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心理治疗(万千心理)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7501994632
作者:(美)博斯克(Buirski, P.)
页数:228页

内容概要

本书的两位作者Perter Buirski和Pamela Haglund 直承由史托罗楼等发展而来的主体间性心理疗法学派,是十分优秀且经验丰富的心理治疗师。

书籍目录

推荐序
序言
前言
导言
第一章 主体性和主体间性
第二章 主体间感受性
第三章 洞悉来访者的内心:情感协调以及共情—内省式倾听
第四章 关系的重要性
第五章 主体间心理治疗的实践
第六章 主体性经验的阐释
第七章 治疗关系的校正与调整
第八章 扩展——主体间理论与督导
第九章 主体间视角下的心理治疗

作者简介

本书是一本主体间性心理治疗的教材,它概念清晰、条理分明,同时结合案例很充分地展现了主体间性心理疗法的内涵、技术和过程。这种疗法更多的是训练一种对当下体验过程的敏感、对来访者感受多样性的理解、对治疗师与来访者互动中彼此情感协调性的觉察。


 主体间性心理治疗(万千心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主体间性的心理治疗》读后感--反“还原论”的主体间性心理治疗原著:(美)博斯克(Perter Buirski)and 汉格隆德(Pamela Haglund )译者: 尹肖雯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3正如徐钧先生在推选序中所言,这是一本实践性很强的书,也是当代的精神分析学派的新发展。有些读过此书的人认为其可读性稍低。我对此的理解是这些读者认为其结构松散,难以像其他较为传统的经典的精神分析的教科书一样去用以学习。某些读者的此观点,我以为是错误的、不满的愤怒情绪的发泄而已,读者们不是在开篇的推选序中,就应该明确地知道--这是一本实践性很强的书,也是当代的精神分析学派的新发展。此等读者的行为仅仅是对于此书导读的忽视而已,这或许包含在某些读者的个人组织原则中—我们假设任何的言行,都包含我们的经验组织原则。另外此为最新近的当代的新的的精神分析发展,松散而不够简练,是可以理解的。或者是有待吾等读者将其精炼、简单、完善化。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摈弃原有的陈腐、刻板的观点去看待这些著作。另外有时候,觉得可笑的是,有些读者抱怨一些经典、精简的教科书过于抽象化,很难具体操作,很想看一些具体的案例书籍。假设他们又以为本书可读性低,这会让我感到有些不可思议。他们完全把此书理解错了,这书绝对是一本赤果果的手把手教你如何实践操作的书。例如手把手教你操作的程度: “比如,如果患者说:“我昨天给儿子打电话。”治疗师就不能说:“你为什么给他打电话?”因为这个问题只是迎合了治疗师自身的好奇心,并不是从患者的角度出发的。”(本书 p101)这里甚至为我们指出了,治疗师自身的好奇心和对患者体验的好奇心之间的明确区别,对于一些初级咨询师,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的。另外其他手把手的教会我们主体间取向的问话、回答,更是多如牛毛、数不胜数。我想表达的是很多读者误解此书,尤其是具有某些特定的经验组织原则的读者,是非常容易忽视掉此书的价值。我以为此是一个非常可惜的地方。如此具体,手把手指导的书,也是少见的。“虽然强调治疗中被督导者的表现很重要,但是这么做会将督导引向一个更个人化、更经验化的过程。”(本书p.163)难道关于这个主要由Storolow所创立的主体间理论,有过于强调外在表现性的嫌疑?真的很难具体掌握其中奥妙,除了那个关于主体间场的概念外,而“场”这个概念似乎也太靠近哲学性,以至于距离实际可重复操作很遥远,真的很难操作。很多时候,我们还不得不依据以Kohut的自恋性概念来思辩如此一个主体间性理论。如果这个主体间性理论,过于个性化、经验化、体验化,很显然,相较于cbt等操作性强的、更循证的理论,是更难于推广。如此,不得不让人审视此理论,它将是一个过渡性的理论?太tmd啰嗦,太依赖于其他理论,不是那种真正获得涅磐般的理论。预测一下,主体间性理论未来终将被人吸收、形成一个更单纯、简洁的东西。拭目以待。主体间心理治疗的实践Brad的治疗方案,很好地理解,四个相关人物所组成的主体间场:2个督导,1个治疗师,1个患者。这个最后的章节,有很好的实际应用提示作用。如果真的要说明主体间场的作用,无疑用事实,才是最有说服力的,于是有了这一章,真实的实践。反“还原论”的主体间性心理治疗通篇读完的观感:《主体间性心理治疗》很有一种反“还原论”的味道。科学研究,例如医学而言,看重的是将多因素分离出来,然后各个击破。用一个最为单纯的公式、逻辑关系去看待各种疾病,而对某种疾病的多种可能解释,往往暗示我们此种疾病很可能原因未明,治疗上更不会彻底,例如精神分裂症,教科书上充斥这遗传生物病理论、神经发育病理论、神经生化病理论、心理社会因素病理论。【3】据上所示,精神分裂症治疗是不彻底的,而这与事实相符。现在这个主体间性心理治疗理论恰恰反其道行之,用一个反“还原论”的方式,用一个类似“自然主义”的方式去处理心理层面的问题。主体间性心理理论就是可以避免那单因素地理解心理问题,或者说避免僵化、机械地理解人,所以主体间性心理理论的核心是关系场、主体间场。给人一种感受,主体间性心理理论和格式塔疗法的那种整体论,有着很多重合的地方。是用一种自然主义的精神去看待处于自然现实中的人。所以“人”于主体间性心理理论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人”的概念是一种活着的,有生命力的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好、发展的东西。同理,来访者的概念也不是单一的“来访者”概念,心理咨询师的概念也不是单一的“心理咨询师”概念,而来访者与心理咨询师交互作用的“场”更是如此。唯一不变的东西,或许只有我们必定是处于一个宏大的、无垠的、不停变幻到底背景场中。书中序言的Storolow先生明确指出,笛卡尔的“孤立心灵”观点的不足,所以显然地主体间性心理理论,是对“孤立心灵”观点的补充或颠覆。本书推选序中徐钧先生指出“在开始接触主体间性心灵疗法时,往往会有一种浅显明了但无处着力的感觉,其实这是中主体间性心理疗法要求重视互动的当下时刻和逼真性有关的。”于这里而言,徐钧先生或许指出主体间性心理理论难于掌握的某些因素,但我以为更为核心的困难在于,主体间性心理理论是聚焦于多因素互动(本书最后的Brad案例,展示的来访者、治疗师、两个督导师可证),反“还原论”的,而与中国教育系统中成长的学生、学者、知识分子•••••••他们习惯的是一种“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即单因素视角。于是从无意识的,自动化思维等而言,很难跳出某种框架,以更统合的方式内化本书的观点,进而难于实际中应用。同理,格式塔疗法,给人的感觉也是如此的难以内化、应用。对此的直接体验是很玄,没有因果逻辑关系的指引,对此觉得很焦虑。或许如徐钧先生所言,多以实践、体验可战胜对主体间性疗法的难掌握,我还是窃以为很难,期待有更单纯的概念、理论出现,但暂时尽可如此吧。参考【1】 p.74 《治疗师的自我应用》原著 John Rowan Michael Jacobs 翻译 王伟 审校 贾晓明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8【2】《心理治疗实战录》doing psychotherapy 美 Michael Franz Basch著 寿彤军 薛畅 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4【3】郝伟主编 《精神病学》第六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p.90Dick_Zhao佛山 20150523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一个人的人格只有通过人际互动才能彰显出来的“关系”早期论,人类行为的主要动机是维持自己的经验组织方式,主导动机理论假设影响着主体间立场,关注组织方式以及对来访者经验有组织作用的破坏性情绪状态,努力理解来访者企图保持或恢复心理平衡状态所作出的努力,保持自我统合感和背后可能隐藏着经验组织方式,共情并内省。
  •     主体间性治疗的入门书 彻底抛弃传统精分中的三我结构与驱力观 沿袭的是自体心理学的视角 自体统合感成为决定性力量 又在自体心理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现象学化 继续向人本主义靠拢
  •     纯作体验之外的简单了解。读着有种新瓶装旧酒的感觉,不过主体间的视角和此前的精神分析差异好像很大,对移情反移情的理解、对诠释的使用等也是。真正学习这方面内容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     以获取知识的心态读本书会觉得有些空。不妨用主体间互动的方式读它,可以建构出另一番滋味:哦,原来换个角度看咨询是这样的。
  •     :无
  •     翻译得很容易理解 就像它“情感协调”了我
  •     人本主义,格式塔,精神分析,揉和得很给力
  •     不太有用的书,感觉读了等于没读。主体间性本来是一个哲学层面的东西,作者试图去讲怎样实践,怎么都感觉是隔靴搔痒,触不到要点。唯一有些启发的是第七章,对矫正性经验和自体客体性经验的区分,对于咨询师更好地觉察在咨询过程中的干预是在做什么是有帮助的。
  •     后自体心理学强调的经验组织原则,很像巴史克所说的知觉定势、潜意识困扰。现象学新瓶装了科胡特旧酒。
  •     跳过案例看完,并做了部分笔记。Ch4重点看了,感觉是挺重要的一章。
  •     欢迎关注万千心理官方微信:wanqianxinli1998
  •     无论在理论临床还是读者的自我意识性上,都提供新的视野,新的理解,并且实用性挺强的一本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