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0.12
ISBN:9787105010806
作者:吴文藻
页数:352页

内容概要

吴文藻,(1901-1985)中国当代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和教育家。江苏江阴人。汉族。早年在北京清华学堂读书,五四运动反帝爱国和民主科学的进步思潮激发其爱国热情,决心探索社会学和民族学的理论问题。1923年赴美留学,先后在达特默思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习社会学和人类学,1929年获博士学位。返国后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任教授,后兼任系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赴西南地区工作,1939年在云南大学创建社会学系;1941年任国民党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参事,专门研究边疆民族、宗教和教育问题。1946年,赴日本任中国驻日代表团政治组组长并兼任出席盟国对日委员会中国代表顾问。在此期间,他广泛考察了日本的全面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文藻满怀爱国热忱,于1951年返回祖国。
20世纪20~30年代,正值社会学和民族学在中国广泛开拓之际,吴文藻广泛介绍西方社会思想和人类学的各种流派,力求把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结合起来,开阔了当时社会学系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以后中国社会学界教学和科研的方向。他在介绍英国功能学派人类学和推行英国牛津大学社会研究荣誉学位导师制方面都走在当时学术界的前面。特别在提倡社区研究,强调实地调查和坚持社会学和民族学中国化等方面的业绩更为突出。他具有远见,注重培养人才。中国当代知名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林耀华、李安宅、瞿同祖等,均出其门下,得到悉心教诲。
1923年赴美国留学,进入达特默斯学院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后又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社会学系,获博士学位。
1929年任燕京大学教授。
1938年在云南大学任教,1939年创立社会学系,并建立了燕京大学和云南大学合作的实地调查站。
1940年在国防最高委员会参事室工作,对边疆民族的宗教和教育问题进行研究。
1953年任民族学院教授、研究部国内少数民族情况教研室主任和历史系民族志教研室主任。
1959年后从事编译工作。
1979年被聘为中国社会学研究会顾问。


 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除却从这本书看吴文藻先生本人的学术生涯之外,显然更重要的是就其人类学民族学的作品略略发表些看法。首先,先生这本书中的若干文章写于人类学社会学初始发展阶段,故而诸多词汇和人名的翻译尚未确定,我却由其中发现了两个相当独特的翻译:第一,P44泰勒的《初民文化》,[台灣仍在使用]现在我们普遍的翻译是《原始文化》,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初民文化》这个词更为合适,初民并不带有任何的贬义,虽然泰勒是古典进化论学派的,实际上英文的词义并不带有贬义的含义,相反中国的翻译翻成了“原始”,不免带有了落后的意思在其中;初民则不然,初,指的是早期的、早先的,民指的是人民、先民,其含义之精确难道不比原始一词更好吗?第二,P126 作者使用了“演化论”一词,不禁让人觉得无论是阅读还是应用都比进化论要合适,理由同上,演化意味着未来的情况并不知好坏,进化则意味着每一次变化都是“前进”的,我难以同意,社会也许正在发生变化,也许是往好的方向,然而事物总有其两面性,用进化一词未免太武断。第三,P205 作者把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翻译为“知识就是权利”其实也是有其知识分子对士人政府的认识的。其次,从作者对功能主义和法国年刊学派的评价来看,作者视人类学为应用性的,所有的结论也好都应该如马林诺夫斯基之言出自真正的社会调查,然而社会学则不妨偏理性一些,虽然看上去各有侧重,他们的关系却往往是肖似理论物理学和应用物理学的关系,虽然理论物理学总是让人振奋的想到爱因斯坦和霍金,应用物理却不免联想到让人沮丧的拖拉机,二者总是有矛盾并都自视甚高,社会学和人类学也是一样,针锋相对但其实谁也离不开谁,硬要把这两个学科分开也是不明智的。而从作者对西洋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评价来看,作者并不赞同陈独秀的绝对西化而把中国文化抛弃的行为,作者更是不赞同固步自封,作为对西方社会学研究深入的中国知识分子,作者其实深知西方文化自然和西方理念密不可分,绝对不能忽视其背后的思想背景,那么对于中国来说,把中国的思想和西方的技术结合起来,才能有中国的社会学。[作者不止視其為應用性的 更視英國的殖民為應用在中國少數民族的方法]从蒙古包一文的开头,我看到的是作者的将心比心,他把蒙古人对汉族的看法和排斥视作中国人对外国人的排斥,并没有视汉族为伟大的,拯救他们的救世主,相反地,中国人排斥西方因为西方强制我们,那么蒙古人不也是一样的么?[實際上 作者是以拆掉蒙古包為目的的研究 這是我所沒看到的]P139 有关饮食的研究,“他吃什么样的东西,他就是什么样的人”,饮食是最能判断一个人的属性的了,所以其实我们从属于什么民族,我们属于一个什么群体,并不一定是由我们有什么共同的伟大的共性决定的,往往是由我们日常生活的细微小事体现出来的,因为民族并不仅仅是一个宗教团体或者是一个政治单位,它更是一个生活的组织。人也真的就是一种奇妙的生物,我们的认同感也许就在一个食物就被诱发出来,卻有可能因为一句话而再不往来。所谓的社区研究,其实更像是客观的来看待自己的一种活动,我们是什么样的,在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殖民地来研究的时候,我们自然会把这种方法用在看待自己上。但是,社区研究的又往往不是自己,比如《街角社会》研究的是黑帮文化,然而作者往往不是黑帮成员,所以人类学家总是研究和我们息息相关的“他者”,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他们其实也是我们。因为他们也是我们,从广义的层面来看,我们是一样的而没有美丑之分,对于文化也是一样的,要有蒙古包的将心比心,更要视他们一律平等,而将视角放到我们身边的社会,自然可以减少一定的夸大和猎奇的效应。不过,虽然先生说考察近代的社区而不是考察初民社会,还是有颇多的社会学家是研究近代初民社会学的。是故,零零散散的写完了看完这本书的基本感受,然而这绝不意味着结束,近期还要抽空重读《论文化表格》和《布朗教授》两篇文章,希望能够有新的收获。
  •     拼了命的把吴文藻的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看完了,前几天零零散散的看,昨天晚上8点到10点在图书馆,10点以后转文华楼看到5点半,看完的第一感觉是人的潜力果然无限,11个小时不眠不休也是可能的。看这本书一个感觉就是知识分子还是很可怕的,首先,知识分子特别是那个动乱的时代的知识分子有如下若干特点,第一,有知识有思想并且十有八九深谙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对中国未来的走向都各有看法并且针锋相对;第二,总是理想主义者,并不是说他们的所思所想就一定不可能,只是总是有些不知变通和固执;第三,大多数都缺乏政治头脑,也许他们熟习四书五经资治通鉴或者对马基雅弗利和西方政治学了若指掌,却未必能够理解上位者的想法因而但凡有志于治国平天下的知识分子多半抑郁而终,当然,这里所说的知识分子自然不包括御用文人和已然不见天日的激进派。以吴文藻先生为例,P33“反观吾国,历来政治学教科书,咸以国家为一种政治组织,由土地人民主权三者构成。”与前文的英美稍作对比便觉出了我国的国家、政府是合二为一的,反对政府即是叛国,因而无论政府如何,在没有被推翻之前永远是至高无上,政府就是国家。首先,这句话不但尖锐的批评了我们国家的政府和国家联合的弊端,另一方面,文字因其延续性,会被若干年以后的人们看到,比如今天我看到了,我就会情不自禁的联想到现在依旧没有什么变化的政府,瞧,不但影响当代还“祸害”以后。又有P35“万一无数民族,不能在此大一统之民族国家内,享受同等之自由,则任何被虐待的民族,完全可以脱离其所属政邦之羁绊,而图谋独立与自由,另造一民族国家也。”这段话合情合理,至少对于少数民族的本身来说是很合理的,我们本来就和你们不是一个民族,我现在不开心,我就走。然而国家要跳起来啦,什么?少数民族想来就来想走就走?那块土地你们也要拿走?但凡一族行之,他族纷纷效仿之下,如何得了?这就可见其天真与学术,关注于民族本身,却忽视了另一个主角就是国家。还有P43“在军国社会中,个人是社会的所有物,个人应为社会而牺牲。在工业社会中,公民的个性,非但不为社会所牺牲,而且要得到社会的保护。”这是对斯宾塞思想的评价,如果仅仅把它看作学术讨论自然没什么问题,的确如此。那么心虚之人难免就会多想,正欲发作,看到了P140“一部分是借着狭义的经济力量,但是经济动机还不是如此的简单,其中还有其他社会的与宗教的的动机。毛利人抛开私利来服务各群,为众牺牲。”看上去多顺眼啊,又是社会宗教的动机又是抛开私利大公无私,可惜“此社会动机,乃是种种势力所造成的,例如传统、宗教的裁决、争强、求势、成功的光荣与工作的愉快、懒惰的公伐与成就的众誉,所以在人类的经济努力中,经济动机,不但不是单纯的,而且也不是主要的!”咦?怎么忽然又不对了?知识分子一条讨厌特性出炉: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给绕进去了。若说还有什么,那就是对待政治总是要指手画脚,P143“谙习土语,故为殖民地长官所必需,而熟悉土人之社会风俗与信仰,并真能了解其意义与功用,则尤为属地服务行政官及教育家所必需,达到此种目的,必得进行民族学的训练。”现在的中国已然没有了殖民地长官这一说法,我们姑且将其视为外交官,故而外交官须得接受正统的长达一年的人类学民族学教育。这点除了一个人类学家希望对待民族地区应当顺应风俗以事半功倍之外,更有一种知识分子对“士人政府”的渴望,这显然是传统知识分子(亦即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所共有的一种渴求,然而,士人政府的症结是明显的,不是每个领袖都是受得了魏徵的太宗,更妄论长孙皇后了,现代人往往体胖而心不宽,正因如此,耿直的知识分子大概要么躬耕于南亩以待明主,要么潜居竹林做一自在雅士。(此处仍旧不包括御用文人和已经不见天日的激进者)不过,先生有关边政学的文章,却是先生已经从政后写的,这是不同的。上文已经提到,知识分子除了当时耿直之外,往往会提出些若干年后读来依旧刺耳的话语和观点,譬如P201中关于美国文化的论述“如美国那样的物质繁荣,其团体生活为交通利器或大量生产所支配,,民众心理被五光十色的广告所控制,这种畸形发展的文明,就不足以保证真文化的提高。”所谓真文化,作者亦在前文中提到过,就是能够使得民众内心满足的文化,我们且不论当时的美国,只须将美国二字换为中国,简直活脱脱就是当今中国的景象!冰心先生在序文中曾写了吴文藻先生被打作右派的经历,下笔轻描淡写但是仍觉得重若千斤,81年之后的文章,是王庆龄先生代笔的,虽然如此,但是其中的内容仍旧变化颇大,不由得不让人心酸,读这本文集,几乎就是走过了先生的学术生涯,然而结局却如此令人扼腕,惋惜。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作为老费的启蒙老师,我们对吴文藻的关注还是不够。
  •     边政,
  •     幕后黑手
  •     吳文藻不愧是融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于一家的大家。可惜傳下來的作品太少了,今人似乎也不再熱衷研讀之,可歎
  •     很难找了,万幸当年收藏了一本。
  •     早年,尤其是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吴先生意气风发,论民族论国家,博学又严谨,行文也是满满的少年家国情怀。晚年画风突变,“家国情怀”仍有,但意识形态味道太浓,大概是文革的后遗症。
  •     反思民族国家
  •     如果没有最后两篇论文 我一定给五星 如果当年吴文藻先生真的去了耶鲁教学 他所取得的成就一定会更大的 唉 无奈的时代与生活啊
  •     基本上体现了吴文藻的学术思想和文风的转变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