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德日记

出版日期:2014-12
ISBN:9787556804534
作者:[美]马克·舒尔曼
页数:120页

内容概要

马克•舒尔曼,美国知名童书出版人。本书是舒尔曼的第一部青少小说,获美国图书馆协会最佳青少图书奖。

书籍目录

10 月27 日 星期三 9
10 月19 日 星期二 11
10 月20 日 星期三 15
10 月21 日 星期四 18
10 月22 日 星期五 20
10 月26 日 星期二 26
10 月27 日 星期三(接前) 29
10 月28 日 星期四 36
10 月29 日 星期五 43
11 月1 日 星期一 48
11 月2 日 星期二 52
11 月3 日 星期三 57
11 月4 日 星期四 62
11 月5 日 星期五 68
11 月8 日 星期一 70
11 月9 日 星期二 79
11 月10 日 星期三 84
11 月11 日 星期四 92
11 月12 日 星期五 96
11 月15 日 星期一 107
11 月16 日 星期二 112
11 月17 日 星期三 118
11 月18 日 星期四 121
11 月19 日 星期五 130
11 月22 日 星期一 139
11 月23 日 星期二 146
11 月24 日 星期三 153
11 月25 日 星期四 161
11 月28 日 星期日 175
11 月29 日 星期一 178
11 月30 日 星期二 182
11 月30 日 星期二(外一篇)189
12 月6 日 星期一 199
12 月1 日 星期三 203
12 月2 日 星期四 217
12 月6 日 星期一(第二篇) 224
12 月7 日 星期二 229
12 月8 日 星期三 236
致 谢 238

作者简介

托德屡犯校规,受到校方的惩罚,被勒令在指导教师伍德罗夫人的监督下,每天放学后写留校日记。
为了凑字数,托德或是随意描写眼前所见,或是肆意嘲讽校规及老师和同学,但即便如此,也能从中看出他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其实,伍德罗夫人早就用她独到的眼光发现了这一点,所以,采用了这种独特的处罚方式来挽救托德。
每天的留校日记让托德的对抗心理渐渐平复了,他开始真实地、详细地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所思所感。37篇日记完成后,一个同情弱者、重义守信、聪颖能干、热爱阅读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人们更从指导老师伍德罗夫人身上感受到了美好人格感召之下的教育的力量。


 托德日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老师喜欢乖孩子,这几乎是不可推翻的教育界的“常态”。然而,孩子总有叛逆期,老师总会碰到不听话的学生,或多几个或少几个。于是,如何对待叛逆学生,成了深处教育圈的老师及学校管理者们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对此,长篇小说《托德日记》或许给出了一个智慧的答案。《托德日记》是一本日记体形式的长篇小说,一经问世即受到美国文学界的高度关注,获美国图书馆协会的最佳青少图书奖。小说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14岁的托德屡犯校规,受到校方的惩罚,被勒令在指导教师伍德罗夫人的监督下,每天放学后写留校日记。托德开始真实地、详细地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所思所感。看完日记,你会突然发现,托德并非一个十足的“小混混”,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身上拥有同情弱者、重义守信、聪颖能干、热爱阅读等闪闪发光的优点和品质。日记体是这本小说的最重要的看点之一。一个叛逆少年,因何叛逆,为何乐于破坏,为何敢于挑战学校的权威?这本日记算是给出了一个分析的入口。托德之所以叛逆,至少有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的原因。托德来自贫民窟,母亲和继父忙于生计日夜操劳,无暇顾及托德的情感需求。贫穷和父爱母爱的缺失,使得家庭对托德缺乏温情脉脉。而在学校,刻板的管理,老师的偏见,同学间竞争与猜疑,让托德等几个问题少年蜷缩在僵硬的躯壳里,用沉默、自暴自弃或破坏,进行进行自我保护,抵御冷冷的目光,或者走向教育的反面,进行反抗。小说智慧地设计出了一个人物——指导老师伍德罗夫人。她用独特的方式——让托德写日记代替处罚——挽救了托德。在伍德罗夫人身上,我感受到了美好人格感召之下的教育的力量,是她将小说升华,让小说非同一般。如果没有伍德罗夫人,托德或许将跌入黑暗,流落社会,走出一段悲惨的人生轨迹。如果真是这样,教育界无疑要为此负责。小说的结尾部分道出了伍德罗夫人之所以对托德网开一面的原因,集中反映了伍德罗夫人的教育思想。正是学校在文字上犯了错误,让托德抓了空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辩解。这让伍德罗夫人认定托德不同其他“混混”。毫无疑问,倾听与理解,是伍德罗夫人不同于其他老师的独特之处。对于教育,我们理所当然地交给了学校和老师,缺忽视了学生——学校真正的主体。社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学校是施教者,是绝对正确的管理者,而学生是被教育的。他们幼稚浅薄,根本无权参与教育。于是,学校管理者、老师的很多错误被掩盖,偏见被忽视,虚伪被修饰(《托德日记》里英语老师哈蒙不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吗)。很少有人说,请学校、老师听听学生的意见,请听听学生们怎么说。这难道不奇怪吗?是因为他们没有发声的要求,还是没有给予这样的权力?《托德日记》则呼喊:学生有话要说。托德是幸运的。他遇到了善于倾听、认理认善认优的伍德罗夫人。在书中,我们看到,伍德罗夫人承认学校存在失误,而不像其他老师那样对此视而不见;她认为托德辩解有理于是给予他最好的机会,而不像其他老师那样早就认定托德是个“小混混”;她看到了托德的优点于是为他受冤受罚而奔波,而不像校长那样不分青红皂白地问责。相比而言,小说中托德的“混混”朋友“霸王”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尽管“霸王”能够整段整段地背诵《圣经》,但由于缺少被倾听,最终和托德走上了不一样的道路。不能否认,学生有很多不健全之处,但他们绝不是没有生命的橡皮泥,也绝不是没有思想的木偶。叛逆少年更不是“坏小孩”的代名字。作为教育工作者,学校和老师应审视自身,回归真正的教育——理解和健全人,而不是改造成某种人。正如托德在日记里说:“我认为艺术课的重点是选出几个毕加索,然后让剩下的这些学生放松自己,把艺术课当作是重要课程的调剂就可以了。”对于教育,已有很多优秀的文艺作品给予了关注,比如《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等。这些作品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正能量。而《托德日记》又一次给了学校管理者、老师们一次审视自己的机会。
  •     您是如何塑造出这个主人公的?您怎么看待它?对故事里的其他角色,您有什么想说的?《托德日记》的主角托德·芒恩是一个做派强硬的孩子。他当时就像一道闪电一样来到我的脑海,我并不是一个小说家,对他来说,我可能没什么帮助。托德出现的那个下午,我的朋友作家艾莉森·詹姆斯还有我正在做故事创作训练。那是一种类似于集体催眠式的体验。一群作者躺在地板上,艾莉森轻声说着一些……啊,我记不太清了。当时我似乎不知不觉地快要睡着了。突然,艾莉森让我们每个人都想一个地方,一个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地方,随便是哪儿。后来,我似乎回到了高中母校。一样的大厅,一样的地板。一个孩子正被一群人殴打。嗯,这个场景也跟记忆中的一模一样。但是,等一下,有点儿不太一样。我居然是在上面殴打别人的那个。这不对,我想,那肯定不是我。我怎么打破了这个孩子的眼镜?我?我到底是谁?接下来,毫无预兆地,艾莉森告诉我们,睁开眼睛,开始写作。于是,五分钟内,我就有了故事地点:我以前的高中。也有了故事人物:他像是我在城中村的高中见过的几个混混和朋克的混合体。我大致写了几个段落,在这几段文字里,我虚构了一个校园恶霸在殴打别的孩子,把他举动写得像是一场行为艺术。这就是托德这个人物形象的由来。那之后,我收起了笔记本,回到自己做了多年的那些图画书、非虚构类小说、幽默漫画和学前儿童图书的创作当中。至于去试着继续了解他,我并没有打算做这个。他这样一个古怪的性格,当时的我并对此并不感兴趣。他这样一个形象又不适合我做图画书。几个月后,我和我后来的编辑RoaringBrook出版社的尼尔·波特见面会谈。他看过我所有的书以后,停顿了一会儿,问我什么是我真正想写的。“我们之中有谁不想写小说啊?”“那就写一个啊。”他说。“啊,著名的编辑先生,我不知道该怎么写小说。”“哦,”他说,“别担心这个。先给我看点儿东西吧。”那个下午,我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后,托德这个角色,再次在我面前用肘击动作向我展示了他的未来。先让这个托德消停下来吧,于是我把自己在那个让人大汗淋漓的小屋里写下来的几个段落敲下来,发了一封E-mail。后来,尼尔让我多些几章。再后来,再多些几章。不知怎么搞的,他连哄带骗地让我写出了一本书。我想这就是他为什么是大名鼎鼎的“尼尔·波特”的缘故。在本书最前面,在最开始的章节和人物描述中,我没有去剖析托德这个人物形象,我没有去解决他的家庭生活或者他的梦想愿景或者他身上那些致命的缺点。我根本就不打算理解他,我试着成为他,或者,准确地说,在我创作的时候,我让自己变成了他。我没法解释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但它自然而然地让一个四十岁的男人变成了一个愤怒的少年。我得先说明一下,我自己本身从不曾是一个暴脾气的愤怒少年。少年时代的我有点儿呆傻,也常常闯祸惹麻烦,但我一直有着良好的乐观心态。托德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口才也很了得。他有一种特别的幽默感。他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坏孩子,爱虚张声势,意见挺多,对每一样事物都有自己的答案。他喜欢放学后泡在学校图书馆里,因为他自己买不起书。他也会勒索同学,小偷小摸。可是人无完人。人们常说,一个作者应该追随他笔下的人物。我也是这么做的。这本书是一个日记的形式,情节点基本上都是一天里值得记下来的事情。脑子里有一个大概的提纲后,我就坐下来开始写。比如,要写托德和他的朋友霸王龙的场景。好,首先,他们偷了东西以后要在街上走,现在,街上出现了一个布道者。现在,霸王龙脸一沉,现在,他要失控了,突然,我在写他们的时候,霸王龙说的话,做的动作让我吓了一跳。托德吓得目瞪口呆往后倚的样子,就是当时目瞪口呆的我。在成长过程中,有一类孩子,他瘦骨伶仃,有着街头生存的智慧,他那双饿狼一样凶的眼睛周围肌肉会紧张地抽搐。他们看着很乡土,但他们在城市里顽强生存,茁壮成长。这就是霸王龙雷克斯。每次他一出现,故事总会变得灰暗。另一个我比较喜欢的角色是鲁兹。她是一个典型的抢眼的配角。我迅速给她找准了定位:一个拥有艺术气质、神秘莫测的哥特女孩,她的创作作品,一座雕塑,成了托德觉醒的试金石。我其实不需要这个女孩,我只需要这个雕塑作品。可是,当你在读到她,碰见她,你就会明白,这样一个大火球是如何在这个故事里脱颖而出,如何让自己从开头到结尾都不可或缺。她自己就是她艺术天赋的一个作品,观察她在故事里的发展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我在生活中从没见过像鲁兹这样的女孩。这这本书中,她在和托德的来往过招当中,碰撞出了一些简洁、生动、时髦、漂亮的精彩对话。 最后,指导老师伍德罗夫人在本书中无所不在。她的出场时间真的非常短暂,但是她会在托德的日记里写批注,发出自己的声音。她的角色也贯穿了托德的整个写作。通过托德的眼睛,以第二人称创造出这样一个故事人物,让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变成伍德罗夫人,对我而言真是特别有趣的事。开始的时候,每个故事人物都有自己的模型,比现实中的人们更具典型性。在每个人物的性格塑造上,尼尔鼓励我让它们做一些违背人们预期的事。这也是为什么这些人物怎么从一个个看似典型的性格发展到最后拥有了连作者本人都无法掌控的生命力。在这本书的前三分之一部分,这些人物性格刻画所耗费的笔墨远胜情节设置所需。后面一旦情节到位,所有的人物发展立刻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些都留在了书里。最后,对于这些人物,我想说,可能这本书很容易被定位为给男孩看的书,的确,里面有对抗也有战斗,还有一些不好的过激行为。但是这本书里所讲的,并不仅仅局限于此。这是关于一个男孩的现实主义故事。托德和他的同伙也许在言行举止方面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但是说到这个故事的道德准则核心,荣誉要归于这组从不废话的女性人物:鲁兹、伍德罗夫人,有着钢铁般意志的托德的母亲。她们没让这个聪明,爱挖苦人,处境困难的男孩最终失去控制。她们是一道安全防护栏。并且,在试图回归正轨的时候,托德的所作所为表明,他并没浪费她们的苦心。作为一名当代小说作家,你如何在作品中处理迅速变化的科技的普及性?你有没有担心过用手写东西(指让托德写日记)会过时?如果你的故事不讲到这些元素,似乎会显得不太真实,你会担心这一点吗?如果担心,为什么?如果不担心,又为什么?整体说来,如果成年人在深入研究少年文化时不去构建很多桥梁,比如现代的电子科技,很潮的用语,或者我们国家年轻人所处的最流行的社会环境,我觉得这并不太妥当。要紧随那些酷毙了的词语,不断更新换代的电子产品等一些年轻人中很前卫的东西,并不太容易。因为它们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变化。我说过,《托德日记》有它反映的现实圈子。我想,有一部分来自于我刻意没有在书里呈现出确切的年代背景。或者说,我把故事背景设置在当下,却没有植根于当下。我并没有孩子在上高中(虽然我八岁的女儿以为她就是),我对少年们的观察仅局限于参观学校,乘坐地铁和街头交谈。我能借鉴的唯一的一群少年人,是我小时候熟悉的那些人,也就是我写的这群孩子。书里那些少年们面对的主要的情况和问题是不是一种普遍现象?当我写《托德日记》的时候,给故事的定位就是简单、写实、历久弥新。一个看似末路无望的男孩遇到了一些麻烦,在老师的帮助下,文学和艺术向他展示了另一种人生道路。跟任何其他作者一样,我的创作素材源于生活体验,这让我不得不对故事进行“更新”。在我的少年时代,更聪明更冷酷无情的校园恶霸经常偷偷地在校报或者校园广播上捉弄人,展示他们的恶趣味。现在,有了互联网,恶作剧的平台更大了,范围更广了,我不能不采用这个元素。当学生们能转发一些残忍的照片了,为什么还需要采用一些老式的恶搞漫画这种方式?现在的恶作剧中,有些电子产品给孩子带来的破坏和恐吓效果,远胜过去把他们的书包扔到树上。 写完这个故事以后,我做了一个草稿,对应当下的生活查找书里每一个过时的物品,对它们的名称进行“更新”。膝上电脑成了“笔记本”,MP3播放器成了“音乐播放器”,DVD播放器成了“视频工具”,Xbox变成了“电子游戏”,摄录一体机成了“摄像机”,诸如此类。还涉及YouTube,Facebook,Google.(还记得书里的Prodigy吗?)如果说书里还有一些物品有着“过时”的暗示,恐怕是“冷柜”和“老爷车”之类的了。现在这本书已经印出来并且上架,我没办法做更多的修订了。真是糟糕,因为我发现“有线电视”和“CD光碟”我没能“更新”。还有,需要解释一下的是,之所以封面没有出现托德的形象,一个原因是我不希望未来的读者看他像我们现在看当时那群跳迪斯科的年轻人一样。我们怎么辨别有些东西能持续永恒有些则只是一阵风?我也说不好,但有些直觉。科尔·波特就有这种直觉。在他的1934年的名曲《你是最好的》当中,他就像有时光机一样挑选了很多永恒的东西。那个时代有无数的演艺明星,但是他选择了欧文·柏林、梅·韦斯特、葛丽泰·嘉宝、弗雷德·阿斯泰尔。米老鼠当时才七岁,可他也有所提及。白得速牙膏至今依然待在货架上。事实上,这首歌曲本身的时代特征远超它提及的那些参照物。可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你能保守秘密吗?我希望《托德日记》能继续被人读下去,尽可能持久。在第三个千年的第二个十年(即二十一世纪一零年代),对一本书来说,“尽可能持久”通常是指三个月,我懂这种规律,但是,我仍然把目光定得很长远:它应该是一本值得阅读、研究的书。为此,我在创作的时候不得不剔除一些流行的小元素。我希望这种做法有效。http://cynthialeitichsmith.blogspot.com/2011/02/new-voice-mark-shulman-on-scrawl.htmlwVo
  •     虽然我的宝宝都还比较小,但是在和她们相处的时候,我常常惊讶于她们的行动力、好奇心,以及无穷尽的稀奇古怪的想法。我们大人也是从小孩的状态慢慢长大的,可是,似乎这时光的流逝,也让我们渐渐淡忘了我们的童年,忘记我们曾经做过的事情,曾经很认真很投入的一些思考和想法,我们曾经也很郁闷,大人为什么不理解我们吧,现在我们也成了曾经我们眼中的大人,孩子的世界也开始让我们不那么容易理解了。还好,我觉得,现在很多家长已经对此有意识,有行动。比如看书,就是很好的跨越代购的办法。这本《托德日记》,是一本很精彩的演绎,孩子的学习、生活、所思所想,都生动地在书中展现出来。而且,这本小说以一个特殊的表现方式:日记的方式来呈现,不止读起来有种轻松聊天的感觉,节奏也非常顺畅,主角托德的魅力也深深吸引着读者。托德是个十四岁的中学生,家境很一般,在学校中屡屡违反校规,而且有个小团伙,几个也不是大家眼中的好学生的玩伴。由于指导伍德罗夫人的独到的眼光,把托德受惩罚的方式设定为每天放学后写留校日记。刚开始,托德在日记中发泄情绪,一贯如常的吊儿郎当的形象仍展现在日记中,慢慢地,当托德的对抗情绪平复之后,他开始使用这个他自己也很喜欢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所思所感,语言生动有趣,描绘的场景也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其实我们都很容易用自己的想法和标准,来给其他人下定义和评论。托德在学校中,在家庭里,都是一个普通,甚至是爱捣蛋、不听话的坏孩子。这样的坏学生,在一些老师眼里,是烂泥扶不上墙,是可以放弃的对象,比如在 11月初的日记里,托德写了参加拼写选拔赛的故事,科奈尔夫人的生气,哈蒙先生的纠结,还是托德的完胜,非常精彩的一次逆袭,托德抓住一个机会,在众人轻视的眼光中,好好的表现了一番。其实,这就是孩子的心思,非常真实又生动。通过书中 37篇日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同情弱者、聪明能干又热爱阅读的孩子,即使在生活中没有遇到优越的环境,仍然以自己的方式在生存。也许对于孩子,我们这些掌握很多权力和资源的大人,可以用更客观、更包容、更耐心的眼光和做法来对待,也许这样,孩子也更有机会让孩子像托德一样,发挥所长,健康成长。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对于教育,已有很多优秀的文艺作品给予了关注,比如《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等。这些作品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正能量。而《托德日记》又一次给了学校管理者、老师们一次审视自己的机会。
  •     2015-11-29
  •     能以孩子的视角出色地完成这样一部日记体小说,作者功力极为了得。
  •     讲的是一个学习成绩优秀但出身贫民家庭的问题孩子所写的日记,孩子爱读书,所以虽然家里贫困学习成绩却很好,因为出身贫民,被误认为是坏孩子,幸亏学校的老师不都是看表面,在指导老师的特别方法下,一个有着小别扭、叛逆、心地还没坏彻底的孩子通过被动写日记到主动纪录生活琐事,再加上一位没有偏见善于帮助孩子的老师,糟糕的事也慢慢变成好事,结局很好。再有,也从侧面说明了另外一个事实,读书很重要,爱读书的孩子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书籍已净化了心灵,只不过世上总是有那么多狗眼看人低的人,攀附权贵的人,自以为是的人而已……
  •     37篇日记完成后,一个同情弱者、重义守信、聪颖能干、热爱阅读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人们更从指导老师伍德罗夫人身上感受到了美好人格感召之下的教育的力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