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数得清恒河的沙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4-4
ISBN:9787542645401
作者:徐志摩著,蔡登山编
页数:323页

内容概要

徐志摩     现代诗人、散文家。1897年生于海宁县硖石镇。早年留学美国和英国,深受唯美主义和 浪漫主义的影响。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不幸身亡。
徐志摩的诗飘逸华美,《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等作品堪称现代诗的经典。他的散文成就也不亚于诗歌,留下《我所知道的康桥 》等传世名篇。
徐志摩的一生更是一部爱的传奇,他与张幼仪、林徽因、凌叔华、陆小曼四位女性有着说不尽的情缘。
蔡登山(编者) 1954年生于台湾台南,毕业于淡江大学中文系。曾任职于“年代”及“春晖”电影公司。三十年来沉迷于电影及现代文学,对民国文史尤有研究。1993年筹拍《作家身影》大型纪录片,获1999年“金钟奖”。2002年起制作《大师身影》系列纪录片。著有《民国的身影》《人间四月天》《传奇未完——张爱玲》等作品。

书籍目录

谁数得清恒河的沙
目录
001 不仅仅是风花雪月/黄子夏
此去风轻云淡
003 致张幼仪的信
006 附录 笑解烦恼结——送幼仪
今生为你守候
011 致林徽因的信
014 附录 致胡适的信/林徽因
017 附录 悼志摩/林徽因
028  关于徐志摩、林徽因情书与日记的说明/蔡登山
红尘幸逢知己
035 致凌叔华的信
053 附录 谈徐志摩遗文——致陈从周的信/凌叔华
直教生死相许
061 致陆小曼的信(一)
101 附录 小曼日记
143 附录 爱眉小札
191 致陆小曼的信(二)
223 附录 眉轩琐语
237 致陆小曼的信(三)
321 附录 《志摩日记》序/陆小曼

作者简介

本书汇集了徐志摩致陆小曼、张幼仪、林徽因、凌淑华四位才女的情书,是截至目前最齐全的徐志摩情书集。编者蔡登山是台湾著名电影人、民国文史专家,在对徐志摩情书的收集、考证工作的基础上,做了必要的导读和注解。读者既能欣赏徐志摩情书的文字之美,更能真切地读懂一个多才、多情的徐志摩。


 谁数得清恒河的沙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编者在阅读徐志摩文字的时候,觉得我们通常把他片面化和概念化了。徐志摩在“文革”时期被作为毒草被打入冷宫,不仅赵家璧和陆小曼编选的徐志摩全集无法出版,甚至卞之琳编的徐志摩诗选也半途夭折。赵家璧说,其实早在1935年,他就协助陆小曼编好十卷本的《志摩全集》。后来由于时局变迁,一直未能出版。小曼在悼志摩的挽联中曾说“遗文编就答君心”,她却最终带着这个遗憾而告别人世。临终前她将清样交给徐志摩的表妹夫陈从周保存。“文革”前,陈从周把它交给北京国立图书馆,幸免于难。1983年,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把旧编合成五卷出版。经过近五十年的岁月,《徐志摩全集》才终于较完整地与世人见面(之后又出版了四卷《徐志摩全集补编》。徐志摩被大众所了解,应该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但是很不幸的,这是一个商业时代,大量的图书和影视作品,纷纷炒作他的风流情史,便成了一个形象定格,陈子善先生曾批评过这个问题:近年来,徐志摩成为出版界和影视界消费的对象。他们出于牟利的目的,竞相炒作徐志摩的感情生活,徐志摩逐渐被涂抹成“情种”和“风流才子”的公共形象被定格。除了几首耳熟能详的新诗以及几段情史,不少读者已不太关注诗人徐志摩在思想和诗艺上的可贵追求。徐志摩沪江大学时期史料的出土,也将大有助于全面完整地展示徐志摩精彩而短暂的一生,纠正其被扭曲的公共形象。(陈子善:《徐志摩与沪江大学》,http://www.time-weekly.com/story/2013-05-23/129816.html)关于徐志摩,有几点值得提出来探讨:(一)徐志摩最为人所知的是他的情史,尤其是和林徽因与陆小曼。爱情在徐志摩的人生中有着重要地位,但并非他人生的全部。关于这一点,徐志摩、胡适、温源宁,都有着很透彻的分析,他对于理想爱人的追求,应该说是他“爱、自由与美”人生理想的投射;他所迷恋的对象,从林徽因、凌叔华到曼殊菲尔,都有这个特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徐志摩的一生是一曲浪漫主义者的悲歌。所以梁实秋说,徐志摩不是纨绔子弟。(二)徐志摩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不容忽视的存在。他的诗文自成一格,不能简单地归因于他是较早写白话诗文的名流的原因。在这方面,胡适是典型的“但开风气不为事”,胡的白话诗只能说很有意思,却不能当诗歌来读。另外,很多评论家认为志摩的学生陈梦家,想学徐志摩也是学不来的。一方面,徐志摩有着很深的古文修养,他对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都很喜爱。另一方面,他又深受欧美浪漫主义的影响,他的英文造诣也很深,担任多所大学的英国文学教授。他把他的人生和情感投入其中,所以他的诗文才能唯美而又动人。另外,除了诗文创作,他还有大量译作,也都很有价值。(三)大家耳熟能详的,是徐志摩《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偶然》那些诗歌名篇,但正如林徽因说的,徐志摩不仅仅是一个抒情诗人。徐志摩的兴趣广泛,文学和诗歌只是他人生的一部分。他最初学的是政治经济学,他交往的朋友圈也都是时代俊杰,有梁启超、蔡元培、林长民、胡适、温源宁、张彭春、李济之等时代风云人物,也有狄更生、泰戈尔、哈代、罗杰弗莱等国际文化名人。另外,“新月”也不是一个单纯的诗人团体,可以算作一个社会改良主义者组成的松散文人团体。在徐志摩的《海滩上种花》《想飞》等散文中,就很能看出这种倾向。因而给徐志摩贴上“浪漫”、“风流”、“才子”等标签,只能和事实想去甚远,这和喜欢、不喜欢都没有关系。徐志摩的人生,是“五四”时代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在《再别康桥》之外很有更多去读的东西。这部情书集并不是单纯去挖掘他的情史,而是从这些最真实、最具才情的文字中,我们可以读懂不为我们所知的另一个徐志摩。另外,编者对所涉人物和时代背景加了大量的注释,这本书也可以看做徐志摩的人生素描,和民国文坛花絮的集锦。另外,在本书的姊妹篇《假如我是一朵雪花:徐志摩情诗集》(莫渝编选,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即将出版)中附录了徐志摩年表,读者可以参考。为避免重复,本书未收录。
  •     有人说徐志摩多情,有人说徐志摩滥情。其实这些都是对徐志摩和那个时代不了解的人的的乱评。民国时期,是中华大地上思想疯狂撞击打的时候,民主和自由是两大旗帜,人人争取民主,人人争取自由,爱情是那个年代自由的延伸和承载。——当时的情况下,婚姻由父母决定,多数人享受不到爱情的甜蜜,而仅仅处于责任维持婚姻关系。或者因为父母的权威维护婚姻关系。徐志摩为了追求爱情的自由而不顾所有人的反对,毅然和陆小曼结婚,那个时代,爱情是一种信仰,众多的人为信仰而选择了爱情,徐志摩也是其中一个。《谁数得清恒河的沙》是民国时代人们追求爱情的真实写照,也是徐志摩纯粹的爱的记录。有很多欣喜的事,也有很多忧伤的事,读一读,才知道纯粹的爱,获得起来真的不容易。
  •     爱是痴,恨也是傻;谁点得清恒河的沙?——徐志摩《活该》徐志摩的一生是一部爱的传奇,他为爱而燃烧,也为情所累。正如胡适所说:“爱是他的宗教,他的上帝。”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四位女性,和他有说不尽的情缘:他与张幼仪是旧式婚姻,到后来“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成为他人生最大的争议;他与林徽因相见恨晚,但他只是那“人间的四月天”,化作徽因永恒的思念;他与凌淑华若即若离,最终和这位“中国的曼殊斐尔”成了“手足之亲”的知己;他与陆小曼爱得轰轰烈烈,直到悲剧降临,他的“龙儿”成为他最后的归宿。(一)在徐志摩的情感经历中,最让人感慨的便是张幼仪。本书收录的致张幼仪的三封书简和一组诗,严格说来不算是情书,甚至可以说是“绝情书”,但那种用情至深,也正是读懂志摩与幼仪的独特情感所不可缺少的。张幼仪出身江苏宝山的大户人家,二哥张君劢、四哥张公权都是近代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徐志摩是海宁硖石首富徐家的长子,才华横溢,眼界不凡,在乡里有“神童”之称。这桩“天作之合”的旧式婚姻也为日后埋下了悲剧。1922 年,徐志摩与林徽因坠入爱河后,向张幼仪提出自由离婚。此时张幼仪已有身孕,生下次子之后,与徐志摩在柏林离婚。这段婚姻让徐志摩背负“绝情”和“不负责任”的骂名,但胡适的一番话却又让人唏嘘不已:民国十一年三月,他正式向他的夫人提议离婚……他觉得那没有爱又没有自由的家庭是可以摧毁他们的人格的……要从自由求得他们的真生命,真幸福,真恋爱。后来他回国了,婚是离了,而家庭和社会都不能谅解他。最奇怪的是他和他已离婚的夫人通信更勤,感情更好。社会上的人更不明白了。——胡适《追悼志摩》面对命运的打击,张幼仪从未屈服,努力将长子徐积锴培养成才(次子不幸夭折),直到晚年才再婚。她自强自立,还展现了出色的商业才能。即便在她与徐志摩离婚之后,徐父对她也始终以儿媳和养女相待,在志摩书信、日记中更是处处留着她的痕迹。幼仪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宝贵品质,梁实秋曾如此评价:(幼仪)朴实而干练,给人极好的印象……凡是认识她的人没有不敬重她的……她没说过怨怼的话,她沉默地坚强地度过她的岁月,她尽了她的责任……然后她在自己的晚年寻得一个归宿。——梁实秋《谈徐志摩》(二)1923 年,在徐志摩和张幼仪离婚之后,梁启超曾写了一封长信,劝他不要沉迷于“梦想的神圣境界”——如果情感接连受挫,要么郁郁而死,死而无名;要么颓废堕落,不能自拔。但志摩无法认同老师的观点,回信说道:“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这个理想的灵魂伴侣,在当时自然指的是林徽因。但徐志摩未能和林徽因走到一起,林长民的反对是一个重要原因。这段恋情搁浅之后,徐志摩与才女凌叔华秋波频传。徐志摩与凌叔华结缘于1924 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当时凌叔华作为燕京大学学生代表,同时认识了徐志摩和她后来的夫君陈西滢。据说徐父对凌叔华非常满意,泰戈尔也曾对徐志摩说凌叔华比林徽因“有过之而无不及”,刘绍唐在《不容青史尽成灰》中更是说:“仅有凌叔华最有资格做徐的妻子,徐家媳妇。”徐志摩和凌叔华最终却从恋人变成知己,并与陆小曼结合。按蒋复璁的说法,徐志摩与凌叔华、陆小曼同时交往,后来王受庆很偶然地看到了陆小曼写给徐志摩的情书,要求离婚,徐志摩不得已才和陆小曼结婚。这种说法恐不足信。一则小曼的才艺和灵性对志摩是一种致命的诱惑;二是从1925 年3 月前后“东窗事发”到1926 年10 月3 日结婚,徐志摩有太多时间来抉择,不至于仓促之间“不得已”。另外,从书信和日记也可以看出,是志摩一往情深,不断采取主动攻势。和陆小曼的婚姻,不仅舆论一片哗然,徐父更是极力反对,最后才勉强同意,但需“约法三章”作为前提,其一就是由胡适作介绍人,由梁启超证婚。1926 年10 月3 日,在志摩与小曼的婚礼上,梁启超的证婚词惊世骇俗,满座震惊: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陆小曼!你要认真做人,你要尽妇道之职。你今后不可以妨害徐志摩的事业……愿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在1926 年10 月4 日的家书中,梁启超还专门谈到这件事,称这段婚姻“实在是不道德之极”,并替徐志摩担心:我昨天做了一件极不愿意做之事,去替徐志摩证婚。他的新妇是王受庆夫人(王受庆是徐志摩的朋友,陆小曼的丈夫),与志摩恋爱上,才和王受庆离婚,实在是不道德之极。我屡次告诫志摩而无效……徐志摩这个人其实聪明,我爱他不过,此次看着他陷于灭顶,还想救他出来,我也有一番苦心……觉得这个人太可惜了,或者竟弄到自杀。我又看着他找这样一个人做伴侣,怕他将来苦痛更无限,所以想对于那个人当头一棒,盼望他(她)能有觉悟,免得将来把志摩累死……志摩和小曼一开始便背负着沉重的压力,也就可想而知。就日后看来,梁启超的担忧并非多余。还有一点需要提及,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婚事此时已基本确立。对于徐志摩与自己准儿媳的昔日恋情,梁启超不会不知,但他并非因此而存心奚落,而是希望能挽救志摩。另外,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以及金岳霖)之间的关系,也并不像今天某些影视作品所描写的那样“狗血”——徐志摩、金岳霖的确心存仰慕,但他们是坦荡的,对梁思成和林徽因始终保持尊重。(三)与张幼仪的离婚和与陆小曼的再婚,成为徐志摩人生中最受争议的两件事。志摩去世后,胡适总结他的人生是“一个单纯的理想主义者的失败”: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深信这种三位一体的人生是可以追求的……我们若从这个观点来观察志摩一生,他这十年中的一切行为就全可以了解了。——胡适《追悼志摩》又比如梁实秋,他对于张幼仪深感惋惜;但另一方面,他对于徐志摩却又不乏理解和同情。他认为胡适所说的“单纯信仰”大致没错,但更明确地说志摩是“一个彻底的浪漫主义者”。和雪莱、拜伦一样,志摩追求的是一种“永远处于可望而不可即”的“浪漫的爱”,“一种极圣洁极高贵极虚无缥缈的东西”。一旦接触实际,真个的与这样一个心爱的美貌女子自由的结合,幻想立刻破灭。原来的爱变成了恨,原来的自由变成了束缚,于是从头来再开始追求心中的“爱,自由与美”。这样周而复始的两次三番的演下去,以至于死。——梁实秋《谈徐志摩》这种“自由”与“束缚”,便真真切切地在志摩与小曼之间展开,他们爱得死去活来,犹如飞蛾扑火。在志摩婚后的书信和日记中,我们不难读到这种“快乐并痛着”的纠结。特别是1931 年2 月,徐志摩在胡适的接洽下,只身来到北京,在北大和女大教课。作为挚友的梁实秋曾如此写道:浪漫的梦经不起现实的打击。志摩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并且不是一个没有胆量认错的人,所以他很快地承认了他的失败……志摩临死前几年的生活确是濒临糜烂的边缘,所以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上海跑到北平,谁又想得到希望“一个真的复活的机会”的人,竟根本丧掉了生命,永远得不到机会呢?——梁实秋《谈徐志摩》这一时期写给小曼的书信,除了依旧满怀深情和思念之外,却又集中表现为几个主题:(一)感慨钱不够花,于是成天想着怎么兼课多赚钱,并劝小曼节俭;(二)无法忍受两地分居之苦,同时对上海纸醉金迷的洋场生活不满,屡劝小曼到北京;(三)苦口婆心地劝小曼注意身体,振作精神,戒除毒瘾;(四)慨叹光阴飞逝,“希望自励励人,重新再打出一条光明路来”。志摩在北京虽然劳苦奔波,却很享受那种“谈笑有鸿儒”的精神生活。而小曼似乎习惯了上海滩的浮华奢靡,始终不肯北上,夫妻之间出现了严重的隔阂。用今天的话来说,志摩算得上“富二代”,自幼锦衣玉食,无需为稻粱谋,此时却爱得如此辛苦而又无怨无悔,又让人感慨莫名——正如他给小曼的诗里曾写的“除非是天翻,但我不能想象那一天!”(四)志摩身亡后,小曼备受责难,甚至不让她参加追悼会。然而,如果将一切都归罪于小曼,恐怕也不公平。守寡之年,曼不过二十九岁。这位名满京沪的一代名媛,她那怒放的青春,她和他的爱情,顷刻间化作云烟。在《爱眉小札·序》中,小曼诉说着内心的珍爱和无助。陆小曼和王赓(王受庆)的婚姻堪称“才子佳人”,但她内心的痛苦无人理解,偏偏这时候遇上了志摩,“叫他那双放射神辉的眼睛照彻了我的内心的肺腑”。结婚之后,小曼和志摩“度了几个月神仙般的生活”。随后几年过得并不顺心,他们还没来得及“在北平重新造起一座乐园时”,志摩就出了意外。如今“一切都完了”。那个曾经爱我如生命的“怨偶”,永世不能再见了。和自己相伴的,只有日记里那些温存的文字。”小曼的苦痛再也写不出,悲哀更向谁人诉说?虽然手里一样拿着一支笔,它却再也写不出我回肠里是怎样的惨痛,心坎里是怎样的裂……反正我现在所受的,只有我自己知道就是了。小曼从此深居简出,身体每况愈下。为什么我这一生是应该受这样的处罚的?不死还等什么?但她还有最后一件事要做,就是和赵家璧编撰《徐志摩全集》(即香港商务1983 版《徐志摩全集》的初稿 ),以偿“遗文编就答君心”之宿愿,可惜她没有等到面世的那一天。1965 年,陆小曼默默离世。人们记住的,只是她的风花雪月,只当她是一朵恶之花。却似乎忘了,二十九岁之后的日子,她一个人担当所有的孤寂与伤痛。她无儿无女,在病痛与孤苦中走完了三十四载残生,临终唯一的遗愿就是“将来能埋骨在志摩的坟穴里”,而这也成为奢望。我们不禁要感慨,如果志摩和小曼一起活到终老,又会续写什么样的情爱传奇?(五)1931 年11 月19 日,志摩这位“一代诗魂”、“中国的雪莱”,永远飞向了理想之国。林徽因说:“我们失掉的不止是一个朋友,一个诗人,我们丢掉的是个极难得可爱的人格。”志摩并不是沉溺于个人欲望,也不是只会写抒情诗:他有着浓厚的剑桥情节,血液里流淌着英国浪漫主义气质,信奉“爱、自由与美”的人生价值,“All or Nothing”是他的座右铭;他曾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优等生,一年半便取得了硕士学位;他对于数学、经济学、天文、音乐、戏剧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文学与诗歌不过是他人生理想的寄望;他为了“诗意的信仰”,连雨伞也不要,一个人痴痴地站在暴雨里等待彩虹;他没有丝毫的虚伪做作,对谁都宽容同情,他的天真和热情像春日的阳光,感染着周围每一个人。林徽因曾这样描述她心中的志摩:志摩的最动人的特点,是他那不可信的纯净的天真,对他的理想的愚诚……比我们热诚,比我们天真,比我们对万物都更有信仰,对神,对人,对灵,对自然,对艺术!——林徽因《悼志摩》志摩离开我们已经八十余载,但他那涌动的才华、奔腾的情感,他那“诗意的信仰”、“理想的愚诚”,他的“孩子气”和“同情心”,在他的这些书简中都有着很真切、很率性的流露,如此我们才能读懂一个真正的志摩——这正是我们今天阅读志摩情书所不能忽略的。(《谁数得清恒河的沙:徐志摩情书集》, 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4月出版。)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陆小曼的文笔真好 有词的意境
  •     徐志摩的文字,没有任何意义,美也谈不上
  •     甜!
  •     徐志摩太腻歪了……
  •     那是一种可见又不可见的光,笼罩在他身上。再多的批判和指责都掩盖不了那样的光芒。
  •     其实上我不是很喜欢徐志摩
  •     初中时偶读《再别康桥》,最喜欢的一句是“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书确实不错,整理了很多书信和诗,但是看过之后竟对徐志摩路转黑了。 = = ,大概是讨厌他的风流情史,以及他当时在风口浪尖抛下陆小曼去欧洲探访泰戈尔罢。总觉得这种男人在现代会被喷成人渣。分享个段子,如果要表达想和一个女人上床,流氓会说:我想和你一起睡觉。而徐志摩会说:我想和你一起起床。
  •     不怎么样,又理了一遍任务关系
  •     这是一本整理的书 看过之后觉得 整理的内容 格式 排版 还挺好的 评分针对排版 剩下的一颗给内容吧 看过一半的时候 我真的是看不下去了 对徐志摩路转黑 受不了他的那股劲
  •     编辑赠书,随手翻过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