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
ISBN:9787802117693
作者:李惠斌,薛晓源,王治河主编
页数:233页

章节摘录

生态文明总论文明与生态文明一、文明:更进步还是更糟糕?“文明”的一个含义就是“文化”(culture)。当我们在这个意义上使用它时,成为文明化的(to be civilized)就是成为人(to be human)。各人类群体都拥有一种塑造其共同生活的文化。我们甚至可以在其他社会性动物中找到这种文化。只要行为模式不仅仅只是本能的,相反,是通过教授而代代相传的,那么我们就称其为“文化”。然而,“文明”这个词会偏爱某些文化而甚于另一些。从事狩猎和采集的人们通常不被认为是“文明化的/开化的”。确实,“文明”的基本含义同城市的崛起联系在一起。在我们发现城市的地方,我们几乎必定谈及文明。出于实际目的,我们用文明来指代城市文化。“文明”这个词主要关注城市的某些“高级”文化成果。即便在古代城市,我们也希望能发现某些有文字记载的系统。因此,伟大的建筑成就——没有它们,城市就不可能存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城市里,有劳动的专门分工、技术的伟大创新以及政治权威的复杂结构。显然,古代城市中的生活,要比狩猎和采集社会甚或种植/耕作社会(gardening ones)更接近当代人的生活。我们通常没有对这种改变的消极方面给予同样充分的重视。我们所敬仰的政治权威的复杂结构,压制并剥削着古代城市中的大多数人。一般情况下,人口中很大部分由奴隶组成。正是他们建造了金字塔、寺庙和宫殿。而那些“伟大的”文明通常都是帝国,它们通过军事征伐和系统地剥削他人而建立。尤为典型的是,在高级文明中,随着军事行动变得越来越重要,男性控制了公共生活,而妇女成为他们的财产。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中国的国民总收入在1979年至2005年的26年间,以年均9.7%的速度增长,从1978年的3645.2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183956.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2005年的1404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提高到2005年的3254.9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343.4元提高到2005年的10493元。中国人民正在享受现代化所带来的甜蜜果实:不消说早年曾被当做“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生活”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早已习以为常,而且私人汽车、花园别墅、出国旅游这些曾经谁都不敢奢望的生活对于不少人来说也已经成为现实。然而,好东西往往要付出代价。环境的破坏、生态的失衡、气候的变暖、资源的短缺等等,便是人类为现代化付出的沉重代价。中国人民在享受现代化建设甜蜜成果的同时,也正在“饱尝”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所带来的苦果。例如,我国城市的大气和水污染问题就十分严重。酸雨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七大水系近一半河段严重污染。

后记

本书所收入的文章是2007年10月在美国克莱蒙研究生大学召开的“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上的论文。会议聚集了像柯布博士、大卫·格里芬、赫尔曼·格林、查伦·斯普瑞特奈克等一批美国著名的生态理论家,也有中国一批刚刚完成厦门生态文明课题的中央编译局的学者。中共“十七大”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概念,并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和新的要求明确地提r出来。在“十七大”闭幕后的第三天,中国学者就把十七大精神带到了大西洋彼岸一个离洛杉矶市中心只有几十公里的小镇克莱蒙,与美国学者一起研讨生态文明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种种理论和现实问题。有意思的是,生态文明这个概念使与会的中美学者同时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了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这三个理论资源上面。怀特海、马克思和中国的老庄成为大家研究生态文明问题的共同关注点。美国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大家们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了在美国乃至世界建设生态文明的新亮点和新的希望,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则在美国邂逅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生态文明总论文明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宇宙论基础马克思、自然及其对中国可能的启示全球民主和生态文明生态权利与生态正义——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角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关系浅议生态社会主义理论评析生态社会主义中的“发展”:从事实到规范从清洁生产方式管窥中国的生态文明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生态文明永续农业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现阶段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生态语境中的消费理念马克思主义关于性别和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与生态女性主义的一种对话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揭示及其意义生态文明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中国和谐主义与后现代生态文明的建构迈向生态文明的实践步骤中国:生态后现代势在必行毛泽东的“梨喻”:一个关于自然与环境之未来的比喻现代性危机中的生态问题及其出路生态文明是可能的——“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国际学术会议综述后记

编辑推荐

《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精彩片断: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作者简介

《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现代、后现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对话语境。马克思主义理沦中的生态文明思想正在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美国西部的一批生态后现代主义或称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研究者试图在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的传统中寻求出路,而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则使得中美学者对于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的话题产生了共同的兴趣。

图书封面


 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现代、后现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对话语境。
  •     这本书看来看去,都看不到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有什么联系,完全是瞎编
  •     还行,看了之后稀里糊涂
  •     可以看 还不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