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签饼纪事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7513311861
作者:[美]詹妮弗·李
页数:350页

内容概要

詹妮弗·李(Jennifer 8. Lee)
中文名李竞,中国移民的女儿,生于美国,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应用数学与经济学学位,因为对中餐的痴迷大学毕业后曾在北京大学游学一年。作家、美籍亚裔作家工作坊董事、《纽约时报》大都会部资深记者。曾任职于《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写过形形色色的文章,涉及文化、环境、贫困、犯罪、政治和技术等领域,被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称为“深度解读新兴语汇的艺术家”。她还是《时尚先生》杂志“我们爱的女子”栏目的专题人物。

书籍目录

001   前言
009 华裔美国人
031 菜单的战争
045 幸运签饼之谜中谜
059 餐饮史上的惊天玩笑
079 左将军的万里长征
103 豆芽商们与我们同在一条船上
111 为什么炒面是上帝选民的选择
133 金色冒险号:餐馆工人的偷渡路
167 中餐外卖
173 世界上保存最久的幸运签饼
183 中餐外卖郎失踪之谜
199 酱油贸易之争
215 美国外州
247 全世界最好的中餐馆
291 美国炒菜
303 过占煎饼
311 开源中餐馆
319 孔子究竟说了些什么
339 致谢
343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中餐是全球最受欢迎的烹饪,在美国,中餐馆的数量甚至比麦当劳、汉堡王和温蒂汉堡加在一起还要多。为了了解中餐,《纽约时报》记者詹妮弗跑遍了美国42个州,跨越全球6大洲,23个国家。她追踪调查繁忙的地下移民网络,为能在美国出卖苦力,他们不惜冒生命危险偷渡出境;她采访形形色色的餐馆改革者,挖掘他们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她寻访左宗棠将军的出生地,只因为一种与他同名的美味鸡肉;她回顾臭名昭著的洁食鸭丑闻,打开了一扇窥探犹太人与中餐特殊关系的窗户……

我一直不太理解风靡美国的谱系学热潮,因为我十分清楚我家移民美国的确切时间。但这次旅程已然成为我自己的宗谱探究之旅,即调查中国移民如何像中餐一样扎根于世界各地。
—— 詹妮弗·李, 《美国炒菜》


 幸运签饼纪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2014年以来看过的最喜欢的一本。庆幸在Pageone发掘了这本书,如果是再晚5分钟估计都见不到了。如果觉得这是一本关于美食或者在美国的中餐馆的书,那就错了。从这本书中,不仅了解了中餐竟然是世界的,还惊讶于原来中餐竟然是各国人的思乡解药。除此,还了解中国移民(尤其是非法移民)在美国的各种艰辛,但更多给了我感动的鼓励:只要你愿意并且努力,永远有出路。讲到非法移民,书中也有详细的篇章。书中很多的文化点也让我深刻,比如犹太人的洁食法规,为什么左宗棠鸡和杂碎在美国是中餐的代表而国内却从来不知,幸运签饼因为中餐馆受追捧于全美而它的发明者其实是日本人。总之,作者的独特叙事风格,以高级知识分子第二代移民身份的视角描述的这段烹饪、社会和文化历史的奇妙旅程让我有很多短暂的灵感。而作者自己却把这段历时三年旅程称为“一次寻找自我的个人之旅”。一直以来,我还特喜欢看美国人郑重其事的“致谢”部分,它让我感到每个人的成功究竟是因为爱。
  •       詹妮弗·李的书是一道吃完还想再吃的点心,充满不为人知的事实、趣味、离奇和苦难。我用两个晚上如饥似渴地看完了这本书,建议你们也这样做。——玛丽·罗奇,《活见鬼》作者    一段关于烹饪、社会和文化历史的奇妙旅程,充满惊喜、令人愉悦。它带我们追溯了一种常见的中式餐点背后的历史,并透过美国文化中的各种传闻和花絮,窥看背后那些重大的社会和文化话题,包括身份认同、移民和营养学问题。   ——《出版人周刊》    詹妮弗把很多故事巧妙地融为一体,指引我们了解现代全球移民,认识中餐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在调查中展现了她对经济现象的探索热情,对事实真相的急切渴求,最重要的是对那些烹饪、筹备和递送食物者的共鸣。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报告文学,一部沉静而流动的移民回忆录。            ——萨莎·伊森伯格,《寿司经济》的作者    詹妮弗发现了那些迷人的历史细节和联系如何塑造了美国的中餐馆,并成为一种普遍化的“美式生活方式”……本书推荐给那些喜欢沉浸在历史细节中的、深思熟虑的读者,包括《世界是平的》和《苹果橘子经济学》的读者——它可以帮助大家理解我们当下身处的全球化文化。   ——《校园图书馆》
  •     2005年3月30日,在美国劲球彩票总部进行的一次抽奖活动中,二等奖的中奖人数高达110人,大大高于组织者的预计(3.7个),谁也没想到离奇的中奖人数能与美国人司空见惯的幸运签饼扯上关系。华裔女记者李竞(詹妮弗·李)奉报社之命揭开幸运签饼之谜,她自己都想不到会踏了一条中餐世界历险之旅。在三年时间里,她跨越6大洲、23个国家以及美国42个州,尝遍了世间的美食,并且写了一本书《幸运签饼纪事》,她的书出版后,在美国掀起了新的中国饮食文化热潮,她自己也成了大忙人,仿佛成了中餐的代言人。对于任何一个没有国外生活经历的中国人,李竞眼中的中餐世界仿佛说的仿佛说的是另外一个世界,一切只因为她所说的中餐是“美式中餐”,本书冠名曰《幸运签饼纪事》,不能说不是本书策划的一个失策,因为,我想,对于大多数中国的食客,所谓“幸运签饼”听都没有听说过,还好,本书的策划划意识到了自己的失策,在封面上又添加上了《中餐世界历险记》、《舌尖上的中餐世界》等字样。如果中国大陆的食客对“幸运签饼”还有些陌生,这样说你就容易理解了:如果你把你每次酒中饭饱之后收到的发票当成你收到了“幸运签”,把你刮出的“谢谢您”当成“幸运签语”,你的发票不是侍应生赤裸裸地送给你,而是夹塞在你的饭后甜点中,那么,这个小小的饭后甜点差不多就是李竞所称的“幸运签饼”了。你可能觉得这个小小的伎俩根本不值一提,但你想象不到,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幸运签饼”会在美式中餐馆里大行其道,成了那些中餐馆吸引食客的重要手段,我们只能说,老外心灵太脆弱,太需要祝福与安慰。你也不会想到,这个小小的“幸运签饼”虽然在中餐馆里为华人赚足了钱,但其实发明者却是日本人,只因为二战,美国本土日本人被“集中”了起来,才给了华人可乘之机,它才会在中餐馆里发扬光大。据李竞统计,在美国,中餐馆的数量大约有四万家,比麦当劳、汉堡王和肯塔基三大快餐的总和还多。美国人虽然有一套现代化的营销方式,但中国人从小就懂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道理,谁胜谁负还很难说呢。如果你能理解小小的“幸运签饼”对美国人的吸引力,就能理解“食杂”、“左宗堂鸡”给他们的那容易满足的胃带来的满足。其实它们只是当地华人的发明创造,在中国大陆根本找不到它们的踪影。这两款风靡全美的中餐按组成它们的食料,如果在中国大陆,实在算不上什么高档,最多只能算是大排档的水平,但却因为“价廉物美”,又适当进行了“本土化”,着实让老美们觉得好吃得不行,不知他们如果品尝了《舌尖上的中国》里的那些美味佳肴会不会后悔生错了国度。好象一种宿命,“食杂”、“左宗堂鸡”这两款中餐与到达美国的早期中国移民在品质上竟有许多相似之处:算不上高品质,但生存能力极强,一旦时机成熟,都会象细菌一样蔓延。中餐在美国的命运仿佛就是中国移民在美国命运的缩写,历经坎坷,终成正果,但那是怎样的一部血泪史啊!接李竞的说法,19世纪下半叶,到达美国西部的大规模中国移民,既是被中国本地“推”出去的,又是被那块他们梦想中的土地“拉”过去的,大规模的中国移民为美国的“西部大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的同时,也对当地美国人的就业形成了冲击,于是针对华人的暴力事件颁颁发生,并最终导致了《排华法案》的出台。走投无路的中国移民只好当起了洗衣工、开起了餐馆,到二十世纪初,据《纽约时报》报道,甚至远在美国东海岸的纽约都迎来了“中餐馆全城大爆炸”的时代,而一切皆因为华人七拼八凑出来的、被中国人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杂碎”。李兑的《幸运签饼纪事》中是这样描述当时的美国人对“杂碎”的痴迷的:“如今这道菜已经成为所有美国人的最爱。约会中的男士们为博红颜一笑,会选择去中餐馆吃杂碎,以显示自己的成熟与独到……年轻的女孩们对中餐杂碎的热情自然更高。”那些当初担心华人会抢了他们饭碗的美国人万万没有想到,这些看起来不像人类的华人,有另起炉灶的本领,而且,有一天能让他们乖乖地把口袋里的钱掏出来,心甘情愿地送给这些他们当初看不起的人。如果说,中国的第一代移民大多是被当时苦难的中国“推”出去的,那么一百年之后,新一代的中国移民则更多的是被“美国梦”“拉”过去的,虽然隔了一百年,但艰辛是一样的,甚至可以用“九死一生”来形容。在《金色冒险号:餐馆工人的偷渡路》一节里记录了20世纪90年代一个非法偷渡者——一个福建少年历经两年的漂泊经历,与他的经历相比,“少年PI的奇幻漂流”根本不算什么,而这一切,不过是为了“过上好日子”。中国人包括中国移民的生命是如此地坚韧,他们一手创造的“中餐帝国”就不可能不是强悍的,李兑为此感叹道:“有时候美国中餐看上去就像一个巨大无比的、血气膨胀的巨人,是供生物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研究的一片最肥沃的土地,一个活生生的标本:一个自我调整的自发式的网络。殖民地法则,黏菌法南昌和互联网成长法则都适用于中餐馆,无数自足的个体总能集合成某种集体的智慧。”===发表于2013年11月19日《法治周末》http://www.legalweekly.cn/index.php/Index/article/id/3962

精彩短评 (总计31条)

  •     虽然内容不是一直切题,但还是喜欢小角度的书
  •     透着一股自以为是的傲娇感
  •     香蕉:黄皮肤,白人的精神思想 1965年,美国《移民改革法》受益一大批技术移民
  •     很有趣的考察!值得一读~
  •     美国二代移民的美式中餐史。西西弗阅读
  •     文化的共享与推广,真是一段彼此妥协的旅程。
  •     客观来讲选的这个切入点不是很容易贯穿全书的。当作生活素材积累可以看看的。
  •     资深吃货走访全球中餐馆,其实是很好看的中餐文化观察,以及移民史。
  •     最爱在超市买的美式杂碎是中国人在美国开餐馆挣扎生存的妥协物。在美国才知道被美国人奉为中国神物的fortune cookies,并从此爱上,却是日本产物。想起在迪斯尼里用到在美剧里看惯了的中餐外卖盒的兴奋心情。作者的笔法让我想到MATT教我们的英语新闻写作课,那些结构和那种新闻幽默带给我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提醒我那些我见过的风景,提醒我那些我是一个国际新闻系学生的年华……也许与食物无关,却从书里读到了珍惜当下的感受,因为你以为的理所当然,都是很多前人甚至是你自己曾经拼死拼活和这个世界掐架掐出来的世界给他们的安慰奖,“nice try bro,nice try."
  •     仔细读完觉得是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就是如果能翻译地更好一点就好啦~
  •     ABC的中餐感悟,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虽然作者一再强调生于长于美国大陆的中餐馆已经彻底脱离“中餐”的范畴,我还是觉得有失偏颇,勤劳勇敢的第一代移民以及他们的后裔为美国做出的贡献不仅仅是文化上的融合和奉献,更多的是带给美国乃至全世界人民一次奇妙的味蕾冒险,那就是改良或非改良的中餐。时至今日,当年救活了一批批偷渡客的中餐馆职位让ABC孩子又爱又恨,那即是自己父母亲的职业,也是自己最不会选择的职业。人不能忘本,可是我们总要都掉身上的灰尘,然后继续走下去,走出一条条新鲜的路
  •     作者很专业,但不是我要找的书。适合中餐馆业主。
  •     卖煎饼送彩票
  •     中餐最值得称道的一点,在我看来是“就地取材”,简直就是贯彻到底的实用主义胜利法,可以一窥遍及全球的华人生存力。有个观点特别有意思,印度人不认为印度菜才能代表家乡的味道,在世界各地的厨房里就能烹饪出一锅咖喱,却尝不到印度中餐的特别。
  •     结构不错,内容也挺有意思,错别字太多
  •     说实话,有点失望……感觉这个题材这个资金这个时间这个精力,应该写出更好的作品。逻辑混乱,人称混乱,故事也不吸引人,感觉有点浪费题材,挺可惜的= =也不知道是作者的问题还是翻译的问题。作者本人的演讲更好看些。
  •     作者真的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不是那种无厘头的“老作”,说的是美式中餐的历史不是中式中餐。
  •     刚开始拿到书还在为不是想象中的手绘风,彩图而耿耿于怀,可仅仅是文字就越看越有趣,也深深觉得美食文化的艺术,不单单是在讲美食,也探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传播融合。
  •     美国之外的人能够想象美国的中餐馆的数量是麦当劳门的两倍多么?能想象中餐在美国是美国犹太人族群的“民族食物”么?这是非常有趣的一本书,作者是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华裔移民后代、专业的媒体记者。她从美国的多元移民文化、文化全球化的视角出发,带给我们对于“中餐”的全新观察和理解。
  •     2014最爱的阅读之一,解决一个英语专业出身未去过美国姑娘,心中多年的一些myths.
  •     TED上看过她的演讲,演讲和书都很有趣,她做的美食研究很有意思~~
  •     翻译和校对打酱油去了咩?没有鱼翅与花椒好看
  •     不如想象中好看
  •     去长沙找左宗棠鸡那章笑死.
  •     amazon,没太大意思。
  •     寻访性非虚构作品,从地下移民到餐馆秘辛,美国人所熟知的中餐(幸运签饼、杂碎、左宗棠鸡)其实都已经过翻天覆地的改造
  •     蛮有趣的
  •     内容不是特别严谨,但是非常独特。
  •     作者态度非常严谨,这本书实际上写的不是中餐,而是一种影响了各国各民族人们的生活方式。
  •     初读的时候不太适应这个语言风格,归咎于译者= = 读完整本书,觉得真是值得再读几遍
  •     从一次彩票集体中奖开始的中餐探寻之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