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有哲学

出版社:新华
出版日期:2006-9
ISBN:9787501176533
作者:傅佩荣
页数:190页

章节摘录

书摘累积长期的经验,我决定在上课时少提学生应该多买书及多念书的事,并且在谈到自己的生活体验时,特别留意不要带给他们负面的联想。“循序渐进”是人际相处的秘诀,用于师生之间也不例外。在短短的一学期十六周中,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就是:适应期、熟悉期、欣赏期与结束期。    适应期就是我前面谈过的约法三章。当我要求学生时,相对的也会许诺他们:好好讲课,不随便难为人,考题合理等等。不过,师生之间真正要适应的是价值观方面的差异。我的做法是在下课前(三小时的课)保留半小时让学生提问。提问的方式是写条子传到讲桌上。由于学生人数太多,并且学生从小未曾习惯公开发问,所以这算是比较可行的办法。    在回答问题时,我的重点不在提供答案,而在“示范”针对各种问题的思考方法。方法比答案更重要。这也是一般所谓的“教人钓鱼比给人一条鱼更重要”。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并且往往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如果缺少大家认可的、共同接受的“思考方法”,最后难免沦为意识形态之争。    一方面,“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另一方面,“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受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要把相同的理性规则学会,再用于千差万别的人生中。通识教育的目标不正是如此吗?台大学生在适应我的观点及方法之后,很快就由熟悉提升到欣赏了。    根据他们自设的“终身学习网站”所作的调查,我这门课被评选为“推荐第一名”。我珍惜这份肯定,自然在教学上精益求精了。    教学二十年,如果问我教书的秘诀,那么答案是:“把每一次上课都当成第一次上课。”我习惯在教室门口稍停几秒,在心中告诉自己:“这是我所上的第一堂课。”心念如此一转,精神立刻大振,进教室看到学生自然会认真教书了。    这种“第一次的哲学”可以应用在许多地方。人的生命是不能逆转的,过去的徒留回忆,未来的不可捉摸,除了眼前这一刹那,我还能把握住什么?我认真上课,固然是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但是这何尝不是珍惜我自己的生命?我若错过了或浪费了这一刻,就“永远”没有补救的机会。当然,这样的想法带来沉重的压力,好像人生过于紧张与紧绷。所以,必须对人生采取有机体的、整合的观点。    P18-19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  未经验证的生活,不值得去过。  ——苏格拉底  人人都想改变世界,却没有人想到改变自己。  ——托尔斯泰  历史使人明智;诗词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  ——培根

内容概要

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  学历: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  经历: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荷兰莱顿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现任台大哲学系教授。  荣誉:台湾《民生报》评选为大学最热门教授。获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教学特优奖。作品曾获台湾最高文化奖、最高文艺奖奖项。傅教授的“哲学与人生”课在台大开设l7年来座无虚席,受教者上万人,被大学生社团推选为最优通识课。  傅教授还是一位杰出的演讲家,他每年发表200多场人生哲学讲座。从文化中心到寺庙,从学校到行政机关,从社团到基金会,都常见傅教授的身影和足迹。  著作:《哲学与人生》、《智者的生活哲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博佩荣谈身心灵整合》、《论语解读》、《庄子解读》、《易经解读》、《老子解读》、《孟子解读》、《智慧与人生》、《中西十大哲学家》等八十余部。

书籍目录

我的生活哲学/1第一辑  分享的喜悦跨进哲学这扇门/3世纪传承/10倾囊相授/14探索哲学经典/21哲学没有对错,只有高低/28生命活力靠演讲展现/35爱智的愿望/42面包哲学/46第二辑  学习的畅快老学者的学问/53遇见大师/57哲学家的条件/64培养阅读,拓宽自己见识/68阅读是为了理解/72书海无涯,唯有人文/76阅读的快乐/80波伽利的歌声弥漫/84学习“国文”经验谈/91学习“英文”经验谈/98第三辑  启发的丰收米饭爱语的效应/107温和的自闭症/112宁可谨慎一些/116NOWORNEVER/120孤独中的阅读/125哲学家与咖啡馆/129知识分子的使命感/133一位长者之启发/140第四辑  心得的圆满谁来念哲学系?/147没有失望的权利/151学生所教我的/155人类问题有解吗?/162善用生命的资源/166品格是生命具体的展示/174生命教育纵横谈/182

作者简介

生活中有哲学,哲学中有生活。 哲学不能烘面包,但是能使面包增加甜味。人生就是买面包、烘面包、吃面包的过程;若要面包好吃,需要调味的蜂蜜,而那蜂蜜就是哲学。 这是本书作者、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先生对于哲学与人生关系的精辟阐述;也是本书的宗旨。本书分四辑:“分享的喜悦”、“学习的畅快 ”、“启发的丰收”、“心得的圆满”,每篇文章都来自于作者的学习经历与成长过程,而且包涵了作者运用哲学的理念来解读与指导生活的体悟,读之如饮清茶,既能解渴,又能清心。


 生活有哲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新年伊始,第一次选择了有关哲学的书籍,说来买这本书也是需要很大的决心和勇气的,对于本身而言,在学生时代虽然政治哲学还算比较出色,可是对哲学还是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死板的知识点总是让人提不起精神。这本《生活有哲学》是台湾傅佩荣先生所作,一直以来看台湾书总有一本莫名的冲动与向往,也许与它相对宽松的生活环境和学术氛围有关系,无论是民间的交流还是学术的交流相对来说都是稀松平常的。  说来生活的哲学,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智慧酝酿发酵,是值得一代又一代人去回味、去学习、去传承的,但这点似乎在中国大陆做的并不突出。虽然政策一直提倡要传承中华文明,学习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这点在初中的政治书本中也一再强调,可是落实到实处的并没有多少,学生学到的都是大道理和空道理,他们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并不是真正的爱上了中华文化。  对于一个中学生而言,他们大多的时间都消耗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课方面,学习的东西也都是课本中的内容,课外阅读更是少的可怜。语文的学习也是生硬的套路,句法,修辞等,写作文也是照着千篇一律的格式而已,思维僵化,怎么能使青少年成为中华文化的继承人呢?这种情况往往造成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对古代优秀的文献古籍失去阅读的兴趣,连最基本的断句估计也成问题。  我们经常说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往往都是将鱼儿送到别人的口边,可是别人都嫌费力,连嚼的欲望都没有,何其哀也!傅佩荣老师由哲学入门,并且一直从事着哲学的教育,这点很令人敬佩。哲学都是一门冷到不能再冷的科目了,很少人愿意坚持下去,中途放弃者也是屡见不鲜的,如果真正的放弃哲学有时候也未必是错。只要自己觉得无悔无怨就可以。哲学的世界没有对与错,只有高低。当我们品评某种生活方式时,也许在他的那个时代是出格的、不光彩的事,可是在现代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交通通信、通讯方式的发展变化,新科技、新文化的诞生,这些都逐渐被大众所熟知。如果有人愿意去学习,去融入,那么就有它存在的价值,这是不可否认的。哲学的目的是培养人的思辨能力,以前培根在《谈读书》一文中就写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每一种学问都可以培养你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培养思辨能力的一种积累,可以检验我们所缺乏的知识。有时候只侧重于一方面的知识,叫专攻;可是如果短板太多,这桶水也盛不了多少。哲学就告诉我们要有广纳博收的境界,不要只贪图一时的成功,“三人行,则必有有我师”讲求的是谦虚谨慎的态度;“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讲求学问要脚踏实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再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讲求要有主见,不能人云亦云,同时要知错就改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都是先贤所留下的至理名言。那么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我们能够做到什么呢,我想可以要学着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顺其自然,无所求亦无所待,这在外物的追求方面。真正做到无欲无求,是否就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呢?其实不然,无欲无求并不是要求人们放弃一切物质,当然如果我们放弃所有的物质,那我们凭什么能生存在这世上呢?所以在我们满足了自己最起码的温饱之后,才有对生活的思考,对自己的思考。“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时。当我们忙碌一天,当夜晚周遭的一切都处于绝对安静的时刻,我们再来拷问自己的心灵是否觉得空虚?如果觉得空虚,那么我们就应该拿起一本书,来弥补那心灵的空洞。哲学有时候不可避免的就是与佛学相混淆,他们之间有着很多的联系,但又是各有特点,不能一概而论。有的人信仰哲学信奉无神论,有的人信仰佛教,二者之间并非不能共融,而是要看你怎样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而已。佛学是可以促进社会发展的,而并非站在哲学的对立面,入世与出世都是个人的理想追求罢了,所以傅先生没有割裂佛学与哲学的联系,而是把两者相互融合。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哲学家,那么就要从这三步入手,就是澄清概念、设定标准、建构系统。傅先生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踏实的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的,而在这之前则需要拓宽自己的见识,做到这点则需要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修学储能,应该要做到先博而后渊,傅先生在去美国留学之前,完成了几十万字的翻译然后才敢踏出国门,这样也才能缩小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这本书记载的是傅先生一路的成长历程,也给很多青年学生指明了道路,在选择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都有指导意义,全书没有枯燥的说教,以平等的姿态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最真实的哲学学者的经历,也展示了他立身讲台,默默耕耘的园丁形象,向傅先生致敬!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我向生活学习,也向生活挑战,最后汇聚为个人的生活态度。 ……幸亏这本书不哲学腔调,跟一散文
  •       
       新年伊始,第一次选择了有关哲学的书籍,说来买这本书也是需要很大的决心和勇气的,对于本身而言,在学生时代虽然政治哲学还算比较出色,可是对哲学还是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死板的知识点总是让人提不起精神。
       这本《生活有哲学》是台湾傅佩荣先生所作,一直以来看台湾书总有一本莫名的冲动与向往,也许与它相对宽松的生活环境和学术氛围有关系,无论是民间的交流还是学术的交流相对来说都是稀松平常的。
        说来生活的哲学,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智慧酝酿发酵,是值得一代又一代人去回味、去学习、去传承的,但这点似乎在中国大陆做的并不突出。虽然政策一直提倡要传承中华文明,学习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这点在初中的政治书本中也一再强调,可是落实到实处的并没有多少,学生学到的都是大道理和空道理,他们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并不是真正的爱上了中华文化。
        对于一个中学生而言,他们大多的时间都消耗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课方面,学习的东西也都是课本中的内容,课外阅读更是少的可怜。语文的学习也是生硬的套路,句法,修辞等,写作文也是照着千篇一律的格式而已,思维僵化,怎么能使青少年成为中华文化的继承人呢?这种情况往往造成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对古代优秀的文献古籍失去阅读的兴趣,连最基本的断句估计也成问题。
        我们经常说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往往都是将鱼儿送到别人的口边,可是别人都嫌费力,连嚼的欲望都没有,何其哀也!傅佩荣老师由哲学入门,并且一直从事着哲学的教育,这点很令人敬佩。哲学都是一门冷到不能再冷的科目了,很少人愿意坚持下去,中途放弃者也是屡见不鲜的,如果真正的放弃哲学有时候也未必是错。只要自己觉得无悔无怨就可以。
       哲学的世界没有对与错,只有高低。当我们品评某种生活方式时,也许在他的那个时代是出格的、不光彩的事,可是在现代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交通通信、通讯方式的发展变化,新科技、新文化的诞生,这些都逐渐被大众所熟知。如果有人愿意去学习,去融入,那么就有它存在的价值,这是不可否认的。
       哲学的目的是培养人的思辨能力,以前培根在《谈读书》一文中就写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每一种学问都可以培养你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培养思辨能力的一种积累,可以检验我们所缺乏的知识。有时候只侧重于一方面的知识,叫专攻;可是如果短板太多,这桶水也盛不了多少。
       哲学就告诉我们要有广纳博收的境界,不要只贪图一时的成功,“三人行,则必有有我师”讲求的是谦虚谨慎的态度;“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讲求学问要脚踏实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再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讲求要有主见,不能人云亦云,同时要知错就改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都是先贤所留下的至理名言。那么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我们能够做到什么呢,我想可以要学着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顺其自然,无所求亦无所待,这在外物的追求方面。
       真正做到无欲无求,是否就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呢?其实不然,无欲无求并不是要求人们放弃一切物质,当然如果我们放弃所有的物质,那我们凭什么能生存在这世上呢?所以在我们满足了自己最起码的温饱之后,才有对生活的思考,对自己的思考。“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时。当我们忙碌一天,当夜晚周遭的一切都处于绝对安静的时刻,我们再来拷问自己的心灵是否觉得空虚?如果觉得空虚,那么我们就应该拿起一本书,来弥补那心灵的空洞。
       哲学有时候不可避免的就是与佛学相混淆,他们之间有着很多的联系,但又是各有特点,不能一概而论。有的人信仰哲学信奉无神论,有的人信仰佛教,二者之间并非不能共融,而是要看你怎样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而已。佛学是可以促进社会发展的,而并非站在哲学的对立面,入世与出世都是个人的理想追求罢了,所以傅先生没有割裂佛学与哲学的联系,而是把两者相互融合。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哲学家,那么就要从这三步入手,就是澄清概念、设定标准、建构系统。傅先生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踏实的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的,而在这之前则需要拓宽自己的见识,做到这点则需要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修学储能,应该要做到先博而后渊,傅先生在去美国留学之前,完成了几十万字的翻译然后才敢踏出国门,这样也才能缩小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
       这本书记载的是傅先生一路的成长历程,也给很多青年学生指明了道路,在选择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都有指导意义,全书没有枯燥的说教,以平等的姿态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最真实的哲学学者的经历,也展示了他立身讲台,默默耕耘的园丁形象,向傅先生致敬!
  •     很好
  •     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但是勾起了阅读其他书的兴趣
  •     激发我对哲学的兴趣
  •     我的哲学入门书
  •     图书馆速读
  •     智慧的增长可以用痛苦的减少来精确衡量。
  •     30岁前一般都看不懂,30岁后就可以了,有一些生活阅历和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每次看傅佩荣的书都有不同的心得,越看越有深意!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很实用的书籍!
  •     傅佩荣,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荷兰莱顿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与人生”课在台大开设17年来座无虚席,受教者上万人,被大学生团体推选为最优通识课。目前已出版作品逾80种,曾获台湾最高文化奖、最高文艺奖等奖项。在大陆已出版的作品有:《哲学与人生》《智者的生活哲学》《孔子的生活智慧》《心灵导师》《解读论语》《解读易经》《解读庄子》《解读老子》《解读孟子》等。
  •     书本内容比较水,大部分关于作者的经历,真正的哲思少了。
  •     这本书我只用了10天看完(对于看书超慢的我来说已经是奇迹了!)我每天早晨7点起床,点着台灯,喝着麦片和牛奶,看这本书。不知不觉这样过了10天,从未间断。回头想起,我觉得很有成就感~我觉得自己快要养成每天看书的好习惯了!这本书,让我静下来,读下去~
  •     作者生活中的随笔,哲学无处不在,人生最大的困难乃是认识自己,对名言更有感触。
  •     里面的名言蛮不错的
  •     戳个~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