“其实欧洲文学大多如此,有点性冷淡,推进也很慢,有时觉得这才叫严肃文学,是艺术品,非商业品,可是这种写法在中国没什么市场,因为国人比较喜欢看热闹,不喜欢字里行间需要静下心慢慢揣摩的文字”。突感,自己确实是快餐文化的速食者,不能适应慢调,而真正的文学需要的是沉淀。这本书是意识流小说的巅峰,这里的细腻是无法描摹的,此书洋洋洒洒几十万字,是原本三千多页的一部分,而我却没有耐心,想想也是很悲哀的一件事。虽然这些文字有累赘之感,但是取其一章来读都不会觉得言语有失色的地方,也许这就是一种发散性思维的光环,我们只捕捉了一瞬。这本书在91年译林出版社,曾选了十五名翻译者翻译了这书,不过由于每个作者的风格不同,让这本书的内容呈现失色了不少,这本书曾被选为买了读不下去的前三甲,说来是有其道理的,如果不能深度解读,可能会感觉到零散和拖沓,尤其作者在写一块玛德莱娜蛋糕都能写上四页,卖一杯牛奶都能写上十几页,更不要说作者在床上,他都能写上四十多页,这种慢调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在提及《追寻逝去的时光》时,翻译者周克希说,普鲁斯特的文字令他有“高山仰止”之感,但在翻译时必须努力和他“平起平坐”。这是很难得的心态,毕竟这本书有着难以企及的文学特色,不过很可惜这本书虽然他曾说要用十年时间用独立翻译出来,可现在也只能取其精华的一部分。不过这已经非常难得了。对此书非常推崇的毛姆也说“普鲁斯特其实经常重复,他的自我剖析也许繁琐,对妒忌心理的分析冗长而乏味,即使最有耐心的读者最后也不免生厌。”普鲁斯特作为古典时期的最后一位大作家,这七卷长篇巨著,是二十世纪最伟大小说之一,因为它继承了雨果、巴尔扎克们百科全书式的小说观。因此他的书里囊括了美术、音乐、军事、词源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和见解。它以第一人称来写,将自己的所见所闻都融入其中,他对人情世态,以及内心剖析,都有了细致的刻画,这是一本内心戏很重的书,这本书没有中心人物,看似很琐碎,却能有连贯性,比如从叙述者赛马尔开始谈起,他的失眠症,他的敏感,以及他在贡布雷的生活,渴望母亲的吻,以及泡在茶水里的玛德莱娜的小蛋糕,让他想起奥妮姑妈家的记忆。这里写了心理也有意识,写了斯万对奥黛特的苦恋,也写了圣卢对拉谢尔的迷恋。写了许多领悟,也写了许多痛苦。这确实是一本可以拿起又放下书,虽然我一直有点艰难。(抱歉我确实没办法写好这篇)。
  •     阅读名著总是让人惴惴不安,毕竟它们自带或高冷、或艰涩、或冗长的光环,再加上无数人不断累加其上的阅读理解作业,使读者们或望而却步,或恨不得将一本名著的所有相关文字悉数通读。阅读的乐趣于是失色不少。阅读马塞尔·普鲁斯特亦然。但我在马塞尔·普鲁斯特书中找到了阅读他的法门:“不把一本新书看多许多书中间的一本,而是看做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仅仅由于自身的理由而存在。”如此,每一本书都是独立的,阅读的过程变得简单,不为名声所累、不为外物所动;阅读的感受也变得新鲜丰富、层次分明。每一点所得都是自己的,而非前人灌输于我的。翻开《追寻逝去的时光》扉页,看到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个人简介:出身良好、从小身患哮喘、气质内向而敏感、出入上流社会,脑子里就闪出“男版林黛玉”的念头,进而生出将《红楼梦》与《追寻逝去的时光》进行文学比较的想法。网上一搜,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设定被撞梗了,遂生出“恨不相逢未嫁时”的遗憾之感。但好在,“男版林黛玉”的设定大概还没有人写过,从这个角度看马塞尔,倒也新鲜:不是一代意识流小说大师,而是一个絮絮叨叨回忆过往的文艺中年。与一般以时间或事件为线索的回忆不同,马塞尔的书写完全是“身未动心已远”的典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意识流,文字和节奏跳跃、蹁跹。而一旦通读全文,就会发现它是一张缜密的蛛网,每一件事物、每一个人物、每一处细节,都会在其中找到恰当的安放之处,并最终一起完成这张蛛网。这就是马塞尔的厉害之处:他坐在桌子前面,眼前是如星河般浩瀚的回忆投射,他像撒了癔症一样,把记忆当做灵药,吃进去,再吐出来织网,从一个点写到下一个点。但读者也绝不是落网的小虫子,进入庞大的蛛网就无能为力。相反,马塞尔的回忆转变成文字之后,对于非掌握全局的固执派读者,是随时随地可以进入和看见的场域。这得益于马塞尔的写作理念。散见于故事各处的关于如何处理回忆的理念部分,即马塞尔的回忆宫殿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付诸于文字的框架性结构,才是令人着迷和敬佩的地方。从我的个体经验来说,个体与个体记忆之间的关系,向来是难以处理的部分,特别是当你要书写它们的时候。记忆是创作的一大源泉,也是急于逃离的深渊;记忆是我的一部分,是我之所以成为我的证据,但我同样忌惮于记忆,就像我有时会讨厌自己,有时会喜欢自己,情绪化使得我宁愿和记忆保持不相往来的冷淡关系,成为一个没有故事的人。或者是,很多作者在处理记忆的时候,进行了艺术的加工,使自己的记忆成为一个成分复杂的混沌体:这个主干是自己的,左边的细枝是道听途说的,右边的末节是添油加醋的。这样处理的最好结果是文学艺术的成果,最坏的结果是记忆的篡改和人格的紊乱。而我比较害怕后者,比不愿意直面记忆还害怕。但马塞尔创造了一些新的技术,一些如何娴熟的处理记忆又不伤害自己的技术。这使他絮絮叨叨的回忆书写得到升华。比如,近似于巫术“降神”的回忆通感技术。“往事也是如此。有意去回想,只能是徒劳,智力的一切都是没用的。往事隐匿在……某个我们根本意想不到的物质对象之中。……纯粹出于偶然。”(p12)之后,马塞尔就经由一块玛德莱娜蛋糕的味道,发生奇妙的身体、心理反应,通感到小时候莱奥尼姑妈及其他。这些即使原物已经毁灭的物质,只要留有一个气息和味道的线索,有如灵魂一样,“支撑起记忆的巨厦”。由此,就不难理解马塞尔意识流的写作特点了,每一次的回忆,都是偶然的通感或者通灵。与其说是马塞尔在主动回忆,不如说是回忆借他上身:回忆的复生。马塞尔作为回忆与现实世界的通灵媒介,约等于一个跳大神的人。虽然是缺少时间等维度的逻辑,但由于有创造的余地,使得故事更加生动。他自己也说“心灵是个探索者,……只有探索吗?不仅如此:还得创造”(p13)。“过去的重现”,在马塞尔的文本中,一般表现为通过写出一个人物的所有可打捞的细节来综合重现他/她的形象,“回忆的创造”,即是“回忆的浓缩和整合”。这里,浓缩和整合是必要的,因为马塞尔要回忆的东西太多、太庞杂了,他不像一些作者那样,需要把自己有限的人生经历掰开了、揉碎了,再加点水稀释、加点土成型,才能支撑起堪堪出版一本小说的字数。他的问题从来不是素材不够多。当然,我们没必要区分纪实、自传、艺术再创作等的不同,他们共同创造了马塞尔独特的文本魅力。更何况,在文学领域,根本没有纯粹意义上的自传及纪实可言。大师与凑字数者之间的区别之一,大概是后者发现把前者当做下一次列提纲、凑字数的素材,里面的元素一辈子也用不完。
  •     翻译家周克希在陆续翻译出《追忆似水年华》第1、2、5卷之后,2014年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决定停止翻译《追忆似水年华》剩余4卷。不少普洛斯特迷和周版翻译迷们怕是要失望的,因为在10年前,周老师曾经许下承诺,要用10年的时间以一己之力独立翻译出这本恢弘巨著。然此一时彼一时,那个时候,周老师才过60岁,已经退休。他认为自己有闲有心,定能留下一部完整周版译作以飨读者,但是十年之后,他只能引用法国作家法郎士的一句话来形容自己的心态——“人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对此,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最为遗憾的人,那也只能是周先生本人了。我年少时,曾经在图书馆借过这本盛名中外的巨著,留给我最深的印象不是斯万不是阿尔贝蒂娜(其实连这个名字都完全没有印象啊),十年前,在学校图书馆又重新借了这本书(2001译林出版社版),时间跨度大约有二十年,这本书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完全一致的:他怎么能写出这么多,这么多!据说法文原著要多达3000多页,以我们阅读的小说平均页数为300计算,大概要阅读10本左右的小说,可是我们大多数人一年也阅读不了10本小说。无怪乎《追忆似水年华》长期占据“买了读不下去的书”榜单前三甲。本人就曾经在图书馆借阅多次,在加上后来买了一套(译林出版社2008版),如此反复多次,竟然没有一次读完整,原因不外乎篇幅太长,人名记不住,对于内心世界描写太繁琐等等,其中还有一个原因是译作前后不一致,感觉有点像看曹雪芹版《红楼梦》和高鹗版的后四十回。不谈译者水平,单纯是译者的风格不一样,导致前后会出现断裂感。周老先生最初想要独立译完《追忆似水年华》,大概也是想为这本巨著留下一个前后风格一致的译本吧。然而,“再好的朋友,也终有一别。”(周克希),如今,我们能看到的风格一致的周译本,只有三卷。可能是在心有遗憾,周老师译出了全本的部分精华,于是也有了这本《追寻逝去的时光》读本。其实,对于读者们来说,一直也在呼唤着读本的出版。因为,全本实在太长了,连对本书推崇至极的毛姆都曾经说过:“普鲁斯特其实经常重复,他的自我剖析也许繁琐,对妒忌心理的分析冗长而乏味,即使最有耐心的读者最后也不免生厌。”就连巨匠大师们都会有这种感触,对于广大读者而言,读不完也在情理之中。不少普洛斯特迷们都建议读者,其实未必要像读传统小说一样一气呵成,《追忆似水年华》是一本随时可以拿起随时可以放下,可能会读很多年的书。如果“墙上的斑点”所引发的思考都能引起你的共鸣,不用怀疑,普鲁斯特绝对是你的菜。人的一生随时随地都会有各种“意识”,其实写出来还真的是好多好多,只不过大多数人都做不到普洛斯特那么耐心那么有心,但是他对自我和剖析和人生的思考,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过。如果觉得人生太短,普洛斯特太长,就读一读周译本《追寻逝去的时光》读本吧,精华具在。阅读读本,也算是对古稀之年的周克希老师人生遗憾的一种弥补吧。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这么多年了,还是对女佣弗朗索瓦丝印象殊深。这精读本最美妙的一节是剧院开演前。马塞尔跟女友的恋爱没有说服力。普鲁斯特这么写是创新,别人再学就啰嗦无比。周克希先生译得极好,极个别地方使用流行语(“吸引眼球”、“晒”作炫耀解)窃以为不妥。
  •     「小說家的創舉,就在於想到用一個等量的非物質的,亦即我們心靈若能領會的部分,來替換心靈無法洞察的部分。當我們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一頁一頁往下看的時候,既然我們對這些小說中新創造的一切人物都是感同身受,覺得這一切都是附麗於我們而存在的,既然這些情緒已攫取了我們急促的呼吸和熱切的目光,那麼這些人物的行為和情感是否真實,又有什麼關係呢?一旦我們受小說家的引導而處於這種狀態,就如所有純粹內心狀態的情形一樣,一切感情都會變得十倍強烈,於是他的小說就會像一個夢那樣使我們心潮起伏,但這個夢比我們睡覺時所做的夢印象更清晰,記憶更持久,它一小時在我們心中所能激起的幸福與痛苦,我們在生活中也許要花好幾年才能領略到其中一部分,而其中最強烈的情緒,我們也許永遠領略不到,因為它們引起的過程非常緩慢,慢到我們無法察覺」
  •     0.0?||前文都太熟悉了。||在半层书店看到过另一个版本的七卷本(2016.4.9——时光)。第一个感想是2016年1月从虫虫的电脑上看到标记的。(关于“时光”的讨论,人也会变得柔软。)||时光,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东西啊。
  •     所谓『相交十载,终有一别』,周克希先生对《追寻》之翻译庶乎臻于至善。此选本极力还原普鲁斯特清新灵动又极其渊博浩瀚的风格,使原作细腻透辟的心理分析、颠扑不破的哲理、印象派式而富有东方情调的艺术美一一呈现。另,该书腰封“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简直侮辱读者智商,出版社在搞什么鬼。
  •     4
  •     人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
  •     周克希先生的翻译那么通透,好像亮起了一盏灯,对普氏所写的九曲回肠的情感与思虑,一下能看得清清楚楚了。
  •     什么时候才能爱上普鲁斯特。。
  •     周的语句用词读不惯,但作为概览也足够了。
  •     真正开始读是真的看进去无比享受的时候,几年前觉得百无聊赖现在却惊愕错过或者需要现在才能体会。自己成为了他或者他成为了自己,书页密密麻麻都是折痕,周克希老先生译文真是精彩,果断去收全集。
  •     这本是节选本,200多万字原著中每章节选取了一段,然后用简练的文字做串联,不过瘾。最喜欢第七卷P394起关于写作与逝去时光的表述。 “倘若我还能凭着这点精力,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我的作品,我首先要写的就是一个个的人,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那是一个比他们在物质空间中逼仄的占地大得多,而且无限延伸的位置。因为他们就像沉潜于岁月之中的巨人,同时触摸到了他们生活中的那些不同的时期,而在不同时期的中间,安置他们的,正是时光。”
  •     追寻,止于周克希译本
  •     看后再评。
  •     打三星是因为觉得普鲁斯特不该被做成读本。
  •     我不止看到过那时的你
  •     难读难懂的意识流,梦呓一般的痴语。无与伦比的杰作。
  •     普鲁斯特真的长....
  •     2017 03 05 008去年生日收到朋友赠送,二刷红楼梦后方觉突然有种奇妙感觉:整部红楼实在是在讲前尘往事,像是曹公回忆家族尚未落魄时那钟鸣鼎食的贵族生活。因此想去看此书,这大概就是翻看普鲁斯特的机缘吧
  •     感觉他的译本非常通透,优雅澄澈。
  •     “人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
  •     唤醒了两年前读普鲁斯特时候的记忆;把七卷本压缩成了30多万字,好处在于加快了节奏,使得接受起来不至于太过困难。然而,读全本时候的、淋漓尽致的快感也不复存在。
  •     周克希老先生的译文,有些地方略有不适。初识普鲁斯特的魅力。
  •     推荐这个版本
  •     这个选本倒是补全了我没有读过的四、六、七卷的内容。第七卷其实才是整部作品的核心,与第一卷开头呼应,并探讨了时间问题。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