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中产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7506064378
作者:方莹
页数:32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朱明月和员工小李到达2号航站楼时,时针刚刚指向9:30。他一看时间还早,带着小李找了一家快餐厅'点了两份冷饮慢慢等。 飞机晚点了,延迟半小时。中国的航班,延时正常得很。这点跟北京的交通很类似,堵是正常,不堵是不正常。 远远看着身穿白色棉麻休闲服的老板邓远军,从手插在裤兜里,不紧不快地向接机口走来。走在他旁边拎着行李的是一个中年男人,全身一身黑。这两个一白一黑的男人,走在人群中有些显眼。朱明月定睛一看,不禁大喜过望,这次跟随老板来考察的不是别人,正是他以前的顶头上司,公司的副总裁谢冬生。 自从朱明月当年坐上京津地区总经理的职务之后,谢冬生不知什么原因,被老板从营销线调去负责行政和人事,变成了后勤部门的头。这几年两人没有什么业务往来,接触得并不多,但由于以前的私交关系一直在,每逢去广州总部开会,朱明月都会主动去谢冬生办公室坐一坐,带点土特产,喝喝茶,闲聊几句。 今天,猛然看到这幅画面,朱明月脑海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老板准备让冬哥重新出山了?!紧接着心里咯噔一晌,难道公司有变故? 电光石火的一刹那,朱明月已迎上前去,连声问好。 小李也连忙接过对方的行李,然后带领大家去地下室停车场。 “小朱,感觉胖了一些,啊?!”邓远军热情地搂着下属的肩膀,随和地问道。 “唉,年纪大了,缺乏运动。老板,坐了这么长时间飞机,您看起来精神仍然很好啊。” “呵呵,小朱,你不知道,今天邓总做了一件趣事。”谢冬生没有跟老板走在一排,略往后靠了靠,离邓远军有半个脚步的路程。朱明月是一个很细心的人,等老板放下手臂,也赶紧退后半步,跟谢冬生并排,一左一右簇拥着老板,跟随他的步伐前行。 “不就是一个蚊子吗?”邓远军转了半个身,脸上挂着笑容,一副无辜的样子。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朱明月笑着问谢冬生。 “在广州登机时,我们俩走完通道,正准备上飞机,突然老板站在门口停住不动,我觉得奇怪,还以为出啥事了。哪知道老板伸出一只手,朝着飞机机身‘叭的一声死命拍下去,把我和机舱里的空姐都吓了一跳。还没等我们回过神来,他倒好,把手缩回来举到我面前,只看到手掌上沾了一只带血的蚊子,老板一脸得意地对着我说道:‘冬生,你看,我打死了一只蚊子…… 话还没说完,朱明月已经哈哈大笑起来。他从来不知道邓远军还有这样率性的一面。谁能想象身家数亿的大老板,四十岁的老男人,还有小孩子的顽心和恶作剧,说出去都没人相信。 “你都不知道,前前后后那么多人登机,全把我们俩当怪物一样看。当时我恨不得有个地洞能钻进去。” “有这么丢人吗?”邓远军声音高亢,表情轻松。

前言

我周围有一批这样的朋友,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主要靠薪金或经营收入谋生,有一技之长,具有很好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追求高品位有质量的生活,在北京有房有车有部分存款,闲暇之余喜欢玩点业余理财,一年当中总要拿出至少两个假期用于长途或出境旅游。    媒体喜欢用一个词来高度总结这群人,把他们称为“中产”。    在这几年的中国,“中产”这个词常被各种各样的群体用来讨论和研究,从而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他们眼里看到的更多的是电视里的画面:    一个绿意葱葱的小区,漂亮又宽敞的洋房门前,停着一辆锃亮的中级轿车。漂亮的女主人和优雅的男主人相拥笑看前方,可爱的孩子和小狗正在草地上嬉笑玩闹,温暖的阳光透过树梢空隙,星星点点洒在他们身上……这就是幸福!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镜子前面永远光鲜亮丽,色彩浓烈得像一幅水彩画;镜子后面往往平淡无奇,甚至是一片坑坑洼洼的沼泽地。感谢我的朋友们,让我有幸同时看到镜子前后截然不同的风景。在我眼里,它们都是故事。    因此,我把故事写进了这本书里。在我写作此书的漫长过程中,众多出版机构编辑老师和朋友都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我尤其感谢本书的出版方对我新书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同时感谢知名策划人许挺先生在我写作过程中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最后,借用朋友的一段话作为这篇自序的结尾:    我每天都在做选择题。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不知道自己现在在干什么、以后想干什么、等待自己的又是什么。没有安全感、焦虑和矛盾是我现在最深的感受。    大家都在说中产,不知道我们算不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代中产阶层。如果是的话,那我很悲观。由于环境和制度的缺失,以及财富分配的畸形,我们很有可能成为时代的牺牲品,甚至沦为贫民。    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希望我们今天的生存状态,包括我们的挣扎和无奈、欲望和选择、物质和精神,能有人真实记录下来。5~10年之后,不论我是沦为贫民还是成为富人,这段经历都将成为我人生当中永不磨灭的一份记忆。希望那个时候,我能做到无怨无悔。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国的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    ——西班牙《世界报》如是描述那些“被中产”的中国年轻人的‘‘伪幸福’’生活    她,爱GUCCI包,去乐购买有机食品,厨房用的宜家,从香港偷带奶粉,用手机APP关注北京空气质量,喜欢看BBC的福尔摩斯系列片;他,开现代图胜SUv,希望有辆宝马SuV,抽红塔山香烟,有一部佳能60D和iPad2,想在国外置业,着迷于研究英国私立学校。    ——英国《泰晤士报》副刊头版如是描述中国中产阶层的生活    一线城市高昂的房价成为中产阶层最大的烦恼。“一套房子消灭一个中产”,不仅仅是戏言。中产阶层的伪幸福生活,在低福利低保障之下,显得十分“易碎”。无论是富人群体还是中产阶层,都受困于普遍弥漫的不安全感,移民海外正在逐渐升温。    ——2012年网易新闻专题《改革的下一站》中如是描述中产焦虑现象

后记

《成交》出版后的第一年,经常有编辑和读者朋友询问我下部作品打算何时推出,我却—直鲜有时间;第二年,时不时还有编辑跟我打招呼,我因生活琐事缠身,仍然未能动笔;直到第三年,2012年3月的一天,我偶遇两位朋友,交谈之后,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焦虑,这点令我印象深刻。    第一位,女性朋友,初为人母,夫妻俩均来自外省农村,北漂一族。家庭月收入25000元,有车有房贷,养四位老人。收入刚够日常开销,没剩余。老公是事业单位,工作稳定但收入有限。她属于职场精英人士,随着年龄增长,又经历生育,已到工作瓶颈期,升职无望,新人又虎视眈眈。每每考虑到将来收入来源、孩子教育、老人医疗等问题,就备感压力,寝食难安。    第二位,男性朋友,多年自主创业,小有积蓄,较早步人中产家庭。可惜好景不长,前年与朋友合伙开厂,运行近两年,市场开拓层层受阻,赋税沉重,已到入不敷出的地步。公司匕下人心浮动,流动厉害,造成恶性循环。朋友前期投入较大,半途而废意味着一败涂地,唯有咬牙坚持,每月亏损近五万。眼见着坐吃山空,老婆又是全职太太,医保全无,儿子在北京读贵族小学,压力之大令他曾经两天两夜无法入眠。感叹自己如溺水之人,在湖面上扑腾挣扎,求救无望。    一周之后,我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中产阶层的生存现状调查报告,才发现我的这两位朋友只是这个阶层的一个缩影。不禁感到疑惑,这群人在普通老百姓眼里,应该过着惬意而又舒适的生活,为什么他们自己却感到焦虑不安,对未来茫然无措,甚至缺乏安全感?    于是,我终于有了提笔的冲动。中产阶层无疑是我这本书的核心主题。几个朋友得知我要写一本关于中产阶层生存现状的书,表示非常有共鸣,热情地为我提供了很多生活素材,甚至帮我寻找最合适的采访对象。其中有一位朋友问我写这部作品的初衷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只想在作品中为中产阶层呐喊,做他们生存现状的旁观者和记录者。”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不希望这本书仅是为你讲述了一个能够引起你内心共鸣的精彩故事而已。我希望,10年之后,它虽然已旧得成了_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被人们挂在墙上探讨时,褪去的是浮华,留下的是岁月。    《焦虑的中产》是一本社会问题小说,延续了((成交》的风格,采用了大量的纪实手法,揭秘社会生存法则。同时本书也是一部我迄今为止采访人数最多的作品,这部作品讲述的故事就是这些被采访者在北京的真实生存现状实录,书中发生的每一件事也许就发生在你我身边,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和社会的反思。    从冲动之下动笔到敲下最后一个字完稿,整个过程得到了很多朋友的鼎力支持,在此一一深表谢意。    感谢尚冉女士提供心理咨询及催眠治疗的素材。    感谢王京先生提供天使投资人的素材。    感谢朱用机先生提供建材行政进口瓷砖等相关素材。    感谢张益铭先生提供自主创业及企业管理的素材。    感谢晋朝人先生提供房地产投资的素材。    感谢李琳、张琦和曲懿三位女士提供美容养生的素材。    另外,本书关于催眠治疗的案例参照了邰启扬、吴承红两位老师的《催眠术治疗手记》,同时也得到了很多热心朋友的无私帮助,在此感谢胡令婕老师、张丽女士、海菱女士、杨波先生、徐芳女士、张晓宇女士、张丁秀女士,也感谢QQ群里的众位朋友。

内容概要

方莹:作家,原名符方幼,生于七十年代,居北京,中产一枚。
其2009年出版的作品——“生存状态”三部曲之白领篇——商战职场长篇小说《成交》,多次入围当当网和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焦虑的中产》系“生存系列”小说的第二部。

书籍目录

自序
001
第一章全职太太的生活 // 003
第二章市区 V S郊区 // 006
第三章魔鬼和天使 // 012
第四章意外的烦恼 // 019
第五章天堂和地狱 // 025
第六章巧遇李木木 // 028
第七章回忆童年时代 // 032
第八章穷人缺什么 // 036
第九章创业团队 // 038
第十章女为悦己者容 // 043
第十一章离婚事件 // 049
第十二章信任危机 // 053
第十三章女人自立 // 057
第十四章老板来视察 // 062
第十五章职场陷阱 // 067
第十六章家庭危机 // 074
第十七章离婚综合征 // 081
第十八章儿童理财培训 // 087
第十九章心理咨询师 // 093
第二十章不是冤家不聚头 // 099
第二十一章孩子的出路 // 104
第二十二章艰难的抉择 // 112
第二十三章前夫的骚扰 // 115
第二十四章股海沉浮 // 119
第二十五章幼升小入学考试 // 127
第二十六章李高兴之死 // 133
第二十七章强迫综合征 // 139
第二十八章创业风险 // 148
第二十九章谁是中产 // 152
第三十章暗生情愫 // 158
第三十一章30年后拿什么养活自己 // 168
第三十二章打破僵局 // 174
第三十三章你被催眠了吗? // 178
第三十四章两种教育模式的差异 // 188
第三十五章虚惊一场 // 193
第三十六章靠自己才是女王 // 202
第三十七章渐入佳境 // 211
第三十八章创始团队出问题了 // 216
第三十九章房产投资的秘诀 // 219
第四十章双城生活的开始 // 224
第四十一章借酒试探 // 229
第四十二章兄弟成对手 // 233
第四十三章焦头烂额 // 238
第四十四章假扮花痴 // 245
第四十五章矛盾升级 // 251
第四十六章都是有缘人 // 256
第四十七章老父亲病了 // 264
第四十八章交换条件 // 269
第四十九章人重要还是钱重要 // 275
第五十章投资人和创始人的分歧 // 279
第五十一章重温旧日时光 // 284
第五十二章祸不单行 // 290
第五十三章设计求婚 // 294
第五十四章夫妻决裂 // 300
第五十五章男人的脆弱和坚强 // 306
第五十六章各奔前程 // 311
后记 // 314

编辑推荐

《长篇小说:焦虑的中产》将全面解读中国式中产的焦虑之源,并深度剖析虚妄的中产和焦虑的社会所引发的中国焦虑现象。

作者简介

本书是国内首部关注中国中产阶层生存现状的社会问题小说,为你全面解读权利缺失的中产焦虑之源,并深度剖析虚妄的中产和焦虑的社会所引发的中国焦虑现象。
作品通过北京两对普通的中产夫妻截然不同的命运:一对从中产沦为平民,一对从中产变成富人,全方位揭露中产阶层在面对当今某些制度和道德缺失、竞争压力加大、机遇和挑战并存、情感价值观冲突等大环境之下,如何面临选择、处理危机的深层次探讨和思考。
转型期社会的流动性中造就的中国中产,正在焦虑中逆水行舟,忙于挣钱与花钱,而忽略之间的过程。一套房几乎能消灭一个中产;为理财而发狂的中产,在股市、楼市中常常进退两难。也许,我们还未迎来中产阶级的完全诞生,就已经目睹这个阶层自身陷入困境。


 焦虑的中产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焦虑无处不在 ——读方莹《焦虑的中产》  有研究报告指出,到2030年,80%至85%的中国人将成为中产阶层,女性的能力越来越强。方莹的“生存系列小说”——《焦虑的中产》讲述北京两个普通中产家庭命运变迁的故事,两个大学同学朱明月和施凯,同样的北漂一族,一个是公司高管,一个是创业者;一个从中产变成穷人,一个从中产变成富人;一个逃离北京,一个提前退休,其中的酸甜苦辣令人唏嘘不已。 中产阶层的收入令我等草根阶层羡慕,而故事说明中产阶级的焦虑并非矫情。七岁小男孩朱七七,在几所小学报名的遭遇,让人痛彻心扉。《焦虑的中产》里有个桥段:一个中产家长在被一所小学驱赶时提出了一连串质问:“我们外地人怎么了,我们为北京做了多少贡献?交了多少税?整个北京城大部分都是外地人建的,你们这个小学也是外地人建的。外地人凭什么要受这种歧视?你们交的税有我多吗?这些年我交了近100万元的税,现在我的孩子,连小学的大门都进不去。”尽管义务教育免费了,国家也三令五申要让每个适龄儿童都有学上。但是,适龄儿童上学不是件容易事。相信寄居在“他人的城市”的人都会深有体会。要么把孩子送回老家做“留守儿童”,要么“花大价钱”读私立学校?在我所寄居的城市,去年由于“择校费”受到通报批评,今年市里在叫停“择校费”的同时,要求外地人借读公立学校必须主管副市长批准,而市长是想见就能见吗? “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中产要供房,“每月固定的月供支出,让你在工作中不得不保持足够的谨慎”。中产要养车,“每次在加油站,看着显示屏上跳动的钱数,我的心跳也随之加速”。中产更要抚养孩子:连续数年,多项关于城乡居民储蓄目的的调查中,子女教育费用均被排在第一位,超过养老与住房。巨大的生活成本,让生活在大都市的中等收入者切实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大不易”。重压之下,部分中产阶层的优越感、归属感、安全感齐齐消退,“压力大、强度高、焦虑多”一同抬头。 不少人的愿望和朱明月一样的简单,有一份体面而稳定的工作,有一个幸福而快乐的家庭,有一张可以让他提前退休的存款单。但是,要实现这三个愿望,比想象中要难得多。朱明月的家庭资产超过500万,却动也不能动。这就是不动产,动起来会死的很惨的东西。用马克思的一句话来解释,“所有的需求都是历史地被满足的。二三线城市的房价每平方米都过万元了,财富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并不能给中产者带来实在的安全感”。高房价在透支中等收入家庭的财富,也在透支着中国的未来。在高房价的压迫下,哪怕是中等收入人群,感觉也“比较差”。正如作者方莹在《焦虑的中产》中所言,“中产阶层有时也被戏称‘夹心阶层’,意即他们夹在社会中间,既不如上流社会人士般享有巨大财富,又不像低收入人士般能享受相对大的社会福利保障。但是他们本来不应该成为夹心层,他们充满希望地投身于大城市的经济建设,希冀成为中流砥柱,而他们却不得不为了争取自己赖以遮风避雨的一片瓦而殊死奋斗。” 中产阶层是社会的中坚,是促消费、扩内需的主体,是承载现代文化的主角,一个社会应当有60%~70%的人口属于中产阶层,这样的“橄榄型”社会才会稳定、健康。但是,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和阶层固化,以及不断上涨的物价,居高不下的税负等生活成本,像抽水机一样吸干了中等收入者的口袋,扼杀了他们积累财富的能力,并最终影响了中等收入群体的幸福感——中产阶层的焦虑,或许就是如此“炼成”的。在中国,收入差距的拉大不仅伤害着底层的人民,也开始伤害中产阶级。方莹在《焦虑的中产》中总结了中产焦虑的几大原因:他们的财富没有暴富的指望,他们的职业没有收工的暂停键,他们的阶层待遇没有确定的法律保障。  用日本学者大前研一的话说,“这是一个M形社会,处在两端的极贫和极富人群的距离越来越远,而中间层开始往下沉沦,变成一个M形。而这,更注定了当今中产们摆脱不了的宿命。”当越来越的人不断跌入中产泥潭、陷入中产焦虑的时候,就要社会及政府反思。让中产阶级真正成为社会的中坚,让更多的人或家庭成为中产阶级,政府在二次分配方面应该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发挥财税政策的收入转移作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行“结构性减税”,确保财政的公共性和满足教育、社保、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发展目标,进而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大环境,让每个人能够看到社会发展与自我发展的希望。这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却不能忽略。诚如奥修所说,“对明天的希望会驱走所有的悲伤。”
  •     因为喜欢方莹的《成交》,所以这本书作者在天涯连载时就追着看了一部分,个人认为比《成交》写得更好。现实生活当中我们遇到的各方面大部分都有写到,比如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住郊区还是住市区、高额纳税、医疗、以房养老、职业经理人、创业、移民、阶层固化等等。印象最深的是两个主人公截然不同的命运。朱明月和施凯两个大学同学,一起北漂,一起奋斗,结果一个失败了一个成功了,失败的朱明月被迫离开北京,成功的施凯实现了财务自由,但是细想想,朱明月的失败真的做错了吗?真的是能力不行吗? 我想,更多是一种无奈一种无力。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涉及到了中产的方方面面。很多素材来自于网络,比如灰姑娘的故事。只有议题,没有建议,导致结局太匆忙。
  •     不知道什么人会买?
  •     写的还行,讲在北京的生活。
  •     中产生活的一个片段,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子。但不能指望从书中找到任何答案。毕竟朱明月在北京还有2套房子。
  •     字数排版很紧凑,字体比较小,但不影响阅读,就是看着不习惯。
  •     再混一段时间就不能再混了。
  •     更多是因为有共鸣,焦虑的中产,苦逼的80后。
  •     《成交》之后,等来的方大又一本好书,很真实。职场和创业的人可以看一看,里面写了一个高管一个创业者,可是最后一个失败,一个成功,一个离开北京,一个出国,反差很大。有时候想想,我们只是想活得好一点,为什么会这么难呢?
  •     每个年轻人都会迷茫:在大城市憋屈的活着,还是回家乡生存文中已2个家庭为背景写出北漂的现实状态。小说引人深省,值得推荐。。。
  •     没有什么意义的书,只能简单的引起共鸣而已,当睡前故事吧
  •     自己距离中产还很远,但焦虑很近
  •     大学时图书馆闲来无事看的一本小说,社会类小说也值得一读。中间一段哥们聊天很受益,聊天话题是如何通过细节分辨不同种类的女人。
  •     在校女汉子看完后觉得,只有自己生活的主线理清楚了,其他才有可能顺利。否则一定什么都无法如愿。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