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灯彩

出版社: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14002812
作者:李苍彦
页数:295页

章节摘录

有的专家经过考证认为,灯节的源头,还应该往上追溯至远古时代对火的崇拜。    人对灯的信仰意识,始源于远古的火崇拜,至晚在商代,就有了“燔柴祭的神”的习俗。甲骨文中有“燎”字,《说文》释为:“柴祭天也。”实际上所祭的对象很广泛,有先公、先王、自然神、河川山岳等。到周代才专一为祭天。《诗经》里多处提到,如《大雅·早麓》述:“瑟彼柞械,民所燎矣。”注:“燎,祭天也。”《说文》所释正是周代的情况。    元宵的灯火,虽主要作观赏用,但民间又多用以驱疫、祈丰收及求子嗣,隐约可见上古对火崇拜的影子。这种祭天的方法,民间至今仍有遗存,如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农村的“燎天蓬”习俗。每年农历除夕之夜,各家各户将生长于戈壁滩上的香蓬草,俗称“香柴”,堆于院内或大门外,顺着牛棚里站立的耕牛扭头所朝的方向焚香叩头,并点燃香蓬草堆,全家人围绕火堆左转三圈,右转三圈,然后把事先准备好的五谷杂粮撒到火堆里,听着那噼噼啪啪的声响,待到火势变弱时,家里的老人小孩在火堆上跳来蹦去。据说这样会燎去一年的晦气。《镇番遗事历鉴》述:“岁尽除夕夜,农家积香蓬草于宅院,放火燎天,谓之燎天蓬。逢时家家火光自院内冲出,自远仰视,团团点点,犹天火燃烧,秋桐霜染,壮乎美哉。”    又如在我国南方一些地方,元宵之夜人们手举火把在田野上奔跑,用以表达祈求庄稼丰收的诚意。湖南宁乡元宵节举行焚田活动,称为“烧元宵”。农民高呼:“正月十五元宵节,害虫蚂蚁高山歇”,“烧起虫虫,蚂蚁天上去呀啊嗬!”深夜里,人们还要点燃蘸茶油的香,插于屋间角落,以驱鼠害。这可能是原始时代的人们在夜晚祭神、求丰收、点起火把驱除邪气的遗风。至今在少数民族中亦可找到这类习俗,如每年彝族火把节,彝族人都要燃火把蹦跳于田野中,表示驱除虫害,求得幸福、丰收,并在月下跪舞,与元宵习俗略同。    此外,还有曾经流行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燎岁,又称“庭燎”的习俗。大年三十(即除夕),家家户户清扫庭院,于庭前燃苍术、柏叶或竹竿,意为烧去一年的秽气,实有讲究卫生、消除疾病的作用。《诗经》里已有《庭燎》篇,并有“庭燎之光”的描述。古代的庭燎,是用竹竿作火炬。竹竿燃烧,竹节内空气受热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啪炸声,以此驱散鬼魔邪气。后燃烧物有演变,如淮河流域是“燔苍术”,北京等地是“烧柏叶”,东北黑龙江等地则是“烧炭火”。    蒙古族民间曾流行火祭的风俗,也称祭火、祭灶。这是一种古老的,带有原始性的传统祭祀仪式,是古代生产力低下而产生的。平时,蒙古包或房屋里的锅灶、火盆和篝火等,均被视为火神而加以崇拜。每逢年节、迁居或婚礼时都要举行。各地形式大同小异。一般是将肉、奶酒、奶油、奶食品等放入火中或供在灶火旁,同时进行祷告和祝赞,诵唱祭火祝词或请喇嘛诵经。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是送迎火神的“年火”日。傍晚,全家围坐在灶火或火堆旁,由长者将以五色丝线和棉花装饰的羊脯子放进火里,再行拜火仪式。晚饭多是用米和奶油做的“阿玛斯”。新疆地区的蒙古族则是把羊肉放入火中后,再投入羊胸骨、下颌骨、下腿骨各一块。忌用脚蹬踏锅灶或在火上烤脚。    昔时四川川西一带流行点玉皇灯。每到农历正月初八、初九,当地民间于街头、交叉路口竖立高7米多的灯竿,灯竿上横悬三十三盏灯,称之“玉皇灯”。当第一晚点灯之后,人们连日以香蜡、酒肉供奉守灯的“鬼王”。民谣日:“灯竿不倒,鬼王不走”。相传鬼王执行玉皇的圣旨,专管众鬼。民间以为,点玉皇灯祀鬼王,使其管住众鬼,不使作祟,可避难产、投水等事件发生,以保一方平安。还有,流行于四川东、西部一带农村,每逢农历正月初八、初九,农民把自己制作的灯点于田间,谓之“点五谷灯”,认为可以驱除不祥,使农作物免遭虫害,获得好收成。    1989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深夜,民俗学者孙秉山在晋北黄河东岸的保德县县城采风,在欣赏四乡邻里村镇百姓们创作的花灯之余,看见当夜“家家户户都在自家大门前,点燃一堆用上等的煤块特意堆成的火。”名之日“旺火”,以寓意日子越过越兴旺,越过越红火。在“十五”观灯、跑旱船、闹社火时,主要街道场所为了安全,“旺火”堆相应减少,并在旺火的四周围坐着一圈老年人,一边饮酒谈天,一边照看“旺火”。此习俗,无疑为元宵的原型,是由远古时代一直传下来,与彝族火把节同源。当然,这种保留着远古燎祭、原始朴野风格的活动,如今在全国各地已很少见了。    燎祭发展到后来,分为两路,一路演变为春节、元宵节即灯节的“旺火”。另一路则演变为“火把”,以至“灯烛”,在周代称为“燎炬”,《诗经》里不少地方提到。火把至今有些场合还在用。    火崇拜,从燔柴到火把,到旺火与灯烛,直至各种制作精巧的花灯,由自然发展为一种工艺,信仰也便逐渐滑向娱乐。工艺与信仰成反比,古今中外,从来都是这样。可以推想,元宵的雏形实是远古先民持火把祭神求丰收,汉代燃火祭太一是其遗风,后来演变为花灯节。当然同时也融合了道教、佛教的思想与习俗,并不断加入各种民间习俗、活动。    P7-9

前言

灯彩是全国普遍流行的节令风物,亦称花灯,与一般照明用的灯具存在着差异,但界定标准并不明显,不少灯具也具备观赏与装饰的功能;而灯彩也与灯具一样具有照明的功能。这里所说的中华灯彩,则侧重于观赏性能、娱乐性能更鲜明的花灯。    各地艺人利用当地特有的材料制作花灯。竹、木、藤、纸、绢、布、麦秸、牛骨、玻璃、金属、花草、蔬果、冰雪等都可以成为制灯的材料。又用彩绘、雕刻、刺绣、烙花、剪纸、针刺等工艺方法进行装饰,因此,中国花灯异常丰富多彩。    花灯的民俗性很强,本身即起源于民俗事项。诞生于民俗的花灯,反作用于民俗,使民俗事项更加丰富,更加稳定,终于成为传统节日的标志。元宵节也叫“灯节”,花灯在此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装点节日、渲染气氛、娱乐欢庆功能之外,花灯在许多民俗领域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台湾的金门、台南等地,盛行在祭祀家庙时奉献灯笼,这种特制的灯笼高近一米,白灯红字,异常古朴庄重。这种灯材料考究,工艺复杂,成本很高。但是,大家不惜工本,每年都要重新定做。目的是对祖先呈献一片虔心,希冀以此纪念先人的功绩,祈祷先人的护佑。    广东潮州,有一种特殊的花灯,叫做“丁屏”,丁是灯的别称,意思就是“灯屏”。基本形式是一个小舞台式的屏台,里面安置用泥、木、丝织品做成的古装人物,一屏就是一出戏。在元宵节期间大量摆放街头,供人观赏。这种灯屏表现的故事情节多为潮州所特有,除观赏功能之外,认知意义非常突出。    河北蔚县则传承着一种特殊的花灯活动“拜灯山”。每年除夕的黄昏,在一座专门用于点灯的土楼里一层一层地安置数百盏“灯碗”,用这些灯碗排成巨大的文字短语,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平安如意”、“天下太平”,等等。入夜,点燃灯碗,在远处就能看到这些巨大的发光的字句,这就是“灯山”。村里的人在家庙前集合,敲锣打鼓,走向“灯山”,走在最前面的是个坐在辇上的七八岁的小男孩,他就是今年的“灯官”。全村的人跟在灯官的后面,依次向灯山行礼膜拜。祈祷一年的丰收与幸福。这一活动,延及至今,已经列入河北省的“非遗”保护项目。    广东省兴宁市所属乡镇盛行“灯庆”、“灯祭”活动,每年的正月十二至十六,各村都举行不同的以灯为中心的祭祀庆典。下中村把灯视为“神”,每年必做一盏高三米的巨型花灯,全村人统一祭拜。此灯工艺复杂,手法独特。灯身由上千个雕镂粘贴的小花朵组成,耗费几个月的时间,不惜工本精心制作。元宵节期间,敲锣打鼓,燃放长鞭,祭祀这个灯神,祈祷一年的平安吉利。    花灯的民俗作用还多,不能一一赘述。只想说明,花灯不仅是节日的风物,更是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已有8个省市的14种灯彩榜上有名,分别是:仙居花灯、硖石灯彩、泉州花灯、东莞千角灯、湟源排灯、忠信花灯、北京灯彩、上海灯彩、秦淮灯彩、苏州灯彩、佛山灯彩、潮州花灯、洛阳宫灯、汴京灯笼张。今后还可能有更多的花灯进入名录。这么多种花灯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说明中国花灯的重要与亟须保护的传承现状。为花灯写书,整理并记录中国花灯的发展历史、工艺流程、品种品类、民俗作用和相关的内容,已经成为急迫的任务。李苍彦先生为此作出了贡献,专门写了一本《中华灯彩》。    李苍彦已经写了很多书。他在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工作多年,既是经验丰富的业内管理者,又是直接参与工艺美术创作的设计师,还是专注于研究的学者。已经出版的《美的品味》《美的求索》《手工艺品制作技法》《中国民间工艺史话》《彩蛋技法》等专著,都是工艺美术研究的学术成果,体现着李苍彦对北京工艺美术研究、中国工艺美术研究的义无反顾与殚精竭虑。这一本《中华灯彩》,则是李苍彦的又一部力作,值得一读,再读。    王连海    2012年6月于北京

后记

如今六七十岁的北京人若回忆起来,可以说小时候每剑灯节时都曾经赏过花灯.玩过花灯,逛过灯市,甚至自己动手扎制过花灯。大约20世纪50年代巾期以后,北京地区过灯节只剩下吃元宵了。世代流传的扎灯彩,挂花灯,逛灯会,以及与之相关的许多习俗大都从人们的生活中逐步消逝了、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春节至元宵节以及夏日灯会才又慢慢红火起来。不过,与之相关的其他习俗差小多没有了。童年时,在正月里我也曾经和小伙伴一起捉若小灯笼,在街巷里娱戏游荡,放鞭炮,到东四牌楼那儿观赏商铺组织燃放的大花盒了,那花盒子的灯火燃起时一幕幕靓丽的映画、彩光、音响,和谐相融的场景,还有我自己动手扎制花灯的情景,回忆起来至今还是挺兴奋的。    我十多岁开始学习工艺美术设计,存老师和老艺人的谆谆教诲_卜,逐渐入了门,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年龄的增长,以及工作的需要,开始注亟对工艺美术理论的研究和对工艺美术技艺的总结。记得1984年我应出版社之约写过一本《中国民间工艺史话》和一本《手工艺品制作技法》,后来还写过《文学艺术邮票欣赏集》,其中都有关于灯彩的内容。在20多年前编修《北京工艺美术志》时,由于灯彩是品类繁多的北京手工艺中的一个很有特色的行业,收集了不少花灯的资料。七八年前,在几位朋友,尤其是“花灯王”王燕敏的鼓励下,我挤时间整理撰写了一摞三四万字的关于北京花灯的资料,义和几位同仁一起,陆续整理汇集了几十幅灯彩的图稿,略加修订后,作为中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本资料,也可以说是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了点滴作用吧。在王燕敏等挚友的要求、鼓励和支持下,几经周折,我完成了这本有关灯彩内容的文稿。为什么说几经周折?一是因为我近些年一直担任着《工艺美术家》(季刊)杂志的主编,同时还要编一份《北京工艺美术》(双月刊)的报纸,从组织稿源,文字编审,版式设计、文字校对到发排印刷一系列工作,都m我一个人完成。二是在我每年的任务表中,还得组织编辑或亲自撰写出一本服务于北京工艺美术业的书稿来。三是有不少需要参加的活动,比如作讲座的主讲人,开学术研讨和相关的会议,等等。参加这些活动,是为工艺美术事业添砖加瓦,其实也是自己学习的好机会。四是2011年12月,又分派给我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全集·北京卷》的任务。这是一部分为七册至少400余万字的=协稿。正是这一项项的任务,使我答应撰写这部关于灯彩的书时,感到肩上的担子从来没有过的沉重。凡是答应的事儿,就应该努力去完成,不能食言,然而每一项任务都是“硬”指标,为此,撰写这部书稿只好在断断续续中完成厂。本来的计划是对书稿反复推敲,字斟句酌的,由于这活儿堆在一处排着队,尤其是虽然当杂志的主编快十年了,我编杂志、写书稿,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手工码出来的。    甭管怎么说吧,这部书稿总算是“炮制”出来了,有句俗话说是见好就收。现在呈现在您面前的这本书,是否能“见好”,能不能“收”?若您有兴趣的话,就请您来评议吧。书稿中肯定有不少不足之处,甚至是错误之处,真心地期望您指正,提出修改意见,我衷心地感谢您。在这里,我需要真诚说明的是在此书稿的编撰过程中,不仅尽可能多地吸取了已有的研究成果,有些文字或图片,采取了直接引用的方式。恕我在忙乱中未能一一记住或标记出引自何处,我谨向被引用的原作者表示深切真挚的谢意。    本书以宏观研究为基础,从灯彩的历史渊源入手,进而阐述了灯彩的演进轨迹;从对祖国各地花灯演化的介绍。到侧重介绍历史上北京花灯的盛况。北京的灯彩艺术白建都后,历经近千年的延续发展,如何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地域特色,这是需要我们探寻的。灯节是源远流长,深入人心的全民节日,花灯艺术是雅俗共赏,精巧普及的手工艺品。花灯因灯俗的存在延续而兴旺,灯俗因花灯的兴旺而发展,花灯是灯俗的魂,也是吉祥和谐,幸福美满的象征。    在此,感谢多年来衷心于灯俗研究的民俗专家、工美艺术家和扎制灯彩的能上巧匠的关心、扶持及爱护灯彩艺术的人们的鼓励。2008年6月7日,北京灯彩艺术列入了第一批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10年10月21日,在北京召开了国际灯彩研讨会,这对北京灯彩的保护、传承是极为给力的。    本书的得以出版,得益于困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政策的出台,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学者和有关领导李进华、邱春林、赵书、石振怀、干容、于志海、赵庆兰、王燕敏、杨玉栋、张连有、曾建中、张自方、孙玉珍、郭鸣、朱洪等的支持,再一次由衷地表示感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民间工艺美术专家王连海为本书作序,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执笔李苍彦,书中捅图收集、整理、绘制张白方、李苍彦、李邦华、王亚非,摄影王亚非,书名题字王燕敏。    2012年4月28日于盘兔居

内容概要

李苍彦 高级工艺美术师。北京工艺美术一级大师。北京传统工艺美术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北京收藏家协会、北京工艺美术学会、北京地方志学会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北京博物馆学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中国工艺美术全集·北京卷》主编,《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志》编委会委员,《工艺美术家》杂志主编。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章  灯节的缘起    第一节 纪念“平吕”说    第二节 敕令“放灯”说    第三节 道教“三元”说    第四节 “升学开灯”说    第五节 燃灯“团聚”说    第六节 祭祀“太一”说    第七节 敬火“崇拜”说    第八节 “占星、祈子”说第二章  灯彩艺术史略    第一节 战国至汉代的灯具    第二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灯具    第三节 隋代的灯彩    第四节 唐代的灯彩    第五节 宋代的灯彩    第六节 辽金时代北方的灯彩    第七节 元代的灯彩    第八节 明代的灯彩    第九节 清代的灯彩    第十节 辛亥革命后的北京灯彩    第十一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北京灯彩    第十二节 中元节的灯彩第三章  映彩千秋灯文化    第一节 灯彩与民间习俗    第二节 灯彩与节庆食品    第三节 灯彩与烟火花炮    第四节 灯彩与灯谜情趣    第五节 灯彩与大众娱乐    第六节 灯彩与商贸经营    第七节 灯彩与戏剧舞蹈    第八节 灯彩与和谐团聚    第九节 灯彩与古典小说    第十节 灯彩与诗词歌谣    第十一节 灯彩的其他趣闻第四章  纷呈异彩赏灯品    第一节 灯品花色    第二节 花灯的流派    第三节 千姿百态的各地花灯第五章  花灯的分类与鉴赏    第一节 花灯的分类    第二节 花灯的鉴赏第六章  花灯的制作技巧    第一节 晶明辉耀话光源    第二节 制作花灯的基本工艺    第三节 几种花灯的制作方法第七章  制作灯彩的名工巧匠    第一节 历史上制作花灯的艺人    第二节 当代北京制作花灯的能工巧匠第八章  灯彩欣赏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编辑推荐

《中华灯彩》由李苍彦所著,他在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工作多年,既是经验丰富的业内管理者,又是直接参与工艺美术创作的设计师,还是专注于研究的学者。已经出版的《美的品味》《美的求索》《手工艺品制作技法》《中国民间工艺史话》《彩蛋技法》等专著,都是工艺美术研究的学术成果,体现着李苍彦对北京工艺美术研究、中国工艺美术研究的义无反顾与殚精竭虑。这一本《中华灯彩》,则是李苍彦的又一部力作,值得一读,再读。

作者简介

《中华灯彩》由李苍彦所著,灯彩是全国普遍流行的节令风物,亦称花灯,与一般照明用的灯具存在着差异,但界定标准并不明显,不少灯具也具备观赏与装饰的功能;而灯彩也与灯具一样具有照明的功能。
《中华灯彩》所说的中华灯彩,则侧重于观赏性能、娱乐性能更鲜明的花灯。


 中华灯彩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