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哲学史

出版日期:2015-8
ISBN:9787545811070
作者:[法] 吕克•费希,[法]克劳德•卡佩里耶
页数:424页

内容概要

本书的作者吕克•费希(Luc Ferry)为当代著名哲学家,法国前教育部长,巴黎七大哲学教授,担任许多知名杂志主笔,以及法国电视三台哲学节目“哲学种子”主持人,曾经获得法国著名文学奖Medicis桂冠。是颇受好评的哲学普及作家,出版了三十多部书籍,被翻译到世界各地。
译者胡扬系华东师范大学-里昂高师联合培养博士资格候选人。研究语境哲学,志于学院哲学的大众普及。

作者简介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两位作者深入浅出的对话,让读者,包括非专业的哲学爱好者,读来似品味美丽的思想盛宴,并且最终领悟那些过往的思想成就。
哲学史是一部漫长而波澜壮阔的史诗,始于古典时代,延续至今,犹如一条奔放的大河,千折百回,气象万千。在作者眼中,哲学的历史就像是一场探险,在一批探索者的带领下,已经绵延数个世纪,最后找到的宝藏可能足以颠覆人们习以为常的思考模式,让人类知道生存的终极意义。
什么是哲学?我们对它有何期待?其“用处”何在?我们是否还需要它?在这个全球化的网络时代,人类位于何方?如何面对我们内心的不安?面对这些问题,作者将哲学史划分五个伟大的时代,在书中娓娓展开,直至答案揭晓。
全书译稿流畅生动,文字颇为有味,且在原书的基础上增加了几十条“译者著”,在提升了该书的学术含量的同时,也可以让国内的读者更为顺畅地理解整部哲学史。


 最美的哲学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0p 哲学以“世俗的精神性”得到确立,试图界定过上有意义的“好生活”的那些条件和方法,但这种努力并不诉诸上帝或信仰,而是完全依靠我们自己的能力—理性、思想和头脑,以此来直面恐惧、死亡和我们自身的有限性。2p 好生活,属于我们必有一死的人类,能够拯救我们无足轻重的存在,那种无足轻重感预示着人类的短暂和偶然去。用纯粹的人类理性去应对这个挑战,这绝对是哲学的终极目标。2p 哲学完全不是我们经常想要还原成的“批判思维学校”。相反,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政治改革和艺术创作,尽管这些积聚茂盛的精神财富哇,然而它们并不会告诉我们,我们可以达到哪种真理,也不足以辩护我们的道德价值,更满足不了我们对好生活的追求。4p 死亡问题和伦理问题并不是一回事。如果我们真的想要弄清哲学到底是什么,理清道德价值与“存在性”或“精神性”价值这两者就是关键,切不可混淆。而“存在性”或“精神性”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是关于终归一死的人类如何过上“好生活”的问题。与此相比,道德问题对于哲学是次要的。4p 重温的过程就是讲述一段我们最美历史的过程:这段历史里,人类逐步深入地构建起自我意识,渐渐懂得什么是值得过的生活。而其中,那些为“存在的理由”提供正当性的原则道理将得到揭示。5p “存在性”价值涉及精神生活,与宗教无关,而是反映了“我们-世界”这个结构,也体现了我们赋予人类存在的意义。5p 道德至少包括两个要求:尊重和行善。也就是说,与人交往,一方面要尊重他人;另一方面,为了不让尊重流于形式,你还需要在尊重里尽可能地考虑到仁义、友爱、善良和慈悲。6p 道德价值一定程度上可以深刻地调解人与人的关系,但是对于赢得好生活的帮助是远远不够的。即便道德传说真的实现了,仁善有爱的确降临人间;然而,人还是要老,人还是会死,单调的日常生活依旧无聊乏味,在堆积如山的情感和道理里沦陷的我们,还是会感到空虚…只有“存在性”或“精神性”价值能直面必有一死的生命如何过上好生活的问题。7p 关于生活的平庸以及平庸生活里藏匿的那份负担,无聊引发的负担。这仍然不是一个伦理问题:我们可以做一个好人,身上缝满美德口袋,然后无聊至死,接受循规蹈矩的空虚,继而去梦想“真正的生活在别处”。7p 实际上,道德原则使健康的人类社会关系成为可能,但是(如果道德是必要的),在这一框架下,道德并没有真正告诉我们生活的核心意义:爱、存在的力度和广度、对死亡这一悲剧的直视。9p 面对死亡的命运,好生活的问题实际上存在两类回答:一类来自上帝,并建立在信仰之上—这就是那些伟大的宗教;另一类则相反,它认为简明清晰的思想和理性是连死亡都无法击垮的价值源泉,于是以此为依据,标识出关于我们存在的“心脏”—这就是那些伟大的哲学。二者虽然时常相互融合,但进路和寄处是泾渭分明的,准确地说,哲学的思想贡献并不以信仰和经文的权威性为依据,而是依靠理性思考的自由施展,而宗教试图垄断对解答好生活的相关问题的权威。11p 对于必有一死的我们,好生活的问题是哲学的终极问题,这个问题会多多少少隐含地左右其他问题,同时又不排斥其他问题。于是,很多哲学著作讨论其他主题,并不处理好生活的问题,特别是关于知识的界限,真理的定义,以及道德、政治、思想史、美学体验的基础等主题,然而这些工作还是哲学工作。13p 在欧洲思想史的道路上,哲学在神灵面前表现出的是强大竞争者的姿态。15p 哲学具有科学性—不断进步,所提供的答案没有最完善,只有更完善。但哲学更像艺术,哲学类似于艺术,其本身没有必然的进步,更多的是观点相殊。每一次的更新换代,都能为解答好生活问题带来新鲜血液,过去的哲学则历久弥新。17p 五大哲学回答①宇宙秩序的和谐:世界不是一团混沌、无章可循,相反,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完满和谐的秩序;人不是神,不可为所欲为、切忌傲慢无礼,必须驻守自己位置。21p 妄自尊大,不只是德性的短板,也是智慧的缺失。要“认识你自己”,“不可过分”,自己的生命永远濒临死亡,别想从这种境况里逃脱。要活在当下,做人为事张弛有度,避免自以为是,用自己所长持守本位,并且清楚自己的界限,不可逾越23p 过去终究不再,未来毕竟未来。过去和未来都可能让我们丧失当下。伤怀和希冀容易让我们沉浸在虚无之中,从而让“生活缺席了”。因此,抓住今天,别让自己松手,即使明天有惶恐,即使昨日有又忧愁。25p 恐惧是智慧的死敌,死亡让我们变得“既笨又坏”。变得笨是因为恐惧的原由常常不是不理性,就是很愚蠢;变的坏,则是让我们以自我为中心、无所不用其极地把危险推给别人。与这种懦夫完全相反,智者会战胜恐惧,并告别对死亡的恐惧重新开始人生,任何困难都不会再阻挡他们泰然自若地活在当下。27p 五大哲学回答②犹太-基督的信念:将神人格化,将人神圣化。个体的灵与肉具有唯一性,我们以个体的名义得到拯救,不再是无足轻重的宇宙碎片。35p 五大哲学回答③人文主义观:人类可以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拯救向死而生的生命再不用诉诸那些脱离人类的外在现实或超验现实,人类自身就是可挖掘的意义源头。重视知识、文化和教育对思想扩张的作用,并且坚信我们自己就能为好生活辩护。36p 笛卡尔:世间一切成见都需要被怀疑,所有的信念、外在世界、父母、学校、传统等。如此怀疑的目的就是要看看,我们是否可以找到一个明晰的基础,它经得起普遍怀疑。这里的要点在于,批判性的精神活动不能毫无拘束地展开,“思”要通过思本身获得基础。38p 历史并不是法典,自由可以把沉睡在传统中的人们唤醒,于是,为了进入崭新的历史,我们开始批判以求变革和进步;而为了获得粘崭新的历史,既可以通过逐步改良,也可以通过强力革命。44p 五大哲学回答④关于解构:把我们从意识形态的紧箍咒里解放出来,同时把人类存在中那些曾被遗忘、被遏制、被压抑的维度揭示出来。44p 将生活的意义归结为我们对理性和美德的拥有,结果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专政的悲剧让这种看法的不充分性暴漏无遗。因此为了充分理解人类存在,我们必须去找回那些被冷落的人类面相(如无意识、动物性等)。曾经人们自负地以为它们无关痛痒,于是专政的悲剧就此发生。46p 铁锤哲学并不讨论理念论的论证是否有效,而是要揭露对方自身表现的矛盾,打破那些理念论者捏造的浮华幻想。比如,迷信进步、崇拜科学民主和人权,这些在尼采看来都是宗教的特征。所有超验的理念,也就是那些启蒙运动中打着人文主义招牌的进步理念,对于尼采来说都是对生活的歪曲和否定。49p 所有这些尼采意义上的虚无主义(古希腊宇宙观、宗教、启蒙之下的人文主义)都存在一种二元结构,即以天马行空否定脚踏实地,以彼岸否定此岸,以理想否定现实。但是,用铁锤哲学砸烂这些观念偶像,并不只为了认清那些观念,也不仅仅是为了把我们从这些观念牢笼中解放出来;因为解构的目的是最终解放我们的天性,释放我们被抑制的潜在性,让我们过上一种更有强度和更丰厚的生活。51p 尼采的“永恒轮回”观念回答了如何面对必有一死的生命现实问题的最终标准—“让往生重复上演的愿望”。这要求我们去把握那些真正自由、真正有强度的“快乐”时刻—那是一种“舞者轻盈”的体验,没有束缚,没有削弱我们生命力量的东西。此时,我们毫无保留地抓住当下,既不去缅怀过去,也不会缅怀未来。在这与当下融合的瞬间里,生命获得永恒,恐惧随即消散。53p 浪漫主义的英雄引以为傲的是他们甘愿失去感觉和爱,然而内心中的复杂纠结和优柔寡断又白白地折磨和消耗着他们。58p 尼采的极端相对主义有一些无法逾越的困境:对道德和真理的批判,让哲学之争变成了弱肉强食和阴谋诡计的战场。59p 五大哲学回答⑤爱,全新的生活意义观:爱是顾此即彼的,能把人类固有的那些可爱之处变得伟大,并催生共同体概念,让我们希望这个世界是舒适宜人的,不但属于我们,也属于爱人、孩子和未来的人们。61p 无论怎样,没人否认至少在民主社会里,所有那些传统观念(宗教的、道德的、爱国的、革命的(动人之处在不断萎缩,这些打着老旧价值的“伟大旗帜”,鼓动大家准备随时为政治牺牲的观念被抛弃了,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唯有爱一直在长大。64p 总而言之,我们的结构主义孕育着一种对个人价值和共同体价值的重建,另一方面,爱作为唯一的完全切入我们存在方式的内在观念,为这些价值奠定基础,因此,这些价值可以免于怀疑主义哲学家的铁锤。67p 第二次人文主义要比解构主义哲学走得更远:后者推崇无意识的生命力量,人们只能间接地感受到生命力量的效用,而爱的革命,也就是前者,将爱看作好生活的基础,这种爱是可感的,是我们可以亲身体验到的。爱不是观念偶像,不是一个从天而降向人间施加威力的理念,相反,“爱就是生活的表达,人世间的表达”。爱的载体总归是人,不居于星空,并不是那些曾经需要我们为之牺牲的抽象观念。70p 康德:启蒙运动让人类告别了未成年,抵达真正的自我。不再像小孩子一样对政府、对观念偶像、对那些没有实践意义的教条原则的依附。71p 智慧的第一要义就是克服恐惧,追求自由。恐惧让我们愚蠢,让我们邪恶。每一个时代的哲学回答,都是在针对人类存在之焦虑的新方案,并且保留了非常迷人的成分,也在有些方面比当代哲学理论更令人信服,这是它们自身的魅力,体现带给我们无限启发性的现实意义之中。75p 黑格尔:哲学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具体有两种运用:前者更让人性化一些,旨在为理解我们的世界提供分析框架,解释原则和方法了,以此去解决“对存在的焦虑”的问题以及我们可以在这个世界上期待些什么的问题;后者属于更为宏观的文化视角,旨在更深刻地考察那些根本观念和思考形式,潜藏在过往历史时代的世界观和生活意义观的底层,最终,我们会步入并阐明当代世界。78p 玩票主义者不会有高质量的思考,因为他们无视那些必不可少的思想材料和思维工具,他们不具备足够的能力去区分哪些是思想的处女之地尚未开垦,哪些只是平凡之见。84p 追溯到源头(诸神的诞生—赫西俄德的《神谱》),原来我们离和谐宇宙还远着呢!宇宙的合理性,它的善和美,这些被贤哲们当作生活宝典来参照的东西其实是精心设计出来的:我们可以想象,这种设计都是为了能让人类很好地用理性来理解它们。85p 哲学脱胎于神话,然而如果我们想要领会这种哲学的深刻内涵,人士哲学与神话之间的交集与区别,那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需要弄清楚神话如何谈论世界和人类的存在意义—特别要注意的是,神话故事的全部哲学意义体现在结局当中。86p 战争之所以称为Titans的使命和日常,一个深刻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脱离原初的混沌,而混沌里只有自然力量间混乱的争斗。88p 弗洛伊德:俄狄浦斯式的乱伦禁忌包含了阉割的象征意义,这意味着空间和时间的开端,代表着历史和生命的开始。换言之,此时,个体欲望的意义不再只体现在家庭单位当中,而是进一步扩展到了更为宽广的社会和文化领域。93p 宙斯保全战争胜利,依靠的是足智多谋(墨提斯)、无穷力量(独眼巨人)和持守公正(忒弥斯),以及在和谐宇宙秩序下对世界的平等分享(权衡判断)。而在这样的世界里,凡是有一点智慧的人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94p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宇宙同时具有神性(theion)和逻各斯(logos):具有神性,因为它由诸神而非人类所建;具有逻各斯,因为能够被理性所理解。宇宙定义了好生活,给生命赋予了意义。98p 对神话题材的自然化和世俗化的处理让认识世界的方式更加符合理性,这意味着我们开始只用理性手段去回答诸如好生活的问题,而这种回答问题的方式是神话学所难以想象的。99p 柏拉图界定了哲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涉及所有人类经验领域,以后的哲学家则是在其中定位自己的研究。100p 对话中反复体现一个观念,即对话可以有两种完全相反的目的:一种是哲学或科学的目的,旨在追求真理;另一种则是智者们想要的,以引诱、蛊惑、说服别人为目标,“毫无真理意志可言(尼采)”。100p 智者的特点是,他们善于政治演讲,巧妙地运用如诗般的语言吸引听众,他们还会教人如何运用这些语言:重要的不是我说出了真理,重要的是我吸引了听众,无论是面对聚集的人群进行政治演讲,还是在公共广场上给大众讲一个神话故事,或者讲如何把一个女人骗上床,赢得听众对他们来说最为重要。因此,智者追求的是受到追捧,而不是说出真理。100p 以对话形式本身展开的著作构成了柏拉图作品的核心部分,这种形式本身就已经体现了理性论辩的要求,哲学也凭此区分于神话。103p 柏拉图:知识是在认,是回忆,是一段我们重拾理念的历史。而理性论辩的对话体有利于展开这种回忆,帮助人们去除固见,摘掉有色眼镜,把我们的智性引向“正确的方向”。108p 所有的哲学家的哲学探索都具有一个相同的“柏拉图式的真理三阶段论”的三元结构,虽然在形式上会有所分殊:首先是直观真理的最初经验;其次是真理坠落在矛盾或者幻像之中;最后重拾最初真理,而此时对真理的把握带着更多的历史厚度和深度。111p 柏拉图:欲望是让我们背离自己的首要敌人,要从欲望中抽离,以寻得真(知识)、善(爱)、美的理念,而且这三者之间存在深刻的关系。112p 对秩序和规则的遵从、对社会等级的自我归属是贵族阶级社会的必然产物,这样的成长环境适于催生和茁壮理性—难以否认,先天禀赋总包含着贵族式的优越因子,仅仅诉诸于勤奋是不足以解释超乎寻常的才能的,尤其是在艺术和体育领域。116p 与柏拉图相反,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不能直接通向理念,而是需要考察和反思由“形式”和“质料”共同构成的经验世界。这是因为,“形式”不能独立于“质料”而单独存在;两者永远同时出现,并以一种组合方式体现在个体上,个体既不是纯粹普遍的(共有的形式),也不是完全物理的(区别于其他元素的单一物质元素),而是普遍(抽象的形式)与特殊(自身的物质元素)不可分离的结合体,每一个结合体之间并不相同,因此每个个体独一无二。120p 亚里士多德在道德领域的解释模型,切近于他的物理学思想。大致可以概括为:每个人必须追求那些符合自己本性的天赋和目标,同时要恪守自己在宇宙秩序中的自然本位。134p 寓言段落看似简单,实则异常深刻,它最为准确地抓住了精髓。135p 与贵族道德观相反,存在的尊严不再取决于娘胎里带出来的禀赋,而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行为;无论我们有多少天生的才能、禀赋和财富,尊严不再与它们有必然关系,人的自由和人的意志才是存在获取尊严的关键。136p 马太福音认为,人类存在着不平等,以任何粗糙的平等主义去否认这种不平等都是徒劳的。一方面,不平等的证据就清楚地在眼前;另一方面,不平等不是道德讨论的主题。不平等在价值版图上什么都留不下,也就是说,是自由和奋斗赋予了人以价值,而不是自然!136p 康德:自然禀赋可以十分诱人,但赋予存在以尊严和德性的东西却不在这个范围内。因为,无论自然禀赋是什么,它都与好坏善恶没有任何关系。聪明才智可以用来救死扶伤,也可以用来建毒气室。换言之,人类行动的正当性的基础和目的与个体的自然禀赋无关,与那些对统辖世界之自然法则的理论发现也无关。只有人类的意图(”善的意志”)才会将它们导向善恶。138p 与斯宾诺莎主义者”背道而驰”,康德认为接受现实不代表接受全部现实,现实并不能阻碍我们根据个体的善的意志来对个体进行道德判断;更不要说我们本来就根本无法掌握全部现实。140p 基督教普教的是一种“爱的哲学”,由此,古希腊人所推崇的宇宙秩序观和犹太传统恪守律法的坚定态度就被割断了。不过,对于基督徒来说,他们的爱是献给上帝的,这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爱”有很大区别。140p 基督教救赎观的重点并不是说人类无法自我救赎,而在于它让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了关于人性的诸多事实:一方面,众生都有同等的尊严,这份尊严来自于每个人有能力,也有自由的意愿去证明自己善的意志,因此基督教平等地赋予众生以展现才能的机会去建功立业;另一方面,善的意志通向救赎之路,对它的至高崇尚意味着我们要避免只在形式上恪守教规律法,而是要将自己的行动和意愿与教规律法的精神内核自觉地统一起来。140p 黑格尔:基督之爱无论如何都比其律法更重要,并且爱是成全而不是废除律法的。更确切的说,人们应该明白如何让律法由虚到实,让律法拥有更饱满的意义(这个主题无关信众与否,对每个人都是意义深远的)。143p 大洪灾让人们认识到自然对人类的敌意,这份敌意转变成灾难和死亡降临人间。在希腊世界里,这种敌意不过是过眼云烟,律法与自然最终和谐;但是,在犹太世界里,这种敌意是永恒的,人类与自然的和解毫无可能,律法与自然永恒对立—代表着对人之自然本性的反抗(自私、懒惰等),以及对外在自然环境的抵御。151p 宁录(Nemrod)制造巴别塔的想法是一种过度的狂傲,体现了他要掌管和拥有万物的野心,这种野心预示着技术的现代性,上帝为了惩罚这一野心,催生了黑格尔所谓的“苦难的意识”。这种意识意味着有种被撕扯的感觉,具体体现在以下三重分裂当中: ①人之间的分裂,因为人不再互相理解; ②人与神性的分裂,因为神性已被人类的傲慢丢得好远; ③人与自然的分裂,因为自然本身就带着对人类的敌意,它只是物的仓库,没有价值,它的命运就是被主宰,被控制,被开垦。152p 犹太教与希腊神话和基督教不同,它不是关于爱的宗教,而是奠基于人与自然相分裂之上的宗教。而和犹太教一样,康德主义也把自然和自然习性当作伦理规范的真正敌人,而德性被理解为一种抵御自然性的勇气。159p 耶稣反对教条主义,必须在律法规定中赋予精神。如果没有真诚的心,严苛地遵从律法没有任何意义,这种形式化的绝对命令只会让自然和律法相分裂。“成全”律法,同时也是“超越”律法的,是爱(agape)。在爱面前,对戒律照本宣科是毫无益处的,这种对律法的遵从只会导致伪善和虚心假意。171p 殖民时代无所顾忌地强力推行“文明”和“启蒙”,强行送去“人权”,这恰恰是对人权的践踏。然而,最超前的民主概念和最野蛮的殖民概念是可以并行不悖的,这种协调的秘诀在于将自己的国家观视为超验原则,于是“为全人类争取到平等的民族有权统治期间其他劣等民族”便理所应当了。只有自由、平等和进步才赋予尊严,而崇尚其他价值的民族就是落后和劣等。176p 皮科认为—这将成为现代人文主义的基石—人的独特和伟大并不来自于其占据世界等级的中间位置,而来自于人在世界之外,并有独特能力运用自己的自由意志摆脱自然约束。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人位于自然之外的地方。181p 自由是人的特有能力,人可以拥有自己的存在方式(这也是自由的要义),也就是说,人可以在好坏之间以及善恶之间做出选择。这种道德观包含着”历史性”和萌芽,即人区别于自然界的动物,能够制作自己的政治和文化。而通过教育,个体可以把他者的遗产化为己有,这样,个体自由行动的效率会得到提高,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便没有尽头。186p 人文主义者认为,秉持自由和理性,通过教育和人类历史的演进,人会创造出启蒙运动中那些难以限量的进步,会控制自然,会获得幸福。先驱们虽然也可能会把人当作“万物的尺度”,但或多或少摆脱不了时代的牢笼,于是也得不到与现代人一样深刻和融贯的思想。189p 第一次人文主义的九大肖像: ①批判精神和拒绝诉诸权威(笛卡尔); ②拒斥教条主义-自然法vs实证法(黑格尔); ③诉诸经验和批判形而上学(帕斯卡尔); ④从无限宇宙论到人权(牛顿物理学); ⑤祛魅的世界以及技术统治自然的方案(康德); ⑥乐观主义和进步观念(伏尔泰); ⑦知识的普及(《百科全书》); ⑧人文主义法律、世俗性和历史的地位(神学政治终结: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 ⑨教育和殖民;203p 我们在自然中无法直接看到理性,同样,仅凭理性自身,我们也无法演绎推理出自然规律;只有通过主动观察自然现象以及现象间的关系,我们才会发现那些能够准确反映自然规律的理性形式。211p 充足理由律、惯性定律、“存在都有原因”、“一切都能被理性解释”…这些人文主义观念从本质上清除了魔魅的宇宙观。于是,诸神从宇宙中消失了,神秘力量在自然世界也消散了。213p 通过控制和利用自然,人类将生活的得更加惬意。而科学技术的进步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征服自然,保护自己,解放自己,让自己活的自由(这里我们再一次发现,自由是人类生活的心脏和源头)。215p 科学可以“清污”,一方面可以祛除那些蒙蔽头脑的迷信(内在地让人类从蒙昧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也可以挣脱自然为人类身体设下的局限(外在地让人类从险恶的自然环境中解放出来)。只有科学,能够让人类从这两项桎梏中抽身而出。221p 世俗性观念得以产生的思想基础:个体有权利选择加入一个国家里的任何社群,然而,国家政权却没有这项权利。国家没有官方宗教,也不能强制个人依附于任何社群团体;国家政权所能做的,仅仅是让各种信仰得以和平共存。而在神权政治统治期间,少数派宗教永远都受到多数派宗教的威胁。222p 欧洲在启蒙思想沐浴下的“自由”被视为一种能力,并赋予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种能力让人类摆脱所有对社群的依附以及所有社会、自然的制约。也就是说,人之所以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是因为人拥有自由这种能力。226p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人拥有自由,可以从一切拴住我们的东西中解脱出来。获得这份自由的历史进程,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教育的个人史;另一个就是政治和文化的集体史。于是,如何在必死的人生里获得拯救的问题也具有了“历史性”:当我们为人类的进步事业添砖加瓦的时候,当我们致力于人类的人自由和福祉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就得到了拯救。231p 革命历史观和自由历史观之所以能共存至今,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们分别对应着现代主体性的两个维度—一个是主体的“意志”维度,另一个是主体的“理智”维度。236p 我们每个人头脑里全是“共和”,共和政体已经被捧上了神坛,这就很容易掩盖事实真相。239p 康德:理性的力量难以抗拒,推动着我们构造出虚幻的、形而上学(自我、世界和上帝)观念,这些观念超越一切经验并且难以验证;虽然它们能够帮助我们展开反思活动,然而也就是因为其难以验证,导致我们经常从这些观念出发进行过度的推论,最终让我们错误地相信这些观念是现实的反映。241p 知识已不再是沉思,而是发现“综合”命题和因果关联(实事求是)。现代科学的工作已经不再产生于沉思之中,而是产生于身体力行地去做、主观能动地规划,甚至是法则的构建之中。可以说,科学规律建立现象之间融贯的、清晰的关联,现象间的组织结构不再是现成的,而是建构的。243p 道德不再指望一个超验秩序,也不再指望“人的本性”中自带的理性演绎—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人的本性”,那不过是自己的“自然欲望”。所以真相是,只要带着自己的自然欲望,别人则只能永远等待。244p 只有人的意志才是现代人文主义的道德观或政治法律观的基础,并且,人知道这种行使意志的自由是受到限制的,每个人的自由必须在他人之自由开始的地方停下来。在这个新世界/第二自然/目的王国里,对他人的尊重是最高准则,完全脱离粗糙的自然本性,预设了一份个体自觉地付出和一种完全摆脱利己主义的精神意志。244p 道德律令是绝对义务,因为它不来自于自然,也不是自己生成的,而是预设着人的力量,预设着“善的意志”。251p 我们在客体中把握主体,于是思想的反思与给思想设限的世界形成一体两面的关系,自我与世界、自我与自我之间的通达也是由反思搭建的。251p 反思是思想的应有之义,因为反思总会预设一个会同时限制反思的意识对象,以及一个自我之外的世界,反思会因此最终回到自我。252p 康德:有限度的人是第一位的,从人出发,我们才有可能去思考上帝和绝对性—于是,上帝被彻底相对化了,因为如果不从我们受限的感官出发,上帝将不可被思考。因此,“形而上学”的虚弱本质被揭露了出来,因为这些知识已经超出我们所能企及的限度。252p 通过康德,绝对圆满的、全知的神性已经无法再给人类设限,无法再把人类界定成低一等的存在,这样的神性化身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完全相反的图景,人类知识的限度让绝对完满的上帝相对化了,上帝已经被降低为一个概念,而这个观念实际上无法通过任何哲学的或是科学的方式得以证明。256p 历史必然性的概念并不是从历史外部灌输给历史参与者的,而是从历史参与者当下的行动链显现出来的。259p 黑格尔:真理存在于所有哲学思想系统性的综合、升华之中,而所有这些哲学思想都是在时间长河中自我展开的。既然我们必然要从一个时代走向另一个时代,那么我们经历的每个时代都会展现出真理的一个侧面(这个侧面相对于真理也是错误的)。到最后,真理只会在所有的片面、错误的观点以及所有的“意识形象”的综合中揭示出来,这些“意识形象”都展现在历史进程中,由此,所有“意识形象”综合而成的思想都将超越过去的那些片面的哲学观。265p 真理在于全部:真理并不产生于历史进程的某一时刻,而是产生于整个历史进程的全体,诸多立场各异、相互争辩的哲学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相继登场,最后在一个协调的整体中被综合起来,形成一个体系。268p 与汉娜·阿伦特和海德格尔不同的是,历史的不可预见性和突发性在黑格尔和马克思这里根本没有位置。他们认为时代前进的链条是不可逆转的,更准确地讲,每个时代都是后一个时代的原因。而实际上,历史事件(特别是历史事件中历史意义最为丰厚的部分)具有原发性、创造性、本质上无法预见—至少无法完全预见(历史事件的原发性超越所有导致历史事件的原因)。270p 如果肯定人类意识参与的历史观和历史的科学(告诉我们历史“必须”朝着哪个方向前进)同时存在,那么也就预设了有意识、有效的革命运动是可能的。这种可能性催生了“伟大领袖”,带领社会完成“历史的宿命”。显然,在这种环境下,任何反对革命行动的妥协之举都会被看作是令人羞耻的懦弱和蛊惑人心的后退,妥协什么都不是,妥协只意味着错误。因此,所有反对意见在理论上都必须被清除。271p 面对“历史必然性”理论,我们又要回到用人类的有限性去抵制这种上帝论或者绝对知识的立场上去。“充足理由律”只会是一个“调节器式的观念”,它能帮助我们找到那些推动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但是它不再是揭开历史真理的钥匙了。271p 西蒙·德·波伏娃:真理只有一个,而谬误千奇百怪,这并不是偶然,如果右翼人士承认多元主义的话。273p 四大类对人文主义的批判思想: ①反对大革命的浪漫主义批判; ②以“差异主义为名的批判:来自于极端的价值相对主义,其背后观念是:每一种文化都有独特的文化规范,这让文化之间不可兼容并蓄; ③对理性进步观的批判:人文主义不仅无法阻止法西斯和共产主义的野蛮行径,而且那种盲目地、罔顾人们意愿地推广新事物的做法已经失去控制,这让我们面对越来越多的风险; ④来自深层生态学以及各种“去增长”理论的批判,这一类批判强调,人文主义试图让人们摆脱自然的控制,这是自杀式的疯狂行为,人类只是自然中的物种之一,我们的繁衍生息靠的是生态系统内部的持久平衡。275p 反对大革命的浪漫主义批判在四个方向上展开: ①对文明和奢华生活方式的批判; ②在政治上对法国大革命的批判; ③对个人主义的批判(反对把个人当做人类社群的中心); ④对机械理性主义的批判(借助某种生机论,试图再次为“自然有终极原因”的观念辩护)。276p 卢梭的思想至少有一部分是富有启蒙精神的(身处启蒙思想潮流,他的《社会契约论》无论如何都是在为民主辩护),但是他又揭示到(展开反抗),启蒙精神容易把“实践中的自由”和“对人工修饰的痴迷”相混淆,后者包括文化的过分考究,奢侈的生活方式,文化产品的矫揉造作,以及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不计其数的生活装扮…这些东西都阴险地让人们彼此隔离,这种氛围中的人已经远离了真实的自己。277p 浪漫主义思潮揭露了世界的主体化思想有陷入建构主义的危险,而这种建构主义的特点是,它完全取决于人的理性。279p 萨维尼:生命是法律公正与否的标准,而不是历史。历史主义生机论的中心课题是揭露法律法规的人造性,这种人造性一直有僵化生命的危险(相反,带有生命的日常法典会体现出一种永远和谐的流动性)。法学史专家的任务并不是要竭尽所能固守传统,而是要揭示传统中那些有关生命的东西。281p 浪漫主义哲学的目标是:如同真正的生命是灵魂与肉体、普遍与特殊、理智与情感的统一(如果将其分开,我们会马上死亡),法律真正的生命必须是自然法与实证法的和解,超越性与内在性的统一。284p 伽达默尔:启蒙思想自己造就的成见是批判一切的成见,结果则是对传统的否决。在对话者之间能共同理解所有反思之前,总有一个“前反思的共识”。换句话说,要想有一个普遍的理解框架,我们必须先共享某些成见。在这普遍性的框架里,我们才能确立人们互相交流的观念,否则理解将无法达成(当然,必须共享某些成见,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去怀疑或者客服其他一些成见)。285p 尼采:成见承载着最古老的形而上学,那是来自遥远时代的成见的集合。换言之,成见里所带有的前理解反映在语言的界域里。287p 阿兰·雷诺:我们要批判怀疑普遍价值,更不能根据我们的文明标准去评判其他文明世界,相反,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标准,从“文化”的字面意义来讲,文化之间不可比较。我们以各种形式向“差异”致敬,每个社会都应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发展独特的文化和本土价值,用“归根”运动来抵御共和主义对地方价值观的碾压。288p 人的存在至少有四个维度,自然、社会、社群和理性。用任何维度去笼罩、归拢和决断,都是坠落—难以逃脱的屈服,喘不过气的重担。291p 列维·斯特劳斯:野蛮也是一种伟大的文明,只不过这种文明建立在摧毁其他文明的基础上。294p 启蒙思想中的理性进步观,让人们把全部精力只奉献给理性、科学和技术,并以之确定人类的发展目标、构建人类未来和保障人类幸福,结果却是南辕北辙:技术理性的逻辑让人们永无止境的鼎故革新,而改善人类的存在状况却没有列在任务表里,最终,技术理性沿着自己的逻辑杀死了自己。294p 哲学的某种进步换来的是在一些问题上的“退步”。所有的哲学体系都无可避免地只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哲学家们对此而采取了两种不同的策略:前者会在自己的思考中特别注意其他哲学的观点(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后者则倾向于为一种全新的哲学观点下足堵住(笛卡尔),于是,对于那些没有直接回应这种新观点的哲学,他们会开足火力对其宣战。294p 技术理性远不足以解放人性,相反,它造出了一个既让人拒斥又无人可控的极端合理性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屈从于那些苍白的条条框框,都是屈从于市场欲望,这场欲望不断提高着商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但是,这一切不再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而只是让企业和国家在一场漫无边际的竞争中继续活下去而已。295p 当社会把全部精力都投放在如何让人类活动符合理性,以及如何控制自然这两方面时,人在这样的社会就被贬低到“物”的地位上了,于是人就有了被“物价”的危险。自由民主社会并不回避这些堕落的、让他们引以为傲的启蒙教条。因此,人文主义不仅无法阻挡野蛮,他甚至就是野蛮的温床。如此的“进步”根本不是希望,而是威胁。296p 深层生态学:作为大自然的成员之一,我们的繁衍生息离不开自然界的其他成员,人类的发展计划必须要照顾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彻底摆脱人文主义中普罗米修斯式的野心—我们无法解除自然对人类的约束。296p 去增长理论:启蒙思想中的进步历史观内在地要求经济的持续增长,而这种增长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它必然会导致资源枯竭,于是,人道主义危机和严重的经济萧条接踵而来。303p 尼采:这个世界没有事实,只有解释。启蒙运动对传统和蒙昧的批判,只会最终反过来扑到启蒙思想自己身上。304p 给看破红尘的悲观主义贴金是一件很讨好的事,这样就会显得自己更深刻、更英明,而乐观主义则会给人一种很傻很天真的印象。不过,这样的陈词滥调会让我们错过最核心的思想。307p 谱系方法:在病症和言语背后,总有无意识在说话。同样,在所有意识形态背后,都隐藏着未言明也难以启齿的利益,社会批判必须将其拽出来大白于天下。这种挖掘没有尽头,解释也不会终结,不断地深凿后,我们就会发现,无法得出一个终极结论,而是最到达没有根底的无意识世界—在其中漫无目的地游荡,却永远找不到通往光明的出口317p 这个世界没有原因。理性主义者的持续努力给自己带来的是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这个矛盾的结果是因果性被自己绊倒了:原因的序列永远不会停止,我们对原因的追溯停不下来,因此,没有任何真正完整的科学解释,所有的科学解释最终会在沙海里沉沦,漂流至被深渊(无尽头的原因序列)所吞噬。321p 表象世界里之所以一切看起来都有意义,这仅仅是因为我们从来不向自己追问“意义的意义”这样的问题,我们在不断地“为什么”的追问中陷入荒谬。325p 对死亡的恐惧是其他所有恐惧的来源,是最根本的恐惧。而说到底,给我们带来最大不幸的永远是恐惧对我们的专制,而恐惧的专制就诞生于世界的荒谬性之中。334p 存在的无意义不是一场灾难;而是一个机会,是我们得以证明与生活和解的观念:它一方面把理性和道德的标准过滤为幻像,另一方面它也铲除了阻碍生活成为生活本身的屏障,生活以此恢复了自己的本相,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视界。世界的荒谬性恰恰是让我们最终能够“以生活的名义去生活”的担保。337p 海德格尔:在只有技术的世界里,只想着拼命繁殖出那些能够提高生产力的手段,在资本的世界里,只想着自我增值,并不考虑终极目的的问题。在这样的世界里,除了生产的增长以外,意志别无他求(甚至不想幸福、自由、进步,或者人权,其他的都不入法眼。这些都是以力量为目的的力量,以控制为目的的控制。338p 尼采对“偶像”的批判处于其思想的核心位置,背后则是反对理智与感性的对立。实际上,理智与感性的对立,涉及的是所有的理念,无论是形而上学,还是宗教政治—上帝、进步、民主、革命、社会主义、人权、科学、国家、共和…这些理念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贬低当下的、现世的生活圈,并且假设出一些更真实、更崇高去、更绚丽、更动人的理由,强迫我们的意志和思想遵从于这些理由。在这个意义上,基督教的天堂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没什么不同—都不过是观念“偶像”而已。339p 尼采的基本直觉:所有的理念,都是对生活的否定。而为了行动,我们要摘掉幻像的眼罩。人类创造的所有理念,就其本质起来说就是偶像,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否定和贬低现实世界的价值去,只是为了让人们确信现实没有任何意义。换句话说,我们创造某种理念,为的就是给我们的行动和生活赋予某种意义,就好像在说生活和行动自身本无意义一样。340p 我们创造天堂,为的是让大家确信尘世生活无足轻重我;我们承诺无产阶级的社会即将到来,为的是捍卫我们对当下社会的仇恨去;我们鼓噪人权,为的是压制其他社会的那些反抗,因为有的文明并不认同以单一的人性观作为基础的人权概念。342p 尼采:“生活总归有意义”这一超验价值永远是我们与现实之间和解的屏障,阻碍我们像古希腊圣贤那样安于当下,享受“命定之爱”。“未来”这个词总暗示着那些需要为之不断奋斗的理想,但是“命定之爱”让我们不再用未来贬损和苛责当下;同样,我们也不会在怀旧、内疚和懊悔中纠结于过去。348p 任何判断,都是一个关于“无意识的恐惧”和“不可告人的冲动”的病症,试图掩盖和维护它们,而只要有些价值观念能为这样的恐惧和冲动提供辩护,就会有捍卫着些价值观念的判断;同时,拥有这些价值观念的人也会得到奖赏。351p 生命力量之间无休止的冲突削弱了生命,使人们变成了“贫民”。这种“生命的贫民”通常归顺于某种道德、宗教或者意识形态—这些东西会许诺一个光辉夺目的未来(富饶和平的世界、天堂、无阶级的社会等等)以贬损当下的生活,并宣扬一种为理念牺牲的精神,告诉人们“真正的生活”总会姗姗来迟”。352p 对于“生命的富翁”来说,多样的生命力量不会互相拆台残害,而是彼此和谐共存。“生命的富翁”想过上最具强度的生活—这是能够最完整地呈现所有生命潜在性的方式。“生命的富翁”选择的生活只属于他们自己,也只由他们支配。352p “弱者”总是试图把“强者变得与自己一样(对自己存在感的第一次强化),并且“弱者”会竭尽全力为以下信念辩护:为一个最美好的世界而奋斗,这会让生命具有神圣的意义(第二次强化生命力量的膨胀感)。353p “权力意志”是“意志的意志”,没有外在目标,没有对象,没有终极目的,对权力没有兴趣,对幸福、进步,或者自由更没有兴趣:意志只在乎于自身,内在地强化,以想感受到更多的生活强度。356p 科学和真理让世界变得均等化了,它是普罗大众的玩意儿,是反贵族的东西。贵族们从不讨论也不证明,他们只发号施令;同理,艺术家只管创作,他们不需要论证—在艺术上,证明前辈的缺陷毫无意义。真理试图让自己永恒唯一,站在其对立面的东西都会被统统抛弃;而诸神都是各执一词,毫不妥协,“需要论战的东西不值一提”。359p 尼采:辱骂对于穷鬼来说就是一件心旷神怡的事儿,他们从中找到了陶醉于权力的感觉。“义愤填膺”本身就让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被追根究源的冲动所控制:他们自己堪忧的处境一定是某人的错误造成的…其实,无政府主义者是衰落社会阶层的喉舌,当他们愤世嫉俗地要求“权利”、“公平”、“平等”之时,他们仅仅承受着融入社会的压力,这让他们不知道究竟为何受苦—他们其实缺乏生命。360p 尼采反对那些让激情放任无度的伦理学(无政府主义、浪漫主义、享乐主义),这只是表达了一种泛滥成灾、四分五裂的消极激情状态—肯定不是关于创造性和快乐的学说,反映的是诸多力量之间的损毁,这些力量最后将全部消失在最深重的不和谐之中。360p 尼采:伦理学解决掉问题是“我们靠什么才能过上最美好的生活”,这里的前提是我们不能再次坠入那些理念和超验价值的幻像陷阱里。“伟大”是对所有力量的控制,内在的生命力量之间不再有攻击、分裂和你死我活。这一一来,我们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权力,最大限度的快乐,以及最有强度的生命,我们会真正地感觉到:我们生活着。361p 把敌人几乎全部融合进自我当中,让它们变成“内在的敌人”,这样能让我们更强大,当然,为此我们需要懂得如何内在地协调这些敌人。换句话说,当这些敌人内在于我们的生命之中却并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的时候,那种对敌人的敌意就被理想化和高尚化了。365p 永恒轮回是一种不包含惩治和义务的生活智慧:与当下和解并过上融洽和睦的生活,帮我们挑选出那些最有强度的存在瞬间,让我们去寻找并确立一种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能让我们“想把当下再活一遍”。而此时,我们达到了极乐状态,不再惧怕死亡,因为我们习惯了当下,一个不再被过去和将来纠缠的当下,这个当下把我们变成了“永恒的原子”。368p “命定之爱”是有其适用范围的,和解的现实不会是其全部。我们没有道理要去热爱现实里的一切(比如刽子手),没有理由要去“认命”。我们不可向现实投降,否则犬儒主义和遁世弃行的威胁就会到来。370p “命定之爱”本身也是一个理念、一个“偶像”,悲伤的激情依然会被推向最高峰:你们不幸福?这是你们自己的错!因为你们缺乏勇气、缺乏头脑、缺乏智慧!370p 尼采主义者不遗余力地吹嘘保持内心平静有多么伟大,并以此为对他人的生活说三道四,却忽略他们真实生活中的悲剧性。373p 海德格尔:技术是所有现代社会的运行机制。道德一旦被丢弃,权力意志就会作为替代品,把我们推向一个“技术世界”,无休止地增加创造手段的强度和力度,因此,所有的目的性也都消失了。374p 技术本身不包括目标和终极目的,只意味着计算、手段的繁殖、为了控制的控制、收益以及生产力—这些东西就被当成了目的本身。技术只关注不断革新和经济增长,对其他的人文目兴趣盎然。376p 资本主义全球化舞台上的每一个角色,其前进的动力只有生存的逻辑、适应的逻辑以及被竞争所胁迫的逻辑,竞争成为了一种义务。每一个角色也都是机械的、自动的、沉默的、盲从的,他们被竞争逻辑所控制,为了创新而创新…所有这一切只为了继续存活,只为了不被淘汰。“技术全球化”让每一个企业都不停地去追逐竞争力、经济效益和生产能力,谁落后了,谁就死亡。而现代人则变成了“技术官僚”。377p 竞争的压力让我们逐渐把竞争作为一种标准,评价我们在所有领域的行动的合法性。同时,人文主义的那些目标虽然曾经旨在提高人类存在境况,但如今在竞争逻辑中也失去了地位和效用。385p 启蒙运动和人权宣言创造了理性、自由和进步等超验的“形而上学”概念,而其狭隘人性观也导致了种族主义、帝国主义的殖民掠夺和新殖民主义。387p 第二次人文主义是博爱和同情的人文主义,不再让人们为了国家、革命甚至进步(那些外在于和超越于人性的理念)而牺牲,而是为后代打造一个人人都有机会自我实现的世界—这将是一个真实的理想世界,其源头在于我们的存在本身以及我们对他人的感情里。388p 在以前,科学精神会把我们从自然界的残酷暴政中解救出来。然而时代变了:无论怎么看,现如今自然倒显得宽厚仁慈,而科学则危险狰狞—酒精、烟草、测速、核弹、手机、转基因、疯牛病、温室效应,以及潜在的恶魔般的发明创新…这一切都是具有世界意义的科学技术的创造者给我们留下的东西。392p 托克维尔:推动科学和民主进行下去的其实是对平等的追求,是对不平等的反抗,背后则是反映了“世界进步观”的理念。只是,这样的愿望会诱发人们社会角色的固化,家庭和个人都倾向于被看作是一成不变的东西。396p 以恐惧和自我反省为背景的“风险社会”超越了之前的进步观,成为最新的进步之化身。398p 资本主义的两个孩子:因爱而婚和现代家庭。脱离乡土->经济独立->自己做主->体味爱情->离婚合法。403p 菲利浦·阿利埃斯:在中世纪,“爱自己的孩子”的情感并不真实存在,母爱更非天生或永恒的。实际上,除了有鲜见的例外,在封建制度下,一个儿童的死亡甚至远不如一头猪、一头马的死亡来得重要。即使到了十八世纪,只有50%的儿童能活到10岁,这种夭折并非医疗落后,而是代哺、弃婴、习惯和婴儿一起睡觉(冒着被父母窒息致死的危险)等习惯所造成。405p 家庭的变革对个人领域根本没有丁点儿影响。这一变革实际上很大程度根植于现代人道主义的诞生。在家庭中逐渐生长的爱实际促进的是人们对他者的关注和同情。因此,人道主义与现代家庭的共生并非历史偶然。渗透在家庭里的爱,是我们忘记“我”而走向他人的第一种情感,甚至是唯一的情感;这种情感扩展了我们的同情心,不仅让我们关怀亲人去,还让我们去关注“他人”、陌生人,关怀他们遭受的苦难。406p 人道主义是一句古老名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扩展:“己所不欲,勿许人施于人”。人道主义拒绝冷漠,而它的这种态度生发于我们所说的“爱”,这份爱渗透在私人生活里,也影响着我们的集体生活。407p 引领政治实践的那些价值观和伟大理念都是第一次现代性(启蒙思想下的人文主义)的思想成果;现如今,第二次现代性下的社会已经很难再包容这些价值和理念,更无法满足当今公民的期待,因为它们背后泛滥着竞争的逻辑,因为它们愈发危险且难以驾驭。410p 民主本质上就是聚集异见者的广场,因此,在民主制下任何观念都不会彻底消失。然而这些极端的观念并不意味着会有实际的作为或者真实地代表了一种世界观—至多只是摆姿态而已,而且不再有人相信极端派别的领导人有朝一日真会执掌大权。415p 安德烈·孔特·斯蓬维尔: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观、人道主义伦理观和无上帝的精神性价值,三者组成了“我们时代的智慧”。418p 民主不仅是民治,还是民享、民有。民主政府的伟大。并不在于它以”国家”和“革命”为名要求公民为之牺牲,而是尽其所能为每一个人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420p 视野的开拓,为深入他者的阅历(如旅游、学外语)赋予了意义和价值,原初的小“我”于是走了出来,不再画地为牢。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一部简明的西方哲学史。最大的优点是流畅好读。当作者把自己爱的哲学这种浮浅理论划入所谓哲学五大时代之一的时候就成了一个笑话。
  •     无愧“最美”二字。通俗易懂,又不乏深刻的洞见。
  •     成人版苏菲的世界,五大哲学思想阶段的划分有助于理解和记忆。看的是法语版,不知道中文翻译的怎么样,希望没有毁了这本书~
  •     解构时代有意思。
  •     最后excuse me???
  •     哲学以“世俗的精神性”得到确立,试图界定过上有意义的生活的那些条件和方法,但这种努力并不诉诸上帝或信仰,而是完全依靠我们自己的能力—理性、思想和头脑,以此来直面恐惧、死亡和我们自身的有限性。
  •     哲学通俗化
  •     书是好书,没遇到好人,哈哈哈
  •     确实如张老师所说,这确实是一本极好的哲学入门书。
  •     读完活法的后续,真是入门,后面全是略读。不过真有个大概的轮廓了。
  •     特别特别赞
  •     通俗易懂之中蕴含着深度的思想,一口气可以看完的哲学史,一本令我印象深刻的书。
  •     法国的哲学家的哲学往往缺乏逻辑性,当然,如果批判性地分析此书,还是有些启发的。
  •     结构特别好 简单 好读 可以根据延伸去看其他的神话,宗教,哲学
  •     内容赞 翻译也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