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
ISBN:9787508033761
作者:袁鹰 编
页数:314页

章节摘录

书摘    街道上站着许多人,一律沉默,面孔和视线朝着同一个方向,仿佛有所期待。我也朝那个方向看去,发现那是一所小学的校门。那么,这些肃立的人们是孩子们的家长了,临近放学的时刻,他们在等待自己的孩子从那个校门口出现,以便亲自领回家。    游泳池的栅栏外也站着许多人,他们透过栅栏向里面凝望。游泳池里,一群孩子正在教练的指导下学游泳。不时可以听见某个家长从栅栏外朝着自己的孩子呼叫,给予一句鼓励或者一句警告。游泳持续了一个小时,其间每个家长的视线始终执著地从众儿童中辨別着自己的孩子的身影。    我不忍心中国父母的眼神,那里面饱含着关切和担忧,但缺少信任和智慧,是一种既复杂又空洞的眼神。这样的眼神仿佛恨不能长出两把铁钳,把孩子牢牢夹住。我不禁想,中国的孩子要成长独立的人格,必须克服多么大的阻力啊。    父母的眼神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打个不太确切的比方,即使是小动物,生长在昏暗的灯光下抑或在明朗的阳光下,也会造就成截然不同的品性。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眼神是最经常笼罩他们的一种光线,他们往往是藉之感受世界的昏暗和自己生命的强弱的。看到欧美儿童身上的那一股小大人气概,每每忍俊不禁,觉得非常可爱。相比之下,中国的孩子便仿佛总也长不大,不论大小事都依赖父母,不肯自己做主。当然,并非中国孩子的天性如此,这完全是后天教育的结果。我在欧洲时看到,那里的许多父母在爱孩子上决不逊于我们,但他们同时又都极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简直视为子女教育的第一要义。在他们看来,真爱孩子就应当从长计议,使孩子离得开父母,离了父母仍有能力生活得好,这乃是常识。遗憾的是,对于中国的大多数父母来说,这个不言而喻的道理尚有待启蒙。    我知道也许不该苛责中国的父母们,他们的眼神之所以常含不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看到在我们的周围环境还有太多不安全的因素,例如交通秩序混乱、公共设施质量低劣、针对儿童的犯罪猖獗等等,皆使孩子的幼小生命面临威胁。给孩子们提供安全是一项刻不容缓的责任。但是,换一个角度看,正因为上述现象的存在,有眼光的父母在对自己的孩子的安全保持必要的谨慎之同时,就更应该特別注意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刚毅性格,使他们将来有能力面对严峻环境的挑战。    那天晚上,我们把刚刚煮好的玉米粥端上桌的时候,爸爸突然走进屋来,肋下夹一个行李卷,肩上带着雪花。我们全惊呆了,我妈撒手把锅扔在地上。这是在一九七○年,我爸被他们单位自设的“监狱”关了两年多。    他坐在炕沿上,笑。仿佛想亲吻我们、拥抱我们,但没动。我和姐姐的一举一动,都使他目不转睛。譬如我悄悄脱鞋上炕,捧起碗不出声响地啜粥,飞瞟一眼的时候,我爸用热烈的眼光望着我笑。这种笑让人惊心动魄,浮白的脸上胡髭丛生,眼里蒙一层泪光,像被水淹了,分明笑着,而喉头和胸膛都在起伏。回到了家,哭和笑这两件事,使他不知先做哪一样好。    我溜到外屋,看见妈妈在黑暗处,衣襟蒙着整个脸,全身都在抖。好多年以后,我才明白我爸这种感受,他经历酷刑,几次自杀未遂,被关在单人牢房。那时,他没想到还能回家,没想到我们母子三人在十五瓦灯光下平静地喝粥,而我上炕下炕如此敏捷,令人欢喜。  我妈进屋,像没事一样,说:“吃饭吧。”我爸说“是”,又说“不饿”。他变得谦恭,甚至可以说客气。起先他是个强悍的人。他下地,珍惜地打开收音机,又关上;在椅子上坐下,起来,又在另一个椅子上坐一下;把书架上的一本书打开,合上,又打开一本书。他用手摸摸洗脸盆底儿的金鱼图案,摸一摸带花纹的榆木炕沿,又伸手把墙上的灯绳拽了一下,屋里漆黑,我缩到墙角,我妈说“干啥”!我爸把灯拽亮,歉意地笑了笑。他在“监狱”里从来都是亮着灯睡觉的。接着,我爸又环顾左右,突然一惊。站在地中央,向摆在箱子上面带夜光的毛主席胶皮塑像鞠一躬。他的脊椎被打折了三处,弯腰时颇吃力。    如此这般,我爸盘腿上炕,用亲切的目光抚摸四周,眼里退去了惊惧和恐慌,笑得很舒坦了。这时候,我心里流出对你爱的渴望,像一股滚烫的水冲到嗓子眼,如哭。而我爸显得十分满足,开始说进屋的第一句话(这话我如果实录,会使有些人隔膜,但事实的确如此)。    他说:“我回来啦,这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    我妈小声补充:“这是党的宽大政策的结果。”    我爸深有同感地点头。    我爸出来后,“问题”还没有解决。开春,他和其他“牛鬼蛇神”在报社种菜,心情却非常好,每晚大谈种菜的实绩。除种菜外,他对家庭建设也产生浓厚的兴趣。当时,社会上一批“被解放的干部”们风行打家具,我爸对这种精巧的手艺不在行,他是个翻译家及前骑兵军官。看到家属院涌现出大量小仓房,我爸说:“咱们也盖个小棚!”我们管仓房叫小棚。他准备从盖鸡窝人手,找来不少战友,论证、施工,把鸡窝——用砖砌的、中间夹木棍的——二层建筑盖起来后,他们在一起饮洒悦谈。但晚上鸡不肯入窝,天黑前,鸡窝塌了。这些前骑兵大尉、少校们沮丧地回了家。我当时很佩服这些鸡,它们多聪明。    而我爸热情不减,经过研修,他不仅盖了一个很好的鸡窝,还盖了两间小棚。大小棚装杂物,譬如自行车,小小棚装煤。院里还栽了一棵沙果树。我爸常在晚饭后,在春日微风的吹拂下,欣赏鸡窝和小棚,有时长时间地凝视沙果树的叶子在风里飒飒,那时他披一件旧棉袄,袖上缝着白布的“大叛徒”的臂章。    而我最高兴的是趴在小棚倾斜的屋顶上读《敌后武工队》。读一会儿,仰面看白云移动,心旷神怡。我现在仍然觉得,没有什么比趴在屋顶上读书更适意的事情了,虽然现在不容易找到这样的场所。    有时,上述情景还会闯入我的梦境,包括我爸夹着行李卷进屋那一幕。    ……书摘1林斤澜  (1923—  ),浙江温州人。1950年开始发表文艺作品。写过剧本、小说、散文、文论,各种类型都出过集子,近作有系列小说《矮凳桥》、《十年十癔》。文论《随缘随笔》,散文《立此存照》等。                                  世    界                                     一    这件事情记忆犹新,可是细算起来,已经过去二十五年了。    当时,屋里幽暗,盘腿坐在垫着稻草的地铺上,斜眼望望钉死的窗户。那年的雪怎么那么大,窗外见天见雪像破碗破罐破摔下来。    忽然,眼前出现一个图像:我,是我自己,站在一个花圃旁边,花圃是圆的,干着,硬着,不用说花,连草也没有。这个图像的四周模模糊糊,好像摄影的洗印技术中有一种叫做“虚光”……整个图像是灰暗的,但可以看出来一个铁栅栏门,栅栏上边铁条扭曲,看不清图案,只是生硬,清冷……花圃旁边还有两三个人,黑糊糊认不得是谁。    这是什么地方?这是什么年月?我怎样来到这里?旁边是什么人?    竟想不起来。心跳。    图像竟不能忘记,想不起来可又觉着有过这么个场面。心惊。    铁栅栏关着,一旦打开,必有一个天地,那里有过我的生活,怎么都是些“虚光”呢?心慌。    我丢过钥匙,门钥匙、车钥匙、抽屉钥匙。肯定是把钥匙丢了,准有生活锁在那里边。心乱。    心跳、心惊、心慌、心乱……我累了,睡着了,忽然又心跳、心惊、心慌、心乱起来,啊,铁栅栏门打开了,不等我抬脚走进去,过去的生活涌了出来。把我包围在生活的过去里。那是二十多年前——又一个二十多年,加起来是五十来年了。    原来生活没有忘记,没有褪色,没有残缺,难道一点也没有变形变声变态?我只肯定没有干枯。过去和过去一样虎虎地活着。不过很久没有想起来了,其中有的图像,好比站在花圃旁边的那个,大约每次想起来时,都没有出现。深深沉沉地记忆深处,忽然冒冒失失冒了出来。倒把自己都唬住了,我伸手到腰里,探手到内裤腰上。在过去的生活里,传递句把背人的话,常常用极小的字条,缠在内裤的松紧带里。现在不知不觉也摸起松紧带了,不料发生了多少年前的感觉,没错,有字条!想想时间相隔那么久远,论空间,应当是两个天地。啊,后脊梁出来冷汗了,一粒一粒可数。    这一惊,我回到现在的生活里了。其实我早已惊醒,林中那铁栅栏门一打开,一惊一喜就醒来了。但我又有一副精神在过去的生活里,继续生活在梦中的过去。    我相信精神中,有另外一个世界,也是活生生的。我不觉得只是我觉不出来。现在已经有精神学家心理学家的许多探索,有证据了吗?我盘腿坐在稻草地铺上,仿佛面壁,悟那开口闭口要的证据,竞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刚才不过是偶然撞着了两个世界的接合点,要什么证据?哪里去讨证据来。    眼角看见了钉死的窗户外边,大雪连片,难道要把我现在的世界,封闭在“虚光”里?                                          二    我在北方住到十年的时候,得到一个当时十分难得的机会,到云南去转一圈——那时候走动走动都要和体验生活联系起来,见识山水当然联系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口头上,没有旅游这样的词儿。    这之前,我没有去过云南。石林、滇池、瑞丽江、佧佤山都是大开眼界的去处,兄弟民族的风采,更是不可替代。我见所未见,时时相见恨晚。    有天,顺脚走进一个山谷。忽然,四面都是竹林,除了头顶一圈天,六合都是竹枝竹叶。    忽然——后来我在小说里,写过这个“忽然”,一个思想蒙头盖脸,从完全意想不到的地方钻了出来。“这个地方我来过。”另有一个我正在新奇之中旅游,不假思考,武断回答:“不可能,不可能。”那一个刚钻出来的我,也不退缩:“来过来过,很久很久了,给忘了忘了。”    无数血丝,牵动肺腑,勒住心头,如抽如缩如碎如裂,我手脚绵软,真叫自己把自己吓瘫了。    我的小说有一些描写,是片段实录。    “那里明亮的阳光,照得竹林仿佛刷了层金。那阳光,不是匆匆忙忙赶过城市的阳光。那阳光,一动不动站定了,站在那里做起梦来了。”    “我怎么心疼起来?好像裂了缝。是林子裂了缝?还是我裂了缝?反正裂缝里,盘旋着早已忘记了的生活……”    “那山谷的尖底,那最深最远的一小块地方,却是阳光明亮,清澈如水。仿佛往一口深井里探看,井底下清清的水里,出现了自己的影子。好像另一个自己,在另一个世界……”    我没有去过云南,当然没有去过那个山谷。那么是梦见过吗?无梦。是前世的缘分吗?渺茫无稽。    这样的竹山,这样满登登竹枝叶的山谷,北方决不能有,可也不光云南,我老家江南也有的是。偶然闯进云南的竹山。跳出了久远的江南山谷。久居北方,这江南山谷连同少年生活,从现实里隐退了。是不是封闭起来凝固起来好像木乃伊呢?不,鲜活,风韵更浓,情绪更厚,这才说另有一个世界。    说是潜意识,不更清楚吗?也许。不过潜意识三个字带来的清楚,不抵失落的神秘。    若说原由,说是久居北方十年。其实十年不算久,四五十年下来,也不见得会有更多的吓人的“忽然”。看来要看是什么样的十年。    从肃反开头,随着三反五反,这反那反。    放国务会议录音,各级书记部长亲自动员。有的单位摆桌子,铺台布,备清茶,还有的端茶点,点百支灯泡,或请或激或令鸣放。忽然,翻过手来,就把鸣放做成罪行,把这叫做阳谋,坦然说“引蛇出洞”。    十年的结尾是全国上下说假说、空话、大话,把这叫做放卫星。昨天还在说吃饭不要钱,粮食多了怎么办?做酒。也是忽然,也是翻过来,全国饿肚子。    难怪云南的竹山和江南的山谷,才隔十年,如同隔世。记不清就在那垫稻草的地铺上,或在破了“四旧”光光的冷冷的仿佛叫大水“推”过的楼房里,总是要亮未亮的清晨,叫一个图像惊醒。    大约是从睡觉的地方看过去,对面有一间大屋子,大玻璃窗,大灯贼亮,横放直放的写字桌子,站着坐着的人……    这是个什么地方?日夜工作。这是些什么人?深夜不睡。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袁鹰     二十一世纪刚迈开大步,华夏出版社策划为青年读者(确切地说是中学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出版一套中国现代和当代散文的选本,为青年读者提供上一世纪中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经典性的散文,帮助他们从这一大批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中,看到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散文长河在刚刚过去的世纪中激荡出多么耀眼夺目的浪花,更从侧面感受和认识这一百年来我们多灾多难的祖国从沉沦、挣扎、复兴走向富强的艰辛历程。出版社这种把读者利益放在第一位具有远见的创意,我认为是严肃负责的,是脚踏实地而不是挂在口头上的为读者着想,因此愿意参与盛举,共同为青年读者竭尽绵力。因为,无论从提高文化水平、增强文化素质的要求,无论是学习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要求,在中学时代这几年里,若是能够逐渐熟读一批经典的散文,打良好的基础,终生都会享用不尽。这是我们许多中年以上的人都有的亲身感受,用不着深奥的理论来说明的。    回想我自己从1937年到1949年读完六年中学四年大学和大学毕业前后又断断续续教了六年中学语文,这十二年中一直与不同时期的中学生晨昏相处,朝夕与共,在阅读学习散文作品里共同经历心灵的悸动,共同体会喜怒哀乐,也共同得到美的享受。那些流传千古的经典名作如《前出师表》(诸葛亮)、《兰亭集序》(王羲之)、《桃花源记》(陶渊明)、《春夜宴桃李园序》(李白)、《陋室铭》(刘禹锡)、《师说》(韩愈)、《岳阳楼记》(范仲淹)、《秋声赋》(欧阳修)、《前赤壁赋》(苏轼)、《指南录后序》(文天祥)、《梅花岭记》(全祖望)……那些脍炙人口的现代范文如《秋夜》、《雪》、《纪念刘和珍君》(鲁迅)、《笑》、《往事》、《到青龙桥去》(冰心)、《落花生》(许地山)、《没有秋虫的地方》、《五月卅一曰急雨中》(叶圣陶)、《绿》、《背影》、《荷塘月色》(朱自清)、《差不多先生传》(胡适)、《陶然亭的雪》(俞伯)、《红梅上的一幕》(孙福照)、《海燕》(郑振铎)、《钓台的春昼》、《方岩纪胜》(郁达夫)、《鸟的天堂》(巴金)、《白马湖之冬》(夏丐尊)等等,在那十二年中,不止一次听老师讲授,也不止一次向学生讲解。几十年后至今还留下深刻印象的,自然绝不止上面提到的,这些只不过是耳熟能详不用怎么思索就能信手写下罢了。我不知道它们是不是还保留在现在中学语文课本里,也可能已经逐渐被淘汰,一批新的作品代替了它们的位置,但是不论如何,它们作为中国散文高峰典范的位置是无可取代的,它们曾经闪耀的光辉也是无法泯灭的。    青少年朋友从这一批散文中首先可以感受到我们民族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那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字也不能比拟的。我们的汉字,作为象形文字,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它作为语言的独特魅力,是永远不可能改变,也永远不能替代的。俄国十八世纪末文豪屠格涅夫晚年侨居法国时,写过一篇精彩的散文《俄罗斯的语言》,表达飘泊异邦时节对祖国文字的深情眷恋,全文不长,译成中文也仅有一百零几个字:    在惶惑不安的日子里,在痛苦地思念着我祖国命运的日子里,给我鼓舞和支持的,只有你啊,伟大的、有力的、真挚的、自由的俄罗斯语言!如果没有它——谁能看见故乡的一切,谁不悲痛欲绝呢?然而,这样一种语言如果不是属于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不可置信的啊!……

书籍目录

1 马车的影子2 有话对你说3 关于死的反思4 日暮乡关5 又上景山6 祖母的胸怀7 孤独的普希金8 嘉峪幽思9 赋得永久的悔10 世界11 高秋12 声音13 思絮录14 文人风骨15 大地上的事情……

作者简介

《逝者如斯:中国当代散文1976-2000(下)》收录了《马车的影子》、《有话对你说》、《祖母的胸怀》、《文人风骨》、《心灵在历史之前》、《一个人的告别》、《太阳岛上滞留着诗魂》等百余首散文。


 逝者如斯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