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技术下的空间拉近体验

出版社:中国社科
出版日期:2011-5
ISBN:9787500496380
作者:杨庆峰
页数:316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另外一个建立起二者之间联系的重要因素是“情感”。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具有感情。特别是中国人,对于家乡、对于亲人有着很独特的感情。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之中,总有着一种落叶归根的观念,人老了,一定要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且,他们也更喜欢土葬,尽管人们更多地接受了现代的死亡观念。但是,在一定意义上,从土地上来又回到土地中,是中国的一种独特观念。另外一个有着强烈“根”的观念的民族应该是德国。海德格尔曾经对于现代技术的“拔根性”给予了充分批判。他回顾希腊文化,力图在西方文化之源头找寻到解救之途的做法也充分地表明了对于“根”的重视。当然,在他那里,“根”更多的是从形而上学的意义上来说的。“存在即人之家”、“语言是人的家”已经成为我们熟悉的观念。对于“根”的寻求,更多地说明了一种历史性意识的表现。所以,能够建立起“空间”人与地方关联的首要东西应该是“历史”的意识。 另外一种有助于建立起人与地方关联的东西是“定向”。这个海德格尔的术语在这里使用会带来一个有意思的结果。与这个术语相似的是“认同”。但是,我们更倾向于用“定向”这个术语。也许这个术语的使用也能够解释我们当前所发生的一个现象,我们无法确知自己,这就是“定向”的问题了。“定向”首先表现在“哪里人”?“哪里人”的确定,给予一个人的往往是一种最基本的定位。这涉及的就是地方的概念。在中国人心目中,“老乡”观念是非常浓厚的。他们经常询问的一个方式是:“你是哪里人?”通过对地方的确定而达到一种切近,这就是“定向”,也反映了一种去远的心理。在古代中国,老乡观念并不是很明显,因为人们与土地的关联异常的密切,所以这个问题没有凸显出来。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离开自己的家乡后,老乡观念才显得异常重要了。另外定向的另一方式是听,当听到熟悉的乡音时,两个不熟悉的人也因此而拉近了。任何一个人对于属于自己的东西,如乡音、家乡话是非常敏感的,它可以在众多声音中辨别出独特的家乡音。这也是去远的一种表现。当然,还有其他的方式都可以显示出定向与去远来。如看到熟悉的东西、闻到熟悉的味道,这就是去远,也就是定向的完成。 再一个能够建立起人与地方的关联的东西应该是“想象”。我们在前面已经多次指出,地方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并不是环境,尽管这些环境提供给我们基本的生活物质保障,但是,我们发现,最重要的却是建立在环境之中的“想象”和“思念”。人是有感情的,我们越是远离一样东西,越倾向于想象,越倾向于思念。

内容概要

杨庆峰 1974年生,陕西省白水县人。2003年于复旦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大学副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处副处长。2003-2010年间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等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20多篇,出版专著《技术现象学初探》(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以上项目多项。主要研究兴趣为科学技术哲学、空间哲学与图像哲学。

书籍目录


导言 技术现象学的基本问题
前言 一个基本前提的反思与关联整体的呈现
第一章 现象学、体验与技术体验
第一节 体验在现象学中的地位
第二节 技术体验
第二章 去远、此在在世与空间拉近
第一节 去远与此在在世
第二节 空间拉近的普遍性
第三节 空间拉近的哲学分析
第四节 空间拉近的意义所在
第三章 前纸张时代的空间拉近
第一节 前纸张时代的信息载体及传递
第二节 前纸张时代的空间拉近
第三节 诗歌中的空间体验
第四章 纸张时代的空间拉近
第一节 纸张时代的信息载体及传递方式
第二节 词中的空间体验
第三节 情感与空间拉近
第五章 信息技术时代的空间拉近
第一节 电子通信方式的出现
第二节 电子时代的影响
第三节 语言与技术体验
第四节 图像与技术体验
第六章 现象学视野中的近之分析
第一节 距离与物理测量
第二节 寻视操劳与空间拉近
结语 技术去远与本真之近
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现代技术下的空间拉近体验》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现代技术下的空间拉近体验》专门就现代技术下的空间拉近这个技术问题做现象学的哲学研究。作者从现象学的生存论出发,把技术的本质把握为通达人的生存结构的途径,由此揭示此在的空间性,而这空间性的表征为去远和定向。这就是说,此在作为在世之中的生存,其本质为去远。同时,技术作为此在在世生存的主要方式,有其去远功能。这样,“现代技术下的空间拉近”问题便恰当而又必需地放在人的生存论本质层面上去考察,成为现象学视野中的运思对象。“拉近”又被具体地定位为纯粹意识之体验的对象,从而可以从作为此在在操劳中领会的“本真之近”出发来衡量“技术拉近体验”。

图书封面


 现代技术下的空间拉近体验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从现象学与技术哲学勾连起技术现象学的理论框架。作者对于基点的观点我深以为然。基点并不是逻辑的起点,而是向研究者们敞开的一种可能性。这也是德里达从现象学中获得的一个观点,以此建构了自己的解构哲学。现象学可以看做是对笛卡尔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的一个批判,特别以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为代表。本书似乎是在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基础上进行论述的,涉及到了此在于世界中生存的空间性,而技术也是此在本质的彰显。对于空间体验的拉近,作者较多是在知觉体验论述上进行的,对于近来对身体研究缺少关注。对技术研究的反思,给传播学媒介研究很多启发。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