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想像與意識形態 - 當代香港文化政治論評》章节试读

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
ISBN:9780195900651
作者:陳清僑

《文化想像與意識形態 - 當代香港文化政治論評》的笔记-全書 - 全書

陳清僑:<代序:「文化想像」的時空>
文化霸權,安定繁榮。只有此地的安定繁榮,憂慮兩制並非能維持安定繁榮。但安定繁榮又是兩制的前提條件與口頭目標。因此也有了為了安定繁榮而迫不及待地尋求過渡。
平穩過渡。據基本論述霸權而衍生的最策略性的文化政治言談。既是論述也是實踐。想像邏輯及意識形態的複雜性與曖昧性。論述之為實踐,文化的想像功能因而必須在其意識形態作用中分析。已經無法確定平穩過渡到底是願望和信念的指標,還是不安和幻想的癥狀。
情感的缺憾。源自於一代人模糊的歷史想像,以及幾代人對歷史想像的恐懼和抗拒。無政治才能有繁榮穩定。
<北進想像:香港後殖民論述再定位>
民族認同,認同哪一個民族?地方與民族、政權之間的關係。香港,作為文化意義的生產過程,作為一種政治實踐。文化身份的多層性,其它文化身份消聲。在地與全球,抹消邊界。
後殖民論述一方面是談論香港文化身份的重要理論資源,另方面它在被挪用的同時亦參與了香港、香港人的形塑過程,時時回應在地的政治現實。後殖民主義成為寰球資本主義霸權的同謀。
後殖民,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自我與他者的建構以及由此而生的張力。
與陳光興的「去帝國」類似,香港變成新的殖民者。該論文集編撰的年代已經過去,香港人心理不平衡也可能是從潛在的殖民者成為了被殖民者。
羅永生:<後殖民評論與文化政治>
反抗運動與後殖民主義之有何不同?反抗運動質疑的是,二元對立,宏大敘事。後殖民主義為什麼總會造成二元的產生。福柯,西方現代知識體系,將不可理解的異類化為知識對象,置放在大寫的歷史的進程之中。
東方主義的霸權。被殖民者也得用這套邏輯來認識自己。所有前設為東方,企圖改正西方偏見,以本土主義的姿態,表達東方真像的企圖都註定失敗。那麼什麼樣的舉措是前設了東方的?
趕走過去的殖民者,建立新的國族,重組跨國性權力集團,但是仍然保存原有的文化資訊和學術宰制秩序,原來的結構,分工等。只是換了一個主子罷了。但是,這種國族有多大程度上會影響原有的結構?反帝反封建的現代化民族主義,真的擺脫了殖民主義嗎?
將文化本質化的處理方式,即是海德格爾所說的「本體-神學-邏各斯」的處理方式。
富國強兵,獨立后的非西方,他們反抗的那個西方是簡化了的西方,而建構的自己的歷史又是完全沒有了西方的自己,他們的這種口號機具號召力。德里達,文化書寫的本質化策略,將恐懼、焦慮都變為知識,受自己的編碼排布。
寰球資本主義和國族主義,消解、納入、置換弱勢社群的聲音。在地經驗的理論化是對經驗的解拆和再定位,理論的在地化是將理論再演繹為實踐的政治。本土、在地都不應該具有超越的地位,書寫過程的道義關係只能建立在書寫的自我如何在構作論述對象時,能夠直接面對他者的根本異性。
需注意,人們認為我們是殖民主義之後,但是這種觀念是否會鞏固線性的,以現代為中心的歷史觀,這種觀念讓我們逃避發生在當下的殖民主義,又或者是認為中國的過去完全是被殖民的。按,「分斷」、「冷戰」、「之後」這樣的詞彙並非真的是一個時間、事件概念。
葉蔭聰:<邊緣與混雜的幽靈>
巴巴,對被殖民者來說,就是質疑被殖民者自命被邊緣化了的本土性。
孔誥峰:<初探北進殖民主義——從梁鳳儀現象看香港夾縫論>
夾縫論與北進殖民之間的共謀關係。恐懼與自戀並存。
譚邁基:<沒有陌生人的世界——佐丹奴的世界地圖>
多元性,謹防自由主義或相對主義者眼中將文化差異化約的多元,承認文化史互相對抗的力量,這些力量使意義成為一個動態的過程,而社會關係在其中重組。
看似融洽相處,解決了一切問題,但其實我們根本沒有走進過他們的生活領域。而這種修辭並非向我們提供alternative的生活模式的參照,也非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交流,相反,這種修辭只是把別人的文化轉化為擴展我們大都市文化內被談及的對象。它並非引發城市人對自身日常生活的的反省。
鄭明河的「觀眾位置」。媒體與觀眾的一種共識:沒有戰爭,越南便失去存在的意義。
李小良:<「北進想像」斷想>
本質化 essentializing,總體化 totalizing,目的論 teleology 的傾向。誰在殖民誰?「北進」的理論現在不流行了,我想應該是在之前的殖民可能性中,香港敗下陣來,而現在的諸多不滿是對這種失敗的怨恨。
(後),括號的修辭意義。英國殖民地時代的最晚期、一己挾殖民現代化之勢造就北進想像去殖民他者、寰球資本主義和中國大陸的兩種「新殖民主義」夾攻;北進殖民主義跟抵抗中原論述糾纏不清,怎樣可以不共謀?後殖民狀況是迷離境界,若即若離,歷史的後殖民時代究竟又會不會來臨?香港目前那種混混沌沌的無可無不可的狀況,或者就像葛蘭西說的「舊的死亡,新的不生」的險境吧?
許寶強:<世界資本主義下的「北進想像」>
拆解中國、英國,同時也拆解香港這個概念(香港是不是一個分析單位?),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地理的疆域的問題(又或是經濟、政治實體的問題?),而北進這個詞成立不成立,也要依靠前面這個基礎。
Fernand Braudel,「物質生活」、「市場經濟」、「資本主義」。資本主義階層的反分工特性。
這三個領域內的殖民/被殖民關係。前者主要來自於資本主義領域,而被殖民者往往是來自於物質生活領域。所以國家這類的地理疆域便不再是分析單位了。
北進殖民也可能在市場經濟、物質生活領域發生。
任海:<香港與中國大陸之間的跨國資本主義>
北進中的人也包括從世界其他地區來的人,香港中旅集團就是一種由非香港人組成的香港北進資產階級集團。那麼這類人應該怎樣定位?
香港資本家的北進與中國政府官員對香港的資本主義的認識有密切關係。香港人的組成是由來自中國的五湖四海的中華民族組成的,他們沒有原住性。香港經濟的發展,是在中華民族的優良品質下創造的。香港來中國投資,也是中國發展的契機。
史書美:<「北進想像」的問題>
後殖民論述與對它的批判,即是香港論述形成的時間性。
香港論述的時空不是自我主動形成的,而是在歷史、文化、語言的各壓力下所催生的,因而要勾勒它自主的論述空間,恐怕是難上加難。
查看這些不同的立場之間所形成的一種連續(continuum)關係。
性別政治與同化他者。
北進想像的論述是否成立。北進想像論述會不會是一種為了抵消九七焦慮而建構出來的集體幻想?討論區域性的文化霸權時,我們也許應該實質上的衡量最終的政治霸權隸屬於何者,而在文化權利和政治權利較量的時候,又是誰終究擁有最後的霸權。PS,那麼許寶強他們在上面談的政治經濟學的北上,是否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案:我並不認為北進殖民這種殖民意識是軟性的、女性化的。
郭少棠:<無邊的論述:從文化中國到後殖民地反思>
邊緣與無邊(去邊緣)。
夾縫性,具體化表露出來的是混雜性和邊緣性。
葉蔭聰:<一種「不合時宜」的批判——批評與回應>
要擺脫國族主義或封閉的本土主義,非要放棄把文化定性的書寫不可,無論那種文化史多麼「歷史悠久」的傳統,亦只不過是在權力關係中再創造、再解釋出來。


 文化想像與意識形態 - 當代香港文化政治論評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