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境 -- 香港建筑1946-2011

ISBN:9789620756312
作者:薛求理
页数:300页

内容概要

薛求理博士先後在上海交通大學、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任教。現為香港城市大學建築學專業副教授,博士生導師。薛博士著有《中國建築實踐》 (Building Practice in China)(1999,2009)、《建造革命 – 1980年來的中國建築》(Building a Revolution: Chinese Architecture Since 1980) (2006,2009)、《全球化衝擊:海外建築設計在中國》(2006)、《世界建築在中國》(World Architecture in China) (2010)等書。其研究論文發表於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Research, Urban Desig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Design, Habitat International, Cities 等國際學術期刊和中國的《建築學報》、《建築師》、《新建築》等雜誌。其論著在海內外被廣泛引用。薛氏的研究興趣為亞洲及大中華當代建築和實踐、高密度環境的設計對策。

书籍目录

致謝....................................................................................................................... 010
前言....................................................................................................................... 013
第 1 章 戰後復興 重拾秩序 ......................................................................... 023
收拾殘局 大師規劃
1950 年代香港的轉型 創新的設計
第 2 章 公共屋邨計劃 ................................................................................... 041
城市衛生和安置難民 公屋類型演變
公共屋邨規劃 房屋協會 烏托邦的理想
第 3 章 設計力量在香港 ............................................................................... 062
大型設計公司 華人建築師 從上海到香港
培養生力軍
第 4 章 公共建築 ........................................................................................... 087
香港大會堂 沙田大會堂 香港文化中心
文化博物館 海防博物館
市政大廈的突破 濕地公園
第 5 章 建築條例的演進 .............................................................................. 115
香港建築規管起源 1955 年的修訂
小面積之擾 使高密度變得合理有效
第 6 章 經濟起飛下的全球化建築 ............................................................... 129
怡和大廈 合和中心 香港會會所 匯豐銀行
中國銀行 力寶中心 交易廣場 太古廣場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商場建築 全球化建築
第 7 章 校園建築 ........................................................................................... 165
香港理工大學 香港城市大學 浸會大學
香港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 嶺南大學
香港教育學院
第 8 章 本土建築師的崛起 ............................................................................ 185
鍾華楠 何弢 關善明 劉秀成
吳享洪 嚴迅奇
第 9 章 為高密度尋求答案 ............................................................................ 231
綜合巨構和鐵路邨莊 沙田市中心 九龍灣站
中環站 九龍站 奧運站 青衣站 東涌站
第 10 章 走向公民建築 ................................................................................... 265
中央圖書館 西九龍文化區 兩個碼頭
城市土地的新功能
結語:城市建築- 香港、中國和世界 .............................................................. 283
香港建築大事年表 ............................................................................................. 287
參考文獻.............................................................................................................. 294
插圖來源 ............................................................................................................ 300

作者简介

面對保存香港建築面貌的迫切性,薛求理博士開展對本港建築的整理和研究。本書由戰後重建說起,細述戰後社會環境如何影響建築發展,包括興建公共屋鷙和大會堂、市政大廈等公共設施;及後探討建築條例如何改變建築物的設計,例如放寬樓宇高度限制和訂立衛生標準;最後解構全球化在香港建築上的烙印,並以不同建築物凸顯本土建築師的水準,講述他們如何克服香港地少人多、山多平地少的難題,造出達國際水平的作品。


 城境 -- 香港建筑1946-2011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買了兼看完了,以連圖帶字這樣寫,比較容易讓讀者全面掌握內容,其中好欣賞第5章,分析本港建屋法例對畫「炒樓」則的影響及第9章剖析「鐵路村莊」的規劃,更是一個提升一個城市運作效率的解決方法;其實不少歐洲地區的建築師(如:庫哈斯)也對香港這些高密度發展手法著迷,如果能把這些方法和規劃技術作更深入整理,可以將這門高密度開發技術傳授/出售,給其他發展中地區,也大有可為。而在第2章宜多交待在2000-2011年,房署因回應氣候改變及地盤日趨細小和不規則,讓樓宇設計能地盡其用下,所發明的「非標準型設計」及2008年至今採用的「構件式單位設計」特性,則比較貼近這10多年來,本港公屋設計新趨勢。總體來說,寫得很好,讓愚生能明白和見識更多本港的建築設計技巧。期待薛老師未來更高水準的佳作。
  •     本書作者綜觀香港戰後歷史,勾勒香港城市發展的過程。本書內容豐富,作者先從歷史手,述及戰後秩序的重建,進而推及公共屋的建設,並延伸至公共建築、全球化建築設計的演進,以至近年備受關注、以公眾利益和人文關懷為要的公民建築之走向,甚具系統。其中作者探討香港地理及歷史所造成的高密度建築問題,並分析其繼續發展之可能。除此之外,本書更囊括建築界人物的成長歷程及作品,當中人物包括於一九五○年代在香港進行開拓的建築師,以至其後成長起來的本土代表人物,全面地呈現香港建築的歷史和文化,以及香港建築設計的得失。 
  •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香港的话题经常占据着海内外媒体的头条。在香港民众急切的民主化诉求和激进的公民抗命背后是一个不容忽视而又难以摆脱的残酷现实:贫富差距的悄然扩大。在过去的六十多年中,香港由一个殖民地转口贸易工业城市逐步发展成国际金融贸易中;全球化的浪潮给香港的转型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从而使其一跃而起成为所谓的亚洲‘四小龙’之一,但是当世界格局发生变化,许多棘手的问题像经济结构单一,社会阶层固化等便会浮出水面,进而引发不满情绪。从这一宏大的历史背景中,人们不难理解,正如许多时评家所说的,当前的香港社会面临着一个十分关键的转折点(a critical juncture)。那么,建筑专业者又是如何来看待二战后香港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挑战,特别是建筑的生产、运行以及转型呢?薛求理教授的新作《城境:香港建筑1946-2011》(Contextualizing Modernity: Hong Kong Architecture, 1946-2011)则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并清晰地勾勒了一段浓缩的建筑历史(图1)。2014年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这个城市的独特切入口,不仅仅是因为建筑作为一种具体的物质产品受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也因为建筑作为一种抽象的意识形态对现实社会起着某种微妙的反作用力。薛先生的大陆文化背景,海外游学经历以及更为重要的是在香港教书育人的20年经验和近距离的观察使得他成为撰写香港建筑的极其合适的人选。薛博士对于香港建筑的最初评述可见于他于1998年发表在北京《建筑师》杂志上的文章——《香港城市建筑评述》,其中简要介绍了香港的填海市政工程,土地与房屋政策,外来及本地建筑师的建筑创作,以及对城市公共建筑开发的批评,而《城境:香港建筑1946-2011》一书则全面扩充了该文的论述,涵盖了战后的历史背景,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该书有一半内容(5章)是对建筑类型的分析,包括具有特殊性质的公共屋邨、市政厅堂及文化公共建筑、大学校园规划建设、地铁MTR沿线的高密度综合开发项目。这种分类方式虽然缺少了对其他类型建筑的关注,比如,酒店,医院,以及商业房地产项目,但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1989年出版的有前《建筑学报》主编彭华亮先生编辑的《香港建筑》一书的做法。除此之外,《城境》一书也有关于建筑法规,外来以及本土的建筑师、公司、设计力量的专门介绍,并把对建筑作品的细腻解读融合到各个章节之中。遗憾的是,书中缺少对建筑师本人观点和言论的引述。总之,薛先生对各个专题的描述不求面面俱到,只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年长一代的比如钟华楠,何弢,年青一代的比如严迅奇等)和作品(例如香港理工大学,科技大学等)来加以深入讨论。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最后一章描述了香港回国祖国以来建筑发展动态。面临着香港人公民意识的高涨,政府在重大建筑开发过程中开始听取市民的意见,并试图展现一种‘开明民主’的姿态,这集中体现在2011年完工的政府总部大楼项目中。准确的来说,《城境》一书是一部引人入胜、全面地介绍香港战后建筑发展的普及性历史读物,不光适合建筑院校师生阅读,也适合那些对建筑文化感兴趣的一般读者。这一点上,该书区别于那种小众的、由基本问题驱动的,对某一具体题材作严密论证的专题研究(monograph)。薛教授著作的这种语言流畅,可读性强,资料详实,图文并茂(特别是大量的彩色图片)的特征也延续了他的一贯治学风格,从他的2006年的《建造革命:1980年以来的中国建筑》到2010年的《世界建筑在中国》。虽然受限于理论框架的缺失,《城境》一书为读者提供了香港现代建筑发展的新鲜材料和宽阔视野,纪录了一段特殊的城市建筑历史,揭示了几代香港人在极端的现实(有限的土地,过多的人口等)面前为了建设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而不懈奋进的故事。该书评发表于《时代建筑》2015年第一期,《城境》一书在当当网和淘宝网上折扣出售。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每次读港台书都是享受。。装帧质感印刷质量很赞都是其次了。内文简洁清晰易懂而且很多内容都标了来源。虽然有很多新知识但读起来没有任何压力。。总之任何细节看来都是诚意满满。作者功底更是不用多说的。。觉得是最好的认识香港建筑的书了吧
  •     这本书的视角覆盖了宏观反思与具体案例,从香港的战后重建开始考察了横亘20世纪中叶到今天的香港建筑发展。主要内容包括战后重建的历程,全球化对香港建筑的烙印,高密度城市环境,香港著名的“繁冗”建筑条例对设计实践的影响以及对97年以来的香港建筑实践的总结与反思。这本书不仅为香港建筑的发展与概况提供一个宏观视角,同时作者的眼光不仅局限于城市建筑形式、而是综合社会经济政治背景,对推动香港建筑发展背后的种种动力进行了精要的分析与总结,为帮助我们了解大中华建筑的多元分支提供了新鲜的视野与材料。
  •     多谢阿YAN
  •     以戰後重光作爲介紹的起點,選取各個時間段有代表性的建築物,建築羣。
  •     没有买实体书的必要,完全是图片的堆砌,实际的讲解很少=。=
  •     身处水泥密林的香港,时常对此城建筑形态的特殊观感产生好奇,这本书可以说正好解答作为外行的一些疑惑。对香港战后建筑的历史,以及特殊自然社会条件导致的独有现象都有着详尽的分析。但组织上略显混乱,内容上介绍多而分析少,资料性过强,对于非建筑专业人士而言缺乏文化上的深入性。
  •     对香港建筑,规划的较全面阐述
  •     简洁明快。要住在港岛才好。
  •     Henri Lefebvre提出空間是社會的產物,而建築又是生活的容器,“電子和資訊的時代,則要有更為精密、複雜和靈魂的建築空間來容納人們的生活。”視角覆蓋了宏觀反思與具體案例,章節的編排主要是以時間為縱軸。長期以來,香港建築業界重視實業和實踐,理論總結的寥落和建築工地熱火朝天的場面不太相稱。本書作者將研究觸角伸延到香港,其對香港的關照源於他對世界建築潮流的關注,本書的厚度由此而來。
  •     图文并茂,很建筑地从各方面阐述了香港建筑和城市环境的发展
  •     简明,不装,概括得又到位的香港建筑书
  •     很全面讲述了抗日之后的香港各类建筑发展情况
  •     科普
  •     了解香港的历史,建筑是一个好的切入点。在人多地少的香港,实用性、观赏性结为一体的每一幢具艺术价值的建筑,都是这座城市的笔迹。
  •     香港建筑的三个特征:从殖民地向全球化转化中的烙印;高密度环境下的处理手法; 实用主义(不谈主义)。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