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玉传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07538632
作者:野莽
页数:816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1983的夏天,身为中文系学生从来不听中文系教授讲课,却一头钻进图书馆里研究美学著作的,中文系险乎儿不让他毕业的本科生彭春富,被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与李泽厚并称为南刘北李的美学家刘纲纪,要到自己名下做了一名哲学系的教师。这件事在珞珈山传为奇谈,有人说是荒唐,有人说是胡闹,有人说是张冠李戴。还有人打谜语让支持刘纲纪的校长来猜,问他说“一虫落凤窝,一鸟飞出来”是一个什么字,意思是让一个不合格的中文系学生来教合格的哲学系学生,还想把一个本来合格的教师给挤走不成? 两年以后,彭春富报考中国社科院美学研究所,考取了中国首席美学家李泽厚的研究生。临行之际,他到他的伯乐刘纲纪家告别,接着又到全力支持伯乐的刘道玉家告别,他对校长说:“请校长相信,三年以后我还会回来的!”刘道玉说:“也请你相信,你回来我会破例让给你一个副教授,让你真正成为刘纲纪教授最得力的助手!” 现在三年到了,李泽厚门下的彭春富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硕士论文答辩,获得美学硕士学位,他信守自己的诺言,又回到了他的母校武汉大学。但是,刘道玉在他硕士毕业的前五个月已经不再是校长,信守不了自己的诺言了。新的校长上任,当年把中文系学生彭春富留在哲学系当教师一事说是胡闹,荒唐,张冠李戴,虫落凤窝的人重新抬起头来,放开中间的刘纲纪,对刘道玉和彭春富上下二人一起进行猛烈的攻击。在职称评定委员会上,看见彭春富的申报表上填的是当年学校许诺的副教授,他们放言,让过时的校长给他一个过时的副教授吧。彭春富孤家寡人,无力声辩,最后竟连讲师也没评上,重新又回归到三年前的助教职称,这三年李泽厚的研究生算是白读了。岂止白读,简直不如不读,与他同一年来校任教的教师,最好的已经晋升为副教授,最次的至少也是讲师了。 一门心思研究美学的彭春富百思不得其解,已经对丑有所研究的刘道玉心里明白如镜,毫无疑问,彭春富是受了他的连累。他第一次失信于自己钟爱的弟子,觉得今生今世生欠了彭春富的,早知如此,只恨当初没有劝其毕业以后另投明君。 彭春富绝对不会对因故不能守信的校长心生怨恨,相反把对他的体贴和同情化为更加的敬重。但是又没办法忍受这份胯下之辱,于是决定再一次离开这里,这次要走索性走得更远,走出国门。德国堪称是世界哲学的故乡,发誓此生一定要献身哲学的彭春富,收拾好他从北京带回的行装,毅然走下珞珈山,踏上遥远的德国之旅。 除了被卷、衣服和书,他的所有东西都留在武大,那是在当代中国最重要的东西。档案关系,一只用牛皮纸糊着的袋子里密封着当事人此前的历史,好或不好,清不清白,有哪些事情需要随着生命的终结进入火葬;工资关系,含学历、职称和工资表,中文系本科,哲学系助教,每月薪水五十六元;户口关系,性别生年,姓甚名谁,何方人氏,五族三代;粮油关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吃饭没有这个不行,读大学每月三十三斤粮食,半斤菜油,一两香油,教大学每月二十八斤粮食,油量不动,粮食少了是因为活动少了。 德国不要这个,所以他没有带,也带不走。

后记

这篇非写不可的后记迟至今日才写的原因,是我直到昨天还不知道它的出版者到底是谁,不知道它今生到底能不能见天日。我以作者的尊严珍惜着留给本书的最后一点文字,哪怕它不过一百多行,我不许自己谢错了知音,如同在传主的八十大寿上不能走错了宴席。龙年以来,我在新居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叶公式的好龙者,他们看见书中的只鳞片爪之后,就捂着头部像黄鹤一样杳去。    现在好了,我终于可以点出两个人的名字:华文出版社副总编辑文学博士李红强,激情燃烧的湘女谭笑。后者打电话告诉我说,社里已经作出庄严的决定,不容我再有任何怀疑。    我还必须说出本书的起源,为此我的学妹李为博士应该从幕后走出来,是她与几位在京的同学运筹帷幄好了此事之后,就迅速的群体隐身,让武汉大学一切活动的积极分子许金龙在一天夜里,用一个电话诱使我踊跃上钩。那一年许金龙刚把诺贝尔奖得主大江健三郎从东京请到北京,继而以大江《别了,我的书》的译者身份获得本届鲁迅文学奖的唯一翻译奖。他立誓要把我写的这部传记翻译成日文在东京出版,让传主的海外朋友和知音,日本及其全世界的著名教育家池田大作先生也能读到。    金龙布置完了任务,我请教他怎么写,电话里传来他诡谲的笑声,他说不管怎么写你都要准备挨骂,写得草率同学骂你,写得圆滑读者骂你,写得尖锐当局骂你,写得太好不仅校长的对立面骂你,校长本人也要亲自骂你。而且写了能不能够出版,能不能够及时地出版和完整地出版都是一个摆在现实面前的问题。我说,但是如果不写我会自己骂我自己,即便不能问世,藏之名山我也认命。    他们在暗中进行的作者选举,我想一定是性情的因素多于才华。出自珞珈山上的才子才女如过长江之鲫,其中一秒钟也不犹豫根本就不考虑后果为何物的人可能是我。果然我像他们料定的那样接过钢枪,写完春秋时代一个古国覆灭的故事《神鸟》,我就开始了收集和阅读写传的材料。我说的是正式,其实还在写上部作品的同时,我已经蠢蠢欲动,吃在碗里望着锅里了。    他们的秘密策划只是在校长八十大寿的时候出版一本有关他的书,至于是一本什么书居然还没来得及定性。我打电话问北京的同学,大家都是校长的爱生,浪漫的女博士李为大力主张写成长篇小说,翻译家许金龙则倾向于写评传,经济学家杨向群连书名都替我取好了,但他说只要是写校长,什么体裁都行。再打电话到武汉征求出版家周百义的意见,这人不出我之所料地认为,传记比小说更有价值,而比评传更有市场。我重视的是他前面一句,李为却心有不甘,她说传记要写小说也要写,写完传记再写一本小说,她负责把它搬上荧屏。    我回忆着此前我读过的人物传记,傅译本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它们是西书传记的榜样,比起我马上就要开展的工作,其间的区分显而易见。以上三位传主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雕塑家兼画家、小说家,他们已经离去久远,盖棺定论,而将要出现在我的传记中的这位被免职的中国大学校长,其创造性的教育思想因故没能推行之前,他还没有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家。甚至他在二十年前就惨遭主流的否决,直至今日还备受争议。同时,巨人三传是后人写前人,生人写逝者,两者出生相距近四十年乃至四百年,我和我的传主却是一对健在的师生,三个月前还重逢于北京。此生褒贬,身后毁誉,一切尚是未知。    中国最早的人物列传,顺藤摸瓜应溯到《左传》《战国策》和《史记》,太史公本意记史,后世读者记住的却是史中千百人物,上至尧皇舜帝,下至刺客游侠,远非后来曾经有过的传记必写伟人之说。只要传奇,只要不凡,只要是自己心中的英雄,无论成败皆可立传。但我仍然发现,传记的写法是不一的,纵然是以《约翰·克利斯朵夫》名世的伟大小说家罗曼·罗兰,当他摇身一变为传记作者的时候,就几乎不肯给传主说一句话的机会,因为据说,传记若像小说一样描写对话,会严重影响人物和事件的真实。于是每到重要细节,传主欲发言时总是由作者跳将出来代为言之,偶或对话一次,也必须抄自本人的著作、书信、日记、创作谈,以及亲友知音的回忆文章,用句尾加注的方式将这些布满文学色彩的书面文字兑换成引号中的口语。这是大作家罗曼·罗兰狡猾的发明,然而应该承认,传中人物都是文如其言的文学家和艺术家,改为被湮没在抽象符号中的科学先驱,这样的严谨是行不通的。    本传的传主是化学家和教育家,他的著作除了唯一的自述,余者多是不可换为口语的化学分析和教育理论。我不敢想象,一部长篇传记里面没有一句对话怎么能够得到大众读者的容忍。因为巨人三传是傅雷的美译,我便再读同是傅译的另两部传记,又发现莫罗阿写的《服尔德传》打破了这个体例,莫罗阿写到服尔德的口吐鲜血,死期将至,有人提议要给他请来一个忏悔师,他却不肯在声明书上签字时说:“今天这样已经够了,不要把事情弄得严重。”    这句话谁能证明是他说的?接着他又奇迹一般活了过来,一副老朽的骸骨穿着皮边丝绒外衣,拄着手杖,坐着绘有金星的蓝马车,到剧场去看他第六次上演的悲剧。学士迎到门口,路人喝叫闪开,卫兵搀扶下车并且拥护着他送进包厢,观众高呼万岁,全体演员每人将一支桂冠戴在他的塑像的头顶,无数女人要把他抱在怀里,服尔德说:“夫人们,你们叫我欢喜得要死了!”又有人喊:“成千成万的人对您喝彩啊!”他又回答:“要是我临刑的时候,也有成千成万的人来观看呢。”    同样,这句话谁能证明是他说的?这简直是小说,伟大的小说家罗曼·罗兰也不敢写的小说,莫罗阿却这样写了。而举我们祖国的《史记》为例,且不说《刺客列传》中荆轲临行前的情绪数变,仅《项羽本纪》一篇就可听到,这位西楚霸王年少时在会稽见秦皇对项梁说的“彼可取而代之”,鸿门宴对樊哙说的“壮士复能饮乎”,兵败垓下对乌江亭长说的“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那时候没有电子监控,也没有访谈录音,司马迁跨着时代而且身被宫刑,极其不方便实地采访,句句话谁又能证明是他说的?    便是狡猾而严谨的罗曼-罗兰,为了传记必须的文学性,也用了有人攻击的艺术夸张。在《贝多芬传》感人的结尾,他这样写道:“他在大风雨中,大风雪中,一声响雷中,咽了最后一口气。一只陌生的手替他合上了眼睛。”那一场大的风、雪、雨可能会是绝对的真实,然而那一声雷,那一口正好在雷声中咽下的气,是绝对真实的吗?他却不能继续虚构那一只手了,读者可查,那一只替贝多芬合上眼睛的陌生的手的主人,是青年音乐家安塞姆·希顿勃兰纳,这只手是不可以虚构的。    我决定胆大包天地使用夸张和对话,这是从属于文学的传记的需要,也是大众读者的需要,我要让这部传记像小说一样好看。当然,拉伯雷的《巨人传》,菲列伯·苏卜的《夏洛外传》以及我最喜欢的鲁迅的《阿Q正传》不能成为我的参考,因为那是货真价实的小说。在传主的理论著作、生平自述、大事年表和爱生挚友们的大量回忆文章中,我将小心地抽取他的心灵之音为口语表达,力求达到真实而又理想的效果。    此时我才想起,大学期间其实我只见过他一次,考取插班生后因为单位强留不放,时过两周我以私奔的方式到校报到,错过了开学典礼上亲聆校长的训导;到校后我们班级根据省文联的愿望成立了一个文学组织,我是主要的负责人,那天夜晚本来要邀请他出席讲话,唯这一次,学生有请必到的校长因有外事活动而向我们请了假;直到毕业前夕,我们才在夏日的东湖之滨拍了一张全班合影作为纪念,五个月后就收到一纸神秘电传,五十四岁的他,目光深邃地坐在被我们环围的前排正中。    倒是《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的出版,让我和这位已被免职十八年的老人有了太迟的亲近。  我第一个写了评论文章《夜色下的凝思》发表在《中国图书商报》,接着在他主编的集体回忆录《创新改变命运》一书中,我又是第一个写了纪念文章《我与我梦中的那一座仙山》。这次写完以后我才正式收到征稿通知,发现篇幅是他规定的五千字的五倍,赶紧向他致歉,要求重写一篇短的。他回信说,那你就再写一篇短的吧,不过这篇长的也要。他把我的长文从网上发给我的同学们,让他们也这样肆无忌惮地写。    我们就此开始了长达六年的网上通信。无话则短,有话则长,最长的稍作整理就是一篇随笔,此类信件不下一百封。我发现校长原来是很时尚的,他上网,下载文章,发电子邮件,只是坚决地不开博客和微博,害怕匿名粉丝的打扰。他还会发手机短信,速度之快,一分钟内能够和我进行两个回合。春节时我们互寄贺卡,兴致所至还在卡上赋诗,深情厚谊远远超出当年在校的时候。这些都成了我的传记资源,彼此用灵魂进行的交流,使他在我心中的崇高影子一点一点地血肉丰盈起来。    传主是创新教育家,我曾想以创新的结构来写这部创新者的书,但我最终觉得,做人还是本分点好,按照传统模式从出生的那一天写起又怎么了,人类未来的房子也未必会从顶层或者中部动工,所谓创新的终极价值并非形式。我打电话问我母亲,1933年出生的人是什么属相?母亲说她没有记住,我降了一个甲子问,1945年的人呢?母亲说她也不会计算,我又降了一个甲子问,1957年呢?这次母亲一口就报出来了,属鸡!    这是母亲为本书做的最初也是最后的贡献,几天后她因为医院的责任事故意外丧生于一次极小的阑尾手术。当时我刚写完第一章,大约六千多字,属鸡的传主被取名福娃,闻讯我只觉得天塌地陷,哭着奔回老家去见殡仪馆里的母亲一面。回京途中我从学生的短信中得知家人刻意向我隐瞒的真相,于是我毫不犹豫地追究医责,眼前日日夜夜都是母亲冤逝的景象,第二章没法再写下去了。清明节前,我第二次回乡,把从此孤身一人的父亲接到身边,让他离开与母亲共度晚年时刻都会触景生情的那间旧房。    作出这个决定,依然是我根本就不考虑后果的习性所致。父亲到京当日,我立刻变得忙乱不堪,妻子上班,儿子上学,我家没有雇佣什么家政助理,此前一碗剩饭一盏残羹,微波炉里一转中餐足焉,现在是父亲大悲大恸万念俱灰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候,我必须以最快速度接过家庭主妇担负的一切,干完这些还有余暇,再打开电脑看看关心我的朋友给我发来的邮件,然后撰写讨伐罪医的文章贴在网上。    距离金龙为我设计的年底完稿,还有七个月,我的电脑里依然只有那六千多字,我开始发慌,但我不能把这糟糕的情况告诉给任何人,甚至连母亲的事也没让他们知道,担心因此而遭到误会。重新动‘工是在五月中旬,我下决心让自己由悲痛和愤怒变成疯狂,每天做完琐事之后写到深夜,以此追回失去的时光。三个月过去,我的心中有数了,自觉得再有一个月就可进入尾声,因为全书已有了四十万字,书中的重要事件也由别人转向自己。    这是我初定的最后一章,以悲剧而结束全传。    九月,在京同学相约小聚,听我汇报写作进展,得知我几乎快写完了,大家一片呐喊,理由是传主作为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他的生命尚在,他的战斗未止,传记要和传主同步,应该与时俱进地写到当下。隐到幕后的李为每到重要关头又在手机里发表讲话,她把壮丽的结尾都安排好了,要写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那一天,收到一封校长自谓“逆耳忠言”的公开信。    我承认大家都说得对,于是回去再读资料,又续写了免职后的第四部分。这么一来,总数就差不多有了七十万字,一册变成上下两册。    在中国作协的春节联欢会上,《北京文学》杂志社社长兼执行主编杨晓升知道了此书,他让我写完给他看看;接着在北京作协的元宵茶话会上,他又对我旧事重提;再接着广东《作品》杂志来京宴请作家,我们第三次见面,这次他具体地要求我从书稿中精选出五万字的章节,发到他的邮箱里。回家后我这样做了,于是就有了《北京文学》2012年第7期作为报告文学的红色头题:《刘道玉:八十年代那场轰轰烈烈的高教改革》。    晓升要求我在篇前楔入一个引子,由时下引到遥远的二十年前,我也这样做了,并且就是李为博士倡议的那封致清华百年校庆的逆耳忠言书。我们这样合作的原因是,报告文学与传记文学有诸多貌似,譬如都是取自真人,取自真事,不同的无非是一个现实一些,横向一些,事件一些;一个历史一些,纵向一些,人物一些。虽然也有不似的地方,譬如,相比当今许多被冠以报告文学的作品实际上是只作报告,前者更新闻一些,后者更文学一些。    选章在社会上产生反响,晓升向《北京文学》广大读者发布消息的当日,他的微博中就收到两方对立的意见,我的微博也来了不少。两年后的事实证明,策划者许金龙当初的预言是英明的。在有人爱屋及乌地对我进行赞美的同时,我也受到了有人恶其余胥的谩骂。我从匿名博主的已知信息里分析着他的人生经历和社会关系,本人以及关乎者是否在当年的教育改革中有所失去,抑或无从得到,因而迁怨于发端教育改革的人?当然,也不排除其另有宏观的思考,深刻的研究亦未可知。但我尊重骂者的勇敢,如同感激赞者的真诚。    我借范仲淹的“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来献花传主,同时羞涩地供认自己只写了他的长江一粟,珞珈山上一粒微石。我还想说,作者之于传主,并不仅是愚生之于恩师。曾经近距离的听琴人,自己受惠其声,妄称知音,如今弦断琴台,却还依稀记得当年弹奏者的欢乐与痛苦,风采与壮志,假若正直,尚且又没丧失说话的功能,趁着记忆犹存而不计得失地告诉后来的人,这也未必不是一件正常的事。    拙传行世之日,我再发表一个宣言,人若动容,那是因为传主;人若动怒,那是由于作者。我将以视死如归的姿势拥抱骂名,也迎接批评,同时还希求一些人的涵谅,在这本传中,我不仅引用了传主及其亲人、学生、朋友、同事的诗歌、文章和书信,还引用了别人写他及其亲人、学生、朋友、同事的这类文字,另有社会名流对于有关他们的时代和事件所作的精彩记录和评论。因为他们比我表达得完美,与其装模作样地从事改编,还不如老老实实地照本相抄,后一种做法的道德,是可以对原作者致以磊落的谢意。    同学们,以李为与许金龙们为主的,我写完了,我的心灵从此安定。    2012年7月16日深夜于北京竹影居

内容概要

  中国当代作家,祖籍湖北竹溪,武汉大学首届作家插班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写作,迄今著有系列长篇小说《庸国》五卷、《纸厦》、《阿洋的别墅》、《荒诞斯人》、《行色仓皇》、《王先生》、《云飞雨散》等,散文随笔集《墨客》、《竹影听风》,法文版小说集《开电梯的女人》、《打你五十大板》、《玩阿基米德飞盘的王永乐师傅》,另有影视作品《祝你好运》、《高爸再见》以及其他著作《诗经选译》等,共计四十余部,一千多万字,部分作品获国内文学奖,被翻译成英、法、日、俄等国文字。

书籍目录

第一卷 少年壮气
 第一章  民国插班生
 第二章  伪造的毕业证
 第三章  擦肩徐懋庸
 第四章  崇拜莱纳斯?鲍林
 第五章  仙山“修道”
 第六章  保卫大堤的英雄
 第七章  在郭和夫化学研究室
 第八章  拔白旗,插红旗
 第九章  化学家曾昭抡的助手
 第十章  白萝卜汤婚礼
 第十一章 冰雪莫斯科
 第十二章 五个不受欢迎的人
 第十三章 火蔓珞珈山
 第十四章 李达之死
 第十五章 在北大的日子里
 第十六章 上京告状
 第十七章 被追捕的苏修特务
 第十八章 学校军管
 第十九章 工农兵大学生
 第二十章 “刘”尾巴的功能
第二卷 大风起兮
 第二十一章 教育部新来的年轻人
 第二十二章 北戴河的晚潮
 第二十三章 五百七十万大军杀奔考场
 第二十四章 高考作弊案
 第二十五章 病识闻家驷
 第二十六章 诺梦重温
 第二十七章 喜看后生超先生
 第二十八章 塞纳河边的中法会谈
 第二十九章 法兰西荣誉勋章
 第三十章  美国神父羊城遇阻
 第三十一章 群英会
 第三十二章 艰难的建筑
 第三十三章 新官上任三瓢水
 第三十四章 第二次虚惊
 第三十五章 五个人换易中天一个
 第三十六章 穿牛仔裤的讲师
 第三十七章 劳改犯杨小凯
 第三十八章 问鼎诺奖的希望
 第三十九章 哈佛博士邹恒甫
 第四十章  天才少年留美记
第三卷 不拘一格
 第四十一章 珞珈山上七声炮响
 第四十二章 孔乙己与肥皂章
 第四十三章 枪打九头鸟
 第四十四章 一个要当野人的大学生
 第四十五章 虫落凤窝
 第四十六章 快乐学院
 第四十七章 电影《女大学生宿舍》
 第四十八章 两个惹出麻烦的演说家
 第四十九章 异国相逢
 第五十章 洛杉矶夜话
 第五十一章 三不愿封万户侯
 第五十二章 以人头作保
 第五十三章 远隔重洋的知己
 第五十四章 骄傲的骡子
 第五十五章 作家要砍樱花树
 第五十六章 枫园女诗人
 第五十七章 状元与和尚
 第五十八章 38 次列车上的奇遇
 第五十九章 神秘的电传
 第六十章 百年古樟在大雪中倒下
第四卷 壮心不已
 第六十一章 海南岛的诱惑
 第六十二章 九宫山上一塞翁
 第六十三章 谢辞五个大学的校长
 第六十四章 他的“女儿”
 第六十五章 为旁听生求职
 第六十六章 特别通行证
 第六十七章 中国私立大学之梦
 第六十八章 孔雀东南飞
 第六十九章 归去来兮
 第七十章 探监
 第七十一章 生命六十始
 第七十二章 基金会的名字叫路石
 第七十三章 教小学生的大学校长
 第七十四章 与君一“席”话
 第七十五章 赤子还乡
 第七十六章 寒冷的夏夜
 第七十七章 笛音频弄晚星垂
 第七十八章 夜色下的凝思
 第七十九章 第二个是铜像
 第八十章 魔盒里飞出的希望
 后记

编辑推荐

《刘道玉传》编辑推荐:武大学子魂系母校的记忆音符,百年武大精神薪火的风骨传承,中国当代教育改革的别样奇峰。

作者简介

《刘道玉传》内容简介:一所全世界最具特色的大学,春光秋色,樱开枫谢;一位全中国曾经最年轻的校长,风流云散,潮起水落。八十章精彩文字,八十年传奇人生,石琢成玉,玉化作石,为理想的教育垫基,为精彩的学子铺路。他眼里的学生没有身份之别,只有青春、学子、人才;他的心中没有高官、大权、重利,只有百年武大、学者风骨、教育改革。誉之者称其为中国的罗素、当代的陶行知、武大的蔡元培……在百年武大的历史上,他成就一段传奇岁月。在魂系母校的学子记忆中,他永远是“我们的刘道”;他的全名叫刘道玉……

图书封面


 刘道玉传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刘道玉,这位锋芒凌厉、敢作敢为、心高志远的武汉大学原校长,在这个教育园地耕耘者的群体中之所以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议论,正是因为他的经历和遭遇,更深地打上我们这个时代的烙印,更强烈地汇聚了这个时代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和叹惜。据说这部《刘道玉传》的策划者,是一群当年曾受惠于武汉大学教育改革成果的莘莘学子,他们从自己在学期间的收获成长和进入社会后事业发展、奋斗成功的经历中,深深感念于老校长刘道玉所领导的教育改革对自己人生定向、受育成才所起的重要作用,所以他们热切希望将这位在新中国培养下、历尽艰辛、不管当年在位和今天的不在位,始终执著于、痴心于教育创新事业的教育家的人生“传奇”告知世人。我想,这不仅是为了感恩,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寄望于后人从前人的足迹中醒悟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未来走向。当曾受业于武汉大学的作家野莽毅然接受众议进行这部传记的创作时,无疑也会想到这样的一种使命,所以他才会搁下自己原有的写作计划,花去两年多时间完成这部七十余万字的著作。这部传记给我最突出的印象是,作者不是孤立地去写一个人物的成长、奋斗、挫折与成功,而是以开阔的视野将传主刘道玉的人生经历、命运跌宕与时代紧紧相连,从而使我们对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命运及作为获得深深的理解。是新中国的阳光照亮了刘道玉这个出生在穷乡僻壤的放牛娃渴望当一名化学家的朦胧理想,并且为他铺就了进入高等学府的平坦大道。知恩图报的质朴感情,锻铸了这个年轻人对社会主义祖国、对党的事业的绝对忠诚,自然也使他在五、六十年代的各种政治运动中驯服地“听将令”,尽管内心略有犹豫仍处处冲锋在前,成为各级组织重用的“天之骄子”,尽管他极想专心于在化学专业的王国里漫游,但也不可抗拒地卷入到一些历史错误中。也许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灭顶之灾,才使他自幼养成的“逆向思维”上升为一种理性的质疑精神。当十年浩劫过去,新的时代在他面前开启,拨乱反正、改革创新,这汹涌澎湃的时代新潮流,终于使刘道玉那种“逆向思维”、质疑精神、开拓意识获得了尽情发挥的天地。在传记作者对刘道玉漫长曲折的人生经历书写中,使我们领悟到,正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才使这位当代教育界的传奇人物得以创造了人生的传奇。作者对人物与时代关系的处理,不仅为人物的人生起伏、命运跌宕提供了真实的根据,也大大增强了这部人物传记所具有的广泛的、富有启悟性的社会意义。陈美兰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就是抄自传,根本没有深入研究
  •     我为传主刘道玉的气节所倾倒。
  •     事实错误甚多,不过还是讲了一些好故事,作者感情笔触太浓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