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
ISBN:9787806781791
作者:郑振铎
页数:248页

作者简介

这是郑振铎先生一生中最后一部开拓性的学术专著,是他呕心沥血,穷其一生搜集、整理、研究、编印的一部中国木刻版画史料,从酝酿到最终出版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曲折,直到1985年2月,才以《中国古代木刻画选集》的形式首次面世,共一函九册,其中第九册即《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此书问世后,立即引起轰动。日本日中艺术研究会便在东京的中国文化学院召开两次学术会进行热烈研讨,并决定特派该会事务局长三山陵女士到北京向出版社赠授“版画史出版功劳”金杯奖。授杯仪式于1985年9月17日在北京国际俱乐部举行,中外众多贵宾出席,中央级新闻媒体均予以报道。1988年冬,该研究会再次在北京友谊宾馆向已故著者敬赠金牌一枚。1986年,此书在莱比锡举办的世界最佳图书博览会上被授予“世界最美图书奖“。  2006年1月,《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第一次以单行本形式,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前一段我把《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和《中国古代插图史》两本书,拿来一起读了。乍看这两本书的名字,貌似是两种不同绘画门类的大部头史书,其实细心一看,所谓“木刻画”和“插图”如果都放在“中国古代”这个定语之下,那么大概其说的就是一回事儿了,互通之处甚多,两本书完全可作为一本书来读了。再细心看看目录和参考文献,后者也正是以前者为母本所写,只不过统统把其中的“版画”换称作“插图”,一棵插图史的大树便立了起来。所以我这里就只写写“插图史”他妈“版画史”这棵老母树吧。   这本书乃是关于中国版画历史的开山之作,正如作者所说,他是在中国美术史这片大荒原上开垦的微小的垦殖者之一,他所作的只是把一些空白的篇页填上黑字,而他所开垦的那一片小小的处女土便是“版画”。我初读这段话时便已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并在读书的过程中反复加深,它带给我两个感触。一个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其实我们对于自己文化的了解十分有限,这种有限表现在我们对他缺乏兴趣或者说兴趣不足,甚至还不如外国人对他的兴趣大,我们的传统似乎早已不属于自己,因为它对于我们反而变成了一个尚待开发的荒原。中国版画之兴起,远在世界诸国之先,而我们却总在其他领域假装充第一,诸如足球、计算机什么的,为了去迎合西方人的价值观。而西方人对东方艺术推崇至深,但却多只重视日本的浮世绘版画,对于世界版画之鼻祖却如此忽视,而唯有日本人深知中国版画之源远流长,广搜我国诸画谱,传刻于世,其中多为精品中的精品。而如今我们研究自己老祖宗的东西还要去别国看二手货,对此作为中国人实在应该无地自容。   第二个感触是作者对于版画的热爱之深严重的感染到了我自己,版画相比起其他艺术门类而独具特色。引作者对于版画要旨的描述:“谓版刻之术,有万不及绘画之美好者在。盖以刀以板,以线条所成之作品,往往是素描,仅能表现对象之要点。然唯此亦使作者辈惯于把捉事物之特点,而以选要之刀法表现之,与素描之功果无殊。是故,绘画有可藏拙者,而版画则一目了然,不精美则必尘俗无可称。”翻阅此书其实真正吸引我的并不是文字,每每在读字的时候注意力却不自觉的被那些精美的版画吸引了过去,几个小时便陷入其中,这可能是读这本书最难克服的障碍了。   中国木刻版画的历史由来已久,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但与自身华夏文明的五千年历史相比,还是很短的,大概也就一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追溯到汉代的画像砖,以木质阳文雕刻压印在湿砖之上,形成凹形的浮雕画像,这些画多表现现实的生活和故事。唐代,木刻画出现,大多作为单桢的宗教题材的宣传画。宋金时代除了沿袭唐朝五代浓烈的宗教色彩的木刻版画,也出现了大量实用性质的木版画插图,例如医药类的草药插图和针灸图等。元代汉民族被蒙古人统治,蒙人对于汉族儒、释、道持容忍的政策,这时的宗教版画出现了三教合一的样式,此时木刻画作为插图的功能已成为主要功能,上图下文的版式设计已经形成。   到了明代,木版画进入大发展的时期,这三百余年在木刻版画历史所占去的篇幅几乎过半,作者极其慷慨的把各种美丽的词藻放在这个时代之前,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词就是“光芒万丈”。   不过让人不解的是,明代并不是一个强大的王朝,其国力根本无法与汉唐相比,相反明代正是中国前所未有的黑暗时期,明末中国的疆域已经萎缩到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皇帝龟缩在后宫不理朝政,国内宦官专政,恶名昭著的锦衣卫、东场、西场,把中国变成一个人人自危的特务国家,人民苦不堪言民暴不断。令人发指的廷杖制度让上到士大夫下到草民完全丧失了起码的尊严,人的权力丧失殆尽。全国一片八股文的吟诵之声,此时儒学旨在把所有人变成一只循规蹈矩、忠诚听话的狗,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严重束缚。而作为帝国大脑的皇帝也不具备宋徽宗那样良好的教养和艺术热情。综上所述,看不出任何可以带来文化盛世的必要因素。   但历史就是这么的不可捉摸,明代文化方面的盛世的确无法用惯性思维来解释。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把明代艺术的章节称之为“市民文艺”,虽然我并不赞同用任何一个概念作为一整个时代的代名词,但是站在他的角度努力的想想似乎也有其合理性,因为在前朝似乎没有出现过什么草民阶级的文化艺术。宫廷艺术、宫廷扶持的宗教艺术、知识分子代表的士大夫艺术几乎就是中国艺术的全部,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国文化的代表就像流动红旗一样在这三者中轮替。而到了明朝瘴气太重这三位统统玩不转了,而草民阶级借着江南一隅的经济发达,市民文艺来了个大爆发,并且出人意料的带来了宋之后的又一个文化盛世。而最能代表市民文艺的艺术当然就是木刻版画了。   而文学样式的大发展也很大程度的促进了木版画的发展。上文说过,明以前的木刻版画大多是用于宗教或者科普类读物,他们对于版画插图的需求量相对十分有限。而当时的文学样式诸如唐诗、宋词、元曲,抒情重,篇幅短,故事性弱,而且自身意境已足,也无需插图为其增色。但是明代小说脱胎于民间的平话而诞生,其丰富的内容,多姿多彩的故事正需要精美的插画为其增色,小说对于插图的需求明显增加,以木刻版画作为书籍插图具有先天优越性,不同题材风格、各具特色的小说丰富了木刻版画家的想象力和创作灵感,读者在养成了这种图与文交相呼应、水乳交融的阅读习惯之后,对插图版画也产生了新的要求,萌芽中的资本主义市场可能在乌烟瘴气的中国第一次主动地起到了信息互动的作用,版画创作者为了满足苛刻的读者积极地进行技术改革,就这样木刻版画迅速、多元的发展和繁荣起来。   明末清初木版画依然延续了前面的“光芒万丈”,不过似乎已经是“夕阳无限好”的气象了。   此时极端腐朽的宦官专政进一步加速明朝走向坟墓,汉奸集团应时而生,清在汉奸的协助下问鼎中华,中国又一次沦为异族统治。而与元代相同,许多士大夫阶级内心的民族主义感情让他们选择了消极的处世态度,这从家道中落的文人画家八大山人和石涛等人的作品,所表达出的冷眼观世和出世的隐喻可以看得出来。这似乎存在士大夫阶级与草民阶级相融合的这么一种趋势,这样的结果使很多出众的文人画家同样参与到了木刻版画的创作中来,就是这似乎为木刻版画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在那个年代,这无疑是朝气蓬勃的新型文化与传统优秀文化交流的结果。陈洪绶的《水浒叶子》《博古叶子》、李渔的《芥子园画谱》等作品便是此时诞生的杰作。   而这场来自民间的文化运动其影响似乎远不止于中国本土,甚至波及到一向视中国为精神祖国的日本,与此同时在日本的江户一场同样来自民间的文化运动也悄然兴起。我想这一定不是巧合,因为点燃这场运动的正是来自中国的木版年画,正因为如此才催生了影响世界现代艺术的“浮世绘”。   清代后期,木刻版画慢慢走入颓势,乾隆的《四库全书》之后,皇家似乎也无力再做那种工程浩大的图书编纂,因此刻的书就少了下去。民间虽然依旧有声有色,但无法有新的拓展。   书的最后一章是年画,当然说木刻版画年画就不得不谈,他完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草民的阶级产物。虽题材比较局促,但画面仍然会有万般变化,近代更有用作战时激励人心的宣传画,其作用不可小视。各地特色不同,最具代表的有天津杨柳青年画和山东潍县年画等。   读完这本书,看了那么多版画插图,依然延续我先前提到的感触。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中国木刻版画的确可以为我们的创作带来很多启示,他一点没有过时,有时甚至还很前卫,   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对自己优秀文化的研究,而不是望洋兴叹,因为这里面我们做的的确太少,学会去爱我们的传统,不要让它变成荒原,我们有这份责任。   
  •     這書,其實以現在的資源,完全可以重出,用彩色的圖版精印行世,想必效果會完全不同。插圖本來是爲了補充文字的不足,而像現在這個版本,似乎是編輯的惡作劇,圖版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完全沒有規律,隨心所欲,真是出版史上的一朵奇葩。也是難得的緊啊!!限於當時條件不足,西諦先生此書雖然已經是洋洋大觀了,但還是有些遺漏,當然,這也可能是有意為之,畢竟,那是另外一個不同的社會環境。比如,關於春宮畫,在此書中便不曾提及,而這類版畫,實際上精品極多。似乎設在倫敦的中國版畫基金會就收有不少。可惜,我只與其主持人一面之交而已,也沒有見過。另外,比如說《蘿軒變古》,西諦還是承大村舊說,以為是康熙本。他要是能生活到七十年代中期後,看到國內存世竟有一部半之多,想來一定會浮一大白吧。《程氏墨苑》他說自己藏的十二冊本(彩印)是國內孤本,現在看來也不確。上博二十一冊本雖然也是二十八宿朱印,但也有其他彩印者,林麗江認為是初印本。又說存《中山狼》者最罕見,不過,上博十三冊本就有。可見,現在的條件較西諦著作時,好了甚多。這書總的來說,顯然是傳世之作,但難免有些粗疏的地方,通俗有餘,學術性略顯不足,但這也不能完全是作者的責任,那一代很多人的文風就是這樣的。另外,敘述上略顯淩亂,但誰讓他見多識廣,收藏弘富呢?想必這些資料在他筆端該是噴薄而出,他自己也有些遏制不住吧?非常可惜,49年之後,西諦行政事務不斷,且不幸早逝。否則,想來會有更加詳盡的版畫史著作問世的。
  •     每年莱比锡都会举办世界最佳图书博览会   本书是1986年当届的“世界最美图书奖”   它的美不在于装帧、不在于形式、不在于外在   喜欢的才执著      版画是一种在眼下生存颇为困难的艺术形式      本书从渊源流长的中国古代版画开始讲述   穿插有郑振铎和鲁迅两位版画爱好家的故事      看看这样的书   大叹今不如昔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感觉知识资料的罗列,分析与归类,以及风格的划分不算深入。可能与郑先生忙于事务,无更多时间投入有关。但毕竟开研究之先河,收集了大量资料,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宝贵基础和资料。 另外排版不好,文章内容和对应图片总是差着好几页,阅读不便!
  •     印刷差強人意。
  •     一些基本論斷,包括分期和地域流派對于后來的影響頗深。
  •     有点急就章的感觉,对于体系还不够好,但仍是开山巨作
  •     减两星是因为印刷太差。
  •     书很好,但是行文和插图配不上,翻来翻去不方便
  •     书是好,编辑对不起它。
  •     功德无量好事。
  •     翻过之后觉着,看再多的史记发展历程,都不如切切实实地拥有几块古代的母的可来得实在、管用。
  •     年画的分类很好;感谢internet,我们可以欣赏到很多好东西,不会象郑先生那样上下求索,半月粮,大决心
  •     目不暇接。
  •     科普下木刻工艺的发展
  •     编辑太不花心思,看到文字找不着图,看到图又要到处找文字介绍
  •     旁听浮世绘课后想要了解中国版画 翻完这本心里很久没办法平静 和看完梁林夫妇著作一样的感动 且忿忿 为什么浮世绘能享誉世界 能被深入探讨对于西方现代艺术的重大影响 而中国版画却寂寂无闻??什么是中国? 不是那些随处可用的符号 而是这些人 这些艺术 这些诗情画意 这些不随不悔 这些都不是梦 是被我们遗忘的事实 注:非常遗憾其中无一帧彩图 非常遗憾 但也深知当下现实的制肘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